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 |
3  | 經籍考 |
4  | 經 |
5  | 等謹案:馬端臨《通考》、《小學類》,自訓詁音韻、字學各書之後,如《蘭亭考》、《十七史》䝉求《弟子職》等書皆列焉,今續輯此門,惟訓詁、字書、韻書以類相從。餘如帖考則歸目録,蒙求》則附類書。其有闗於養正閑家者,皆入儒家類,庶區分部別,不使錯雜云。《宋史藝文志》:小學類二百六部,二千五百七十二卷。 |
6  | 遼、金、元三史不立《藝文志》,散見各紀,𫝊中。《明史藝文志》,小學類八種,二百四十部,一千八百五十九卷。 |
7  | 焦竑曰:古者,八嵗入小學,習六甲四方,與書數之藝成童而授之。迨其大成也,知類通達,靡所不晰,而小學始基之矣。《爾雅》:「津渉九流,標正名物,講藝者莫不先之,於是有訓詁之學、文字之興,隨世轉易,譌舛日繁。三蒼之說,始製字法,而說文興焉。於是有偏旁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孫炎、沈約始作字音,於是有音韻之學。葢古昔六藝,乗其虛明,肄之以適用,而精神心術之微寓焉矣。古學久廢,世儒采拾經籍格言,作為小學,以補亾失。昔人所歎,為數可知而義難知。今之所患,在義可知,而數難陳,孰知不得其數,則影響空疎,而所謂義者何可知矣。 |
8  | 宋 |
9  | 羅願《爾雅翼》三十二卷 |
10  | 願,字端良,號存齋,新安人。汝楫子。以䕃補承務郎。乾道二年,登進士第,知鄂州。 |
11  | 都穆序畧曰:《爾雅》,周公書也。昔之志藝文者附於《孝經志》,經籍附於《論語》,皆所以尊經也。唐《四庫書目》始置之《小學》之首,至宋邢昺等奉勅為疏。《爾雅》,遂復與諸經並列。由周而來作者,漢孔鮒有《小爾雅》,魏張楫有《廣雅》,宋陸農師有《埤雅爾雅。翼》者,宋知鄂州新安羅公端良所著也。是書之出,後於陸氏,而考覈名物,援引百家,其博洽視陸氏,殆又過之。惜史闕公傳、《文獻通考》亦不載其書,非其裔孫文殊,曷能使其晦而復傳耶? |
12  | 明 |
13  | 朱謀㙔《駢雅》七卷 |
14  | 謀㙔見《易》類。 |
15  | 謀㙔自序畧曰:《盤》、《誥》、《雅》、《頌》,選艱而挹賾,今去殷、周三千餘䙫,其雕章繪語,方言殊訓,與夫制事錫名,豈不淵且博哉?畸文隻句獨得訊之頡籕,家書乃聨二為一,駢異而同析之,則呉越合之,則肝膽古故無其編,非藝事一大歉哉?暇日檢諸解詁,排纂㪚出之文,經子史流、《稗官賸說》,㒺不搜括條貫,依《廣雅》、《埤雅》之義,作《駢雅》七卷,又作《方國殊語》,雖所見異詞所聞異語,皆不刪廢,要亦郭公、夏五之例云。 |
16  | 張萱彚《雅》二十卷,《續編》二十八卷 |
17  | 萱,字孟竒,博羅人。萬厯時舉人,官至戸部郎中。魏濬《方言》據二卷。 |
18  | 濬見《易》類。 |
19  | 陳與郊《方言類聚》四卷 |
20  | 與郊見禮類。 |
21  | 以上訓詁 |
22  | 宋 |
23  | 郭忠恕《汗簡》三卷《目録敘畧》一卷 |
24  | 忠恕,字恕先,洛陽人。工篆竊,尤善畫。仕周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宋太宗時,召為國子監主簿,事迹具《宋史文苑傳》。 |
