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十五

《卷三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唐㑹要卷三十五
3
宋 王溥 撰
4
學校。
5
武徳元年十一月四日,詔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於秘書外省別立小學。貞觀五年以後,太宗數幸國學,太學遂增築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亦增生員,其書筭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其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無何,髙麗、百濟、新羅、髙昌、吐蕃諸國部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於是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6
光宅二年,梓州進士陳子昻上䟽曰:「臣竊獨有私恨者,陛下方欲興崇大化,而不知國家太學之廢,積以嵗月乆矣,學堂蕪穢,畧無以詩書禮樂相聞習者,陛下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臣聞天子立太學,所以聚天下賢英為政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禮,於是興焉。揖讓樽俎之節,於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賢臣由此也,今則荒廢委而不論,而欲睦人倫,興禮讓,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末,豈可得哉?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奈何天子之政而棄禮樂哉?陛下何不詔天下胄子使歸太學而習業乎?斯亦國家之大務也。聖厯二年十月,鳳閣舍人韋嗣立上䟽曰:臣聞禮記曰:化人成俗,必由乎學。學之於人,其用葢博,故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王之諸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國之俊選皆造焉,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學而成者。國家自永淳以來二十餘載,國學廢散,冑子衰缺,時輕儒學之官,莫存章句之選,貴門後進,競以僥倖升班,寒族常流,復因凌替弛業,考試之際,秀茂罕登,驅之臨人,何以從政?又垂拱以後,文明在辰,盛典鴻休,日書月至,因藉際㑹,入仕尤多,陛下誠能下明制,發徳音,廣開庠序,大敦學校,三館生徒,即令追集王公已下子弟,不容別求仕進,皆入國學,服膺訓典,崇飾館廟,尊尚師儒,盛陳奠菜之儀,宏敷講說之㑹,使士庶觀聴,有所發揚,𢎞奬道徳,於是乎在,則四海之內,靡然向風矣。神龍二年九月,勅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於師國子本學各絹三疋,四門學絹二疋,俊士及律書筭學、州縣各絹一疋,皆有酒酺。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以毎年國子監所管學生,國子監試州縣學生當州試,並選藝業優長者為試官,仍長官監試。其試者通計一年所受之業,口問大義十條,得八已上為上,得六已上為中,得五以上為下。及其學九年,律生則六年。不貢舉者,並解追。其從縣向州者,年數下第,並須通計服闋重仕者,不在計限,不得改業。開元二十一年五月勅:諸州縣學生,年二十五已下,八品九品子,若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經已上,及未通經,精神超悟、有文詞吏學者,毎年銓量舉選,所司簡試,聴入四門,學充俊士,即諸色人省試不第,情願入學者聴。國子監所管學生,尚書省補州縣學生,所在長官,補諸州縣學生,既習正業之外,仍令兼習吉凶禮,公私有禮事處,令示儀式,餘皆不得,輒使許百姓任立私學,其欲寄州縣受業者,亦聴。
7
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勅:古者鄉有序,黨有塾,將以𢎞長儒教,誘進學徒,化人成俗,率由於是,其天下州縣,毎鄉之內,各増置一學,仍擇師資,令其教授。貞元三年正月,右補闕宇文炫上言,請京畿諸縣鄉村廢寺,並為鄉學并上制書事二十餘件,䟽奏不報。太和七年八月赦節文:「應公卿士族子弟,取來年正月以後不先入國學習業者,不在應明經進士之限。㑹昌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內士人寄客修明經、進士業者,並宜𨽻名太學。外州寄土人,並𨽻名所在官學。
