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八
3
經籍考》
4
5
《宋史藝文志》:《樂》類一百十一部,一千七卷。遼、金、元三史不立《藝文志》,散見各紀傳中。《明史藝文志》樂類五十四部,四百八十七卷。呉澄曰:經出於漢,而樂獨亡。其書疑多是聲音樂舞之節,少有辭句可誦。故秦火之後無傳諸儒不過能言樂之義而已。
6
焦竑曰:漢志以禮樂著之六藝,皆非孔氏之舊也,然今所傳三禮,為漢遺書而樂六家,不可復覩矣!竇公大司樂章既見于周禮,河間獻王之樂記》,亦録于小戴,則古樂不復有書,而諸史相沿,至取樂府教坊、琵琶、羯鼔之類,以充樂部,而欲與聖經埒,可乎?雖然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儒者覩禮樂崩壊,痛為惋惜,不知賈人之鐸諧、黄鍾之律庖,丁之刀中、桑林之舞、牧童之吹葉、閨婦之嗚砧,悉闇與音㑹,樂固未嘗亡也。宋李照、胡瑗改鑄鐘磬,冀還之古,蜀人房庶,葢深非之,謂上古氣與聲樸,後世稍稍更易,而其意自存。金石,鐘磬也,易為方響。絲竹,琴瑟也,易為筝笛。匏,笙也,易之以木,土塤也,變而為甌撃,鼔而為革貫,板而為木,于用亦甚適已,第令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其惉懘靡曼而一歸雅正,非識禮樂之情者不能也。
7
朱彛尊曰:「《周官》成均之法,所以教國子樂、徳、樂、語、樂、舞三者而已。樂徳,則舜典命、䕫教胄子言:已括其要樂語,則三百篇可被弦歌者是樂舞,則鏗鏘鼓舞之節,不可以為經,大約存其綱領。然則《大司樂》一章即《樂經》可知,《樂記》如冠禮有義,《䘮服》有𫝊,即謂于今具存可也。
8
9
熊朋來瑟譜》六卷
10
朋來見經解類
11
余載韶舞九成樂補》一卷
12
載,字大車,天厯時人。嘗為福州路儒學録,以養親辭官隠居終身。
13
劉瑾律呂成書》二卷
14
瑾見《詩類》。
15
16
張敉舞志》十二卷
17
敉初名獻翼,見易類》。
18
朱載堉曰:「舞有文武,文用羽籥,武用干戚是也。《周禮舞《大夏》,即文舞秉翟尾以為容,故為之夏。《禹貢》徐州厥貢羽,𤱶夏翟,翟乃雉屬。《爾雅》釋鳥有九雉名:一曰鸕,二曰鷂,三曰鷮,四曰鳪,五曰鷩,六曰海雉,七曰山雉,八曰雗雉,九曰鵫雉。雉絶有力曰奮,五彩成章曰翬,南方曰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此四方雉名也。夫雉身有文章,性又耿介,故先王貴之,其用不一,用於五玉。三帛之属,貴其性也,用於山龍、華蟲、宗彛、藻、火之屬,貴其文也。《詩》曰: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書》曰舞干羽于兩階,此之謂歟?夫《雲門》、《咸池》、《五英》、《六莖》尚矣,若《大章》、《韶》、《濩》、象武則》皆文舞,蓋進退揖讓以為儀,周折規矩以為節,手舞足蹈以為態,使人興感於至徳也。而先儒之惑者,因《詩》有植,其鷺羽之說,遂云用鷺,因易有鴻羽為儀之說,遂云用鴻,不知易象》所喻變風所指,並非文舞之正例也。第用翟亦分文。武翟羽柄長三尺,其端龍口,中植翟尾三莖,文舞用之。柄長五尺,其端龍項,下垂雉羽五層,武舞用之,或用彩繒之帗,或用彩羽之旌,或用白羽之翿,或用紅纓之旄,隨時引舞所持,以別文武二舞而已。武用干戚,何也?干戚,禮器也,干與兵器之盾不同,兵器之盾以革飾之者,致其用也。禮器之干以漆餙之者,昭其象也。戚與兵器之鉞不同兵器之鉞以鐡為之者,取其利也。禮器之戚以木為之者,取其義也。夫干者,君子所以為衛也。戚者,君子所以為斷也。《周禮》大司樂之屬有司干者,所掌舞器,即所謂干戚也。朱干玉戚以象武功,故有執干而舞,仗戚而舞董之。靺師,旄人,先王制器,尚象有精意,有儀文。張敉是書,首制度,次舞名,次舞容,次舞節。所以昭文徳、象武功者,於斯略見。
