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 |
3  | 王世貞撰。 |
4  | ○文部 |
5  | △墨蹟跋中三十二首 |
6  | 趙子昂《枯樹賦》真跡 |
7  | 禇《河南枯樹賦》:為武延秀差,作二王屏風腳,歐、虞之跡不與焉,其在當時珍貴可知。趙吳興,更取二王結法臨之,茂密秀潤,視真蹟不知,孰叩山陰堂室耳?畫樹全得古籀法真,吾山房中二絕也。 |
8  | 又 |
9  | 昔人謂臨書如雙雕摩天,各極飛動之勢,餘得禇河南雙鈎真跡,與此卷對之。雖形模大小不甚異,而中間行筆絕不同。禇妙在取態,趙貴主藏鋒,禇風韻遒逸,飛動真所謂謝夫人有林下風氣,趙則結構精密,肉骨勻和,顧家婦清心玉暎,自是閨房之秀也。若買禇得趙,當亦不失所望矣。 |
10  | 趙吳興小楷法華經 |
11  | 法華經兼明二宗,又似釋門左右史。蓋釋迦阿彌陀佛及妙音觀、世音普、賢藥王文殊、彌勒諸菩提薩埵緣起功德皆在焉,然其大指多寓言以示攝化耳。十六,王子明得道於無始而不為遠,舍利弗以至五百羅,漢明成道於無終而不為遲。若乃無學聲聞弟子,即人皆可以為堯、舜,以至提婆逹,多見他山有攻玉之石。滅後多寶佛塔聞聲即現表,吾道之不生不滅,三千萬億化身諸佛,隨光而集,徵此理之萬殊,為一藥王品,見誠之無所不貫,妙音觀世音,見誠之無所不應其言。若至宏奇詭偉不可涯涘,而脩持供受之功,則甚切近要約。至於宿因超劫,與它經多相抵牾,而求名之懈,龍女之頓,要亦有不能盡然者。蓋其時在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聲而先退者五千人矣。而況數千載之後,不親見佛而讀其遺編者乎?然使後世耳証之人焚身煉指以為福,創塔如多寶以為功,像千手千眼以為化,則又失之遠矣。勝國之法,以因果調,殺心以饒益餌貪癡,故多粉金書大藏者以十數,獨法華為勝書法華者人以十數,獨趙吳興為勝。而此卷乃吳興自用了願者,以小楷書精繭,其結構細密,肉骨豐遒,蓋備有北海誠懸之妙,而時濟以大令者也。第二卷缺為明夏太常■〈日上永下〉所補,尤圓潔可愛,吾弟其善護持之賢於多寶塔功德矣。 |
12  | 趙吳興大通閣記》 |
13  | 仙人稱五通所不能通者,出輪迴之外耳,佛法則六通矣,亦有不能通者。能化有緣,不能化無緣也。此云大通則一切皆圓滿矣。按《法華經》,佛與阿彌、陀彌俱為大通,智勝如來法,王子無央劫以來,今始成佛閣,所以名大通歟?文敏書此記,遒勁勻整,肉不隱骨,晩年最妙筆佛地位書也。元人跋至三十餘,皆具八法。蓋其時多能書,而又好事,非今人所可及也。善囑付善,護持吾弟其念之。 |
14  | 趙吳興心經真跡: |
15  | 般若密「多心經是王,舍城中無上三昧」語。吳興書是「蘭亭,室中無上三昧筆」,昔有開士學,殷揚州咄咄法,寫《蓮華經》。能使方丈地畢劫,不被四風雨。今留此經山房中,鄴侯三萬卷,皆賴護持矣」。珍重珍重。 |
16  | 趙文敏書《濟禪師塔銘》。 |
17  | 右濟禪師塔銘誾禪師撰,二僧皆南渡後法門龍象也,毋論其文辭工拙要之,是本色語耳。趙文敏既夙精臨池,詣極八法,而又服膺西來,深入三昧,故其所書,視他跡尤妙。蓋本右軍骨調以大令肉,即北海跳踉,不露一筆也。千八百驪珠入我槖中,月來賣文錢為之一洗,恐兒輩厭不能浮,大白快賞之第,以一瓣香展供耳。 |
