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古經解鈎沈巻二十六 |
3  | 長洲余蕭客撰。 |
4  | 孟子上 |
5  | 《孟子》: |
6  | 《孟子篇敘》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敘之意也。孟子以為聖王之盛,惟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上,故以梁惠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首篇也。仁義根心,然後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以公孫丑問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所羞也。政莫美於反古之道。滕文、公樂反古,故次以文公為世子,始有從善思禮之心也。奉禮之謂明,明莫甚於離婁,故次以離婁之明也。明者當明其行行,莫大於孝,故次以萬章問舜,往於田號泣也。孝道之本,在於情性,故次以告子論情性也。情性在內而主於心,故次以盡心也。盡已之心與天通,道道之極者也,是以終於盡心也。篇所以七者,天以七紀。璿璣運度七政,分離聖以布曜,故法之也章所以二百六十有一者,三時之日數也。不敢比易當期之數,故取其三。時三時者,成歳之要時,故法之也。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紀,故法五七之數而不敢盈也。文章多少,擬其大數,不必適等,猶詩三百五篇,而論曰詩三百也。章有大小,分章賦篇,篇趣五千,以卒其文,無所取法。猶論四百八十六章,章次大小,各當其事,亦無所法也。蓋所以佐明六藝之文義,崇宣先聖之指務,王制拂邪之隠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洋洋浩浩,具存乎斯文矣,題辭。 |
7  | 即序也。趙生尚義,故不謂之序,而謂之《題辭也。張鎰《音釋》、梁惠王。 |
8  | 叟 |
9  | 長老之稱,依皓首之言,劉熙注,何必曰「利!」 |
10  | 言治國之道,明當以仁義為名,然後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
11  | 豈能獨樂哉! |
12  | 言:聖王之德與民,其樂恩及鳥獸則忻戴其上,大平化興無道之君,衆怨神怒,則國滅祀絶,不得保守其所樂也。 |
13  | 數罟 |
14  | 數音朔,丁公著音。 張鎰音 |
15  | 莩有梅」。 |
16  | 韓,詩也。丁音釋。 |
17  | 斯天下之民至焉。 |
18  | 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已矜窮,則斯民集矣。 |
19  |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
20  | 言:「王者為政之道,生民為首,以政殺人,人君之咎,猶以白刃疾之甚也。 |
21  | 王請勿疑。 |
22  | 言:「以百里行仁,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
23  | 沛然誰能禦之? |
24  | 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王若隠其無罪!」 |
25  | 隠,度也。劉注 |
26  | 為長者折枝。 |
27  | 折枝,若今之按摩也同,折草樹枝,陸善經注。 |
28  | 未之有也。 |
29  | 言:典籍攸載,帝王道純。桓、文之事,譎正相紛,撥亂反正,聖意弗珍。故曰:「後世無傳,未聞仁不施人,猶稱成德。釁鐘易牲,民不被澤。王請嘗試,欲踐其跡。答以反本,惟是為要」。此蓋孟子不屈道之言也則王矣。 |
30  | 言:「人君田獵,以時鐘鼓有節,發政行仁,民樂其事,則王道之階在於此矣。故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矣。 |
31  | 不亦宜乎! |
32  | 言:「譏王廣囿專利,嚴刑陷民也,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33  | 言:「聖人樂天,賢者知時,仁必有勇勇,以討亂而不為暴,則百姓安之」。 |
34  | 吾欲觀於轉附朝舞。 |
35  | 㵲水名出南陽,恐悞㵲為儛,顧野王釋睊睊胥讒 |
36  | 睊睊,側目視貌,言睊睊然,怒目相嫉而相讒也。張音釋 |
37  | 好君也」。 |
38  | 言與天下同憂者,不為慢遊之樂,不循肆溢之行,是以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也。 |
