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五 |
3  | 長洲余蕭客撰。 |
4  | 《論語》。 |
5  | 《論語》。 |
6  | 序《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鄭𤣥《序》,贊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德則大矣,比德中庸,斯言之善,莫不歸宗者乖本,妙極令終,嗟我懐矣!興言攸同。孔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謝道韞《論語贊》學而」。 |
7  | 子曰學而時習之。 |
8  | 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馬融古《論語訓說》 |
9  | 凡學有三時一身中時學,記云發,然後禁則扞格。 |
10  | 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故內則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𤣥云:「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隂也。書禮者事,事亦隂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秋學禮,冬讀書」。鄭𤣥云:「誦謂,歌樂也,謂以絲播時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隂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初功易也,三日中。時學記云:「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習也。皇侃義疏」,不亦說乎? |
11  | 說深而樂淺,譙周注: |
12  | 而不慍。 |
13  | 慍,怨也。鄭𤣥注。 |
14  | 有子曰: |
15  | 弟子有若孔安國訓解 魯人鄭𤣥《論語篇目弟子。 |
16  | 與朋友交。 |
17  |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鄭《注》。《周禮》:疏十四: 道千乘之國 |
18  | 道猶治也《包咸章句。 《司馬法》云:「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出革車一乘」。鄭《注》」。子夏曰: |
19  | 子夏溫國卜商篇目弟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
20  | 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馬說恭近於禮,逺恥辱也。 |
21  | 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逺恥辱,故曰近於禮也」。包章句。馬訓說》。未若貧而樂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22  | 切磋琢磨,以成寳器,鄭注為政。 |
23  | 一言以蔽之。 |
24  | 蔽,塞也。鄭注。 |
25  | 道之以徳。 |
26  | 六徳,謂智仁、聖義。中和同。,孟懿子。 |
27  | 慶父輈稱死時,人為之諱,故曰「孟氏同樊遲御。 |
28  | 樊遲,齊人,篇目弟子父母唯其疾之,憂。 |
29  | 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馬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
30  | 犬以守禦,馬以待勞,皆養人者包章句色難 |
31  | 言和顏悅色為難也。鄭《注》: |
32  | 先生饌 |
33  | 食餘曰餕同 |
34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35  | 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師矣。孔《解》君子周而不比。 |
36  | 忠信為周阿黨,為比鄭注,誨,汝知之乎?」 |
37  | 誨,猶教也,孔《解》 |
38  | 子張學干祿。 |
39  | 顓孫師,陽城人,篇目弟子,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40  | 言行如此,雖不得祿,得祿之道。鄭《注》或謂孔子曰: |
41  | 或之言有也同。 或云言有人不顯其名,而畧稱為或同。 |
42  |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
43  | 大車為柏車,小車為羊車同,雖百世可知也。 |
44  | 物類相招,勢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馬說。 |
45  | 八佾 |
46  | 與其易也。 |
47  | 易簡鄭注 |
48  | 子謂冉有曰: |
49  | 冉有魯人,篇目弟子,素以為絢兮。 |
50  | 成章曰:絢鄭注。 |
51  | 繪事後素。 |
52  | 素用繪同 |
53  | 禘自既灌而往者。 |
54  | 禘祭之禮,自血腥始同,吾不與祭,如不祭。 |
55  | 孔子或出或病,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之同同。 |
56  |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