8
褒崇先聖先師已下附武徳二年六月一日,詔曰:「盛徳必祀,義在方冊,達人命世,流慶後昆。爰始姬旦,贊翊周邦,創設禮樂,大明典憲,啓生民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粵若宣尼,天資濬哲,四科之數,歴代不刋,三千之徒,風流無歇。惟兹二聖,衛道生人,宗祀不修,孰明褒尚,宜令有司於國子監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後,具以名聞,詳考所宜,當加爵土」。
9
貞觀二年十二月,尚書左僕射房𤣥齡、國子博士朱子奢建議云:「武徳中,詔釋奠於太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是聖人,庠序置奠,本縁夫子,故晉、宋、梁、陳及隋大業故事,皆以孔子為先聖,顔回為先師,厯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請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聖,以顔回配享」。詔從之。
10
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修宣尼廟於兖州,給戶二十,充享祀焉。
11
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髙糓、梁赤、伏勝、髙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衆、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肅、王輔嗣、杜元凱、范寗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自今有事於太學,並令配享尼父廟堂。
12
顯慶二年七月十一日,大尉長孫無忌等議曰:「按新禮,孔子為先聖顔回,為先師崇祀不祧興朝之良法。又准貞觀二十一年以孔子為先聖,更以左丘明等二十一人與顔回俱配,尼父於太學並為先師。今據永徽令文,改用周公為先聖,遂黜孔子為先師,顔回、左丘明並為從祀。謹按禮記云:凡學,春官釋奠于先師。鄭𤣥注曰:官謂詩書、禮、樂之官也。先師者,若禮有髙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可以為師者,又禮記曰: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𤣥注曰:若周公、孔子也。據禮為定,昭然自別,聖則非周即孔,師則偏著一經,漢魏以來,取舍各異,顔回夫子互作先師,宣父、周公迭為先聖,求其節文,遞有得失,所以貞觀之末,新降綸言,依禮記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說,正夫子為先聖,加衆儒為先師,永垂制於後昆,革往代之紕繆。而今新令不詳制㫖,輒事刋改,遂違明詔,但成王幼年,周公踐極,制禮作樂,功比帝王,所以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為六君子,又說明王孝道,乃述周公嚴配,此即姬旦鴻業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實貶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極文喪之弊,祖述堯舜,憲章文武,𢎞聖教於六經,闡儒風於千禩,故孟軻稱生靈以來,一人而已。自漢已降,奕葉封侯,崇奉其聖,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入先師?且丘明之徒,見行其學,貶為從祀,亦無故事。今請改令從詔,於義為允。其周公仍依別禮配享武王」。詔從之。
13
三年,文宣王廟樂,詔用《宣和之舞國子博士范頵撰樂章。乾封元年正月三十日,追贈孔子為太師,至天授元年,封孔子為隆道公,總章元年二月一日,顔回贈太子少師,曾參贈太子少保,至太極元年二月十六日,追贈顔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並配享孔子廟。至開元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詔曰:𢎞我王化,在乎師儒,能發此道,啓迪含靈,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徳配乾坤,身掲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賜,不其猗歟?嗚呼!楚王莫封,魯公不用,俾夫大聖,才列陪臣,栖遑旅泊,固可嘆矣!年祀寢逺,光靈益彰,雖大有褒稱,而未為崇峻,不副於實人,其謂何?