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1 ![]()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 《北河紀》卷五 |
3 ![]() | 明。 謝肇淛 撰 |
4 ![]() | 河臣紀 |
5 ![]() | 自虞舜命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至秦、漢有都水長丞,漢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都以領之。成帝以王延世為河隄使者,哀帝初平,當為鉅鹿太守,以明禹貢使行河為騎都尉,領河隄。晉武帝置都水臺,而河堤為都水官屬。梁改都水使者為大舟卿,其最卑者主舟航河隄。後魏初,有水衡都尉及河隄謁者、都水使者。隋煬帝河渠署置令、丞各一人,唐因之。開元中,以宇文融為九河使,石晉置隄長,宋置都水監、黃御等河都大提舉巡河主掃使,提舉河防司,元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國朝或以工部尚書侍郎侯伯都督,提督運河,自濟寜分南北界,或差左右通政少卿或都水司屬,又遣監察御史、錦衣衛千户等官巡視運河閘泉。宣德以後,遣郎中一人提督濟寜,河道主事一人提督徂徠等處泉源,已而部郎罷遣,以山東參政副使管理河漕。天順二年,以河南道副使一員整理濟寜,以北河道,成化初,改命通政駐劄,張秋,掌衛河,會通河漕政,北至天津,南至魚臺一帶,凡泉湖閘壩隄淺之事皆●焉,旋以山東副使兼攝之,已改都水司郎中,奉勅行事,凡沿河有司及管河文武官員,悉聴節制,又除都水司主事二員,奉部檄行事,一、駐劄寜陽,一駐劄濟寧,掌諸泉源閘壩之政,凡有司管泉管河官員皆屬焉。●治十八年,南旺別設分司,以濟陽都水兼攝,正德十四年,專差主事一員駐劄南旺,嘉靖二十四年,罷遣南旺主事,而以寜陽主事兼攝其政,隆慶三年,罷遣濟寜主事,而三分司之政俱屬寜陽,其臨清閘座,則正德間設都水司主事一員管理,嘉靖七年罷之,而屬其事於甎厰,然地雖分管,而總理之者,北河郎中也,既又以濟寜、東昌、天津三兵備道,奉勅帶管河政,凡事與北河分司會議呈請,其文武官屬,郡有丞、判州,有判縣,有簿,尉閘有官衛、有指揮,所有千百户各守其疆,不相渝越,是紀稗史也,不敢以辱總督大臣爵里,藩臬及府衛州縣,具見郡邑志,閘官微不足録,故但具員焉,而都水司郎中獨有題名主客也。 |
6 ![]() | 欽差總理漕運都御史一員,或兼戶部、工部衘駐准安府巡撫,廬鳯、淮、揚。欽差總督、河道都御史一員。或兼工部銜駐濟寜州 |
7 ![]() | 欽差、巡漕兼理河道監察御史一員,嵗一差。欽差、巡鹽兼理河道監察御史一員,嵗餘一差。欽差提督河道工部都水司郎中一員,駐張秋,三年一差。欽差提督泉源兼理南旺濟寜閘座、工部都水司主事一員。舊駐寜陽,今移濟寜,三年一除。 |
8 ![]() | 欽差管理甎厰,兼管臨清閘座、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一員駐臨清三年一差 |
9 ![]() | 欽差漕河道副使一員或參政、僉事駐淮安府,往來催趨漕糧,□視河道,欽差管理河工、水利、濟寜兵備道副使一員駐濟寜州,欽差分巡東昌兵備河道副使一員駐臨清州。 |
10 ![]() | 欽差天津兵備河道㕘政一員,或副使駐天津。兖州府運河同知一員。駐濟寜州魚臺以北,至於汶上河道,●之兼管泉源。兗州府捕河通判一員,駐張秋東平以北至於陽榖河道,●之兼管張秋城池。東昌府管河通判一員,駐府城,聊城以北至於德州河道,●之兼管直●之清河縣。河間府管河通判一員。駐泊頭,景州以北至於天津河道,●之。 |
11 ![]() | 魚臺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沛縣珠梅閘起,北接濟寜南陽閘,止共八十里。南陽閘官一員。 |
12 ![]() | 濟寜州管河判官一員。河道南接魚臺,界牌淺起,北接濟寜衛五里淺止,共六十八里內東岸南自魯橋北至師莊三里,屬鄒縣。 |
