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八 |
3  | 王世貞撰。 |
4  | ○說部 |
5  | △宛委餘編三 |
6  | 《史記》載宰我為齊相,作亂,夷其宗,後人以為闞止之誤。韓非子難言篇,宰予不免於田常,則在其時已記之矣。又云:虙子賤西門,豹不鬬而死,人手,則二君亦不良死。淮南子齊簡公專任大臣宰相,故使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使呂氏絕祀,而陳氏有國。太史公稱范蠡至齊,變姓名為鴟夷子皮。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謂久受尊名不祥,乃歸其相印,散千金而去之陶。然則范蠡相齊之後,又為田常謀,事成乃去耳。按《說苑》云:「宰我夜伏卒,將以攻田,成子令於卒中曰:不見旌節,無起鴟。夷子皮聞之,告田成子,成子因而旌節,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滅之也。 |
7  | 吳起為西河守,欲攻徙秦亭,乃倚一車轅,放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賜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門之外,而令之如初,人爭徙之,乃令攻亭。商鞅徙木之賞,蓋本此人知鞅之賞徙,而不知起之賞徙也。 |
8  | 季桓子穿井而獲土,缶中有羊焉,使人問仲尼曰:「穿井而獲狗,何也?」孔子對曰:「以某之所聞,羊也。土之恠曰墳羊,然則夫子以為土無狗也」。按《尸子》曰:地中有犬,名地狼。《夏鼎志》曰:掘地得犬曰賈。晉太興元四等年及隆安初,皆於地中得犬,使夫子而當其時,不誤對哉?夫子又云:木石之恠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而吳先主樟樹中斫之,有物面似人而狗身」。陸敬叔曰:「按《白澤圖》云:木之精曰,彭侯狀如黑狗無尾,可烹食之」。當是時,夫子又當誤對也。 |
9  |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師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家。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之,不死,殊而走。齊王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狥於市曰:蘇秦為齊作亂於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若起與秦身死而能報讎者也。 |
10  | 哭秦庭而救楚者,《左傳》以為申包胥《戰國策》以為棼冒勃蘇。此非二人《戰國策》之誤也。 |
11  | 吳公子慶忌欲復王僚之讎,而為要離所殺。夫差將亡,公子慶忌驟諫,欲殺不忠者為夫差所殺,一見《史記》,一見《左傳》。然則吳有兩公,子慶忌耶? |
12  | 《說苑》云: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左師觸龍者,謟諛不止。荀子云:曹觸龍之於紂,可謂國賊矣。趙又有左師觸龍,說太后、長安君為質事,是有三觸。龍二謟而一忠,又二觸龍,俱為左師,亦奇事也。晉文公之舅狐偃,字子犯,為上卿,稱「咎犯。其孫平公以咎犯參治,國晉亦有兩咎犯也。 |
13  | 宋子罕與田恒九人上逼君下亂治,援外以撓內,親下以謀上」。又云:「宋君失其爪牙於子罕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而不蚤奪之,故身死國亡」。然則子罕者,左氏以為賢相,而韓非氏以為弒君之賊也。 |
14  | 《荀子》、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簒臣也。《注》去疾張良之祖」。然則去疾亂韓,而良能為韓克,蓋前人之愆者也。 |