25  | 忠恕自述曰:「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𨽻書出,𨽻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自𨽻以下,吾不欲觀」。 |
26  | 周越序畧曰:自蒼頡逮我朝善書者,得三百九十八人,以古文大小篆𨽻飛白八分、行書草書,通為八體,附以雜書。以真書真行、行草、草書分為四等:朱彛尊曰周宗正博士,洛陽郭忠恕著汗簡,編集七十二家篆法鳥跡蝌斗畢具,依說文》例,始乙終亥後,附宋虞部員外郎李直方、高士鄭思肖跋等。謹案:《馬考》止載《佩觹》三卷,未及汗簡,今特補《録》。 |
27  | 侍其良器續千文》一卷 |
28  | 良器里貫未詳。官左朝散大夫、知池州軍事。元 |
29  | 戴侗《六書故》三十三卷 |
30  | 侗字仲達,永嘉人。淳祐中,登進士第,以國子監簿守台州。德祐初,由秘書郎遷軍器少監,辭疾不起。吾邱衍曰:「戴侗《六書》,故以鐘鼎文編此書,不知者多好之,以其字字皆有,不若《說文》與今不同者多也。形古字今,雜亂無法,鐘鼎偏旁,不能全有,只以小篆足之,或一字兩法,人多不知。 加,凢不過為「寰」字,乃音作官」,「村」字從邨,不從寸木,今乃書此為「村」,引杜詩無「村眺望賖為證,甚誤學者。許氏解字引經漢時,猶篆𨽻,乃得其宜。今侗亦引經而不能精究經典古字,以近世差誤等字作「證」,去說文逺矣。 |
31  | 楊桓《六書統》二十卷 《六書統原》十二卷桓字武子,號辛泉,兖州人。中統時以郡諸生補濟州教授,累官太史院校書、監察御史,國子監司業。呉均増修《復古編》四卷。 |
32  | 均,字仲平,爵里無攷。 |
33  | 周伯琦《說文字原》一卷 《六書正譌》五卷。伯琦字伯溫,饒州人,官至兵部侍郎。 |
34  | 伯琦《自序畧》「曰:」字原以序制作之,全正譌以「刋」𫝊「冩」之誤。 |
35  | 王禕曰:伯温於字學最用功,其作字結體,葢出泰山李斯舊碑。其著書發明斯義,有《說文》字原、六書正譌》云。 |
36  | 李文仲《字鑑》五卷 |
37  | 文仲,長洲人。 |
38  | 舒天民《六藝綱目》二卷 |
39  | 天民,字埶風,鄞縣人。 |
40  | 《䝉古譯語》一卷 |
41  | 不著撰人名氏。 |
42  | 明 |
43  | 《華夷譯語》一卷 |
44  | 洪武二十二年,翰林侍講火源潔等奉勅撰。《火源潔𫎇古人書,前有劉三吾序。 |
45  | 《篇海類編》二十卷 |
46  | 按𦾔題宋濓撰。屠隆訂。正濓字景濓,浦江人。元至正末召為編修,不就。洪武中官至翰林學士承㫖。隆字長卿,鄞縣人。萬厯進士,官禮部主事。《明史文苑》𫝊附見徐、渭𫝊中。 |
47  | 等謹案是書,致為舛陋。且書中所引,如田汝耔、湯顯祖輩,皆正德以後人,其為謬𡚶,不辨可知。所稱屠隆訂正者,亦託名也。 |
48  | 黄諌《從古正文》五卷 |
49  | 諌,字世臣,蘭州人。天順進士。累官侍講學士。後坐與石亨交,謫廣州府通判。 |
50  | 方仕《集古韻𨽻》五卷 |
51  | 仕字伯行,寧波人。 |
52  | 楊慎《石鼓文音釋》五卷,《附録》一卷 《六書索隠》五卷,《經子難字》二卷 |
53  | 慎見禮類 |
54  | 陶滋《石鼓文正誤》二卷 |
55  | 滋字時雨,絳州人。正徳進士。 |
56  | 豐道生《金石遺文》五卷 |
57  | 道生即豐坊所更名也。坊見《易》類。 |
58  | 王應電《同文備考》八卷,附《聲韻㑹通韻要粗釋》二卷,應電見禮類。 |
59  | 顧充《字義總畧》四卷 |
