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九十

《卷九十》[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㑹要卷九十
3
宋 王溥 撰
4
閉糴
5
開元二年閏二月十八日勅,年歳不稔,有無須通所在州縣不得閉糴,各令當處長吏檢校。
6
上元元年九月,勅:先縁諸道閉糴,頻有處分,如聞所在米粟尚未流通,宜令諸節度、觀察使各將管內捉搦,不得輒令閉糴。
7
大厯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勅:自今已後,所在一切不得閉糴及隔絶搉税。貞元九年正月,詔諸州府不得輒有閉糴。
8
太和三年九月勅:河南、河北諸道,頻年水患,重以兵役,農耕多廢,粒食未豐,比令使臣分路賑恤,兾其有濟,得接秋成。今諸道穀尚未減賤,而徐泗管內,又遭水潦,如聞江淮諸郡所在豐稔,榖因甚賤,以致傷農,州縣長吏,茍思自便,潛設條約,不令出界,雖無明牓,以避詔條,但商旅不通,米價異致,今水旱之處,種植兼資,宜令御史臺揀擇御史一人,于河南廵察使,每道每州界首,物價不等,米商不行,即是潛有約勒,不必更待文牓為騐便,具事狀及本界刺史縣令觀察判官名銜聞奏。河南通商之後,淮南諸郡米價漸起,輾轉連接之處,直至江西、湖南、荊襄以來,並須約勒依此舉勘聞奏,仍各委觀察使審詳前後勅降,與御史相知,切加訪察,不得容蔽。咸通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御史臺奏:今後如有所在,聞閉糴者,長吏必加貶降及判官、錄事、叅軍並停見任書下考,仍令州縣各以版牓冩錄此條,懸知百姓每道委觀察判官,每州委錄事叅軍勾當,逐月具不閉糴,事由申臺」。從之。
9
和糴
10
證聖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勅,州縣軍司府官等不得輒取和糶物,亦不得遣人替名代取。
11
興元元年閏十月,詔:「江淮之間,連歳豐稔,廹于供賦,頗亦傷農,收其有餘,濟彼不足,宜令度支于淮南、浙東西道,加價和糴三五十萬石,差官般運,于諸處減價出糶,貴從權便,以利于人」。
12
貞元二年九月,度支奏:「京兆、河南、河中、同華陕虢、晉、絳、鄜、坊丹延等州府,夏秋粮稅青苗等錢物,悉折糴麥,所在儲積以偹軍食,京兆府兼給錢收糴,每計于時估外,更加錢納于太倉」。詔可之。其年十一月,度支給添成四千萬貫,令京兆府今年內收糴粟麥五十萬石,以偹軍食,詔從之。四年八月,詔京兆府于時價外加估和糴,差清強官先給價直,然後貯納,續令所司自般運載,太倉并差御史分路訪察,有違勅文令長以下當重科貶。先是,京畿和糴多被折配,或物估輕于時價,或先輸而後給直,追集停擁,百姓苦之,及聞是詔,莫不歡忭樂輸焉。元和七年七月,戶部侍郎、判度支盧坦奏:「今冬諸州和糴貯粟,澤潞四十萬石,鄭、滑、易定各一十五萬石,夏州八萬石,河陽一十萬石,太原二十萬石,以今秋豐稔,必資畜偹,其澤潞、易定、鄭、滑,請委本道差判官和糴,各于時價每斗加十文,所兾人知勸農,國有常偹」。從之。長慶元年二月勅:春農方興,種殖是切,其京兆京西糴使宜勒停」。先是,度支以邊儲無偹,請置和糴,使經年無効,徒擾邊人,故罷之。四年八月,詔于闗內及闗外折糴和糴一百五十萬石,用偹饑歉,其和糴價,以戶部錢充收貯,尋常不得支用。
13
寳厯元年八月,勅以兩京、河西大稔,委度支和糴二百萬斛,以偹災沴。
14
大中六年五月,勅自收闗隴,便討党項,邊上生人皆失活業,連屬艱食,遂不寧居,兼軍儲未得豐殷,切在多方贍助。今年京畿及西北邊稍似時熟,即京畿人家竟搬運斛㪷入城,收為蓄積,致使邊塞粟麥,依前踊貴,兼聞省司和糴,亦頗艱難,其弊至深,須有釐革。其京西北今年夏秋斛㪷一切禁斷,不得令入京畿之界。其年六月,勅近斷京北夏秋斛㪷入京,如聞百姓多端以麥造麫入城,貨易所費亦多切宜,所在嚴加覺察,不得容許。
