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帝王部 委任第二
2
隋高祖初,為丞相,時竇榮定為左右宮伯,使鎮守天臺,總統露門內兩廂仗衛。帝宿禁中,遇尉遲迥初平,朝廷頗以山東為意,拜榮定為雒州總管以鎮之。
3
宇文忻為豫州總管,高祖龍潛時與忻,情好甚協,及為丞相,恩顧彌隆。尉遲迥作亂,以忻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擊之。時兵屯河陽,諸軍莫敢先進,帝令高Τ坻,浼嗑與γ苣苯取者,惟忻而已。
4
李徹,字廣達。高祖受禪,為左武衛將軍。及晉王之鎮并州也,朝廷妙選正人,有文武才,徽呶之寮佐。帝以徹前代舊臣,數持軍旅,詔徹總晉王軍事,進爵齊安郡公。時蜀王秀亦鎮益州,帝謂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廣達者乎?」其見重如此。
5
韋世康初仕後,周為司會中大夫。尉遲迥之作亂,高祖憂之,謂世康曰:「汾、絳舊是周、齊分界,因此亂階,恐生搖動。今以委公,善為吾守」。因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開皇中,為吏部尚書,因侍宴再拜陳讓曰:「臣無尺寸之功,位亞台鉉。今犬馬齒至,不益明時,恐先朝露,無以塞責。願乞骸骨,退避賢能」。帝曰:「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既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力衰謝,猶屈公臥治一隅」。於是出拜荊州總管。時天下唯置四大總管,并、揚、益三州並親王臨統,唯荊州委於世康,時論以為美。
6
于仲文,開皇初,為行軍元帥,統十二部總管。帝以尚書文簿繁雜,吏多奸計,令仲文勘錄省中事,其所發摘甚多。帝嘉其明斷,厚加勞賞。
7
達奚長孺為荊州總管三十六州軍事,高祖謂之曰:「江陵要害,國之南門,今已委公,朕無慮也」。
8
令狐熙為汴州刺史,高祖以嶺南夷、越數為反亂,徵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補授,給帳內五百人,賜帛五百疋,發傳送其家。
9
李雄字毗盧,為鴻臚卿。晉王出鎮并州,以雄為河北行臺兵部尚書。高祖謂雄曰:「吾兒既少,更事未多,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誠相委,吾無北顧之憂矣」。雄頓首而言曰:「陛下不以臣不肖,寄臣以重任。臣雖愚固,心非木石,謹當竭誠效命,以答鴻恩」。垤ち魈櫚畚口投遣之。
10
高ζ匠籮嵋怨κ諫現國ρ肺桓咦。孚曰:「公識鑒通遠,器略優深,出參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實委心腹。自朕受命,嘗典機衡,竭誠陳力,心跡俱盡。此則天降良輔,翊贊朕躬,幸無辭費也」。其優獎如此。未幾,尚書都事姜曄、楚州行參軍李君才並奏稱「水旱不調,罪繇高η敕削碇,二人俱得罪而去,親禮愈密。
11
王誼為大內史,時汾州嵇胡為亂,誼率兵擊之。高祖弟越王盛、譙王儉雖為總管,並受誼節度。其見重如此。
12
楊異,高祖用為吳州總管。時煬帝為晉王,鎮揚州,詔令異每歲一與王相見,評論得失,規諷疑闕。
13
宇文述自開皇中伐陳,為行軍總管。陳王既擒,而蕭┫粞揖荻吳之地,擁兵拒守。高祖與述詔曰:「公鴻勳大業,名高望重,奉國之誠,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以清蕩,而吳會之地,東路為遙。蕭岩蕭┎,⒃諂浯公,率將戎旅,撫慰彼方,振楊國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勝而往,風行電掃,自當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獲安,方副朕懷,公之力也。煬帝大業中,為左衛大將軍,與蘇威、常興選舉,參預朝政,貴重委任與蘇威等,其親愛則過之。