60  | 充,字囘瀾,上虞人。隆慶舉人。官至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 |
61  | 魏校《六書精藴》六卷,《音釋》一卷 |
62  | 校見禮類 |
63  | 錢曽曰:此於六書之學詳考極佳,尚是徐元懋手冩藁本,後附莊渠先生親筆書四紙,亦墨莊中一古物也。 |
64  | 陳士元《古俗字畧》七卷 |
65  | 士元見《易類》 |
66  | 周宇《字考啟蒙》十六卷 |
67  | 宇,字必大,西安左衛人。嘉靖舉人。官戸部主事,併音連聲《字學集要》四卷。 |
68  | 不著撰人名氏。萬厯二年,㑹稽陶承學得此書於呉中,屬其同邑毛曾刪訂。前有承學序。承學字子述,嘉靖進士,累官禮部尚書。 |
69  | 張士佩《六書賦音義》三卷 |
70  | 士佩,字澽濵,韓城人。嘉靖進士,官南京户部尚書。卞蓘古器銘釋十卷。 |
71  | 蓘,揚州人。始末無攷。 |
72  | 田藝衡同文集》五十卷 |
73  | 藝衡,字子藝,錢塘人。以歲貢生官休寧縣訓導。《明史文苑傳》附見其父。汝成,𫝊中。 |
74  | 趙撝謙《童䝉習句》一卷 |
75  | 撝謙,原名古則,餘姚人。宋秦悼惠王之後。洪武中,徴修《洪武正韻》。持議不協,出為中都國子監典簿,罷歸。尋以薦為瓊山縣教諭。事迹具《明史文苑𫝊》。本𫝊畧曰:撝謙博究《六經》,百氏之學,尤精《六書》,時目為《考古先王》。 |
76  | 撝謙自述畧曰:自許叔重以來,以同意相受,考老字為轉注,依聲託事,令長字為假借,其說既興,康成以之而解經,漁仲以之而成畧,遂失假借轉注之本,指蕭楚謂一字轉其聲而讀之,是謂轉注。宋張有曰:轉注者,展轉其聲,注釋他字之謂也。假借者不轉韻,而假借為他用之謂也。近世程端禮謂轉注為轉聲,假借為借聲,皆足正考老之謬。焦竑俗書》刋誤十二卷。 |
77  | 竑見《易類》。 |
78  | 葉秉敬《字孿》四卷 |
79  | 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人。萬厯進士,以部郎出知開封府,進河南提學僉事,再遷荊西道參議,呉元《滿六書正義》十二卷。 《六書總要》五卷 《六書泝源直音》二卷 《諧聲指南》一卷 |
80  | 元滿,字敬甫,歙縣人。萬厯中布衣。 |
81  | 李登《六書指南》二卷 《摭古遺文》二卷,《補遺》一卷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五卷 《附雖字直音》一卷登,字士龍,上元人。官新野縣知縣。 |
82  | 林茂槐《諸書字考》二卷 |
83  | 茂槐,字穉虛,福清人。萬厯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袁子讓《字學元元》十卷。 |
84  | 子讓,字仔肩,郴州人。萬厯進士,官眉州知州。五侯鯖字海》二十卷。 |
85  | 舊題湯海若訂正。 |
86  | 等謹案明湯顯祖號若士,亦曰海若,臨川人。萬厯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終於遂昌縣知縣。事迹見《明史》本傳。據是書卷首標題,當為顯祖所作,然頗多訛謬,體例亦雜,葢明末坊賈所偽託也。朱光家《字學指南》十卷。 |
87  | 光家字謙甫,上海人。 |
88  | 李當泰《字學訂譌》二卷 |
