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五  明。 彭大翼 撰性行。
3
德量
4
《書》曰:「有容德,乃大國」。語德者,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降,猶無基而厚,墉其壊也無日矣。
5
醉汚車裀。
6
丙吉,字少卿,為丞相。有馭吏嗜酒。嘗從吉出,醉嘔吐丞相車裀中。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人將復何所容,西曹苐忍之,此不過汚丞相、車裀耳」。後因邊塞事,更得此吏之力。
7
羮汚朝服。
8
見婢妾。
9
善遇田甲。
10
《史記》:韓安國坐法抵罪,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11
能諒文然。
12
《蜀志》:蒋琬字公琰,在大司馬府東曹掾楊戲文然,素性簡略,公琰與語,不時應答。或構戲於公,琰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其慢上殊甚。公琰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後言,古人所戒也。文然欲賛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黙然是文然之快也」。乃更以為慢●。
13
不留李邑。
14
東漢班超章帝時使西域鎮撫于闐衛侯李邑譛之,帝知超忠,乃切責邑令,受超節度。超即遣邑●、烏孫侍子還京師。徐幹謂曰:「邑前毀君,今不縁詔書留之,遣他吏送侍子乎?」超曰:「以邑毀超,故今遣之。內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15
追訪簡虛
16
東漢房景伯除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虗曾失禮于景伯,聞其臨郡,闔家逃亡。景伯督屬縣追訪之,而署其子為西曹掾。時山賊為梗,景伯命人諭之,賊以景伯不念舊惡,一時俱下。
17
不辨盜嫂。
18
漢直不疑為郎,或毀其盜,嫂不疑,曰:「我無兄,終不自明,不言失官」。
19
世說謝安南免吏部尚書,還東謝,太傅赴桓公司馬出西,相遇破岡,既當逺別,遂停三日,共語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輒引他端,雖信宿中塗,竟不言及此事。太傅謂同舟曰:「謝奉固是」。竒士注云:奉字宏道,嘗為安南●軍,追送餘縑。
20
東漢戴封,字平仲,遇盜,悉掠其財,餘縑七疋。盜不知處,未持去,封追與之盜,曰:「此賢人也」。悉還其器物。又劉宋褚淵有門生,盜其衣,褚見之,謂曰:「可宻藏之,勿令人見」。門生慚謝而去。
21
奚恤長物。
22
元楊鐵崖在松江,嘗遊盤龍塘,夜抵普門寺宿盜,伺其亡盡,竊所畜物。黎明家人往白之,先生賦詩不輟,語客曰:「老鐵在是區區長物,又奚足恤!」人服其量。
23
不顧墮甑。
24
東漢鉅鹿孟敏,字叔達,桓帝延熹中,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郭泰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泰以為有分決,勸令遊學。
25
不詰亡盃。
26
見奴●
27
從容就席。
28
晉桓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謝安與王坦之,欲於坐害之。王入失措,倒執手板,汗流沾衣。安從容就席語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溫笑曰:「正自不能不爾」。于是矜荘之色頓盡,命左右促宴,行觴笑語移日。
