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六百一

《卷六百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學校部 辯博,恩獎辯博。
2
《易》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傳》曰:「強學以待問」。蓋夫六藝之富,九流之廣,有先聖之微旨,有群儒之精義,非窮理盡性,覃思研幾,不能臻其閾,非原始要終,聞一知十不能闡其流,故有攝抵以升,抵掌而論。俾夫前訓洞開,諸生景附,誠儒門之標表,士林之規矩也。然則詞有枝葉,垂誡禮經,學無師法,見嗤先哲。苟辯而不違於道,博而無陷於野,則可以傳道駕說為縫掖之所宗矣。
3
朱雲,字,魯人也。年四十,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易家論。充宗乘貴辯口乘,因也,言因藉貴尊之權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雲者,召入攝齊登堂齊衣之下裳,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抗,舉也。既論難,連柱五鹿君柱,刺也,距也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雲折其角」。岳岳,長角之貌,繇是為博士。
4
後漢戴憑汝,南平輿人。光武時,郡舉明經,徵試博士,徵拜郎中。公卿大會,群臣就席,憑獨立。世祖問之,對曰:「博士說經,皆不如臣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與諸儒難說,憑多所解釋,帝善之。遷侍中。後正旦朝賀,百寮畢會,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躒崞湎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經師為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5
賈逵字伯通。能誦《左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小夏侯、尚書教授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事,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明帝時為郎,與班固並校秘書,李育為博士。章帝詔與諸儒論《五經》於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也。
6
鄭玄,字康成,受業於馬融。獻帝時,大將軍袁紹手綾,冀州遣使要玄,大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坐。玄身長八尺,飲酒一斛,秀眉明目,容儀溫偉。紹客多豪俊,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辯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紹舉玄茂才,表為左中郎將。
7
魏樂詳高祖黃初徵拜博士十餘人,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受。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
8
嚴惶厴拼,呵錒羊」。《司隸「鍾繇不好《公羊而好《左氏》,謂左氏為大官,而謂《公羊》為賣餅家,故數與還脖緋ざ挑砦人機捷,善持論而荒趴。諏偈鼻無以應繇,謂輝唬汗,羊高竟為左丘明服矣。輝唬褐憊世,粑、明使君服耳,公羊未肯也。
9
晉賀循為太常,朝廷疑滯,皆諮之於循,循躒∫讕禮而對,為當世儒宗。
10
周續之,字道祖,高祖召之,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相圃」三義,辯析精奧,稱為該通。
11
顏延之太子舍人,鴈門人周續之隱居廬山,儒學著稱。永初中,徵詣京師,開館以居之。高祖親幸,朝彥畢至,延之館列猶卑,引升上席。帝使問續之三義,續之雅仗辭辯,延之每折以簡要。既連挫續之,帝又使還自敷釋,言約理暢,莫不稱善。
12
南齊陸澄為度支尚書令,國子博士、尚書令王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澄曰:「僕年少來無事,惟以讀書為業,且年以倍今。君少,便鞅掌王務,雖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僕」。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後談所遺數百千條,皆儉所未睹,儉乃歎服。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几案雜服,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澄後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復各數件,并奪物將去。尋領國子祭酒。竟陵王子良得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問澄。澄曰:「此名服匿,單于以與蘇武」。子良後詳視器底有字,仿佛可識,如澄所言。
