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前翰林院檢討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撰
2
列傳第四十九
3
孔貞運賈必選吳甡 王心一申紹芳、黃孔昭、沈之琰、陸坦、黃翼聖、邱上儀、張鹿徵、孫宗岱 許譽卿陳啟新、倪嘉慶、孫自修、吳有涯、薛採 錢龍錫陳濟生、李世祺、史敦、李延是 方震孺 方孔照蔣臣、周岐 鄭三俊金光辰、黃正賓、方士亮、凌世韶 葉廷秀成勇範複粹曹珖、袁愷 姜採弟垓、兄圻陳奇瑜丁啟睿 李長庚 周堪賡文士昂、陳所聞、羅其鼎、陳五聚、羅楨、張聖型、張聖域、米助國、餘鹍翔、於斯力 郭都賢文燠、陶汝鼐、劉瑄、楊山松、賀奇 潘應鬥弟應星、管嗣裘、鄒統魯
4
孔貞運,句容人;至聖六十三代孫也。萬歷己未,以殿試第二人授編修。崇禎元年,擢國子監祭酒;進少詹,仍管監事。二年正月,帝臨雍,貞運進講「書經」。孔氏子孫以國師進講者,自唐孔穎達後,至貞運乃再見;賜一品服。尋以艱歸。
5
六年服闋,起南京禮部侍郎。越二年,遷吏部左侍郎。九年六月,入閣;以庇複社與首輔溫體仁相忤,不敢有所建白。及為首輔,乃揭救鄭三俊、錢謙益;俱寬擬。後以事為御史郭景貞所劾,乃引歸。
6
十七年五月,烈皇帝哀詔至;哭臨慟絕,不能起。舁歸,得疾;遂卒。
7
賈心選字徙南,上元人。萬歷己酉一六○九舉人;官戶部主事,管西新倉。時巨璫總理兩部;必選黜陋規,無所染,璫為斂跡。同官倪嘉慶以屯豆下獄,必選辨其冤;謫九江幕。遷桂林推官,升南工部虞衡司。丁艱歸,即杜門講學著書,年八十七,始卒。
8
吳甡鹿友,揚州興化人。萬歷癸丑進士;由知縣,入為御史。天啟中,忤璫削籍。
9
崇禎初,起故官。按河南,妖人聚徒劫掠,捕其魁誅之;賑延綏飢民,因諭散賊黨。按陝西,劾大將杜文煥冒功罪,置之法;所請皆允行。遷大理寺丞,進左通政。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扼河防秦、豫,連三歲無一賊潛渡。築邊牆,免殘破州縣租。誅降賊之自恣者,而免脅從於死:晉人戴如慈母。謝病歸。十一年冬,起兵部左侍郎;遲不至,落職閒住。十三年一六四○冬,起故官,協理戎政;帝嘗問:『京營軍,何以使練者皆精、汰者不嘩』?甡請行分練法。問別立戰營否?甡言:『練兵法,要在選將;法忌紛更,不必別立戰營也』。十五年六月,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甡有幹濟才而趨避任術。初,周延儒以馮銓力再相,謀藉捐賑複銓冠帶,公議大沸;馮元飆為甡謀說,延儒引甡共為銓地,甡遂得柄用。及延儒語銓事,則言『「逆案」不可翻』;延儒始知為所紿。又欲起張捷為南京右都御史、引錦衣都督駱養性;甡皆持不可。以此,積不相能。
10
十六年春三月,楚疆大壞;帝召對廷臣隕涕,謂甡往督湖廣軍。甡請精兵三萬,自金陵趨武昌;帝言:『兵多,難驟集;南京隔遠,不必退守』。甡言:『左良玉跋扈甚於往時;臣節制不行,徒損威重。南京在下流宜兼顧,非退守也。督撫無兵,臣束手待賊,事機有不忍言者』。帝欲甡速行而難於發言,命兵部發兵則無可調;甡不得已,以五月辭朝。詔責其逗遛,命輟行入直;甡惶恐引罪歸。帝怒不已,遣戌金齒;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疏救,不許。南都立,赦還;複秩。吏部尚書張慎言議召用甡,為勛臣劉孔昭所阻詳慎言等傳。甡嘗自言:『遠追微、箕狂遁之跡,終矢龔、謝病臥之心。懍守歲寒,歸覲君父』。又言:『以溪堂為大窖、膽薪為氈雪、冠履為漢節』。久之,卒。
11