89  | 當泰,字元祉,泗州人。 |
90  | 徐孝合《并字學集篇集韻》二十三卷 |
91  | 孝順天布衣,始末無攷。 |
92  | 夏宏《字考》二卷 |
93  | 宏,字用徳,號銘乾,海陽人。 |
94  | 都俞《類纂古文字考》五卷 |
95  | 俞字仲良,錢塘人。仕履無攷,其《序》《跋》則萬厯時也。趙宧光《說文長箋》一百四卷 《六書長箋》七卷宧光字凡夫,呉縣人。 |
96  | 顧炎武曰:說文原本次第,不可見。楊慎六書索隠曰:「說文有孔子說,楚莊王說、左氏說,韓非說,淮南子說、司馬相如說,董仲舒說,京房說、衛宏說,揚雄說劉歆說,桑欽說杜林說,賈逵說,傅毅說官溥說,譚長說王育說戸彤說,張林說,黃顥說,周盛說,逯安說,歐陽僑說,甯嚴說爰禮說,徐廵說,莊都說、張徹說叔重本諸人之說作《說文》,然則叔重已不能盡得古人之意矣。萬厯時吳人趙凡夫作《說文長箋,適當喜新尚異之時,其書盛行而刺謬者甚多。如顧野王,陳人也,而以為晉之虎頭。陸龜,䝉唐人也,而以為宋之象山。王筠,梁人也,而以為晉王禹偁宋人也,而以為南朝。恂字箋,漢宣帝諱而不知宣帝諱詢衍字,箋漢平帝諱而不知平帝諱衎後漢書:劉虞𫝊故吏尾敦於路,刼虞首歸𦵏之箋引云後漢尾敦路刼劉虞首歸之。莽若以敦路為人名,而又以𦵏為莽,是劉幽州之首歸於王莽也。叩京兆藍田鄉箋云:地近京口,故从口」。夫藍田乃今之西安屬,而京口,則今之鎮江府寸十分也。漢書律厯志一黍為一分,十分為一寸,本無可疑,而増其文曰析寸為分,當為十分尺之一。此類不可勝數,姑舉其尤謬者正之。 |
97  | 朱彛尊曰:凡夫以篆書名,畧以草書,體書之,名曰草篆。所撰《說文長箋》,一時紙貴,然自解人觀之,未有不齒冷也。古之小學書數,方名大小二篆八分三真、六草諸體雜出,賴有叔重《說文》一編,自乙至亥本之倉頡,迨譜以四聲《說文亾矣。顧野王《玉篇》,其文多於叔重,孫強又増益之,迨題以《大廣益》,而《玉篇》又亡矣。葢書之最古者,莫如篆學野王,雜以𨽻書,已失其舊。李陽冰刋定《說文》,頗出私意,詆訶許氏,凡夫草篆,其又何所本乎? |
98  | 釋道泰集鐘鼎古文韻選》五卷 |
99  | 道泰,字來峯,泰州人。 |
100  | 張自烈《正字通》十二卷 |
101  | 自烈見經解類 |
102  | 等謹案:是書本自烈撰。其前列國書》十二字母則。 |
103  | 國朝廖文英所續加也。文英字百子,連州人。康熙中官南康府知府。 |
104  | 以上字書。 |
105  | 宋 |
106  | 司馬光《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光見《易類》。 |
107  | 等謹案:是書舊有《檢例》一卷,元邵光祖以為斷非光作,因自撰為檢圖之例,附於其後。光祖字宏道,呉人自署洛邑,殆其祖籍也。 |
108  | 李燾《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 |
109  | 燾字仁父。程史云:一字子真,號巽岩,丹陵人。紹興進士,官至敷文閣學士,贈光祿大夫,謚文簡。等謹案:是編前後序,見馬考、徐鍇《繫傳》條下,而佚去標題,世遂不知燾有此書。今應續録毛晃《增修互注禮部韻畧》五卷。 |
110  | 晃見書類。 |
111  | 魏了翁曰:三衢毛氏増韻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義甫應大司成校,正經籍之聘,始克録梓於胄庠,然人情異嚮,趨簡厭繁,故軼其始著,尚多刋削,世之不遇者,非獨一增韻也。 |