39  | 於王何有? |
40  | 言夫子恂恂然善誘人誘人以進於善也。齊王好貨好色,孟子推以公劉大王所謂責難於君,謂之恭者也。 |
41  | 王顧左右而言他。 |
42  | 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無惰其職,乃安其身也,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
43  | 言:「人君進賢退惡,翔而後集,有世賢臣,稱曰舊國,則四方瞻仰之以為則矣」。 |
44  | 未聞弑君也」。 |
45  | 言孟子云:紂以崇惡失其尊名,不得以君臣論之,欲以深寤齊王,戒於後也。 |
46  | 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
47  | 言:任賢使能,不違其學,則功成而不墮。屈人之是從,已之非則人不成道,玉不成圭,善惡之致,可不察哉!」 |
48  | 亦運而已矣。 |
49  | 言:「征伐之道,當順民心,民心悅則天意得,天意得然後乃可以取人之國也」。反其旄倪。 |
50  | 老也。丁音釋。 |
51  | 則猶可及止也。 |
52  | 言:伐惡養善,無貪其富,以小王大夫,將何懼也!」 |
53  | 鄒與魯鬨。 |
54  | 鬨,構也,構兵以鬭也。劉注死其長矣。 |
55  | 言:上恤其下下,赴其難惡,出於已害,及其身如影,響自然也。 |
56  | 則是可為也。 |
57  | 言:「事無禮之國,不若得民心,與之守死,善道也,彊為善而巳矣」。 |
58  | 言:「君子之道,正已任天,彊暴之來,非已所招,謂窮則獨善其身者。 |
59  | 君請擇於斯二者。 |
60  | 言:「太王去邠,權也。效死而守業,義也。義權不並,故曰擇而處之也。 |
61  | 焉能使予不遇哉! |
62  | 言讒邪構賢,賢者歸天,不尤人也」。公孫丑。 |
63  | 夫子當路於齊。 |
64  | 當仕路也。綦母邃注。惟此時為然。 |
65  | 言:「德流之速,過於置郵,君子得時,大行其道,是以呂望覩文王而陳王圖,管、晏雖勤,猶為曾西所羞也」。 |
66  | 無是餒也」。 |
67  | 言以道義配之,則能充塞,無是餒也。陸注,則具體而微。 |
68  | 體者,四肢,股腳也。具體者,皆微者也。皆具聖人之體微小耳體以喻德也。《劉注,未有盛於孔子也。 |
69  | 言義以行,勇則不動心養氣,順道無效,宋人聖人量時賢者道偏,是以孟子》究言情理而歸之學孔子也。 |
70  | 此之謂也。 |
71  | 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優劣不同,故曰逺人不服,修文德以懷之。 |
72  | 此之謂也。 |
73  | 言:國必修政,君必行仁,禍福由已,不專在天。言當防患於未亂也。 |
74  | 未之有也。 |
75  | 言:「修古之道,鄰國之民以為父母。行今之政,自已之民不得而子,是故衆夫擾擾,非所常有。命曰:天吏,明天所使也。 |
76  | 不足以事父母。 |
77  | 言人之行,當內求諸已,以演大四端充廣其道,上以匡君,下以榮身也。 |
78  | 反求諸已而已矣。 |
79  | 言:「各治其術,術有善惡,禍福之來,隨行而作,恥為人役,不若居仁治術之忌,勿為矢人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80  | 言大聖之君由采善於人,故曰:計及下者無遺策,舉及衆者無廢功也」。 |
81  | 「君子不由也。 |
82  | 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賢,猶有所闕,介者必偏,中和為貴,純聖能然,君子所由,堯、舜是尊,戰必勝矣。 |
83  | 言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
84  | 言:「人君以尊德樂義為賢,君子以守道不回為志,而可以貨取乎! |
85  | 言:「取與之道,必得其禮。於其可也,雖少不辭。義之無處,兼金不顧。 |
86  | 此則寡人之罪也。 |
87  | 言:「人臣以道事君,否則奉身以退。《詩》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言不尸其祿也。 |
88  | 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
89  | 言:「執職者劣,藉道者優,是以臧武。仲雨行而不息段,干木偃寢而式閭。 |
90  | 予何言哉! |
91  | 言:治道不合者不相與言。王驩之操,與孟子殊。君子,處時危,行言遜,故不尤之,但不與言,至於公行之喪,以禮為解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92  | 言孝必盡心,匪禮之踰。《論語》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可謂孝矣。 |