13
梁周舍初,仕齊為太學博士,遷後軍行參軍。明帝建武中,魏人吳包南歸有儒學,尚書僕射江陶邪講捨造坐累折,辭理遒逸,由是為口辯。
14
謝舉為吏部尚書。初,北渡人盧廣有儒術,為國子博士,於學發講,僕射徐勉以下畢至。坐舉造坐,屢折廣辭理通邁廣深服,仍以所執麈尾薦之,以況重席焉。劉杳太學博士,宣惠豫章王行參軍。杳少好學,博綜群書,沈約、任鷚、韻旅坑幸,磐皆訪問焉。常於約坐語及宗廟犧樽,約云:「鄭玄答張,謂為畫鳳凰尾娑婆焉。今無復此器,則不依古」。杳曰:「此言未可必安。古者樽彞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背以出內頂。魏世魯郡地中得齊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犧樽作犧牛,形皆永嘉。賊曹嶷於青州發齊景公蒙又得此二樽,形亦為牛象。二處皆古之遺器,知非虛也」。約大以為然。約又云:「何承天纂文奇博,其書載張仲師及長頸王事,此何出?」杳曰:「仲師長尺二寸,惟出《論衡》。長頸是毗騫王,宋建安以南扶南記》曰:古來至今不死」。約即取二書尋簡,一如杳言。
15
紀少瑜年十九歲,遊太學,備探《六經》博士東海鮑把畔嗲趙檬,炳壩屑睬欠勹ご。講少瑜既妙玄言,善談吐,辯捷如流。
16
戚袞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袞講論,又常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ゼ馳騁大義,岩躍緶。邾即親鶯,崮岩源鸝,怪釗松迤,皆失次序,袞時騁義,ゼ與往復。袞精采自若,對答如流,簡文深加歎賀。
17
蕭濟,字孝康,東海蘭陵人。少好學,博通經史。論武帝《左氏疑義三十餘條。尚書僕射范陽張纘、太常卿南陽劉之遴並與濟討論,纘等莫能抗對。
18
後魏封偉伯為太學博士,孝明時,將訪魈霉慵,學士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偉伯乃披簡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
19
北齊邢邵,字子才,為中書監、國子祭酒。博覽墳籍,無不通曉。晚年尤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指要,吉凶儀禮,公私諮稟,質去疑惑,為世指南。
20
後周呂思禮,性溫潤,不雜交游。年十四,受學於徐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其鋒難敵」。十九,舉秀才,對策高第,除相州功曹參軍。
21
樊深行下わ縣,事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將子弟,以深為博士。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常多引漢魏以來諸家義而說之。故後生聽其言者,不能曉悟,皆背而譏之曰:「樊生講書,多門戶,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
22
隋何妥初仕周,為太學博士。周武帝初,欲立五后,以問儒者。辛彥之,對曰:「后與天子匹體齊尊,不宜有五」。妥駁曰:「帝嚳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數」。
23
楊汪國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鋒起,皆不能屈。
24
馬光為大學博士,常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坐講禮,啟發章問。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辭非俊辯,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帝嘉而勞焉。
25