王心一純甫,吳縣人。萬歷癸丑進士,由行人擢御史。天啟元年六二一,詔給客氏土田二十頃為護墳香火貲、魏進忠侍衛有功並陵功敘錄;心一抗疏言:『陛下眷念二人,加給土田、明示優錄,恐東征將士聞而解體!況梓宮未殯,先念保姆之香火;陵工未成,強入奄侍之勤勞:於理為不順、於情為失宜』!不報。已給事中侯震暘發客氏罪狀被謫,心一論救,並坐貶;廷臣請召還者十餘疏。尋以皇子生,複官;累擢刑部侍郎。弘光時,起原官;無所建白。南都亡,微服遁;久之,卒。
12
申紹芳維烈,長洲人;萬歷丙辰進士。由應天府教授,升部郎,出為山東按察副使;累官戶部右侍郎。弘光時,起原官。僧大悲之獄,詞連紹芳及錢謙益二人;疏辨,獲免。
13
黃孔昭含美,吳縣人。崇禎癸酉舉人,知大姚縣。粵亡,子向堅走萬里尋之;御以歸。吳中好事者,編為傳奇。有「石衣翁南歸草」;其紀述多野史所未詳者。時同邑沈之琰字琬倩,崇禎中內閣辦事中書;有「退庵遺稿」。
14
陸坦履長,嘉定人;崇禎庚午一六三○舉人。授南豐知縣,不赴;隱居鄧尉山。有「庚除詩稿」。又,太倉黃翼聖子羽,崇禎中以征闢,授新都知縣,升安吉知州。國變後,棄官歸,杜門謝客。有「蓮蕊居士詩選」。
15
邱上儀字維正,武進人。由武進士,授海鹽衛游擊。居官甚廉;或告之曰:『將者知、信、仁、勇、嚴,不聞以廉;取一介亦何傷』!笑弗答。亂後,躬耕紫雲山麓。有盜劫客舟,上儀彀弩射之百步外,中盜目;乃遁。舟人詣謝,亦不見。又嘗負薪三百斤行山中,汛兵欲奪之,盡為所縛;兵乞哀,縱之去。平居恂恂若文士。龍山祝眉老集隱君子十四人,計其齒盈千齡,目曰千齡社;上儀與焉。詩成,以上儀為第一云。又,張紀字齊方,昆山人;承蔭錦衣衛所千戶。國變後,挂冠歸。有「概庵集」。
16
張鹿征字瑤星,應天人;都督可大子也。鹿徵生時,園中鹿亦產子;故「可大」名之。以府學生承蔭,歷錦衣衛正千戶。甲申陷賊,受掠;逃歸,隱居攝山,自號白雲道者。著述甚富,有「古鏡詩內、外集」、「玉光劍氣集」、「謏聞正續筆」;歿後多不傳。
17
孫宗岱,六合諸生;中書舍人國敉子也。國敉以文翰名重京師,宗岱與弟汧如世其學;時號為「小三蘇」。崇禎中,宗岱投筆應薦為游擊,擢參將。明亡,隱居賣藥以終。
18
許譽卿公實,華亭人。萬歷丙辰進士;由推官,徵拜吏科給事中。疏論魏忠賢大逆不道,鐫秩歸。
19
崇禎中,起兵科給事中,而閹黨王永光、薛國觀訐譽卿為東林主盟,結黨亂政;譽卿疏白,即引去。七年,起故官;歷工科都給事中。明年,流賊毀鳳陵,譽卿憤詆本兵張鳳翼、閣臣溫體仁、王應熊玩寇速禍;且曰:『皇上法無假貸,獨於誤國輔臣不一問乎』?卒不聽。尋以資深當擢京卿;吏科謝升希體仁意,出之南京。大學士文震孟不平之,語侵升。升亦怒,疏攻譽卿營求北缺、不欲南遷,為把持朝政地;遂削籍。言官交薦,不用。
20
弘光時,起光祿卿。平湖監生陸浚源為兄兵部員外澄源訟「逆案」冤,阿馬、阮旨,牽涉三案並詆譽卿;譽卿疏辨曰:『諸臣以翊戴皇上為正,均從倫序起見耳。光廟母子無間、先帝身殉社稷,何嫌何疑!而小人無端播弄,假手浚源!皇上追削溫體仁謚,萬口稱快;浚源乃頌其平章之功。甚矣!若輩之黨奸欺上也』。大鋮益怒;將興大悲獄,指為五十三參之首。
21
國變後,祝發為僧;久之,卒。
22
陳啟新,山陽人。崇禎九年,以武舉詣闕上書,言科目之病、資格之病、行取考選之病,大旨以破格用人動上;稱旨,立擢吏科給事中。然啟新條奏率無關大計,御史王聚奎劾其溺職;帝怒,謫聚奎。久之,御史倫之楷劾其請托受賕,還鄉驕橫;詔行勘。未上而啟新遭母憂,給事中姜採複極詆之;削籍追贓。啟新逃去,跡之不獲。國變後,為僧以卒。
23
倪嘉慶篤之,應天人。天啟壬戌進士,除戶部主事。疏言:『國計入不敷出,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何以支持』!既兵科給事中劉徽請裁驛遞,有旨:『裁十之三』;省郵傳銀六十萬。嘉慶獨曰:『驛遞之設,貧民不能自食者賴之。裁之,將鋌而走險;此盜生之源也』。俄而李自成以裁驛卒走高迎祥隊中,遂致大亂。弘光時,調吏部文選司,擢戶科給事中。晚為僧,名函潛、又名大然。著有「靈潭集」。