18  | 趙文敏書詹舍人告。 |
19  | 右趙文敏所書宋起居舍人詹仲儀告辭奬諭各一通,豐麗遒逸,肉骨停整,其學李北海,殆如玉環之於飛燕,雖任吹多少,而霓裳一曲,足掩前調,後當有題名及勝國諸公跋,惜為俗子,益以松雪道人偽欵及印章,污其前後,遂成蛇足,聊為拈破留之勿令覽者,有蘭亭之訟也。 |
20  | 趙文敏公行書。 |
21  | 作書有全力而無先意,乃得佳耳。此卷趙吳興行書二贊二圖,詩及跋尾凡二百三十二字,李北海法十四米,襄陽法十六,而妙際時以大令發之。天真縱逸,中自緊密,波磔遒麗,外不廢拙。古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故曹溪以後境也。卞華伯以《眉山贊語》跋之,亦似見一斑者。立春日題「此覺芳英,爛漫筆端」。 |
22  | 趙子昂二《帖》後 |
23  | 昔人評趙,吳興如丹鳳翀霄,祥雲捧日」,餘謂正書不足以當之,獨以尺牘行草得山陰父子擫拓法,而以有意無意發之,蓋不負此評耳。餘所有二帖,一開卷間,見其精采映注,姿態狎出,而結法復不疏。蓋尤其合作者跋尾俱交游中書家董狐語可信也。 |
24  | 趙文敏公《篆書千文》 |
25  | 書家者流篆獨為諸體之■大,較有字筆有字學不可廢一者也。二李遠矣,僅徐騎省兄弟。郭恕先有字學》,而不得筆,夢英而下亡論也。新安吳孝父示餘趙文敏,此卷餘不解篆學,第睹其配割勻整,行筆秀潤,出矩入規,無煩造作。恍若所謂殘雪滴漏蔓草含芳」之狀,肅然斂容者久之。然讀王氏跋衙官嶧山,豎子陽冰語,又未嘗不為一笑至錯喉噴卷也。 |
26  | 又 |
27  | 新安吳生以趙文敏篆書千文乞餘跋文,敏此書極精整,有意出徐騎省。周右丞上絹素用織成烏絲欄,是南渡後脩內司物目所未見,吳生別之二歲所,乃在餘質庫中,驚問主事者,生質之得四十金,用為豪具,徑去不顧矣。昔盧節度從山北盧匡求右軍,借船帖一閱,渠寶之但許就視而已。盧除潞州行三舍客,有攜此帖云:「有一郎君求售」。盧驚惋還之,不復問吳寶,此書不移時,而其身不能有,何況盧氏子也。余自是不以合浦珠,而以為楚人弓姑識之耳。 |
28  | 趙魏公千文篆書 |
29  | 趙魏公書貴重人間若拱璧然,往往有力輒易致,獨篆體不甚經,見今年夏為歙人吳生跋一千字文,筆法之妙,徬佛斯冰復生,旋聞其鬻之。好事家為邑邑累日歲,聿云:「暮有以公別紙千字贄吾文者」,其用筆雖細,而結構愈密,煥若舊觀。時病肺強,進一大白賞之,既而自悔其多好也,卷後老鐵一銘亦自佳。當時聞有伯琦參政篆,不聞有鐵,乃知前輩未易才也。 |
30  | 趙文敏公于歸帖》 |
31  | 趙吳興,於歸帖淳雅有古法,是合作者,然此青鳳一毛耳。生猶寶,愛之若周人,不知其得。吉光全裘,當更何如也。蘇長公嘗書赫蹏云:「吾此紙可以劖錢祭鬼。後五百年當受百金之享,古人自負定不虛耳」。 |
32  | 《十絕句詩畫跋》 |
33  | 唐人十絕句,婉麗有情,得藍田詩,中畫趣趙文敏書,筆翩翩能發之會。錢叔寶尤子求避暑蘺薋園,令各作句,景十小幅,復走一價。《吳興要文》,休承併作之,共成一冊,不敢仿畫院品第,庶幾後之覽者,如入寶山,各自有獲也。或云,趙書有疵筆出俞紫芝手果爾,所謂買王得羊耳。 |
