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㑹要卷四十二。
3
宋 王溥 撰
4
厯。
5
武德元年五月,太史令唐儉、丞𫝊奕上言,東都道士傅仁均能為厯算。於是下詔令仁均與儉等議造唐厯。是歲九月,厯成。仁均奏新術七事:其一曰,昔洛下閎以漢武太初元年歲在丁丑,更厯起元元在丁丑。今大唐以戊寅年受命,甲子日登極,所造之厯,即上元之歳,歳在戊寅,命日又起甲子,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積歲,武德元年戊寅為上元之首,則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合於今日。其二曰:堯典云:日短星昴,以殷仲冬。前代造厯,莫能允合。臣今創法五十餘年冬至輙差一度,則卻檢周、漢千載無違。其三曰,經書日蝕,毛詩為先十月之交,朔日辛夘。臣今立法,卻推得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夘朔蝕,即明其中間,並皆符合。其四曰春秋命厯序云,魯僖公五年壬子朔旦冬至,諸厯莫能符合。臣今造厯,卻推僖公五年春正月壬子朔旦冬至,則自斯以降,並無差爽。其五曰:古厯日蝕或在于晦,或在二日,月蝕或有望前,或在望後。臣今立法,月有三大小,則日蝕常在于朔,月蝕常在于望。卻檢魯史,並無違爽。其六曰:前代造厯,命辰不從子半,命度不起虛中。臣今造厯命,辰起子半,命度起于虛六度,命辰得中于子,符隂陽之始,㑹厯術之宜。其七曰:前代諸厯,月行或有晦,猶東見,朔以西朓。臣今以遲速定朔,永無此病」。疏奏,上善之,擢拜仁均員外散騎常侍。尋改太史令。明年,遂施行戊寅元厯,至武德三年,大史奏正日望及二月八日朔,當蝕比不效。其後中書令封德彛奏言,厯詔吏部郎中祖孝孫考其得失,孝孫使算學博士王孝通以甲辰厯法駁仁均所繆,仁均援引答難,孝孫乃畧去尤疏濶者,餘依仁均舊。時武德六年九月,詔大理卿崔善為考正厯數,善為所改,凡三十餘條。至貞觀元年,將仕郎李淳風又奏駁太史●十有八事,詔下善為課二家得失。其七,改從淳風,餘一十一條並依舊也。
6
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初,太史令𫝊仁均定厯以癸亥為朔旦。詔下公卿八座詳議。公卿已下奏曰:「伏見李淳風表,猶古厯分目于子半。勘得今歲十一月甲子朔,子初一刻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欲茍異張、曹𤣥法,減餘稍多,子初為三刻,用乖天正。又南宮子明薛頤等並云,自初及半日月,全未相風,子午之法,推校春秋已來晷度薄蝕,事皆符合。奏勑付所司集衆詳加考定。謹與國子祭酒孔頴達等一十一人尚書八座參議得失。惟仁均定朔,事有微差,淳風推校,理尤精密,請從淳風議」。至十八年,太史丞李淳風與司厯使士通等上言:「故太史令傅仁均,武德初定厯代已來,日月薄蝕,或差于朔、望者,此由一月大一月小晦朔,或致參錯。應所制法三大三小,日月之蝕必在朔、望。今依仁均造法一十九年為一章,以定朔望之期。然次年九月後,四月頻大,即仁均之術,于古法有違。詔令集諸解厯者詳之不能定。其後制令所造厯還依𫝊仁均平朔法。迄于麟德元年至二年十月二十日,以袐閣郎李淳風所撰麟德厯頒于天下。詔曰:「朕仰觀九曜,傍總五家,去其繁衍,裁以要密,古所未通。今即備載而改之。初占厯歲,推甲子得於天正,合朔之夜,應以嘉祥。五緯若連珠,二曜如合璧,此授農升平可致。昔洛下閎漢厯律云:後八百歲,當有聖人受之。自此以來,將年八百矣,當仁朕亦何讓?宜即宣布,永為詔範,可名曰麟德,来年以後行用之」。又太史瞿曇羅上經緯厯法九卷,詔令與麟德厯參行。
7
𢎞道元年十二月,太史頒厯,是月當小盡去八月。有勑,來年正月宜用朔,故加癸未焉。三十日癸未,神功二年閏十月二十六日制,改正月為閏十月,臘月二日為正月,一日臘月。詔曰:「頃者所司造厯,以臘月為閏,稽考史籍,便紊舊章。遂令歲之中晦,仍見月。重更尋討,果差一日。可以本月為閏十月,來月為正月。是歲得甲子合朔冬至。
8