房暉遠,國子博士。開皇中,帝令國子生通一經者,並悉薦舉,將擢用之。既策問訖,博士不能時定臧否。祭酒元善怪問之,暉遠曰:「江南、河北義利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已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祭酒因令暉遠考定之,暉遠覽筆便下,初無疑滯。或有不服者,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躒∥始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所試四五百人,數日便決。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為不能測也。高祖常謂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樂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進曰:「臣聞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於雅頌,不得言無」。高祖大悅。
26
劉焯以儒學知名,為員外將軍,與左僕射楊素吏部尚牛弘、國子祭酒蘇威、國子祭酒元善、博士蕭該、何妥、大學博士房暉遠、崔崇德、晉王文學崔牘等,於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前賢所不通者,每鈄論難鋒起,皆不能屈,楊素等莫不服其精博。
27
王頗,字景文,為著作佐郎,尋令於國子講授。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孝經》,頗與相論難,詞義鋒起,善往往見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國子博士。褚輝字高明,吳郡人。煬帝徵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無能屈暉者。
28
陸德明受學於周弘正,梁國子祭酒徐孝克開講,恃貴縱辯,眾莫敢當,德明便與之抗對,合朝賞歎。隋煬帝嗣位,以為秘書學士。大業中,廣招明經之士,四方至者甚眾。遣德明與魯達、孔褒俱會門下省,共相駁難,無出其右。後為太學博士。高祖親臨釋奠,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惠乘講《般若經》,道士劉喜講《老子》,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其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之屈。徐文遠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後周時,有大儒沈重講于太學,文遠就質問,數日便去。人或問之,答曰:「觀其所說,悉是紙上語耳,僕先已誦之,至於奧賾之境,此君翻似未見」。有以其言告重者,重與論議十餘反,甚歎服之。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至唐,為國子博士。高祖常幸國子學,遣文遠講《孝經》,諸儒論難鋒起,文遠隨方辯折,言如湧泉,聽者忘倦焉。
29
孔[A13C]達,初仕齊,為河內郡博士。時煬帝徵天下儒生,集於東都論講,令禮部尚書楊玄感主其事。[A13C]達與諸儒論難鋒起,咸為之屈。後為國子司業,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皆[A13C]達之說。
30
顏師古中書侍郎,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訛春,詔師古開正之。及成,又詔尚書左僕射房玄齡集諸儒討論得失,諸儒傳習師說,舛謬已久,皆竊議非之。於是異端鋒起,師古一一辯答,取晉、宋古本以相發明,所立援據,咸出其意表,諸儒皆驚所未聞,歎服而去也。
31
虞世南秘書監貞觀八年七月,隴右山摧,大蛇屢見,山東、河南、淮海之地多大水。太宗以問世南曰:「是何祥也?修何術可以禳之?」對曰:「春秋時,梁山摧,晉侯召宗伯而問焉。宗伯曰:國主山川,故山摧川竭。君為之不舉樂,降服、乘縵、祝幣以禮焉。梁,晉所主也,晉侯從之,故得無害。漢文帝元年四月,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摧水大出,令郡國無來獻,施惠於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為災也。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見齊地,經市入廟中。按蛇宜在草莽而入市朝,所以可為怪。今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亦不足怪也。又山東足雨,雖則其常,然陰慘過久,恐有冤獄。伏願科省係囚,庶幾或當天意。且妖不勝德,惟修德可以消變」。太宗然之,遣使者分道賑恤餓人,申理獄訟,多所原免。
32
王元感為四門博士,表上所撰《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槁草。詔令弘文、崇賢兩館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可否。學士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皆專守先儒章句,深譏元感,掎摭舊義。元感隨方應憔共豢杴。鳳閣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右史張思敬雅好異聞,每為元感申理其義。