34  | 鮮于伯機《千文》 |
35  | 鮮于太常草書千文,初展卷間,不能大佳,久看始覺其精緊有筆,外意跋尾,楷書數行,輕纎自媚,乃謂是五十以後筆,豈亦有明遠文通之恙耶! |
36  | 鮮于伯機《詩記》真蹟 |
37  | 昔人謂趙文敏每以已書三紙」易「鮮于困學」一紙,今困學三紙,往往不敵趙一紙,豈古今人頓異嗜耶?餘所有《困學游》、《高亭華巖記》及詩,真跡殆數千言。見《鐵網珊瑚》中行筆清圓,秀潤芒角,不露隱然唐人家法,即與文敏鞭櫜中原不知合置誰。左跋尾、鄧文原、龔璛亦臨池老手可寶也。 |
38  | 楊鐵厓卷 |
39  | 至元間,楊鐵史聲價傾海內,餘名往往借客,今其文與書俱在耳。獨勁氣時一見筆端,異日老客媍謡,此亦可窺也。 |
40  | 明宋太史手書鄭濓名解後。 |
41  | 右包參軍家藏宋太史書鄭生名解示。余按《書述》稱太史父子不失邯鄲,此書行筆極蕭散,而有純綿裹鐵之意,似非規規。學步者跋尾如烏傷王子充、金華、胡仲申、豫章掲。汯號能文章家,初不以臨池名,而結法翩翩,自佳皆可重也。汯故曼碩,應奉子,太史名濓,鄭生亦名濓,豈古所謂慕藺齊莊之遺耶?則其文該洽,辨覈固宜爾。昔斛律丞相至不能署其名而更之,猶以為繁,若太史者得無乃愧其簡乎?此語頗有意然,當不免參軍一盧胡也。 |
42  | 宋仲珩方希直書》。 |
43  | 參軍又出二紙,其一為中書舍人宋璲、仲珩,其一文學博士,方孝孺希直也。仲珩,太史公,少子希直嘗評其書,如威鳳、翀、霄、祥雲、捧日此書雖草率不經意,而時時見八法俊美,圓逸知方君非曲筆耳。希直不以書名,而剛方不折之氣流溢,筆墨間其名磨損不可辨。蓋永樂中有禁收公筆札者,同罪故耳。而百六十年間,學士大夫寶之若拱璧然,則人主之威有不能盡伸於天下之賢者,可慨也。希直在建文朝,以文學博士伏節其職,若今侍講讀學士者,因附記之。 |
44  | 宋克急就章》 |
45  | 餘往與徐獻忠先生論書法歎章草,自二王後僅一蕭子雲,即顏、柳、蘇、米以至趙、吳興負當代,能聲而不一,及之黃長睿刻意其學而無其法。國初,宋南宮仲溫可備述者,然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先生笑謂餘家藏仲溫急就章二百年矣,差不露筋距舉,以乞餘贉池零落若追蠡,而絹墨幸不敗,結意純美,餘欣然重表飾之,以為征誅之後,獲睹揖讓而後,偶取葉少藴刻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後缺處,若一惟波撇小異耳,此豈亦仲溫手臨象本耶?然一二傍釋小字圓穩有藏蓄,與仲溫他書不類,而仲溫別自補急就闕文,與張夢辰則小而勁,此恐或非仲溫筆也。然因是得睹皇象渥窪之種,遠出仲溫蹀躞上語曰:買王得羊,不失所望」。夫寧啻不失而已哉! |
46  | 宋仲溫《書畫帖》 |
47  | 宋仲溫生平作,章草極多,然微涉佻而尖。此書畫帖遂能藏穎,古法藹然,大抵不經意乃佳耳。宋此書本無可疑,而為後人增二印章,遂成蛇足,吾故為拈出生,其善有之。 |
48  | 俞紫芝《急就章》 |