神龍元年,太史丞南宮說奏麟德厯加時浸踈,乃詔更理。乙巳,厯至景龍中,厯成,詔令施用,及睿宗即位,寢廢不行。開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特進張說進開元太衍厯,命有司行用之先是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驗,詔沙門一行刋定律厯,上本顓頊,下至麟德泊,十五年一行,遂奉詔㫖成之,因編以勒成一部,經章十卷,長厯五卷,厯議十卷,立成法天竺九厯二卷,古今厯書二十四卷,凡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乾元元年六月十七日,頒山人韓頴等所造新厯,每節後加舊厯四刻。代宗用郭獻之《五紀,厯德宗用徐承嗣貞元厯。
9
元和二年二月,司天造新厯成,獻之,詔名《元和觀象厯渾儀圖》。
10
貞觀初,李淳風上言靈臺候儀是後魏遺範,法制踈略,難為占歩。上因令淳風改造渾儀,鑄銅為之。至七年三月十六日,直太史將仕郎李淳風鑄渾天黃道儀成,奏之,置于凝暉閣,其制度以銅為之,表裏三重,下據准基,如十字末樹鼇足,以表四極焉。第一儀名六合儀,有天經雙規金渾規相結于四極之內,備二十八宿十干、三辰經緯三百五十五度,第二儀名三辰儀,圜徑八尺,有璿璣規、黃道規、月逰規、天宿短度,七曜所行,並備於此,轉於六合之內。第三、儀名,四逰儀𤣥樞為軸,以連玉衡逰筩而貫約,拒地軸傍轉于內。又玉衡在樞之間,而南北逰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開元八年六月十五日,左金吾衛長史南宮說奏渾天圖空有其書,今臣既脩九曜占書,須要量校星象,望請造兩枚一進內,一留曹司占驗,許之。至九年,太史頻奏日蝕不效,詔改新厯。沙門一行奏云,今欲創厯立元,須知黄道進退,請更令太史測候星度,有司云:承前唯依赤道推步官,無黃道,逰儀,無由測候。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待制于麗正書院,因起㳺儀本様,甚為精宻,一行乃上言曰:黃道逰儀古有其術而無其器,以黃道隨天運動,難用常儀格之,故昔人潛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瓚創造此圖,日道月交,莫不自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書院更以銅為之,庶得考驗星度,無有差舛。從之。至十二年造成,又上疏曰:舜典云,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說者以為取其運轉者為樞,持正者為衡,皆以玉為之,用齊七政之變,知其盈縮進退七政之所在,即古太史渾天儀也。自周室衰㣲,疇人喪職,其制度儀象莫有傳者。漢興,丞相張蒼首創律厯之學,至武帝詔司馬遷等更造漢厯,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晷度,與古不同。故唐都分天部,洛下閎運算轉厯,今赤道厯度,則其遺法也。後漢永元中,左中郎將賈逵奏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合近,太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天合,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辰晷度,與待詔星象考校。奏可。得典星待詔姚崇等十二人,皆曰:星圖有規法,日月實從黃道,官無其器,不知施行。甘露二年,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以圖儀度日月行考驗天運,日月行赤道,至牽牛東井,日行十五度。至婁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此前代所共知也。是歲永元四年也。明年,始詔太史造黃道銅儀,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與赤道儀定差二度。史官以校日月弦望,雖密近,而不為望日銅儀,黃道與度運轉難候騐,是以少條其事。其後劉洪因黄道渾儀,以考月行出入遲速,而後世理厯者不遵其法,更從赤道,命之以騐,賈逵所言,差謬益甚,此理之大惑也。今靈臺鐵儀,後魏明元時都匠斛蘭所造,規製朴畧,度刻不均,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不置黄道,進退無准,此據赤道月行以騐,入厯遲速,多者或至十七度,少者僅出十度,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時。