29
談笑盡歡。
30
唐靖安李少師雖居貴位,不以威重隔物,與賓僚飲宴談笑,曲盡布衣之歡,亦不記人過失。按李宗閔居靖安坊,時人因以稱之。
31
為置牛芻。
32
東漢羅威,字德仁,廣州人。鄰家牛數食其禾,乃為斷芻,置牛家門。牛家知之,相約檢犢,不復侵威禾。
33
不受馬價。
34
盧昌衡,字子均,為徐州總管,嘗行部至浚,儀所乗馬,為他牛所觸,因致死。牛主陳謝,求還馬價,昌衡曰:「六畜相觸,非由人也,君何謝焉?」拒而不受。
35
待客如舊。
36
東漢王丹,字仲囘。光武時,徴為太子少傅。客有薦士于丹者,因選舉之,後所舉者陷罪,丹亦坐免。客慙懼自絶,而丹終無所言。丹尋復徴為太子太傅,乃呼客謂曰:「子之自絶,何待丹之薄也!」更為設食,相待如舊。
37
待吏頗寛。
38
元絳,字厚之,錢塘人。知福州。有吏白事公,問如何行遣?吏對合依元降指揮。公曰:「元絳未嘗指揮」。吏悚而退,終不加罪。
39
見鬼滅火。
40
嵇中散嘗夜中燈,下彈琴,有一人入室,初來時,面甚小,須臾轉大,遂長丈餘,顔色甚黒,單衣皂帶,嵇熟視,既乆,乃吹火滅曰:「吾不與鬼魅爭光」。又阮德如嘗于厠見鬼,長丈餘,色黒而眼,大著,皂單衣,平上幘,去之咫尺,德如心定,徐笑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鬼!」愧赧而退。
41
避兵服膏
42
齊晉陽陷沒,王叔朗與同志避周兵,王溫酒服膏,曾不一廢,每未肯即去,同侶尤之。王曰:「莫我尤我行事,若不慢,乆作三公矣」。按叔朗,王晞字。
43
認馬不爭。
44
東漢卓茂,字子,康宛人,常出行,有人認其馬者,茂心知其謬,黙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還馬謝之,其性不好爭如此。又劉寛為司徒,有人失牛,就寛車中認之,寛即解與下車,步歸,後其人得牛來謝曰:「慙負長者」。寛曰:「物有相類,何謝之有?」
45
盜牛不問。
46
晉郭舒有鄉人盜食其牛者,事覺,其人陳謝舒曰:「卿饑,所以食牛耳,餘肉可共啖之」。
47
不治督農。
48
●,琬代諸葛亮為政,督農楊敏毀琬曰:「作事憒憒,不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請推治,琬曰:「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後敏坐事繫獄,衆謂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免重罪。
49
不殺,刺客。
50
見義士。
51
舉止自若。
52
魏夏侯太初格,量宏濟臨斬東市,顔色無異,舉止自若。又宋沈昭略與徐孝嗣諸人同賜死于華林園,時昭略言笑自若,了無懼容。孝嗣語昭略曰:「見卿使人思夏侯太初」。昭略曰:「明府猶憶夏侯,便是方寸不能都豁。下官見龍逢、比干,欣然相對。霍光脫問明府:今日之事,當何辭答之耶?」孝嗣不能對。
53
意貌恬然。
54
羊欣,字敬元,在隆安中,見晉室漸亂,優游私門,不復仕進,㑹稽王世子元顯每使羊書,常辭不奉命,元顯怒,乃以為軍府舎人。此職本用寒士羊,意貌恬然,不以髙卑見色,論者稱焉。
55
命草謝死表。
56
劉禕之,字希美。武后時,坐事賜死。既沐浴而神色自若,命其子草謝死,表其子哀號,將絶不能書,監刑者催逼之,禕之乃自操紙,援筆即成,辭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
57
不信攝生理。
58
宋范忠宣云:或相勉以攝生之理,不知人非乆生,在世之物,假如丁令威、千嵗化鶴歸鄉,見城郭人民皆非,則獨存,亦何足樂?