15  | 漢儒云: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跡而生稷,故周姓曰:「姬禹,卨逆生闓母,背而出。後稷者,順生不坼,不副逆生者,子孫逆死,故桀、紂誅。順生者,子孫順亡,故赧王伏此,甚可笑。桀亦非誅死也。王充辨之,更益支離。 |
16  | 夏禹伯益作《山海經》,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郡縣,神農作《本草》,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周公作《爾雅》,而云張仲孝友。孔子作《春秋》,而云孔丘卒,左丘明作《世本》,而有漢高祖,燕王喜《汲冢瑣語》乃載《秦望碑》,李斯作《蒼頡篇》,而有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豨,黥韓覆畔討滅殘,司馬遷作《史記》,而有班固《敘贊》。劉向作《列仙傳》,而贊云七十四人出佛經,又作《列女傳》,其子歆足成之,而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后,梁婦人嬺傳,顏氏以為後人所羼,非本文也。然《山海經》、《本草》、《爾雅》,恐亦非禹神農、周公作。 |
17  | 孔子三世出其妻,曾子之出妻也,以蒸藜不熟,孟子之出妻也以惡敗。按《禮記檀弓》:曾子父子俱出妻」。然《顏氏家訓》有云:「曾參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遂終身不娶,恐別有據。 |
18  | 太公金匱曰:武王代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請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乃懼。越裳氏獻白雉。據此,則太公一吃菜事。魔,茅山道人也,誣罔那可信。 |
19  | 王充云:「堯以天下讓舜鮌為諸侯,欲得三公,而堯不聽,怒其猛獸,欲以為亂。鮌何得有此事而充妄引之。 |
20  | 虙子賤治單父而臞有若,謂之曰:「昔者舜鼓五絃,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云然則子賤之,鳴琴固有若教之也。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起,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見《史記》。又起衛人也,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出其妻妻之弟,重於衛君,乃因以衛君之重請吳子不聽,遂去衛而入荊也。見韓非子,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起,從其僕謀,謂武侯曰:「起,賢人也,而國小與彊。秦壤界,竊恐無留心也」。武侯曰:「柰何?」曰:「試延以公主無留心,則必辭。公仲召吳起令:公主怒而輕公仲。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也,辭武侯遂疑之,起出奔楚,見《戰國策》。合三者,觀之為起妻者,不亦難哉! |
21  | 《淮南子》云:「桀囚於焦門,悔不殺湯於夏臺。紂拘於宣室,悔不誅文王於羑里,紂不聞拘宣室果繫所也,漢不宜以名齋殿。 |
22  | 《淮南子》:「武王剋殷,欲築宮於五行之山」。注謂:「上黨地」。楊用脩引《列子》稱太行為太形,從形字音,此亦一證。 |
23  | 《古樂録》載卞和獻楚王玉,王使樂正子視之,以為石也,而則和足,此樂正子即所謂下堂而傷其足,三月不出,猶有憂色者也。又《傳》稱堯時十日並出焦禾殺稼使,羿射九日盡墮,及羿妻竊長生藥,入月為嫦娥事,雖不經而極可笑。予嘗戲作《荊玉篇》,未云:「膝行向前中自傷,野人安敢望陵陽。惟憑寄與樂正子,三月胡為不下堂」。又古意末句云:「不信雕弧摧,九日卻留明月隱嫦娥,可供藝林一笑。 |
