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前翰林院檢討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撰 |
2  | 紀第六 |
3  | 永歷 |
4  | 我大清順治十五年春正月戊戌朔,上在滇都,稱永歷十二年。遣漳平伯周金湯冊封朱成功為延平王、招討大將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並封其部將王秀奇祥符伯、馬信建威伯、甘輝崇明伯、黃廷永安伯、萬禮建安伯、陳輝忠靖伯、洪旭忠振伯、郝文興慶都伯,餘拜爵有差。授魯兵部右侍郎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魯左僉都御史徐孚遠為左副都御史。以程源為禮部尚書、錢邦芑掌都察院事。橫州再陷,知州鄭雲錦死之。 |
5  | 二月,我大清命貝子洛托、都督卓布泰偕降臣洪承疇、吳三桂、線國安將兵,分楚、蜀、粵三路取雲、貴。李定國遣劉正國、楊武等分守四川之三陂、紅關,馬進忠駐貴州。 |
6  | 三月,吳三桂兵至合州,重慶總兵杜子香棄城走。 |
7  | 〔夏四月〕王自奇、關有才據永昌反,李定國自將討平之;用是不及援貴州。貝子洛托至貴陽,馬進忠棄城遁;巡撫冷孟銋死之。 |
8  | 庚辰,吳三桂兵至三陂,劉正國走遵義;遂陷。 |
9  | 庚寅,大招討蜀王劉文秀卒。 |
10  | 五月,吳三桂敗楊武於開州之倒流水,興寧伯王興、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鑣、藺州宣慰使奢保受降。 |
11  | 秋七月丙申朔,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賜黃鉞。大學士文安之督川東諸軍襲重慶,不克。 |
12  | 是月,朱成功、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以援滇;次羊山,颶風作,旋師舟山。 |
13  | 八月,授前江西總兵鄧凱為隨扈總兵。 |
14  | 九月,朱成功取象山。 |
15  | 冬十月,我大清信郡王鐸尼會三路兵於平越之楊老堡。李定國使馮雙禮扼雞公背以拒中路、張先璧扼南盤江之黃草壩拒東路,自守北盤江之鐵索橋,圖複貴州;別遣白文選出西路率眾四萬守七星關,抵生界立營若欲攻遵義者,以牽制三桂之師。先是,三桂駐遵義、信郡王駐武陵、卓布泰駐獨山州,惟洛托一軍駐貴陽;大眾未集,其勢可乘,定國逡巡觀望。比楊老堡戒期,定國始悉眾出拒,而事機已不可為矣。先由中路出關嶺;東路告急,乃移師黃草壩。久之,逾石關,營於炎遮河。而中路雞公背之絕頂糧少運艱,士不宿飽;右路之生界孤懸滇、蜀之表,聲援不及:識者俱以為憂。 |
16  | 十二月甲子,吳三桂兵出遵義,由水西趨天生橋,入烏撒;文選棄七星關走可渡橋,守橋之馬寶亦奔,文選乃焚橋走沾益。其廣西卓布泰一軍,至盤江之羅顏渡,扼險不得渡;得泗城土司岑繼祿為向導,由間道入安龍。懷仁侯吳子聖御之,敗績;我軍取船以濟。定國聞之,以兵三萬人倍道趨戰於炎遮河。大清兵初戰不利,詰朝悉師壓其營而陣;南兵槍炮、北兵弓矢,日中不決。忽大風北來,炮火及茅葦,野燎滔天;大清兵乘火馳射,兵火俱烈。定國驚懼,棄營保北盤江,我廣西兵遂由普安州入滇。而信郡王中路兵亦潰馮雙禮於雞公背,追至北盤江。諸將北走不相顧,定國焚鐵索橋而遁。大清兵以浮橋濟師,遂抵曲靖;知府蓋世祿降。定國奔還雲南,請上出幸。 |
