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四 |
3  | 經籍考》 |
4  | 經 |
5  | 明。 |
6  | 張以寧《春王正月考》二卷 |
7  | 以寧,字志通,古田人。元泰定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入明仍故官。洪武二年,奉使冊封安南王,還,卒于道,事迹具《明史文苑傳》。 |
8  | 石光霽春秋鈎元 |
9  | 光霽,字仲濂,泰州人。從張以寧學。洪武十三年以薦為國子監學正,擢《春秋博士。《明史文苑傳》附載《張以寧傳》中。 |
10  | 《春秋大全》七十卷 |
11  | 永樂中,胡廣等奉勅撰。 |
12  | 饒秉鑑《春秋提要》四卷 |
13  | 秉鑑,字憲章,號雯峯,廣昌人。正統舉人。官至㢘州府知府。 |
14  | 邵寳《左觹》一卷 |
15  | 寳,字國賢,號二泉,無錫人。成化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諡文莊,事蹟具《明史儒林傳》。 |
16  | 童品《春秋經傳辨疑》一卷 |
17  | 品字廷式,號慎齋,蘭溪人。𢎞治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 |
18  | 魏校《春秋經世》一卷 |
19  | 校見禮類 |
20  | 呂柟《春秋說志》五卷 |
21  | 柟見《易類》。 |
22  | 鍾芳《春秋集要》十二卷 |
23  | 芳,字仲實,瓊山人。正徳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季本《春秋私攷》三十六卷。 |
24  | 本見《易類》。 |
25  | 豐坊《春秋世學》三十二卷 |
26  | 坊見《易類》 |
27  | 唐樞《春秋讀意》一卷 |
28  | 樞見《易類》 |
29  | 熊過《春秋明志録》十二卷 |
30  | 過見《易》類 |
31  | 唐恒《春秋録疑》十六卷 |
32  | 恒,字志貞,晉江人。嘉靖進士,官至姚安府知府。髙拱《春秋正㫖》一卷。 |
33  | 拱,字肅卿,新鄭人。嘉靖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諡文襄。 |
34  | 徐學謨《春秋億》六卷 |
35  | 學謨,字叔明,嘉定人,嘉靖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姜寳《春秋事義全攷》十六卷。 |
36  | 寶見《易類》 |
37  | 袁仁《春秋胡傳考誤》一卷 |
38  | 仁見《書類》。 |
39  | 黃正憲《春秋翼附》二十卷 |
40  | 正憲見《易類》。 |
41  | 等謹案:正憲論僖公二十八年晉伐曹衛云:是時諸侯俱已事楚,獨宋尚存,而今已受圍,晉所恃以協力排楚者,齊秦二大國而已,而二國之師又未能遽至,於是潛掠曹境,以搖四國之心,聲言伐衛,以致楚救,及楚救衛、晉,又不與戰而入曹,不過使楚人兩地奔馳,寛緩時日,以待齊秦之至也。又論僖公三十二年秦人入滑,云秦雖係顓頊之後,然棄禮義,尚戰功,未免西戎習氣,自晉文,藉其力以勝楚,始通盟㑹,抑楚以興秦,有拒虎進狼之意,當其與晉圍鄭棄盟而去,已有藐晉争雄之心,使秦得志于鄭,乘勝長驅,諸侯必有再受其毒者,是役也,謀洩于滑,師敗于殽,秦師于是不敢東下。然秦晉讐殺者四五世,于是晉力稍疲,而楚復橫矣。又論宣公十二年晉楚戰邲云:楚莊強橫,蔑視諸國,入陳圍鄭,莫敢誰何!其威力凌躒,十倍楚成。且齊召陵之師,尚約六國為援,晉文城濮之戰,必待齊秦之至。今晉景公初立,霸業已衰,視文公時威力人心,消索幾盡,乃欲以林父之師當虎狼之楚乎?即今諸將同心,三軍用命,勝負之勢,猶不可必,況林父節制不嚴,計謀不一,始惑于韓厥分惡専罪之言,繼壞於錡旃,致師召盟之請,故楚師一乘,倉猝無措,然則致此敗者,豈可專歸咎于先縠乎?邲一敗而楚滅,蕭圍,宋勢益橫行矣,此皆洞見情勢之談也。 |
