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三 |
3  | 職官考 |
4  | 祿秩 |
5  | 等,謹按馬端臨考祿秩,自周至宋詳矣。考遼史百官志,不及祿秩。其見於帝紀者,聖宗開泰三年二月,詔増樞密使以下月俸,若其為數,則不可考矣。 |
6  | 金熙宗天眷定制,凡食邑,同散官入銜封王者萬戶,郡王五千戶,國公,三千戶郡公二千戶郡侯,一千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宮闈嵗給。 |
7  | 太后、太妃宫,每嵗各給錢二千萬,綵二百叚、絹千疋、綿五千兩。諸妃嵗給錢千萬,綵百段,絹三百疋、綿三千兩。嬪以下錢五百萬,綵五十段,絹二百疋,綿二千兩。海陵貞元元年,妃、嬪、婕妤、美人及供膳、女侍并仙韶、長春院供應人等,嵗給錢帛各有差。凡內職,宣宗貞祐之制:正一品,嵗錢八千貫、幣百段,絹五百疋,綿五千兩。正二品,嵗錢六千貫,幣八十段,絹三百疋,綿四千兩。正三品,嵗錢五千貫,幣六十段,絹二百疋,綿三千兩。正四品,嵗錢四千貫,幣四十段,絹一百五十疋,綿二千兩,正五品,尚宫夫人嵗錢二千貫,幣二十段,絹一百疋,綿千兩。尚宮左右夫人至宫正夫人,錢一千五百貫、幣十九段,絹九十疋,綿九百兩。寶華夫人以下至資明夫人,錢千貫,幣十八段、絹八十疋、綿八百兩。正六品、尚儀御侍以下錢五百貫,幣十六段,絹五十疋,綿二百兩。正七品、司正御侍以下錢四百貫,幣十四段,絹十四疋,綿一百五十兩。正八品、典儀御侍以下錢三百貫,幣十二段,絹三十疋,綿百兩,正九品,掌儀御。侍以下錢二百五十貫,幣十段,絹二十六疋,綿百兩等。謹按馬端臨考,祗載內外官俸給,而宮開缺焉。今既列宮人女官職於前,故亦從金史、百官志補詳之。 |
8  | 百官俸給。 |
9  | 正一品:三師,錢粟三百貫石,麴米麥各五十稱石,春衣羅五十疋,秋衣綾五十疋,春秋絹各二百疋,綿千兩。三公,錢粟二百五十貫石,麴米麥各四十稱石,春衣羅四十疋,秋衣綾四十疋,春秋絹各一百五十疋,綿七百兩。親王、尚書令,錢粟二百二十貫石,麴米麥各三十五稱石,春衣羅三十五疋,秋衣綾三十五疋,春秋絹各一百二十疋,綿六百兩。 |
10  | 《百官志》曰:皇統二年,定制,皇兄弟及子封一字王者為親王,給二品俸,餘宗室封一字,王者以三品俸給之。天徳二年,以三師、宰臣以下,有以一官而兼數職者,及有親王食其祿而復領他事者,前此並給以俸,今宜從一髙,其兼職之俸並不重給,至大定二十六年,詔有一官而兼數職,其兼職得罪,亦不得免,而無廩給可乎?遂以職務煩簡定為分數,給兼職之俸。從一品:左右丞相、都元帥、樞密使、郡王開府儀同:錢粟二百貫石,麴米麥各三十稱石,春秋衣綾羅各三十疋,絹各一百疋,綿五百兩。平章政事,錢粟一百九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八稱石,春秋羅綾各二十五疋,絹各九十五疋,綿四百五十兩。大宗正,錢粟一百八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五稱石,羅綾同上絹各九十疋,綿四百兩。 |
11  | 正二品,東宫三師,副元帥,左右丞,錢粟一百五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二稱石,春秋羅綾各二十二疋,絹各八十疋,綿三百五十兩。 |
12  | 從二品:錢粟一百四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稱石,春秋羅綾各二十疋,絹各七十五疋,綿三百兩。同判大宗正:錢粟一百二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八稱石,春秋羅綾各十八疋,絹各七十疋,綿二百五十兩。正三品:錢粟七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六稱石,春秋羅綾各十二疋,絹各五十五疋,綿二百兩。外官,錢粟一百貫石,麴米麥各十五稱石,絹各四十疋,綿二百兩。統軍使、招討使、副使,錢粟八十貫石,麴米麥各十三稱石,絹各三十五疋,綿一百六十兩。都運府尹,錢粟七十貫石,麴米麥各十二稱石,絹各三十疋,綿一百四十兩。 |
13  | 從三品,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四稱石,春秋羅綾各十疋,絹各五十疋,綿一百八十兩。外官,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稱石,絹各二十五疋,綿一百二十兩。 |
14  | 《金史帝紀》:熙宗天眷三年七月,詔文武官五品以上致仕,給俸祿之半,三品者給全俸。皇統元年二月,詔諸官職俱至三品而致仕者,俸祿傔人各給其半。世宗大定十一年正月,詔職官年七十以上致仕者,不拘官品,並給俸祿之半。二十五年十一月,制増留守、統軍、總管、招討、都轉運、府尹、轉運、節度使月俸。二十六年七月,詔給內外職官兼職俸錢。 |
15  | 正四品:錢粟四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十二稱石,春秋羅綾各八疋,絹各四十疋,綿一百五十兩。外官,錢粟四十五貫石。副統軍,錢粟五十貫石,絹各二十二疋,綿八十兩,餘同下麴米麥各八稱石,絹各二十疋,綿七十兩,許帶酒三十瓶,鹽三石。 |
16  | 從四品:錢粟四十貫石,麴米麥各十稱石,春秋羅綾各六疋,絹各三十疋,綿一百三十兩。外官,錢粟四十貫石,麴米麥各七稱石,絹各十八疋,綿六十兩。明安,錢粟四十八貫石,餘皆無。烏爾固使同。《百官志》曰:大定二十年,詔明安穆昆俸給令運司折支銀絹,省臣議:「若估粟折支,各路運司儲積多寡不均,宜令依舊支請牛頭税粟,如遇凶年,盡貸與民,其俸則於錢多路府支放,錢少,則支銀絹亦未晚也」。從之。 |
17  | 正五品:錢粟三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八稱石,春秋羅綾各五疋,絹各二十五疋,綿一百兩。外官、刺史、知軍鹽使,錢粟三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六稱石,絹各十七疋,綿五十五兩。餘官,錢粟三十貫石,麴米麥同上絹各十六疋,綿五十兩。 |
18  | 從五品:錢粟三十貫石,麴米麥各六稱石,春秋羅綾各五疋,絹各二十疋,綿八十兩。外官,錢粟二十五貫石,麴米麥各四稱石,絹各十疋,綿四十兩,穆昆,錢粟二十貫石,餘皆無。 |
19  | 正六品:錢粟二十五貫石,麥五石,絹各十七疋,綿七十兩。外官與從六品,皆錢粟二十貫石,麴米麥三稱石,絹各八疋,綿三十兩。 |
20  | 從六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五石,絹各十五疋,綿六十兩。烏爾固副使,同。 |