17  | 丙子,召廷臣集議。劉文秀之部將陳建舉文秀遺表,請上幸蜀;太僕寺正卿辜延泰亦請幸蜀開荒屯練。中書金公趾極言入蜀之不利。定國曰:『蕞爾建昌,何當十萬人之至;不如入湖南之峒烏、車里、裏角。諸蠻不相統攝,我今臨之,必無所拒。安蹕峒內,諸將設御於峒口,勝則六詔複為我有;不勝,則入交址,召針羅諸船航海至廈門與延平王合師進討』。難之者曰:『清兵乘勝逾黃草壩,則臨、沅、廣南道路中斷;且喪敗之餘,焉能整兵以迎方張之敵乎』!黔國公沐天波曰:『自迤西達緬旬,其地糧糗可資,出邊則荒遠無際。萬一追勢稍緩,據大理兩關之險,猶不失為蒙■〈舌殳〉也』。馬吉翔、李國泰咸是天波議。定國泣請留太子督師,以牽制緬甸;上猶豫不忍。明日,發滇都,定國以大兵殿後。國勢既搖,人心思叛。艾能奇之子承業糾狄三聘等以驍卒伏大寺中謀劫定國而北;定國嚴隊西走,承業等不敢發。百官扈從男婦、馬步數十萬人,日行不過三十里。兵士乏食,取之民間;所在逃避,御前供頓缺。庶僚貧病,離次不前。從古乘輿奔播,未有若此之艱難者。 |
18  | 我大清順治十六年春正月癸巳朔,上次永平,稱永歷十三年。 |
19  | 乙未,我大清兵取滇都,衛國公胡一青、提學道徐心箴、光祿寺少卿黃複生、提督劉之扶、土司龍世榮等降。戶部主事劉之謙不屈,死之。 |
20  | 丙申,上駐永昌,下詔罪己。李定國還黃鉞,自請削秩;上曰:『是國之禍,王何罪焉』!不許。 |
21  | 是月,川東譚宏、譚詣殺譚文以叛,降於我大清。 |
22  | 二月辛未,總兵王國勛敗績於普洱。 |
23  | 丙子,白文選與張先璧、陳勝之師皆敗績於玉龍關。文選由沙木和走右甸;尋走鎮康,入木邦。 |
24  | 丁丑,聞玉龍關之敗,定國使總兵靳統武以兵四千扈上入騰越;沐天波、馬吉翔隨行,文武官尚四百餘人。 |
25  | 己卯,上至騰越。 |
26  | 辛巳,定國渡潞江。江不甚寬而水勢洶惡,每歲清明至霜降有青草瘴,雖土人亦惡之。過江二十里,有磨盤山,鳥道窔箐屈曲,僅通一騎。定國度大清兵累勝窮追,必不戒;設柵數重三伏以待之:泰安伯竇民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璽為三伏,每伏兵二千。約俟大清兵度山巔,號炮起,首尾橫突截攻,必無一騎返。而吳三桂之追白文選至瀾滄江也,編筏而渡。再渡潞江,逐北數百里,無一夫守拒;謂定國遠竄不複慮,隊伍散亂,上山者已萬有二千人。忽大理寺卿盧桂生來降洩其計,三桂則大驚;時前驅已入二伏,急傳令舍騎而步,以炮發其伏,叢莽中矢炮雨下。民望不得已,舉炮出戰;三伏亦發炮趨下救之。自卯迄午短兵相接,殭尸如堵牆。民望血戰不已,槍彈穿脅過,戰如故;持刀潰圍。不數里,血湧僕地死。定國坐山巔,聞號炮失序,大驚;忽飛炮落其前,擊土滿面,乃奔。明兵死林箐者三之一,鏖戰死者亦三之一,王璽陣歿;而大清亦亡都統以下十餘人,喪精卒數千。追至騰越西百二十里,中原界盡矣;諸軍初猶踞險守,聞定國走,乃夜遁。我大清亦懲是役之罹不測,不複窮追矣。 |
27  | 壬午,上自騰越出奔。時李國泰、馬吉翔輜重甚厚,趣上乘夜走南甸;上南行二日,尚未知磨盤之敗也。二十四日,野次未定,忽總兵楊武至,言定國遠逃,追者將及;上遂接淅踉蹌行,昏黑迷路大谷中,群臣妻子不相顧。亂兵乘機劫掠,火光燭天,驚擾奔馳;及天明,仍在故處也。而貴人宮女已失去過半,扈將平陽侯孫崇雅劫殺尤烈。上以從臣多叛,決意入緬甸;遂出鐵壁關。戊子,抵囊木河,是為緬境。上命沐天波諭之,緬人奉迎具表如常儀;請從官勿佩戎器,馬吉翔遽傳旨從之。從臣皆諫,不聽。晦日,至蠻漠;土司思綿迎入城,執禮甚恭。時沐天波與外戚華亭侯王維恭、典璽李崇貴謀擁太子入關,由茶山出鶴麗調度各營為聲援;王後不可,乃不果行。 |