24
孫自修號無修,江寧人;崇禎甲子舉人。知陽江縣,有聲;遷大同同知。亂後,遣二愛姬,削髮為蔚麟和尚弟子。游浙中,誅茅於人跡罕至之處,顏曰「懸溪」;浙人稱為懸溪和尚。
25
吳有涯字茂中,吳江人。天啟丁卯,舉於鄉。崇禎中,署金壇教諭,遷平陽知縣。國變後,為僧隱鄧尉山。
26
薛採字諧孟,武進人;崇禎辛未進士。由教授升助教,轉南京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知開封府。鼎革後,為僧。以己名寀也,去冠故去宀、去發故去,因姓米氏;號米堆山和尚。
27
錢龍錫稚文,華亭人;萬歷丁未一六○七進士。由庶吉士,歷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忤魏忠賢,削籍。
28
崇禎帝即位,廷推閣臣,金甌枚卜之,首得龍錫;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遇事正言,多所匡救。「逆案」之定,半為龍錫主持;奸黨銜之次骨。高捷、史𡎊因袁崇煥得罪,連疏詆之;逮下獄,令長系四年。五月大旱,釋戍定海衛。
29
弘光時,複官歸里;未幾,卒。
30
陳濟生皇士,華亭人;祭酒仁錫之子。以蔭,歷官太僕寺丞。北都陷,南還,著「再生記」;顧倉卒傳聞,不盡實也。歸田後,緝「啟禎兩朝遺詩」;又命工傳寫有明三百年忠臣義士像,裝潢成冊。萊州黃培逆詩之獄,牽涉濟生「啟禎集」;會濟生已歿,得不與禍。
31
李世祺字春生,青浦人;天啟壬戌進士。崇禎三年一六三○,由行人擢刑科給事中。時中官出鎮,世祺言:『魏忠賢盜弄神器,賴聖天子翦除之;奈何躬蹈之』!不聽。尋以淫雨損山陵,昌平地動;極陳時弊,帝切責之。七年正月,劾溫體仁絕世之奸、大貪之尤;謫福建按察司檢校。久之,起行人;累遷太僕寺卿。以遣祭魯王,旋里。國變,杜門不出;久之,卒。
32
史敦,金壇舉人。崇禎庚辰一六四○會試後,思宗思破格求才,設特用榜;自敦以下舉人百三十六人,許同進士出身。敦請援例謁文廟行釋菜禮,並立石太學題名;閣臣張四知持不可,詔允敦所請。是榜死事者,戶部郎中金壇徐有聲、安平道副使臨川曾益、大學士寶雞楊畏知、開封知府武進蔡鳳、黃州府同知宗室朱統鎙、郟縣知縣安邑李貞佐、汾陽知縣西安山陽劉汝達、大同山陰知縣慶陽衛李倬、鞏昌安定知縣臨海應昌士、四川嘉定州知州涇縣朱儀、興文知縣漢陽艾吾鼎、呈貢知縣鍾祥黃卷十餘人;其苦節不仕者,則太倉陳瑚、昆山歸莊、嘉定徐時勉三人。敦官九江知府;嘗撰「慟餘雜記」,他無所聞。
33
李延是,初名彥貞,後改今名,字辰山;上海人。年二十,走桂林,為永歷帝某官。晚為道士,隱於醫。著有「崇禎甲申錄」、「南吳舊話」。疾革,以玩好分贈友朋;而儲書二千五百卷,則贈秀水朱彞尊。彞尊嘗稱『辰山生長士族,人不知其門閥;策名仕版,人不知其官資。誦其詩,知為徐孝廉暗公之弟子。然出處本末,終莫得而詳也』。
34
方震儒字孩未,桐城人;移家壽州。萬歷癸丑進士,以知縣擢御史。天啟初,疏論客、魏事,陳「拔本塞源」論以言梃擊、移宮之案,直聲震朝廷。大清兵破遼陽,一日十三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且自□□師出關吊死扶傷,軍民大悅;因言三岔河六不可恃。疏入,命巡按遼東,監紀軍事。時議者欲退守廣寧,震孺請駐振武,又請令寧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將;並見從。而經、撫不和,疆事益壞。明年正月,大清兵渡三岔河,列城奔潰。參將祖大壽擁殘兵駐覺華島,震孺慮為我師所購得也,航海見大壽,相攜以歸;全軍民、輜重無算。明年,魏忠賢將興大獄,嗾給事中郭興治誣以贓私;下獄,擬大闢。獄卒憐其忠,飲啖之;得不死。