21  | 正七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四石,絹各一十二疋,綿五十五兩。外官、諸同知州軍、都轉運、判、諸府推官、諸節度判、諸觀察判、諸京縣令、諸劇縣令、提舉南京京城規措、渠河官、諸都巡檢、諸酒麴監稅副、諸正將,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絹各七疋、綿二十五兩。諸司屬令諸府軍都指揮,俸同上潼闗使,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六疋、綿三十兩。從七品:錢粟一十七貫石、麥四石、絹各一十疋、綿五十兩。外統軍司知事,錢粟一十七貫石,麥四石,絹各一十疋,綿五十兩。諸鎮軍都指揮使:錢粟一十八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絹各七疋,綿二十五兩。諸招討司、勘事官、諸縣令、諸警巡副,京兆府竹監管勾五品,鹽使司判,諸部圖哩,同提舉上京皇城司、同提舉南京、京城所、黃河都巡河官、諸河税。𣙜塲使,錢粟一十七貫石,麴米麥各二稱石,絹各七疋,綿二十五兩。㑹安闗使,諸知鎮城堡寨錢粟一十五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各六疋、綿二十兩。 |
22  | 正八品:朝官,錢粟一十五貫石,麥三石,絹各八疋,綿四十五兩。外官、市令、諸錄事、諸防禦判、赤縣丞、諸劇縣丞、崇福埽都巡河官、諸酒税使醋使、𣙜場副、諸都巡檢,錢粟一十五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各六疋,綿二十兩。烏爾固判官俸同上。按察司知事、大興府知事、招討司知事、諸副都巡檢使,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各六疋,綿二十兩。諸司屬丞俸同上。諸節鎮以上司獄、諸副將,錢粟一十三貫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南京京城所管勾、京府諸司使管勾、河橋諸闗渡譏察官、同樂園管勾、南京皇城使、通州倉使,錢粟一十二貫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節鎮諸司使、中運司柴炭場使,錢粟一十貫石,絹各二疋、綿八兩。 |
23  | 從八品:朝官,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三石,絹各七疋,綿四十兩。外官,南京交鈔庫使、諸統軍按察司知法,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三石,絹各七疋,綿四十兩。諸州軍判官、諸京縣丞、諸次劇縣丞、諸三品,鹽司判官,漕運司管勾、永豐廣備庫副使、左右別貯院木場使,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各六疋,綿二十兩。諸黙濟格:諸額爾竒木,錢粟一十三貫石,麥二石,絹各五疋,綿一十五兩。 |
24  | 正九品:朝官,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二石,絹各六疋,綿三十五兩。外官,南京交鈔庫副,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二石,絹各六疋,綿三十五兩。諸警巡判官,錢粟一十三貫石,麴米麥各一稱石,絹各六疋,綿一十兩。諸縣丞、諸酒税副使,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五斗,絹各五疋,綿一十七兩。市丞、諸司候、諸主簿、諸錄判、諸縣尉、散巡河官、黃河埽物料場官,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管勾、泗州排岸兼巡檢、副都巡檢、諸巡檢俸,例同上,並無麥。諸鹽場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副、永豐廣備庫判,錢粟一十二貫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諸都將隊將,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店宅務管勾,錢粟一十二貫石,絹綿同上。京府諸司副、南京皇城副通州倉副、同管勾河橋諸副譏察,錢粟一十一貫石,絹各二疋,綿八兩。諸州軍司獄,錢粟一十一貫石,絹各二疋,綿八兩。節鎮諸司副、中運司柴炭場副,錢粟一十貫石,絹各三疋,綿八兩。 |
25  | 世宗紀:大定二十八年四月,命増外任小官及煩劇局分承應人俸。五月,制:諸敎授必以宿儒髙才者充,給俸與丞簿等。 |
26  | 從九品:朝官,錢粟一十貫石,麥二石,絹各五疋,綿三十兩。外官:諸敎授,錢粟一十二貫石,麥一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三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一十貫石,麥一石,絹各三疋,綿一十兩。司候判官,錢粟一十貫石,絹各二疋,綿八兩。諸防,次軍轄俸同上。諸𣙜場同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判,錢粟一十貫石,絹各三疋,綿六兩。諸京作院都監、通州倉判、五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九貫石,絹各二疋,綿六兩。諸府作院都監、諸埽物料場都監,錢粟八貫石,絹各一疋,綿六兩。諸節鎮作院都監、諸司都監,錢粟八貫石、絹各二疋。諸司同監,錢粟七貫石、絹同上。陜西東徳州世襲畨巡檢,分例月支錢粟一十貫石,絹各二疋,綿一十兩。陜西西京原州世襲畨巡檢,月支錢二貫三百九十文,米四石五斗,絹三疋。河東北路葭州等處世襲畨巡檢,月支錢粟一十貫石,絹二疋,綿一十兩。 |
27  |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二月,章宗已即位,増定百官俸,明昌元年三月,官職俱至三品,年六十以上致仕者,不分內外,人力給半,願輸庸者聴。三年六月,諭戸部可豫給,百官冬季俸,令各就倉以時值糶,與貧民,秋成各以其貲糴之,其所得必多而上下便其承應,人不願者,聴八月勅,諸職官老病不肯辭遜,有司諭使休閑者,不在給俸之列,格前勿論。章宗泰和四年六月,罷給兼官俸給。六年十一月,尚書省奏減朝官及承應月俸折支錢,宣宗貞祐元年十二月,以糧儲不足,詔隨朝官承應人俸,計口每石以麥給之,餘依市值折之,諭㫖省臣曰:「聞親軍俸粟六斗,折之所省,能㡬而失衆心,令給本色」。三年,詔損宮中諸位嵗給有差,時監察御史田逈秀言:國家調度行數月已後停滯,所患在支太多収太少。因謂隨處屯軍皆設寄治官,徒費俸給,不若令有司兼總之。四月,以調度不及,罷隨朝六品以下官,及承應人從已人力輸傭錢有祿、官吏不出境者,並罷,給劵出境者,給其半。興定二年正月,詔陜州等處司縣官徵稅不足,閣其俸給,何以養㢘?自今不復閣俸。五月,増隨朝官俸。 |
28  |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從一品。 六定 五定。 正二品 四定二十五兩四定一十五兩 從二品 四定 三定三十五兩。 三定二十五兩。 正三品 三定二十五兩三定一十五兩 三定 從三品 三定 二定三十五兩。 二定二十五兩。 正四品 二定二十五兩。 二定一十五兩。 二定 從四品 二定 一定四十五兩。 一定四十兩。 正五品 一定:四十兩。 一定三十兩。 從五品 一定三十兩。 一定二十兩。 正六品 一定:二十兩。 一定一十五兩從六品 一定一十五兩。 一定:一十兩。 正七品 一定:一十兩。 一定五兩。 從七品 一定五兩。 一定。 正八品 一定: 四十五兩 從八品四十五兩。 四十兩。 正九品 四十兩: 三十五兩。 從九品 三十五兩 |
