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三唐 |
3  | 中宗皇帝 |
4  | ,嗣圣七年,春正月,帝在房州。二月,太后䇿贡士于洛城殿。 |
5  | 贡士殿试自此始。 |
6  | 秋七月,太后流舒王,元名于和州,以侯思止、王𢎞义为侍御史。 |
7  | 思止素诡谲,无頼,告刺史裴贞与舒王元名谋反,元名废,徙贞遂族灭。思止求为御史,太后曰:「卿不识字」。对曰:「獬豸,何尝识字,但能触邪耳」。太后悦,从之。𢎞义亦素无行,以告密,太后擢为殿中侍御史,思止𢎞义,奏置制狱,入者非死不出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口,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輙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时法官竞为深酷,惟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被告者皆曰:「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 |
8  | 太后颁《大云经》于天下。 |
9  | 僧法明等撰大云经,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天下。寻敕两京诸州建寺藏之。 |
10  | 八月,太后杀南安王頴等十四人。 |
11  | 唐之宗室,于是殆尽,其幼弱者亦流岭南。九月,武氏改国号曰周,称皇帝,以豫王旦为皇嗣,改姓武氏。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
12  | 侍御史傅游艺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武氏,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武氏可之。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豫王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以武承嗣为魏王,三思为梁王,士彠兄孙攸暨等十二人皆为郡王。以史务滋为纳言,宗秦客检校内史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平章事,并赐姓武。 |
13  | 冬十月,西突厥入居内地。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畧尽,继往絶可汗。斛瑟罗收其馀衆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武氏以为竭忠事主可汗。 |
14  | 十一月,周易服色,改置社稷、宗庙。 |
15  | 武氏受尊号于万象神宫,旗帜尚赤。改置社稷于神都,纳武氏神主于太庙,以唐太庙为享徳庙,改唐崇先庙,为崇尊庙。冬至祀明堂,以武氏祖配上帝。 |
16  | 八年春正月。帝在房州。二月,周流其右丞周兴于岭南。 |
17  | 先是,金吾大将军邱神绩以罪诛,或告右丞周兴与神绩通谋。武氏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索大瓮如兴法。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服罪,法当死,原之流岭南,在道为仇家所杀。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所杀各数千人,破千馀家,元礼残刻尤甚,寻亦为武氏所杀。 |
18  | 夏四月壬辰朔,日食。 |
19  | 秋八月,周改义丰王光顺等姓武氏,幽之宫中。光顺与弟守礼、守义及豫王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馀年。 |
20  | 周以武攸宁为纳言,狄仁杰同平章事。武氏谓仁杰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名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武氏深叹美之。 |
21  | 周杀其同平章事格辅元、右相岑长倩、纳言欧阳通。 |
22  | 先是,鳯阁舎人张嘉福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格辅元以皇嗣在东宫,不宜有此议,由是大忤诸武意,皆坐诛。来俊臣教长倩子,引欧阳通讯之,不服,诈为欵,并杀之,武氏诏庆之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武氏不从,庆之屡求见,武氏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杖之,昭徳引出门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昭徳因言于武氏曰:「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武氏亦以为然。 |
23  | 周杀右将军李安静。初,武氏将革命,王公百官皆上表劝进,右将军李安静独正色拒之。及下制狱,来俊臣诘其反状,安静曰:「以我唐家老臣,须杀即杀。若问谋反,实无可对」。俊臣竟杀之。 |
24  | 九年,春正月,帝在房州。周武氏引见存抚使所举人。 |
25  | 先是,武氏遣使存恤四方,至是引见。其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给舎、次郎、御史遗补,校书郎试官自此始。 |
26  | 周以郭覇为监察御史覇由宁陵,令召见,自陈往讨徐敬业。臣誓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絶其髓」。武氏大悦。迁监察御史,时号「四其御史」。 |
27  | 周贬狄仁杰、魏元忠等为县令,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崔宣礼、左丞卢献、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眞谋反。先是,俊臣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寛之,判官王德夀教仁杰引平章事杨执柔,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被面,德寿惧而谢之。仁杰裂衾帛书寃状,置绵衣中,谓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德寿许之。仁杰子得书,称变以闻。武氏以问俊臣,俊臣乃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上之。初,平章事乐思晦亦为俊臣等所杀,男未十嵗,没入司农,至是上变,得召见,武氏问状,对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氏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武氏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知古、仁杰、宣礼、元忠、献皆贬,县令流行,本嗣眞于岭南。 |
28  | 夏五月,周禁天下屠杀采捕,时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衆,拾遗张徳生男,私杀羊,㑹同僚补阙杜肃懐一餤,上表告之,明日,武氏对仗谓徳曰:「闻卿生男,甚喜」。徳拜谢,武氏曰:「何从得肉?」徳叩头服罪,武氏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慙,举朝皆唾其面。秋七月,周左相武承嗣罢,以李昭徳同平章事。先是,昭徳密言于武氏曰:「魏王承嗣权太重」。武氏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徳曰:「姑侄之亲何如父子!子犹有簒弑其父者,况侄乎?」武氏矍然,遂罢承嗣政事。承嗣亦毁昭徳于武氏,武氏曰:「吾任昭徳,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
