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五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五元版经部
3
《周易本义启䝉翼传一函八册,元胡一桂撰。四卷前一桂自序》。《元史》胡一桂廷芳,徽州婺源人。精于《易》。初,饶州徳兴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子之易于黄干,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従贵宝梦程学,尝著《易学启䝉通释》。一桂之学出于方平,得朱子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领乡荐,试礼部不第,退而讲学,逺近师之,号双湖先生。所著有《周易本义》、《附録》、《纂疏》、《本义》、《啓䝉翼传》诸书,并行于世。按景定甲子为宋理宗景定五年,书中一桂自序作于皇庆癸丑,系元仁宗皇庆二年,距景定甲子已五十有二载,其时一桂年已七十矣。序称先君子惧愚不敏,既为《启䝉通释》以诲之,愚不量浅陋,复为本义,附録纂疏,以承先志。今重加増纂,又成《翼传》四篇」云云。是一桂之究心周易,克承家学,亦非一朝夕之故也。是书字体版式,规仿宋椠,亦元刻之佳者。
4
尚书注疏一函四册,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二十卷,前颖达序。《唐书》孔颖达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嵗就学诵记,日千馀言。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唐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屡迁至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卒,赠太常卿,諡曰宪。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尚书正义》二十卷,颖达因梁费甝《疏》广之。唐儒学𫝊称颖达与顔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号《义賛》,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就加増损,始布《天下。艺文志》云:颖达与李子云、王徳韶等撰,朱长才、苏徳融随徳素、王士雄、赵𢎞智覆审,长孙无忌、李绩等二十四人刋定。《唐史》志、传记事多参差,此为尤甚。所撰记著人姓氏,颖达往往不同云云。今观颖达《自序》所列撰校之人,与《艺文志》合,不知儒学传何以讹误至此。是书大字,畧仿顔体注字,笔画亦复整严,惜纸色稍差,未能莹洁。阙补序
5
《书集传》一函七册,宋蔡沈撰。六卷宋邹近仁音释,前沈序并尚书纂图书传序共一册。后附《书序》一篇。
6
《宋史》:蔡沈字仲黙,建州建阳人,元定次子。少従朱子游朱子。晚年欲著《书传》,未及为,遂以属沈《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元定独心得之,然未及论著。曰:「成吾书者沈也。沈受父师之托。沈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成书。方年三十时,即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𨼆居九峯,当世名卿物色将荐用之。沈不屑就邹近仁,《宋史》无传。考《江西志》,近仁字季友,饶州人。为龙阳丞,尝叩道于杨简,一再语而顿觉。性至孝,或干以利,介焉弗受。人告之过,敛衽以服所当为,虽强御不畏。著有《归轩集》。此书与宋版《纂图互注、《毛诗》、《周礼》体式相同,惟注字参差不齐,未能如宋椠耳。毗陵周良金,藏本无考。
7
诗传通释》一函四册,元刘瑾辑二十卷。前载朱子《诗集》、《传序》、《诗序辨说》,又《诗传》《纲领》并外纲领。
8