29  | 百官俸數 |
30  | 太師府:太師,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諮議、叅軍,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長史,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太傅、太保府同監修國史、叅軍長史、同。中書省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貫,米一十五石。左丞相同。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右丞,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左丞同。叅知政事,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叅議,俸五十九貫,米六石。郎中,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員外郎,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承發、管勾,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省架閣庫管勾、回囘架閣庫管勾,並同。檢校官,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五斗。斷事官內一十八員俸各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一十四員俸各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一員俸五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五石五斗。一員俸四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經厯,俸二十三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客省使,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副使,俸二十八貫,米二石。直省舍人,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六部尚書,俸七十八貫,米八石。侍郎,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石。郎中,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員外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主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戶部司計俸二十八貫,米三石。工部司程,俸一十八貫,米二石五斗。刑部獄丞,俸一十一貫,米一石。司籍提領,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同提領,俸一十一貫三錢三釐,米五斗。樞密院知院,俸一百二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三石五斗。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樞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六釐,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叅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斷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右衛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照磨,俸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鎮撫,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行軍官:千戸,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副千戶,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石五斗。彈壓,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知事,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石。弩軍官:千戶,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百戶,俸一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彈壓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斗。都目俸一十貫,米五斗。屯田千戸所同弩軍官例、左衛、前衛、後衛、中衛、武衛、左阿蘇衛、右阿蘓衛、左都威衛、右都威衛、左欽察衛、右欽察衛、左衛率府、宗仁衛、西域司、唐古司、桂齊司,並同右衛例。忠翊侍衛都指揮使,俸一百貫。副使,俸八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僉事,俸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經厯,俸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知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照磨,俸二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行軍官:千戶,俸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副千戶,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戸,俸二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彈壓,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知事,俸一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弩軍官千戸,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戸,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彈壓,俸一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右手屯田千戶所:千戸,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百戸俸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左手屯田千戶所,同隆鎮衛、右翊䝉古侍衛,並同忠翊侍衛例。 |