112  | 郭守正《増修校正押韻釋疑》五卷 |
113  | 守正字正己,自號紫雲山民。景定時人等謹案押韻釋》,疑宋紹定時,廬陵進士歐陽德隆所撰,至景定甲子守正増修之。 |
114  | 楊伯嵒《九經補韻》一卷 |
115  | 伯嵒字彥思,號泳齋,代郡人。淳祐間,以工部郎守衢州。 |
116  | 伯嵒自序畧曰:禮部韻一書,政為聲律,舉子設,紹興間三山黄進士嘗補選進,上乃亦闕畧,如《禮記》歛般請以機封毛詩鱣鮪》發發之為鱍鱍,《周禮》舎采合舞之為釋菜,或音義未順,或非韻語可押,豈可任後學之𫝊訛?乃即經釋蒐羅萃為一編,於嘉定十七年冬而書成焉。 |
117  | 俞任禮《後序》曰:禮部韻以畧,言多隘之,而議欲増自元祐國子博士孫諤隨乞添収,其後黃啓宗有補韻,呉棫有《韻補補音》,毛晃有増韻,張貴謨有《韻畧補遺》。近世黃子厚、蔣全甫各有論泳齋先生補韻,凡九經,中字之假借,音之旁通,考訂分彚,各疏其下。 |
118  | 金 |
119  | 韓孝彥《四聲篇海》十五卷 |
120  | 孝彥字允中,真定松水人。 |
121  | 韓道昭《五音集韻》十五卷 |
122  | 道昭,字伯暉,孝彥子。 |
123  | 元 |
124  | 楊桓《書學正韻》三十六卷 |
125  | 桓見本類 |
126  | 劉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一卷 |
127  | 鑑字士明,闗中人。 |
128  | 熊忠《古今韻㑹舉要》三十卷 |
129  | 忠,字子忠,昭武人。 |
130  | 朱宗文《䝉古字韻》二卷 |
131  | 宗文字彥章,信安人。前有劉更《序》,又稱為朱巴延。葢宗文嘗充蒙古字學弟子,故別以「䝉」古語命名也。《四聲等子》一卷。 |
132  | 不著撰人名氏。 |
133  | 《漢𨽻分韻》七卷。 |
134  | 不著撰人名氏。 |
135  | 明。 |
136  | 《洪武正韻》十六卷 |
137  | 洪武中,翰林侍講學士樂韶鳳宋濓等撰。趙撝謙《聲音文字通》三十二卷。 |
138  | 撝謙見本類》。 |
139  | 章黼《韻學集成》十三卷 |
140  | 黼,字道常,嘉定人,隠居教授,以博聞。稱蘭廷秀韻畧易通二卷。 |
141  | 廷秀,字上菴,正統中人,爵里無攷。 |
142  | 楊慎古《音叢目》五卷 《古音獵要》五卷 《古音餘》一卷,《古音附録》五卷 《竒字韻》五卷 《古音畧例》一卷,《轉注古音畧》五卷 《古音駢字》一卷 |
143  | 慎見禮類 |
144  | 慎轉注古音畧自序》曰:「六書分六體」。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假借、轉注是也。六書以十分計之,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聲居其四,假借借此四者也,轉注、注此四者也。四象以為經,假借轉注以為緯,四象之書有限,假借轉注無窮也」。漁仲《六書考》論假借極有法,則至說轉注之義則謬以千里矣。 |
145  | 張位《問竒集》一卷 |
146  | 位,字明成,新建人。隆慶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