24  | 阮嗣宗詩西游咸陽中」,趙李相經過」,註謂李夫人趙飛燕,大誤。或云趙飛、燕李平皆成帝所幸媫妤,然不應與媫妤游從。班史谷永傳又有為趙李報德,復怨注小臣。趙、李從微賤,尊寵楊用脩,又言即趙季李欵。然二人皆陽翟大俠,為何並所殺?未審孰是。 |
25  | 諺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事甚明,而附會其說者。至以池魚為姓名,以王、謝為商,誤游烏衣國。又孔子謂公冶長在縲紲之中,而《小說》謂公冶長識鳥語,為鳥所誤,至沈佺期引之入詩曰:「不知黃雀語,能免冶長災」。皆可笑也。 |
26  | 李密為祖母陳情解官,而後以遷遲怨望獲罪。方望諫隗囂稱王而後立,劉林以死。李迴秀為母,出忤婦,而晩為張阿臧私。夫劉殷孝子,而以二女奉劉聰。至太保房玄齡妻為夫,病剔目而後以妬聞,太宗脅之以毒而不懼。臧質之守盱貽奚,減耿恭,孔顗之清節,何愧羊續,袁顗之才氣,亦不下其舅蔡興宗,而卒以從亂誅,人固不可以本未論也。 |
27  | 平陵方望,以書別隗囂,範蠡,收責句踐,乘扁舟於五湖,咎犯謝罪,文公亦逡巡於河上。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望之無勞,固其宜也。望聞烏氏有龍池之山,微徑南通,與漢相屬。其傍時有奇人,聊及閒暇,廣求其人,願將軍勉之,雖鴟夷子皮,何以加焉!然至立劉林作天子,自為丞相,卒陷大戮。死者有知能無為西州強魄所笑。 |
28  | 梁冀使馬融為飛章,奏李固云:「胡粉飾,面搔頭弄姿」。此雖誣語,要是當時風俗亦有之耳,何晏粉白不去手!又《五行志》稱其好「著婦人之服,以為服妖」。《顏氏家訓》有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踉高齒屐,坐碁子方褥,憑班絲隱囊」。蓋自唐以後,始不復傅朱粉耳。昔人不知隱囊之制,觀此可以意會矣。古字、「穩」皆作「隱」,疑此穩囊也。 |
29  | 《陰符經》是秦、漢人贗作,李荃為之釋,仍託辭於驪山老姥以神其說。楊用脩遂謂為荃作非也。荃,開元時人。永徽中,禇河南,遂良嘗奉旨寫一百卷。今養生家尚尊之,以比於《素問》參同。 |
30  | 驚帆,魏曹洪所名駿馬也。馳馬,吳孫權所名快舫也。二事正相反,而又相對出,一時甚奇舟。又有鳴鶴、飛鳥、青鷁、禿鶖、蒼隼、鸚鵡、鸜鵒、鴨頭、鴻毛者,皆鳥名,見《西京雜記》、《晉令宮閣記》、《吳志》、《蜀王本記》、《輿服雜事》諸書,白鵠青雀》見梁元帝詩。 |
31  | 楊用脩記:魏蘇則與吉茂同隱太白山則為侍中、侍中,親省起居,故謂之執虎」。子茂見,則曰:「仕進不止執虎。子則笑曰:誠不能效汝蹇蹇,鹿車驅」。按漢世有諺語云:「仕宦不止車生耳」,謂重較也。吉茂反語以戲,蘇則謂不得坐重較車而反執虎子也,則亦為韻語,以答茂、陳晦、伯正、楊辨之,更不明按虎子,褻器也。漢侍中親省起居,不免奉溺器。漢孔安國以儒者特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鹿車,柴車也,中僅容一鹿,故名。漢冗散郎乘鹿車,見《趙憙傳》。茂以則雖貴而褻,故笑之,則謂我雖褻,不若汝之遲滯也。以虎子對鹿車,又借仕宦不止車生耳意,非謂重較反語也。 |
32  | 王充有《辨諱》諸篇,其辭雖繁猥,亦足以見當時風俗也。大諱四,其一諱西益宅墓與田則不諱其二諱。被刑為徒者,不得上祖父墳墓。其三諱,婦人乳子以為不吉,將舉吉事入山林,遠行度川澤者,不與交通。乳子之家亦忌惡之,踰月乃入室江北。乳子不出房室,至犬乳置之宅外。江北諱犬,不諱人,江南諱,人不諱犬。其四諱舉正月五月子至曲,俗微小之諱,如厲刀井上承屋簷而坐反懸冠,偃寢以箸,相受相代掃之,類不一而足。又穿墓起宅蓋屋,擇日墾田,治園圃,不擇日沐頭,擇日浴,不擇日裁衣,擇日治冠,不擇日。今亦因之學書,諱丙日,雲倉頡以丙日死也。不以子卯舉樂,云殷、夏以子,卯日亡也。今小兒除髪避火日丁日,《荊楚歲時記》五月忌曝牀薦席,又忌上屋。 |
33  | 《傳》謂夔一足,而莊子又有夔憐蚿蚿憐風,世人真以夔一足矣,獨韓非子明之。哀公問孔子曰:「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它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非一足也。又謂黃帝四面而尸,子明之,引孔子云:帝合如已者四人于四方,謂四面耳,非真四面也。 |
