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 |
3  | 经籍考 |
4  | 等谨案:马端临《通考》经类》自《易》至《小学》,皆据列《史艺文志》以分门目。今《续通考》准《明史艺文志》之例,增四书类》。其《论语》、《孟子》各有専本,仍依马氏分列二门。而《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亦仍入于《礼记》,以存其旧。至《諡法》一门,别于史部,故《事类著録。所纂经部凡一十有四,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论语、曰孟子、曰孝经、曰经解、曰四书、曰乐、曰仪注、曰䜟纬、曰小学,各依次编辑如左。 |
5  | 经 |
6  | 《宋史艺文志》:《易》类二百一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 |
7  | 辽、金、元三史不立《艺文志》,散见各纪传中。《明史艺文志》:《易》类二百二十二部,一千五百七十卷宋。 |
8  | 司马光《温公易说》六卷 |
9  | 光字君实,夏县人。寳元,进士甲科。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諡文正。从祀孔子庙庭等。谨案是书,马端临《通考》所载仅一卷。引晁公武之言曰杂解《易》义无铨次,盖未成书也。考《朱子语类》云:「甞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尽《随卦》六二,其后缺焉。后数年,好事者于北方五市得版本,喜其复全」。是其书在当时所传,已多寡互异。其后乃并失传。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为已佚。今独《永乐大典》中有之《幸际》。 |
10  | 圣朝表章典籍,録入四库全书》,亦可知名贤著述,其精义所在,有不终冺没于来世者矣。 |
11  | 邵伯温《易学辨惑》一卷 |
12  | 伯温,字子文,邵子之子。南渡后官至利路转运副使。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
13  | 等谨案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注曰「未见」。此本自《永乐大典録》出,盖明初犹存。《宋史艺文志》但题《辨惑》一卷,无「易学」字。《永乐大典》则有之,与《书録解题》相合。马端临《通考》于此书引入郑扬庭《周易传》下,未列为书目,今特増入。 |
14  | 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十卷 |
15  | 南仲,字希道,开封人。靖康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宻院,与吴幵沮战守之说,力主割地。南渡后,迁谪以终。 |
16  | 张浚《紫岩易传》十卷 |
17  | 浚,字徳逺,号紫岩居士,緜竹人。举进士。厯相高宗、孝宗,封魏国公,諡忠献。 |
18  | 吴沆《易璇玑》三卷 |
19  | 沆字徳逺,临川人。 |
20  | 沆进易序曰:臣自少学易,患其难明,求诸圣人之言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又求诸明彖之言曰:据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臣自是诵易之彖浸厯嵗时,涣然冰释。彖也者,易之门户而象之管钥也。臣学彖既有所省,以次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稍见诸儒缺少,因拾其馀遗,窃为议论,以为易莫大于乾坤,而圣人以天为法,乃作法天六子之用,初无定体,变而通之,存乎其人。作通六子,乾坤六子皆以中道为贵,作贵中中也者,二五之位也,而六爻之位互分隂阳,去其初上则不足以成章。作初上定位,践其位者非六,即九也。六九之名当定于自然,而先儒以人事加之于理,未安作六九定名,名位既定,则六十四变决非偶然作乾、坤、变卦卦变之说,不一而足。先儒考传,或失其正,论其至当,不过有四作论变。有四泥于辞,不知象之可贵,则不见天地之藴。奥作有象明象之端,莫先于彖作求彖圣人之作易,非直为卜筮而已,所以崇帝王之徳业,辨君臣之名位而定君子小人之分也。乃作明位明君道,明君子君子之徳足以养人,然后刑可议,刑可议而后伐可致作,论养论刑论伐。盖养人之㫖不明于天下,则教道不立,教道不立,内外不分而吉凶无辨也。作辨圣辨内外,辨吉凶,《易》之为道,变动不居,卦无定象,爻无定辞,不可以有执也。乃作通卦通象,通爻通辞苟期乎通而无一定为证,则失之泛泛无统作通证。事有一定而未免于疑者,重卦《繋辞是也。作《释卦》、释卦》互体之说虽不可泥,而亦不可废。作存互体如是,而《易》略备矣。凡物既备,则当思其未备者,以广之作广演》而终焉。 |