57  | 諸侯告朔以羊,則天子特牛與同、詩疏》十。 |
58  | 哀而不傷。 |
59  | 哀世夫婦不得此人,不為减傷。其愛同。哀公問社於宰我。 |
60  | 主田主,謂社也同。 宰我,魯人。篇目弟子。 |
61  | 始作 |
62  | 謂金奏鄭《注》。 |
63  | 繹,如也。 |
64  | 繹,調達之貌同,未盡善也。 |
65  | 謂未致太平同。 |
66  | 里仁 |
67  | 里仁為美 |
68  | 里者,民之所居。鄭注,知者利仁。 |
69  | 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王肅義說顛沛必於是。 |
70  | 顛沛,僵仆也,馬說無適也無莫也。 |
71  | 莫音慕鄭𤣥音。 適莫猶厚薄也,范甯君子懷徳。 |
72  | 《懷思》也《孔解》 |
73  | 何有 |
74  | 言不難也同。 |
75  | 如禮何! |
76  | 言不能用禮也同。 |
77  | 忠恕而巳矣。 |
78  | 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惟其人也。 |
79  | 事君數 |
80  | 數謂速數之數包章句。 數,世角翻。何晏音色具翻。梁武帝音 |
81  | 公冶長。 |
82  | 子,謂公冶長。 |
83  | 公冶長名芝,字子長。范甯 字子芝同。 |
84  |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 |
85  | 南容,南宮縚,魯人。不廢言,見用孔解瑚璉也。 |
86  | 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璉,鄭注」。讀書雜鈔一。 雍也。 |
87  | 魯人篇目弟子。 |
88  | 子使漆雕開仕。 |
89  | 漆雕姓,開名,子若,其字也。仕仕於朝也。孔《解》乘桴 |
90  | 桴,編竹木,大曰栰,小曰桴,《鄭注》,無所取材。 |
91  | 適用曰:「材好勇,過我用,故曰無所取」。欒肇釋疑。 |
92  | 可使治其賦也。 |
93  | 賦《魯論》作傅,梁武帝,赤也。 |
94  | 魯人篇目弟子。 |
95  | 孰愈 |
96  | 愈猶勝也,鄭注,宰予晝寢。 |
97  | 寢,臥息也同,資暇集上。 晝當作畫字,言其繪畫寢室,故夫子嘆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梁武帝 |
98  | 申棖 |
99  | 蓋孔子弟子申續鄭注: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100  |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㣲,故不可得而聞也。《孔解。 性謂人受血氣以生,有賢愚吉凶,天道,七政變動之占也。鄭注敏而好學。 |
101  | 敏行之疾也,孔解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 |
102  | 「節,栭也,刻之為山。梲,梁上楹也,畫以藻文。蔡謂國君之守龜出蔡,因以為名焉。山節、藻、梲皆非文仲所當有之。鄭《注》。 |
103  | 未知。 |
104  | 但聞其忠事,未知其仁也。孔解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 |
105  | 簡,略也同 吾黨之小子於大道妄作穿鑿以成文章同。 |
106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焉,猶安也,言小室之邑雖小,必有忠信如丘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學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學也」。衛瓘《集注》。 焉,於䖍翻。衛瓘音,雍也。 |
107  | 仲弓問子,桑伯子。 |
108  | 子桑,秦大夫鄭《注》 |
109  | 原思為之宰。 |
110  | 魯人篇目弟子。 |
111  | 九百。 |
112  | 九百斗孔解 |
113  | 季氏使閔子騫。 |
114  | 閔子騫,魯人篇》目弟子。 |
115  | 伯牛有疾。 |
116  | 伯牛、魯人同。 |
117  | 一,簞食: |
118  | 簞,笥也。鄭《注》。 |
119  | 一瓢飲: |
120  | 瓢,瓠也,孔解 |
121  | 賢哉回也! |
122  | 非大賢樂道,不能若此」。故以稱之。衛瓘注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123  | 君子儒將,以明道小人,儒則矜其名何休注。 |
124  | 行不由徑。 |
125  | 步道曰:逕鄭注。 |
126  | 則野 |
127  | 野人粗略同。 |
128  | 文質彬彬。 |
129  | 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孔解。,人之生也直。 |
130  | 始生之性,皆正直鄭《注》,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
131  | 陷陷入於井也。孔《解》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包章句。 高麗本集解三夫子矢之 |
132  | 矢,誓也」。鄭注: 繆播《論語旨序》 矢,陳也。夫子為子路陳,天命也。蔡謨,予所否者。 |
133  | 否,備鄙翻。王弼音。 李克音: 方有翻繆播音。 |
134  | 天厭之。 |