49  | 錢唐俞和子中頗得趙魏公三昧此帖,以宋經箋紙用章法書急就,覺古色藹然,令人不忍釋手。按章法自皇象索靖後,唯右軍父子豹奴、孫權二帖,至黃米蕩盡,黃長睿始振之,然往往筆不逮意子中,獨能尋考遺則,於斷墨殘楮,遂與仲溫並驅。昔孔北海思蔡中郎見虎賁貌類者,輒引與同飲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俞此紙覽之,能不興北海之賞乎?」 |
50  | 凌中丞書《金剛經》。 |
51  | 晉世諸賢好寫河上公《道德經》,自禇《河南聖教序》後,乃始有書釋經典者。而金剛經》獨蘇眉山、趙吳興往往作行楷散施阿蘭。若《金剛經》是佛真諦語,故非他經比也。中丞凌公書此經,全用鐵門限筆圓熟,有結體,得臨池三昧,蓋百餘年,而復歸之公孫比部,豈古先生所為?善護念善屬付者,至是始驗耶?」因為題數言于後云:「若不見真相,願以自護持,若見不真相願以施比丘。若得見真相,無護亦無施」。 |
52  | 凌中丞臨子敬洛神賦》 |
53  | 昔人謂右軍書黃庭如飛,天仙人曹娥碑如幼女,漂流於波間。若大令此賦,則仙人凌洛,波容與而不憔悴,蓋兼之者也。誠懸云子敬好寫洛神人間,合有數十本餘,所見古刻,獨十三行及一全本耳。十三行勢稍竦側,而用筆重翩翩。若迅鶻全本筆輕微,而秀媚儇逸,姿態不可言。此帖為故中丞凌公所臨,蓋全本也。公仕仁宣朝至中執法,以嚴重稱。公卿間結法清婉乃爾。太史公見留侯像,能不愾歎已巳餘來吳興公之諸孫工部君寶藏之,而間以示餘,庶幾吾家石泉男之為右軍,大令孫者矣」。因識其後。 |
54  | 沈民望姜堯章續書譜》 |
55  | 事固不可知。沈民望以一書遇人主備法,從更百五十年,乃不能與摻觚少年爭價,問之,人有不識者。然此卷行筆圓熟,章法尤精,足稱宋南宮入室,而所書乃姜堯章《續書譜》為臨池,指南皆可玩也。因收而志之。 |
56  | 《天全翁》卷 |
57  | 右前一紙為聯句詩,僅失詩題耳。後一紙為《水龍吟》,慢句詞半已不全,皆天全翁手筆,故特存之。人謂翁書由米顛來,非也。其遒放波險,全得長沙面目,神彩風骨,亦自琅琅惜結體少踈耳。 |
58  | 《靈岩勝游》卷 |
59  | 天全先生游靈岩作此詞,《寓水龍吟慢》,已載郡乘中。此卷為劉以則書者,以則靈岩之東道主也。其詞不盡按格,而雄逸伉爽時一吐洩居。然有王大將軍麈尾擊唾壺態,書筆勝法,亦往往稱是。卷首沈啓南畫,足為茲山傳神。劉西台祝,參省錢,學士皆有書名者,獨桑民懌以文自豪,而語不甚稱為可恠也。 |
60  | 徐天全二札 |
61  | 天全翁出入長沙、襄陽間,餘嘗評其書,如「劍客醉舞,僛僛中,有俠氣」。此二紙皆真跡,而《盤》、《穀》一章,尤橫逸不可當,豈所謂遇其合者耶? |
62  | 徐天全詞 |
63  | 天全翁自金齒還吳十餘年,多游吳中諸山水,醉後輒作小詞宛然。晏元獻《辛稼軒家語》,風流自賞,詞成,輒復為故人書之。書法遒勁,縱逸得素師屋漏痕法。此卷蓋以貽吳江史明古者詞筆俱合作。後有吳文定、沈啓南二跋,亦可寶也。 |
64  | 名賢遺墨。 |