28  | 是月,雅州伯高承恩率諸土司斂兵拒守。昆明諸生薛大觀舉家赴水死。 |
29  | 三月壬辰朔,上抵緬甸之大金沙江。緬人以四舟迎上,從官自覓江舟隨行者六百四十餘人,陸行者自故岷王子而下九百餘人,期會於緬。初,定國潞江之敗,求上所在,則上西行去騰越已百里,念君臣俱死無益,聞白文選在木邦,就之謀再舉;文選以上左右無重兵,請身自捍衛,意不合。定國引所部從孟定府過耿馬,抵猛緬;各營潰兵陸續集,勢稍振。文選以兵抵阿瓦城。 |
30  | 己酉,上駐井梗。緬人報明兵四集,請敕阻之。從官會御舟前,議所使;總兵鄧凱、行人任國璽請行。馬吉翔恐二臣暴其罪惡,陰尼之,不果。文選不得命,與緬人戰;不勝,走孟艮。緬酋來邀大臣過河議事,命吉翔弟雄飛與御史鄔昌琦往;緬人問神宗時事,二臣不能答,用是益見輕侮。 |
31  | 閏三月,黔國公沐天波、綏寧伯蒲纓、總兵王啟隆謀奉上走護臘撒、孟艮,入李定國軍;吉翔阻之,亦不果。從臣陸行者不知上之尚在井梗也,竟抵阿瓦城。緬人疑其有陰圖也,發兵圍之;總兵潘世榮降於緬,通政使朱蘊金、中軍姜承得自縊死,副總兵高升、千戶謝安祚、向鼎忠、範存禮、溫如珍、李勝、劉興隆、段忠皆被殺,餘安置遠方。久之,無存焉;惟岷王子等八十人流入暹羅國。 |
32  | 是月,吳三桂兵至姚安,大學士張佐辰、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翰林劉𦶜、布政司宋企鋘等皆降。又有少卿劉泌、兵科胡顯等一百五十九人,先後降。還至雲南,大學士扶綱、侍郎尹三聘、淮國公馬寶、敘國公馬維興、武靖侯王國璽、懷仁侯吳子聖、宜川伯高啟隆、公安伯李如碧降。延長伯朱養恩、總兵龍贊陽以嘉定州降,德安侯狄三品執慶陽王馮雙禮以降。 |
33  | 夏四月,咸陽侯祁三升以兵迎上,緬人請敕止之;吉翔請遣錦衣衛丁調鼎、考功司楊生芳往,三升痛哭撤師。阿瓦城,緬酋所居也;有地名者梗,即大鷓鴣城舊地也。界大金沙、小盈沙之間,地饒而險。緬人自祁三升奉敕止師之後,知上威令尚行;慮後得罪,乃優奉之為緩急自救之策,且以阻內外聲聞。於〔五月〕初四日,遣其都官備龍舟鼓樂迎上於井梗。乙丑,移蹕;丁卯,至阿瓦城,距河止焉。戊辰,陸行五、六里,至者梗。草廬十餘間,上居之;編竹為城,守兵百餘人。從臣自備竹木,結宇而聚處焉。緬婦來貿易者,雜沓如市。從臣久亦習之,屏禮貌,短衣、跣足闌入緬婦隊中,踞地喧笑,呼盧縱酒;緬人頗哂之。 |
34  | 是月癸酉,朱成功、張煌言複會師大舉北上以援滇。 |
35  | 六月,我大清兵取馬湖,敘州提督陳希賢降;取成都,總兵趙友鄢、御史龐之泳、主事賀奇等皆降。雅州伯高承恩為其弟承裔所殺。 |
36  | 是月丙午,朱成功攻瓜洲,克之;癸丑,克鎮江。 |
37  | 秋七月,張煌言徇江南、北府州縣,下二十九城。 |
38  | 壬午,成功敗績於江寧,崇明伯甘輝等死之;退攻崇明,不克。煌言亦敗於銅陵。尋皆入海,所複府州縣皆複歸於我大清。 |
39  | 八月,緬酋以中秋日張會享群蠻,來招沐天波渡河並索禮物;上欲為好於酋,命天波往。至則脅令白衣、椎■〈髟上言下〉、跣足,領諸海郡𭶚夷酋而拜;天波不得已從之。 |
40  | 九月,緬人進新稻,頒諸從官。 |
41  | 冬十月戊子朔,頒歷於緬甸。 |
42  | 是月,李定國移營孟連,承制加土司勛爵;孟艮之女酋某為梗,誅之,據其城。川將郝承裔、王友進皆降於我大清。 |
43  | 十一月癸亥,沅江陷,總督銜土知府那嵩死之。 |
44  | 十二月,白文選移軍猛壈。 |
