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三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經籍考》二十一
3
4
等謹按馬端臨《通考集類》六曰:《楚辭、別集》、詩集、歌詞、章奏、總集,粤自劉向裒屈、宋諸賦,定名《楚辭》。《隋志》集部即別為一門,厯代因之。別集門部,舊本最繁,凡載道之辭,言志之什,與夫敷奏之,鴻猷,倚聲之末,技胥附焉。逮馬氏析為四類,而後詩與章奏歌詞之獨行者,秩然以分總集之內,別析一子,目曰《文史》,葢總集在薈萃、《菁英》、《文史》,則品題臧否。雖同居一類,而流別攸殊。《五朝續通考》一仍馬氏之舊,惟是章奏一門已遵。
5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改為奏議,隸史部則此自不應複見。謹列其目凡五:首《楚辭》,次《別集》,次《詩集》,次《歌詞》,次《總集》,而《文史》則仍附總集之後。
6
楚詞 別集
7
欽定補繪離騷全圖》二卷蕭雲從原圖,乾隆四十七年奉勅補繪,雲從見經類。
8
等謹按,宋李公麟等多以離騷事物寫摹情狀,然不過一篇一章,未能賅備。雲從始因章句,廣為此圖,一時詫為神品。然考原圖、九歌凡九,天問凡五十四,而目録、凡例所稱《離騷經》、《逺遊》諸圖,俱已散佚,《香草圖》亦未之逮我。
9
皇上念其用意之勤,而掛漏之多也,爰詔羣臣,叅考成編,補為全帙,於是體物摹神,粲然大備仰見。
10
幾餘游藝,不遺繪事之微,俾讀者按圖索句,得以博物辨名。此誠萬世汲古之資,而非僅雲從一人之私幸矣。
11
《楚辭燈》四卷
12
林雲銘撰。雲銘西仲,侯官人。順治戊戍進士,官徽州府通判。
13
雲銘自述曰:惜《誦》為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而作,時但見疏而未嘗放。本傳所謂不復在位者,以不復在左徒之位,未嘗不在朝也。且《思美人抽思》,乃懷王置之於外時作,然此時在漢北,尚與江南之埜無渉,惟《渉江橘頌》、《悲囘風》、《惜往日》、《哀郢懷沙》六篇,始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如此說來,既與本傳使齊及諫釋張儀諫入武闗數事不相礙,且與《思美人》、《抽思章》稱造都為南行,朝臣為南人及來集漢北等語、《哀郢章仲春東遷、逍遥來東、西思故都等語,一一印合等。謹按王逸注以九章皆屈原放,江南時作雲銘,取其篇次,盡易其舊,以為創解。然觀其自述諸語,實以明黃文煥《楚辭》聽直為藍本也。
14
《離騷經注》一卷,《九歌注》一卷
15
李光地撰。光地見《經類》。
16
天問補注》一卷
17
毛竒齡撰。竒齡見經類》。
18
離騷《經解》一卷
19
方楘如撰。楘如文輈,淳安人。康熈丙戍進士,官豐潤縣知縣。
20
山帶閣注《楚詞》六卷 《楚詞餘論》二卷 《楚詞說韻》一卷
21
蔣驥撰。驥字涑塍,武進人。驥自述曰:宋洪慶善朱晦菴考定,原賦止於《漁父篇》。今採黃維章林西仲語,并載招魂、大招以正《漢志》二十五篇之數。其作文,次第,首《惜誦》,次《離騷》,次《抽思》,次《思美人》,次《卜居》,次《大招》,次《哀郢》,次《渉江》,次《漁父》,次《懷沙》,次《招魂》,次《悲囘風》。次《惜往日惜誦。至卜居》,皆作於懷王時《大招》以下作於頃襄王時若九歌,《天問》橘頌逺遊,文辭渾然,弗敢強為之說。
22
《離騷解》一卷 《楚詞九歌解》一卷 《讀騷列論》一顧成天撰。成天良哉,婁縣人。雍正庚戍進士,官翰林院侍講。
23
嚴文在序曰:「《離騷》九章,逺遊天,問招魂大招,卜居漁父,析其大㫖而已足也。九歌訛而戾於義理,非條分縷析不可得正,得其意者,足為人臣教忠之書,興學士感發無窮之意。
24
《離騷中正無卷數
25
林仲懿撰。仲懿見《子類》。
26
等謹按,仲懿謂屈原以執中為宗𣲖主敬為根柢,其賦直與四子書相表裏。又《釋名余曰正,則字余曰靈。均至牽引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以相附合。曽謂騷人作賦,而有是迂論乎?