近秘閣郎中李淳風著法象志,備載黃道渾儀法,以玉衡旋規,別帶日道,傍引二百四十九交,以推月逰,用法煩雜,其術竟寢。臣伏承㤙旨,更造㳺儀,使赤道運行,以追列舎之變,因二分之中以立黃道,交于軫奎之間,二至陟降,凡二十四度,黄道之內,又施白道月環,用究隂陽朓朒之數,動合天運,簡而易從,足以制器垂象,永傳不朽。于是上親為制銘,置之于靈臺,以考星度二十八宿及中外官與古經不同者凡數十條。又詔一行與梁令瓚及諸術士更造渾天儀,鑄銅為之,若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立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毎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㑹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平地之上,前置鍾鼓,以候辰刻,每一刻則自然擊鼓,每一辰,則自然撞鍾,皆于櫃中各施軸鈎交錯,關鎻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甚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寮,無幾而銅鐵漸澁,不能自轉,遂收置于集賢院,不復行。
11
《測景》
12
儀鳳四年五月,太常博士、檢校太史令姚𤣥辯奏:「于陽城測景臺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測景有一尺五寸,正與古法同。調露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所得圭長一丈二尺七寸。
13
開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監南宮說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馳傳往安南朗、蔡蔚等州,測候日影,迴日奏聞,數年伺候,及還京,與一行師一時校之安南,景北極髙二十一丈六分,冬至日影七尺九寸四分,春秋二分影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測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極緩,出地三十餘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髙,老人星下,環星粲然,其明大者甚衆,史不載,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極二十度已上,其星皆見,乃古渾天家以為常,沒地中,伏而不見之所也。蔚州橫野軍北髙四十度,冬至影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二分影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寸九分,此正所為中土南北之極。其即兖蔡、許河、南府、滑、太原等州,各有使往,並差不同,一行以南北日影校量用勾股法筭之云:大約南北極相去纔八萬餘里,其諸州測影尺寸如左林邑國,北極髙十七度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八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南五寸七分安南都䕶府北極髙二十一度六分,冬至影在表北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武陵縣北極髙二十九度五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四尺四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常春分影在表北四尺八寸、蔡州武津館,北極高三十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