65  | 右一卷墨跡為學士承旨宋文憲公景濓、教授胡公仲申、太常丞張公來儀學士解公大紳、太師楊文貞公士奇、祭酒李文忠公時勉、太宰魏文靖公仲房、太保高文義公世用、太傅于肅愍公廷益、太師徐文靖公時用右都御史韓襄毅公永熙、太師王端、毅公宗貫、宮傅何文肅公廷秀、太保劉忠、宣公時雍、太師李文正公賓之、修撰張公亨、父少保倪文毅公舜咨、宮保戴恭、簡公廷器、太保屠襄惠公朝宗、檢討陳公公甫、太僕李公貞、伯宮保、吳文定公原博、太師梁文康公叔厚、太傅王文恪公濟之、太保洪襄惠公宣之、太宰王公輝、少保毛文簡公憲、清新建侯王文成公伯安宮保湛文莊公原明、提學李公獻、吉何公仲默、宮保劉清、惠公元瑞、詹事陸文裕、公子淵、修撰楊公用、脩舒公國裳、少詹黃文裕、公才伯,贊善羅文恭公達。夫其人二百年名臣碩儒也,如景濓大紳原博貞伯子淵名能工八法者:士奇、時勉、仲房,世用賓之伯安,元瑞用脩達,夫庶幾中郎虎賁,他固不盡爾也。余袠而藏之,竊附於甘棠勿翦之義云爾。昔山谷老人謂王荊公書簡遠從楊少師法中流出。黃長睿謂章申公敦楷法妙入魏、晉,三昧米海岳,謂蔡魯公京及弟開府卞俱得古人筆。然是四人者,其精緗菀翰,距今無一存,即有之,亦不能售數鈽之直。而韓、範、富、歐率然之筆,流落人間,尚以拱璧視之。然則物之可傳,固在此而不在彼也。僕既題此一友人,過視而笑曰:若自為拙書解嘲耳。且若論詩,何以不取高崇文而取宋之問乎?僕無以答,因記其語。 |
66  | 三吳墨妙 |
67  | 右三吳墨妙一卷,自建康至雲間以南皆吳也。為賦草者二:徐武功金太學二元玉各一紙,為說者一。沈學士民則為詩歌者九,錢文通原博張、南安汝弼、桑柳州民懌、蔡孔目、九逵文待詔徵仲、陸文裕子淵、顧憲、副英玉、王山人子新王司業繩武、徐長谷伯臣各一紙,為尺牘者十三。沈少卿、民望、李太、僕貞伯、王文恪、濟之、唐解元伯虎、顧尚書、華玉、王大僕、欽佩、豐考功人翁各一紙,吳文定原博祝,希哲、王履吉各二紙。國朝書法,盡三吳而三。吳鏦錚稱名家者,則又盡數君子。其長篇短,言出於有意無意,或合與不合,固不可以是而槩其生平,然亦管中之一斑也。留山房中,異日便堪作吾鄉掌故,兒輩其寶存之。 |
68  | 三吳楷法十冊 |
69  | 第一冊陳文東小楷聖主得賢臣頌》文。東名璧,華亭人。國初以書名家。「沈民則學士出師,表字頗大,「民望大理」。《虞書益稷篇》字小如文,東餘每見二沈」,以書取顯貴翺翔玉堂」之上。文皇帝至稱之為「我明右軍,而陸文裕獨推陳筆,以為出於其表。今一旦駢得之,足增墨池一段,光彩然。是三書皆圓熟精致,有黃庭廟堂遺法,而不能洗通微院氣少,以歐、柳骨扶之則妙矣。蓋所謂雲間派也。 |
70  | 第二冊徐元玉臨禇河南哀冊文字,差細而筆老,獨不勝其佻逹,蓋摹禇而用之以米者也。東原生傳差精謹,當是中年。筆周伯器跋有微致,其人,即周疑舫也。錢原漙《陳氏墓碣,銘遒迅然欠雅,是宋仲溫遺構雲間人。至今仿之《吳原博墓表》,極得蘇長公筆,而鋒多含蓄,不露佳手也。蔡九逵嗣命,議書雅健,而辭不甚佳。陸子淵二柬在真行之間,元玉小而不楷,錢、吳楷而不小,聊備一家云爾。 |
71  | 第三冊,祝京兆賦一首,雜詩三十首,後序一首,少年時槀耳。楷法甚精絕,間以小行若草率不經意者,而具種種姿態可寶也。又古近體詩十五首,是行卷上公卿者稍似經意,多大令風格而近纎長,其詩亦多秀儁語,視晩歲應酬若出二手,獨擬元日早朝排律,而押韻用二新字,二人字、二臣字,不可曉也。 |