35
崇禎帝嗣位,釋還。賊犯壽州,長吏適遷秩去;震儒倡士民固守,城獲全。巡撫史可法上其功,起為廣西參議;尋擢巡撫。南都初立,舉朝敘翊戴功,無意複讎;震孺疏言:『諸臣自高夾日之勛,微自終抱攀髯之痛;願提一旅,與賊一決』!馬士英阻之,抑鬱嘔血卒。
36
方孔照字潛夫,桐城人。萬歷丙辰進士,以知州入為兵部員外郎。魏忠賢欲封兄子良卿為伯,孔照執不覆。又忤崔呈秀,遂削籍。
37
崇禎元年,起故官,以憂歸;定桐城民變。十一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擊賊李萬慶、羅汝才於承天,八戰八捷。督師熊文燦之納張獻忠降也,孔照條上八議,言主撫之誤;陰厲士馬,備戰守。已而獻忠果叛,文燦檄孔照防荊門、當陽,鄖撫王鰲永防江陵、遠安;孔照乃請專斷德、黃,守承天、護獻陵,而江漢以南責鰲永。會楊嗣昌代文燦,令孔照仍駐當陽。惠王常潤疏言:『孔照遏獻忠有來家河、神通堡之捷,射中賊魁馬光玉,陵寢得毋虞;請增秩久任』。章下部未奏,而部將楊世恩、羅汝邦奉調會川、沅兵剿竹山寇,深入至香油坪而敗。嗣昌既以孔照撫議異己也,又忮其言中,遂因事劾之;逮下詔獄。其子進士以智伏闕訟冤,膝行沙塸者兩年。帝心動,得減死,戍紹興。
38
久之,薦複官,以右僉都御史屯田山東、河北;馳至濟南,命督大名、廣平二監司禦寇。命甫下而京師陷,孔照南奔。給事中羅萬象劾其寇至踉蹌遁,又蒙面補官;乃歸。隱十餘年而終,門人私謚曰貞述先生。
39
蔣臣初名姬允,更今名,字一個;桐城人。早見知於太倉張採、張溥,故注名複社。崇禎中,舉賢良。戶部尚書倪元璐薦之,召對平台;請行鈔法云:『歲造三千萬貫,一貫值一金,歲可得金三十萬兩』。侍郎王鰲永主其議,乃設寶鈔局,授臣戶部主事;然事實不可行。北都陷,間道南奔,依史可法;留參軍務。臣嘆曰:『以一騶虞將五狼,其能久乎』!遂辭歸。
40
周岐農父,桐城貢生;有聲複社中。以貢入京師,上書執政言時事得失;馮元揚薦參宣督軍務。旋授河南推官,參陳潛夫軍;複以按察僉事銜,參史可法軍。晚又參楊文驄軍,死於浙右。其詩歌雄奮,與方以智、錢秉鐙相伯仲云。
41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萬歷戊戌進士。由知縣,歷擢太常卿。疏詆客氏妖冶,幾獲罪。楊漣之劾魏忠賢也,三俊亦極論之;漣等死,三俊褫職閒住。
42
崇禎元年,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汰閹黨一空。南糧積逋數百萬,而兵部增兵不已;三俊袪其虛冒者,士得宿飽。劾罷蕪湖、淮安、杭州三關司官之貪者三人。居七年,就移吏部。流寇大擾江北,南都震動;屢陳防御策。禮部侍郎陳子壯下獄,疏救之。入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以陰陽愆和,請斥諸臣之詿誤久系者:『內而五城訊鞫,非重闢不必參送法司;外而撫、按提追,非真犯不必盡解京師。刑曹決斷,以十日為期』。帝皆從之。尋以讞侯恂獄不稱旨,褫官下吏;久之,乃許配贖。十五年正月,複故官;代李日宣吏部尚書。論召對親擢之非,舉劉宗周、李邦華自代,薦黃道周、史可法、馮元揚、陳士奇四人,罷不職司官數人;銓曹懍懍。既而納周延儒請屬,引吳昌時為文選郎;又以昌時言,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於外。科道大嘩,連章攻昌時,並詆三俊;乃乞休歸。
43
弘光時議起廢,吏部尚書張慎言以三俊與吳甡並舉;劉孔昭、劉澤清阻之,乃已。阮大鋮之興大悲獄也,指三俊與吳甡為十八羅漢;兩人實未出也。家居十餘年,始卒。