93  | 何為勸之哉! |
94  | 言:誅不義者,必須聖賢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王道之正也。 |
95  | 又從為之辭。 |
96  | 言聖人親親不文,其過小人順,非以諂其上也。。 |
97  | 有私龍㫁焉。 |
98  | 㫁,如字,或讀如「㫁割之㫁」,非也。張音。 龍㫁,謂岡壟㫁而髙者。陸注: |
99  | 自此賤丈夫始矣。 |
100  | 言:君子正身行道,道之不行,命也。不為利回,創業可繼,是以君子以龍㫁之人為惡戒也。宿於晝。 |
101  | 畫齊西南近邑,音獲劉注。長者,絶子乎? |
102  | 言:惟賢能,安賢智,能知微,以愚喻智,道之所以乖也。 |
103  | 士誠,小人也。 |
104  | 言:「大德洋洋介士察察,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此之謂也。 |
105  | 吾何為不豫哉!」 |
106  | 言:聖賢興作,與天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 |
107  | 非我志也。 |
108  | 言祿以食功,志以率事,無事而食其祿,君子不由也。 |
109  | 滕文公 |
110  | 厥疾不瘳。 |
111  | 言:「人當上則聖人秉仁行義,髙山景行,庻幾不倦。《論語》曰:力行近仁,蓋不虛云。 |
112  | 弔者大悅。 |
113  | 言:事莫當於奉禮,孝莫大於哀慟,從善如流,文公之謂也。 |
114  | 周人百畝而徹。 |
115  | 「家耕百畝,徹取十畝以為賦也」。劉熙注,則在君與子矣。 |
116  | 言:尊賢師智,采人之善,善之至也。修學校,勸禮義,民事正經界,鈞井田,賦什一,則為國之大本也」。 |
117  | 捆,猶叩㧻也。 |
118  | 㧻,擊也。丁音釋。 |
119  | 是率天下而路也。 |
120  | 路與露同。丁,音釋。 張音釋。 |
121  | 秋陽以暴之。 |
122  | 周之秋,於夏為盛陽地,綦母邃注。惡能治國家。 |
123  | 言:「神農務本,教於凡民,許行蔽道,同之君臣。陳相倍師降於幽谷,不理萬情,謂之敦樸。是以孟子博陳堯、舜上下之敘以匡之也。 |
124  |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
125  | 虆,土籠也。梩,土轝也。丁,音釋命之矣。 |
126  | 言:「聖人縁情,制禮奉終,墨子尚同,質而違中,以直正枉,憮然改容,蓋其理也,為之詭遇。 |
127  | 橫而射之,曰「詭」,遇劉《注》。 詭計以要禽也。陸《注》。 |
128  | 未有能直人者也。 |
129  | 言:「修禮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貴,君子不許。是以諸侯雖有善,其辭命伯夷不屑就也」。《景春》曰: |
130  | 景春、孟子、時,人為縱橫之術者劉注,此之謂大丈夫。 |
131  | 言:以道匡君,非禮不運,稱大丈夫阿意用謀,善戰務勝事,雖有剛心歸柔順,故云妾婦以況儀衍。 |
132  | 媒妁之言。 |
133  | 謂媒氏酌二姓之可否,故謂之媒妁也。丁音釋,與鑽穴隙之類也。 |
134  | 言:君子務仕,思播其道,達義行仁,待禮而動。苟容干祿,踰墻之女,人之所賤,故弗為也。 |
135  | 食,功也。 |
136  | 言:百工食力,以祿養賢。修仁尚義,國之所尊。移風易俗,其功可珍,雖食諸侯,不為素餐。 |
137  | 何畏焉。 |
138  | 言:「修德無小,暴慢無强,是故夏商之末,民思湯、武,雖欲不王,末由也已。 |
139  | 獨如宋王、何? |
140  | 言自非聖人,在所變化,故諺曰:白沙在湼,不染自黒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言輔之者衆也。病於夏畦。 |
141  | 今俗以二十五畝為小畦,五十畝為大畦。劉熙注 |
142  | 可知已矣。 |
143  | 言:「道異不謀,迫斯強之段,泄已甚矙亡,得宜正巳直行,不納於邪,赧然不接,傷若夏畦也?何待來年?」 |
144  | 言從善改,非坐而待旦,知而為之,罪重於故。譬猶攘雞,多少同盜,變惡自新,速然後可也驅蛇龍而放之菹。 |
145  | 澤生草言蒩,綦母,邃注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者行堯、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見貶絶者劉注。 |