42  | 鄒德溥《春秋匡解》六卷 |
43  | 德見《易》類。 |
44  | 嚴訥《春秋國華》十七卷 |
45  | 訥,字敏卿,常熟人。嘉靖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諡文靖。 |
46  | 陸粲《左傳附註》五卷 《左氏春秋鐫》二卷。 《春秋胡氏傳辨疑》二卷 |
47  | 粲,字子餘,長洲人。嘉靖進士,官工科給事中。以劾張璁、桂萼,謫驛丞,遷知永新縣。 |
48  | 等謹案:粲讀《左氏註疏》及《經典釋文》,於訓詁旁切可疑者,輒以已見及他書之說可證據者,附註其下曰:「《左傳附註,又以左氏非左邱明,其言亦卑淺,不中于道。疑戰國時人所為,因之為鐫以曉示。學者曰:「左氏鐫其辨疑,則摘胡傳之疑者以析之也。 |
49  | 馮時可《左氏釋》二卷 《左氏討》一卷 《左氏論》一卷時可,字敏卿,號元成,華亭人。隆慶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政。 |
50  | 黃虞稷曰:「討不如論,論不如釋」。 |
51  | 傅遜《左傳屬事》二十卷 《左傳註解辨誤》二卷。遜字士凱,太倉人。從歸,有光學,以嵗貢授建昌訓𨗳等謹案:《左傳屬事,倣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為之,更加考注,以訂杜氏之訛。每一事竟,復論其人所以得失成敗。其註解辨誤,㑹衆說以折衷之,杜注之誤有未經辨議,亦創以已意為之釐革。徐浦《春秋四傳私考》十三卷。 |
52  | 浦,字伯源,浦城人。官監察御史。 |
53  | 郝敬《春秋直解》十五卷 |
54  | 敬見《易》類。 |
55  | 等:謹案敬論僖公四年,齊桓、召陵之盟,先儒最稱之,其辭曰:桓公稱霸二十餘年,諸侯力能抗齊,不受盟者,惟秦與楚秦逺,而楚近楚屈,則東諸侯震而齊益張。故桓公拳拳以楚為事,而心又畏楚之強也,又期于勝而萬不可敗也,先舉蔡嘗楚以示諸侯而次于陘,夫次陘則無必進之志矣!使齊果能討楚于楚,使來當先問其稱,王問其伐鄭,問其虜蔡侯之罪,有辭止無辭,進服則止,不服則進,此堂堂問罪之師矣!釋此不言,支吾逺引包茅,不貢,昭王不復是明,借以易記之辭,惟恐逢彼之怒,至戰而勝負,未可知也。陳師以出,未踐郢郊,未覿楚子,僅僅屈完一盟,遂振旅歸楚,亦有以㣲窺其意而姑與之盟,歸未逾年而楚滅弦矣,逾年又圍許矣,自召陵後,同盟有事楚,未聞遣一介一旅以從嗣,是而楚勢益橫也。齊方釀楚之橫,而何云服楚耶? |
56  | 曹學佺《春秋闡義》十二卷 |
57  | 學佺見易類 |
58  | 髙攀龍《春秋孔義》十二卷 |
59  | 攀龍,見《易類》 |
60  | 攀龍兄子世泰序略曰:我伯父忠憲公,有《春秋》孔義之書,凡經無傳,有者不敢信也。《經》有𫝊無者,不敢疑也。其文簡,其意覈,有嚴正之義,有忠恕之仁、有疑闕之,慎顔以孔義欲誦法孔子者,為聖人之徒也。 |
61  | 卓爾康《春秋辨義》三十九卷 |
62  | 爾康見《易類》 |
63  | 爾康自序略》曰:「《辨義》者,一曰《經義》,二曰《𫝊義》,三曰《書義》,四曰《不書義》,五曰《時義》,六曰《地義》,湛《若水,《春秋》《正𫝊》三十七卷。 |
64  | 若水見禮類。 |