15
食實封數
16
舊例,凡有功之臣賜實封者,皆以課戶先凖户數州縣與國官邑官執帳,供其租調,各凖配租調逺近州縣,官司收其腳直,然後國邑官司其數凖此,入國邑者收其庸。
17
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各一萬戶。神龍元年十一月六日。勅安樂公主四千戶:長寧公主三千五百戶。神龍元年十二月二日勅。
18
衛王、溫王各二千五百戶,同上月勅,寧王憲、薛王業、慶王潭、忠王亨、棣王洽、鄂王清,各二千戶」。開元二十一年四月一日勅。
19
榮王琬已下各三千戶,開元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勅。
20
楚王豫一千戶。至徳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勅雍王适二千戶。寳應二年七月十一日勅,郭子儀:二千戶,大厯十四年閏五月十五日勅,渾瑊一千八百戶。檢年月未獲。
21
裴寂一千五百戶。貞觀二十三年九月八日,勅荊王元二千五百戶。武徳九年十月八日,勅武三思一千五百戶。神龍元年正月五日,勅李光弼,一千五百戶。寳徳,二年七月十一日勅。僕固懐恩一千五百戶,同上月日勅。
22
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徳房𤣥齡、杜如晦並武徳九年十月八日勅。至永嶶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詔房,𤣥齡所封,不須依例減降」。
23
新都、宜城、定安公主各一千三百戶」,並神龍元年十月一日勅。
24
長孫順徳、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各一千二百戶,同上月日勅。
25
王武俊一千二百戶,撿勅:未獲劉𢎞基一千一百戶。顯慶元年,勅李勣一千一百戶。總章:元年十二月勅:韓游瓌一千一百戶。檢勅:未獲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各一千戶。武徳九年十月八日勅。
26
武士彠,一千戶。顯慶四年七月,勅武攸暨一千戶,神龍元年正月十八日,勅宣城公主一千戶,神龍元年十二月二日勅:薛崇簡一千戶。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勅。邠王守禮,一千戶。唐隆元年七月四日,勅永穆公主一千戶,開元十年勅。
27
樂安王瑗,開元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勅,髙都公主已上各一千戶。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勅。
28
魚朝恩一千戶,大厯五年三月勅。田承嗣一千户。大厯八年二月三日,勅髙士亷九百戶叚志𤣥。九百戶,貞觀元年勅,魏徴九百戶。貞觀十七年正月勅。
29
李晟、李元諫各九百戶檢勅未獲李湛八百戶。神龍元年正月十八日,勅李輔國八百戶寳。應元年三月三日勅宇文士及秦叔寳、程知節各百戶。武徳九年十月八日勅。
30
李多祚、敬暉、桓彥範、張東之、崔元暐,並七百戶,神龍元年十二月二日勅。
31
姜皎七百戶。先天二年七月十八日,勅劉幽求七百戶:先天二年八月十一日勅,馬燧七百戶,唐朝臣五百五十戶,檢勅未獲安興貴、安修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徳彞、劉義節各六百戶。武徳九年十月八日勅。
32
溫嘉順六百戶檢勅未獲。
33