135  | 見《南子》者,時不獲已,猶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厭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厭也。欒釋疑,可謂仁之方也已! |
136  | 方,猶道也,鄭注」。述而:」 |
137  | 竊比於我老彭。 |
138  | 老耼,周之太史鄭注 彭、彭,咸也同 |
139  | 自行束修以上。 |
140  | 謂年十五以上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用,已而後行,不假隠以自高,不屈道以要名,時人無知其實者,惟我與爾有是行欒釋疑則誰與? |
141  | 與音餘皇侃音 |
142  |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143  | 孔子在齊,聞習韶樂之盛美,故忘於肉味也」。周氏《章句》、周生《烈義說》,《文選》注十八。 三月,作《音字韓愈注》飯蔬食。 |
144  | 蔬食菜食,皇侃疏 |
145  | 子不語怪,力亂神。 |
146  | 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孔解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李充《集注》陳司敗問昭公。 |
147  | 司敗人名齊大夫鄭注,揖巫馬,期而進之。 |
148  | 巫馬期,魯人,篇目弟子。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149  | 正如所言,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包章句病 |
150  | 謂疾益困也。鄭注」。子路請禱。 |
151  | 禱,請也包章句: |
152  | 丘之禱乆矣! |
153  | 明素恭肅於鬼神,且順子路之言也。鄭注。《泰伯》: |
154  | 泰伯 |
155  | 泰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泰伯」。范甯 |
156  | 三,以天下讓。 |
157  | 泰伯少弟季歴生文王昌,有聖徳,泰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傳位於季歴。以太王病,託採藥於呉,越不反。太王薨而季歴立,一讓也。季歴薨而文王立,二讓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讓也。江熙釋。 |
158  | 則絞。 |
159  | 絞,刺也。《壬說》 |
160  | 啓予足,啓予手。 |
161  | 父母全而生之,亦當全而歸之。《論語注》,可以託六尺之孤」。 |
162  | 六尺之孤,年十五以下,鄭《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163  | 民,㝠也。其見人道逺同。 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若皆知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同。 |
164  | 不至於穀。 |
165  | 穀,祿也,孫綽注: |
166  | 不易得也」。 |
167  | 易音亦,孫綽音。 |
168  | 予有亂十人亂理也」。理官者十人,孔解。 十人謂文母周公、太公、召公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括、鄭注。 |
169  | 而致美乎黻冕! |
170  | 黻,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同。子罕。 |
171  | 與仁: |
172  | 寡能及之,故希言包章句達巷黨人曰: |
173  | 巷黨,黨名也,鄭注。 |
174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175  | 不任意無,専必無固。行無有其身壬說我叩其兩端。 |
176  | 兩端,末也。鄭注。 |
177  |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
178  | 恍惚不可得,而形容包章句:吾未見好徳如好色者也」。 |
179  | 使好徳如好色,則棄邪而反正矣」。李充注:未成一簣。 |
180  | 簣,土籠也。《鄭注》 |
181  | 秀而不實者: |
182  | 莠草,似稷無實,韋昭魯論解》。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雖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雖有所立,未必能權量輕重孔解。 |
183  | 唐棣之華 |
184  | 唐、棣、棣也。同 |
185  | 鄉黨 |
186  | 恂恂如也。 |
187  | 恂恂恭愼,貌《鄭注》,踧踖如也。 |
188  | 踧踖、敬恭貌同。 |
189  | 過位: |
190  | 謂入門,右北面君揖之,位同。屏氣: |
191  | 屏,除也,孔解 |
192  | 紅紫,不以為褻服。 |
193  | 紅、紫間色。不正,䙝服,私居服也。䙝服不用,則正服可知同。 䙝衣袍,襗也,鄭注。緇衣,羔裘」。 |
194  | 諸侯視朝之服同。 亦卿、大夫、士祭於君之服同。 其服緇布衣,而素裳、緇帶、素韠同。 卿大夫朝服亦羔裘,唯豹、袪與君異耳同。素衣,麑裘。 |
195  | 諸侯視朝之服,其臣則青豻,褎絞衣為裼同。 |