72  | 第四冊祝京兆黃道中字,致甫說,用禿筆作「楷」,而間帶行法,純質古雅,隱然欲還鍾索風道中,即吾故人淳父姬水也,為其尊人。五岳公乞集序,以此為贄,余固辭,謂此,汝南家乘奈何畀人,則曰使不佞而仍,故名與字,知非公有也。且公文成,非吾汝南家乘乎?」為一笑而留之,因記其語。又赤壁賦勁挺從禇河南來,而結法微佻。《約齋閒録》序出入鍾太傅、王大令古法,鬱浡指掌間,而雅致精密,削去畦逕,與黃道中字說皆晩歲筆也,人不可以無年信夫。 |
73  | 第五冊為文待詔徵仲小楷》、《甲子雜稿》,凡詩四十七首、詞四首、文八首。中亦有率意改竄者,楷法極精細,比之暮年氣骨小不足,而韻差勝詩亦多楚楚情語,如《元日梅雨》言《懷無題夢中》諸篇,皆晩唐、南宋之佳境也。聞之吳人待詔,每新歲輒書舊詩文一冊,至老無復遺而沒後分散諸子有徽人某子甲以四十千,得廿冊以去,今不知所在。此本乃故人子售,餘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於吉光之片羽耳。 |
74  | 第六冊文待詔徵仲小楷,其一為餘書早朝等近體十四首,用古朝鮮繭結構秀密,神采奕奕動人,是八十四時筆也。其二古詩十九首,極有小法,其妙處幾與枚叔語爭衡時,八十八時筆也。又一條三行射禮有鹿中云云,尤精甚。而考據詳核,偶於散帙得之附於後。其三晝錦堂記》,差大於古詩,結力遒勁,是六十七時筆也。其四《拙政園記》及古近體詩三十一首為王敬止侍御作侍御費,三十鷄鳴候門而始得之。然是待詔最合作語,亦最得意筆。考其年癸巳是六十四時筆也。其五致仕三疏,中有竄改,當是稿草而精謹乃爾,令人作顏平原。想吾所綴集,皆待詔中年以後書真吉、光、鳳羽,緝而為裘,後人其寶守之。 |
75  | 第七冊,王履吉拙政園賦》及詩四章,皆小楷得鍾、王筆意,張琴師傅亦類之。其下指極有媚趣微傷自然耳。退之琴操稍大,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跋尾、仲蔚與家弟評、履吉書,若訟而各有致,並存之。 |
76  | 第八冊文,夀承書五子詩,是於鱗輩初年作,蓋未絀茂秦而進明卿也。休承書養生論二君號「太史箕裘」然,夀承覺淳古,休承雖自清俊,結法微佻。卞、彭、孔嘉書餘廣五子詩及近體數首,是古高麗繭,能於率更內斟酌,溫潤秀勁,光彩射人,蓋中年最合作筆也。許元複一紙老筆,圓熟流俊,而所書龎居士傳語尤可喜。是四君者,僅一休承,在然老矣。而前後五子者復失其六,每一展卷,輒為噫歎。 |
77  | 第九冊,陳道復千文,此君書不易楷,楷不易小,而吾兼得之。陳子兼三槐堂銘,妍秀而微少骨。蜀中詩古雅而小遜態。陸子傳二歌出麻姑壇,遒麗肉滿,覽之煜然,然是二君最合作書,王祿之與其師尺牘,亦自佳。俞仲蔚前後雜詩二幀,共二十二首,諸與餘倡和者,是晩年筆稍縱,而有誠懸腕寶劍篇》以下是二十年前書尤精婉可愛,詩亦多警句,故並存之。 |
78  | 第十冊顧德育《牡丹》一賦,酷有徵仲家風》,黃淳父《前長篇》。一、永興》之有鋒鎩者,後十二章,小似不及周公瑕詩》二十章,用筆精雅有法。袁魯望十五章,莫雲卿十四章》、王舜華十二章,吾所不敢深論。若魯望之流利,雲卿之濃婉,舜華之輕俊,皆菰蘆中翹楚者也。最後得張伯起,唐人數詩,伯起生平、臨二王最多,退筆成塚,雖天趣小竭,而規度森然矣。 |
79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