29  | 周流,其御史严善思于驩州。武氏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戸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輙遭掩捕族诛。监察御史严善思,公直敢言,时告密者益衆,武氏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馀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乃相与构善,思坐流驩州,武氏知其枉,寻复召之。 |
30  | 九月,周更以九月为社。 |
31  | 冬十月,周遣兵击吐蕃,取四镇。初,王孝杰从刘审礼击吐蕃,与审礼皆败没,孝杰后竟得归,由是知吐蕃虚实。㑹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疎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及阿史那忠节将兵击破吐蕃,复取四镇,遂置安西都䕶于龟兹,𤼵兵戍之。 |
32  | 周武氏杀豫王妃刘氏。 |
33  | 戸婢团儿为武氏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及徳妃窦氏为厌咒,武氏杀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 |
34  | 周制,宰相撰时政记,月送史馆,时政记自此始,从姚璹之请也。十年,春正月,帝在房州,周以娄师徳同平章事。 |
35  | 师德寛厚清慎,犯而不校。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弟兄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徳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而汝拭之,则逆其意而重之怒矣。夫唾不拭,自乾当笑而受之耳」。 |
36  | 周杀其尚方监裴匪躬。 |
37  | 匪躬坐私谒皇嗣,腰斩于市,自是公卿以下皆不得见。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武氏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太常工人安金藏大呼曰:「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脏皆出。武氏闻之,令舆入宫,使医纳五脏,以桑皮线缝之,傅以药经宿始苏,武氏亲临视之,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命俊臣停推,皇嗣由是得免。 |
38  | 三月,周侯思止以罪诛。 |
39  | 时禁人间锦,思止私蓄之,李昭德按之,杖杀于朝堂。 |
40  | 夏五月,棣州河溢,流二千馀家。 |
41  | 秋九月丁亥朔,日食。 |
42  | 周武氏自号金轮圣神皇帝,作七寳金轮,置之殿庭。 |
43  | 十一年春正月,帝在房州。三月,周以僧懐义为朔方道大总管,讨突厥。先是,突厥可汗骨笃禄死,其子幼,弟黙啜自立,寇灵州,武氏以僧懐义为总管讨之,懐义未行,虏退而止。夏五月,周武氏加越古之号。 |
44  | 秋八月,周以杜景俭同平章事。武氏出梨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为瑞,杜景俭独曰:「今草木黄落,而此更发荣隂阳,不时咎在臣等」。因拜谢武氏曰:「卿眞宰相也。 |
45  | 周铸天枢 |
46  | 武三思请铸铜铁,为天枢,刻武氏功德,立于端门之外,铜铁不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九月壬午朔,日食。 |
47  | 冬十一月,周武氏加慈氏之号。周明堂火。 |
48  | 武氏命懐义作天堂,日役万人,费以亿计,府藏为空,㑹御医沈南璆亦得幸于武氏,懐义心愠,乃密烧天堂,延及明堂,一夕皆尽。时方酺晏,拾遗刘承庆请辍朝停酺,以答天谴,武氏将从之,姚璹曰:「明堂,布政之所,非宗庙也,不应自贬损」。乃止。命更造天堂明堂,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 |
49  | 十二年春正月,帝在房州。二月己酉朔,日食。 |
50  | 周僧懐义伏诛。 |
51  | 懐义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武氏密选宫人有力者执之树下,使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焚其尸。冬十二月,周安平王武攸绪弃官,隐嵩山。 |
52  | 攸绪少有志行,恬淡寡欲,求弃官隐于嵩山之阳。武氏疑其诈,许之,以观其所为。攸绪遂优游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武氏所赐服器,皆置不用。买田使奴耕种,与民无异。 |
53  | ,十三年,春正月,帝在房州。夏五月,契丹寇营州,周遣兵击之,大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及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翽。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前锋,所向皆克,旬日间,兵至数万。武氏遣将军曹仁师击之,战西硖石,周师大败。于是武氏以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募天下人奴有勇者官畀主直,悉发以击契丹。 |
54  | 秋九月,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时钦明兄钦寂为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亦被擒。虏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钦寂谓城中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厉兵谨守以全忠节」。虏杀之。其后黙啜寇灵州,以钦明自随,钦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酱、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选良将引精兵夜袭虏营,而城中无谕其意者, |
55  | 吐蕃遣使请和。 |
56  | 吐蕃遣使请和亲,武氏遣武卫参军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元振曰:「所请如此,岂非有兼并之志乎?」钦陵曰:「吐蕃茍贪土地,欲为边患,则东侵甘、凉,岂肯䂓利于万里之外邪?」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请之,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断不可许,当以计缓之。武氏遂从其言。元振又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不欲归欵,若国家岁发和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斯亦疑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武氏亦深然之。 |
57  | 冬十月,契丹陷冀州,周以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契丹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衆。突厥黙啜乘间袭沙漠,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万荣收合馀衆,攻陷冀州,又攻瀛州,河北震动。制起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缮守备。仁杰至,悉遣归农,百姓大悦。 |
58  | 周以姚元崇为夏官侍郎。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武氏竒之,擢为夏官侍郎。 |
59  | 周以徐有功,为殿中侍御史。 |
60  | 武氏思徐有功,用法平恕,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十一月,周杀其箕州,刺史刘思礼等三十六家流其亲属千馀人。 |