《吉安府志》载刘瑾安福人,肆力治《诗》,其说宗朱子,而间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诸国世次作者,时世察其源流,辨其音韵,审诗乐之合,穷删定之由,为《诗传通释》一书,能阐发朱子之藴。今按是书以朱子《集传》为主,而博引诸家之说分注于下,已说则标以「愚按」二字。其纲领首《诗大序》次经传及宋儒论诗之言,外纲领首诸国世次图,次作诗时世图,次源流章句音韵、诗乐删次,并引用书目及诸儒姓氏诸篇,与府志所言脗合。顾炎武《日知録》云:「永乐中命儒臣纂修《五经大全》,《春秋》则全袭元人。汪克寛《胡𫝊纂疏》但改其中。「愚按」二字为汪氏曰」,及添庐陵李氏等一二条而已。《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而改其中。「愚按」二字为安成。刘氏曰: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昔日儒臣奉㫖编纂诸书,颁餐钱,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将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啓百世儒林之绪,而仅取已成之书,抄録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朱彝尊经义考》云:「永乐中,胡广等攘其成书为大全。今以《大全》较之,辑注㣲冇,増损小序,则通释附于每篇之后,《大全》冠于全书之首,并加以图二十有三为稍异耳。又引黄虞稷曰:瑾字公瑾,安成人。按安福县在汉时为安平、安成二县境,元成宗元贞间,尝升为安福州。安成葢古邑名,故瑾亦自署为安成。虞稷苐沿而未考耳。书中诗𫝊纲领首,叶于刘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刘氏日新堂校刋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记》。考至正壬辰为元顺帝十二年,刘氏未详其名,想亦当时书贾也。
9
本朝刘体仁藏,本有印记。体仁字公㦷,江南颍州人。顺治乙未进士,官吏部考功郎。著有《蒲菴集》,馀印无考。
10
礼经㑹元》一函四册宋叶时撰。四卷前元潘元明序。时家𫝊六世孙广居识。
11
叶时《宋史》无传。考《咸淳临安志》及嘉靖《浙江通志》,载时,仁和人,淳熙十一年甲科,累官至龙图阁学士,卒諡文康。著有《礼经㑹元竹野集》。又《两浙名贤録》载时字秀发,博学善属文,尤邃于《周礼》,为学者所宗。晚居嘉兴,悉与书首家𫝊脗合。《宋史艺文志》及鼂公武、陈振孙、马端临诸人书目,皆不载是书。书中《广居识语》称荥阳公敦古尚治命,锓梓以不朽,其传云云。则知此书在宋时并未刋行,故不显于世。荥阳为潘氏郡望,前有海陵潘元明序,作于至正乙巳。按乙巳为元顺帝二十五年,其结衔称荣禄大夫,江淛行省右丞兼同知行枢密院事。考《元史》无元明𫝊。《明史太祖本纪》载:「顺帝二十六年十一月,李文忠下馀杭,潘原明降凌迪知万姓统》载:「潘原明,泰州人,初与张士诚俱起盐徒,为浙江行省平章,守杭州。李文忠师至钱塘原,明全城归降,士诚由是势孤。两书皆作原明,与序中元明元字,音同字异,苐结衔相符,其时亦合。且泰州自南唐以前,皆称海陵郡。元明之为泰州人,信而有徴,其即一人无疑。《成化《杭州府志》载「广居字居仲,仁和人。天资超迈,才力絶人,为古文诗词,援笔立就。仕至浙江儒学副提举。所著有《自得斋集》。书首有大中丞印,无考。
12
阙补卷四五十一之五十三《仪礼图》一函八册
13
宋杨复撰。十七卷,后附《仪礼旁通图》一卷。前载朱子乞修三礼奏剳复自序》,陈普序。
14
朱彝尊经义考》载是书引明曽棨曰:杨复因朱子之意,取《仪礼》十七篇,悉为之图,制度名物,粲然毕备,以图考书,如指诸掌。西山真徳秀称为千古不刋之典焉。又引桂萼曰:《仪礼经朱子《考证》已定,杨复图尤为明便。其文虽属难读,然因图以指经,因经以求义,斯了然矣。凌迪知万姓统谱》,载复,长溪人,受业朱子,与黄干相友善,著《祭礼》十四卷,《仪礼图》十四帙,又有《家礼杂说附注》二说。书首复《自序》,称「复曩従先师朱文公读《仪礼》,求其解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今所图者,则《高堂生》十七篇之书也。厘为《家》、《乡》、《邦国》、《王朝诸礼,则因先师《经传通解》之义例也。附《仪礼》旁通圗于其后,则制度名物之总要也」云云。《序》作于绍定戊子。按戊子为宋理宗,绍定元年后有陈普序,未详其人。刋刻体式,亦仿宋版,而纸质黝厚,非宋制也。
15
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六函册六十,晋杜预注,唐孔頴达《疏》,陆徳明《音义》共六十卷。前颖达《春秋正义序》。
16
《崇文总目》:《春秋正义》,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此书名曰《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葢仿宋版监本附音、《春秋》、《公》、《谷》二书之例。然元时监本,已不逮于宋,而此乃属坊刻,宜其又逊一筹矣。
17
阙补巻五十七二十三卷五十八十八之二十七卷六十二十八二十九
18