59
果登台鉉
60
唐處士丁重一日見于綜,語路巖曰:「某原不識于侍郎,今日見之,風儀秀整,禮貌謙挹,如百斛重器所貯尚空其半,安得不益祿位哉?茍踰月不居廊廟,則某無復更至門下矣」。其後旬浹,于果登台鉉。
61
超居廊廟。
62
劉宋徐羨之自布衣直以局度,超居廊廟,朝野推服,謂有宰臣之量,且沈黙寡言,不以憂喜見色。
63
不信術數:
64
唐裴晉公不信術數,每語人曰:「雞豬魚蒜,逢著便喫」,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65
不悲去來。
66
韋敬逺子在隨州物故,韋寛子總于并州戰沒,一日之中,凶問俱至,家人相對悲慟,敬逺神色自若,徐語之曰:「死生命也!去來常事,亦何足悲!」撫琴如舊。
67
攝書圍棋。
68
晉謝●等既破苻堅,有驛書至,謝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牀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以破賊。
69
置勅爭劫。
70
宋明帝臨崩,慮王景文以后族必擅朝權,終有異圖,詔賜之死勅書,至景文方與客圍棋,觀勅訖,復置局下,神色不變,爭劫竟,斂子納奩,徐曰:奉勅見賜以死」。方以勅示客,因舉賜鴆,謂客曰:「此酒不可相勸,仰飲而絶」。按景文王彧字。
71
被收求紙。
72
世說裴叔則被收,神氣無變,舉止自若,求紙筆作書。書成,請救者多,乃得免。後位儀同三司。按叔則楷,字楷子。瓉娶楊駿女,駿被誅,以楷為姻黨,收付廷尉。
73
臨刑索琴。
74
世說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不與廣陵散于今絶矣」。
75
安坐讀書。
76
孔文舉在北海六年,劉備表為青州刺史,為袁紹子譚所攻,流矢雨集,矛㦸內接孔隠。几安坐讀書,論議自若,清歌鼓瑟。
77
謝鯤,字幼輿,初至東海王越太傅府,坐家僮取官稿除名。于時在事諸人並以謝初登宰府,便遭黜辱,深為之恨。謝聞之,方清歌鼓瑟,不以屑意,時人服其逺暢,擲面無言。
78
世說王衍,字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一處飲讌,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不得行」。族人大怒,舉螺擲其面。夷甫都無言,盥洗畢,牽王丞相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看我眼光」。迺出牛背上。
79
唾面不拭。
80
婁師德,字宗仁,位同平章事。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謂曰:「吾兄弟榮寵過盛,人所嫉也,●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而汝拭之,則逆其意而重其怒矣。夫唾不拭,自乾當笑而受之耳」。火發不驚。
81
世說、王子猷、子敬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遑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82
印失不急。
83
見丞相。
84
笑而授牒。
85
唐戴至,德胄子,相州安陽人,髙宗時,遷尚書右僕射。劉仁軌為左僕,更日受牒,訴有老媪欲詣仁軌陳牒,誤詣至德,至德覽牒未終,媼曰:「本謂是解事僕射,乃不解事僕射耶?可歸我牒」。至德笑而授之。
86
坐以俟刃。
87
《五代史》:鄭仁誨,字日新,晉陽人,初事唐將陳紹光,紹光恃勇使酒,嘗乗醉抽劍,●倳刃於仁誨,左右無不奔避,仁誨端坐以俟,略無懼色,紹光擲劍于地曰:「汝有此器度,必當享人間富貴」。後仁誨果至樞極。
88
不加令史罪」。
89
裴行儉,字守約,嘗受賜馬及珍鞍,令史私馳馬,馬蹶鞍壊,令史懼而逃,行儉招還不加罪。又嘗為將平都支、遮匐獲瓌寳以貲蕃酋,將士願觀焉,行儉因宴徧示坐客,有瑪瑙盤廣二尺,文彩燦然,軍吏捧以升階,趨跌盤碎,惶懼叩頭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為,何至于是!」色不少吝。
90
不答。門客言:
91