196  | 視朔之服同 |
197  | 長一身有半。 |
198  | 今小臥被同 |
199  | 非帷裳必殺之。 |
200  | 帷裳,謂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謂深衣削其幅縫,齊倍要同。𤣥冠: |
201  | 𤣥冠、委貌諸侯,視朝之服同,必朝服而朝。 |
202  | 朝服、皮弁服同。食不厭精。 |
203  | 食麄則誤人生疾,故調和不厭精潔也」。皇疏食饐而餲。 |
204  | 謂經久味惡如乾魚,肉久而味惡也同。魚餒。 |
205  | 魚敗曰:「餒孔解」。 |
206  | 不時不食。 |
207  | 不時,非朝夕日中時,一日之中,三時食鄭注,不使勝食氣。 |
208  | 食,謂他饌。皇疏。 |
209  | 不撤薑食。 |
210  | 齊禁葷物薑辛而不臭,故不去孔解。鄉人儺。 |
211  | 十二月,命方相氏索室中,驅疫鬼,鄭注。 |
212  | 儺卻之也。以葦矢射之。譙周注」。 |
213  | 「廏焚」。 |
214  | 廏,公廏也。王弼釋疑入大廟。 |
215  | 「為君助祭也」。鄭注。居不客 |
216  | 式負版者 |
217  | 版謂邦國,籍也,負之者,賤𨽻人也。鄭《注》必變。 |
218  | 敬天之怒孔解 |
219  | 山梁雌雉 |
220  | 孔子山行見一,雌雉食其梁粟同」。子路共之。 |
221  | 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周氏先進。 |
222  | 先進於禮樂 |
223  | 先進,謂仕也,包章句。 「謂學也。鄭注,則吾從先進。 |
224  | 將移風易俗歸之。純素先進,猶近古風,故從之也」。《包章句 |
225  | 皆不及門也。 |
226  | 皆不及仕進之門,而失其所鄭注,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
227  | 言「閔子騫為人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也。陳羣義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228  | 衛蒯聵亂,子路興師往,有孤黯者,當師曰:「子欲入耶?」曰:「然」。黯從城上下麻繩、鈎子路半城,問曰:「為師耶?為君耶?」曰:「在。君為君,在師為」。師黯因投之,折其左股,不死。黯開城,欲殺之,子路目如明星之光曜,黯不能前,謂曰:「畏子之目,願覆之」。子路以衣袂覆目,黯遂殺之。論語隠義,柴也。 |
229  | 魯人篇目弟子。 衛人同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
230  | 論篤是口無擇,言君子是身無擇行。色莊者不惡而嚴孔解。 |
231  | 且知方也」。 |
232  | 方,常也。鄭注 |
233  | 洛乎沂風,乎舞雩。 |
234  | 沂水出沂山同。 沂水在魯城南,雩壇在其上,同 |
235  | 顏淵 |
236  | 請問其目。 |
237  | 欲知其要鄭《注》 |
238  | 舉臯陶》 |
239  | 臯陶為士師,號曰庭堅同子路: |
240  | 必世而後仁。 |
241  | 周道至美,武王伐紂,至成王乃致太平,由承殷紂敝化之後故也」。鄭注: |
242  | 冉子退朝。 |
243  | 朝於季氏之私,朝同。 謂冉有從季氏自魯君之朝而退也。周氏。 |
244  | 吾黨有直躬者 |
245  | 直人名弓,鄭注 葉公見聖人之訓,動有隠諱,故舉直躬《江熙集解》 |
246  | 狂者進取 |
247  | 仰法古制,不顧時俗,是進取一概之義,鄭《注》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
248  | 言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同。 |
249  | 不占而已矣。 |
250  | 無恒之人,易所不占」。同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251  | 切切勸競貌怡怡,謙順貌同憲問 |
252  |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253  | 四者,行之難,未足以為仁。鄭注危言危行。 |
254  | 危,猶高也同。《危行言孫。 |
255  | 據時高言高行者皆見危同,奪伯氏駢邑三百。 |
256  | 三百家齊下大夫之制同卞莊子之勇。 |
257  | 卞莊子秦大夫鄭注霸諸侯 |
258  | 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同。 |
259  | 何以報徳? |
260  | 徳,謂恩惠也同。 |
261  | 下學而上達。 |
262  | 下學人事上知天命同,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
263  | 「大夫於朝,士於市,公伯寮」。是士止應云「肆,諸市」連,言朝耳同」。 |
264  | 作者七人矣。 |
265  | 伯夷、叔齊、虞仲、辟世者荷蓧長,沮桀溺辟地者栁下惠,少連辟色者荷蕢楚狂,接輿辟言者「七」,當為「十」字之誤也同。 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栁、下、惠、少連、欒、釋、疑。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 |
266  | 石門,魯城外門也。晨門,主晨夜開閉者。鄭注。 |
267  | 深則厲 |
268  | 由膝以上為厲同。 |
269  | 高宗諒隂。 |