34  | 古稱金鷄放赦,至今詔書於五鳳樓,以金鷄口銜下之」。三國典略司馬膺之曰:「案海中有占,天鷄星動當有赦,故帝王以金鷄建赦。 |
35  | 商、雒鼎十有四,蔡君謨以問劉原父,不能對。呂氏《考古圖古器銘》有十三月十九月,《牧敦銘》惟王十年十有三月、十三月,或是閏月,若十四十九月,則不可知矣。或以為人君即位,居喪踰年未改元,要之,古無此禮,殆不可曉也。 |
36  | 典謨之世,君臣俱稱,朕至屈原,猶稱「朕」皇。考秦制定而後人臣始不敢稱朕矣,然於稱謂之際,猶未大相懸避也。馬援釃酒享士,皆伏稱萬歲。姚期叱門者曰「■〈走畢〉」。武帝詔山濤曰:「山太常雖居諒闇,謝鯤言端拱廟堂」。薛宣自言「垂拱蒙成,蔡邕楊賜碑統大麓之重。潘尼《贈盧景宣九五思飛龍孫楚王驃騎誄》,奄忽登遐」。陸機父誄,億兆宅心,敦敘百揆」。姊誄云:「俔天之和晉曹攄,一縣皆稱曰「聖君」。《司馬相如傳》:「臨卭令日往,朝相如魏相傳帶劍奏事,《霍光傳》「鴟鳴殿前樹上,黃霸郡國上計吏長史一輩先上殿」。自六代而後,則無之矣。宋孝武裁損諸王制度,其禁始嚴,見《江夏王義恭傳》。 |
37  | 桓譚《新論》曰:太原民為介子推,故隆冬不火食」。今陸翽《鄴中記》云:「並州俗,冬至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范曄《後漢書》周舉遷并州刺史,移文介子推廟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琴操》云:「介子推焚死,文公哀之,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所謂隆冬及五日者,恐記聞之誤。今以百五日為正。 |
38  | 《左傳》云:「一介行李」。杜預云:「使人也」。唐李濟翁云:「當」作「行使」。宋方勺云:「臯陶為大理,一本作大李。《天官》書「熒惑為李。徐」廣注:「外則理兵,內則理政」。又黃帝、李法、顏師古注:「李者,法官之號,李與理通」,蓋人將行而理裝也。《左傳》又云「行理之命」。 |
39  | 班孟堅《西京賦》,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李善引服虔《注》以玉飾因名焉,抑何陋也。屬玉水,鳥名。天子以柏梁災為厭勝,故上林諸觀多以水鳥名觀觀,即館也。見《西京雜記》。此不甚僻,而服註乃爾。 |
40  | 蹇產《西京賦》註以為高大貌,上林賦》則曰屈曲婆娑王褒四子,論註以為舞貌。然《老子》婆娑又病態也。翠粲子,虛賦。張揖註:衣聲也。嵇生琴賦曰,則曰鮮色也。轇葛即膠。葛一注上清之氣一注,雜亂貌也。一注「廣大貌崥崹一註漸平一註險高葳,蕤子虛賦」。註:「羽,飾貌」。《封禪書註》:「委,頓也」。《南都賦》註:「羽飾貌」。蓋隨文詁釋,非真有所考據也。 |
41  | 註《謝靈運詩》:「天鷄弄,和風鳥也」。郭璞《江賦》天鷄則云:「黑身一名莎鷄」。按《詩》:莎鷄,振羽,羽蟲也。然《江賦》所云天雞晨鵠鴢鷔,鷗■、〈鳥、犬〉」,則非小蟲明矣。 |
42  | 龍鍾蘇鶚解以為不昌不翹舉之貌,終不能釋字義。一云竹名,又以為籦籠,亦不明其為衰態也。 |
43  | 黃銀、鍮石傳者為一物,非也。禮斗威儀記曰:君乘金而王,則黃銀見。唐太宗賜房玄齡等黃銀帶。時杜如晦新亡,帝欲賜之以鬼神畏黃銀,別賜黃金帶於靈座。廣志曰:鍮石似金,亦有與金雜者。淘之則分鍾。會芻蕘論云:莠生似禾,鍮石像金。唐高宗上元中,詔九品服淺碧鍮石八胯帶,然則黃銀貴而鍮石賤也。今二物不聞,以為貨亦鮮有裝飾者,豈後世不復產耶?按王莽作威斗,以五色石銅為之。李奇曰:以五色藥石及銅為之。師古曰:若今作鍮石之為然,則鍮石鑄成者也。 |
44  | 青霞子》曰:「丹砂伏火,化為黃銀,能重能輕,能神能靈」。方勺《泊宅編》曰:「黃銀出蜀中,南人罕識。朝散郎顏生在京抵當庫有以十釵質錢者,其色重與上金無異,試之石則正白。然則黃銀者其亦丹砂所煉者耶?」 |