31  | 御史臺:御史大夫,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中丞,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御史,俸九十六貫三錢五分,米九石五斗。治書侍御史,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殿中,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知班,俸一十四貫,米一石五斗。監察御史,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
32  | 奎章閣學士院:大學士,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石五斗。侍書學士,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承制、學士,俸七十八貫,米八石。供奉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叅書,俸三十四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典籖,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鑑書博士,俸四十一貫,米四石五斗。授經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
33  | 大禧宗禋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貫,米一十石。副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叅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斷事官,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宣政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副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僉院,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六分,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叅議,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五斗。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斷事官、客省使,並同大禧、宗禋院例。宣徽院同。 |
34  | 翰林國史院:承㫖,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學士,俸一百六貫,米一十一石。侍讀學士,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侍講學士同。直學士,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待制,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修撰,俸二十八貫,米三石。應奉,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編修,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檢閲同。典籍,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翰林院、集賢院,餘並同上例。中政院院使,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僉院,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僉,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三貫,米四石五斗。司議,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長史,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太醫院、典瑞院、將作院、太史院、儲政院並同太常禮儀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僉院,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四石。經厯,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太祝,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奉禮協律同。 |
35  | 通政院:院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院,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同僉,俸四十四貫,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大宗正府伊克扎爾古齊:內一員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十二石。二十七員,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員,俸六十七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五斗。郎中,俸三十六貫,米三石五斗。員外郎,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
36  | 大司農司:大司農,俸一百一十八貫六錢六分,米一十二石。大司農卿,俸一百三貫,米一十一石。大司農少卿,俸九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九石五斗。大司農丞,俸九十貫一錢八分,米九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管勾同。 |