13 ![]() | 天井閘官一員。 |
14 ![]() | 在城閘官一員。 |
15 ![]() | 趙村閘官一員。 |
16 ![]() | 石佛閘官一員。 |
17 ![]() | 新店閘官一員。 |
18 ![]() | 仲家淺閘官一員帶管新閘、師家莊二閘,棗林閘官一員帶管魯橋閘。 |
19 ![]() | 濟寜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濟寜五里,淺起,北接鉅野、火頭灣,止共二十五里。鉅野縣管河主簿一員。帶管嘉祥縣河道,南接濟寜火頭灣起,北接嘉祥大長溝止,共二十五里,又自大長溝起,北接汶上界,首止共十八里,屬嘉祥。 |
20 ![]() | 寺前鋪閘官一員。 |
21 ![]() | 通濟閘官一員。 |
22 ![]() | 汶上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嘉祥界首起,北接東平靳家口止,共七十二里。袁家口閘官一員。 |
23 ![]() | 開河閘官一員。 |
24 ![]() | 南旺上下閘官一員。 |
25 ![]() | 東平州管河判官一員,河道南接汶上,靳家口起,北接夀張戴家廟止,共三十里。靳家口閘官一員。 |
26 ![]() | 安山閘官一員。 |
27 ![]() | 戴家廟閘官一員。 |
28 ![]() | 東平守禦千戶所管河百戸一員,河道南接東平馮家莊起,北接東平安山鋪,止共七里。 |
29 ![]() | 夀張縣管河主簿一員。帶管東阿縣河道,南接東平戴家廟起,北接東阿沙灣止,共二十里,又自沙灣起,北接陽●荆門上閘,止共二十里,屬東阿。 |
30 ![]() | 陽榖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東阿,荊門上閘起,北接聊城官窑口止,共四十里荊門上下閘官一員。 |
31 ![]() | 阿城上下閘官一員。 |
32 ![]() | 七級上下閘官一員。 |
33 ![]() | 聊城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東岸,南自本縣皮家寨起,北接博平梭堤止,共六十里。西岸南接陽穀。官窰口起,北接堂邑、梁家,卿止共六十五里。 |
34 ![]() | 周家店閘官一員帶管李海務閘,通濟橋閘官一員。 |
35 ![]() | 永通閘官一員。 |
36 ![]() | 平山衛管河經歴一員。河道止西岸一面,南接聊城龍灣鋪起,北接東昌衛冷鋪,止共三里。其東昌衞河道,南自真武廟起,北至糧厰止,共九十一丈,並無鋪舍。 |
37 ![]() | 堂邑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聊城,呂家灣起,北接清平、魏家、穹止,共三十五里,梁家郷閘官一員帶管土橋閘。 |
38 ![]() | 博平縣管河典史一員河道東岸,南接聊城梭堤起,北接清平減水閘,止共二十七里。西岸南接清平魏家灣起,北接清平丁家口止,共四十里。 |
39 ![]() | 清平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東岸南接博平,減水閘起,北接臨清潘官屯止,共三十九里。西岸南接堂邑,函谷洞起,北接臨清潘家橋止,共三十三里內,帶管德州左衛四鋪。 |
40 ![]() | 戴家灣閘官一員。 |
41 ![]() | 臨清州管河判官一員汶河北岸,東自潘家橋起,西北至板橋止二十里南岸,東自趙家口起,西北至板橋止二十三里。衛河東岸自板橋起,北接夏津,趙貨郎口止三十四里。西岸南自板橋起,北接清河二哥營,止三十一里。 |
42 ![]() | 新開上閘官一員帶管南板閘,自此以北無閘,館陶縣管河主簿一員衛河南接元城,南舘陶起,北接臨清南板閘,止共一百五十里,夏津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東岸南接臨清,趙貨郎口起,北接武城桑園,止共四十六里西岸,南接清河渡口起,北接武城劉家道口,止共七里。 |