44
金光辰居垣,全椒人;崇禎戊辰進士。由行人擢御史,巡視西城。內官周二殺人,牒司禮捕之;二叩頭御前乞哀,帝曰:『此國法,朕不得私』!卒抵罪。按河南,條奏至三百餘章。九年還朝,京師戒嚴,光辰分守東直門。劾兵部尚書張鳳翼「三不可解、一大可憂」;帝以鳳翼方在行間,寢其奏。又請罷遣中官總監軍務;帝怒,召對平台,將加重譴,而迅雷直震御座,風雨聲大作。光辰因言:『臣在河南見皇上撤內臣而喜』。帝遽曰:『汝毋複爾』!怒亦解;人謂光辰有天幸雲。翼日鐫三級,調外。久之,召為大理寺正,進太僕丞。十三年一六四○五月,複偕大臣召對平台,咨御邊、救荒、安民之策。光辰班最後,時已夜,獨對燭影中,娓娓數百言;帝為聳然。尋移尚寶丞,陳罷練總、換授、私派、僉報數事;歷左通政。十五年正月,複召對德政殿,陳賊形勢;帝悅,擢左僉都御史。無何,以救劉宗周,仍鐫三級調外。弘光時,起故官,未赴;阮大鋮猶列之十八羅漢中。家居二十餘年,卒。
45
黃正賓,歙人。以貲為舍人,直武英殿;恥由貲入官,思樹奇節。萬歷二十年,給事中羅大紘言冊立東宮事忤旨,奪俸;閣臣許國、王家屏連名乞收新命而首輔申時行密揭公疏,實不與知。正賓論時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帝怒,下獄拷訊,斥為民。由是,見推清議。後與李三才、顧憲成游,益有聲。天啟時,起故官,遷尚寶少卿。汪文言之獄,坐贓千金,遣戍。崇禎元年,複故官。時閹黨徐大化、楊維垣已罷官,潛居輦下,交通奄寺;正賓發其奸,命五城御史驅逐歸里。弘光時,正賓寓居南都,已老矣;而阮大鋮方用事,乃請驅逐以報之。
46
方士亮,歙人;崇禎辛未進士。由推官,擢兵科給事中。與同官謁大學士謝升於朝房;升言:『人主以不用聰明為高;今上太用聰明,致天下盡壞』。又言:『諸君不必言款事,皇上意已決』!士亮與言官劾升誹謗漏洩,升遂削籍。他所舉劾,多見採納。周延儒之督師也,士亮贊畫軍前;延儒敗,士亮亦下獄。甲申春,釋歸。弘光時,複官;久之,卒。
47
凌世韶官球,歙人;崇禎甲戌進士。知寧化縣,謫江西按察司簡校;改興化府經歷,升處州府推官,有廉稱。入為戶部主事。國變後,棄官隱黃山;有「納沙草」。
48
葉廷秀潤山,濮州人或曰鎮江人天啟乙丑進士;由知縣入為順天府推官。英國公張維賢與民爭田,廷秀斷歸之民;御史袁宏勛駁勘,執如初。
49
崇禎中,遷南京戶部主事。服闋入都,疏陳吏治之弊;言:『催科一事,正供外有雜派、新增外有暗加、額辦外有貼助;小民破產傾家,安得不為盜賊!夫欲救州縣之弊,當自監司、郡守始。保舉之令行已數年,而稱職者希覯;是連坐法不可不嚴也』。帝納之;授戶部主事。以疏救黃道周,下獄、遣戍;廷秀故不識道周,冒死論救,處之恬然。言者相繼論薦,十六年冬特旨起故官。
50
弘光時,兵部侍郎解學龍疏薦,內批以僉都御史用;馬士英惡之,抑授光祿少卿。已而阮大鋮、張捷相繼內批起用,給事中章正宸爭之;詔詰以『廷秀批升,何以寂無一言』!由是,內批盛行;廷秀亦以是為群小所忌,大鋮列之五十三參中。
51
南都亡,入閩;隆武帝授左僉都御史,進兵部右侍郎。閩敗,為僧終。廷秀受業於劉宗周,造詣淵邃,及門者稱首。亂後,著述不傳。
52
成勇仁有,安樂人。天啟乙丑進士,授饒州推官;謁鄒元標於吉水,師事之。崇禎十年,入京考選。新例優者得翰林,公論首勇;而吏部抑之,得南京吏部主事。明年,以言者訟屈,授南京御史。尋疏論楊嗣昌奪情事,有「清議不畏、名教不畏,萬世公議不畏」語;帝怒,削籍,訊主使姓名;勇獄中上書言:『十二年外吏、數十日南台,無權可招、無賄可納,不知有黨』。竟戍寧波衛。中外薦者十餘疏,不召。久之,命以他官用;甫聞命而都城陷。弘光時,起御史不赴;阮大鋮猶列之五十三參中。乃披緇為僧,越十五年以終。