270  | 諒闇,謂凶廬也同原壤。 |
271  | 孔子幼少之舊故同、衛靈公。 |
272  | 《在陳絶糧。 |
273  | 粻,糧也。鄭注 |
274  | 斯濫矣。 |
275  | 濫,竊也。同 |
276  | 知栁,下惠之賢。 |
277  | 栁下惠魯大夫展禽食采栁下諡曰惠同,動之不以禮。 |
278  | 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寛。莊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知則精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溫而不寛,以禮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李充注: 知以通其變,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顏延之。 |
279  | 固相師之道也。 |
280  | 相扶工鄭《注》。 |
281  | 季氏 |
282  | 自諸侯出。 |
283  | 亦謂幽王之後也。鄭《注》。 平王東遷,政始微弱。同 |
284  | 四世矣。 |
285  | 文子、武子悼子平子同狎大人。 |
286  | 狎慣忽之言,慣見而忽也同。 大人謂天子、諸侯為政教者同。 |
287  | 陽貨 |
288  | 陽貨欲見孔子。 |
289  | 陽貨名虎,字貨孔解。 |
290  | 歸,孔子豚。 |
291  | 豚、豕之小者同。。 |
292  | 子路不說。 |
293  | 夫子豈實之公山佛肸乎?欲往之意,以示無係,以觀門人之意。子路見形而不及道,故聞乘桴而喜。聞之公山而不說,升堂而不入室,安得聖人之趣?江熙解 |
294  | 吾其為東周乎!」 |
295  | 興周道於東方,故曰東周孔解。 據時東周、鄭《注》 |
296  | 吾豈匏𤓰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
297  | 不得如不食之物,繫滯一處孔解。 我非匏𤓰焉,能繫而不食者,冀往仕而得祿鄭注。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
298  | 爾時禮壞樂崩,三年不行,宰我大懼,其往以為聖人無微旨以戒將來,故假時人之謂啓憤於夫子,義在屈已以明道也。繆協。 |
299  |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
300  | 既稱君子,不職為亂階也。其於赴患致命而不知正顧義者,則亦陷於為亂而受不義之責」。李充注: |
301  | 惡訐以為直者。 |
302  | 發人之私,曰訐孔觧。 |
303  | 微子。 |
304  | 殷有三仁焉。 |
305  | 三人行異而同仁,其憂亂寜民孔解。 箕子比干不忍去,皆是同姓之臣者,親屬之恩,君雖無道,不忍去之也。然君臣義合,道終不行,雖同姓有去之理,故微子去與箕子比干,同稱三仁鄭注,吾老矣,不能用也」。 |
306  | 聖道難行,故言老不能用孔解孔子下。 |
307  | 下堂,出門也。《鄭注 |
308  | 滔滔者。 |
309  | 悠悠者,周流之貌孔解。 《史記》注四十七,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310  | 言凡天下有道者,己皆不與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同。 |
311  | 子路從而後。 |
312  | 孔子至蔡,解於客舍人,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寘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論語隠義注,《論語》隠義,以杖荷蓧。 |
313  | 蓧,草器名包章句朱張。 |
314  | 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王弼《注》。 言其行與孔子同,故不論也同。 |
315  | 放言: |
316  | 放,置也。置不復言世務包章句,我則異於是。 |
317  | 不為夷齊之清,不為惠、連之屈,故曰異於是也」。鄭注 |
318  | 大師摯適齊。 |
319  | 師摯以下,周平時人同。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亞飯三飯四飯,皆舉食之樂同,故舊無大故。 |
320  | 大故謂惡逆之事同」。周有八士: |
321  | 宣王時,劉向。 馬融訓說。 周公相成王時所生鄭《注》 |
322  | 子張。 |
323  | 雖小道 |
324  | 小道,如今諸子書也」。鄭注: |
325  | 恐泥。 |
326  | 泥謂滯陷不通同,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 |
327  | 謂在諒陰之中,父臣及父政雖有不善者,不忍改也」。馬說 |
328  | 堯曰: |
329  | 天之厯數,在爾躬。 |
330  | 謂有《圖録》之名鄭《注》 |
331  | 敢用𤣥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
332  | 帝太微五帝同 用𤣥牡者為舜命禹事,於時總告五方之帝莫適,用用皇天大帝之牲同,帝臣不蔽。 |
333  | 桀居帝臣之位,罪過不可隠蔽,包章句,簡在帝心。 |
334  | 簡閱在天心,言天簡閱其善惡也。鄭《注》古經解鈎沈卷二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