27
《屈騷《心印》五卷
28
夏大霖撰。大霖用雨,號梅臯,衢州西安人。《楚詞新注》八卷
29
屈復撰。見心,號悔翁,蒲城人。《楚詞章句》七卷。
30
劉夢鵬撰。夢鵬見經類》。
31
右《楚詞
32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一百七十六卷等。謹按康熙五十年大學士張英等恭編。凡三集、第四集,則雍正十年和碩莊親王允祿等恭編洪惟。
33
聖祖仁皇帝,寳祚延洪。
34
大文丕煥
35
萬幾之暇,寓志藝林,故前後所編,凡勅、諭、奏書、表論、辨解、序記、說跋、碑頌、贊銘、祭文、雜著、詩賦各體,自癸亥以前為初集四十卷,丁丑以前為二。
36
《集》五十卷辛、夘以前為三集,五十卷壬辰至壬寅為四集,三十六卷,通一百七十六卷。
37
聖人之著作日新,貫絡綱維,包涵宇宙,闡事物難窮之義。濬古今未盡之藏,允宜昭示,萬年炳光,二曜具徵」。
38
聖學髙深,洵非末學之士所能仰窺。
39
睿裁於萬一已。
40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三十卷等。謹按文凡二十卷,分十三體詩十卷。前七卷為康熙壬寅以前作曰。
41
《雍邸集》後三卷則
42
《御極》以後作曰:
43
《四宜堂集》欽惟。
44
世宗憲皇帝至孝本乎性成,典學務乎時敏。當潛邸之初,龍樓視膳,夙夜躬親,而燕息餘閒,即覃精藝苑洎乎!
45
膺圖御宇,宵旰勵精。十三年之中,宣諭批答,逾數百卷而。
46
奎藻所抒,復成巨帙,迄今册府,尊藏仰見。
47
聖人著作之精,誠非佔畢,儒臣所能仰贊一詞也。御製《樂善堂文集定本三十卷。
48
乾隆二十三年,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蔣溥等奉勅重編。
49
皇上御製序曰:「朕少讀尚書,見二帝、三王以及繼世之哲后、君臣咨儆,惟是身心性命之本,原其敷政命官,亦惟根柢道德,而不規規於事為之末。及考詩易四子之言,凡論政者,皆與書所稱,同其指歸,互為表裏。其後博渉諸史,則雖明盛之世所殫心竭慮者,大概詳於事功而畧於本原教化之升降,治象之崇卑,其分岐實判於此,用是日有孜孜求所以取道入德之門,䝉
50
皇考示以明理立誠之大訓,而畧得其統貫,又念修辭,必本乎誠,故凡見於古文、詩辭者,咸以是為宗,而不敢有貳焉。往者嵗庚戍曽録數年中所作序論、書記、雜文、詩賦,次為十有四卷,置諸几案時,就所言以自檢其行。嗣是所作,葢四倍前繼序以來,躬理萬幾,兢兢業業,惟恐一事失宜負。
51
皇考付屬之重,思如曩時從容文墨之娛,不可復得,然少有餘閒,未嘗不考鏡經史,以自觀省。爰取《庚戌文鈔所載存十之三,續作未訂入者存十之七,總為一編,共若干卷,非欲以文辭自表著。葢是集乃朕夙昔稽古典學,所心得實,不忍棄置。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贋各半。且朕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轉貽後世之譏,則是集之輯有不得已者。記曰:本諸身徵諸庶民,曩予自檢所行,以勉副所言者,乃日用酬酢之常。今兹所行,事無大小,莫非政教之平陂,生民之苦樂相倚,不可以中立者也,因此益自儆惕,而克艱天位,顧畏民碞,庶幾明理立誠之學,叅前倚衡,永永勿替也夫。
52
等謹按。
53
《樂善堂文集》於乾隆二年五月頒行,至是復命校擬,簽貼進呈,重訂定本。凡文十三卷、詩十七卷。御製文,初集三十卷。
54