65  | 等,謹案:若水正諸𫝊之謬而歸之于正,故曰正。𫝊如隠公八年:「秋七月,宋公、齊侯、衛侯盟瓦屋」,《左傳》以為禮榖,梁以為謹而日若。水正之曰:「古者天下為公㑹同之禮,制于天子,無上命而私盟,無道之甚者也。故書而紀之,日與不日,史記》有詳略,聖人遂因之而不削耳。又如莊公五年秋,郳黎來來朝,《三傳皆以為未受王命。若水正之曰:已朝王也,史未之𫝊焉耳」。觀王命以為小邾可見其朝矣。凡此諸儒,皆韙其說。 |
66  | 王樵《春秋輯傳》十三卷 《春秋凡例》二卷樵見《書類》。 |
67  | 等謹案:樵說《春秋》,其有禆于經者,如𨼆公九年冬㑹防樵,云:是時未有霸也,而已為霸之漸,前此惟兩君相㑹,至此而參㑹矣,前此惟敵國相攻至此而連諸侯伐宋矣,自參盟而有主盟,自連諸侯而遂摟諸侯以伐諸侯,故五霸三王之罪人也,而放恣之諸侯,又五霸之罪人也,此《春秋》之大㫖也。又莊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樵云:此直書其事,不待貶而義自見者也。胡𫝊謂季子私行而無貶者,乃《春秋》端本之意,謂王臣私交而始亂末流,乃至大夫交政于國中,若諸侯大夫則無譏,非《經》本㫖,此皆得《春秋》之正者。 |
68  | 朱睦㮮《春秋諸𫝊辨疑》四卷 |
69  | 睦㮮見《易類》 |
70  | 瞿九思《春秋以俟録》一卷 |
71  | 九思,字睿夫,黄梅人。萬厯中舉人。為張維翰誣構謫戍。張居正援之得釋。後以薦授翰林待詔不赴。事蹟具《明史文苑傳》。 |
72  | 姚舜牧《春秋疑問》十二卷 |
73  | 舜牧見《易類》。 |
74  | 陳懿典《讀左漫筆》一卷 |
75  | 懿典,字孟常,秀水人。萬厯進士,官至中允,乞假歸。崇禎初,起為少詹事,不赴。 |
76  | 張杞麟《經統一篇》十二卷 |
77  | 杞,字成夫,湖州人。萬厯中舉人,官福清縣教諭。余敷中《春秋麟寶》六十三卷。 |
78  | 敷中不知何許人,前有萬厯乙夘自序,鄭銶《春秋心印》十四卷。 |
79  | 銶,上海人。萬厯中,由貢生官青田縣。訓𨗳王震《春秋左翼》四十三卷。震字子省,烏程人,萬厯中舉人。 |
80  | 朱彞尊曰:烏程王氏《左傳參同四十三卷,別有凡例,列國世系、考國號、考異年表、世次、圖名、號歸一圖、名號、考異、字例、書目、姓氏,附見于前後。其《報沈太史仲潤書云:人謂僕變亂左氏,非敢然也。僕所謂編輯者,不過因其散亂而次第之,或縁其記識闕略而補苴之,如齊桓公遷邢于夷,儀封衛于楚邱,此是僖公元年二年事也,𫝊乃載于閔公末年當乎否耶?又如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本僖公五年事也,𫝊乃散見于莊公、閔公、僖公二三十年之間,考核者便乎否?郥至如管仲匡合之功,孔子亟稱之,然左氏不詳見也,管子于召陵之役,則曰:楚人攻宋,鄭燒焫熯,使城壞者不得復築也,屋之燒者不得復葺也,要宋田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東山之西,水流滅桅四百里而後可田也,于是興兵南存宋鄭,兹亦不見桓公,管仲之仁矣乎?令尹子文之忠,孔子嘉之,左氏未之及也。國語則曰:子文緇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入朝,日晦而歸食,家無一日之積,兹亦不見子文之徇公矣乎?三都之隳,聖人施為大略,具見于此,經文大書屢書,必自有說,左氏僅曰仲由為季氏宰將,隳三都,抑何略也?家語則云:孔子言于公曰:古者家不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今三家過制請損之,此出自聖人隳郈隳費之本,意𫝊何可不載?