33
陳少遊,幼聰辯,初習莊、列等道經崇玄館學生,眾推引講經。時同列有私習經義者,期鈄日相問答。及公會,少遊攝齊登堂,音韻清辨,觀者屬目所引文句,悉問他義,諸生不能對,甚為大學士陳希列所歎賞。王起為翰林侍講學士,文宗尢好儒術,每御長生殿對起,訪以疑事,至於郊祀刑法之間,起盡能質之,以開悟焉。
34
鄭水晃翰林侍講學士,文宗以十九書語類親自發問,水揮Χ暈拗汀。
35
○學校部 恩獎
36
王者修國經,立民紀,將使風化歸厚,德禮,肚⑽從脅槐眷斗⼂始於學校者焉。良以開物成務,垂教作程,為先哲之極軌,致治之要道也。乃有被儒服,究聖言,或研幾一經,或該通群典,達前人之閫奧,為諸生之師法。剖析疑論,導宣奧旨,啟發後生,成就學者以致膺問難於帝右,參講授於儲邸。入傅嚴掖,專誨宗室,謹官常以宿業,形言巽次而垂訓,道義兼精,望實增茂。故當世之君,隆其體貌,異其名數,或親臨於庠序,或召見於清聞,或旌以章綬,或厚於賜予,待遇殊特,褒揚備至,雖復淪逝,益加追獎。誠以化民成俗,實本於儒術,厲世摩鈍,無越於常典。豈獨寵異乎老成,固將敦勸乎禮俗者矣。
37
漢梁丘賀受京房《易》,宣帝時,待詔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賀入說。帝善之,以賀為郎。後漢桓榮為博士。建武中,光武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蘊藉猶言寬博有餘也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
38
戴憑為侍中,正旦朝賀,百寮畢會,光武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躒崞湎以益通者,憑遂重。坐為諸侍中,說經為教,授厭服也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在職十八年,卒於官。詔賜東園梓器錢二十萬。
39
高詡世傳魯詩,徵為博士,建武十一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塚田。
40
劉昆,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建武二十二年,入授皇太子及諸王小侯五十餘人。二十七年,拜騎都尉。三十年,以老乞骸骨,詔賜雒陽第舍,以千石祿終其身。鍾興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少從少府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
41
張凶置蝦釕,俅幼娓賦涫萇,惺欏S質綠,常桓榮聚徒以百數。明帝為四姓小侯,置《五經》,師幸隕惺榻淌,謔講於御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賜車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
42
魏應以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經明行,返蘢幼、栽斗、街林,錄數千人。章帝甚重之,數進見,論難於前,特受賞賜。
43
召馴習《韓詩》,博通書傳。為左中郎,將入授諸王章,帝嘉其義學,恩寵甚崇。出拜陳留太守,賜刀劍、錢物,賈逵為郎。章帝好《古文尚書》、《左氏傳》,詔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臺,帝善逵說,使逵會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於是具條奏之。帝嘉之,賜布五百疋、衣一襲。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賜以校書例,多特以錢二十萬,使[A13C]陽侯馬房與之,謂房曰:「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於外屢空,則從孤竹之子於首陽山矣」。
44
魯丕為中散大夫,和帝因朝會召見諸儒,時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冠幘履襪衣一襲。
45
宋登少傳歐陽尚書。順帝時,為尚書僕射。帝以登明識禮樂,使持節臨太學,奏定典律,拜侍中。
46
晉陳壽以儒學徵為陳留內史,累遷燕王師傅。撰《周禮評》,甚有條貫,行於世。武帝泰始中,詔曰:「燕王師陳壽,清貞潔靜,行著邦族,篤志好古,博通六籍,耽悅典誥,老而不倦,宜在左右,以篤儒教。可為給事中」。
47