19
劉績六樂說無卷數
20
績見禮類。
21
張敔《雅樂發㣲》八卷
22
敔,饒州人。嘉靖時,官禮部員外郎。
23
等謹案:明永樂中有張敔,字伯起,合肥人,由貢生除御史,仕至按察司僉事,葢別是一人。此張敔見朱載堉《律呂精義》第五卷及《明史》陸粲𫝊。倪復《鍾律通考》,無卷數。
24
復,字汝新,上元人。正統舉人。累官知南安府事。學通經史,尤邃於鍾律。
25
湛水水《古樂經傳》三卷
26
若水見禮類
27
若水自序》略曰:補《樂經》何為者也,以《樂經》之缺而擬補之也,樂記》其𫝊也。《經》亡而𫝊存,猶幸告朔之餼羊也。然而論其義理而遺度數,則樂之本廢矣。夫禮之起在節文節文者,升降揖讓之謂也。度數者,律吕聲音之謂也。予在西樵隠,居無事間,取諸家律呂之說而竊損益以文之,擬為古《樂經》一篇,而以《樂記》諸篇見於載籍者,列於後,以為之傳焉。《經》以定其度數,傳以發其義理,而樂其可知矣。或曰:「王通續經至今為誚,而吾子又有是作焉,不亦取譏於天下後世矣乎?」曰:「述之也,非作之也,擬之也,非續之也,夫何誚?
28
黄佐《樂典》三十六卷
29
佐,字才伯,號泰泉,香山人。正徳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迹具《明史文苑傳》。
30
佐自述曰:觀《豫》之象,則雷出地,奮即合樂之律,自下而上可知矣。觀䕫之言,則琴瑟下管,即雲和、孤竹之屬可知矣,觀諸商頌,依我磬聲,則擊石拊石合于嗚球可知矣。觀於《春秋》「萬入去籥,則萬舞干戚合于英韶可知矣。凡此皆大司樂成均之法也,孰謂五經》具在,而樂獨無𫝊耶?矧夫歌奏相命,聲變成方,即謂之「樂記」之經可也。
31
等謹案:《佐樂典》凡五種,《樂均》十二卷,《樂義》九卷,《大司樂義》三卷,《樂記解》十一卷,末一卷為詩樂。韓邦竒《苑洛志樂》二十卷。
32
邦竒見《易類》。
33
黃虞稷曰:「邦竒殫精四十年而成是書,門人潼闗張大猷為之編次刋行。
34
黃宗羲曰:邦竒著述之大者為樂律一書,始鋟之日,有九鶴舞於庭,傳其術者,為楊椒山手制十二律管吹之,而其聲合,今不可得其詳,然聲氣之元在黃鍾之長短空圍,而又不能無疑。邦竒依律呂新書註中算法,黃鍾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十一分,用圓田術三分益一,得一十二,以開方法除之,得三分四釐六毫強為實徑之數,不盡二毫八絲四忽。以徑求積,自相乗得一十分九釐九毫一絲六忽,加入開方不盡之數,得一十二分,以管長九十分乗之,得一千八十分,為方積之數,四分取三為圓,積八百一十分。葢蔡季通以管長九寸為九十分,故以面積九分乗之,得八百一十分,其實用九,無用十之理,凡度長短之言,十者皆分九為十,以便算也。今三呉程路尚以九計可知矣,則黄鍾長九寸者八十一分,以面積九分乗之黃鍾之積七百二十九分也。
35
蔡宗兖《律同》二卷
36
宗兖,字我齋,山隂人,正徳進士,言興化府教授、劉濓《樂經元義》八卷。
37
濂,字濬伯,南宫人,正徳進士,由杞縣知縣擢監察御史。
38
《樂律志》曰:濓謂三百之詩,以詞意寓於聲音,以聲音附之詞意讀之則為言,歌之則為曲,被之金石管絃則為《樂樂經》不缺三百篇,皆《樂經》也。因擬三百篇為宫、商二調。定樂器之品為宮商、角徴、羽具六律、旋宮之法為陽為隂,成尺量之法為累黍、容黍,以夷則、無射為二變調,與古今諸儒之說頗異。鄧文憲律呂解注》二卷。
39
文憲號念齋,新㑹人。官晉江縣教諭。
40