61  | 明堂尉吉顼以箕州刺史刘思礼谋反,告来俊臣使上变告之。武氏使河内王武懿宗推之,懿宗令思礼广引朝士,许免其死。于是思礼引平章事李元素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咸族诛之,亲旧连坐流窜者千馀人。俊臣由是复用,而顼亦以此得进。 |
62  | 周以张昌宗为散骑常侍,张易之为司卫少卿。 |
63  | 昌宗易之年少,美姿容,太平公主荐之,入侍禁中,皆得幸于武氏。常傅朱粉,衣锦绣,赏赐不可胜纪。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晋卿,皆候其门庭,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
64  | 十四年,春正月,帝在房州。三月,周立突厥黙啜为可汗。 |
65  | 黙啜请为武氏子,并为其女求婚,武氏遣阎知微田归道册拜黙啜为迁善可汗,知微见突厥舞蹈归,道长揖不拜,黙啜囚归道,将杀之,归道辞色不挠,乃舍之,但留不遣。已而归道,得还,与知微争论于武氏前,归道以为黙啜必负约,知微以为和亲必可保。 |
66  | 夏四月,周遣武懿宗、娄师德击契丹,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师徳副之,将兵二十万击契丹。 |
67  | 六月,周杀其右司郎中乔知之,知之有美妾曰碧玉,武承嗣夺之,知之作緑珠怨诗以寄之,碧玉赴井死。承嗣得诗于裙带,大怒,讽酷吏罗告族诛之。 |
68  | 周杀其监察御史李昭德,来俊臣伏诛,来俊臣依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自言才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徳,素恶之,俊臣遂诬昭徳谋反下狱,又欲罗告诸武及太平公主,与皇嗣庐陵王南北牙同反,诸武及太平公主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奏上三日不出,王及善,曰:「俊臣,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吉顼曰:「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寃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武氏乃下其奏昭徳、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徳而快俊臣,仇家争啖其肉,须臾而尽贺,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契丹军溃,斩孙万荣以降。 |
69  | 初,孙万荣之破王孝杰也,于柳城西北依险筑城,留其老弱妇女,使人守之,自引精兵寇幽州,突厥黙啜袭其新城,三日克之,尽俘以归。时万荣方与唐兵相持,军遂大溃,奴斩其首以降,馀衆降于突厥。 |
70  | 秋九月,周以魏元忠为肃政中丞。武氏谓侍臣曰「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朕使近臣就狱引问,皆自承服,朕不复疑。今自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寃邪」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比来坐谋反死者,率皆兴等罗织。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摇。今頼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矣」时人多为魏元忠讼寃,武氏复召为肃政中丞。 |
71  | 冬闰十月,周以狄仁杰同平章事。周以李峤知天官选事。 |
72  | 始置员外官数千人。 |
73  | 十五年,春三月,帝还东都,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狄仁杰从容言于武氏曰:「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武氏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况元首股肱,义同一体,臣备位宰相,岂得有所不预知乎!」因劝武氏召还庐陵。王武氏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武氏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吉顼与张易之、昌宗为控鹤监供奉,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天下侧目,不大有功,何以自全?」二人惧,问计,顼曰:「天下未忘唐徳,主上春秋高,公何不劝立庐陵王以慰人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武氏言之,武氏乃托言庐陵王有疾,遣使召之,及其妃子皆诣行在,承嗣怏怏,遂发病死。 |
74  | 秋八月,突厥黙啜冦妫、檀等州。初,武氏命武承嗣之子淮阳王延秀入突厥纳黙啜女为妻,复遣阎知微赍金帛巨亿以送之。延秀至,突厥黙啜谓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惟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乃拒延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发兵冦妫、檀等州,移书数朝廷曰:「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婚,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周以狄仁杰兼纳言。 |
75  | 武氏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武氏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
76  | 周武氏以帝为皇太子,河北道元帅狄仁杰副之,以讨黙啜。 |
77  | 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武氏许之,立为太子,复名显,赐姓武氏,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者云集,未㡬数盈五万,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王及善请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从之,突厥尽杀所掠赵定男女万馀人而去,仁杰将兵追之不及, |
78  | 周以苏味道、同平章事。味道在相位,依阿取容,尝谓人曰:「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持两端可矣」。时人谓之「苏模棱」。 |
79  | 冬十月,周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廹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请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自食疏粝,禁其下,不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
80  | 周阎知微伏诛,以田归道为夏官侍郎。黙啜纵知微,使还武氏,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夷其三族。擢归道为夏官侍郎,甚见亲委。十一月,周以豫王旦为相王。 |
81  | 周置控鹤监、丞、簿等官,控鹤监率皆嬖宠之人,颇用才能文学之士。田归道、李逈秀薛稷员半千以参之。半千以古无此官,请罢之。遂忤㫖左迁十六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
82  | 二月,周遣使祷少室山,武氏不豫,遣给事中阎朝隐祷少室山,朝隐自为牺牲,沐浴,伏爼上,愿代武氏命。武氏厚赏之。吐蕃赞婆弓仁降周。 |
83  | 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畧,诸人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馀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㑹钦陵出外,赞普杀其亲党二千馀人,钦陵自杀,赞婆帅所部千馀人,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馀帐俱来降。 |