14
蘇威自高祖時拜開府儀同,兼納言、民部尚書,復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治書侍御史梁毗以威領五職,而安繁戀劇,無舉賢自代之心,抗表劾威。高祖曰:「蘇威朝夕孜孜,志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顧謂威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及高祖幸并州,命與高ν總留事,俄追詣行在所,使決民訟。後為左光祿大夫。煬帝即位,以威先朝舊臣,漸加委任。後歲餘,復為納言,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時人稱為五貴。
15
煬帝即位數月,拜伊州刺史楊約為內史令。約有學術,兼達時務,帝甚任之。後數載,加官右光祿大夫。
16
吐萬緒自高祖時為夏州總管。煬帝之在藩也,頗見親遇,及為太子,引為右虞侯率。及帝嗣位,漢王諒時鎮并州,帝恐其為變,拜晉、絳二州刺史。
17
王辯為武賁郎將。及山東盜賊起,上谷魏刁兒自號歷山飛,眾十餘萬,劫掠燕、趙。煬帝引辯升御榻,問以方略。辯論取賊形勢,帝稱善曰:「誠如此計,賊何足憂也!」於是發從行卒,步騎三千,擊敗之,賜黃金二百兩。長孫晟,為上開府儀同三司,安撫突厥。還,遇煬帝即位。帝引晟於大行前委以內衙宿衛,知門禁事,即日拜左領軍。
18
元文都,大業中為大府卿,帝漸任之,甚有當時之譽。柳肅工部侍郎,煬帝大見親任,每行幸遼東,嘗委之於涿郡留守。
19
獨孤楷為並州總管,遇疾喪明,上表乞骸骨。帝曰:「先朝舊臣,歷職二代,高風素,望臥以鎮之,無勞躬親簿領也」。遣其長子凌慵嗍】,な縷浼重如此。
20
樊子蓋,為涼州刺史,兼武威太守。大業三年入朝,帝引之內殿,特蒙褒美。五年,煬帝西巡,詔加子蓋右光祿大夫。子蓋表自陳曰:「臣自南裔,即夢鞔鉤⑽,外臣未居內職,不得陪屬車,奉丹陛,溘死邊城,沒有遺恨,唯陛下察之」。帝曰:「公侍朕則一人而已,委以西方,則萬人之敵,宜識此心」。六年,朝於江都宮。還,除民部尚書。時處羅可汗及高昌王款塞,復以子蓋檢校武威太守,應接二蕃。後帝幸遼東,子蓋為東都留守,車駕至高陽,追詣行在所。既而引見,帝顧謂子蓋曰:「朕遣越王留守東都,示以皇枝盤石,社稷大事,終以委公。特宜持重,戈甲五百人而後出,此亦勇夫重閉之義也。無賴不軌者,便誅鋤之。凡可施行,無勞形跡。今造玉麟符以代銅獸」。又指越、代二王曰:「今二孫委公與衛文畽,宜選貞良宿德有方幅者教習之。動靜之節,宜思其可」。於是賜以良田、甲第。
21
衛玄刑部尚書。大業九年,煬帝幸遼東,使玄與代王侑留守京師,拜為京兆內史,尚書如故,許以便宜從事,敕代王侑,待以師傅之禮。會楊玄感圍逼東都,玄率步騎七萬,與宇文述等擊破之。還鎮京師,帝謂之曰:「關右之任,一委於公。公安,社稷乃安。公危,社稷亦危。出入須有兵衛,坐臥常宜自牢,勇夫重閉,此其義也。今特給千兵,以充侍從」。賜以玉麟符。玄自以年老,上表乞骸骨,帝使內史舍人封德彞馳諭之曰:「京師國本,王業所基,宗廟園陵所在,藉公耆舊,臥以鎮之。朕為國計,義無相許,故遣德彞口陳指意」。玄乃止。唐高祖武德元年,以蕭嫖中書令。時軍國草創,方隅未寧,高祖雅相禮重,委以心腹,凡諸政事嫦す。卣頗諭廒奄魅,沼星數陳奏便宜,多見允納。高祖每臨軒聽政,常引媧蛻御榻而坐,與言呼之為蕭郎國典朝儀,亦責成於媯、ㄌ。宗入纂春宮,以嫖太子太保。太宗之伐遼東也,以雒邑衝要,襟帶關、河,以嫖雒陽宮留守)。
22
竇誕為太常卿,加上柱國。高祖諸少子、荊王元景等未出宮者十餘王,所有國司家產之事,悉付誕檢校焉。