146  | 聖人之徒也」。 |
147  | 言:「夫憂世撥亂,勤以濟之義以匡之,是故禹、稷駢躓,周公仰思仲尼,皇皇墨突不及汙。聖賢若是,豈得不辯也!」 |
148  | 陳仲子。 |
149  | 齊一,介士也,劉熙注。 |
150  | 螬食實者過半矣。 |
151  | 螬,蟲也。李實有蟲,食之過半,言仲子目無見也。同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 |
152  | 仲子自織屨,妻紡纑,以易食也。緝續其麻曰辟,練絲曰纑也同。蓋祿萬鍾。 |
153  | 蓋音盍,丁音: 張音 |
154  | 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
155  | 言:「聖人之道,親親尚和,志士之操,耿介特立,可以激濁,不可常法。是以孟子喻以丘蚓,比諸巨擘也。 |
156  | 離婁 |
157  | 黃帝亡其𤣥珠。 |
158  | 案莊子以𤣥珠喻𤣥妙至道耳,非實亡其珠也。丁,音釋。 |
159  | 謂之賊。 |
160  | 言:雖有巧智,猶須法度。國由先王,禮義為上,不仁在位,播越其惡,誣君不諫,故謂之賊。則上下相須而道化行也。 |
161  | 此之謂也。 |
162  | 言法,則堯舜以為規矩,鍳戒桀紂,避逺危,殆名諡,一定千載而不可改也。 |
163  | 而強酒。 |
164  | 言:仁所以安,莫若為仁,惡而弗去,患必在身。自上達下,其道一焉。 |
165  | 自求多福。 |
166  | 言:行有不得於人,一求諸身,責已之道也。改行飭躬,福則至矣。 |
167  | 家之本在身。 |
168  | 言:「天下國家,各依其本,本正則立,本傾則踣,雖曰常言,必須敬慎也。 |
169  |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
170  | 言天下傾心,思慕向善,巨室不罪,咸以為表德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 |
171  | 逝不以濯。 |
172  | 言:遭衰逢亂,屈服強大,據國行仁,天下莫敵,雖有億萬,無德不親,執熱須濯,明不可違,仁也」。此之謂也。 |
173  | 言:人之安危,皆由於已,先自毀伐,人乃攻討,甚於天孽,敬慎而已。如臨深淵,戰戰恐慄也,此之謂也。 |
174  | 言:水性趨下,民樂歸仁,桀、紂之敺,使就其君,三年之艾,蓄而可得,一時欲仁,猶將沈溺,所以明鍳戒也,哀哉! |
175  | 言曠仁,舍義自暴,棄之道也,而天下平。 |
176  | 言親親敬長,近取諸已,則邇而易也,未有能動者也。 |
177  | 言:事上得君,乃可臨民。信友悅親,本在於身。是以曾子三省,大雅矜矜,以誠為貴也。 |
178  | 必為政於天下矣。 |
179  | 言:養老尊賢,國之上務,文王勤之二老逺至父來,子從天之順道,七年為政,以勉諸侯,欲使庶幾於行善也。 |
180  | 次之 |
181  | 言:「聚斂富君,棄於孔子,冉求行之,同聞鳴鼓,以戰殺人,土食人肉,罪不容死。以為大戮重人,命之至也。人焉廋哉! |
182  | 言:目為神候,精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惡不隠,知人之道,斯為審矣。 |
183  | 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貎為哉! |
184  | 言: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人臣恭儉,明其亷忠。侮奪之惡,何由干之而錯其心」。 |
185  | 子欲手援天下乎? |
186  | 言:權時之宜,嫂溺援手,君子大行,拯世以道道之指也。 |
187  | 則不祥莫大焉。 |
188  | 言:父子至親,相責離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義也。 |
189  | 可也。 |
190  | 言:上孝養志,下孝養體,曾孫事親,可謂至矣。孟子言之,欲令後人則曾子也」。 |
191  | 而國定矣。 |
192  | 言:「小人為政不足,閒非賢臣正君,使握道機,君正國定,下不邪侈,將何閒也!」 |
193  | 有求全之毀。 |
194  | 言不虞獲譽,不可為戒,求全受毀,未足懲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 |
195  | 無責耳矣! |
196  | 言:言出於身,駟不及舌,不惟其責,則易之矣。在好為人師。 |
197  | 言:「君子好謀而成,臨事而懼。時然後言,畏失言地。故曰:「師哉師哉,童子之命。不慎則有患矣,克有罪」。 |
198  | 言:「尊師重道,敬賢事長,人之大綱。樂正子好善,故孟子譏之,責賢者備也。 |