21  | 纳喇性徳曰先生,㓜孤事母孝,政和间,常献书于朝,不报,归隠环溪,且言易自彖而求之卦,次求之象,次求之爻,为论二十七篇,其文简奥,间以韵语行之类,古繇辞卓然成一家之言者也。等谨案:沆于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其弟澥诣行在献书,澥所献曰宇内辨、曰厯代疆域志,沆所献曰《易璇玑,曰三坟训义》。澥书皆不传。沆三坟训义为太学博士王之望所驳,亦不传。惟此书仅存张栻《南轩易说》 |
22  | 栻字敬夫,丞相浚子师胡宏宏一见,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㫖告之,栻退思有得,宏称之曰:「圣门有人」。栻益自奋厉,以古圣贤,自期以䕃。补官,累迁秘阁修撰、知江陵府,安抚本路。终右文殿修撰,諡曰宣。从祀孔子庙庭。事迹具《宋史道学传》。 |
23  | 等谨案: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是书十一卷,以为张浚所作。考浚《紫岩易传》,其本犹存,与此别为一书,学佺殊误。此本仅始于《系辞》「天一」「地」二一章,卷端题曰《繋辞》。上卷下,元胡顺父序略曰:「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馀讲论,甞诵伊川《易传》,独阙《系辞》,留心访求,因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云。 |
24  | 赵彦肃《复斋易说》六卷 |
25  | 彦肃,字子钦,号复斋,宗室子也。甞举进士,掌寜国军书记,调秀州推官,移华亭县丞,摄县事,以内艰归。朱子荐之赵汝愚,汝愚奏为海寜节度推官,旋病卒。喻仲可跋曰:「是书观象玩爻,无一字外求研精覃思,无一辞苟发,出自胸臆,无一句蹈袭前,人纳喇性。徳曰:《易说》六卷,朱子嘉其用意精宻,而门人喻仲可传之。其论间与朱子不同。 |
26  | 杨简《杨氏易传》二十卷 |
27  | 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进士,官至寳谟阁学士、大中大夫。事迹具《宋史道学传》。 |
28  | 等谨案是书为明刘日升、陈道亨所刋。《马考》载杨简己《易》一卷,朱彝尊《经义考》载《慈湖易解》十卷,书名卷数皆与此本不合。《经义考》所载《自序》一篇,与此本卷首题语相同,而无其前数行亦为小异。明人凡刻古书,多以私意窜乱之,万厯以后尤甚。此或日升等所妄改与。 |
29  | 吴仁杰《易图说》三卷 |
30  | 仁杰,字斗南,昆山人。 |
31  | 等谨案马考》仅载仁杰古《周易》十二卷,而不及《图说》。《宋艺文志》则兼载之古《周易》世罕传本,惟《永乐大典》尚有全文。此书其《图说》也,用别存其目焉。吕祖谦《古周易》一卷。 《东莱易说》二卷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初以䕃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諡曰成。从祀孔子庙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易传灯》四卷。 |
32  | 等。谨案是书诸家书目俱不著録,惟《永乐大典》散见于各卦之中,题其官曰徐总干,而不著名字。又载其子子东序,谓其父甞师事吕祖谦、唐仲友,考宋代徐侨甞受业于祖谦,著《读易记》、《尚书括㫖》等书。祖谦门人又有徐侃、徐倬,序无明文,不能定其为谁也。 |
33  | 易祓《周易总义》二十卷 |
34  | 祓,字彦章,潭州寜乡人。淳熙中,由上舎生释褐。庆元时,除著作郎、知江州。 |
35  | 王宗传《易传》三十卷 |
36  | 宗传,字景孟,又字童溪,寜徳人。淳熙进士,官韶州教授,林焞序其书。 |