53
範複粹,黃縣人;萬歷丁未一六○七進士。由推官,入為御史。言毛文龍不可移內地,使海外億萬生靈棲身無所;又言袁崇煥功在存遼。巡按江西,言減削郵傳之不便;按陝西,陳治標、治本之策,以任將、設防、留餉為治標,廣屯、蠲賦、招撫為治本。帝皆納之;由大理寺右丞進左少卿。未幾,超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時同命入閣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一人,餘皆外僚;而複粹由少卿,尤屬異數。累加少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尋為首輔;科道劾其才疏學淺,複粹亦不安其位,遂致仕去。國變後,卒於家。
54
曹珖初名珍,避仁宗諱,改今名,字用韋;益都人。萬歷辛丑一六○一進士,歷官大理卿。天啟時,以東林削籍。崇禎改元,起戶部右侍郎,進工部尚書。廷議加江西、河南、山東、西田賦十二萬有奇,浙江逋織造銀十餘萬,編入正額;珖持不可。尋中官張彞憲總理部事,將設公座;珖與右侍郎高宏圖約俟其至言事竣,撤座去。遂相忤,請告歸。國變後,卒於家。
55
袁愷,聊城人。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官給事中。帝之怒薛國觀也,以誤擬旨,下五府、九卿、科道議。吏部尚書傅永醇未測帝意,擬頗輕;愷會議不署名,疏論永醇徇私,而微詆國觀藐肆妒嫉。國觀放歸,愷再疏發國觀納賄事;遂賜死、坐追贓。給事中宋之普以是惡愷,借事傾之;削籍歸。弘光時,起故官;道卒。
56
姜採字如農,萊陽殉節諸生瀉里次子也。崇禎辛未進士;由知縣入為禮部主事,擢禮科給事中。在官五月,上三十餘疏;卒以論二十四氣蜚語事,與熊開元同下詔獄。逮至午門,杖一百幾死,複系刑部獄。甲申正月,謫戍宣州衛。
57
乙酉,南都亡,與弟垓避兵天台;魯監國召為兵部侍郎。詔使敦促;採知事不可為,竟不起,寓居蘇州。嘗奉母歸萊陽;我山東巡撫將薦諸朝,乃佯墜馬折股,乘間複馳至蘇州,自號宣州老兵。欲結廬敬亭山,不果。病革,語其子曰:『敬亭,吾戍所也。未聞後命,吾猶罪人也;敢以異代背吾死君哉』!卒,葬宣城。子安節字勉中,徙家依墓傍卒。同人私謚曰「孝明」。
58
垓字如須,瀉里第三子也。少與兄採齊名;中崇禎庚辰一六四○進士,官行人。兄採廷杖斃,垓口溺灌之複蘇。已聞萊陽之報,疏請代兄系獄,釋採歸葬其父;不許。乃馳歸,奉母南奔。初,行人廨舍碑有阮大鋮名,疏請碎之;大鋮切齒。及大鋮用事,與採變姓名避之蘇州;魯監國召為考功司郎中。大鋮譖之方國安,將殺之;垓以奉使,獲免。久之,卒。
59
圻,瀉里長子也。瀉里四子:圻、採、垓、坡;採、垓有名當時,而圻與坡不著。崇禎癸未,我大清兵破萊陽,瀉里一門死者二十餘人,坡與焉;圻負重傷不死,從積骸中負父尸逃。浙東監國,以貢生謁選,授象山知縣。時滋陽、陽信二王寓居城中,江上亂兵蜂起,民不聊生,二王亦惴惴不自保;圻上奉藩府、下撫罷兵,宛轉周旋悍將間,有調護功。浙東亡,解組北歸;抵萊陽,以憔悴死。南都之追恤諸臣也,瀉里贈光祿卿、謚「忠肅」,坡贈待詔;立祠萊陽。道梗不可達,採、垓又避地不出;浙東禮臣以圻官象山,議權立祠其地,坡祔焉。
60
陳奇瑜字玉鉉,保德州人;萬歷丙辰進士。天啟二年,由知縣擢禮科給事中;嘗疏詆魏忠賢。六年,出為陝西副使。累擢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討斬盜魁略盡,威名著關、陝。於是群賊走山西、突畿南,又從澠池渡躪河南、湖廣,窺四川;乃擢奇瑜兵部右侍郎,總督五省軍務。屢破賊,賊渠李自成、張獻忠遁入興安之車箱峽,蹙之可盡殲;而奇瑜忽以受降僨事,逮訊遣戍事詳「明史」