《春秋诸国统记》一函六册,元齐履谦撰。六巻,前元呉澄序。履谦自序,后齐思恭跋《元史》,齐履谦伯恒,父义,善算术。履谦生六嵗,従父至京师,七嵗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尽晓推步之法。十三従师,闻圣贤之学,自是以穷理为务,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间,授星歴教授,大徳中,迁保章正。仁宗即位,嘉尚儒术,擢国子监丞,改授国子监司业,与呉澄并命,时号得人。未几,以履谦佥太史院事。至延佑元年,复为国子司业,后拜太史院使,卒于官。至顺三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䕶军,追封汝南郡公,諡文懿。呉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举进士不第,以元明善荐,除江西儒学副提举,继以国子监丞,迁司业。英宗即位,超授翰林学士,进阶大中大夫,移疾归,年八十五卒,赠江西行省左丞、上䕶军,追封临川郡公,諡文正。履谦此书成于延佑四年,乃复为国子司业时所作。其书始鲁终呉合二十国,而附録》诸小国亡国于后。澄曽与履谦同官,深知其学,因为之序。朱彝尊经义考》载是书有栁贯跋,此本无之,而有思恭跋。又《经义考》中所无。思恭《元史》无传跋,称履谦曰大兄司成君,则知为履谦之弟。书中有礼部官书朱文长印,与宋版《通鉴纪事本末》书中所钤符合,似亦明永乐间所采之本也。
19
琴川毛氏藏本。
20
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小尔雅》附《中庸》,《大学》重出各经序文传注俱不载此书,専刻经文,无校刋人姓名,亦不载镂版。年月易经后有识语云:兹刻易文诸卦,皆仿乾卦,或疑之曰:分经分传以别篇卷,分经合传,以便賛释。此古文今文各有所取,兹不然者何也?曰:古文别而病其离,今文便而病其碎,此程、朱𫝊义所以更张不一者也。兹使羲、文、周、孔之易,别而不离,便而不碎,殆古人玩易之旧也。汉儒分经,合传爻辞,不可相属传賛,乱其成韵,矧象曰之缀叠,僭妄不稽,尤不若古文之可安也。曰:汉儒之僭妄,何稽乎?曰:以乾卦也。又《学庸后识语云:学庸本二戴类编之经,二程掲出示要领也。今刻古文,一仍其旧,而二篇重出,便四书之尚也。至善堂记按至善堂,当是书贾坊名,其専刻经文,葢取便于行箧所携,亦仍宋椠《巾箱九经》之意。刋手印工,虽非草草,而欲如巾箱本之密行细字倍见精莹者,已出其下矣。《大学衍义》四函册二十
21
宋真徳秀撰。四十三卷前徳秀进表、剳子,申状并序。
22
宋史:徳秀字景元,后更为景希。建之浦城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继中博学宏词科,由太学正累官至参知政事。三乞祠禄,进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夀观兼侍读。卒諡文忠。其自泉州入为户部尚书时,以《大学衍义》进,上嘉纳之。徳秀申状称:端平元年十月初二日,进入次日,后殿聚讲,论所进《大学衍义》一书,有补治道,旋于十四日轮当进读《大学》。章句既毕,忽䝉圣训,卿所进衍义,便合就今日进读。徳秀私谓前所进本已纳禁中,必须令讲筵所别写,然后可以进读,遂以未办为对。圣训云已在此矣,即见内侍捧元进第一第二帙在前云云。则理宗之重,是书亦已至矣。此本规仿宋椠,摹印俱工,实元版之最佳者,惜纸质坚而未致耳。御题《大学》八条,著为圣经,而真《西山衍义》一书,首剟圣贤性命之精,旁采古今治乱之迹,发挥经术,灿若列眉,诚孔氏之功臣也。坊贾𫝊刋,率多讹谬。此书雕锓精善,尚属元刻旧本,毎一披览,心目豁然,藉是或得仰窥圣奥,用臻治理,则补禆宁有涯涘耶?甲子小春,下浣御识钤。
23
宝三:曰「几暇临池,曰稽古右文之玺」,曰「读书析理」东宫书,府印无考。
24
乐书》六函,六册、三十,宋陈𤾉撰。二百巻,前宋杨万里序,次𤾉进表并序,次赵挺之《请写録》、《乐书剳子》、《准行诏㫖》、《乐书目録》、《正误》。楼钥序,陈芾《题辞后》,陈岐、林子冲二《跋》。陈振孙《书録解题》曰,《乐书》二百卷,秘书省正字三山陈𤾉撰。建中靖国初,进之为《礼书》。陈祥道,其兄也。其书雅俗毕备,博则博矣,未免于芜秽也。考《宋史》陈𤾉字晋之,福州人。中绍圣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建中靖国元年,赵挺之剳子称𤾉所者《乐书》,卷帙既多,无力缮写。臣欲乞依祥道例,特赐笔吏画工写録图画进献云云。徽宗従之,并以诏书褒𤾉。有成书甚富,衆论所称差进厥官,以为尔宠之语。《宋史》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人,进士上第。由登、棣二州教授累官至右仆射。