皇上御製序曰:「于敏中排次數年來所為御製文,初集成而以序為請。夫序者,所以叙陳經㫖,故孔子作書序。子夏作詩序,未聞自序其文也。自序其文,葢漢、唐以後之事乎?為天子者所以修己治人,必當以三代以上自朂,豈可以漢、唐以後自畫,此正務也?至於文乃其餘事耳,然亦豈可以漢、唐以後為法哉?如是則敏中之請序可以不允」。既而思之向之《樂善堂全集》及御製詩「初集不既有序乎?於凡惕已敬」。
55
天本身徵,民憫農桑,驗今昔葢已言之悉矣。例以向不可以不序,而以向之言之悉,則又可以不必序矣。雖然,不欲與文人學士爭長,亦向之本意也。則今之裒然成集者,與向之言為合乎?為否乎?以之自問,抑又不能措一辭云。
56
等謹按:
57
御製文初集凡五百七十餘篇,分十有九類,每類各以年月為次。乾隆二十八年,戶部侍郎于敏中奏請編刻,奉
58
㫖如所請行,三十年復。
59
允浙江學臣錢維城之,請許直省布政使司照式刋布。欽惟我
60
皇上德隆千古,學貫三才,擷百氏之菁英,潄六藝之芳潤。
61
文集所垂,己逾數百。其中包含廣大,考索精深,庶物庶名,兼該道器,實心實政原本。
62
敬誠譬之元化,斡運宰制樞機,而日月星雲,大文彌煥,所謂與天合撰者,道在是也。至於體黜雕鏤,㫖探刪定。
63
萬幾餘暇。
64
典學日勤
65
天縱聖神迥非臣下。所能觀法於萬一。臣等循環,雒誦仰羨。
66
摛、華之美富繼踵方,新益徵臨,御之康強,延釐未艾也。己《燕香齋文集》四卷 《詩集》六卷,劉餘祐撰。餘祐申徵,號玉吾,又號「燕香居士」,宛平人,原籍濵州前,明萬厯丙辰進士,官兵部侍郎,入。
67
國朝官至戶部尚書。
68
金文通集》二十卷
69
金之俊撰。之俊豈凡,吳江人。前明萬厯己未進士入。
70
國朝官至中和殿大學士,諡文通。
71
《灌研齋集》四巻
72
李元鼎撰。元鼎梅公,吉水人。前明天啟壬戍進士入。
73
國朝官至兵部左侍郎。
74
陸廷燦《南村筆記》曰:元鼎家有古研,五瓣如梅花,質如黃玉,相傳為灌嬰廟瓦,故以名齋,因名集。用六集十二卷。
75
刁包撰。包見經類。
76
《秀巖集》三十一卷
77
胡世安撰。世安見《經類。
78
世安自序曰:「己、夘、秋以前,稿因罹兵變,露電委之。頃檢其存者,彚録成帙。甲申春以前,曰《秀巖存詠》以後,曰《石芝軒集》、雜文》,曰《容竹居偶存石芝軒續存》。
79
澹《友軒集》十六卷 《桴庵集》四卷薛所藴撰。所藴字子展,前明崇禎戊辰進士,入國朝,官至禮部侍郎。
80
《搜遺稿》四卷
81
彭賔撰。賔字燕,又一字穆如,華亭人。前明崇禎庚午舉人入。
82
國朝官至汝寧府推官。
83
《青溪遺稿》二十八卷
84
程正揆撰。正揆見子類》
85
王士禎《跋》曰:正揆工畫,其《江山臥遊圖》,散在人間者,有數百本,士禎亦藏其二」。
86
等謹按是集凡詩十六卷,文十一卷,序一卷,附《竒夢録》一卷,集中多題畫論畫之作,葢正揆嘗從董其昌遊,故於繪事頗擅其長。
87
梅村集》四十巻
88
吳偉業撰。偉業見《史類》。
89
等謹按:偉業少時問學賅博,文筆瑰麗,一時頗有徐、庾之目。其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故能仰契宸衷,榮傳詞苑。至於倚聲末技,亦能接跡屯田。王士禎嘗稱之。惟古文擷魏、晉之膏腴,於散體之中,時叅儷偶,未免有乖正格耳。
90
《己亥存稿》一卷
91
孫承澤撰。承澤見《經類。
92
《浮雲集》十一卷
93
陳之遴撰。之遴素菴,海寧人。前明崇禎丁丑進士,官中允入。
94
國朝官至宏文院大學士,謫戍尚陽堡。《且園近集》四卷 《且園近詩》五卷 《了菴文集》九卷
95
王岱撰。山長,湘潭人。前明崇禎己夘舉人。入國朝,官隨州學正。康熈己未,嘗薦舉博學鴻詞。岱自記曰:「康熈丙午七月,就隨州任,黌宮有隙地,宅而園之,曰且園」,因以名集」。
96
《內省齋文集》三十二卷
97
湯來賀撰。來賀佐平,改字念平,號惕菴,南豐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僉事。《古處堂集》四卷。