84  | 帝及武攸暨等誓于明堂。武氏自以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誓于明堂,铭之铁劵。秋八月,周以王及善为文昌左相。 |
85  | 初,王及善已致仕,㑹契丹乱起,滑州刺史武氏召见,问以朝廷得失,及善陈十馀事,武氏善之,留为内史。及善虽无学术,然清正难夺,有大臣之节。张易之兄弟每侍内宴,无复人臣之礼,及善屡以为言,武氏不悦,谓及善曰:「卿高年不宜更侍游宴」。及善遂乞骸骨,武氏不许。至是,以为左相,罢政事。 |
86  | 周纳言娄师徳卒。 |
87  | 师徳沈厚寛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徳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之。武氏尝问仁杰曰:「师徳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徳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氏曰:「朕之知卿,乃师徳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徳,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 |
88  | 河溢济源 |
89  | 漂千馀家。 |
90  | 周以韦嗣立,为凤阁舎人,嗣立,兄承庆为凤阁舎人,以疾去职。嗣立时为莱芜,令武氏召使代之。冬十一月,周贬吉顼为安固,尉。 |
91  | 武氏以顼有干畧,以为同平章事,委以心腹。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武氏前,顼魁岸辩口,懿宗短小伛偻,顼视懿宗声气凌厉,武氏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引古今,武氏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昔太宗有马肥逸,无能驭者。朕为宫女进言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七首。鞭之不服,则挝其首挝之,不服,则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七首邪!顼皇恐谢诸武,因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十二月,周同平章事陆元方罢。 |
92  | 武氏问元方以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忤㫖遂罢。十七年,眷正月,帝在东宫。 |
93  | 夏五月己酉朔,日食。 |
94  | 六月,周以张易之为奉宸令,武氏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以易之为令。每内殿曲宴,輙引诸武、易之、昌宗饮,博嘲谑,又令易之。昌宗与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以掩其迹。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晋后身,武氏使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文士皆赋诗以美之。 |
95  | 周遣将军李楷固等击契丹馀党,平之。契丹将李楷固善用䌈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乌羣,所向披靡。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及孙万荣死,二人来降。有司请族之狄,仁杰曰「二人骁勇絶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皆以为将军,使将兵击契丹馀党,悉平之。 |
96  | 周陇右大使唐休璟破吐蕃于洪源。吐蕃将麴莽布支冦凉州,围昌松。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麴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请为诸军破之」。乃披甲先陷陈,六战皆㨗,吐蕃大奔。 |
97  | 周同平章事狄仁杰卒。 |
98  | 武氏信重仁杰,羣臣莫及,尝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武氏每屈意从之。屡以老疾乞骸骨,不许。及卒,武氏泣曰:「朝堂空矣!武氏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有张柬之者,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武氏擢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武氏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卒成反正之功。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
99  | 冬十月,周复以正月为岁首,周以韦安石同平章事,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数面折之,尝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数人在座同博,安石跪奏曰:「商贾贱类,不应得预此㑹」。顾左右逐出之,座中皆失色,武氏以其言直,劳勉之,同列皆叹服。 |
100  | ,十八年,春正月,帝在东宫。是岁,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武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今太子春秋既壮,陛下年徳既尊,何不禅位东宫,使临宸极,亦何异陛下之身哉?诸武皆得封王,而陛下二十馀孙无尺寸之土,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黜诸武为公侯,而分土以王诸孙,择立师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藩王家」。疏奏,武氏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
101  | 三月,雨雪。 |
102  | 苏味道以雪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武氏为之罢朝。 |
103  | 冬十一月,周以崔元暐为天官侍郎。天官侍郎崔元暐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馀,武氏谓元玮曰:「闻卿改官,令史,设斋自庆,此欲盛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周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
104  | 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馀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口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冦不复至城下,。 |
105  | ,十九年,春正月,帝在东宫,周设武举, |
106  | 秋九月乙丑朔,日食。 |
107  | 不尽如鈎神,都见其既。 |
108  | 冬十一月,周命监察御史苏頲按雪寃狱,监察御史魏靖上疏,以为:「陛下既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俊臣等所推大狱,申其枉滥」。武氏乃命苏頲按覆,由是雪寃者甚衆。 |
