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三十七 |
3  | 選舉考 |
4  | 賢良方正 宋寧宗嘉定五年,詔求懷徳抱材之士,詔曰:「方今人才,非止一途,然山林𤱶畆之間,懷徳抱材,不求聞達者,豈無其人?所在監司守臣,愽加採訪,具以名聞,毋為文具」。 |
5  | 八年九月,詔舉士人有節行才識、學術,素為鄉黨推重不求聞達者。 |
6  | 時以明堂大禮成,故有是詔,命監司、帥臣同加搜訪,毎路一二人,仍與本州長吏具從來所為事實,所通學術連銜保明奏聞,三省再加訪察,如所舉不妄,特與擢用。 |
7  | 是年三月,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何致坐妄造事端、熒惑衆聽,配廣西牢城。 |
8  | 理宗寶慶元年正月,詔舉賢良。 |
9  | 至二年正月,召布衣李心傳赴闕,授史館校勘,賜進士出身。寶祐二年正月,以饒州布衣饒魯不事科舉,一意經學,補迪功郎、饒州教授。景定元年,以趙景緯、歐陽守道、陳大中有靜退之節,授景緯秘書郎、守道史館校閲大中主管禮兵架閣文字。四年四月,以婺州布衣何基、建寧府布衣徐璣得理學之傳,詔各補迪功郎。基授婺州教授兼麗澤書院山長,璣建寧府教授,兼建安書院山長。 |
10  | 嘉熈三年,設詞學科。 |
11  | 臣僚奏詞科,實代王言,久不取人,日就廢弛,葢試之太嚴,故習之者少。今欲除愽學宏詞,從舊三歲一試外,更降等立科,止試文詞,不責記問命題,止分兩場引試,須有出身人,就禮部投狀獻所業。如試教官例,每一歲附銓闈引試,惟取合格不必拘額,中選者,與堂除教授。已係教官資序及京官不願就教授者。京官减磨,勘選人循一資。他時北門、西掖、南宮舎人之任,則擇文墨超卓者用之,其科目則去「宏博」二字,止稱「詞學科」。從之,至淳祐初仍罷。 |
12  | 景定二年,詔禮部、國子監,以有出身人附銓試場應詞學科,如嘉熈三年之制。 |
13  | 度宗咸淳二年,以太傅陳夀孫言,太學増試宏詞科。五年,詔舉人材。 |
14  | 左史陳懋欽薦人才,王績翁等三十員。遼聖宗統和十二年十一月,詔郡邑貢明經茂材異等之士。 |
15  | 道宗清寧二年六月,詔宰相舉才能之士。咸雍六年五月設賢良科。 |
16  | 應是科者,令先以所業十萬言進。 |
17  | 十年六月,御永安殿策賢良。 |
18  | 天祚帝乾統二年,閏六月,䇿賢良。 |
19  | 金章宗明昌元年三月,初設應制及宏詞科。先是,上封事者乞鄉以八行貢春官,及設制舉宏詞,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戸部尚書鄧儼等謂:「成周鄉舉里選,法卒不可復,設科取士,各隨其時八行者,乃宋人取周禮》之六行,孝友、睦婣任恤,加之中和為八也。凡人之行,莫大於孝亷,今已有取孝亷之法,及民有才能徳行者,令縣官薦之,犯十惡姦盜者不得應試,亦六徳六行之遺意也。夫制舉宏詞,盖天子待非常之士,若設此科,不限進士,并選人試之中選,擢之臺閣,則人自勉矣。從之,於是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愽學宏材,達於從政等科,試無常期,上意欲行,即告天下,聴內外文武六品以下職官,無公私過者,從內外五品以上薦於所屬,詔試之,若草澤士徳行為鄉里所服者,則從府州薦之。凡試,則先投所業策論三十道於學士院,視其詞理優者,委官以羣經子史內出題,一日試論三道,如可,則廷試策一道,不拘常務,取其無不通貫者,優等遷擢之。宏詞,科試、詔誥、章表、露布、檄書皆用四六,誡諭、頌箴、銘、序、記則或依古今體,或㕘用四六,於毎舉賜第後進士及在官六品以下無公私罪者,從在外官薦之,令試策官出題就考,通試四題分二等,上等遷兩官,次等遷一官,臨時取㫖授之。 |
20  | 三年十月,諭尚書省訪求博物多知之士,承安二年三月,始定保舉徳行才能格,自明昌四年以後,郡縣所舉徳行才能之士,往往賜同進士出身,或賜及第,而胡光謙則特授將仕郎、太常寺奉禮郎,文商則授國子教授,特遷登仕郎,李奬則給主簿半俸,終身無定例焉,至是定其格,至泰和元年,以徳行才能非進士科所能盡省,臣奏在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所謂萬民農工商賈皆是也。前代立賢無方,如版築之士、鼓刀之叟,垂光簡冊者,不可勝舉,今草澤隱逸,才行兼備者,宜令謀克及司縣保舉,按察司具聞,以旌用之。時已降令文命,復宣㫖申之。 |
21  | 元世祖中統二年三月,命宣撫司官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材異等,列名以聞。 |
