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朝吳映撰。映字沐日,晉江人。其書大旨皆宗朱子《本義》而折衷於《蒙引》、《存疑》諸書,持論亦頗平實。然取材太寡,用意太拘,尚未能深研精奧也。 |
2  | 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未及試而卒。是書用王弼本,列朱子《本義》於前,而以己意附於後。其《凡例》謂:「生長遼東,日與東人相問答,故敘其原委而集之,以示初學,名之曰《東易問》,紀其實也。」其論卦變曰「剛柔皆當指卦,不當指爻。如《訟》之剛來而得中者,坎也。《隨》之剛來而下柔者,震下於兌也。《蠱》之剛上而柔下,坎在巽上也。《噬嗑》、《晉》、《睽》、《鼎》四卦言柔得中而上行者,皆離火也。《賁》柔來而文剛,離文乎艮之內也。分剛上而文柔,艮文乎離之外也。《無妄》之剛自外來者,震也。《大畜》之剛上者,艮也。《咸》柔上而剛下,兌在艮上也。《恆》剛上而柔下,巽在震下也。柔以時升者,巽也。是凡言剛者皆陽卦,凡言柔者皆陰卦也。則以剛來柔來指一爻而言者,固未足以盡其義矣」云云,其論似近理而不盡然。其論來知德錯綜曰:「《乾》本至健也,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順。初爻變巽為入,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動;以綜言,則又可以謂之說。二爻變離為明,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陷。 |
1  | 國朝楊方達撰。方達字符蒼,一字扶蒼,武進人。此書《自序》云:「尋繹宋、元經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見其精研象數,或著為圖,或著為說,有裨《易》學者,類而錄之。左圖右說,集成八卷。一曰《太極探原》,二曰《圖書測微》,三曰《卦畫明德》,四曰《變互廣演》,五曰《筮法考占》,六曰《律呂指要》,七曰《外傳附証》,八曰《雜識備參》。」大指以朱子《本義》九圖為主,而博採諸家,間附己論。蓋專講先天之學,故前列周子《太極圖說》,後論《律呂八陣圖》,而不及乎辭占云。 |
2  | 其曰《援古》者,援古事以証《易》理也。大旨謂程《傳》引古釋《經》者六十餘條,朱子《本義》引古釋《經》者亦四十餘條。故取三百八十四爻,每爻隸以一事,又複自分甲乙,以圈點四項別之。其中逐爻取譬,如《蒙》之初爻謂如伊尹之於太甲,《需》之五爻謂虞帝恭己無為、漢文恭己玄默,《師》之三爻謂如宋伐江南,《泰》之二爻謂狄仁傑事周之類,多於《經》義不甚比附也。 |
1  | 國朝朱用行撰。用行字翼承,新建人。是書大旨以朱子為主。首列《本義》,而以《正義》、《析義》次之。正義以闡朱子之旨,《析義》則兼採他說。又以象數不可竟廢,間採瞿塘來知德之說,補於《析義》之後。大抵循文推衍,未能深造自得也。 |
1  | 國朝張蘭皋撰。蘭皋原名一是,字天隨,武進人。是書初刻於乾隆甲子,至己巳又改訂八十頁而重刻之,是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傳》、朱子《本義》為宗,而佐証以宋元諸說。其謂卦必先分而後序,不用古文十二篇之說,蓋從蕭漢中《讀易考原》。其《繫辭》以下略不置解,則用王弼例也。 |
1  | 國朝向德星撰。德星字雲路,漵浦人。是書前有乾隆丙寅德星《自序》,大旨以朱子《本義》為主,附採《大全》、《蒙引》、《存疑》諸說,取初學易於循省,故以《便覽》為名。其卷首六十七圖則德星因舊說而推衍者也。 |
1  | 國朝張仁浹撰。仁浹,秀水人。是書前有乾隆戊辰《自序》。首八卷載諸儒傳授及王氏《略例》、朱子《啟蒙》,九卷以後始釋經文。其說惟以朱子《本義》為主,故《本義》與經文一例大書,而雜取前儒諸說合於《本義》者著於下,如程《傳》之類。與朱子異義者偶附一二,不以為例。蓋名為釋《經》,實則釋《本義》也。其首列引用姓氏,特升朱子於漢儒之前,題曰「先賢」,以示尊崇之義。然所列先賢三人,一曰卜子,實則張弧之《易》。一曰左氏。考丘明於《易》未有成書,亦不知其何以特列。至周、程、張、邵五子則雜於先儒之中,以時代為序。考邵子為《易》外別傳,張子於二程亦尚為友教。至於朱學本程,程學本周,源流燦然,抑周、程而獨尊朱,似非朱子所樂受。又謂張弧優於周、程,恐亦非周、程所甘矣。 |
2  | 大旨主於義理,與《本義》不甚異同,惟不取朱子卦變之說。 |
1  | 國朝邵晉之撰。晉之字敘階,號檀波,仁和人。乾隆丙子舉人。其大旨以朱子《本義》有有注而可疑者,有可疑而無注者,偶有所見,即以己意補之。其曰《近取》者,《自序》謂:「遠取諸物,必俟宏通該博之士,而近取諸身,則人莫不有身也。」首列《卦圖初參》,自謂所得者淺,或將來更有所見,故以《初參》為名。次《大凡發明》,乃著書之義例。其所詮釋,多切人事。《自序》云:「館海州三閱月而成,傳之家塾,為子弟求釋字義者觀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