至西狩獲麟,聖經于此,絶筆原有深意,左氏乃曰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其于經義,惡覩萬一家語,紀孔子之言,則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被害,是以悲之。此出自聖人絶筆至情,又何嫌攙入已之所増益?大都不出此類,獨左逸》、《說林》等書謬為纂附,疑于真偽錯雜,然鄙意𫝊疏,主于明經,茍于經義有禆,雖附見無傷也。矧細書𫝊後,原與本𫝊毫無混淆,又何真偽錯雜之可疑乎?此書出讀者可省檢閲覆覈之勞,其于初學,不無小補。聖人葢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僕之編輯,倘亦屬比之萬一乎?其著書大略,具見此書。 |
81  | 凌稚隆《左傳評注測義》七十卷 |
82  | 稚隆,字以棟,號磊泉,烏程人。萬厯時,貢生鄭良弼《春秋續義發微》十二卷。 |
83  | 良弼字子宗,號肖巖,淳安人。萬厯中舉人,楊于庭《春秋質疑》十二卷。 |
84  | 于庭,字道行,全椒人。萬厯進士,官兵部職方司郎中,陳許廷《春秋左𫝊典略》十二卷。 |
85  | 許廷,字靈茂,海鹽人。萬厯中諸生。以薦授兵部司務王道琨、趙如源同編左𫝊杜林合註五十卷。道琨,杭州人,天啟舉人。如源字濬之,亦杭州人。朱朝英《讀春秋略記》十卷。 |
86  | 朝英見《易》類。 |
87  | 王介之《春秋四𫝊質》二卷 |
88  | 介之,字石崖,衡陽人。 |
89  | 鄧來鸞《春秋實録》十二卷 |
90  | 來鸞,字繡青,宜黃人。天啟進士。官至武昌府知府黃道周《春秋揆》一卷。 |
91  | 道周見《易類》。 |
92  | 張溥《春秋三書》三十三卷 |
93  | 溥見詩類。 |
94  | 張采序略曰:三書》者,張子《讀春秋》所作也。曷云三《書》,一曰列國論》,是則張子分之以明經,一曰諸𫝊斷是,則張子合之以明經。一曰《書法解》,是則張子分合一致,以明經張子没就所屬稿,列國論已完,𫝊斷中缺。文公復缺襄公」以下,其僖公間缺十餘年,書法解為目多端而僅成。一則賈人强予續之,不自量,許其請病不克,竟因先完僖公出《正同志》。其他所缺亦小有條緒。 |
95  | 劉城《春秋左傳地名録》二卷 |
96  | 城字伯宗,貴池人。崇禎中貢生。 |
97  | 顧懋樊《春秋義》三十卷 |
98  | 懋樊見《易類》。 |
99  | 馮夢龍《春秋衡庫》三十卷 別本《春秋大全》三十卷夢龍,字猶龍,呉縣人。崇禎時以貢生知壽寧縣事。陳士芳《春秋四傳通辭》十二卷。士芳,字清佩,海寧人。 |
100  | 朱之俊《春秋纂》 |
101  | 之俊見《易》類 |
102  | 陳于鼎麟㫖定 |
103  | 于鼎,字爾新,宜興人。 |
104  | 王寖大《春秋說》三十卷,《附録》三卷 |
105  | 寖大,字幼章,合肥人。崇禎進士。 |
106  | 寖大自序略曰:「春秋》本《魯史》原文,孔子修之,葢筆削史文以見義,非變史文以起義。自說經者不舉大義而求之名字、爵號、日月及㑹盟之類,以為義例。葢昉于公榖,盛于胡氏。詮說愈繁,而經學愈亂,故著是書,以破諸公之言書法者。 |
107  | 鍾評《左傳》三十卷 |
108  | 毛晉,汲古閣所刻鍾惺《評㸃。 |
109  | 夏元彬《麟傳統宗》十三卷 |
110  | 元彬,本名彪,字仲弢,德清人。 |
111  | 梅之熉《春秋因是》三十卷 |
112  | 之熉字惠連,麻城人。 |
113  | 施天遇《春秋三傳衷考》十二卷 |
114  | 天遇,字昌辰,武康人。 |
115  | 《春秋年考》一卷 |
116  | 不著撰人名氏。 |
117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