43 ![]() | 清河縣管河典史一員河道南接臨清二哥營起,北接夏津渡口止,共三十九里,武城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東岸,南接夏津桑園起,北接恩縣白馬廟止,共一百四十四里。西岸南接夏津王家莊起,北接故城鄭家口止,共一百一十四里。 |
44 ![]() | 故城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武城鄭家口淺起,北接德州衛孟家灣淺止,共六十里。 |
45 ![]() | 恩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武城白馬廟起,北接德州四女樹止,共七十里。德州管河判官一員河道東岸,南接恩縣新開口鋪起,北接德州衛張家口鋪止,共五十三里西岸,南接德州衛南陽務鋪起,北接德州左衛鄭家口鋪止,共十五里半。 |
46 ![]() | 德州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東岸,南接恩縣迴龍廟鋪起,北接呉橋,降民屯止,共八十四里,西岸南接故城范家圏止,北接景州羅家口止,共一百二十七里。 |
47 ![]() | 德州左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東岸,南接德州耿家灣起,北接德州四里屯止,共三里西岸,南接德州蔡張城起,北接德州衛四里屯止,共一里半。又有四鋪,在清平縣地方縣,河官帯管。景州管河判官一員。河道南接德州羅家口起,北接呉橋狼家口,止共二十四里。呉橋縣管河典史一員,河道東岸,南接德州羅家口起,北接東光連窩,淺止西岸,南接德州白草窪起,北接東光王家淺止各六十里。 |
48 ![]() | 東光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東岸,南接呉橋,狼拾淺起,北接南皮下口,淺止西岸,南接呉橋,古隄淺起,北接交河白家淺止,各六十里。 |
49 ![]() | 瀋陽中屯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交河,劉家口起,北接交河劉家口,止共一里。 |
50 ![]() | 交河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東光,李道灣起,北接青縣白洋橋,止共五十里,南皮縣管河典史一員河道南接東光北,下口淺起,北接天津,右衛馮家口止,共五十里。 |
51 ![]() | 河間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交河驛,北口起,北接交河、陳家口止,共三十八里,滄州管河判官一員河道南接天津,右衛磚河淺起,北接天津左衛朱家墳,止共四十里,興濟縣管河典史一員河道南接滄州,安都寨起,北接天津衛八里堂止,共四十八里,青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清河甎河淺起,北接靜海新莊淺止,共一百七十里。霸州管河同知一員河道南接靜海,長屯起,北接靜海觀音堂止共三里。 |
52 ![]() | 靜海縣管河主簿一員。河道南接青縣釣䑓淺起,北接天津衛,稍直口止,共一百三十里。 |
53 ![]() | 天津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興濟、蔡家淺起,北接靜海泊漲淺,止共六十五里,天津左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青縣流佛寺起,北接興濟張家口止,共七十七里。 |
54 ![]() | 天津右衛管河指揮一員河道南接南皮,北馮家口起,北接滄州,北楊家口,止共十四里。 |