37  | 內史府:內史,俸一百四十三貫三錢三分。中尉,俸一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司馬,俸八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諮議,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記室,俸四十貫。照磨,俸三十貫。 |
38  | 大都留守司:留守,俸一百一貫三錢三分,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米八石五斗。副留守,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留判,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經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
39  | 都䕶府:大都䕶,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貫,米七石五斗。副都䕶,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經厯,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
40  | 崇福司:司使,俸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八石。同知,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二十八貫,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貫六分六釐,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給事中,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五石。左、右侍儀:奉御,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武備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同判,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少卿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太僕寺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光祿、長慶、長新、長秋、承徽、長寧、尚乘、長信等寺並同。 |
41  | 尚舍寺: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侍儀司侍儀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引進使,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承奉班都知,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通事舍人,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侍儀舍人,俸一十七貫三錢三分,米一石五斗。拱衛司都指揮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揮使,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六石。僉事,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六釐,米四石五斗。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
42  | 內宰司:內宰,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司丞,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翊正司同。延慶司:延慶使,俸一百貫。同知,俸六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副使,俸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司丞,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 |
43  | 內正司:司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七貫,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中瑞司同。京畿運司運使,俸五十六貫,米六石。同知,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運副,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運判,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經厯,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知事,俸一十四貫,米一石五斗。提控案牘,俸一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一石。 |
44  | 太府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貫,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貫,米二石。秘書、章佩、利用、中尚、度支等監並同。 |
45  | 國子監:祭酒,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業,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三錢三分,米三石。典簿,俸一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博士,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米二石五斗。太常博士回囘國子博士同。助敎,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敎授同學錄,俸一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五斗。䝉古國子監同經正監:卿俸七十貫,米七石五斗。太監俸五十貫,米五石。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監丞,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三石。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闌遺監:太監,俸四十八貫六錢六分,米四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釐,米三石。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提控案牘俸二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五斗。 |