李文利大樂律呂元聲》六卷,附《律呂考注》四卷文利,字乾逺,號兩山,莆田人,成化舉人,官思南府儒學教授。
41
等謹案:文利本之劉恕,《通鑑外紀》、長孫無忌《隋志》並《吕氏春秋》謂「黃帝命伶倫取竹制律,濶三寸九分而吹之,為黃鍾之宮,曰含少,因而詳加考證,正司馬遷九寸之誤而作。其凡前知廬江縣李元校補之。嘉靖三年,其門人四川廵撫苑承鑾進其書於朝。王廷相、韓邦竒皆精心樂律者,不以其說為然,詳見《樂考》。
42
季本樂律纂要》一卷
43
本見《易類》。
44
本自述曰:天地之氣,陽生于子,以漸而進,至已而極,隂生于午,以漸而退,至亥而窮,此自然之運也。然隂中有陽,陽中有隂,陽氣有昇,以弱為降,隂氣常降,以強為升,如謂氣以漸而自子升,至於亥律以漸,而自黃鍾短至于應鍾,而其所升所短之差,多寡異數,至於應鍾與黃鍾之律相隔四寸二分三釐,其交接之際,亦太相懸矣,豈有天地循環無端之氣,而可以徃而不返言哉?蔡元定知其說之不通也,曰陽之升始於子,至亥而後窮上返下,隂之升始于午,至已而後窮,上返下律于隂則不書,故終不復始,亦近于巵詞矣!聖人特以聲之和者,無所取衷,故假候氣以為則耳!
45
李文察李氏樂書》十九卷
46
文察,字廷謙,平和人。嘉靖時,官同知遼州事,上書進「郊廟、大禮,召為太常典簿。
47
黃虞稷曰:「嘉靖十七年五月,文察同知遼州,進其書於朝,時議謂其于樂理樂聲,多前人所未發,且于人聲中考定五音,以為制律候氣之本,法似徑㨗深合。《虞書》依永和聲之㫖,請令文察與太常知音律者,選能歌舞生百餘人,恊同肄習,詔授文察太常寺典簿,並同肄業。
48
李文察自序略曰:「作樂必以律呂者,葢本於書律,和聲之一言也,彼言律而兼呂,隂統乎陽也。律呂,樂之筌蹄,得魚者忘筌,得獸者忘蹄,得樂者亦可忘律呂乎?非律呂無以正,樂之聲滯,律呂無以得樂。 之意得意在律呂前,制律在得意後,異代制樂,萬代同理,非得其意能之乎?君子未考律呂,先得樂意,得歌聲之和,而樂意得矣。
49
等謹案福建通志》,文察好古,明經㑹,得樂書,遂審聲候氣,洞悉音律,以著諸篇,今改其書。凡《古學筌蹄》九卷、《律呂新書補注》一卷、《青宮樂調》三卷、《典樂要論》三卷,《樂記補說》一卷,《四聖圖解》二卷。大㫖本《史記律書》與《周官大司樂職文》而自為之說。孫應鼇《律呂分解》二卷,《律呂發明》二卷,應鼇見《易》類。
50
韋煥雅樂考》二十卷
51
煥,常熟人。嘉靖中官福建仙遊縣教諭。王邦直律呂正聲》六十卷
52
邦直字子魚,即墨人。嘉靖中官鹽山縣縣丞。朱載堉樂律全書無卷數《律呂正論》四卷 《律呂質疑辨惑》無卷數
53
載堉鄭恭王厚焥之世子。
54
等謹案:載堉為何瑭外孫,承文定之緒論。所作《樂律全書凡十一種,《律呂精義》內、外篇各十卷,《律學新說》四卷,《鄉飲樂譜》六卷。其《樂學新說》、《算學新說、操縵古樂譜》、《旋宮合樂譜》、《六代小舞譜》、《二佾綴兆圖》、《零星小舞譜》七種則皆不分卷。至《律呂正論》,乃其草創之本,而《律呂質疑辨惑,則與《律呂精義》互相闡發者也。
55
載堉自序律呂精義略曰:「六藝殘缺,聲調數術,知之者鮮。班志文藻足以動人,失於辯而非實。繼作者,或失之踈畧,或失之冗瑣。舍本存末,於樂何益。唐書獨志厯而遺律,宋史摭其末而遺其源。蔡元定律書每條所引古人舊說,乃經也本也。其各條辨論乃傳也,末也,宋志悉刪其本,讀者不知此論從何而發,雖宻猶踈也。夫樂者,聲音之學也。律者,度數之學也。伶工、樂官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齊、魯、韓、毛能言詩之義而不知其音。太史公律書其最要者,末後生鍾分百三十五字耳。