45  | 石蜜,非蜜也。《本草》云:石飴也,生武都,此品今不見。今所謂石蜜者,糖精也。按《唐書》,番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上得其法,令揚州煎諸蔗之汁造焉,色味逾於西域。異物志云:交趾之單滋,大者數寸,煎之凝如氷,破如博棊。涼州異物志》曰:石蜜之滋,甜於浮萍,非蜂之類。假石之名,實出甘柘,變而逾輕。註云:煮而暴之,則凝如石而甚輕,可攷見矣。 |
46  | 孟光舉案,齊眉按《說文》:「几,屬也。楊用脩引張平子何以報之。青玉案謂以為青玉盌,且云光一婦人,安能舉案?」則用脩以案為今之案卓耳。以案作盌,尤無據。按《楚漢春秋》,淮陰侯謝武涉漢王賜臣玉案之食,以今度之,想是玉盤而下有足者曰玉案,故《說文》以為几屬耳。或於案中別置器,或徑置食。若孟光則力能舉石臼,而況一案乎? |
47  | 堯千鍾、孔百觚,蓋自古言之,而高允酒訓》稱子思云:「夫子之飲不能一升。以此推之,千鍾百觚皆為妄也」。按百觚故為過辭一升,亦非實録》、《鄉黨》。所云「惟酒無量不及亂,則夫子固善飲者也。 |
48  | 《宋五行志》:謝靈運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數人。民間謡曰:「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蓋其時人出入皆用門生,扶曳靈運但多耳。家有宋拓石本,右軍大令像簪冠博衣,若半酣狀,前後門生二人扶曳之,與此正合。 |
49  | 古人吉,禮尚左,唯喪禮軍,禮尚右,左陽右陰,故喪禮右也。人左臂力少,右臂力多,故軍禮右也。秦、漢及亡元之世,丞相將軍以下官,俱先右而後左。秦漢極強,元極大秦於金石。文及本紀稱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可證。唐玄宗時,改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右相以李林甫、楊國忠為之,而左相陳希烈、韋見素取充位而已。當始皇及天寶之季,亦最強大也。 |
50  | 蘇秦稱臨淄乏中,車轂擊以為盛。又《樂府註》云:「齊人本轂擊相犯以為樂也」。涓石,梁好鬼見已之影,以為鬼而驚死」。 |
51  | 《淮南子》:魯哀公欲西益宅,史爭之而不聽,宰折睢不爭而聽孔子馬為野人所系。子貢巧說,而不得馬圉拙說而得,疑亦■〈宀禹〉》言也。 |
52  | 《漢書》:高祖五年,令田橫乘傳詣洛陽。如淳曰:「漢律,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一馬二馬為軺傳」。然《漢書》凡傳皆稱乘,不如是,分別也。不然,文帝之從代即位,周亞夫之以太尉南討至六傳,豈小緩事耶?而四馬下足也。 |
53  | 古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履殺赭衣而不純亦可謂輕矣。 |
54  | 孫掉子曰:海人與山客辨其異物,海人曰:「海中有魚額,若華山之頂,一吸萬頃之波山」。客曰:「鄧林有木圍三萬,尋直上千里,旁蔭數國,有人曰東極,有大人斬木為策,杖不可枝,釣魚為餔,不足充飢」。楊用脩全仿此,而稍增益之。 |
55  | 管仲初相齊,以隰朋為東國賓胥,無為西土賓。公子開方游於衛,季友游於魯,蒙孫游於楚。其後複使公子舉、游魯開方仍游衛、曹。孫宿游楚,以隰朋為大行,甯戚為大司田,王子成父為大司馬,賓胥無為大司理,東郭牙為大諫。其最後也,以開方游衛,十五年不省親,而勸桓公勿用,可謂能用舍人矣。 |
56  | 司馬田穰苴傳,人或疑之,以《左氏》不載也。按晏子云:景公飲酒,夜,移於晏子,前驅欵門曰:君至晏子玄端立於門曰:諸侯得微有故乎?國家得微有事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錯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之。晏子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曰:移於司馬穰苴之家,前驅欵門曰:君至穰,苴介胄,操戟立於門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錯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將軍樂之。穰苴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此事可入傳。 |