呂公著,字晦叔,平章軍國時門下,因語次,或曰:「嘉問敗壊家法,可惜」。公不答,客愧而退,一客少留,曰:「司空能容呂惠卿,何況族黨,此人妄意迎合,可惡也」。公又不答。既歸,子弟請問二客之言何如,公亦不答。按《宋史》,呂嘉問望之以䕃入官,條例司引以為屬提舉市易務。初,嘉問竊從祖公弼論新法奏稿以示王安石,遂斥公弼于外,呂氏號嘉問為家賊。
92
不願知譛。
93
狄仁傑,字懷英。武后以為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后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譛卿者,欲知之乎?」仁傑謝曰:「陛下以為有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譛者乃不願知。
94
専慾鎮凈」
95
宋李文靖為相,専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尤不樂人論說,短長胡秘監,旦謫商州乆未召,嘗與文靖同為制誥,文靖聞其拜叅政,以啟賀之,胡復書詆前居職罷去者,云吕叅政以無功為左丞、郭叅政,以酒失為少監、辛叅政,以菲才謝病,優拜尚書,陳叅政,以新任失㫖,退歸兩省,其譽文靖甚力,文靖慨然不樂,命小吏封置別篋,曰:吾豈真優?于是亦適遭遇耳!乗人之後,而譏其非吾所不為,況欲揚一已而短四人乎?」于是終為秘監,不復用,不銜昭德。
96
婁師德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體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公曰:「吾非田舍子,復在何人?」竟不銜之。
97
不疑朝恩。
98
唐宦者魚朝恩嘗短郭子儀于上前,子儀入朝,朝恩邀遊敬章寺,元載宻告子儀曰:「朝恩將謀不利于公」。子儀不聽,乃從數人往朝恩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歟?」力救竇參。
99
唐竇參嘗傾陸贄,後參為李㢲所奏,上欲殺之,贄上言:「臣于參無分,陛下所知,但參為大臣,罪不至死,力救之」。乃得貶驩州司馬。上又欲治其親黨,併籍其家,公請寛之。
100
結驩陸贄
101
唐李泌、竇參器、李吉甫之才,厚遇之。陸贄疑其有黨,出吉甫為明州長史。後贄貶忠州司馬,宰相欲害之,起吉甫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吉甫既至,乃與贄置怨結驩,時人器重其量。
102
舉鞭徑去。
103
宋富韓公致政歸西都,嘗著布直裰,跨驢出郊,逢水南巡檢,蓋中官也,威儀呵引甚盛,前卒呵騎者下,公舉鞭促驢,卒聲愈厲。又唱言不肯下驢,請官位,公舉鞭稱名曰「弼」。卒不曉所謂,白其將曰:「前有一人騎驢衝節,請官位不得」。口稱曰:「弼」。其將方悟曰:「乃相公也」。下馬伏謁道左,其候賛曰:「水南巡檢唱喏」,公舉鞭徑去。
104
違格送還」。
105
宋真宗時,王旦為相冦,凖為樞宻中書,有事送樞宻院,違詔格凖以上聞,旦被責謝,堂吏皆坐罰,不踰月,樞宻有事送中書,亦違詔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還樞宻而已,凖大慙謝。
106
不泄偷兒。
107
《遯齋閒覽》:韓魏公琦字稚圭,鎮相州,因祀宣尼齋,夜宿省,偷兒入室持刃曰:「不能自濟,求濟于公」。公曰:「几上器具,可直百千,盡以與汝」。偷兒」。曰:「願得公首」。公即引頸偷兒稽顙曰:「以公德量過人,故來試公几上之物,已荷公賜,願無泄也」。公曰:「諾」。終不以語人。其後偷兒以他事坐罪當死,乃于市中備言其事,且曰:「慮吾死後,公之遺德不傳于後也。又康定間,元昊寇邊,魏公領四路招討駐延安,忽夜有人攜匕首至臥內,遂褰公帷帳。公起坐問是誰?」曰:「某來殺諫議」。又問:誰遣汝來?曰:張相公。蓋此時張元在夏國正用事也,公復就枕曰:「汝取我首去」。其人曰:「某不忍,願得諫議金帶足矣」。遂取帶而去。明日,公亦不治此事。俄有守陴卒報城櫓上得金帶,公乃納之。時范純祐亦在延安,謂魏公曰:「不治此事甚善,蓋行之則沮國威,今受其帶,是墮其計中矣」。魏公握范手再三嘆曰:「非某所及」。
108
不易侍兵:
109
韓魏公帥武定時夜作書,令一侍兵執燭於旁,侍兵他顧燭,燃公鬚,公以袖麾之,作書如故。少頃回視,則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鞭卒急呼曰:「勿易,渠已解持燭矣」。軍中為之感服。