109  | 十二月,周以张嘉贞为监察御史,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之嘉贞,为之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及还,武氏善之。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已官授之。武氏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因召嘉贞与语,大悦,即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勲郎中,赏其得人也二十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
110  | 突厥黙啜请以女妻太子之子,许之。乃遣武延秀还,仍遣使来朝,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三月壬戌朔,日食。 |
111  | 秋九月庚寅朔,日食,既。 |
112  | 周贬魏元忠为高要,尉流张说于岭南。初,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武氏欲以易之弟昌期为雍州长史,问宰相谁堪雍州者,元忠以薛季昶对,武氏曰:「昌期何如?」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向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不如季昶、武氏黙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武氏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乃谮元忠尝言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长久。武氏怒,下元忠狱,昌宗宻引凤阁舎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武氏召说入凤阁舎人宋璟谓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閤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张廷圭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㡬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及入,武氏问之,说未对。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易之!昌宗遽呼曰:张说与元忠同反。武氏问其状,对曰: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说曰:易之小人,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伊尹、周公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武氏曰:说反覆,宜并系治之。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竟贬元忠高要尉,流说岭表。元忠入辞言曰:「臣老向岭南,十死一生,但陛下他日必思臣言」。因指昌宗易之曰:「此二小儿,终为乱阶」。殿中侍御史王晙复奏申理元忠。宋璟谓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狼狈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晙为义所激,颠沛无恨」。璟叹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
113  | 周以裴懐古为桂州都督,始安獠,反攻陷州县,朝廷思得良吏以镇之。朱敬则称懐古有文武才,以为桂州都督,怀古飞书示以祸福,獠即迎拜,懐古轻骑赴之,左右曰:「夷獠无信,不可忽也」。懐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况人乎!」遂诣其营,贼衆大喜,岭外悉定。 |
114  | 二十一年春正月,帝在东宫。夏四月,周复作大像。 |
115  | 武氏复税天下僧尼作大像,糜费巨亿。李峤上疏曰:「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馀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馀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人神胥悦,功徳无穷」监察御史张廷圭疏曰「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愿察臣之愚,行佛之意」武氏为之罢役,召见廷圭,赏慰之。 |
116  | 秋八月,周以杨再思为内史,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之兄,尝因宴集戯,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剪纸帖巾,反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 |
117  | 周以韦安石为扬州刺史,唐休璟兼幽营都督。安石举奏张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变,出安石扬州,休璟幽营。休璟将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张恃宠不臣,必将为乱,殿下宜备之」。冬十月,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平章事。 |
118  | 先是,武氏以姚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元之将行,武氏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东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武氏遂以柬之同平章事,时年已八十矣。周以岑羲,为天官员外郎。 |
119  | 武氏命宰相选郎吏,韦嗣立荐羲曰:「但恨其伯父长倩为累」。武氏曰:「茍或有才,此何所累!」由是诸缘坐者始得进用。 |
120  | 十二月,周张昌宗下狱,既而赦之。武氏寝疾,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易之、昌宗侍侧。崔元暐奏曰:「太子相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愿不令异姓出入易之。昌宗亦恐祸及,阴为之备。屡有人为飞书云:「易之兄弟谋反」。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𢎞泰占相𢎞泰言昌宗有天子相武氏,命平章事韦承庆及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鞫之。神庆奏言:昌宗欵称𢎞泰,语已奏闻,准法首原。璟奏:「昌宗傥以𢎞泰为妖妄,何不执送有司!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法当处斩」。武氏不许。寻敕璟安抚陇、蜀。璟不肯行,奏曰:「故事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今陇、蜀无变,臣不敢奉制」。武氏令法司议昌宗罪,元暐弟司刑少卿昪处以大辟。宋璟复奏:「昌宗为飞书所逼,不得已而自首,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武氏温言解之。璟声色愈厉,曰:「臣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武氏不悦。杨再思遽宣敕令出,璟曰:「圣主在此,不烦宰相擅宣敕命!」武氏乃可其奏,遣昌宗诣台。璟庭立而按事未毕,武氏特敕赦之。璟叹曰:「不先击小子脑裂,负此恨矣!」武氏使昌宗诣璟谢,璟拒不见。 |
121  | 神龙元年春正月,张柬之等举兵讨武氏之乱。张易之、昌宗伏诛。帝复位,大赦。 |