23
韋仁壽為南寧州都督,入朝,貢方物,高祖大悅。仁壽復請徙居南寧,以兵鎮守,有詔特聽以便宜從事,令益州給兵送之。
24
宓虜儻,左武衛將軍、延州總管,徵令入朝,賞勞甚厚。及建成北討,高祖問其方略,又勞之曰:「今者之行,以公為北道主人,勉其經略,以就功名也」。
25
太宗時,李勣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帝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唯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勣於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26
盧承慶為民部侍郎,太宗令承慶兼檢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選事。承慶辭曰:「選事職在尚書,臣今掌之,便是越局」。帝不許,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
27
楊公仁為特進。貞觀五年十一月,以恭仁行雒州都督。太宗謂之曰:「雒陽要重,古難其人,朕之子弟多,恐非所任,特以委公也」。
28
劉蘭,貞觀十一年為右領軍將軍。及太宗行幸雒陽,以蜀王飾夏州都督。又以蘭為長史,什恢藩,而蘭總其事。封平原郡公,尋領檢校代州都督,將軍如故。高士廉尚書右僕射貞觀十五年,駕幸洛陽,庶人承乾監國,士廉攝太子少師。太宗手詔士廉曰:「端拱三州不憂關中者,唯卿是屬蕭、何之鎮,寄情非淺」。後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車駕問罪遼陽,皇太子於定州監國,以士廉攝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璽書勞問不絕。
29
房玄齡為司空、太傅、知門下省事。及太宗親幸遼東,以玄齡為京城留守,降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並委玄齡處分。發遣在路,表奏相望,每上言敵不可輕,尤宜戒慎。
30
竇靜鎮夏州時,擒頡利處其部眾於河南,靖以為不便,上封事諫之,雖未從之,太宗嘉其忠,謇答以優詔曰:「北方之務,悉以相委,以卿為寧朔大使,撫鎮華戎,朕無北顧之憂矣」。
31
李大亮左衛大將軍,高宗居春坊,以大亮兼領太子右衛率,俄兼工部尚書,身居三職,宿衛兩宮。太宗每出巡幸,多令大亮居守。
32
韋挺為太常卿。父衝在隋嘗為營州總管,有經略高麗遺文。會太宗將伐遼東,挺以聞奏,太宗甚悅,遂令挺先運軍糧,河北諸州皆取挺節度,仍許以便宜行事。帝親解貂裘及內廄馬二疋賜之,群公祖道,朝野以為榮。
33
楊弘禮,為中書舍人。太宗有事遼東,以弘禮有文武材,擢拜兵部侍郎,專典兵機之務。時諸宰相並在定州,留輔太子,唯有褚遂良、許敬宗及弘禮在行在所,掌知機務。
34
姜確,貞觀中拜宣威將軍,守屯衛將軍,攝將作如故。確性恭勤,雖祁寒暑雨,未嘗暫懈,太宗以是益加任使。及營建昭陵,確又參典塋制,以勞正授左屯衛將軍。自此之後,轉蒙親顧,玄武門宿衛及園苑之務,皆以為之。其屯營飛騎,亦分隸於確,每有游幸,即領騎而從焉。
35
高宗時,張行成為尚書右僕射,加授太子少傅,因旱,抗表請致仕,高宗手詔不許,仍賜以宮女、黃金器物。行成又固請乞骸骨,帝曰:「公,我之故舊,腹心柰何舍我而去」。因愴然流涕。行成不得已,復起視事。
36
張文銜侍中,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劾,高宗甚親委之。或時臥疾在家,朝廷每有大事,帝必問諸宰臣與文弦槲醋迸疲何匆檎、噅蚯財?」涑鎦奏云:「已議者」。皆報可。
37