55 ![]() | 北河都水司公署,在東阿陽榖、夀張三縣之交,其地曰張秋,宋真宗時名景德鎮,元設都水分監於此。國朝●治七年,河決張秋,命都御史劉大夏等塞之,因更鎮名曰安平公,署在河之西南,未詳其建於何年。嘉靖十四年,郎中郭敦重修。四十四年,郎中姜國華以堂宇皆南向,而公門獨折而東,非居正之體,乃費公帑二百金,改而南門之左為坊,表其右為土地神祠。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五間,東、西廊房各六間,左幕㕔三間,右吏書房三間,外廚房二間。衙內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左書房三間,右廚房三間,旁小房三間。東樓五間,其上有小閣三間。樓前有堂五間,東連房五間。堂之外,東西小軒各二間。外為客,㕔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㕔南菜園半畆許。萬歴四十年二月,衙房五間灾。四十一年春重建。 |
56 ![]() | 工部書院在公署之西,創自●治間為管河府佐㕔。嘉靖末,添設捕㕔於城西南隅,尋革而以捕務兼屬管河通判,於是移駐捕㕔,而河㕔為廢署。萬歴十六年,郎中呉之龍修葺其頺圮,改為工部書院。凡本司新舊交代,以為駐節之所,近亦頺圯。 |
57 ![]() | 南旺行署在南旺分水之傍,臨清行署在臨清州之西南。萬歴四十一年,以營繕分司署,偪側兩易之,以上二署,毎嵗大小,挑往來駐劄焉。張水工部都水司郎中題名。 |
58 ![]() | 楊 恭字克敬,陜西岐山縣人。甲申進士。成化十年任,加陞右通政,仍管河。陳 英字廷賢,浙江鄞縣人。壬辰進士,成化二十三年任呉 珍字汝賢,浙江長興縣人,乙未進士,●治四年任。汪 僎字簡之,江西弋陽縣人。辛丑進士,●治四年任。陳 綺字于章,浙江太平縣人,戊戌進士,●治七年任。張 縉字朝用,山西陽曲縣人,己丑進士,●治十年任。韓 鼎字廷器,陜西合水縣人,辛丑進士●治十四年任。啇良輔浙江淳安縣人,官生●治十八年任。 |
59 ![]() | 錢 榮浙江慈谿縣人進士,正德元年任田 佑字廷相,直●贛榆縣人,己丑進士,正德三年任王 溱直●,濬縣人,舉人,正德五年任。 |
60 ![]() | 李思儒字宗正,直●,高陽縣人,庚戌進士,正德六年任陸應龍字翼之,直●長洲縣人,己未進士,正德六年任。荀 鳯字文端,直●,徐州人,丙辰進士,正德八年任。楊 淳字重夫,陜西臨潼縣人,戊辰進士,正德十一年任畢濟時字汝霖,江西貴溪縣人,辛未進士,正德十三年任孔 鳯字廷瑞,山東海寜州人。舉人,嘉靖元年任。 |
61 ![]() | 錢 瀾字師孟,直●阜城縣人,舉人,嘉靖四年任。李 煌字德融,江西浮梁縣人。丁丑進士,嘉靖六年任李 重字子任,直●,江都縣人,辛巳進士,嘉靖七年任佟應龍字師言,直●山陽縣人,辛巳進士,嘉靖八年任劉守良字君燧,直●贛榆縣人,辛巳進士,嘉靖十年任。郭 敦字君厚,福建晉江縣人。舉人。嘉靖十二年任楊 旦字啓東,河南●城縣人,辛巳進士,嘉靖十四年任。卲元吉字德旋,浙江餘姚縣人,壬辰進士,嘉靖十六年任。王 廷字仕卿,四川南充縣人,壬辰進士,嘉靖十八年任、朱懐幹字中正,浙江歸安縣人,壬辰進士,嘉靖二十年任。張文鳯字公儀,直●常熟縣人,己丑進士,嘉靖二十年任。歐陽烈字懋之,江西泰和縣人。舉人,嘉靖二十三年任。趙 瀛字文海,陜西三原縣人。己丑進士,嘉靖二十四年任呉崇文字質夫,河南光山縣人。辛丑進士,嘉靖二十五年任嚴 中字執甫,浙江餘姚縣人,戊戌進士,嘉靖二十七年任沈 科字子進,浙江嘉善縣人。甲辰進士,嘉靖三十年任梁 恩字子承,湖廣巴陵縣人。甲辰進士。嘉靖三十二仁任鄔 璉字宜塋,江西新昌縣人。甲辰進士,嘉靖三十四年任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貴谿縣人。舉人,嘉靖三十四年任。汪 ●字汝東直●旌德縣人,舉人,嘉靖三十五年任史朝賓字應之,福建晉江縣人,丁未進士,嘉靖三十八年任王陳䇿字師董,直●泰州人,丁未進士,嘉靖四十一年任周 望字道見,廣東東莞縣人,癸丑進士,嘉靖四十三年任。