45  | 我大清順治十七年春正月丁巳朔,上在緬甸之者梗,稱永歷十四年。德陽王至浚自交址降於我大清。 |
46  | 三月,大學士方端士、潁國公楊武亦降。李定國部將廣國公賀九儀將降事洩,定國誅之。 |
47  | 是月,張煌言駐軍林門;尋移駐桃渚。 |
48  | 夏四月,白文選移軍景線。 |
49  | 五月甲子,我大清兵攻廈門,朱成功御卻之,誅叛將陳鵬。 |
50  | 秋七月,白文選由木邦舉兵薄阿瓦。阿瓦有新舊二城,上居舊城之者梗而緬酋自居於新城。文選假道奉迎不得,乃急攻新城。緬人招沐天波過河敕止之;始知諸將臨緬迎駕,疏至三十餘道。從臣無以出險為念者,第草敕令毋進兵。文選曰:『蠻人不足信也』。急攻新城;垂克矣,緬人紿之曰:『三日後,出新城讓上』。文選信之,卻兵十里,城中得固備;攻之,反為所敗,望鷓鴣城痛哭而去。 |
51  | 八月,降將郝承裔複以雅州叛大清來歸。時舉朝醉夢,招權納賄如平時,馬吉翔請以湖廣道御史鄔昌琦掌六科。烏撤知府王祖望以醫中宮疾,授禮部主客司。行人任國璽謀轉江西道;國璽又與太常寺博士鄧居詔相訐。上欲面質之,不果;惟吉翔傳旨,云『鄧某當學好』而已。庶僚之貧者飢寒藍縷,大臣有三日不舉火者;馬吉翔、李國泰以語激上,上擲「皇帝之寶」,令碎之以給從臣。典璽太監李國用叩頭不奉詔;吉翔、國泰竟鏨以分餉,擁貲自贍不顧也。蒲纓大開賭肆,晝夜呼盧;上焚其居,纓賭如故。華亭侯王維恭與楊太監拳毆,喧歡聲徹內外:用是緬人益輕之。 |
52  | 是秋九月,太白經天,凡十有五旬。 |
53  | 我大清順治十八年春正月辛亥朔,上在者梗,稱永歷十五年。 |
54  | 丁巳,我大清世祖章皇帝崩。 |
55  | 己未,聖祖仁皇帝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康熙元年。時李定國據孟艮,地饒魚稻,諸將稍集,軍聲複振。白文選居木邦之南甸,相去二千里,不相聞也;既攻緬不克,知定國取孟艮,並有賀九儀之眾,移書責以大義。定國遂全師而西,中途遇文選,購緬人密奏上速計;且曰:『臣等兵不敢深入者,激則生內變也。諭令扈送出險,方為上策。何諸臣洩洩不以為意也』!璽書慰勞。文選造浮橋迎蹕,距行在才六、七十里;緬人斷其橋,計不行。乃刑牲歃血,誓必克緬。緬酋拔其豪邊牙鮓、邊牙𬌡為大將,集兵十五萬;遇於錫箔江,巨象千餘夾以槍炮,陣橫二十里,鳴鼓震天,呼噪而進。 |
56  | 定國、文選兵不及十一,且戎器耗散,惟操長刀、手槊、白棓以斗;定國前隊稍卻,文選警眾橫截之,緬兵大敗,殭死萬計,邊牙𬌡死於陣。而邊牙鮓猶收餘眾,柵大熔樹林中,蔭翳百里,鳴鼓竟夜如列陣;曉視之,則已走空無一人。遂渡錫箔江;既濟,乃謀渡大金沙江焉。咸陽侯祁三升與定國不和,走戶臘;吳三桂招之,遂率孟津伯魏勇、總兵劉芝林、王有功、邵文魁等降。馬乃陷,土司龍吉兆、龍吉佐死之。 |
57  | 三月,錦衣衛趙明鑒謀誅馬吉翔、李國泰,奉太子出緬甸;不克。 |
58  | 是月,朱成功進兵台灣,克赤嵌城。 |
59  | 夏四月,定國等臨大金沙江,諭緬人假道入覲,並責其象馬、糧糗為入邊之計;緬人不從,盡燒其江船,據險設炮以守。定國等糧少氣沮;緬中耆老曰:『從此而北至鬼窟山,有大芭蕉林;伐之作筏,則可渡。上流有大居江,地饒材木,居民數百家;燒礦冶鐵,舟可立具也』。定國從之,令都督丁仲柳浮蕉為梁,設廠造船。緬人偵知船工將竣,以正兵綴定國而別遣奇兵搗船廠;仲柳棄船走,船悉被焚。時軍中挈眷行,老幼累累;疫作軍飢,死亡相繼。不得已,議還軍孟艮。或曰:『緬中瘴癘,夏秋為甚;加以千里無煙,人何以濟:孟艮不可得而返矣。西南海上有地高涼,產魚稻。月餘可至,盍往諸』!從之。行至亦渺賴山下,山亙數百里,登岸一覽,竟西南大海;遂駐軍焉。 |