37  | 宗传发题曰:「夫子曰生,生之谓易」,又曰「易无体」,又曰:「其为道也屡迁」,又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夫天下有生生不穷之理,相轧相推有当,有否而吉凶以生,圣人悯斯人之流转于吉凶之域,而莫知所趋就也,故告之以无危,不平无易,不倾此物,理之固然者,人能终始,以致其惧,则无咎矣,然则其大㫖可知矣。河南曰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殆谓是欤? |
38  | 朱彝尊曰:按林焞,寜徳人,淳熙八年,与宗传同举进士。焞序称与童溪生同方学同学,同辛丑及第,则宗传为寜徳人无疑。鄱阳董氏以为临安人,误矣。 |
39  | 等谨案,王圻《续通考讹》作黄宗传,当由姓音相近之误。今据《经义考》及是书标题订正李过《西溪易说》十二卷。 |
40  | 过字季辨,号西溪,兴化人。书成于庆元戊午。冯椅曰:其说多所发明,然以毛渐《三坟》为信,误矣。张云章曰:「过晚丧明,弃科举授徒」。其《易》说多有可采。今抄本失去《自序》。 |
41  | 赵汝楳《周易辑闻》六卷 《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汝楳,濮安懿王之六世孙。父善湘,官浙东安抚使。汝楳,官至户部侍郎。 |
42  | 汝楳《周易辑闻自序略曰:「易道函三极而神万化。《易书》立三极而万化神道主于有书主乎用。圣人于是立象而悟无形之妙,即变易以求不易之方。自诚意正心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用随效,此体用兼该之学。伏羲画卦之㫖,文王忧世之情,夫子传《易》之志也。先君子于《易》凡六稾,汝楳得于口授者居多,因辑所闻于篇。 |
43  | 《易雅自序略曰:「尔雅》,训诂之书也,目张而彚聚,读之事义,物理秩然在前,富哉经之翼乎?厥后广雅博雅、《埤》、《雅》虽依傍为书,大约于道无所益,《易雅》之作,则异,于是《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㫖,万变毕陈,衆理丛载。学者如乍入清庙,目眩耳乱,不暇品名,又若泛沧海而罔识向往之方,游建章而不知出入之㑹,汝楳甞病焉,乃复熟玩画辞而为此书,庶几縁是指入《易》之迷津求体,《易》之实用。筮宗自序略曰:太极未判,则为隂为阳,不可测,判则隂阳著矣,著未分则为九六为七八,未可辨分,则九六七八定矣。人心未动则为吉为凶,未可必动则吉凶断矣,方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之时,吾心犹太极也,犹未分之蓍也,一有感焉,而吉凶祸福已对立于胸中,是知吉凶界限判于心动之初,君子必恐惧于不覩,不闻而致,谨于喜怒哀乐之未发,使此心凝然湛然若太极之未判,蓍策之未分,则天理全,人欲净语黙出处皆纯乎?道如是有不动,动必吉,有不筮筮斯神,此圣人心蓍之妙,是为筮宗。 |
44  | 纳喇性徳曰周易辑闻、易雅筮宗合,名之曰《易叙丛书》。汝楳《自序谓:「受《易》于父,盖六易稿而传之者,惜乎丛书在,而善湘之经义无存」。汝楳以宗室子为宰相史弥逺壻,顾能谦抑自修,研精易象,晚嵗以理财进,虽能膴仕,而失士誉。 |
45  | 李心传《丙子学易编》一卷 |
46  | 心传,字微之,隆州人。舜臣子。初以荐徴为史馆校勘,绍定中特赐进士,累官权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
47  | 心传自序略曰:「心传读《易》,首求诸王氏书,多所未喻。次考张子书,乃粗窥其梗概,最后读程子《书》,则昭然揭䝉矣。然其言犹若不専为爻画而出,于是以先君子本传暨晦翁先生本义》叅焉,而后圣人画卦命爻之情,无复馀藴矣。顾诸先生之言尚有不能尽同者,因复颇为叅释,间有鄙见,可以推明诸先生之说者,亦附著之。 |
48  | 纳喇性徳曰微之本父书,并采诸家而成是编,大抵以象占为主,尽扫虚无穿凿之谬,盖有功于《易》道者,惜不得其全也。其书成于嘉定九年丙子,故曰丙子学易编,元俞琰石涧借全编于书肆而録其可取者,今所存盖节本也。 |
49  | 赵以夫《易通》六卷 |
50  | 以夫,字用甫,号虚舟,宗室子。嘉定进士。厯官资政殿学士。 |
51  | 胡一桂曰:「其书大概论九六、七八,变与不变,或静吉动凶则弗用,动吉静凶则不处,动静皆吉。随寓皆可动静皆凶无所逃于天地间,所以乐天知命不忧也」。 |
52  | 蔡渊《周易经传训解》二卷 《易象意言》一卷渊字伯静,号节斋,建阳人。元定长子。 |