魏元忠五百五十戶,神龍元年十二月二日勅李靖五百户。貞觀四年八月勅。永徽二年十月九日,詔李靖所食封,不須减」。
34
叚秀實五百戶。李抱真五百戶。興元元年二月,勅陳仙竒五百戶,貞元二年四月,勅以殺李希烈功也。李愬,五百戶,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勅。
35
劉悟五百戶,元和十四年二月,勅以殺李師道功也,田𢎞正三百戶、張子良、田少卿、李奉仙各一百五十戶。元和二年十一月勅以檎,李錡功也。
36
史奉敬五十户。長慶元年二月,勅以破吐蕃功也。縁封雜記。
37
貞觀二十三年九月八日,勅諸王並宜食一千戶,封霍王元軌使國,令徵封令,請依諸國賦物貿易取利,元軌曰:汝為國令,當正吾失,反說吾以利耶?神龍二年四月十四日制:功臣段志𤣥、屈突通、蕭瑀、李靖、秦叔寳長、孫順德、劉𢎞基、宇文士及、錢九隴、程知節、龎卿、博惲、竇琮、苑君璋、李子和、張平髙、張公謹、梁恪、仁、安脩奏行師、獨孤卿雲、蘇定方、李安逺、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五家,所食實封,並依封給。其年十一月一日,勅皇太子在藩府日,所食衞府封物,每年便納東宫,給事中盧燦駮奏曰:「伏以皇太子處繼明之重,當主鬯之尊,嵗時限用,自可有司供擬。又據周禮,諸司應財器,嵗終則㑹凖,王及太子不㑹,此則儲蓄之費咸與王同,今與列國諸侯齊衡入封,豈所謂憲章古昔,垂法將來者也?」上納其言。十一月五日,勅停景龍二年九月勅,諸色應食寔封,一定已後,不得輒有移改。
38
三年,勅應食封邑者一百四十餘家,應出封戶凡五十四州,皆天下膏腴物産,其安樂、太平公主封,又取富户,不在蠲免限,百姓著封戶者,甚于征行。十一月,監察御史宋務光上疏曰:「臣聞分珪裂土,各有方位,通邑大都,不以封錫,前猷未逺,古義亦深,自頃命侯,莫居磽瘠,專擇雄奥,徐州貢土,方色已乖,寢邱辭封,讓徳不嗣,且滑州者,國之近甸,密邇帝畿,地出縑税,人多趨附,所以列縣惟七,分封有五,王賦少于侯租,入家倍于輸國,求諸既往,寔所未聞,每科封丁,有甚征戎,因而失業,莫返其居,此土風逃者舊少,頃日波散,良縁封多,伏願稍減封戶,散配餘州,下息疲甿,上尊古制,則公侯不失于采地,流蕩得還于故鄉,諸州封戶,亦望凖此。又徴封使者,往來相繼,既勞傳驛,甚擾公私,請附租庸,每年送納,望停封使,以靜下人,仍編入新格,庶為永例。又聞五等崇榮,百王盛典,自非若邢茅近屬,㓂鄧鴻勲,無以誓彼山河,酬其爵土,近者封建,頗縁恩澤,功非橫草,人已分茅,遂使奧壤名區,多入侯國,邑收家稅,半于天府,經費不足,蓋亦有由,竊見武徳之初,建侯故事,于時天寳新定王業,創開佐命,如雲謀臣如雨,然而封者不過十數人,今禮樂承平,邦家綏定,世家賢舊之裔,無野戰攻城之勤,至于命封,不合全廣,論功謝于前葉,食邑踰於往時,既減邊儲,寔虧國用,伏惟酌宗周之前訓,咨武徳之舊章,地匪宗盟,勲殊社稷,不宜加于食邑,自可寵以虛名,如此則庶績其凝,彛倫攸敘。臣忝當亷問,偹採風謡,見此不安,豈敢自黙,知必被封家所疾,頋嘗以報國為心,乞擇愚言,訪諸朝宰,秋毫有益,夕死無恨。兵部尚書韋嗣立上疏曰:「臣竊見食封之家,其數甚衆,昨聞戶部云,用六十餘萬丁,一丁兩支,計一百二十萬疋已上。臣頃在太府,知每年庸調絹數多不過百萬,少則七八十萬以外,比諸封家所入全少。臣聞自古封茅土,裂山河,皆須業著經綸,功申草昧,然後配宗廟之享,承帶礪之恩。往者皇運之初,功臣共定天下,當時食封,纔祗三二十家,今以恩澤受封,至百十四家已上,國家租賦大半,私門私門資用有餘,國家支計,不足有餘,則或是官典,或是奴僕,多挾勢騁威,凌突州縣。凡是封戶,不勝侵漁,若戶必限丁物送太府,封家但于左藏請受,不得輒自徴催,則必免侵漁,人兾蘇息。
39
唐隆元年六月十三日勅:「安國相王、鎮國、太平公主宜各食一州,全封其州公主自簡。
40