呉道直字敬甫,直●定州人,癸丑進士,嘉靖四十三年任。姜國華字邦直,浙江慈谿縣人,己未進士,嘉靖四十四年任朱 茹字以彚,四川瀘州人,癸丑進士,嘉靖四十四年任陳應麟字仁卿,錦衣衛籍,浙江鄞縣人,己未進士,嘉靖四十五年任㳺季勲字英甫,江西豐城縣人,壬戌進士,隆慶元年任涂。 淵字時躍,江西南昌縣人。乙丑進士,隆慶二年任。張 純字碩恒,福建漳浦縣人。乙丑進士,隆慶四年任。劉 泮字汝化,江都縣籍,江西泰和縣人,壬戌進士,隆慶四年任金學曾字子魯,浙江錢塘縣人。戊辰進士,隆慶六年任。汪 審字惟幾,江西弋陽縣人,戊辰進士,隆慶六年任牛若愚字思明,河南祥符縣人。己未進士,萬歴二年任。徐 儒字邦範,江西臨川縣人,乙丑進士,萬歴四年任張德夫字子成,江西浮梁縣人,己丑進士,萬歴七年任屠元沐字日新,浙江嘉興縣人,己丑進士,萬歴八年任顧其志字太沖。直●,長洲縣人,辛未進士,萬歴十一年任。郁 文,字從周,浙江山隂縣人,丁丑進士,萬歴十四年任。呉之龍字汝陽,直●武進縣人,庚辰進士,萬歴十五年任。李民質、字元素,直●,東明縣人,癸未進士,萬歴十八年任。詹在泮、字獻功,浙江常山縣人,丙戌進士,萬歴二十年任。黃承●、字履常,浙江秀水縣人,丙戌進士,萬歴二十一年任。康夢相字予賚,江西泰和縣人,丙戌進士,萬歴二十四年任。張甲徴、字茂一,山西蒲州人,癸未進士,萬歴二十八年任。李之藻字振之,浙江仁和縣人,戊戌進士,萬歴三十年任。趙可教字子修,四川溫陵縣人,壬辰進士,萬歴三十三年任。施爾志字章甫,浙江嘉興縣人,壬辰進士,萬歴三十五年任。沈朝●字季彪,浙江仁和縣人,甲辰進士,萬歴三十八年任。謝肇淛字在杭,福建長樂縣人,壬辰進士,萬歴四十一年任。管理北河工部郎中勅。毎差一領、大畧相同。 |
62 ![]() | 皇帝勅:「工部郎中、都水司郎中謝肇淛,今命爾管理靜海縣,迤北而南,直抵濟寧一●河道,往來提督所屬軍衛,有司掌印管河,併閘壩等項官員人等,及時挑濬淤淺,導引泉源,修築隄岸,務使河道䟽通,糧運無阻,其應該出辦椿草等項錢糧,俱要查照原額數目,依期徴完収貯官庫,以備應用,出納之際,仍要稽查明白,毋容所司別項支用。其各該管河官員,務令常行巡視,不許營求,别差,亦不許別衙門違例差遣,但遇水漲衝決隄岸,各照地方,即時修理,如或工程浩大,人力不敷,量起附近軍民相兼用工,事畢即行放回。其南旺等處大小挑濬,俱遵照近日題准事理,於九月興工,一應興利除害,有益河道事務,悉聴爾從宜區處,爾仍聴總理河道都御史提督,遇有地方事務,呈請轉逹施行,若該管地方軍衛有司官員人等,敢有徇私作弊,賣放夫役、侵欺椿草錢糧,及輕忽河務不服調度,併閘溜淺鋪等夫,工食不與徴給,致誤漕運者,輕則量情責罰,重則拿問如律干礙文職五品以上,并軍職參奏處治事體重大,及事干漕運,并撫按、巡河等衙門,亦要公同㑹議,具奏定奪,毎年終,通將役過人夫,用過錢糧,修理過工程,徑自造冊奏繳。其各該掌印管河文武官員賢否爾,備送工部,轉送吏兵,二部黜陟,三年滿日,差官更替,如遇陞遷考滿,俱候委官至日交代明白,方許離任。爾受兹委用,宜修職奉公,盡心經畫,俾河道無阻,糧運有賴,斯稱任使。如或因循怠忽,徒事虛文,責有所歸,爾其欽承之故。勅《河隄謁者箴》。 漢崔 瑗 |
63 ![]() | 伊昔鴻泉,浩浩滔天,有夏作空,爰奠山川,導河積石,鑿于龍門,䟽為砥柱,率彼河滸,大陸,既礙,播於北野,濟漯咸順,沂泗從流,江、淮湯湯,而冀宅乃州,澹菑濺濺,東歸于海,九野孔安,四隩不殆。爰及周、哀,夏績陵遲,導非其導,堙非其堙。八野填淤,水高民居,湓溢滂汨,屢決金隄,瓠子潺潺,宣房作歌,使臣司水,敢告執河。 |