李晦雍州長史,高宗幸雒陽,以晦為京師留守。臨行,帝謂晦曰:「關中之事,一以付卿,但法律兄不可以成官政。令式之外,有異績利於人者,隨事即行,不須聞奏」。
38
劉仁軌為太子太傅、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宗幸東都,皇太子京師監國,遣仁軌及與侍中裴炎、中書令薛元超留輔太子。二年,赴東都,又令太孫重毒┦α羰厝粵釗使糊副。弘道元年,復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文明元年,太孫被廢,特令仁軌專知留守事,仍與仁軌書曰:「昔漢以關中之事,專仗蕭、何,今者⒐亦猶於古所希耆德,敬勖乃誠。
39
薛元超為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東都,太子於京師監國,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臨行謂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閒庶務,關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不然也」。
40
裴炎為侍中,高宗幸雒陽,令炎留輔太子,兼知禮部尚書事。
41
薛仁貴為吐蕃所敗,坐除名。尋而高、麗餘眾相率復叛,詔起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之。上元中,坐事徙象州,會赦歸。高宗思其功,尋復召見,謂曰:「往九成宮遭水,無卿已為魚矣。卿又北伐九姓,東擊高麗,漠北、遼東咸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卿雖有過,豈可相忘。有人言卿烏海城下,故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邊不靜,爪沙路絕,豈可高枕鄉邑,不為朕指揮耶?」於是授爪州長史。
42
中宗時,魏元忠為侍中、檢校兵部尚書。中宗居諒ウ,多不視事,軍國大政,獨委元忠者數月。
43
玄宗時,薛納為隴右防禦使。開元二年,賜納旌節,敕王睃、臧懷亮、王海賓、楊楚客等並受納節度,防禦吐蕃,如臨時進退,致失權宜,便以軍法從事。四年,以納攝御史大夫、持節朔方軍大總管,討叛如軍將等臨敵有不用命,便以軍法從事。
44
李光弼為太原尹,兼太原及北軍州節度使。開元十七年正月,光表請入朝,帝降書曰:「朔川兵馬,飛狐要害,委卿經略,隨事防虞。比來東夷頗盡誠款,如聞突厥常欲侵漁,部落,漸移向東,固亦須有備豫。凡秋防操練,今正其時。卿若入朝,誰當處置?宜識此意,且未須來」。
45
肅宗時,房游吏部尚書、平章事。先是,至德元年九月上皇遣擁茸嗷實鄄要櫓了郴郡,肅宗以鈾賾兄孛虛心待之。右嘁蘊煜輪務為己任,有諫事者獨決之,諸宰皆避位,莫敢言。
46
郭子儀為司空,至德初,廣平王為元帥,統大將軍東征,以子儀為副,實總軍政。後子儀為司徒、中書令,充朔方鼓環,壞鵲瀾詼取。
47
肅宗以子儀久為大將,得士卒心,命鎮絳州,詔授朔方、河中、北庭、潞澤州節度行營兵馬副元帥。時肅宗不康,引子儀入臥內,以河東之事委之,子儀流涕哽咽,受命而去。
48
代宗初,僕固懷恩為工部尚書,帝思清河、隴,以懷恩曉知邊事,俾充隴右節度使。未行,議東征殘寇,又改靈州大都,獲充朔方行營節度使,封大寧郡王,兼絳州刺史大夫、工部尚書如舊。尋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回紇可汗親率甲兵求自效,回紇可敦,懷恩之女也,以是尤委任之。
49
馬為四鎮,北庭行營以及鼓節度使。代宗以犬戎浸驕,歲犯郊境,涇州最邊戎寇,乃詔移鎮涇州,為涇源節度使、涇州刺史,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如故,復以鄭、潁二州隸之。