110
申救蘓轍。
111
宋蘓轍殿試䇿,引漢昭變武帝法度事,哲宗震怒,范忠宣公力為申救,轍平日與公異同,至是乃服,因謝曰:「公,佛地位中人也」。
112
奬拔仲淹。
113
宋呂夷簡執政,范仲淹以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屢攻夷簡,坐落職知饒州。後復以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㑹。夷簡復入相對,仁宗曰:「范仲淹賢者,朝廷將大用之,豈但除舊職耶?」即除龍圖閣學士、陜西經略安撫使。仲淹謝曰:「向以公事忤犯相公,不意相公奬拔乃爾」。夷簡曰:「豈敢復以舊事為念乎?」
114
不怨章惇。
115
宋范忠宣謫永州公夫人在患難中,每遇不如意事,則罵章惇曰:「枉陷正人,使我至此。公每為一笑」。舟行過橘州,大風雨中,船破,僅得及岸。公自負夫人以登,燎衣民舍稍蘇。公顧曰:「船破,亦章惇所為」。●
116
恐累宗道。
117
宋王繕為沂州録事叅軍,時魯宗道為司戶叅軍,家貧食衆,俸祿不給,每懇繕預貸俸錢,宗道御下嚴,庫吏深怨之,訴宗道私貸緡錢州,并罪繕繕,諭宗道曰:「苐歸罪某,君無承也」。宗道曰:「過實自某,公何辜焉?」繕曰:「某仕無他志,得罪無害,君公輔器,無以輕過有累。逺業卒,明宗道不知,而獨認私貸之罪。
118
不辨索賂。
119
宋呂䝉正初相時,倉部員外張紳知蔡州,坐贓免,或言于上曰:「紳洛中豪家,安肯受賕?乃䝉正未第時,匄索于紳,不能如意致其罪耳!」上即命復紳官,䝉正終不自辨,未幾罷相,會考課院,得紳舊事實狀,上乃黜之,于是䝉正復相,上謂䝉正曰:「張紳果實犯贓,䝉正亦不謝,不慮構言。
120
呂端,字易直。嘗為李惟清所構,公曰:「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
121
大用唐介。
122
宋文彦博,字寛夫,初侍郎唐介劾彦博顯用張堯佐,隂結貴妃,陷陛下有私後宫之名,仁宗怒,貶介英州別駕,彥博亦罷相。後潞公自許州被召,即上言:「唐介所言多中臣病,介未召,臣不敢行。于是上起介通州,歴潭州,尋至大,用文與唐,遂為知己,介子義問亦出入潞公門下,薦為集賢殿修撰,帥湖南。
123
不較江鈞。
124
宋寳元中,司馬池知杭州,時江鈞為兩浙轉運使,惡池誣以事,條奏之,降知虢州。池未謫時,吏有盜官銀者,稱為鈞償私費,或謂公可以此報之,池不忍與較,人稱為長者。
125
碎玉盞,不惜。
126
宋韓魏公知北都,有人獻玉盞云:「耕者入壊塚而得表裏,無纎瑕可指,真絶寳也」。公開讌,召漕使,特設一桌,置玉盞其上,將酌酒,徧勸坐客,俄為吏誤觸臺,倒玉盞,竟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徐語曰:「物破亦自有時,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127
碎玉器不驚。
128
呂夷簡,字坦夫,四子,公弼、公著、公奭、公孺皆少公,語夫人曰:「四兒他日皆繫金帶,但未知誰作相,吾將驗之」。四子居外,夫人使小鬟擎四寳器貯茶而往,教令至門,故跌而碎之,三子皆失聲,或走歸告夫人者,獨著,凝然不動,文靖謂夫人曰:「此子必作相也」。至元祐中,果拜相,按文靖夷簡諡。
129
不問呼名。
130
宋富彥國少時嘗有詬之者。公聞如不聞,或以告,公曰:「恐」。指他人曰:「明呼公名」。公曰:「天下固有同姓名者」。竟置不問。
131
不問,被狎。
132
宋趙閲道為成都轉運,出行部內,唯攜一鶴一琴,坐則鼓琴看鶴。嘗過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人不知是趙,或慢狎之,公頽然鼓琴不問。
133
拜受貶勅。
134
宋寇萊公在道州,丁謂遣中使齎勅往授之,就賜以錢囊貯劍,掲于馬前,示將誅戮狀,至道州,衆皆惶恐,公方與郡官飲,神色不變,使人謂中使曰:「朝廷若賜凖死,願見勅書」。中使不得已,乃授勅,蓋貶公雷州也,公乃從録事,借緑衫著之,拜受于庭,升階復飲,至暮而罷。
135
命去埋簽。
136
宋司馬君實,平陽夏縣人。洛中新第初遷,一日,牆外步行,見宻埋竹簽數十,問之,或曰:「將以防盜」。公曰:「吾篋中所有幾何?且盜亦人也,豈可以此防之?」亟命去簽,避謝狂生。
137