22  | 至元十三年二月,詔凡山林隱逸名士,所在官司,具以名聞」。 |
23  | 時江南初平,故有是詔。其後十八年、二十八年,詔亦如之。 |
24  | 元史諤爾根薩里傳曰:至元二十一年,諤爾根薩里擢左侍儀奉御,勸帝治天下,必用儒術,宜招致山澤道徳之士,以備任使,帝深嘉納,遣使求賢,置集賢館待之,即以諤爾根薩里為集賢館學士,凡士之應詔者,命館穀之飲食供帳,車服之盛,皆喜過望,即弗稱㫖者,亦請加賚遣還,有官宣徽者,欲隂敗其事,故盛陳所給廩餼于內前,帝過問焉,對曰:此一士之日給也」。帝怒曰:「汝欲使朕見而損之耶?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猶恐不至,況欲損之,誰肯來者? |
25  | 二十三年三月,遣侍御史程文海訪求江南人材,御史臺臣言:「近奉㫖按察司㕘用南人,非臣等所知,宜令侍御史行御史臺事程文海與行臺官博採公潔知名之士,具以名聞」。帝命賫詔以往。成宗大徳九年,詔求山林間有徳行文學識治道者。仁宗延祐元年正月,勑各省平章為首者及漢人省臣一員,專意訪求遺逸,先以名聞,而後致之。七年十一月,詔舉才徳髙邁、深明治道之士,詔曰:「比歲設立科舉,以取人才,尚慮高尚之士,晦迹邱園,無從可致,各處其有隠居行義,才徳髙邁、深明治道、不求聞達者,所在官司具姓名行實,牒報本道亷訪司,覆奏察問,以備録用」。 |
26  | 英宗至治三年正月,命搜訪山林隱逸之士。中書平章政事拜住言:「前集賢侍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呉澄,皆有徳老儒,請徵用之」。帝喜曰:「鄕言適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隠逸之士」。遂以居信為翰林學士,承㫖澄為學士。 |
27  | 泰定帝泰定二年九月,遣使宣撫諸道,有晦迹邱園、才堪輔世者,具以名聞。 |
28  | 等謹按元時用人,多由薦舉,後雖科舉間行,而以徵授官者,正未可一二數,其辭不就職而屢召不起者,杜瑛、張特立、杜本、孫轍、何中、武恪皆見隠逸傳外,又有趙復、許謙、龍仁夫、劉岳申、韓性、張樞、彭炳、鄭玉諸人。玉以忠義著,尤為志節之士。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詔起懷才抱徳,隠於巗穴之士。初,帝下金陵,辟儒士范祖幹、葉儀克婺州,召儒士許元、胡翰等日講經史治道,克處州,徵耆儒宋濓、劉基、章溢、葉琛至建康,創禮賢館處之,以濓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溢、琛為營田僉事,基留帷幄預謀議,甲辰三月,勅中書省,自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畧出衆者,㕘軍及都督府,具以名聞,或不能文章而識見可取,許詣闕面陳其事。郡縣官年五十以上者,雖練達政事而精力既衰,宜令有司選民間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幹者,辟赴中書,與年老者㕘用之。十年以後,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於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其下有司宣布此意,於是州縣歲舉賢才及武勇謀畧、通曉天文之士,間及兼通書律者,既而嚴選舉之禁,有濫舉者逮治之。呉元年,遣起居注呉林魏觀等以幣帛求遺賢於四方,至是復下詔曰:「天下之事,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隠巗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疎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㓜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儒講明治道,有能輔朕濟民者,有司禮遣」。是年,徵天下賢才至京,授以守令,至冬,又遣文元吉、詹同、魏觀、呉輔、趙夀等分行天下訪求之。六年二月,詔有司察舉賢才。 |