卒諡清宪。楼钥《序》云:乐家之书未有此比,而又苦其舛误,无所考证。闻建昌陈史君刋此书,与《礼书》并传,取而校正,并为质之经传尚三数百条。㑹陈子芾为南丰宰,因以寄之。南丰欲别刋此编,以补郡本之缺,求书其后」云云。其序作于嘉泰二年,所称陈史君即作跋之。陈岐岐跋作于庆元己未,按己未为宋宁宗庆元五年,至七年改元嘉泰。是此书在徽宗时祇经写録逮岐始为刻梓,而芾又别刋之,三年之中,两付剞劂矣。此本字多俗体,如礼作「礼兴作㒷」之类,虽系元翻宋刻,而笔画清朗,纸墨俱佳,固元刋之杰出者也。《宋史》楼钥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㫖以冠末等。由温州教授累官至参知政事,卒赠少师,諡宣献。陈岐、陈芾、林子冲,《宋史》俱无传。凌迪知万姓统谱》:林子冲字通卿,自号岫云居士、侯官人之奇従子。学问徳业,有声乡里间,士宗之者数百人。淳熙中登进士第。初为南丰簿。时郡守陈岐欲修二陈礼乐书》,以子冲大儒之后延以特榻。冲随文释义,订正颇多。书中有礼部官书朱文长印,似亦为明永乐间所采辑者。
25
御题宋陈𤾉《乐书二百卷,与其兄祥道所著礼书并𫝊于世。其间网罗放失,参考古今损益之故,犂然具备。而《女乐》一篇,尤足垂千古炯戒,杨万里序中,特著明之意深逺矣。几暇间披有资君徳夫,岂独雕锓精好,辉映东壁耶?乾隆甲子秋分后二日御题钤。
26
宝二曰稽古右文之玺,曰乾隆宸翰说文解字》。一函六册。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三十卷。前标目一巻,第十五卷上载慎原序。次《说文解字总部》十五卷。下载许慎之子许冲进表,次徐铉等进校定说文》表。又新修宇义,并铉等进校,定《说文》、《解字》表勅》、校定《说文》、《解字》、《牒文》。
27
马端临文献通考》引鼂公武曰: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叔重纂李阳氷刋定,徐铉再是正之,又増加其阙字。陈振孙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氷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愐韵为定。考《宋史》,徐铉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嵗能属文,与韩熙载齐名。初仕呉,继仕南唐,逮宋由太子率更令,歴官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精小学,好李斯小篆,臻其妙,𨽻书亦工。尝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今书中铉进表后结衔四人,与史传合。葛湍、王惟恭,《宋史》无传句中。正字坦然,益州华阳人。孟昶时授崇文馆校书郎,复举进士及第,为曹、潞二州録事参军,精于字学古文,篆𨽻行草无不工。太平兴国二年,献八体书,授著作佐郎、直史馆,歴官屯田郎中书。后雍熙三年,勅新校定说文解字牒文,称其书宜付史馆,仍令国子监雕为印版,依九经书例,许人纳纸墨价钱收赎,兼委徐铉等㸃检书写雕造,无令差错,致误后人云云。按宋时监本,刻印尤精,此书虽仿其式,而版之长短无定纸之质理亦粗。以牒所称,何如郑重不当有此,其为元时,翻刻无疑。
28
大明正徳十二年四月初八日,收颐斋。徐献忠记,大明万厯六年八月望日,收瑞龙龚従先记以上俱六册末,右识语二。朱彝尊《明诗综小传》,徐献忠伯臣,松江华亭人。嘉靖乙酉举人,知奉化县。及卒,友人私諡曰贞宪先生。有《长谷集》。龚従先未详,其人元柯九思、盛懋明、莫如忠俱经收藏,有印记徐显《稗史集传》。柯九思,字敬仲,台州仙居人,遇文宗于潜邸。及即位,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邹衡《嘉兴志补》。盛懋子昭,临安人,侨寓嘉兴。善画,《明史》莫如忠字。子良,嘉靖十七年进士。累官浙江布政使。善草书,诗文有体要,馀印无考。
29
《大广益㑹玉篇》一函册十二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増三十卷。前有大中祥符六年都大提举玉篇》所牒及字数、野王序啓》各一首,《玉篇广韵指南》一卷。
30