61
初,奇瑜官南陽,唐王碩熿殺其世子欲並廢世子之子聿鍵;賴奇瑜力,聿鍵得為世孫即隆武帝也。福州建號,召奇瑜為東閣大學士;道遠未聞命,卒於家。
62
丁啟睿,永城人。萬歷乙未進士;由陝西副使歷擢至巡撫。用督師楊嗣昌薦,擢兵部右侍郎,代鄭崇儉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嗣昌死,加兵部尚書,改稱督師;賜敕印如嗣昌銜。啟睿自副使數遷皆在陝西,然實庸才;為督撫,奉督師期會,謹慎無功。及任重專制,即莫知為計;督師期年,敗者益大。十五年冬十月,徵下吏,釋歸事詳「明史」。弘光時,夤緣馬士英,充河南為事官,督河南勸農、剿寇諸務。以擒斬歸德偽官,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其一子。事敗,脫身旋里。久之,卒。
63
李長庚酉卿,麻城人。萬歷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歷江西左、右布政,所在勵清操。入為順天府尹;改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勤荒政、平武定寇盜,民賴以蘇。
64
四十六年,遼東用兵,議行登萊海運;長庚詳言所歷島口及陸行剝運遠近,部議行之。明年,特設戶部侍郎一人兼右僉都御史督遼餉,駐天津;以長庚為之。奏行造淮船、通津路、議牛車、酌海運、截幫運、議錢法、設按臣、開事例、嚴海防九事,又請留金花、行改折、借稅課以濟軍國急;不見聽。時諸事創始,百務坌集;長庚悉辦治。天啟三年,遷戶部尚書;以憂歸。
65
崇禎初,代閔洪學吏部尚書,監視宣府。中官王坤與修撰陳於泰相詆,侵及首輔周延儒;長庚率同列上言:『陛下博覽古今,曾見內臣參論輔臣者否』?帝不懌。又與溫體仁不合,再推郎中王茂學為知府忤旨,斥為民,家居十年。國變,久之卒。
66
周堪賡仲聲,寧鄉人。天啟乙丑進士,知永春州。以治行,行取陝西道御史;歷太僕寺丞、光祿少卿、順天府尹。闖賊陷開封,擢為工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往塞賊所決河;堪賡疏言:『河之大勢盡歸於東;運道已通,陵園無恙』。疏甫上而決口再潰,闖賊亦棄開封別由上游偷渡窺潼關。堪賡疏請急扼宣、雲關隘;未報而尚書命下,遂乞骸骨歸。
67
弘光時,再申前命。堪賡知不可為,乃變姓名轉徙閩海嶺表間。久之歸里,焚香禮佛;鄉人罕識其面。永歷時,再以尚書召;亦不出。卒年六十三。子鋐,隆武丙戌舉人;後死於賊。
68
文士昂字台仙,攸人。天啟壬戌進士,授華陽知縣;擢工科給事中。
69
出為威茂道,升雲南布政使,晉太僕寺卿。士昂負經濟才,初知華陽,教民築陂、作筒車,大興水利。遷工科時,河、陝大飢;疏飭撫臣發賑無拘常例。又力陳中官監軍之弊,不見用;乞假歸。歸後,佯狂山谷以終。
70
陳所聞字印水,茶陵人。崇禎中,拔貢。初官崇信知縣,有政聲;升署固原州。南渡後,起知江夏縣;行取御史。戊、己一六五八~五九以後天下大定,棄官歸隱;山居二十年。
71
羅其鼎耳臣,桃源人。崇禎庚辰一六四○進士,官行人。性篤孝;母喪,值鄉試,不預含斂,終身不食肉、衣帛。鼎革後,隱居不出。卒,門人私謚曰貞易先生。
72
陳五聚字史占,攸人。崇禎時副榜,仕至監軍。鼎革後歸隱,築室曰「茅窩」;海內冥鴻之士多歸之。又羅楨者,隱居衡山;工騎射,善劍術。嶺南何不偕、陳恭尹嘗主其家。
73
張聖型字子疇、聖域字定遠,新化人。兄弟有異才,著述甚富;聖型官連山知縣、聖域官萬安知縣。鼎革後歸隱;洪承疇遣材官車鼎英征之,不赴。結茅嚴塘,不入城市者二十餘年。
74
米助國民和,辰溪人。天啟乙丑進士,官江西龍泉知縣。撫、按下議建魏璫生祠,執不可。璫敗,朝廷徵立祠罪,江右獨無;龍泉力也。擢御史;出尚書