64 ![]() | 都水分監記。 元掲徯斯㑹通河成之四年,始建分都水,分監於東阿之景德鎮,掌凡河渠壩牐之政令,以通朝貢,漕天下實京師,地高平則水疾泄,故為堨以蓄之,水積則立機引繩以輓,其舟之下,上謂之壩,地下迤則水疾涸,故為防以節之,水溢則縋起懸版以通其舟之往來謂之牐,皆置吏以司其飛輓啓閉之節,而聴其訟獄焉。雨潦將降,則命積土壤、具畚鍤,以備奔軼衝射,水將涸,則發徒以導閼滯,塞崩潰時而巡河周視,以察其用命,不用命而賞罰之,故監之責重以煩。延祐六年秋九月,河南張侯仲仁以歴佐詹事、翰林院皆能其官,且周知渠事,選任都水丞,冬十有一月,分司東阿,詔:凡河渠之政,毋襲故狃私,毋怛勢沮威,惟宜適從,敢有撓灋亂政。雖天子使五品以卜以名,聞其下,隨以輕重論刑,毋有所貸。侯北自永濟渠,南至河東,極汶泗之源,滯疏決防凡千九百餘所,咸底於理,退即以所署治文書,庳冗儉陋,吏側立無所,爰告於衆曰:余承命來。此惟恪恭是圖,顧以函丈之屋,制千里之政,役徒百工,何所受職?下官羣吏,何所聴命?鄉遂之老,州邑之長,何所稟政?荊揚兗豫數千里,供億之吏,何所視禁?山戎島夷,遐徼絶域,朝貢之使,何所為禮?朝廷重使,何所止舍?乃㑹財於庫,協謀於吏,攻石伐材,為堂於故署之西偏,左庖右庫,前列吏舍於兩廂,次樹洛魏曹濮三役之肆於重門之內,後置使客之舘,皆環拱內向,外臨方池,長堤隱虹,又折而西,逹於大逵,高柳布隂,周垣繚城,遐邇縱觀,嘆曰:惟侯明慎周敏,惟公罔私,故役大而民弗知,功成而監益尊,政益行,斯河渠之利,永世攸賴,爰稽在昔,自丞相、忠武王建議於江表,初平之日,少監馬之貞奏功於海內一家之時,自時厥後,分治於兹者,鮮不著勤悼勞,載於簡書,而公署之役,乃以待侯侯,非樂侈其居以夸其民,所以正官守,肅上下,崇本而立政也。是役也,首事於侯至之明年,某月日卒,事於至治元年某月日,合內外之屋餘八十楹,是嵗九月,記。 |
65 ![]() | 都水行署題名碑記。 邵元吉餘姚人,工部郎中凡公署立題名碑,猶古列國乗也,可以論世,可以勸徳,可以考政,可以表年匪直為觀美已也。山東河道,舊●憲職,成化間,工部建議,始割濟寜為南北界,命郎中二員主之,賜璽書,假以事權,使繼憲職行事,然後山東河道與南北直●均●部矣,郎中雖部使有憲體焉,故於官屬則司考核之權,於錢糧則主稽查之籍,於夫役則酌倩調之宜,於勢豪則申禁遏之例於詞訟則准受理之典,是故公考核則官屬勸矣,密稽查則錢糧清矣,時倩調則夫力節矣,抑豪強則河道肅矣,公聴斷則遐邇威矣。出納之制,則有司存徴科於州縣,有司總貯於府,有司支發於掌印,有司給領於佐貳,有司郎中惟驗估繩費,度力信直,省成計,弊斯已矣。是故昵官屬則比親,錢糧則䙝,勤倩調則煩,阿豪強則䛕濫,聴斷則妄,皆自失也,故必存憲體而後可以不愧,此官必自憲其身,然後可以舉憲之職,否則惑也。吉為此懼,甫涖任,即考先輩行事,將取師焉。公署舊無題名碑,鮮有知者,喟然曰缺典也,先儒謂名者,治世脩身之具,治世云者,即予所謂考政表年之類也,脩身云者,即予所謂論世勸徳之類也,今名雖不知,况望得其行事之實,以資諸政事乎?子言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是不可已焉者也,乃盡閲廢卷為編年,考得其職,名郷貫者若干人,失其名者一人,失其郷貫者二人,究其素履始終者,則間然矣,嵗月若流而逝者如斯也,是可慨已㳟。惟我國家,嵗漕永賴,兹河河之變凡四,葢漕河、黄河相為表裹,而南北河之利害不同,黄河導而南則洪以南利之黃河決而北,則閘以北,受其害而害有二經,陽阿夀張則潰,出金單魚沛則淤潰以疏,治疏之法以洩淤,以衍治衍之法以濬,斯二者,先輩治有顯績可監也。公署舊在河西務泊頭鎮,成化以來,謂潰之功難成而害最大,乃令郎中駐劄兹土今黃河效靈,南行順軌,前之二害,萬無再至,但潰之害,不待黄河而然,近滄靜間,無嵗無之,其勢亦能奪流而注之,海直霜降後,則勢減易塞耳,葢上有汶漳衛下流,惟此河而已,近雖復古四女樹絶堤、小埽灣、減水閘,猶未足以洩百一,議者欲於滄州絶堤,大開支河,如兹兹地鹽河五孔橋之制,或庶幾耳,况黄河南北不可期也,思患而防,待時而動,足力而舉,必有變通之術,存乎其間,而非吉今日之所能為也,因併識以俟後之主斯土者。 |
66 ![]() | 《北河紀》卷五 |
URN: ctp:ws68470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 | 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 | 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