太極元年正月,制皇太子妃王氏預聞秘策,潜圖義舉,父仁皎食實封三百戶。
41
開元三年五月,勅封家總合送入京,其中有別勅許人就領者,待州徴足,然後一時分付徴未足者,封家人,不得輒領出封州,亦不得因有舉放,違者禁身聞奏。四年三月十八日,宰臣奏對諸國,請自始封至曽孫者,其封戶三分減一,制可也。
42
十年十一月,勅中書門下:宜共食實封三百戶,自我禮賢為百代法。其年,加永穆公主封一千戶。初,永穆等各分五百戶,左右以為太薄,上曰:百姓租賦者,非吾有也,斯乃宗廟社稷蒼生是為爾,邊隅戰士出萬死,不頋一生,所賞賜纔不過一二十疋,此輩何功于人?頓食厚封,約之,使知儉嗇,不亦可乎?」左右以長公主皆二千户,請與比,上曰:「吾嘗讀後漢書,見明帝曰:朕子不敢望先帝,子車服皆下之,吾未嘗不廢卷歎息,汝柰何欲令此輩望長公主乎?左右不敢復言,至是公主等車服始不給,故加焉,令自後公主皆封一千戶,遂成常例。至乾元元年三月一日,諸公主宜各給五百戶,郡主縣主據元賜戶數,三分各給二分,並以宣、越、明、衢、婺等州給之。其年五月十日勅,諸食實封,並以給戸為限,不須一分入官,其物仍令出封州,隨庸調送入京,其腳以租腳錢充,並于太府寺納,然後凖給封家。其年九月十二日勅,親王、公主等封物,宜隨官庸調,隨駕所在,送至京都,賜坊,令封家就坊請受,餘食封家不在此限,仍令御史一人及太府寺官檢校,分付,使給了牒。
43
二十二年九月,勅諸王公以下食封薨,子孫應承襲者,除表後十分減二,仍具所食戶數奏聞,無後者百日,後除諸名山大川及畿內縣並不封。
44
天寳六載三月六日,户部奏:「諸道請食封人,凖長行二日,三百户以下,户部給符就郡請受三百戶已上,附庸使送兩京太府寺賜坊給付者。今縁就州請受,有損于人,今三百户以下,尚許彼請,公私之間,未免侵擾,望一切送至兩京,就此給付,即公私省便,侵擾無由矣。又凖户部式節文,諸食實封人,身沒已後,所得封物,隨其男數為分,承嫡者加一分,至𤣥孫,即不在分限,其封總入承嫡房一,依上為分者,有如此,則𤣥孫諸物比于嫡男,計數之問,多支數倍,舉輕明重,理寔未通,望請至𤣥孫已下凖𤣥孫直下一房,許依令式,餘並請停,唯享祭一分,百代不易,自然爭競永息,勲庸無替。永泰二年正月十六日,勅:自今已後,子孫襲實封,宜减半,永為恒式。至三月十八日,勅應請封家三分給二分,待兵策稍寧,即當全給。
45
大厯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勅諸公主封物,公主薨後三年不須停。
46
興元元年正月勅:諸軍諸道諸使應付奉天及進收京城將士等,或百年摧敵,或萬里勤王,扞固金城,驅除大憝,濟危難者,其節著復社稷者,其業榮。我圖有功,特加彛典,錫名疇賦,永代無窮,宜並賜名奉天定難功臣。其有食實封者,子孫相繼,代代不絶。
47
貞元二年五月,故尚父汾陽王子儀實封二千戶,宜凖式减半,餘以分襲曖。可襲代國公通前襲三百戶,晞可襲二百五十戶。曙可襲二百五十戶,暎可襲二百二十五戶。
48
七年三月,戶部奏:「伏以周漢故事,有功即加地,有罪即奪國,既明賞罰,方申沮勸,其犯除名以上,罪有實封,凖法合除,比來因循,兼不申降。自今以後,應實封人或人縁罪犯,其堂省及本軍本使本貫奏狀,請令並標食封戶數,本配州名同奏。勅下戶部,以為憑據。其犯徒罪三分,望奪一分。流罪奪一半,除名以上罪,即凖法悉除,並以本犯條論,不在減贖之限。其奉特勅貶謫稔制詞,內所犯無正條者,伏請凖流罪,奪一半,勅㫖依奏。 其年十一月,勅諸公至每年各給封物七百端疋,皆依舊例,春秋兩限支給。諸郡主每季各賜錢一百貫文,縣主每季賜錢七十貫文。
49
八年八月,戶部奏:「凖貞元七年三月二十日勅節文,比來食實封人,多不依令式,皆身沒之後,子孫自申請傳襲。伏請自今以後,并今日以前應食實封人,并一年內,凖式具合襲子孫官品年名并母氏嫡庶,于本貫陳牒。如無本貫,即于食封人本任本使申牒。如合襲人有罪疾及身死者,亦限一周年內,申牒請立以次合襲人,仍具家口陳牒請附籍帳本貫,勘責當家及近親。如寔是嫡長,即與責保,準式附貫,然後申省。到後,即取文武職事三品正員一人充保。勅旨宜依。