二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許州扶溝,北極髙三十四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一尺五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河南府郜城北極髙三十四度七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四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九分。汴州浚儀:大岳臺北極髙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三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馬,北極髙三十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三尺,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五寸七分。太原府常春分影在表北六尺,蔚州橫野軍北極髙三十度。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五尺八寸九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地震。
14
貞觀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松、叢二州地震,壞人廬舎。二十年九月十五日,靈州地震,有聲如雷。二十三年八月,晉州地震,壞人廬舎,壓死者五千餘人。三日,震。十一月五日,又震。
15
永徽元年四月一日,又震。六月十二日又震,上以晉州屢震,謂羣臣曰:「朕政教不明,使晉地屢有震動」。侍中張行成曰:「天,陽也。地,陰也。陽,君象。陰臣象,君宜轉動,臣宜安靜。今晉州地震,彌旬不休,將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且晉州陛下本封,今地屢震,尤彰其應,伏願深思逺慮,以杜其萌」。
16
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令倉部員外郎韋伯陽宣慰,又令左丞相蕭嵩致祭山川,所損之家,委隨事處置聞奏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廨宇及居人廬舍悉崩毁,地裂而復合,連時不定,計殺官吏及百姓四千餘人至徳元年十一月,河西地震,有聲坼裂,陷廬舎、張掖、酒泉尤甚,二年三月,河西又震。
17
大厯四年二月十六日夜,京師地震,有聲如雷。建中四年三月甲子,京師地震,生毛,或白或黄,有長尺餘者。其年五月辛巳夜,京師地又震。
18
貞元二年十一月,京師地夕三震,巢鳥驚散,東都闗輔地並震。
19
四年正月庚戌,上御丹鳳門宣赦。是夕,京師地震,辛亥又震,丁夘又震。庚午又震,詔修政以答天譴。癸酉,又震。乙亥,又震。是月,金州、房州地震尤甚,江溢山裂,屋宇摧壞。至二月辛未又震,甲申又震,乙酉又震,丙申又震。己未,京師又震。庚午,又震。三月甲寅,又震。四月丙寅,又震。八月甲午,又震,其聲如雷。上謂宰相曰:「朕寡徳,地數震,當修政道以答災譴」。甲午,又震。
20
九年四月辛酉,京師地震,有聲如雷,河中、闗輔尤甚,壞屋壁廬舍,或地裂湧出水。
21
十年夏四月戊申,京師地震。癸丑,又震。十三年七月乙未,司天監奏:「今日午時地震從東來,須臾而止」。
22
元和七年八月,京師地震。上謂宰臣曰:「昨者地震,草樹皆動搖,何祥也?」宰相李綘曰:「在昔𤣥元皇帝以大聖明睿通于天人之理,因周三川之震,云天地之氣,不過其序,若過其序,人政亂也。人政乖錯,則上感陰陽之氣,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勝,于是有地震日蝕,蓋地載萬物,日為君象,政有感傷,天地變異。《春秋書之示戒,用儆後王。伏願陛下勉保䖍恭之誡,動以利萬物,綏萬方為慮,則變異自銷,休徵可致。
23
九年三月丙辰,嶲州地震,晝夜八十,震壞廬舍,死傷者百餘人。
24