75
畢自嚴、給事中章正宸於獄,竟以是落職。甲申後,避亂東山,減食飲,卒。子肇灝,貢生;孫元倜,舉人:皆守志以布衣終。又有餘鹍翔者,亦辰溪人;助國同年進士。官金溪知縣,捕盜有聲;歷擢山東按察副使。後崎嶇滇、黔間,以悲憤死。
76
於斯力,湖廣人;崇禎舉人。性嚴正不阿。由教諭,擢戶部主事。甲申之變,有「九章歌」,悲憤淋漓。後以他累,庾死。
77
郭都賢天門,益陽人。天啟壬戌進士,歷官江西巡撫。賊陷吉安、袁州,被議;棄官入廬山。弘光時,史可法薦授南京操江,不赴。可法,故都賢會試分校所得士也。
78
丁亥二月,永歷帝以兵部尚書召;都賢已祝發浮邱山,號頑石、又號些庵,茹苦行腳,流寓沔陽。洪承疇之革職也,都賢奏請起用;承疇德之。後歸我朝經略西南,謁都賢於山中;饋金不受。請以其子為監軍,亦不許。
79
都賢博學精畫繪,尤工詩;多為鄉人所傳。然竟以詩累,客死江陵之承天寺。
80
文燠木生,華容人。崇禎庚午一六三○舉人,授四川南部知縣。未一月賊至,誘之降;燠書「諸葛未亡猶是漢,伯夷雖死不從周」二語於官廨。鼎革後,崎嶇滇、黔間,累官至太常卿。已黃冠歸里;我經略洪承疇薦起之,謝以詩。承疇知不可強,禮歸之。終於家。
81
陶汝鼐字仲調,寧鄉人。幼慧;甫齔,應童子試,學使者驚為異才,取冠湖南數郡。崇禎元年拔貢;帝幸太學,廷臣請複高皇帝積分法,特賜汝鼐第一。詔題名太學,以五品官秩留監肄業。癸酉,舉於鄉,兩中會試副榜;官廣東新會教諭。南渡後,由翰林院待詔改兵部職方司郎中;複授檢討、監五省軍,捍禦鄉邦有力。旋祝發,號忍頭陀。著有「榮木堂集」。弟汝鼒,字幼調。獻賊偽檄舉名士,汝鼒與汝鼐子之典名最著;汝鼒曰:『兄止此子;吾有三子,不憂死』!乃佯應命,而蠟書乞師於江西巡撫郭都賢;不得達。竟死虔州。
82
劉瑄他山,澧州人。崇禎庚辰一六四○進士,官檢討。丁母憂,歸。流賊陷澧,奉父避慈利。聞北都之變,嚙指血作書,托弟終養老父,將自盡;家人羅守,父泣喻,乃止。父歿,入衡為僧。
83
楊山松字長蒼,武陵人;督師楊嗣昌之長子也。以祖鶴,蔭錦衣衛指揮、行軍監紀同知。幼隨父軍中,綜核軍實;章奏皆出其手。目光如電,軍中號為「楊家小飛將」。山梓字仲丹,以父蔭,官職方主事;山槂字季元,襲錦衣衛百戶。嗣昌負罪歿,詆之者比之溫體仁;山松撰「孤兒籲天錄」、山梓撰「辨謗錄」,冀雪父冤。流寇陷常德,家屬殉難;兄弟募勇複讎。賊令擒楊氏一人者,予千金。山槂為一卒所得,縛至城南之龍溪;漁人伍立突出大呼曰:『楊氏何負於汝』!梃斃縛者,得免。康熙時吳三桂之變,訪楊氏子孫,授偽職;山松遁之江南,號忍古頭陀。顧炎武詩曰:『督師公子竟頭陀,詩筆崢嶸浩氣多;兩世心情知不遂,待誰更奮魯陽戈』!
84
賀奇字庸也,武陵人。以拔貢,授中書舍人,加兵部職方主事、監察御史。鼎革後,祝發峨嵋,隱滇、黔間二十年。我當事強加巾服,具題以原官用;不赴。
85
潘應鬥字章辰,武岡人;崇禎癸未進士。南都立,陳時政,為阮大鋮所扼;授廣東萬州知州。永歷帝之建國肇慶也,授御史;改吏部郎中,尋加太常寺卿。見劉承胤亂政,度不能抗,乃棄官去。與弟禮部主事應星誅茅威溪之麓,著述唱和;饔飧不給,晏如也。應星字夢白,嘗刲股愈父疾;人稱孝焉。
86
管嗣裘冶仲,衡陽人;崇禎壬午舉人。父大成,官御史。獻賊陷衡州,嗣裘跳;走嶺外,依桂王。粵中建號,授中書舍人;以抗直,罷。居桂林之靈岩洞,衣敗絮,與猺獞雜處,獞人義而餉之;不知所終。同時有鄒統魯字大系,酃人。以拔貢,中壬午舉人。衡州陷,時承父命乞師於粵督沈猶龍,導粵兵複郴、衡各郡。永歷帝立,授中書舍人。後隱祁陽山中;所在載書十數麓以從。
URN: ctp:ws76131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