53  | 等谨案朱彝尊《经义考》、蔡渊《周易经传训解》四卷,注曰「存」三卷」。此本惟存《上、下经》二卷,题曰《周易卦爻经传训解》,与彝尊所记不符。据董真卿《周易㑹通》,称此书以《大象》置卦词下,以《彖传》置《大象》后,以《小象》置各爻辞后,皆低一字以别卦爻,与此本体例相合,知非贋托。盖彝尊所见已佚其一卷。此本又佚其一卷,传写者讳其残缺,因于书名増入卦爻二字作伪之技,不足凭也。今仍以本名著録,存其真焉。又据真卿称渊《周易经传训解》外,又有卦爻十翼,《象数馀论,襍论、《易象》、意言、襍论》。卦爻十翼、象数馀论》,襍《论》、《易》大义并成于开禧乙丑。考诸书率已散佚,故朱彝尊《经义考》仅列其书名,而不能举其卷数。惟《易象意言》载《永乐大典》中,尚首尾完具,犹当时秘府旧本,今并録入《四库全书》、魏了翁《周易要义》十卷。 |
54  | 了翁字华父,号鹤山,临卭人,庆元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叅知政事,签书枢宻院事,諡文靖,从祀孔子庙庭。 |
55  | 王禕《襍说》云:孔颖达作《九经正义》,往往援引纬书之说,欧阳公常欲删而去之,其言不果行。迨鹤山魏氏作《要义》,始加黜削,而其言絶焉。 |
56  | 朱鉴辑《文公易说》二十三卷 |
57  | 鉴,字子明,朱子,嫡长孙,以䕃补廸功郎,官至湖广总领。 |
58  | 纳喇性徳曰文公易说,公适孙子明,守富川时所辑,淳佑中锓板,盖取门人记録问答之语,荟萃而成,多与《本义啓䝉》相发明,大有功于学者。嗣后董正叔、胡廷芳、董季真各有采辑,皆是书为之权舆也。 |
59  | 税与权《易学啓蒙小传》一卷。 |
60  | 与权号巽甫,临卭人。魏了翁门人。其书成于淳佑戊申,丹棱,史子翬为之跋。 |
61  | 与权自序曰:「伏羲先天,理数之原,特于易学啓䝉而抉其秘图。象咸本诸邵氏,间与袁机仲谈后天易,则尝以卦画纵横,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愳未敢妄为之说。与权曩从先师鹤山魏文靖公讲究邵氏诸书,乃于观物篇易上、下经序卦图反覆观之,皆成十有八卦,然后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不易之八卦,为上、下两篇之干,其互易之五十六卦为上、下两篇之用。自汉扬子云谓文王重易六爻,互用两卦十二爻,而唐孔颖达亦谓騐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则变孔子序上下经名而序其相次之义,非邵氏此图,则后天之㫖千载不明矣。窃甞因此图而推之,上、下经皆为十八卦者,始终不出九数而已。九者究也,万物盈牣于天地间者,究之象也。是故易以十八变而起卦元,以十八策而生日。大抵易六十四卦不越乾、坤竒偶之画,而乾坤竒偶之画又重为二九,而穷穷则变。故革在先,天当十八,二九之究也,在后天当四十九蓍,数之极也。四十九而革去,故五十而鼎取新,开物于寅,帝出乎震,而循环无穷矣。盖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河图、洛书实互用之先天,则河图之九而分左,右皆叠二九,而周乎六十四后天衍洛书之九而分,上下亦合二九,而总乎三十六。邵氏此图岂非明羲、文之易同中异异中同也欤?孔子杂卦一传,专以反对而发后天,易互用两卦十二爻之深㫖也。学者叅之,史子翬跋曰:㢲甫谓《先天图皆两卦相对,合为二九之数,而后天上下经皆为十八卦者,始终不出九数而已。予因悟乾坤纳甲之义,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数皆九也。㢲甫谓后天以震兑为用,故孔子谓归妹天地之大义。予因悟艮㢲者,震兑之反也,震东兑西,乃天地生成之方,日月出没之位,实备乾坤坎离而为下经之用也。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归妹,亦以互体有震兑焉尔。然则㢲甫有得于邵子者固深,予因㢲甫之书而有发焉,虽然㢲甫谓乾九能兼坤六坤,隂不能包乾阳,予谓六之中有一三五焉,则九数固藏于六焉,乾坤二卦,隂中包阳,阳中包隂,㢲甫以为何如?李杞用《易详解十六卷。 |
62  | 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人。仕履无考。 |
63  | 杞《自序》曰:「经必以史证,后世岐而为二。尊经太过,反入于虚无之域,无以见经为万世有用之学,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篇」。 |