十五年閏正月,京師地震,半刻已下。太和九年四月,京師地震,瓦屋皆墮。二年十一月乙丑,京師地震。
25
大中三年十一月,京師地震,振武、天徳、靈武、夏州、鹽州皆奏地大震,壞軍城廬舍,雲迦鎮使及荆南押防秋兵馬小使並壓死,儀卒死者數十輩。
26
十四年五月庚戌,京師地震,山谷禽獸驚走。咸通八年五月丁未,河中晉絳上言地大震,廬舎壓仆傷人。
27
乾符三年,雅州奏:「自六月地震,至七月不止日蝕。
28
髙祖朝四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四年八月丙戌朔。六年十二月壬寅朔。九年十月丙辰朔,太宗朝十五。 貞觀元年閏三月癸丑朔。九月庚戌朔。二年三月戊申朔,七月乙巳朔,三年八月己巳朔,四年正月丁卯朔,六年正月乙卯朔,九年閏四月丙寅朔,十一年三月丙戌朔,十二年閏二月庚辰朔,十三年八月辛未朔,十七年六月己夘朔,十八年十月辛丑朔,二十年閏三月癸巳朔。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髙宗朝十二。 顯慶五年六月庚午朔。乾封二年八月己丑朔,總章二年六月戊申朔。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二年十一月甲午朔,三年十一月壬申朔。上元元年三月辛亥朔,調露二年四月乙巳朔,十一月壬申朔。開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十一月庚申朔。
29
天后朝十三 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四年六月丁亥朔。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長夀二年九月丁亥朔,三年九月壬午朔,延載元年九月壬午朔。證聖元年二月己酉朔。聖厯三年五月乙酉朔,久視元年五月己酉朔。長安二年九月乙丑朔。三年三月壬戌朔。九月庚寅朔。
30
中宗朝二 神龍三年六月丁夘朔。景龍元年十二月己丑朔。
31
睿宗朝一 太極元年二月丁夘朔,𤣥宗朝十七。 先天元年九月丁夘朔。開元三年七月庚辰朔。六年五月乙丑朔。七年五月己丑朔,九年九月乙巳朔,十二年閏十二月丙辰朔,十七年十月戊午朔,二十年二月癸酉朔,八月辛未朔,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二十三年閏十一月壬午朔,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天寳元年七月癸夘朔,五載五月壬子朔,十三載六月乙丑朔,肅宗朝二。 上元二年七月己未朔,既大星見。至德元年十月辛巳朔。
32
代宗朝二 大厯三年己巳朔。四年正月庚午朔,德宗朝七。 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有蝕之,有司准禮將伐鼓于社,未許,大常卿董晉奏曰:「伐鼓于社,所以責羣隂,助陽光也。所宣詔命,不合經義奏請」。不報,竟不伐鼓。六年正月戊戌朔。先是,有司奏元日太陽虧,遂罷朝㑹,至時不蝕,百寮稱賀。七年六月庚寅,先是,司天奏,是日太陽虧,至時以隂雲不見,百寮稱賀。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蝕之,上不視朝,司天監徐承嗣奏:「據厯數,合蝕八分,今退蝕三分,計減強半,准占,君盛,明則隂匿而潛退。請宣示朝廷,編諸史冊」。詔付所司。十年三月壬寅,司天奏:四月癸夘朔,太陽虧已後五刻食既,未後五刻復滿者,舊例合宣行。太常博士姜公復狀奏,准開元禮,太陽虧,皇帝不視事,其朝㑹合停。勑旨依奏,至時隂雲不見,百官表賀。十二年八月朔。十七年五月壬戌朔,憲宗朝五。 元和三年七月癸巳,上謂宰臣曰:「昨太史奏太陽虧及朔日上瞻,如言皆騐,其故何也?又素服救日之儀,有何所憑?李吉甫對曰:日月運行,遲速不齊,凢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餘,日行一度,月行十二度有餘,卒二十九日半而與日㑹,又月行有南北九道之異,或進或退,若晦朔之交,又南北同道,即日為月之所掩,故有薄蝕之變,雖自然常數可以推歩,然日為陽精,當人君之象,若君行有緩急,即日為之遲速,稍逾常制,為月所掩,即隂侵於陽,亦猶人君行或失中,應感所致,故禮記云: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于天,日為之蝕,婦順不修,隂事不得,謫見于天,月為之蝕。