此书较宋版大广益㑹玉篇尺寸加赢,纸色墨光,逊其古洁篇目字数两书相同,而此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按隋陆法言撰《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重修之。其书与玉篇不相涉。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玉篇》三十卷,像文玉篇》二十卷,《玉篇疑解》三十卷,《重修玉篇》三卷未见有于《玉篇》之下缀以广韵二字者,则此乃强为牵合,非复宋椠之旧明矣。元赵孟俯藏本有水晶宫道人印,孟俯以湖州四面皆水,自号水晶宫道人。解缙春雨集》云:赵文敏公,早嵗喜画梅印,以水晶宫图书,浙中有玛瑙寺,或戏以为对,遂不用。又有鲜于枢、仲温、呉寛、二泉、米万锺、王铎、钱谦益诸印。考陶宗仪《书史㑹要》,于枢伯机,号困学民,渔阳人,官至太常寺典簿。高启,南宫生。𫝊宋克,字仲温,呉人,自号南宫生。《明史》邵宝国贤,无锡人,学者称为二泉先生。成化二十年进士,歴官南京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諡文庄。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米万锺,字仲诏,其先闗中人,徙京师。万厯乙未进士,仕至太仆寺少卿,著篆𨽻考譌》二卷。王铎觉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
31
本朝官礼部尚书呉寛、钱谦益,见前馀印无考。
32
《阙补》卷二十三《六书正譌》一函五册,元周伯琦撰。五卷前琦自序,后元呉当序。元史周伯琦字伯温,饶州人。幼従父应极,游宦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䕃授将仕郎、南海县主簿,洊擢翰林修撰。日被顾问,眷遇益隆。歴官浙西肃政㢘访使、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寻假参知政事,招谕张士诚。士诚降,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后归鄱阳,卒。伯琦博学工文章,而尤以篆𨽻真草,擅名当时。尝著《六书正譌》、《说文字原》二书。其《序》称许慎氏为《说文解字》,学者有所依据。李阳氷附新义以广其㫖,徐铉増翻切以明其音。铉弟锴撰《通释》以衍其义,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张有次《复古编》,郑樵作《六书畧》,戴侗述六书,故莫不原于许氏。然张失之拘郑过于奇,戴病于杂间,尝摭字书之常用而疑似者,以声类之,参稽古法,集而书之,凡二千馀字,名之曰《六书正譌》,以刋传写之谬云云。今观书中篆法,深合史籀准绳,或即伯琦所自作刋手,亦颇得用笔之妙,乃元版中不可多得之本。呉当字伯尚,澄之孙,用荐者为国子助教,预修《宋》、《辽》、《金》三史,除翰林修撰。歴官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陈友谅陷江西诸郡,遣人辟之,当不为屈。隠居著书以终其身,并见《元史》。
33
元版史部。
34
《史记》六函册六十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一百三十卷前駰《集解序》,次贞《史记索隠序补史记序》、张守节《正义序,论》列《諡法解》。陈振孙《书録解题》载《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太史夏阳司马迁撰,宋南中郎参军河东裴駰集注。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武、纪、礼、乐、兵书、《汉兴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龟厕、靳蒯傅歙列传》。元成之问,禇先生补作武纪。三王世家》日者,龟厕传。顔师古曰:本无兵书,张说,非也。今按禇所补皆不足观,其馀六篇未知何人所补也。禇名少孙,裴駰即注《三国志》松之之子,始徐广作《史记音义》,駰本之以成集解云云。又载《史记索隠》三十卷,唐宏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撰,采摭异闻释文演注。末二卷为述质为《三皇本纪》,世号小司马史记。又载《史记正义》三十巻,唐诸王侍读张守节撰。据此,则《索隠正义》二书本各单行,后人取而合之耳。是书《目録》并以贞所补《三皇本纪》居巻一之首,尤失其旧。版系翻刻,宋椠,未为工整。
35
阙补巻五二十三三十卷九十二四六十卷九十七三二十史记》六函册六十
36
篇目同前。
37
此即前版而摹印在,先较为清朗阙补《集解》序卷六十七十六卷一百十八史记》六函四册六十
38
篇目同前缺集解序
39
此书亦同前版内有安氏家藏印。考《常州志》:安国民泰,无锡人,居积诸货,人弃我取赡宗党恵乡里,乃至平海岛,浚白茅河,皆有力焉。父丧,㑹葬者五千人,尝以活字铜版印呉中。《水利《通志》又《目録》后有表章、经史之宝,乃为木刻,系别纸所印,移黏于此。此出书贾作伪之手,不足登载。