46  | 司天監:提㸃,俸五十九貫三錢三分,米六石。司天監,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米五石。監丞,俸三十一貫三錢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貫六錢六分六釐,米一石五斗。敎授,俸一十貫六錢六分,米一石。管勾同。司辰,俸八貫六錢六分,米五斗。學正、押宿並同回囘。司天監少監,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餘同上都水監:都水卿,俸五十三貫,米六石。少監,俸三十九貫三錢三分,米三石五斗。監丞,俸三十貫,米三石。經厯,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
47  | 大都路達嚕噶齊,俸一百三十貫。總管同。副達嚕噶齊一百二十貫。同知,八十貫。治中同。判官,五十五貫。推官,五十貫。經厯,四十貫。知事,三十貫。提控案牘,二十五貫。照磨同。並中統鈔。 |
48  | 行省左丞相,俸二百貫。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右丞、左丞同叅知政事,一百三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郎中,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員外郎,三十貫。都事,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檢校同。管勾,二十三貫三錢三分三釐。理問所理問,四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副理問,三十貫。知事,一十六貫六錢六分六釐。提控案牘同。 |
49  | 宣慰司:腹裡宣慰使,俸中統鈔五百八十貫三錢三分。同知,五百貫。副使,四百一十六貫六錢六分。經厯,四百貫。都事,一百八十三貫三錢三分。照磨,一百五十貫。行省宣慰使,俸至元鈔八十七貫五錢。同知,四十九貫。副使,四十二貫。經厯,二十八貫。都事,二十四貫。照磨,一十七貫五錢。 |
50  | 㢘訪司㢘訪使,俸中統鈔八十貫。副使,四十五貫。僉事,三十貫。經厯,二十貫。知事,一十五貫。照磨一十二貫。 |
51  | 鹽運司:腹裡運使,俸一百二十貫。同知,五十貫。副使,三十五貫。判官,三十貫。經厯,二十貫。知事,一十五貫。照磨,一十三貫。行省運使,八十貫。同知,五十貫。運副,四十貫。判官,三十貫。經厯,二十五貫。知事,一十七貫。提控案牘,一十五貫。 |
52  | 上路達嚕噶齊,俸八十貫。總管同。同知,四十貫。治中,三十貫。判官,二十貫。推官,一十九貫。經厯一十七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下路達嚕噶齊七十貫。總管同。同知,三十五貫。判官,二十貫。推官,一十九貫。經厯,一十七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 |
53  | 散府達嚕噶齊俸六十貫。知府同。同知,三十貫。判官,一十八貫。推官同。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上州達嚕噶齊,俸五十貫。州尹同。同知,二十五貫。判官,一十八貫。知事,一十二貫。提控案牘,一十貫。中州達嚕噶齊四十貫。知州同。同知,二十貫。判官,一十五貫。提控案牘,一十貫。都目八貫。下州達嚕噶齊三十貫。知州同。同知,一十八貫。判官,一十三貫。吏目,四十貫。 |
54  | 上縣達嚕噶齊,俸二十貫,縣尹同。縣丞,一十五貫。主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巡檢,一十貫。中縣達嚕噶齊一十八貫。縣尹同。主簿,一十三貫。縣尉,一十二貫。典史三十五貫。下縣達嚕噶齊一十七貫。縣尹同主簿,一十二貫。縣尉同。典史三十五貫諸署、諸局、諸庫等官,其目甚多,俸數之多寡,亦皆以品級之髙下為則。 |
55  | 《元史食貨志》曰:元初未置祿秩,世祖即位之初,首命給之,內而朝官百司,外而路府州縣,㣲而府史胥徒,莫不有祿。大徳中,以外有司有職田,於是無職田者,復益之以俸米。 |
56  | 又曰:祿秩之制,凡朝廷職官,中統元年,定六部官,二年,定隨路州縣官,是年十月定,至元六年又分上中下縣,為三等。提刑按察司官吏,六年,定自經厯以下,七年,復増之。轉運司官及諸匠官七年,定其運司依民官例,於差發內支給。至十七年,定奪俸祿,凡內外官吏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畢而無罪者給之,公事未畢而有罪者逐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於各品分上中下三例,視職事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二十三年,又命內外官吏俸以十分為率,添支五分。二十九年,定各處儒學敎授俸,與䝉古醫學同成宗大徳。六年,又定各處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撫司、茶鹽運司、鐵冶都提舉司、淘金總管府、銀場提舉司等官循行俸例。七年,始加給內外官吏俸米,每俸一兩給米一升,無米則驗其時直給價,雖貴每石不過二十兩。上都、大同、隆興、甘肅等處,素非産米之地,每石權給中統鈔二十五兩,俸三定以上者不給。至大二年,詔隨朝官員及軍官等俸改給至元鈔,而罷其俸米。仁宗延祐七年,又命隨朝官吏俸以十分為率,給米三分。凡諸官員上任者不過初二日,罷任者已過初五日,給當月俸。各路官擅割官吏俸者,罪之。諸職官病假百日之外,及因病求醫、親老告侍者,不給祿。後官已至而前官被差者,其俸兩給之。隨朝官吏每月給俸,如告假事故,當官立限者全給,違限託故者追罰。軍官差出者許借俸,歿於王事者借俸免徵。各投下保充路府州縣等官,其俸與王官等。 |
57  | 明諸王公主嵗供之數。 |