98
髙爾儼撰。爾儼字岱輿,靜海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編修入。
99
國朝官至大學士,《諡文端沚亭文集》二卷
100
孫廷銓撰。廷銓見《史類》。
101
《薪齋集》八卷
102
呂陽撰。全五,無錫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浙江布政司叅議。
103
《讀史亭詩集》十六卷 《文集》二十二卷彭而述撰。而述字禹峯,鄧州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陽曲縣知縣。入
104
國朝官至貴州巡撫,終雲南布政使。朱彞尊跋曰:「而述為詩文,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不盡無。
105
《道山堂前集》四卷 《後集》七卷,陳軾撰。靜機,侯官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廣西蒼梧道。
106
山圍堂集》二十三卷
107
鄭宗圭撰。宗圭圭甫,號瞻亭。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
108
國朝官烏程縣知縣。
109
石雲《居士集》十五卷 《詩》七卷陳名夏撰。名夏百史,溧陽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
110
國朝官至大學士,縁事伏誅等,謹按,名夏歸命。
111
本朝棄瑕録用,後因怙權骩法,旋正刑章,御製《人臣儆心録,訓誡詳明,葢其立身隳敗,他無足觀,雖生平著述,於典制有可考核,然集中顛倒是非多。
112
乖公論、《四庫全書,僅附存目,俾後之覽者,因其集以論其人,益共凛然於臣道之防焉。
113
《誠正齋集》八卷
114
上官鉝撰鉝字三立,號松石,翼城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
115
國朝官至副都御史。
116
《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 《詩集》三十三卷王崇簡撰。崇簡見《子類》,
117
《東村集》十卷
118
李呈祥撰。呈祥其旋,一字吉津,號木齋,霑化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
119
國朝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120
愚庵小集》十五卷
121
朱鶴齡撰。鶴齡見《經類》。
122
等謹按:鶴齡與崑山顧炎武善,炎武因其専力詞賦,朂以本原之學,始研思經義,運以心裁,作為文章,典雅醇實,且有資於考證。至與錢謙益同郡,而薄其為人,集中不惟無一語及之。且於所作《元裕之集》後一篇,借裕之以責謙益,尤能持守大義,可謂錚錚矯矯者已。
123
東谷集》三十四卷 《歸庸集》四卷 《桑榆集》三卷白允謙撰,允謙見《子類》。
124
《陳士業全集》十六卷
125
陳宏緒撰。宏緒見《史類》。
126
南雷《文定》十一卷 《文約》四卷,黄宗羲撰。宗羲見經類。
127
等謹按,宗羲居餘姚之竹橋,有南雷里,為唐謝遺塵故居,距竹橋僅數里,故以名其集。其曰文定者,葢取丁廙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語也。晩年屢自刋削,僅存四卷,因名曰文約》云。
128
《紫峯集》十四卷