199  | 而以餔啜也。 |
200  | 言:學優則仕仕以行道,否則隠逸,免寘窮處,餔啜浮沈,君子不與。是以孟子咨嗟樂正子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201  | 言:量其輕重,無後不可。是以大聖受堯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闇,至於大聖,卓然匪疑,所以法也」。手之舞之。 |
202  | 言:仁義之本在於孝弟,孝弟之至通於神明,況於歌舞,不能自知,蓋有諸中形於外也。 |
203  | 此之謂大孝」。 |
204  | 言,以天下之貴富為不若得意於親,故能懷協頑嚚,底豫而欣天下化之。父子加親,故稱盛德者,必百世祀無與比崇也。其揆一也。 |
205  | 言:聖人殊世而合其道,地雖不比,由通一軌,故可以為百王法也」。徒杠成。 |
206  | 杠,方橋也。張音釋。 |
207  | 日亦不足矣。 |
208  | 言:「重民之道,平政為首,人君由天,天不家撫,是故子産渡人,孟子不取也」,有故而去。 |
209  | 謂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綦母邃注。 |
210  | 何服之有? |
211  | 言:君臣之道,以義為表,以恩為裏,表裏相應,猶若影響。舊君之服,蓋有所興風。諭宣王勸以仁也,則士可以徙。 |
212  | 言君子見幾而作,故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不濟也。 |
213  | 君義莫不義。 |
214  | 言:「君以仁義率衆,孰不順焉!上為下效也,大人弗為。 |
215  | 言:「禮義,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為中,是以大人不行疑禮」。 |
216  | 其間不能以寸。 |
217  | 言父兄已賢子弟,既頑教而不改,乃歸自然,而後可以有為。 |
218  | 言:貴廉賤恥,乃有不為,不為非義,義乃可申,當如後患何!」 |
219  | 言:好言人惡,殆非君子,故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仲尼不為已甚者。 |
220  | 言:《論語》曰:疾之已甚,亂也,故孟子譏踰墻距門者也。 |
221  | 惟義所在。 |
222  | 言:「大人之行,行其重者,不信不果,所求合義,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223  | 言:「人之所愛,莫過赤子,視民則然,民懐之矣,大人之行,不過是也。 |
224  | 可以當大事」。 |
225  | 言:養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終行之髙者,事不違禮,可謂難矣,故謂之大事。 |
226  |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227  | 言:「學必根源,如性自得,物來能名,事來不惑。君子好之,朝益暮習,道所以臻也。 |
228  | 將以反說約也」。 |
229  | 言廣尋道義,詳說其事,要約至義,還反於樸說之美者也。 |
230  | 未之有也。 |
231  | 言:「五霸服人,三王服心,其服一也,功則不同」。上論堯、舜,其是違乎? |
232  | 蔽賢者當之。 |
233  | 言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故謂之不祥也。君子恥之。 |
234  | 言:「有本不竭,無本則涸,虛聲過實,君子恥之,是以仲尼川」。上曰:「逝者如斯」。 |
235  | 非行仁義也。 |
236  | 言:「人與禽獸,俱含天氣,就利避害,其間不希,衆人皆然,君子則否,聖人超絶,識仁義之生於已矣!」 |
237  | 武王不泄邇。 |
238  | 案注云:泄,狎也」。案媟訓狎今注以泄訓狎,借聲訓耳。丁音釋。 |
239  | 坐以待旦。 |
240  | 言周公能思三王之道以輔成王太平之隆,禮樂之備,蓋由此也。 |
241  | 《晉之乘 |
242  | 晉名《春秋》,為乘者,取其善惡,無不載丁音楚之《檮杌》。 |
243  | 楚謂《春秋》為檮杌者,在記惡而興善也同,則丘竊取之矣。 |
244  | 言「詩可以言詠頌太平,時無所詠,《春秋》乃興,假《史記》之文,孔子正之,以匡邪也。 |
245  | 予私,淑諸人也。 |
246  | 言:「五世一體,上下通流,君子小人,斬各有時,企以髙山,跌以陷汙,是以孟子,恨不及乎仲尼也。 |
247  | 古經解鈎沈卷二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