58  | 太祖洪武九年,定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疋,紵絲三百疋,紗、羅各百疋,絹五百疋,冬夏布各千疋,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皆嵗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縀疋,嵗給匠料,付王府自造。靖江王米萬石鈔萬貫,餘物半親王馬料草二十匹。公主未受封者,紵絲紗羅各十疋,絹冬夏布各三十疋,綿二百兩。已受封賜莊田一所,嵗収糧千五百石、鈔二千貫。親王子未受封視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疋,紵絲五十疋,紗羅減紵絲之半,絹、冬夏布各百疋,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鈔千四百貫。其縀疋於所在親王國造給。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閤然後嵗賜與親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與親王女已嫁者同。凡親王世子與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縣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鈔五百貫,餘物半親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諸子年十五,各賜田六十頃,除租稅為永業。其所生子世守之,後乃令止給祿米。 |
59  | 二十八年,詔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量減諸王嵗給,以資軍國之用,乃更定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逓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逓,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逓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逓減。自後為永制。 |
60  | 仁宗即位,増減諸王嵗祿,非常典也,時鄭、越、襄、荊、淮、滕、梁七王未之藩,令暫給米嵗三千石,遂為例。英宗正統十二年,定王府祿米,將軍自賜名受封日為始,縣主、儀賓自出閤成婚日為始,於附近州縣秋糧內撥給。 |
61  | 景帝景泰七年,定郡王、將軍以下祿米出閤在前,受封在後,以受封日為始,受封在前,出閤在後,以出閤日為始。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頗給以糧。世宗嘉靖中,月支米六石。神宗萬厯中,減至二石或一石。 |
62  | 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嵗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然天潢日繁,而民賦有限,其始祿米盡支本色,既而本鈔兼支,有中半者,有本多於折者,其則不同,厥後勢不能給,而冐濫轉益多,姦弊百出,不可究詰。自考宗𢎞治間,禮部尚書倪岳,即條請節減,以寛民力。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天下,嵗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一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二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一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上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夫賦不可増,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為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議於朝,且諭諸王,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變之意,令戶部㑹計賦額,以十年為率,通計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増封之數,共陳善後良䇿,以垂萬世不易之規。下部覆議,從之。至四十四年,乃定宗藩條例:郡王、將軍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他冐濫者多所裁減,於是諸王亦奏辭嵗祿,少者五百石,多者至二千石,嵗出為稍紓,而將軍以下益不能自存矣。 |
63  | 勲戚祿米 |
64  | 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一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 |
65  | 初,勲戚皆賜官田以代常祿,其後令還田給祿米,百官嵗給。 |
66  | 太祖洪武初,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嵗祿數刻,百官署取,給於江南官田。十三年,重定,內外文武官嵗給祿米俸鈔之制,正從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階逓減百石,皆給俸鈔三百貫。正五品二百二十石,從減五十石,鈔皆一百五十貫,正六品一百二十石,從減十石,鈔皆九十貫,正從七品視從六品,逓減十石,鈔皆六十貫。正八品七十五石,從減五石,鈔皆四十五貫。正從九品視從八品逓減五石,鈔皆三十貫勒之石。敎官之祿,州學正月米二石五斗,縣敎諭、府州縣訓導月米二石。首領官之祿,凡內外官司提控案牘、州吏目、縣典史,皆月米三石。雜職之祿,凡倉庫、闗塲、司局、鐵冶、遞運、批驗,所大使月米三石,副使月米二石五斗,河泊所官月米二石,閘壩官月米一石五斗。天下學校師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宦官俸,月米一石。 |
67  | 二十五年,更定百官祿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逓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逓減五斗至五石而止。自後為永制。《明史食貨志》曰:洪武時,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成祖即位,令公侯伯皆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髙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七八,惟九品雜職全支米,其折鈔者毎米一石給鈔十貫。永樂二年,乃命公侯伯視文武官吏米鈔兼支。又仁宗立,官俸折鈔,毎石至二十五貫。宣徳八年,禮部尚書胡濙掌户部議,毎石減十貫而以十分為準,七分折絹,絹一疋抵鈔二百貫。少師蹇義等以為仁宗在春宮乆,深憫百官折俸之薄,故即位即増數倍,此仁政也,豈可違?濙不聴,竟請於帝而行之,而卑官日用不贍矣。正統中,五品以上米二鈔八,六品以下米三鈔七,時鈔價日賤,毎石十五貫者已漸増至二十五貫,而戸部尚書王佐復奏減為十五貫。成化二年,從戶部尚書馬昻請,又省五貫。舊例,兩京文武官折色俸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蘓木胡椒。