杜夷國子祭酒,辭疾未嘗朝謁。元帝建武中,令曰:「國子祭酒杜夷,安貧樂道,靜志衡門,日不暇給,雖原憲無以加也。其賜隙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執經問義。夷雖逼時命,亦未嘗朝謁,國有大政,常就夷諮訪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請退。詔曰:「先王之道,將墜於地,君下帷研思,今之劉、楊。縉紳之徒,景仰軌訓,豈得高退,而朕靡所取則」。大寧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大鴻臚,謚曰貞。
48
伏曼容,字公儀。初仕宋為驃騎行參軍。明帝好《周易》,集朝臣於清暑殿講,詔曼容執經。曼容素美風採,帝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朱異年二十一,為揚州議曹從事史。《五經博士明山賓表薦之,武帝召見,使說孝經、周易》義,甚悅之,謂左右曰:「朱異實異」。後見明山賓,謂曰:「卿所舉殊得其人」。仍召異直西省。
49
顧越為安西湘東王府參軍,越遍該經藝,深明毛詩,旁通異義。特善《莊》、《老》。武帝常於重雲殿自講老子,僕射徐勉舉越論義,越抗首而請,音響若鐘,容止可觀。帝深贊美之,由是擢為中軍宣成王記室參軍。
50
陳、張譏梁大同中,召補國子。正言生。梁武帝,常於文德殿釋《乾》、《坤》文言,譏與陳郡袁憲等預焉。敕令論議,諸儒莫敢先出,譏乃整容而進,諮審循環,辭令溫雅。梁武帝甚異之,賜裙襦絹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譏」。累遷士林館學士。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經譏論義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後魏李先明,元帝即位,為博士召,先讀韓子連珠論》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詔有司曰:「先所知者,皆軍國大事,自今常宿於內」。賜先絹五十疋、綿五十斤、雜採五十疋、御馬一疋。拜安東將軍、壽春侯,賜隸戶二十二。
51
孫惠蔚,為皇宗博士,侍講東宮,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宣武延昌二年,追賞侍講之勞,封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52
崔逸,孝文時為國子博士,每有公事,逸常被詔獨進,博士特命自逸始。
53
王神貴為符璽郎,時太學博士房景光作《五經疑問》百餘篇,神貴答之,名《辨》疑。前廢帝時,奏上之。帝親自執卷,與神貴往複,嘉其用心,特除神貴。子鴻彥為奉朝請。
54
北齊張雕,遍通五經,尤明三傳。高祖召入霸府,令與諸子講。後為琅琊王博士。未幾,拜散騎常侍。值武成侍講馬敬德卒,乃入授經書。帝甚重之,以為侍讀,與張景仁並被尊禮,同入華光殿,共讀《春秋》。加國子祭酒、假儀同三司,待詔文林館。尋除侍中,開府,奏度支事,大被委任,言多見從,特敕奏事不趨,呼為博士。
55
李鉉為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帝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數年病卒,特賜廷尉少卿。及還,葬故郡,太子致祭奠之禮,并使王人將送,儒者榮之。
56
張景仁以學書為業,工草隸。後主在東宮時,令侍書,歷太子門大夫、員外散騎常侍、諫議大夫。後主登祚,除通直散騎常侍。及奏,御筆點出「通」字,遂正常侍在左右。與語,猶稱博士。
57
後周熊安生國子博士,時高祖入鄴,安生遽令掃門。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矣」。俄而高祖幸其第,詔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坐,謂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為愧」。安生曰:「黃帝尚阪泉之戰,況陛下恭行天討乎?」高祖又曰:「齊民賦役繁興,竭民財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庫及三臺雜物散之百姓,公以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陛下此詔,異代同美」。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紂,懸首白旗。陛下平齊,兵不血刃,愚謂聖略為優」。高祖大悅,賜帛三百疋、米三百石、宅一區,并賜象笏及九榻鶇,自餘什物稱是。
58
隋楊尚希,年十一入太學,專精不倦。周太祖常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祖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
59
房暉,世傳儒學,為國子博士。仁壽中卒官,時年七十二。朝廷嗟惜焉,賻賜甚厚,贈散騎常侍。