60  | 五月,御史任國璽、禮部主事王祖望、太常寺博士鄧居詔疏劾馬吉翔、李國泰;不報。緬人罹兵火之厄,懟其酋;酋弟莽猛白守景邁、景線,引蠻眾五萬人入援,大出金帛犒眾,諸蠻遂歸心焉。會吳三桂檄緬人獻上自效;眾欲從之,而酋不可。莽猛白因眾怒,縛酋箯輿中,投之江;而自立為緬王,來索賀禮,且言供給之勞。茫無以應,於是咒水之禍作矣。 |
61  | 秋七月十六日,緬人來邀當事大臣渡河,辭不行。逾二日,緬使再至曰:『慮諸君立心不好,請飲咒水,令諸君得自便貿易。否則,我國安能久奉芻粟邪』!沐天波欲辭焉;馬吉翔、李國泰曰:『蠻俗敬鬼重誓,可往也』!乃行。日向午,緬人以兵圍行帳,呼諸臣出;諸臣倉卒無寸兵可持,又慮震驚宮闈,不得已相將並出。出則,縛而駢殺之。上聞,與中宮將自縊;總兵鄧凱以足疾免於行,與內侍之僅存者勸上曰:『上死固當,如國母年高何!且既亡社稷,又棄太后,後世其謂皇上何』!乃止。已而緬人入宮搜財帛,貴人、宮女及諸臣妻縊於樹者累累如瓜果。上與太后以下二十五人聚一小屋中,如待決之囚;忽通事引一緬官大呼曰:『毋得驚害皇帝及沐國公』!麾其眾,移上於沐天波之室。大小存三百四十餘人,樓居聚哭,聲聞一、二里外;寺僧哀之,進以粗糲。上驚悸成疾。緬人慮上死,且無以致詞三桂,乃泛潔行宮,迎上複入居之;貢衣被、錦布、雜物曰:『我小邦王子無他意,無介介也』!諸臣之被戕者,自松滋王某以下,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馬雄飛、王啟隆、蒲纓、王自京、龔勛、陳謙、吳承爵、安朝柱、任子信、張拱極、劉相、宋宗宰、劉廣寅、宋國柱、丁調鼎,文臣鄧士廉、楊在、鄔昌琦、鄧居詔、任國璽、王祖望、裴廷謨、楊生芳、潘璜、齊應選、郭璘、張崇伯,內監李國泰、李茂芳、楊宗華、楊強益、李崇貴、沈猶龍、周某、盧某、曹某等:凡四十二人。自縊死者,吉王慈偕其妃某氏,貴人楊氏、劉氏,松滋王妃某氏,總兵姚文相、黃華宇、熊相賢、馬寶二差官、錦衣衛趙明鑒、王大雄、王國相、吳承允、朱文魁、吳千戶、鄭文遠、李既白、凌雲、嚴麻子、尹襄,宗臣朱議漆:凡二十二人;婦女死者不具錄。餘皆先後被屠,惟鄧凱生還述其狀焉。 |
62  | 是月,朱成功部將郭義、蔡祿劫忠匡伯張進以叛,降於我大清;進死之。 |
63  | 八月,李定國、白文選次桐塢,以十六舟攻緬;緬人鑿沈其五。張國用、趙得勝以賀九儀之死也,銜定國;謂文選曰:『王毋為九儀之續』!挾文選入山據險自保。定國不得已,引餘兵三千還孟艮;其部將吳三省誅叛將唐宗堯,駐軍耿馬。 |
64  | 九月,吳三桂以我大清兵追上於緬甸,凡滿、漢、土司兵及降卒七萬五千並炊汲餘丁凡十萬人,由大理、騰越出邊。三桂與定西將軍愛星阿將五萬人出南甸、隴川、猛卯;分兵二萬,命總兵馬寧、王輔臣、馬寶將之,出姚關。張國用、趙得勝之挾文選北走也,路過耿馬,文選見吳三省不言而涕出;三省察有變,因言雲南軍降者皆怨恨不得所,人心思明甚於往日。張、趙複心動,與三省合屯於錫箔江。聞大清兵至木邦,文選遣副將馮國恩偵之被獲,軍情盡洩。三桂選前鋒疾馳三百里至江濱,文選毀橋走茶山。三桂慮其窺木邦後路,乃自與愛星阿結筏渡江;而令馬寶分兵追文選及於孟養,單騎赴文選營說之,乃降。宮嬪某氏死之。 |