129
杜越撰。君異,號紫峯,容城人。前明諸生。康熈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以老疾未赴。
130
《蒿菴集》三卷
131
張爾岐撰。爾岐見經類。
132
《五公山人集》十四卷
133
王餘祐撰。餘祐本姓宓,字申之,一字介祺,直隸新城人。前明諸生。後居易州五公山,因號五公山人。《水田居士文集》五卷。
134
賀貽孫撰。貽孫見經類。
135
《織齋集鈔》八卷
136
李煥章撰。煥章象先,號織齋,山東樂安人。前明諸生。
137
《燕峯文鈔》一
138
費密撰。此度,成都人。《虎溪漁叟集》十巻
139
劉命清撰。命清穆叔,臨川人。《彭省廬文集》七卷。 《詩集》十卷,彭師度撰。師度古晉,號省廬,華亭人。《省軒文鈔》十卷。
140
柴紹炳撰。紹炳,見經類。
141
《潠書》八卷 《思古堂集》四卷 《東苑文鈔》二卷,《詩鈔》一卷 《小匡文鈔》四卷
142
毛先舒撰。先舒見《經類。
143
先舒《潠書自記》曰:是編所作皆雜文諸篇末,惟王猷定柴紹炳、沈謙三君語,畧載數條,以其為亡友之筆故也。
144
《學園集》二卷 《續編》六卷沈起撰。起見經類。
145
《榆墩集選文》九卷 詩二巻,徐世漙撰。世漙見經類。
146
《安靜子集》十三卷
147
安致逺撰。致逺字靜子,一名如盤,字拙石,夀光人。貢生。
148
致逺自序畧曰:余詩,喜摩詰,文慕廬陵,愛其從容閒雅,不事鉤棘。
149
《嬾齋別集》十四卷
150
僧通門撰。通門字牧雲,姓張氏,常熟人。祝髪於興福禪林,尋主古南鶴林、天童等寺。
151
《西北文集》四卷
152
畢振姬撰。振姬見《史類》。
153
等。謹按振姬集》,縱橫疎宕,頗有竒氣,然渾厚則不足。其云西北文者,太原傅山所題,以東南之人謂之西北之文也。
154
《涑水編》五卷
155
翟鳯翥撰。鳯翥字象陸,聞喜人。順治丙戍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
156
《祓園集》九卷
157
梁清逺撰。清逺見《子類。
158
《聿修堂集》一卷
159
藍潤撰。海重,即墨人。順治丙戍進士,初名滋,任侍讀時。
160
賜今名,厯官湖廣布政使,《寒松堂集》九十二卷。
161
魏象樞撰。象樞環極,蔚州人。順治丙戍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敏果。
162
等謹按寒松堂者,象樞乞休時,聖祖仁皇帝御賜扁額也。象樞學問深醇,文筆樸直,正色立朝,特標勁節,仰邀
163
宸翰褒題,信不負耳。
164
《兼濟堂文集》二十卷 《崑林小品》三卷 《昆林外集》無巻數
165
魏裔介撰。裔介見《經類。
166
等謹按裔介所著述刻之江南者,曰《兼濟堂集》十四卷,刻之荊南者,曰《兼濟堂集》。二十四卷刻之京師者,曰《文選》二集、上、下編》、《崑林小品》上,下編《昆林外集》一編,奏疏四十九篇,尺牘存餘七卷,刻之。歸田後者曰兼《濟堂文選》十卷,《嶼舫近草》五卷,詩七卷、《樗林三筆》五卷,又有《聖學知統録》等書。此二十巻,乃其子荔彤屬詹明章裒輯諸本,選為一編。小品《外集》則雜著諸篇,集外別行者也。
167
《四思堂文集》八巻
168
傅維鱗撰。維鱗見《史類》。
169
《燕川漁唱詩》二卷 《植齋文集》二卷傅維橒撰。維橒字培公,號霄影,靈夀人《倚雉集》十二卷。
170
竇遴竒撰。遴竒字松濤,大名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僉都御史。
171
王文靖集》二十四卷,《附録》一卷王熈撰。熙字子撰。一字胥廷,宛平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靖。