50
二十一年七月六日,勅應食實封,其節度使,宜令百戶給八百端疋,若是絹兼給綿六百兩,伏以實封本,因賞功封之多少,視功之厚薄,不以官位散要,別置等差。其節度使兼宰相,凖貞元二十年以前舊例處分」。從之。元和四年六月,戶部侍郎、判度支李夷簡奏:應給食實封官,自貞元十三年以後,節度使、宰相每百户給八百端疋,若是絹更給綿六百兩。節度使下兼宰相,每百戶給四百疋,軍使及金吾諸衛將軍、大將軍,每百戶給二百五十端疋。
51
內外官祿。
52
武徳元年十二月,隨制文武官給祿正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從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從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從五品一百十石,正六品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從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石,從八品五十石,正九品四十石,從九品三十石,並每年給。
53
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詔官人得上考給一季祿。至三年正月十一日,官得上下。其年六月,詔官人出使,皆廩其妻子。至十二月,詔:「外官新任,多有匱乏,凖品計日給糧。
54
八年,中書舎人髙季輔上表曰:「仕以應務,亦以代耕,外官卑品,猶未得祿,既離鄉井,理必貧匱,但妻子之戀賢逹,其猶累懐饑寒之切,夷恵罕全其行,為政之道,期于易從,若不恤其匱乏,唯欲利其清儉,凡在末品,中庸者多,正恐廵察歳出,輶軒繼軌,不能肅其侵漁,何以求其政術?今戶口漸殷,廩倉已具,斟量給祿,使得養親,然後督以嚴科,責其報效,則庶官畢力,物議斯允。永徽元年八月,詔文武五品以上觧官充待者,宜凖致仕人例給半祿。光宅元年十月二十日,勅諸內外官祿料賜,㑹二事已上,皆據上日給新授官未上,所司及承勅使差充使者,祿料并考第一事已上,並不在與限,如別勅應差使者,京官以勅出日,外官以勅符到日為上日,若新授外仍直諸司者,上日同京官即舊人應替,先別勅定名充使,未廽兩應給而無正課料者,以當處官料充職。申據新人上日為斷,不給别舊人因使應別給者,經一季,雖未了,不在給限。其制勅授官,雖勅符先到未上者,舊人無犯,不在停限。天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勅京官兼太守等官俸料兩給者,宜停其外官,太守兼京官,除凖式,親王帶京官、外任官,副大將軍、副使、知軍及正事、京官,兼內外官知政事,據文各兼給考,餘並從一處給任,遂稳便。 十四年八月,勅:「在京文武九品已上正員官,既親于職務,可謂勤上,自今以後,每月給俸食、雜用、闗防奴僕等,宜十分為率,加二分,其官加一分,仍永為常式」。至徳二年四月,勅天下郡府及縣官祿侍直品子等衛,從今年正月一日已後,並量給一半,事平之後,當續支還」。
55
貞元七年十二月,勅:「郡主壻授檢校四品,京官、户部每月給料錢三十貫文,度支給祿粟一百二十石,縣主壻檢校五品,京官户部每月給料錢一十貫文,度支給祿米一百石。
56
大中三年九月,勅「秦州刺史禄粟每月給五十一石,原州威州刺史祿粟每月各給四十一石。
57
唐㑹要卷九十
URN: ctp:ws51034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