夫子既稱先聖,可追諡為文宣王,令三公持節冊命,其後嗣褒聖侯改封嗣文宣王,昔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豈宜依舊,宜補其墜典,永作成式。其兩京國子監及天下諸州夫子,南面坐十哲等,東西行列,且門人三千,見稱十哲,包夫衆美,實越等夷,暢𤣥聖之風規,發人倫之耳目,並宜褒贈,以寵賢明。其顔子既云亞聖,須優其秩顔子贈兖國公,閔子騫贈費侯,冉伯牛贈鄆侯,仲弓贈薛侯,冉有贈徐侯,子路贈衛侯,宰我贈齊侯,端木子貢贈黎侯,子游贈吳侯,卜子夏贈魏侯。又夫子格言參也,稱魯雖居七十之數,不載四科之目,頃雖參於十哲,終未殊於等倫,乆稽先㫖,俾循舊位,庶乎禮得其序,人焉式瞻。二十二日,命尚書右丞相裴耀卿攝太尉,持節就國子廟冊命畢,所司奠祭,亦如釋奠之禮,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往東都就廟行冊禮。二十七日,勅兩京及兖州舊宅廟像,宜改服冕,衮其州及縣廟宇既小,但移南面,不須改其衣服,兩京樂用宮懸,春秋二仲上下令,三公攝行事,七十子並宜追贈曾參贈郕伯顓孫師、陳伯澹臺滅明江伯宓子賤單伯原憲原伯,公冶長莒伯南宫适,郯伯公哲,哀郳伯曽㸃宿伯顔路杞伯商瞿䝉伯,髙柴共伯漆雕開,滕伯公伯寮任伯司馬牛向伯、樊遲柳蕭,樊伯有若卞伯公西華郜伯巫馬期鄫伯梁鱣、梁伯顔,伯冉孺紀伯曹䘏曹伯,伯䖍聊伯公孫龍,黃伯冉季東平伯,秦子男,少梁伯漆雕哆武城伯,顔髙瑯琊伯漆,雕徒父須句伯,壌駟赤,北衛伯商澤睢陽,伯石作蜀石邑伯任不齊任城伯公夏守亢孺伯,公良孺,東牟伯后處營丘伯,秦開彭衙伯奚容蒧下邳伯,公肩定新田伯顔相臨沂伯鄡單,銅鞮伯,句井彊,淇陽伯,罕父黑乘丘伯秦商上洛伯申黨召陵伯,公祖子之期思,伯榮子期,雩婁伯,縣成鉅野伯,左人郢臨淄伯燕伋,漁陽伯鄭子徒,榮陽伯秦非,●陽伯施之常乘氏伯顔噲,朱虛伯步叔乘、淳于伯顔之僕東武伯原兊萊蕪伯樂、劾昌平伯㢘㓗、莒父伯顔何、開陽伯叔仲㑹、瑕丘伯狄黒、臨濟伯邽伯巽、平陸伯孔忠,汶陽伯公西輿如重丘伯公。西蒧祝阿制曰:聖道可褒,豈限今古,追贈之典,旌徳有焉。夫子十哲之外,曽參六十七人,同升孔門,𫝊習經術,子之四教,爾實行之,親授㣲言,式揚大義,是稱達者,不其盛歟?欽若古風,載崇輔聖,至於十哲被寵章,而曽子之倫,未有謂稱,宜亞四科之士,以流五等之封,俾與先師,咸膺盛禮。
14
神龍元年正月一日赦文:「諸州孔子廟堂有不向南者,改向正南」。其年五月二十八日,制鄒魯之邑百戶為太師、隆道公采邑,用供薦饗。
15
太極元年,詔給宣尼廟三十戶,以供洒掃。開元八年三月十八日,國子司業李元瑾奏:「兩京國子監廟堂,先聖孔宣父配坐先師顔子,今其像見立侍,准禮,授坐不立,授立不跪,況顔子道亞生知,才充入室,改當配享,其像見立,請據禮文,合從坐侍。又四科弟子閔、子騫等,並服膺儒術,親承聖教,雖復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謹按列祠,如何休等,二十二賢,猶霑從祀,豈有升堂入室之子,獨不霑配享之條,望請春秋釋奠,列享在二十二賢之上。七十子者,則文翁之壁,尚不闕如,豈有國庠遂無圖繪,請令有司圖形於壁,兼為立贊,庶敦勸儒風,光崇聖烈,曽參孝道可崇,獨受經於夫子,望准二十二賢從享」。詔曰:「顔回等十哲,宜為坐像,悉令從祀,曾參大孝,徳冠同列,特為塑像,坐於十哲之次,因圖畫七十弟子及一十二賢於廟壁上,以顔子亞聖,親為製贊書於石,仍令當朝文士分為之贊,題其壁焉」。
16
蘇氏冕曰:嘗檢貞觀、顯慶年勅,並稱三十二賢。又檢太極開元年勅,即稱三十二賢將前勅及學令比類於服䖍之下有十二賢,未知何年月附入建中三年。閠正月,以文宣王三十七代孫齊卿為兖州司馬,襲文宣王。
17
元和四年二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孫惟昉為兖州參軍。十三年正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孫惟晊襲文宣王。㑹昌二年十月,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孫榮為國子監丞,襲文宣一王。
18
大中三年十一月,國子祭酒馮審奏:「文宣王廟,始太宗立之睿宗書額,武后初政之日,改篆題大周二字,請削去」。從之。
19
大順元年二月,宰臣兼國子祭酒孔緯奏:「文宣王祠廟,經兵火焚毀,有司釋奠無所,請內外之臣,各於本官料錢,上毎一緡抽千文,助修國學」。從之。
20
釋奠
21
武徳七年二月十七日,幸國子學,親臨釋奠,引道士、沙門與博士雜相駁難久之。
22
貞觀十四年二月十日,幸國子監,親臨釋奠。二十年二月,詔皇太子於國學釋奠於先聖先師。皇太子為初獻,國子祭酒張復𦙍為亞獻,光州刺史、攝司業趙𢎞智為終獻。既而就講𢎞智演《孝經》、忠臣》、《孝子》之義。右庶子許敬宗上四言詩以美其事。
23