172
等謹按,熙生時所刻者曰《寳翰堂集》,止十餘卷,此其全集也。
173
《林屋文稿》十六卷 《詩稿》十四卷宋徵輿撰。徵輿轅文,華亭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174
慎齋遇集》五卷 《莅楚學記》一卷 《日懷堂奏疏》四巻
175
蔣永修撰。永修見《經類。
176
《江南通志》曰:永修在應山有守禦,功在平越清丈苗民虗税八千有竒,在湖廣振興文教,楚風為之一變。
177
《潛滄集》七卷
178
余一元撰。一元字占一,號潛滄,山海衛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禮部郎中。
179
《安雅堂集》十卷 安雅堂詩 安雅堂《拾遺詩》俱無卷數 《安雅堂拾遺文》二卷,《附二《鄉亭詞》四卷,宋琬撰。琬見史類
180
王士禎池北偶談》曰: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也。又曰:「宋浙江後詩,頗擬放翁《五古歌行》詩闖杜、韓之奧」。又《漁洋詩話》曰:康熙庚辰,余官刑部尚書荔裳之子思勃來京師,以《入蜀集》相示亟,録而存之。集中古選詩歌行,氣格深穏,余多補入《感》舊集》。
181
《退菴集》二十一卷
182
李敬撰。敬字退菴,江寧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湖南。
183
敬自序《詩集畧》曰:必深知元氣流行,使心口之間,律呂相合,乃適於喜怒哀樂之正。
184
《西山集》九卷
185
張能鱗撰。能鱗見經類。
186
《文襄公別録》六卷
187
李之芳撰。之芳見《史類》。
188
《春樹草堂集》六卷
189
杜恒燦撰。恒燦字杜若,號蒼舒,三原人。順治戊子副榜貢生。
190
《屺思臺文集》八卷 《詩集》一卷,劉子壯撰。子壯克猷,黃岡人。順治己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191
等謹按子壯,未及第,前困公車者二十年。所作制藝,雄厚排奡,凌轢一切。與熊伯龍齊名,世稱熊、劉。至於古學,往往失於粗豪,則固遜於熊矣。《熊學士詩文集》三卷
192
熊伯龍撰。伯龍次侯,號鍾陵,漢陽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193
《學餘堂文集》二十八巻 《詩集》五十卷 《外集》二
194
施閏章撰《閏章見《子類》。
195
閏章語王士禎門人洪昇曰:「爾師如華嚴樓閣,彈指即見吾詩如作室者。瓴甓木石,一一就平地築起」。
196
等謹按《閏章》之文,剗除浮腐,不失規矩。《鶴靜堂集》十九卷。
197
周茂源撰。茂源宿來,號釡山,華亭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處州府知府。
198
《貽清堂集》十三卷 《補遺》四卷張習孔撰。習孔見子類
199
《萬青閣全集》八卷
200
趙吉士撰。吉士見史類。
201
《湯子遺書》十卷。
202
湯斌撰。斌見《史類》。
203
等謹按:斌與陸隴其俱號醇儒,隴其篤守程、朱,於陸王攻擊甚力。斌則根柢姚江,而亦能持新安、金谿之平,故二人異趣同歸。其生平得力,具見《語録》中。其他著述,亦皆有體有用,通達治體,洵不愧國家理學名臣之目也。
204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一
URN: ctp:ws71189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