60
楊汪國子祭酒,煬帝令百寮就學,與汪講論,皆不能屈。帝令御史書其問,答奏之,省而大悅,賜良馬一匹。
61
元善國子祭酒,高祖常親臨釋奠,命講《孝經》。於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諷諫。帝大悅曰:「聞江陽之說,更起朕心」。賚絹百疋,衣一襲。
62
魏徵秘書監,撰《群書政要》。貞觀五年,奏上,太宗覽之稱善。敕皇子、諸王各傅一本,賜徵帛二百疋。
63
孔[A13C]達為國子祭酒。太宗幸國學,親釋奠,命[A13C]達講孝經。既畢,[A13C]達上《釋奠頌》,手詔答曰:「省所上頌,殊為佳作。循題發函,情辭爛其盈目。啟封申紙,逸氣飄以凌雲。驪龍九重,不足方斯綺麗。威鳳五彩,無以比其鮮華。楊雄L,旄咦俸臥痘。葡閎障,旅軌猶存。尋讀周環,彌覺欣玩。卿夙挺驟霸,綾炅鈑網羅百氏,包括六經》思涌珠。元善爵為江陽縣,公泉情抽蕙圃,關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濟南伏生,重興乎茲日。庶令引四科於縑帙,闡百遍於青襟。翰苑詞林卿其首之也。
64
貞觀十五年十月,左僕射申國公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上之。太宗有詔,藏之秘府,士廉以下加級頒賜,各有差。
65
陸德明國子博士,撰《經典釋文》,太宗悅而甚重之。時德明已卒,賜其家布帛二百濉。
66
顏師古中書侍郎,受詔刊正經籍,太宗善之,賜帛五十疋。
67
顏揚庭為符璽郎。永徽三年,上其父故秘書監師古所撰《匡謬正俗》八卷,高宗令付秘閣,仍賜帛五十疋。長孫無忌為太尉,顯慶三年,沸呂臒哨中外頒行焉。無忌等加爵、賜帛等各有差。
68
張大安為太子左庶子。初,皇太子賢招集當時學者大安及洗馬劉訥言、雒州司戶參軍格希玄等注范曄《後漢書》,表上之,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
69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則天長安三年,上表進其所撰《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槁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秘閣。詔曰:「王元感質性溫敏,博聞強記,手不釋卷,老而彌篤。掎前達之失,究先聖之旨,是謂儒宗不可多得。可授太子司議郎」。
70
褚無量,為國子員外司業、兼修文館學士。玄宗在春宮,授國子司業,兼皇太子侍讀。睿宗太極元年,皇太子幸國,學觀釋奠,令無量講《孝經》、《禮記》,各隨端立禮,博而且辨,觀者歎服焉。既畢,進授銀青光祿大夫,兼賜以章服,并採絹百段。至玄宗開元三年,遷右散騎常侍,兼國子祭酒。無量之母死,贈物一百段,以無量文儒之,宗寵之也,申命杭州刺史薛瑩,就其家弔焉。服闋,召拜左散騎常侍,復為侍讀。以其年老,每隨使出入,特許緩步。又為造腰輦,令內給事舁於內殿。無量頻上書陳時政得失,多見納用。又嘗手敕褒美,賜物二百。迤唚賁太子就國子監行齒胄之禮,無量登座說經,百寮並集,行禮訖,賞賜甚厚。及卒,贈禮部尚書,賜物四百段、米粟四百石。
71
徐堅為集賢院學士,開元中,敕堅等纂經史要事及歷代文章,以類相從,欲令皇子簡事綴文,玄宗自定名為《初學記》,撰成以獻。帝稱善,賜堅等絹百疋。
72
穆元休以文學著稱,常撰《洪範外傳》十篇,開元中獻之。玄宗賜帛,授偃師丞。
73
沈浩隱居四明山。肅宗乾元二年,進《廣孝經》十卷,授秘書郎、集賢殿待詔,仍賜綠袍、牙笏。
74
袁頤,為國子博士,貞元十二年卒。德宗謂宰臣曰:「袁會深於《六經》,今之碩儒,良可惜也」。特贈國子司業,令中使齎告身及絹五十疋就宅宣賜,並給傳令達故里。
75
韋公肅為秘書著作郎,注《太宗帝範》一十二篇上獻。德宗有詔付集賢,仍令別寫一本進內,賜公肅錦採一百疋。
76
李渤左拾遺,罷官閒居東雒,撰《禦戎新錄》二十卷以獻。憲宗元和九年四月壬午,詔曰:「前左拾遺內供奉李渤,隱居求志,殫見洽聞,常致弓旌之招,尚懷林壑之戀。而聞肄其素業,成此新書,詞章典雅,謀議深遠,獻于闕下,良所嘉焉。故洽今恩,用清舊議。可授秘書省著作郎」。
77
韋處厚、路隨並為翰林侍講學士。穆宗長慶三年,撰《六經法言》二十卷,表獻之。帝覽其書,稱善者久之。賜處厚隨錦採二百疋、銀器二事,隨自司勳郎中為諫議大夫,依前充侍講學士。處厚賜紫金魚袋,錫服遷官,皆以撰《六經》法言》獎之。
78
鄭水晃,翰林侍講學士。文宗命撰《經史要錄》十二卷。書成,帝嘉其精博,因以十九書語類。帝親自發問,水揮Χ暈拗痛,鴕越獲稀。
79
嚴厚本為國子監《周易》博士,太和八年七月,召本對於浴堂門,賜其錦器。
80
李宗閔為集賢大學,太和九年五月進《五常傳》,賜宗閔等九人錦採、銀器有差。
81
周田敏為國子祭酒。廣順三年,獻印版《九經》,書《五經》文字,太祖優詔嘉之,賜襲衣、繒採、銀器,又賜司業趙銖襲衣繒採。
URN: ctp:ws51031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