二十一年,中書侍郎許敬宗等奏:「按《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先師。鄭𤣥注曰:官謂詩、書、禮、樂之官也。彼謂四時之學,將習其道,故儒官釋奠,各於其師,既非國家行禮,所以不及先聖。至於春秋二時合樂之日,則天子視學,命有司興秩節,總祭先聖先師焉。秦、漢釋奠,無文可檢,至於魏氏,則使太常行事。自晉、宋紹降,時有親行,而學官為主,全無典實。且名國學樂用軒懸,罇俎威儀,並皆官備,在於臣下,理不合專。況凡在小神,猶皆遣使行禮。釋奠既准中祀,據理必須稟命。今後國學釋奠,令國子祭酒為初獻,祝詞稱皇帝謹遣,仍令司業為亞獻,國子博士為終獻。其諸州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縣令為初獻,丞為亞獻。博士既無秩,請主簿通為終獻。若缺,並以次差攝。州縣釋奠,既請遣刺史、縣令親為獻主,望准祭社給明衣修附禮令為永式。學令祭以太牢,樂用軒懸。六佾之舞,並登歌一部,與大祭祀相遇,改用中丁。州縣常用上丁無樂,祭用少牢。
24
總章元年二月二十九日,皇太子𢎞釋奠於國學。開耀元年二月十九日,皇太子釋奠國學,永隆二年二月,皇太子親行釋奠之禮。景龍二年七月,皇太子親釋奠於國學,有司草儀注,令從臣皆乗馬著衣冠,太子左庶子劉子𤣥進議曰:古者自大夫巳上,皆乗車馬,而以馬為騑服,魏晉已降,迄於隋世,朝士又駕牛車,至如李廣北征,解鞍憩息,馬援南伐,據鞍盼顧,則鞍馬之設,行於軍旅,戎服所乗,貴於便習者也。按江左官尚書郎而輒乗馬,則為御史所彈。又顔延年罷官後,好騎馬出入閭里,當世稱其放誕,此則專車慿軾,可擐朝衣,單馬御鞍,冝從䙝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騐也。褒衣博帶,方履高冠,本非馬上所施,自是車中之服,且言長裾廣袖,襜如翼如,鳴佩紆組,鏘鏘奕奕,馳驟於風塵之內,出入於旌棨之間,倘馬有驚逸,人從顛墜,遂使屬車之右,遺履不收,清道之旁,絓驂相續,因以受嗤行路,有損威儀,其乗馬衣冠,竊謂宜從廢改,皇太子令付外宣行,仍編入令,以為常式。太極元年二月二十八日,皇太子親釋奠,開講筵,國子司業禇無量執經。
25
開元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以貢舉人將謁先師,質問疑義,勅皇太子及諸子宜行齒胄禮。二十一日,皇太子謁先聖,皇太子初獻,亞獻、終獻並以胄子充。有散騎常侍禇,無量講孝經并禮記文王世子篇。初,詔侍中宋璟為亞獻,中書侍郎蘇頲為終獻。及臨享,上思齒胄之義,乃改焉。
26
十一年九月七日,勅:春秋二時釋奠,諸州府並停牲牢,惟用酒脯。自今已後,永為常式」。
27
二十六年正月,勅諸州鄉貢見訖,令引就國子監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問疑義,所司設食𢎞文、崇文兩館學生及監內舉人,亦聴參焉,遂為常式,毎年行之。二十八年二月五日勅:文宣王廟春秋釋奠,宜令三公行禮,著之常式。二十日,國子祭酒劉瑗奏:「准故事,釋奠之日,羣官道俗皆合赴監觀,禮依故事,著之常式。制可。建中三年二月,國子司業歸崇敬奏上丁釋奠,其日准舊例,合集朝官講論五經文義,自大厯五年以前,常行不絶。其年八月以後,權停講論,今既日逼,恐須復依舊奏。貞元二年二月釋奠,自宰臣已下畢集於國,學學官升講座,陳五經大義及先聖之道。九年九月,太常奏,以十一月舉貢人謁先師,令與親享太廟日同。准六典,上丁釋奠,若與大祀同日,即用中丁謁先師,請別擇日。從之。十五年四月,歸崇敬膳部郎中,奏時議:毎年春秋二時,釋奠、祝版、御署訖,揖北面而立,以為禮太重。按大戴禮,師尚父授周武王丹書,武王東面受之,請參酌輕重,庶得其宜。
28
元和九年十一月,禮部貢院奏,貢舉人見謁訖先師,准格,學官為開講質定疑義常參及致仕官觀禮。舊例,至時舉奏詔宜謁先師,餘並停。自後雖毎年舉奏,並不復行。
29
經籍
30
武徳五年,祕書監令狐徳棻奏:「今乗喪亂之餘,經籍亡逸,請購募遺書,重加錢帛,増置楷書吏,令繕冩,數年間,羣書畢備。至貞觀二年,秘書監魏徴,以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乾封元年十月十四日,上以四部羣書傳冩訛謬,並亦缺少,乃詔東臺侍郎趙仁本、兼蘭臺侍郎李懷、嚴、兼東臺舍人張文瓘等,集儒學之士刋正,然後繕冩文明。元年十月勅,兩京四庫書,毎年正月,據舊書聞奏,毎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攝官替代之日,據數交領,如有欠少,即徴後人。
31
景雲三年六月十七日,以經籍多缺,令京官有學行者,分行天下,捜撿圖籍。
32
開元三年,右散騎常侍禇無量、馬懷素侍宴,言及內庫及祕書墳籍,上曰:「內庫書皆是太宗、髙宗前代舊書省,比日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欠缺,未能填補,篇卷錯亂,尋檢甚難,卿試為朕排比。至七年五月降勅於秘書省、昭文館、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及諸司許官及百姓等就借冩之,及整比四部書成,上令百姓官人入乾元殿東廊觀書,無不驚駭。七年九月勅:「比來書籍缺亡,及多錯亂,良由簿厯不明,綱維失錯,或須披閱,難可校,尋令麗正殿冩四庫書,各於本庫,毎部為目,錄其有與四庫書名目不類者,依劉歆《七畧》排為七志,其經史、子集及人文集,以時代為先後,以品秩為次第,其三教珠英既有缺落,宜依舊目,隨文修補。