古者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月蝕,則后素服而修六宮之職,皆所以懼天戒自省惕也。君人者,居物之上,易為驕盈,故聖人制禮,務乾乾夕惕,以奉順天道,茍徳備,則天人合應,百福來臻,陛下恭已嚮明,日慎一日,又顧憂天譴,則聖德益固,昇平何逺?伏望長保睿志,以永無疆之休。臣等不勝欣感之至,因與同列稱賀」。上深然其言,謂吉甫等曰:「書傳皆言天之交感,妖祥應事,蓋如卿說。且素服救日,乃自貶之㫖,朕自惟不德,實懼有以致譴咎,載深兢惕,卿等當悉務理,匡我不逮也」。十年八月己亥朔,十三年六月壬子朔。
33
穆宗朝一 長慶二年三月,太禮院奏:「四月一日太陽虧,准《開元禮》。其日,廢務皇帝不視事」。居數日,上謂戶部尚書韋綬曰:「災可禳,福可禱乎?」對曰:「可以德禳。宋景公善言,而妖星為之退舎是也。福不可以求致。故漢文帝於祠祀命有司敬而不祈,用能變已成之災,享自致之福,著于史傳,其理甚明。今人或不慎行以祈災,銷媚于神而冀福至神,茍有知,當因致譴」。上深然其言。文宗朝三 太和八年二月壬午朔。開成元年正月丙辰朔。二年十二月庚寅朔,司天奏:是日太陽虧,至時隂雪不見。
34
武宗朝四 㑹昌三年二月庚申朔。四年三月甲寅朔。五年七月丙午朔。六年十二月戊辰朔,宣宗朝一。 大中二年五月己未朔,昭宗朝一。 天祐元年十月辛夘朔蝕,在心宿初度十五分之三。
35
哀帝朝一 天祐三年四月癸未朔,蝕在十三度,屬趙,分太常,禮院奏:「准故事,伐皷于社,皇帝素服避正殿,百官素服各守本局于㕔事前重行,每等異位,向日端立,俟復明而止」。
36
月蝕
37
髙祖朝八 武德元年九月丁巳望、二年閏二月己夘望。四年十二月丁夘望。六年六月庚申望。十二月丁巳望。七年十一月乙夘望。八年四月乙夘望。九年十月庚午望。
38
太宗朝十八 貞觀二年二月壬辰望。三年二月丁亥望。八月甲申望、四年七月戊寅望。六年六月丁酉望。十一月乙未望。七年五月辛夘望。九年九月戊申望。十一年九月丁酉望。十三年正月乙未望。十四年七月庚戌望。十二月丁未望。十五年十二月乙酉望。十七年十月辛酉望。十八年十月乙夘望。二十一年八月庚申望、二十二年四月乙巳望。二十三年十二月乙酉望,髙宗朝二十五。 永徽元年六月壬午望、十二月辛巳望。二年六月丁丑望,十一月甲戌望。四年十月癸巳望、五年九月戊子望。顯慶二年閏正月甲辰望,七月辛丑望。龍朔元年十一月丙午望。二年五月甲申望,麟德元年九月庚申望。乾封二年閏十二月辛未望、總章元年十二月庚申望。咸亨元年六月丁巳望、三年四月壬戌望、十月癸丑望。四年四月庚午望。上元二年八月丙戌望。儀鳳元年二月甲申望。二年七月乙亥望。永隆元年九月乙酉望,十二月丁酉望。永淳元年三月戊申望,二年九月庚子望。
39
天后朝十九 文明元年二月丁巳望、八月甲午望,垂拱二年七月癸丑望,三年十月乙巳望。四年六月辛巳望、永昌元年十月甲子望,載初元年四月辛酉望,天授二年十月乙酉望、長夀二年二月乙亥望,證聖元年七月辛酉望,通天。二年六月乙酉望,聖厯二年正月癸未望。三年正月丙寅望、九月辛夘望。大足元年九月乙酉望。長安二年九月庚辰望、三年八月癸酉望、四年正月壬寅望、七月戊戌望。
40
中宗朝三 神龍元年正月丙申望、二年十二月甲申望、景龍元年十月己丑望。
41
睿宗朝二 景雲二年八月丁巳望、太極元年三月乙夘望。八月辛未望。
42
𤣥宗朝十一 開元二年十二月戊辰望、三年十二月壬戌望、四年六月庚申望、五年五月甲寅望。六年十月丙子望。十年二月丁亥望、十一年正月辛巳望、七月戊寅望。十二年七月癸酉望、天寳。三年十一月丁未望,肅宗朝二。 乾元二年二月癸酉望、八月丁夘望,代宗朝二。 寳應元年十二月庚申望,永泰三年三月辛未望。
43
蘓氏曰:載月甚詳。然仲尼脩《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星之變必書而月蝕,不紀解之者云:月,諸侯道也,外蕃象也。彼有虧,則王者中國之政勝矣,故不謂為災。或云蓋取《詩》人「彼月而蝕」,則惟其常之義,㑹要亦國史之支也。學于史,宜取法,《春秋》以是皆不書。
44
唐㑹要卷四十二。
URN: ctp:ws52086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