64  | 等谨案宋有三李杞,其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倡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子门人,字良仲,平江人,即甞録甲寅问答者,与作此书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误也。 |
65  | 方实孙《淙山读周易记》二十一卷 |
66  | 实孙爵里无考此书自序题寳佑戊午,则理宗时人也。 |
67  | 曹溶曰:实孙书宋志》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乐堂目》作十六卷。 |
68  | 董楷《周易传义附録》十四卷。楷字正叔,临海人。寳佑进士,知恵州,有恵政,累官吏部郎中。其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于朱子纳喇性。徳曰:正叔从潜室陈器之游,得朱子再传之学者也。依程、朱之文,而録《本义》于后。凡程之遗书,朱之文集语类有禆于传义者,咸取而附之《系辞》以后。程子无传,则取程子平日论说补之,而附録》如《上下经》之例。其后董真卿之《辑録》、《纂注与明永乐之《大全》,实权舆于此。 |
69  | 林光世《水村易镜》一卷 |
70  | 光世,字逢圣,莆田人。景定进士,累官司农少卿。光世自序略曰:「孔圣作《大象》《小象》,又作《系辞》立十二象,令天下后世皆知。此象自仰观俯察而得也。《大象》、《小象》者,释《易》也。《系辞》者,又释《大象》、《小象》也。十二象者,又释《系辞》也。后世诸儒释《易》详矣,独仰观俯察之学,则置而不言。臣读《灵宪图》,虽知天未知星与易合,嵗在丙午居海上,观星读《易》,从事心目,不顾寒暑,忽一夕纵观天地、山泽、火雷、风水八宫之星,皆自然六十四卦也。遂顿悟圣人画卦初意,敢先以《系辞》自《离》至《夬》十三卦凡十二象,笔之于书,愿与通天地人之君子演而申之,亦以补诸儒之所未言焉。 |
71  | 纳喇性徳曰林氏,世多忠节。光世曾祖霆博学深象数,与郑樵为金石,交光世渊源家学,徧览藏书,因易十三卦取法乾象者,著为图说,以明圣人仰观之义,名曰易镜理宗览而惊异,以为先儒所未发,手书「水村」二字赐之,因作亭以彰其宠。朱元升三易备遗十卷。 |
72  | 元升字日华,温州平阳人。官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及建寜、松溪,政和廵检。其书成于咸淳庚午,家铉翁提刑两浙,上之。 |
73  | 纳喇性徳曰: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但有端龟命蓍吉凶悔吝之兆,原无彖繇所系之辞。宋东嘉朱日华氏精心象数之学,以为天下有亡书无亡言,因夏时坤乾之言,即河、洛先后天之图。推五行生成,以明五十五图之为洛书述连山象数图,以备夏易之遗。推五行纳音以明四十五数之为河图,述归藏象数图,以备商易之遗。因先天后天之体,用即象数之合,以证羲文之合,以卦爻彖象之辞证互体,演反对,互体图例,以备《周易》之遗,而首之以《河图》、《洛书》之辨。 |
74  | 李石方《舟易学》二卷 |
75  | 石,字知几,资阳人。举进士,仕至成都转运判官。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 |
76  | 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二卷 |
77  | 方平,字师鲁,号玉斋,婺源人。其学出于董梦程。梦程受朱子之《易》于黄干,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 |
78  | 钱曽曰:《易》有象数,明于象数而后《易》可读啓。䝉専《明象数》,盖为读《本义》者作耳。胡方平《通释》之象本图书而形于卦画,数衍蓍策,而达于变占,《易》之体用全矣。 |
79  | 俞琰《周易集说》四十卷 《读易举要》四卷琰,字玉吾,号石涧,又号林屋山人,吴县人。生宋寳佑。初入元隠居,著书,徴授温州学録,不赴,至延佑初始卒。 |