65  | 十二月丙午朔,三桂駐兵緬甸之舊晚坡;上貽書責之曰:『將軍新朝之勛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將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借大國,狐假虎威,外施複讎之虛名,陰作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帶土宇非複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何圖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僕於此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社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僕於貴州、接僕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僕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性命於蠻服,亦自幸耳。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旅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僕又何讎、何怨於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僕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蒿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
66  | 戊申未刻,緬人紿上以定國兵至,即舁上暨太后、中宮以行;後宮號哭震天,步從五里許渡河,已昏黃不辨徑路。有負上登岸者;問之,則平西王前鋒高得捷也。上入三桂營,南面坐達旦;三桂標下官入見者,猶跪拜如禮。頃之,三桂入,長揖;上問為誰?三桂噤不能對。再問之,不覺膝之屈也。問之數四,始稱名以對。上切責良久,嘆曰:『今亦已矣!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能』。上麾之出,三桂伏地不能起;左右挽之出,面如死灰,汗浹背。自是不複見。越日,鄧凱匍匐帳前曰:『事至此,皇上當行一烈事,使老臣得其死所』!上曰:『有太后在;吳某世受國恩,未必毒及我母子也』!初九日,三桂擁上北旋。 |
67  | 是月,朱成功取台灣、張煌言駐師福建之沙關。 |
68  | 我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春三月丙戌,吳三桂以上還雲南,居故都督府;嚴兵守之。 |
69  | 夏四月戊午,輦上及太子出,以弓弦絞於市。太子年十二;大罵曰:『黠賊!我朝何負於汝,我父子何讎於汝!乃至此邪』?上豐頤偉干,貌似神宗。性惡繁華,不飲酒,無聲色玩好。不甚學而喜講忠義事,事兩宮盡孝。死之日,大風霾,雷電交作,空中有二龍蜿蜓而逝;軍民無不悲悼者。叢葬於雲南郡城之北門外。兩宮皆北上,殂於道。沅江總兵皮熊被執不屈死。鄧凱入昆陽普照寺為僧。 |
70  | 是歲五月,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朱成功卒。 |
71  | 六月,招討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卒;明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