33
十九年冬,車駕發京師,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卷,史庫二萬六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其中雜有梁、陳、齊、周及隋代古書。貞觀、永徽、麟徳、乾封、総章、咸亨舊奉制勅,二十四年十月,車駕從東都還京,有勅百司從官皆令減省集賢書籍,三分留一,貯在東都。至天寳三年六月,四庫更造,見在庫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六卷,史庫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卷,從三年,至十四年庫續冩,又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三卷。天寳三年七月勅,先王令範莫越於唐虞,上古遺書,莫隆於訓誥,雖百篇奥義,前代或亡,而六體奇文,舊規尤在其冩書,應古體文字,並依今字繕冩施行,其舊本仍藏書府。其載十二月勅,自今已後,宜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精勤教習,學校之中倍加傳授,州縣官長,明申勸課焉」。
34
十一年十月,勅祕書省檢覆四庫書,與集賢院計㑹填寫。
35
貞元七年十二月,秘書監包佶奏:「《開元禮》所與《月令》相涉者,請選通儒詳定」。從之。
36
開成元年七月,詳定使奏:「秘書省四庫見在新舊書籍,共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並無文集及新寫文書。自今已後所填補舊書及別寫新書,並隨日校勘,並勒創立文案,別置納厯,隨月申臺並觀察使,毎嵗末計課申數具狀聞奏」。從之。
37
太和三年正月,秘書省據御史臺牒,准開成元年七月勅,應寫書及校勘書籍至嵗末聞奏者,今勘楷書等,從今年正月後,應寫書四百一十七卷。四年二月,集賢院奏,大中二年正月一日以後至年終,寫完貯庫及填缺書,凡三百六十五卷,計用小麻紙一萬一千七百七張。五年正月,秘書省牒報御史臺,從今年正月已後,當司應校勘書四百五十二卷。
38
書法
39
太宗嘗於晉史右軍,傳後論之曰:「鍾書布纎濃分䟽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古而不今字,長而逾制,獻之雖有父風,殊少新巧,䟽痩如凌冬之枯樹,雖槎枿而無屈伸拘束,若嚴家之餓𨽻,惟羇羸而不放,縱蕭子雲無丈夫之氣,行行如縈春蚓,步步如綰秋蛇,臥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以兹播美,豈濫名耶?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㸃曵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力追此人而已。
40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嘗謂侍中魏徴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與論書徴云。禇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即日召命侍讀,嘗以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出其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辨其真偽,遂良備論所出,一無舛誤。
41
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絶初,購求人間書,凡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二十紙,裝為八十卷,毎聴政之暇,則臨看之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玩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惰,不能專精耳。朕少時為公子喜戰陣,適義旗之始,乃平冦亂,執金皷,必自指揮觀其陣,即知強弱,毎取我弱,對其強,以我強對其弱,敵犯我弱,追奔不踰百數十步,我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勝,思得其理深也。