29  | 自元年詔後三年,又諭廷臣曰:「六部總領天下之務,非學問愽洽、才徳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慮有隠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其令有司悉心推訪」,至是詔曰:「賢才,國之寶也。古聖王勞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於版築、鼔刀之徒者,葢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鴻鵠之能逺舉者,為其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躍者,為其有鱗鬛也。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而為之輔也,山林之士,徳行文藝可稱者,有司采舉備禮,遣送到京,朕將任用之,以圖至治,於是遂罷科舉,別令有司察舉賢才,以徳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其目曰聰明正直,曰賢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亷、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禮送京師,不次擢用。其後十二年、十三年、十八年,屢詔舉行,悉倣此制。 |
30  | 十五年五月,遣行人訪經明行修之士。八月,命徵至秀才,分六科試用。九月,吏部以經明行修之士鄭韜等三千七百餘人入見,令舉所知,復遣使徵之,韜等授布政使、參政等官有差。時中外大小臣工,下至倉庫、司局諸雜流,皆得推舉文學才幹之士,其被薦而至者,又令轉薦,以故山林巗穴,草茅窮居,無不獲自達於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耆儒鮑恂、余詮、全思誠、張長年軰年九十餘,徵至京師,命為文華殿大學士。儒士王本、杜斆、趙民望、呉源特置為四輔官,兼太子賔客。賢良郭有道、欒世英、徐景昇、李延中、蔣安素、薛正言、張瑞、余應舉、馬衛、許安、范孟宗、何徳忠、孫仲賢、王福、王清,秀才范敏、曾泰,稅戶人材、鄭沂赫從道儒士趙翥、張子源、張宗徳、呉顒、張璲、王亷、鄭孔麟、王徳常、黃桐生,耆儒劉堉、關賢、明經、張文通、阮仲志,聰明張大亨、金思存等,皆立膺顯擢,其以漸而躋貴仕者,又無算也。洎科舉復設,兩途並用,亦未嘗畸重輕。至建文、永樂間,薦舉起家,有內授翰林外授藩司者,而楊士竒以處士、陳濟以布衣,遽命為太祖實録總裁官,其不拘資格類如此。十九年七月,詔舉經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年七十以下者,郡縣禮送京師。 |
31  | 諭禮部曰:「古之老者,雖不任以政,至於諮詢謀謨,則老者閲歴多而見聞,廣達於事情,周於物理,有可資者。比來有司不體朕意,士有耆年,便置不問,豈知老成古人所重?文王用呂尚而興,穆公不聽蹇叔而敗,伏生雖老,猶足傳經,豈可槩以耄而棄之也?」乃命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置翰林以備顧問,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則於六部及布、按兩司用之。三十一年十一月,令內外羣臣各舉山林巗穴,懷才抱徳,及優通文學之士。 |
32  | 成祖永樂五年六月,勅新城侯張輔等訪求交趾人才禮,遣赴京師。 |
33  | 宣宗宣徳七年八月,敕京官三品以上舉才行文學之士。 |
34  | 八年四月,詔有司各舉賢良方正一人。至英宗正統元年,行在吏部言:「宣徳間,嘗詔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縣官,舉賢良方正各一人,迄今尚舉未已,宜止之。帝以朝廷求賢不可止,自今來者,六部、都察院堂上官考試,中者録用,不中者黜之。英宗天順元年四月,詔處士中有學貫天人、才堪經濟隱居、髙蹈不求聞達者,所司具實奏聞。十月,徵江西處士呉與弼至京,命為左諭徳,不受遣行人送歸,禮遇特異。至憲宗成化十九年,廣東舉人陳獻章被薦,授翰林檢討,而聽其歸。孝宗時,浙江儒士潘辰、世宗時南直𨽻生員文徵明、永嘉儒士葉㓜學,皆以薦授翰林院待詔。神宗時,湖廣舉人瞿九思亦授待詔,江西舉人劉元卿授國子監博士,江西處士章潢僅遙授順天府訓導,而直𨽻處士陳繼儒、四川舉人楊思心等,雖皆被薦,下之禮部而已。孝宗𢎞治十年,令府州縣正官保舉山林隱逸之士,懷才抱徳,經明行修,衆所推服者,巡按及布、按二司官覆實,奏送吏部量才擢用,如所舉不當,保勘官並坐。 |
35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三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