50
辛憔┪,河東節度使。代宗以北門委之。及薨,追悼發哀,為之流涕。
51
李抱玉鳳翔節度使時,吐蕃每歲犯境,代宗以岐陽國之西門,寄在抱玉,恩寵無比。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判梁州事,連統三道節制,兼領鳳翔、潞梁三大府,秩處三公。
52
張光晟為單于都獲,兼御史中丞、振武軍使,代宗密謂之曰:「北蕃縱橫日久,當思所禦之計」。光晟既受命至鎮,威令甚行。
53
李勉為滑亳等州觀察使、永平軍節度等使。代宗以勉兼汴州刺史,充汴、宋等八州節度觀察留後。時以汴州節度都虞侯李靈耀擅殺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潛結田承嗣為援,故有是命。
54
德宗時,崔談Υ、常袞門下侍郎、平章事,尋轉中書侍郎飯史,仍平章事。帝初即位,庶務皆委宰臣,談θ炯帛,咳脛惺槲,遠承旨,或休假在第。每除拜大命,必密咨以決焉。
55
李興翰為鹽州兵馬使,貞元十九年,以為鹽州刺史、保塞軍使、左神策行營兵馬使。其劍南東川、西川兵在州者,皆俾興翰主焉。鹽州軍使便宜得專達於上,鹽州自此不隸夏州。
56
憲宗時,高崇文為神策行營節度使。憲宗元和元年,劍南西川劉闢反,憲宗命崇文討闢,詔應赴西川應援將士等,並取高崇文處分。
57
杜佑為司徒、同平章事。歲餘,請致仕。憲宗以佑筋力未衰,面令自今已後,每日依往例入朝視事。
58
田弘正,為魏博節度使、同平章事。元和十四年,制受檢校司徒、兼侍中,依前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魏、博等州即度使。始,弘正入覲,乞遂留闕,下表凡三入。帝謂之曰:「昨韓弘至朝,稱疾懇辭戎務,朕不得不從。今卿復請留止,意誠可尚。然魏土樂卿之政,鄰境服卿之威,為我長城,不可辭也」。乃還鎮。
59
穆宗長慶二年四月,裴度自河東節度除東都留守,至闕,除淮南節度。初,度發太原,中途得朱克融、王庭湊復書,皆許退兵。度不敢發,以其書奏。穆宗喜,因遣使宣慰克融并廷湊入深州取牛元翼,又令先於途中命度更發書與廷湊,度書因言朝謝後即歸守留務。中使見書,慮廷湊知度東,歸無兵權,即背前約,遽請度易其即歸之辭,並上其書草。穆宗方憂深州之圍,得度前後書,喜甚,及度至,又自有以悟帝恩待益至,故復得兵符。
60
敬宗寶歷元年四月,以前神策軍大將軍、知軍事、兼御史大夫康志睦為檢校工部尚書,兼青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平盧軍節度、淄青等州觀察使。志睦父日知,興元初,為趙州刺史。時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惟岳不奉朝,命曰知帥、麾下蕃漢步騎二千人自趙歸闕。德宗深嘉之,歷授官秩至晉、慈、隰等州節度使。睦以父勳於將為神策,累遷本軍大將軍。至是,帝以修謹可委,又本忠臣子弟,特授此鎮。然制下後人,情甚不協,諫官繼有章疏,帝竟不為之止。及在鎮,頗有理聲。
61
後唐莊宗以郭崇韜為樞密使、侍中,兼修國史,時為宦官所惡,帝甚不平。及客省使李嚴自蜀使迥,且言王衍政荒民怨人不為使,可以鼓行平定。其致書侮嫉坌吶之下,詔諸蕃和市戰馬,選練兵甲,議擇將帥。明宗為天下兵馬總管,典兵柄,廷議當委西征。崇韜自以位重勢危,將立功以制閹豎,乃密奏曰:「契丹侵軼,北面,須藉大臣,全倚總管,鎮禦燕、趙。臣伏念興聖宮使地當儲副,未立殊功,宜依本朝故事,以親王為元帥,付以討伐之權,示威名於天下」。帝方愛繼岌,即曰:「小子蒙幼,安能獨行?卿當為予擇其副貳」。崇韜未奏,帝曰:「朕熟思之,無踰於卿」。是日,以繼岌為西南面行營都統,以崇韜為諸道兵馬招討使,部駕下諸軍六萬發雒陽。軍將發,帝御嘉慶殿置酒宴,西征諸將舉酒囑崇韜曰:「繼岌小子,未習軍機,唯卿久從吾征伐,兵家變略,事之得失,屬之於卿,無累小子」。崇韜謝之而發。