班固釋五音曰: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釋六律曰:黃鍾者,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此書論聲調數術不敢忽略而不敢藻飾者,葢恐蹈舍本存末之弊也。又自序,樂學新說略曰:漢時竇公獻古樂經,其文與周官大司樂同。然則樂經未嘗亡也。樂官之屬凡二十,分為三類: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為一類,葢大夫、士之明樂者而為國子師,若伶倫后䕫是也。禮記所謂大司成,疑即此官也。樂師疑即樂正也。大胥,大學長也。小胥,小學長也,大師、小師、瞽矇、眡瞭四官為一類,若師摯、師曠、師冕、師涓等是也。周制,一命為下士二命,中士三命,上士四命,下大夫五,命中大夫。此大司樂為中大夫,每官有正有副,其長若干,佐必倍之。若大司樂中大夫二人,則樂師下大夫四人乃其佐也。樂師又有佐焉。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又其佐也。所撰新說凡四種:一曰律學,二曰樂學,三曰算學,四曰音學。前二者律書之本原,後二者律書之支𣲖,所以羽翼是書者也。夫算學,謂之新說,何也?如周徑積相求之類,舊則踈而新則宻,平方不用商除立方不顯亷法之類,舊則繁而新則簡。舊以勾股為末,専明九章,新以勾股為首,専明厯律,此其異也。又總論歌舞曰,古人學歌以永之,一字為衆妙之門,學舞以轉之,一字為衆妙之門。所謂歌者,五聲六律,千變萬化,舉要言之,不過一氣永長而已。所謂舞者三廻九轉,四綱八目,舉要言之,不過一體旋轉而已。太祖命侍臣熊鼎曰:樂以人聲為主,人聲和則八音諧。斯訓也,即舜命䕫意也。李文察曰:永為聲氣之元,乃人心之中聲也。第志㣲瞧殺,固不能永,而粗厲猛憤,亦不能永,必心平氣和,不疾不徐,不剛不柔,然後有永聲,歌到有永處,而天地之氣已在我矣。按古者天子用八佾,士用二佾,庶人無佾數,獨以一人舞周禮。樂師掌教國子小舞,所謂小舞,以其無佾數,獨一人舞,故名之小舞,非異于大舞也。朱子曰:唐人舞狀有四,曰招,曰揺,曰送。其一疑即是上轉,葢招為內,轉揺為外,轉送為下轉,總不外轉之一字。
56
汪浩然琴瑟譜》三卷 《八音摘要》二卷浩然,瓊州人。
57
等謹案,浩然自稱廣東瓊州府正樂生員,葢樂生也。
58
許珍《律呂新書分註圖纂》十三卷
59
珍字時聘,號靜菴,天長人。卷首葉良佩序,有「掌教吾庠」之語。據《太學題名碑》,良佩,嘉靖進士,浙江太平人。則珍乃太平學官也。
60
吕懐《律呂古義》三卷 簫韶《考逸》二卷懐,見易類。
61
張鳯翔《樂經集註》二卷
62
鳯翔見《禮類》。
63
鳯翔自序略曰:禮樂至周而大備,《周禮》、《大司樂》文則周公所著也。漢初,魏竇公獻古經,其文與大司樂》合,而學士大夫率沿為禮家,言無専學也。古學庸存於《戴記》,至程子始尊信表章,而古者由學入道之大法,始賴以存。古樂雖亡,而周公所著之經固存于世,觀大備于成周而樂其可知也。竊取程子之意,乃表而出之,俾専于樂者考焉。陸元輔曰:鳯翔述《周官大司樂以下諸官,而為之注,末以《小戴禮》、《樂記》諸篇附焉。
64
瞿九思《樂經以俟録》無卷數
65
九思見《春秋類》。
66
朱彛尊曰:「瞿氏論樂史學遷序之,雖經鏤板,卷帙未定,非完書也。
67
袁應兆大樂嘉成》一卷
68
應兆,字瑜石,江寜人。崇禎舉人,官休寜縣教諭,邵儲古樂義》十二卷。
69
儲、里、貫,無考。
70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
URN: ctp:ws58050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