57  | 老聃至西戎而效《夷言》,夏禹入躶國而解下裳,墨子見荊王而文錦吹笙,非苟違性,隨時所好也。。 |
58  | 東方曼倩陸沈金馬為《大隱》、《朝市》之說,其流弊至於無所底止。有所謂「通隱」者,何點也,見本傳充隱者,皇甫希之也。見《桓玄傳》。黃扉隱士者,許寂也。仕蜀好脩鏈,見《蜀檮杌》。隨駕隱士者,盧藏用也。舉進士不調,始隱終南,有意當世見本傳。游俠隱士者,前何點與弟胤也。遨游人間,見本傳。 |
59  | 《少陵詩》所謂「投壺郭舍人」者,即與東方朔滑稽而不勝者也。《西京雜記》稱郭舍人能投壺一箭七十餘,驍顏光祿載汝南周璝、會稽賀徽,並能四十餘驍驍者,自壺躍出,複以手接之,屢投屢躍,不墜地也。其名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尤妙者,有蓮花驍。 |
60  | 古樂府有鄭《櫻桃篇》,極言石虎以妓女為后。按《晉書》載紀云,櫻桃是優童也,虎溺嬖之,信其讒,至殺妻。及考《十六國春秋》,則云櫻桃是冗從僕射鄭世達妓也,太妃給虎,虎嬖之,立為后。又《二石偽事》云:「虎攻中山,得鄭略妹為妾,信其讒,射殺妻崔氏,與歌辭合」。未知孰是。 |
61  | 莊子云:「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命之撮囊」四字頗奇。 |
62  | 孟嘗君客鷄鳴,狗盜而出。秦難,楚子發禮善偷者,而卻齊師。 |
63  | 史稱齊文宣在東山飲酒,投杯赫怒,召魏收於前為書將西討。周人震恐,常為度隴之計。《三國典略》載其全文曰:「朕歷數在躬,志清四方,蕞爾秦、隴,久阻風化,混一之事,期在今日。必當訓旅誓衆,天動雲臨。朕已下甲汾流,沈船晉地,便當躬率將士,平陵王壁,徑掩長安,梟彼凶首。朕與梁國,舊敦好睦,近聞其奸,乃欲規謀。宜令上黨王渙總勒熊羆,星流風卷。王者之言,明如日月。宜宣內外,咸使聞知」。齊主覽收草於凶首,下足九言曰:「雖藏山沒水,終不縱赦」。即此詔也。 |
64  | 昔人以王右軍《蘭亭詩敘》比石崇《金谷園詩序》云:「右軍甚喜楊用脩嘗得其全文傳之。及覽《脩文御覽》所載,雲「吾有廬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頃,羊二百口,鷄豬鵞鴨之屬,莫不畢備」。用脩所載缺,此恐亦未是全文。 |
65  | 蔡琰入胡為胡婦,生子歸,復嫁董杞,而《范曄傳》之列女賀知章八十六有疾冥然,始乞監湖為道士,而宋祁傳之隱逸,蓋修史者悖節之臣、難退之士故也。 |
66  | 杜牧詩「疊嶂巧分丁字水」。按《水經》,「丁溪水在泗東」,然福建,汀州之名,汀亦以溪水如丁字也。巴江流亦如巴字。沛國劉顯偏精班、漢,時人目之為「漢聖」。杜預研精《左傳》,時人目之為《左氏癖》」,同一精也。一以稱聖,一以稱癖。 |
67  | 歲之為遂也,尺之為赤也,卷之為■〈弱,左半〉也,雖古書、道經有之,然而不可恒用也。 |
68  | 荀子云:「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用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楊子云:「莊楊蕩而不法墨,晏儉而廢禮,申、韓險而無化,鄒衍迂而不信」。《晉志》稱「漢世祖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楊霓拂翳皮軒記》:「鼓橫汾河而祠后土,登甘泉而祭昊天。大駕車千乘、騎萬匹以幸姬。趙飛燕,置屬車間豹尾中」。然則武帝世又有一趙飛燕耶?抑李夫人之誤也。 |