我今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然我知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初置𢎞文館,選貴臣子弟有性識者為學生,內出書命之習學,又人間有善書,追徴入官,十數年間,海內從風,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已上賜宴於𤣥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羣臣乗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騎常侍劉洎登御牀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咸稱洎登牀,罪當死,請付於法。太宗笑曰:昔聞倢伃辭輦,今見常侍登牀。貞觀十八年五月,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蟠龍等字,筆勢驚絶,謂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五日舊俗,必用服翫相賀,朕今各賜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徳。
42
龍朔二年四月,上自為書與遼東諸將者許。敬宗曰:「許圉師常自愛書,可於朝堂開示」。圉師見而驚喜,私謂朝官曰:「圉師見古迹多矣,魏、晉已後,惟有二王,然逸少少力而妍,子敬妍而少力,今見聖迹,兼絶二王。鳳翥鸞迴,實古今聖書」。
43
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迹。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卷。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訖,惟有一卷,見在今亦進訖。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寳、五代祖騫、髙祖規、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上之。上御武英殿示羣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寳章集以敘其事,復賜方慶,當時以為榮。開元六年正月三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㫤等古迹,總一百六十卷,付集賢院依文榻四本進內,分賜諸王。初,貞觀中捜訪王羲之等真跡,人間古本畢集,令魏徴、虞世南、禇遂良等定其真跡,及小王張芝等亦各隨多少,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墨迹。又令遂良真書小字貼紙影,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増、朱異等,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禇等卷下更書名,記其後。蘭亭一本相傳云,將入昭陵,又一本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嘗奏借出搨冩,因此遂失所在。開元五年,勅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臨模,標為兩卷,總八十卷,餘並墜失。元悌又嘗云前代名賢押署之跡,惟以已之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為印,以印記之。王右軍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卷,張芝、張㫤書各一卷。右軍真行書,惟有《黃庭告誓》等四卷存焉。
44
元和十四年九月,考功郎中蕭祐進《古今書畫》二十卷。開成三年,以諫議大夫桞公權為工部侍郎,依前翰林侍書學士。公權初學王書,徧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所書《西明寺金剛經碑》,備有鍾、王、歐、虞、禇之體。上嘗以夏日與學士聨句,上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公權曰:「薫風自南來,殿閣生㣲涼」。上吟久之,因令題於殿壁字,方圓五寸。帝曰:「鍾王復生,無以加焉」。帝召升殿,御前書三紙,軍容使西門李𤣥捧硯,樞密使崔巨源過筆一紙真書十字,曰衛夫人傳筆法於王右軍。一紙行書十一字,曰永禪師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紙草書八字,曰謂語,助者焉哉乎也。常評硯,以青州石為第一,言墨則首絳州,墨硯次之。
45
唐㑹要卷三十五
URN: ctp:ws72451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