七年,從戸部尚書楊鼎請,以甲字庫所積之布估給,布一疋當鈔二百貫。是時鈔法不行,一貫僅值錢二三文,米一石折鈔十貫,僅值二三十錢,而布直僅二三百錢。布一疋折米二十石,則米一石僅直十四五錢。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又令以三梭布折米,毎疋抵三十石,其後麤濶棉布亦抵三十石,梭布極細者猶直銀二兩,麤布僅直三四錢而已乆之,定布一疋,折銀三錢,於是官員俸給凡二,曰本色、曰折色,其本色有三:曰月米,曰折絹米,曰折銀米月米,不問官,大小皆一石折,絹絹一疋當銀六錢折銀六錢五分當米一石,其折色有二:曰本色鈔,曰絹布折鈔本色鈔十貫折米一石,後増至二十貫,絹布折鈔絹,毎疋折米二十石,布一疋折米十石,公侯之祿或本折中半,或折多於本有差。文武官俸正一品者,本色僅十之三逓増至從九品本色乃十之七武職府衛官惟本色米折銀例,毎石二錢五分,與文臣異,餘並同。其三,大營副將叅游佐員,每月米五石,巡補、提督叅將亦如之,巡捕中軍、把總官月支口糧九斗,旗牌官半之,日知錄曰大明㑹典官員俸給,條云,毎俸一石,該鈔二十貫,毎鈔二百貫,折布一疋,後又定布一疋,折銀三錢,是十石之米,折銀僅三錢也,蓋國初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也,或折以鈔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鈔,其後鈔不行而代以銀,於是糧之重者愈重,而俸之輕者愈輕,其弊在於以鈔折米,以布折鈔,以銀折布,而世莫究其源流也。又曰:正統六年二月戊辰,巡按山東監察御史曹泰奏:「臣聞之書曰:凡厥正人,既富方穀,今在外諸司文臣,去家逺任妻子隨行祿厚者,月給米不過三石,薄者一石二石,又多折鈔九載之間,仰事俯育之資,道路往來之費,親故問遺之需,滿罷閒居之用,其祿不贍,則不免失其所守而䧟於罪者多矣。乞勅廷臣㑹議,量為増益,俾足養㢘,如是而仍有貪汚,懲之無赦」。事下行在戶部,格以定制,不行職田。 |
68  | 等,謹按馬端臨考祿秩之後,載有職田,謂官田占田也。考《宋史帝紀》,寧宗嘉定八年七月,詔職田蠲放如民田,違者坐之。此可補前考所未載,若《遼史》則無可考矣。 |
69  | 金職田制 |
70  | 二品而上無職田,三品而下在京者,亦無職田正三品,外官公田三十頃,統軍使詔討使副使,公田二十五頃,從三品。外官公田二十一頃,正四品外官及副統軍職田十七頃,次十五頃,從四品,外官、公田十四頃。烏爾固使,無正五品,外官、刺史、知軍、鹽使,公田十三頃,餘官十頃,從五品。外官公田七頃,喬嘉部族都鈐轄無正六品,外官公田六頃,從六品,外官公田六頃,烏爾固副使無正七品,外官諸同知州軍、都轉運判、諸府推官、諸節度判、諸觀察判、諸京縣令、諸劇縣令、提舉南京京城規措渠河官、諸都巡檢諸酒麴鹽稅副、諸正將職田五頃,諸司屬令諸府軍都指揮及潼闗使,並無從七品外官統軍司知事、諸鎮軍都指揮使、諸招討司勘事官、諸縣令、諸警巡副、京兆府竹監管勾五品、鹽使司判、諸部圖哩同提舉,上京皇城司、同提舉南京京城所、黃河都巡河官、諸河稅𣙜場使職田五頃㑹安闗使,諸知鎮城堡寨職田四頃,正八品,外官市令、諸錄事、諸防禦判赤縣丞、諸劇縣丞、崇福埽都巡河官、諸酒税使醋使𣙜場副、諸都巡檢、職田四頃、烏爾固判官無職田按察司知事、大興府知事、招討司知事、諸副都巡檢使職田二頃,諸司屬丞無諸節鎮以上司獄、諸副將職田二頃、從八品外官、諸州軍判官、諸京縣丞、諸次劇縣丞、諸三品、鹽司判官、漕運司管勾永豐廣備庫副使、左右別貯院木場使,諸黙濟格諸額爾竒木職田三頃,正九品,外官、諸警巡判官、諸縣丞、諸酒税、副使、職田三頃、市丞、諸司候、諸主簿、諸錄判、諸縣尉、散巡河官、黃河埽物料、場官、職田二頃,管勾泗州排岸兼巡撫副都巡檢、諸巡檢、無職田、諸鹽場管勾、左右別貯院、木場副、永豐庫、廣備庫判、諸都將隊將、職田二頃,從九品外官、諸敎授司候判官職田二頃,諸佛哷軍轄無職田,《百官志》曰:天徳二年,省奏職田公田嵗入有數,前此百姓各隨公宇就輸,而吏或貪冐,多取以傷民,宜送之官倉,均定其數,與月俸隨給。 |
71  | 元職田制 |
72  | 世祖至元三年,定隨路府州縣官員職田:上路達嚕噶齊一十六頃,總管同,同知八頃,治中六頃,府判五頃。下路達嚕噶齊一十四頃,總管同,同知七頃,府判五頃。散府達嚕噶齊一十頃,知府同,同知六頃,府判四頃。上州達嚕噶齊一十頃,州尹同,同知五頃,州判四頃。中州,達嚕噶齊八頃,知州同,同知四頃,州判三頃。下州達嚕噶齊六頃,知州同,州判三頃。警巡院達嚕噶齊五頃,警使同警副四頃,警判三頃。錄事司達嚕噶齊三頃,錄事同。錄判二頃。縣達嚕噶齊四頃,縣尹同,縣丞三頃,主簿二頃,縣尉、主簿兼尉並同經厯四頃。 |
73  | 十四年,定按察司職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頃,副使八頃,僉事六頃。 |
74  | 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諸司職田:上路達嚕噶齊八頃,總管同同知四頃,治中三頃,府判二頃五十畆。下路達嚕噶齊七頃,總管同,同知三頃五十畆。府判二頃五十畆,經厯二頃,知事一頃。提控案牘同散府。達嚕噶齊六頃,知府同,同知三頃,府判二頃,提控案牘一頃。上州達嚕噶齊五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同,提控案牘一頃。中州達嚕噶齊四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畆,都目五十畆。下州達嚕噶齊三頃,知州同。同知二頃,州判一頃五十畆。上縣達嚕噶齊二頃,縣尹同縣丞一頃五十畆。主簿一頃,縣尉同。中縣同上,下縣達嚕噶齊一頃五十畆,縣尹同主簿兼尉一頃。錄事司達嚕噶齊一頃五十畆,錄事同、錄判一頃,司獄一頃,巡檢同。 |
75  | 按察使八頃,副使四頃,僉事三頃,經厯二頃,知事一頃。運司官運使八頃,同知四頃,運副三頃。運判同經厯二頃,知事二頃,提控案牘同。鹽司官鹽使二頃,鹽副二頃,鹽判一頃。各場正同、管勾各一頃。《百官志》曰:江南行省及諸司職田,皆比腹裏減半。至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職田者,三品給祿米一百石,四品給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五石,七品以下四十石,俸鈔改支至元鈔,其田拘収入官。四年,又詔公田及俸皆復舊制。仁宗延祐三年,外官無職田者,量給粟麥,凡交代官芒種以前去任者,其租後官収之,以後去任者,前官分収後,又以爭競者多,俾各驗其俸月,以為多寡。明太祖洪武十年十月,制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祿之數。 |
76  | 明初,増尚書、行省叅政,公田祿各百石,至是賜公田租,充祿俸以後,公田俱入官,百官止給俸米,並未頒,有職田,惟公侯之家得撥賜公田,然數外不許受人投獻田土及隱匿税糧。 |
77  | 《日知錄》曰:前代官吏皆有職田,故其祿重重祿,則吏多勉而為㢘,如晉書陶潛傳之種秫,《宋史阮長之傳之芒種前一日去官,皆公田之證也。明初此制未廢,不知何年収職田以歸之上,而但折俸鈔其數,復視前代為輕焉。 |
78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