122  | 武氏疾甚,易之、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元暐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已谋诛之。柬之谓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徳乎?」多祚曰:「茍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遂与定谋。初,柬之与荆府长史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武氏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事乎?今日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皆为羽林将军,委以禁兵,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䇿,太子许之。柬之、元暐、彦范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羽林兵五百馀人至元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斩闗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武氏所寝长生殿,武氏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多祚等对曰:「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武氏见太子曰:「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在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于是以武氏制命,太子监国,遣使宣谕诸州。明日,武氏传位于太子,帝复位,大赦。武氏徙居上阳宫,帝帅百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
123  | 以张柬之、袁恕已同三品,崔元暐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李多祚等进官、赐爵有差。 |
124  | 二月,复国号曰唐。 |
125  | 郊庙、社稷、寝陵、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元元皇帝。 |
126  | 流贬周宰相韦承庆、房融、崔神庆于岭南,复立韦氏为皇后,赠后父元贞上洛王。左拾遗贾虚已上疏曰:「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仰观,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徳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父太原王,殷鉴不逺,须防其渐」。不听。 |
127  | 以武三思为司空。 |
128  | 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诛,産禄犹在,去草不除根,终当复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朝邑尉刘幽求亦谓柬之等曰:「三思尚存,公軰终无葬地,若不早图,噬脐无及」。不从。至是,上以三思为司空,同三品 |
129  | 贬谯王重福为均州刺史。重福,上之庶子也。韦后恶之,贬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御之。 |
130  | 徵武攸绪为太子賔客。 |
131  | 以安车徵武攸绪,既至,为太子賔,客固请还山,许之。夏四月,以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元暐固执不可,拾遗李邕亦上疏言之,上皆不听。 |
132  | 五月,迁周庙主于西京,仍避其讳。 |
133  | 赐敬晖等五人王爵,罢其政事。敬晖等帅百官上表曰:「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湜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三思引为中书舎人,与郑愔皆为谋主。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之权」。上以为然,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崔元暐为博陵王,皆罢政事。三思令百官修复武氏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 |
134  | 以宋璟为黄门侍郎。 |
135  | 上嘉宋璟忠直,累迁黄门侍郎。武三思尝以事属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预朝政,独不见産禄之事乎?」 |
136  | 以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以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休璟仍同三品。钦望有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可共平章。先是,仆射为二宰相,其后多兼中书、门下之职,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至是,钦望专为仆射,不敢预政事,故有是命。是后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矣。洛水溢。 |
137  | 流二千馀家。 |
138  | 秋七月,以汉阳王张柬之为襄州刺史。柬之表请归襄州养疾,制以柬之为刺史。上为赋诗祖道,诏羣臣饯定鼎门外。 |
139  | 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制求直言。 |
140  | 右卫参军宋务光上疏曰:「水阴类臣妾之象,恐后庭有干外朝之政者,宜杜絶其萌。太子国本,宜早择贤能而立之。又,外戚太盛如武三思等,宜解其机要。郑普思、叶静能以小技窃大位,亦朝政之蠧也」。疏奏,不省。 |
141  | 冬十一月,羣臣上皇帝、皇后尊号。羣臣上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帝,皇后曰顺天皇后。上与后谒谢太庙,赦天下。相王、太平公主加实封,皆满万户。 |
142  | 上御楼观泼寒胡戏,清源尉吕元泰上疏曰:「谋时寒,若何必裸身挥水,鼔舞衢路以索之哉?」疏奏,不纳。 |
143  | 武氏死,。 |
144  | 武氏死于上阳宫,年八十二。上居谅阴,以中书令魏元忠摄冡宰三日,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頼之。武三思矫武氏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 |
145  | 户部奏:是岁天下户口之数,戸六百一十五万,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有竒。。二年春正月,制太平、安乐公主各开府置官属。安乐公主恃宠,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自请为皇大女,上虽不从,亦不谴责。。 |
146  | 置十道廵察使。 |
147  | 选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廵察使委之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姜师度、、马怀素源乾曜、卢怀慎、、李杰、皆预焉。 |
148  | 三月,杀驸马都尉王同皎。初,宋之问及弟之逊皆坐附,㑹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輙切齿之。逊密告三思,三思使人告同皎与武当丞周憬等谋杀三思,废皇后皆坐斩之,问之,逊并除京官。 |
149  | 大置员外官。 |
150  | 置员外官,自京师及诸州凡二千馀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 |
151  | 杀处士韦月将,以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 |