宋李沆秉鈞日,有狂生叩馬獻書,歴詆其短,公避謝曰:「俟歸,當得詳」覽。狂生隨馬後肆言曰:「居大位不能康濟天下又不能引退,乆妨賢路,寧不愧於心乎!」公但於馬上踧踖,再三曰:「屢求退主」。上未賜允耳,終無忤色。謹拜郡守。
138
宋龎籍為郡掾,日㑹郡守,性褊,好責人小禮,常令掾屬羅拜庭下,率坐受之,衆皆忿恥竊罵,公獨處之自若,公曽以疾在告,月餘方出,例當庭參,偶值大雨,守乃令張傘布茅于庭,使人設拜,公拜起唯謹,人以為逺到之量,不問朝士姓名。
139
呂文穆公初叅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此子亦叅政●」。文穆佯為不聞而過。同列令詰其官位、姓名,文穆止之,朝罷,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文穆曰:「若知其姓名,則終身不復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何損?」人服其量。
140
願聞書生謗訕」。
141
《金史》:毛仲權知曹州日,有書生投書,辭涉謗訕,僚屬皆不能堪。仲堪延之上坐,謝曰:「使碩常聞斯言,庶乎寡過」。士論多之。
142
記性
143
《史記》聰明敏捷,人之美材也。劉劭《人物志》,聖人之所美,莫美于聰明。
144
誦市肆書。
145
東漢王充,家貧無書,常于洛陽市肆閲,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
146
記爵里刺。
147
魏夏侯榮,幼聰明經目,輒記文,帝聞而詣焉。時賓客百餘人,人奏一刺,悉書其鄉邑姓名,世所謂爵里刺也。示之一過,便能徧記,不謬一人。帝竒之。
148
囚徒坐狀:
149
東漢應奉,字世叔,為郡決曹吏,行部四十二縣,録囚徒數百千人。及還,太守問之,奉口對罪,繋姓名,坐狀輕重,無所遺脫。
150
居民姓名。
151
唐張廵初守睢陽,城中居民數萬,巡一見,問其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又甞見于嵩讀《漢書》,謂曰:「何為乆讀此書?」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讀書不過三徧,終身不忘」。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卷試之,無不盡熟。
152
誦道旁碑
153
魏王粲與人共行讀道旁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答曰:「能」。因使誦之,不失一字。
154
摸水中碑。
155
《北夢瑣言》:唐太宗征遼碑》在水中,張建章以帛裹麥屑置水中,摸而書之,不失一字。
156
盡識部曲。
157
吳朱威與一人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并其妻子盡識之。
158
徧讀秘書。
159
李邕,字泰和,揚州人。自言讀書未徧,願得見秘書。李嶠曰:「秘閣萬卷書,豈時日能習耶?」邕固請,乃假直秘書。未幾,辭去。嶠驚異,試問奥篇隠帙,了辯如響。
160
一覽能識。
161
魏黃祖長子射甞與禰衡共讀蔡邕碑,恨不繕寫。衡曰:「吾一覽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因書出之射,馳使寫碑還校,果如衡所書。
162
一目不忘。
163
王安石,字介甫。少好讀書,一目不忘。作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164
暗寫《五行志》。
165
南齊陸陲甞借人漢書,失五行志》四卷,陲暗寫還之,略無遺脫。
166
暗疏列女傳》
167
唐太宗命虞世南寫《列女傳》於屛風,于時無本,世南暗疏之,無一字謬。
168
口對兵事。
169
漢張安世子千秋與霍光子禹俱約范明友擊烏桓,還謁光,光問千秋戰鬭,方略千秋口,對兵事,畫地成圖,無所忘失,問禹,禹不能記。
170
心計簿、書。
171
吴顧譚為左郎,每省簿書,屈指心計,未甞下籌,盡發疑謬。
172
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五
URN: ctp:ws82709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