147  | 位自序》畧曰:「凡音必先辨五音,其淺深輕重全在齒脗間別之如宮喉音商,齒頭正音、角,牙音徴舌頭,舌上音羽脣,輕音切音之紐,不可不別」。茅溱韻譜本義》十卷。 |
148  | 溱字平甫,丹徒人。 |
149  | 方日升《韻㑹小補》三十卷 |
150  | 日升,字子謙,永嘉人。 |
151  | 陳第《毛詩古音考》四卷 《屈宋古音義》三卷第見《易類》。 |
152  | 第《屈宋古音義自序畧曰:「毛詩》、《易》象之音,若日月中天耿然不可易矣。考之屈、宋其音,往往與《詩易》合。其詩易所無者,又往往與周、秦、漢、魏之歌謡詩賦,合其為古音何?疑自唐顔師古太子賢,注《兩漢書》,於長卿子雲、孟堅平子諸賦音有與時者,後儒不察,自《毛詩》、《楚辭》、《漢賦》凡古昔有韻之篇,動以叶韻當之。余少好屈宋,一一以古音讀之,聲韻頗諧,因復集屈宋古音義,公之同好。 |
153  | 濮陽淶《韻學大成》四卷 |
154  | 淶,字貞菴,廣德州人。嘉靖舉人,官南昌府通判。葉秉敬韻表 |
155  | 秉敬見本類。 |
156  | 呉繼仕《音聲紀元》六卷 |
157  | 繼仕見經解類》。 |
158  | 呂維祺《音韻日月燈》七十卷 |
159  | 維祺見儀注類。 |
160  | 張獻翼《讀易韻考》七卷 |
161  | 獻翼見《易類》。 |
162  | 《甘雨《古今韻分注撮要》五卷 |
163  | 雨,字子開,永新人。萬厯進士。由翰林院檢討謫德安府推官,遷南京刑部郎中。 |
164  | 等謹案:是書,雨所撰而注之者為陳士元,士元見《易類》。 |
165  | 呂坤《交泰韻》一卷 |
166  | 坤見儀注類 |
167  | 周嘉棟《正韻彚編》四卷 |
168  | 嘉棟,字隆之,黃州人。萬厯進士。 |
169  | 程元初《律古詞曲賦叶韻》十二卷 |
170  | 元初字全之,歙縣人。 |
171  | 朱簡《韻總持》三卷 |
172  | 簡字修能,萬厯時人。 |
173  | 釋真空《篇韻貫珠集》一卷 |
174  | 真空號清泉。萬厯中,京師慈仁寺僧。 |
175  | 金尼閣西儒耳目資》 |
176  | 尼閣,字四表,西洋人。 |
177  | 楊時偉《正韻箋》四卷 |
178  | 時偉見《春秋》類。 |
179  | 喬中和《元韻譜》五十四卷 |
180  | 中和見《易》類。 |
181  | 陳藎謨《皇極圖韻》一卷 |
182  | 藎謨,字獻可,嘉興人,黃道周之門人。 |
183  | 等謹案:是書本邵子《皇極經世》聲音倡和之說而推衍之。末以經緯子母為說,實即邵子之言隂陽剛柔也。 |
184  | 陳藎臣《元音統韻》二十二卷 |
185  | 藎臣始末無攷。 |
186  | 等謹案是書,為其門人胡邵瑛增修,桑紹良《青郊雜著》一卷。 《文韻考衷》、《六聲㑹編》十二卷。紹良,字遂叔,零陵人。 |
187  | 龔黃古《叶讀》五卷 |
188  | 黃爵里,無攷。 |
189  | 楊貞一《詩音辨畧》二卷 |
190  | 貞一,字孟公,新都人。 |
191  | 馬自援等《音外集》一卷,《內集》一卷 |
192  | 自援,雲南人,始末無攷。 |
193  | 《纂韻》五十卷 |
194  | 不著撰人名氏。 |
195  | 《字韻合璧》二十卷 |
196  | 不著撰人名氏,但題「鄱東朱孔陽訂正」,以上韻書。 |
197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