152  | 处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上大怒,命斩之。黄门侍郎宋璟奏曰:「人言中宫私于三思,升下不问而诛之,臣恐天下必有窃议」。固请按之,上不许。璟曰:「必欲斩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上怒少解。御史大夫苏珦、大理卿尹思贞皆以为方夏行戮,有违时令,上乃命杖而流之岭南。过秋分一日平晓,广州都督周仁轨斩之。御史大夫李承嘉附武三思,诋尹思贞于朝,思贞曰:「公附㑹奸臣,将图不轨,先除忠臣邪?」承嘉怒,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武三思恶宋璟,出之,检校贝州刺史。 |
153  | 六月,贬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已、崔元暐为逺州司马。 |
154  | 先是,武三思恶敬晖等居京师,出为诸州刺史,,寻复左迁逺州。至是,三思使郑愔告晖等与王同皎通谋,贬晖崖州,彦范泷州束之新州恕已窦州元暐白州司马员外长任,削其勲封。 |
155  | 秋七月,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 |
156  | 太子性明果,而官属率贵逰子弟所为多不法。左庶子姚珽屡谏,不听。 |
157  | 流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已、崔元暐等寻为武三思所杀。 |
158  | 武三思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上大怒,命李承嘉穷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晖等所为,请族诛之。上可其奏。大理承李朝隐奏称:「晖等未经推鞫,不可遽就诛夷」。乃长流晖等。崔湜说三思,遣使矫制杀之。 |
159  | ,景龙元年春二月,复崇恩庙。上遣武攸暨三思诣乾陵祈雨,既而雨降,大喜,制复武氏崇恩庙,斋郎取五品子充太常博士。杨孚曰:「太庙皆取七品以下子为斋郎,今崇恩庙取五品子,未知太庙当如何?」上令太庙亦准崇恩庙,孚曰:「以臣准君,犹为僭逆,况以君准臣乎!」上乃止。 |
160  | 夏六月丁卯朔,日食。 |
161  | 秋七月,太子重俊起兵诛武三思,武崇训兵溃而死。韦氏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媫好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驸马武崇训又教安乐公主请废太子,太子积不能平,与李多祚等矫制发羽林兵三百馀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又使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太子与多祚斩闗而入,叩閤索上官媫妤,上乃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媫妤登元武门楼以避之。宫闱令杨思朂击斩多祚,前锋多,祚军夺气,上俯谓多祚所将千骑曰:汝軰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茍能斩反者,勿患不冨贵!于是千骑斩多祚等,馀衆皆溃。千里攻延明门,将杀宗楚客,纪处纳不克而死。太子亦为左右所杀。上以其首献太庙及祭三思、崇训之柩,然后枭之,朝堂官属不敢近永和县丞寗嘉朂号哭,解衣裹之,坐贬。 |
162  | 贬魏元忠为务川。尉道卒,元忠以武三思擅权,意常愤鬰。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安门脇以自随。太子死,升为乱兵所杀。元忠扬言曰:「元恶已死,虽鼎镬何伤!但惜太子殒殁耳」。宗楚客等共诬元忠与太子通谋,请夷三族,制不许。元忠惧,表请致仕。楚客等又使御史中丞姚廷筠劾之,贬渠州。司马又令给事中冉祖雍奏元忠不应佐州,乃贬务川尉,行至涪陵,而卒。 |
163  | 冬十二月乙丑朔,日食。 |
164  | 遣使诣江淮赎生。 |
165  | 中书舎人李乂谏曰:「江南乡人,采捕为业,鱼鼈之利,黎元所资,江湖生育,无限,府库,供支易殚,与其拯物,岂若忧人!且鬻生之徒,惟利斯视,钱刀日至,网罟年滋,施之一朝,营之百倍,未若囘救赎之钱物,减贫无之徭赋,活国爱人,其福胜彼。 |
166  | 二年春二月,赦。 |
167  | 宫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云起,上令图以示百官,侍中韦巨源请布之天下。从之。乃赦天下迦叶。志忠奏:「昔神尧未受命,天下歌《桃李子》,文皇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阵乐》,则天未受命,天下歌《娬媚娘》。皇后未受命,天下歌《桑条韦,上桑韦歌十二篇,请编之乐府,皇后祀先蚕则奏之。太常卿郑愔又引而申之,皆受厚赏。 |
168  | 三月,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初,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时黙啜悉衆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絶其南冦之路,六旬而成,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城各四百馀里,皆据津要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减镇兵数万人, |
169  | 夏四月,置修文馆学士。置修文馆学士,选公卿善为文者李峤等二十馀人为之,陪侍逰宴,赋诗属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不进矣。 |
170  | 秋七月,始用斜封墨敕除官,安乐、长宁公主、上官媫妤,皆依势用事,请谒、受赇,虽屠沽臧,获用钱三十万,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其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皆不由两省而授,两省不敢执奏,即宣示所司。吏部员外郎李朝隐前后执破一千四百馀人,怨谤纷然,朝隐一无所顾。 |
171  | 冬十一月,突骑施娑葛犯塞,将军牛师奬战没,遂赦娑葛,立为可汗。 |
172  | 初,娑葛统有父衆,与其将阙啜忠节交怨,数相攻击。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入朝宿卫,忠节行遇经畧使周以悌,以悌教,忠节以千金赂宗楚客等,愿无入朝,请导吐蕃击娑葛以报忠节,如其言,楚客等即以御史中丞冯嘉賔持节,安抚忠节侍御史李守素处置四镇,以将军牛师奬为安西副都䕶,𤼵甘凉兵,兼徴吐蕃以讨娑葛,忠节逆㑹嘉賔,娑葛遣兵袭之,生擒忠节,杀嘉賔守素,牛师奬与战,败没。娑葛遂陷安西,断四镇路,遣使上表求楚客头,楚客表周以悌代元振,娑葛遗元振书,言我无仇于唐宗,尚书受阙啜金,欲加击灭,故惧死而鬬。元振遣子具奏其状,乞留定西土,以悌竟坐流白州,赦娑葛罪,册为十四姓可汗。 |
173  | 徴武攸绪入朝。 |
174  | 时以安乐公主适武延秀,召武攸绪于嵩山,敕礼官于两仪殿设位,行问道之礼令。攸绪以山服见不名,不拜。攸绪至,趋立,辞见班中,再拜而退,屡加宠锡,皆辞不受。亲贵谒候,寒温之外,不交一言。起居舎人武平一亦表请抑损外戚权宠,不敢斥言韦氏,但请抑损已家优制,不许。 |
175  | 十二月,召王公近臣入閤守嵗,敕中书门下与学士、诸王、驸马入閤,守嵗设廷燎,置酒奏乐。 |
176  | 三年春正月,帝幸元武门观宫女㧞河。 |
177  | 幸元武门,与近臣观宫女㧞河,又命宫女为市肆,公卿为商旅,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䙝慢,上与后临观为乐, |
178  | 三月,以韦巨源、杨再思为左、右仆射同三品,宗楚客为中书令,萧至忠为侍中,韦嗣立同三品,崔湜、赵彦昭同平章事。 |
179  | 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及御史、员外官也 |
180  | 夏五月,流郑愔于吉州。贬崔湜为江州司马。 |
181  | 崔湜、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选法大坏。御史靳恒、李尚隐对仗弹之,下狱,流贬逺州。 |
182  | 冬十一月,祀南郊。 |
183  | 上将祀南郊,国子祭酒祝钦明司业郭山恽建言:「古者大祭祀,后祼献以瑶爵,皇后当助祭天地」。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以为周礼惟有助祭先王、先公,无助祭天地之文」。侍中韦巨源请依钦明议。上乃以皇后为亚献,宰相女为斋娘,助执笾豆,大赦。 |