62
安元信,從莊宗定魏博,元城之戰,克捷居多,移為博州刺史。與梁軍對壘得勝,遷元信為右廂排陣使。王處直引契丹背盟,北邊ㄈ擾,以元信久在邊,用為大同軍節度使。
63
袁建豐為內衙副指揮使時,北討劉守光。建豐常先士卒,轉都教練使,權蕃漢總管。莊宗入鄴,以心腹荒苧,∥魏府都巡檢使。
64
明宗時,安重誨為樞密使,三上表乞解機務,詔不允。復面奏「乞與臣一鎮,以息謗議」。明宗不悅。重誨奏不已,明宗怒,謂曰:「放卿出,朕自有人」。即令武德使孟漢瓊至中書,與宰臣商量重誨事。馮道言曰:「諸人苟惜安,令解樞務為便」。趙鳳曰:「大臣豈可輕動,公失言也」。道等因附漢瓊奏曰:「此斷自宸旨,然重臣不可輕議移改」。繇是兼命范延光為樞密使,重誨如故。
65
范延光為樞密使,上表陳情,乞解樞務。優詔不允,令皇城使翟光鄴宣旨云:「卿避重難則便矣,誰當荷重難者,勿復興言」。要遂陳請。十年,為予致太平。後即允卿辭避。帝御中興殿,延光稱疾甚,上表陳情。帝謂樞密使趙延壽曰:「延光又貢章疏,懇求退避,其意如何?莫是朕之失德,不可扶持否?」延壽曰:「延光位高責重,畏懼滿盈,所以求退與舊臣迭處祗如。臣素無才術,因緣戚屬,冒昧渥恩,自掌樞密,常多憂惕所希舊臣迭處,然後乞在散班,不謂延光先有陳情延光之心,臣知之矣。固不願遠違宸,招氡蓯嗷,但以此職望重責深,動貽官謗,向來處者,罕有保全,所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帝曰:「卿言是也。然家國之事,仗卿等披榛故人,總欲舍予,予誰共治?卿見延光,道予此語,勉就公參」。又令中使楊敬達就延光第宣旨,延光又上第三章陳乞,優答不允。
66
朱弘昭山南東道節度使,長興四年九月,詔為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樞密使。制下,弘昭面訴曰:「臣廝養之才,智謀極短,遇陛下興運驟至,方鎮常懼不任,況內秉大權,必孤獎擢,伏乞別選才能」。上叱之曰:「公輩皆欲去朕左右,怕在眼前,養爾輩何為!」弘昭退謝,不敢複言。
67
符彥超汾州刺史。同光末,為魏州軍亂,天下騷動,詔彥超北京巡檢,朝廷先令內養呂、鄭二人監兵及倉庫。明宗入雒,皇弟存詔單騎入河東,與呂、鄭謀殺彥超、張憲,據城自衛,彥超知之。彥超部下殺呂、鄭、存詔於衙城,明宗又令其弟龍武都虞侯彥卿來安撫,遂請彥超入朝自雪。六月,彥超入覲,明宗便殿,召見撫諭曰:「河東無事,賴爾盡心也」。翌日,授建雄軍留後。未行,屬弟曹州刺史彥饒殺宣武亂軍,安輯汴州。明宗甚喜,召彥超曰:「吾與爾父為先朝立社,示槲異恫隻手芯民推戴,又得爾兄弟氣力,我更何憂,卻為我往河東撫育耆舊」。授檢校司徒、北京留守、太原尹。
68
閔帝時,宋令詢自帝在藩時補為客將,知書樂善,動皆繇禮。長興中,閔帝連殿大藩,遷為都押牙,參輔閫政,甚有時譽,閔帝深委之。
69
末帝時,符彥饒清泰初,以右千牛衛上將軍充左、右嚴衛都指揮使。彥饒舊典禁軍,明宗朝,立定亂之功。今春以伯氏、安州不治而入宿衛,帝親舊也,故復委任之。
70
安叔千新,授振武節度使,賜赴鎮,帝面諭狂虜侵寇,以爾知虜情狀,所以委任,賜戎服、金帶、銀器,其牙兵賜物有差。又賜茶五百斤、馬五十匹。
71
漢高祖時,楊刮樞密使上章,以樞密萬幾,平章四輔,官要事重,心力不堪,乞解樞機,冀逃咎悔。帝命中使宣諭,乖唬菏嗷之職,舍卿用誰,忽有此章,莫有人離間卿否?宣次宣徽北院使吳處裕在旁,苧栽唬菏,嗝苤氐,嗇岩躍麼,俾後來者迭居,相公辭讓是也」。宣使還,具言處裕道此,即日出處裕為鄭州防禦使。
72
周世宗顯德四年冬,再幸淮甸,命樞密使王樸兼東京留守,京邑庶務,悉以便宜制之。比及入蹕,都下肅如也。
URN: ctp:ws77664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