80  | 琰《周易集说自序》曰:夫《易》始作于伏羲,仅有六十四卦之画,而未有辞。文王作上下经,乃始有辞。孔子作《十翼》,其辞乃备。当知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讵可舍象而专论理哉?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也。汉去古未逺,诸儒训解,多论象数,盖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庄之虚无倡于前晋,韩康伯又和于后,圣人之本㫖遂晦,沿至于唐,诸儒皆宗之。太宗诏名儒定《九经正义》,于易则取王、韩。而孔颖达辈以当时所尚虽其说未善,亦必为之回䕶。由是二三百年间皆以虚无为高。至宋濂、洛诸儒,一扫虚无之弊,圣人之本㫖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节者,则以义理为虚。无尚辞而宗程、伊川者则以象数为末技,而邵、程之学分为两家,羲画周经亦为两途,遂使学者莫知适从。逮夫紫阳朱子《本义》之作,发邵、程之未发,辞必本于画理,不外于象。圣人之本㫖于是乎大明焉。琰㓜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长与朋友讲明,则又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于心盖不能无疑。乃厯考诸家易说,摭其英华,萃为一书,名曰《大易㑹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复自至元甲申,集诸说之善而为之说,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说》云。 |
81  | 纳喇性徳曰:世之言图书者,类以马毛之旋、龟文之坼,独琰之持论,谓顾命《河图》与天球并列,则《河图》亦玉也,玉之有文者耳。昆仑産玉河,源出昆仑,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书,盖白石而有文者,其立说颇异。 |
82  | 钱曾曰:俞玉吾读《易》三十馀年,覃精研思,以致力于此,然后命笔成书稿,凡四更,并取《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等篇,改窜皆毕,名曰《周易集说》。从来读《易》之士无有终身以之若是者也。或疑《上经》卦三十下,经卦三十四,多寡不均。玉吾谓卦有对体有覆体,上下皆约为十八,无有不均,条析精确,而上下之篇定。又谓文王之辞谓之经,孔子之辞谓之传,传辞所以释经也。经有彖辞,即文王所系于卦下之辞,孔子释文王卦下之辞,而传述其意,故谓之《彖传》。古者经与传各为一书,自费直以传解经其后。郑元以《彖传》连经文,然犹若今之《乾卦》次序至王弼,乃自《坤》卦始,每卦以《彖传》连缀于《彖辞》之后,又加以《彖曰》二字,后人遂不谓之《彖传》,而直谓之彖,则文王之彖辞谓之何哉?又按陆徳明之《释文》,梁武帝言文言文王所制玉吾,谓梁武之说必有所据,则《彖辞》爻辞皆文王之言,而孔子传述之古《易》题曰《文言传》」。又云「爻传者,孔子释文王之爻辞而传述其意。王弼分附于诸爻之下,更以象辞置爻辞之前。又于《象辞》并爻辞之首皆冠以「象曰」二字,于是后人以象辞为大象,爻辞为小象,而爻、象则谓之象传》,其谬甚矣。世无有一人正之者何耶?今用古《易》爻象例,不以附经而自为一篇。庻几六爻连属,而文义不间断。云谈《易》者纷如玉吾,独能发千古未发之秘,决千古未决之疑予。故服膺其书,而于诸家之《易》说备之,以俟㕘考焉」。丁易《东周易象义》十六卷。 |
83  | 易东,字汉臣,号石潭,武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教授乡里以终等:谨案《易东》以为伏羲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是八各生八,文王六十四卦,是取隂阳老少而一卦,又可变六十三,并其不变之一而为六十四,即焦氏所谓四千九十六卦,亦于此而具启。䝉所谓「累至二十四,画成千六百七十七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变者,亦可推也,于以见《易》道之无穷矣。其后《序》一篇,以为《易》变《易》也。六十四卦,一乾之变,三百八十四,爻一初九之变也。反覆推明此义,云雷思齐《易图通变》五卷。 《易筮通变》三卷思齐,字齐贤,号空山,临川人。宋亡之后,弃儒服为道士,居乌石观。后终于广信。事迹具袁桷所撰墓志铭》。 |
84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