69  | 名山藏書者,嵩高山記一石室,有自然書及飲食九士,文括畧禹禪會稽山一石穴委曲,黃帝藏書於此,禹得之。又水經注,石山有金簡玉字,書禹發之,得治水之理。吳地記:包山中有洞庭深遠,吳王夫差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得玉葉,上列靈寶經二卷,使示孔子,曰禹書也。吳越春秋,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文玉,覆以藍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金銀。禹登衡山有赤繡衣,男子自稱玄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道,水方齋於皇帝之嶽。禹乃齋登石簣山,果得其文,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為山海經。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梁湘東王云訪小酉之逸典是也。武陵記:天門山巖中有書數千卷,見而不可取。伏滔北征皇天塲古陶穴,藏書二千餘卷,有藏道經者,抱朴子云,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名山五嶽皆有三藏於石室,太上真人靈寶秘文內符,鍾山真人授禹,禹更撰定為二通。一藏苗山,一付雲水洞室。玉帝七聖玄紀云:舊文十五萬藏。崑崙北洞大洞篇目云,鬰儀結隣藏王屋中清虛洞,飛龍隱訣云:飛玄羽經,藏峨眉山,金太微。黃書經云:天真三皇,藏八會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龜山。 |
70  | 相物者,陳君夫相馬留,長孺相彘,榮陽禇氏、相牛。又有《浮丘伯、相、鶴、經甯戚、高堂隆、相牛經、嚴助、相貝、經師、曠、禽經、伯樂、周穆王、諸葛頴、徐成、相馬經而相馬者,又有寒風。吳相口齒,麻胡相頰,女厲相目,衛忌相髦,許、鄙相尻,代羯相胸脇。管、青相臆吻,陳非相股腳。秦牙相前,君贊相後。 |
71  | 解《獸語》者,介葛盧。解《鳥語》者,公冶長侯瑾字子瑜,。又廣漢陽翁仲解馬語,李南亦解馬,語詹何得牛鳴知牛黑而白在角。廷尉沈僧照《聽南山虎嘯》云:「國有邊事當選人,丁。 |
72  | 荀朂食飯而知炊者之為勞薪,乃故車軸腳也。苻朗食鷄,而知其棲之恒半露,又能知鵞白黑毛處,可謂玄解。若玄晏食麥而云桃杏李三汁所漬,則不難矣。 |
73  | 史稱海西公無失德,以牀席之言易誣,故謂其陰痿廢後,生子不育,時人憐之。按《五行志》,百姓歌曰:「青青御路楊,白馬紫游韁。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漿」。識者曰:「白者金,行馬者國族。紫為奪正之色,明以紫間朱也。海西公廢其三子以非公之子,縊以馬韁。死之日,南方獻甘露。又海西公初生皇子,百姓歌云:「鳳凰生一雛,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馬駒,今日成龍子」。其歌甚美,其旨甚微。海西不男,使左右向龍與內侍接,生子以為已子,豈海西真痿耶?抑溫之所誣者,正令人為謡言也。 |
74  | 女子化為丈夫者,漢末女子徐登化為丈夫,有幻術。晉安豐女周世寧八歲,漸化為男,至十七八,遂能御女。寧康初,江陵女唐氏,劉聰時內史女人,唐光啓二年,郿縣女子,宋乾道三年,永州支氏女。慶元三年,袁州黃念四女《括異志》。廣州蕭氏女大娘子並化為男,丈夫化為女子」者。《華陽國志》:武都丈夫化為女子,蜀王寵之,至亡國。漢哀帝建平中,豫章男子化為女,嫁人,生一子。建安七年,越雋男子劉曜,時武功男子蘇撫陝男子伍長平,並化為女。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賤人為王,丈夫化為女子,茲陰勝陽,厥咎亡」。洪景盧謂為釋證,南渡後有之,不為災矣。偶因戊辰年事記此。 |
75  | 京房《易妖》曰:「陰在首,天下大亂。在腹,天下有事。在背,天下無後」。而《宋書》稱晉有兩女子,一陰在臍,上一在下,皆淫而不產。《晉五行志》云:「有陰在首者,居揚州,有一男子,二陽累生。俱能行人道而淫」。 |
76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