184  | 闗中饥。 |
185  | 闗中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榖输京师,牛死什八九,羣臣多请幸东都。韦后家本杜陵,不乐东迁,使巫觋以不利东行说上,后有言者,上怒曰:「岂有逐粮天子邪?」乃止。 |
186  | 四年,春正月,上观灯于市里,上与韦后微行,纵宫女数千人出逰,多不归者。夏四月,幸隆庆池, |
187  | 初,武氏之世,长安城东民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相王子、五王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鬰鬰有帝王气,比日尤盛。上幸池,宴侍臣以厌之。 |
188  | 六月,皇后韦氏弑帝于神龙殿,以裴谈、张锡同三品。张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立温王重茂。 |
189  | 初,定州人郎岌上言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后杀之。许州叅军燕钦融复上言皇后滛乱,干预国政。宗楚客图危社稷。上面诘之,钦融抗言不挠,楚客矫制扑杀之,上意怏怏,由是后及其党始惧。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皆幸于后,恐事泄,安乐公主亦欲后临朝,以已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帝遂崩。韦后秘不发丧,召宰相入禁中,徵诸府兵屯京城,以裴谈、张锡同三品,张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宗楚客曰:「相王于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遂帅诸宰相表请罢相王政事,乃发丧。皇后摄政,改元唐隆太子即位, |
190  | 临淄王隆基起兵讨韦氏,并其党皆伏诛,隆基为平王。以锺绍京刘幽求参知机务,李日知同三品,萧至忠等贬官有差。 |
191  | 相王子临淄王隆基罢潞州别驾,在京师,阴聚才勇之士,密谋匡复羽林万骑,隆基皆厚结其豪杰。兵部侍郎崔日用素与宗楚客善,以其谋告隆基,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暕、苑总监锺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㑹韦播数榜捶万骑万骑皆怨,果毅葛福顺、陈元礼见隆基诉之,隆基讽以诛诸韦,皆踊跃自效。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不以累王也」。且万一不从,将败大计。遂不启微服与幽求等入苑中。逮夜,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时不可失」。于是福顺直入羽林营,斩诸韦典兵者以徇,曰:「韦后酖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士皆欣然听命。隆基勒兵入元武门,诸卫兵皆应之,斩韦后及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幽求曰:「衆约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止之。比晓,内外皆定。隆基乃出,见相王,叩头谢不先白之罪,相王曰:「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辅。少帝闭城门,收捕诸韦亲党及宗楚客、晋卿、纪处讷、赵履温、张嘉福、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皆斩之,尸韦后于市,诸韦襁褓儿无免者。封隆基为平王,押左右厢万骑,赐崇暕爵,立节王。以绍京守中书侍郎,幽求守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武氏宗族诛窜殆尽,以李日知、锺绍京并同三品,隆基二奴王,毛仲李守德皆超拜将军,诸宰相萧至忠等贬官有差。 |
192  | 相王旦即位,,废重茂复为温王。刘幽求言于隆基,请相王早即位以镇天下,遂以少帝制传位相王。时少帝犹在御座,太平公主进曰:「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遂提下之。相王遂即位,以少帝为温王,置于内宅。 |
193  | 立平王隆基为皇太子。 |
194  |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危则先有功。茍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刘幽求曰:「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语德,无可疑者」。上从之。 |
195  | 加太平公主,实封万戸。 |
196  | 公主沈敏多权畧,武氏以为类已,独爱幸,及诛张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韦后、安乐皆畏之,又与太子共诛韦氏,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尝与之议政,宰相进退,系其一言荐士骤厯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其门如市。 |
197  | 秋七月,追复故太子重俊位号,及敬晖、桓彦范、崔元暐、张柬之、袁恕已、李多祚等官爵。 |
198  | 追复故太子重俊位号,諡曰节愍。太府少卿韦凑上言:「汉戾太子困于江充之谗,发忿杀充,兵败而死,及其孙为天子,犹諡曰戾,况重俊可諡之曰节愍乎?臣恐后之乱臣贼子得引以为比,非所以彰善瘅恶也。请改其諡,多祚等重,从俊兴兵,不为无罪,今宥之可也,名之为雪,亦所未安」。上然其言,而执政以为制命已行,但停多祚赠官而已。 |
199  | 以宋璟同三品。 |
200  | 璟与姚元之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纪纲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
201  | 废崇恩庙,追废韦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八月,谯王重福反,伏诛。 |
202  | 韦后之临朝也,郑愔贬过均州,与谯王重福谋举兵诛韦氏,未发而韦氏败。洛阳人张灵均说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长,当为天子。相王虽有功,不当立王。若潜入洛阳,发屯兵杀留守,天下指麾可定」。重福从之。时愔左迁,过洛阳,与灵均结谋,聚徒以俟重福。重福与灵均诈乗驿入东都,县官驰白留守洛阳长史崔日知,帅衆讨之,重福窘迫,赴漕渠溺死,愔与灵均皆伏诛。 |
203  | 罢斜封官。 |
204  | 用姚元之、宋璟及御史大夫毕构之言也,所罢凡数千人。 |
205  | 冬十月,以薛讷为幽州经畧节度大使。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十一月,葬定陵。 |
206  | 朝议以韦后有罪,不应祔葬,乃追諡故英王妃赵氏为和思皇后,招魂袝葬。 |
207  | 许公苏瓌卒。 |
208  | 制起,复瓌子頲为工部侍郎,頲固辞。上使李日知谕㫖,日知,还奏曰:「臣见其哀毁,不敢发言」。上乃听其终制。 |
209  | 十二月,加李朝隐大中大夫。宦者阎兴贵以事属长安令李朝隐,朝隐系之狱。上闻之,召见朝,隐劳之,因御承天门,集百官,宣示朝隐所为,且下制称:「宦官遇寛柔之代,必弄威权,朕览前载,每所叹息,能副朕意,实在斯人,可加中大夫,赐中上考」。 |
210  | 以宋璟为吏部尚书,姚元之为兵部尚书。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皆委尚书省奏拟,文属吏部,武属兵部。中宋之末,选举混淆,至是,以宋璟为吏部尚书。李乂、卢从愿为侍郎,皆不畏强御,请谒絶路,人服其公。以姚元之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慎为侍郎,武选亦治。 |
211  | 贬祝钦明、郭山恽为诸州长史。侍御史倪若水弹奏钦明、山恽乱,常改作,希㫖病君,于是左授。 |
212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