40
阙补卷四卷五三十五卷八三十之三十三卷十六三四五三十卷十八五十六七十一卷二十一十七卷三十五卷九十二十八卷九十七卷一百十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九四之八
41
《史记》六函册六十篇目同前缺索,隠补《史记正义》三序。此书《目録》后有大宋绍兴五年王氏梅溪精舍镌刻𨽻《书木记》,乃割取别本以黏接者,实与前三部同出一版。
42
锡山、邵宝、安国俱经收藏宝,安国见前檇李郁氏,无考。
43
《史记》六函册六十篇目同前缺《集解序》,此系宋印不全之本,参入元刻,以成完书。虽所存者仅十之二三,而宋椠面目犹未尽冺,亦足为吉光片羽之珍也。
44
乐安沂水王应瑞二印,无考。
45
阙补卷二十四五二十卷十一卷二十二卷四十十二卷一百三
46
《汉书》八函册八十
47
汉班固撰。唐顔师古注。《帝纪》十二卷,年表八卷,志十卷,列传七十卷,共一百卷。《前师古叙例》、《目録》、《后元孔文声跋》。
48
孔文声跋云:江东建康道肃政㢘访司以十七史书艰得善本,従太平路学官之请,徧牒九路,令本路以西汉书率先俾诸路咸取而式之,置局于尊经阁,致工于武林,三复对读者,耆儒姚和中辈十有五人,重校修补者,学正蔡泰亨版用二千七百七十五面,工费具载学,计兹不重,出始大徳。乙巳仲夏六日终,是嵗十有二月廿四日,太平路儒学教授曲阜孔又声谨书跋。后列承务郎、太平路总管府判官刘遵督工江东建康,道肃政㢘访副使伯都、提调元史伯都。今改正白巴图幼,頴异能不以家世自矜,长嗜书史。大徳五年,擢江东㢘访副使,累官至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孔文声、刘遵、蔡泰亨、姚中和俱无考。按元史百官志,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肃政㢘访司后于每道置㢘访使二员、副使二员。今跋中所称㢘访司未载其名,不知谁氏。又云徧牒九路。元史地理志载江东建康道所𨽻者,为宁国、徽州、饶州、集庆、太平、池州、信州、广徳八路、铅山一州,是铅山无路之名,而所云九路者,岂以州为路,亦可通称耶?其跋作于大徳乙巳,系元成宗大徳九年。考成宗本纪,大徳九年五月,改各道肃政㢘访司为祥刑观察使,十月仍复旧名。此书成于十二月,称㢘访司与本纪合,当时以百卷之书仲夏开雕,逮腊月而即蒇事,计工不为不速,独惜其摹印草草,较宋刋则逺甚矣。
49
唐太宗御撰。《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后载唐处士何超《音义》、杨齐《宣音义序》。
50
公武《郡斋读书志》曰:《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乔等撰。乔以《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上所自为,故曰《制㫖》,又总称御撰焉。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夹漈郑氏曰:古者修书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学,班马之徒是也。至唐始用衆手,《晋》、《隋》二书是矣。然亦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如李淳风、于志宁之徒则授之以志顔师古、孔颖达之徒则授之以纪传,以顔孔博通今古,于李明天文、地理图籍之学,所以《晋》、《隋》二志独为详明也。此书版式尺寸,与前所载史记相类,其字画纸墨亦同,皆一时摹仿宋椠之本。
51
《古史》二函册十二。宋苏辙撰。《本纪》七卷,《世家》十六卷,列传三十七卷,共六十卷。前自序后自志。
52
朱子《古史馀论》曰:近世之言史者,惟此书为近理。其序言古帝王为善,不为不善之意,非近世论者所能及。而论史迁,以为浅近而不学,疎畧而轻信,亦中其病。又云:苏氏之学大抵横邪曲直,惟其意之所欲。少公资禀静厚,故此书于一时正见颇明,若长公之《志林》不逮逺矣。陈振孙《书録解题》曰:其书因马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録》为本纪、世家、列传。葢汉世古文经未出,战国诸子各自著书,或増损故事以自伸其说。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故为此史以正之云云。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是书后有雁湖李氏跋。今此本无之,其非宋椠无疑。卷七后别行刋》,左迪功郎衢州司戸㕘军沈大㢘同校勘卷十六后别行刋,右修职郎衢州録事㕘军蔡宙校勘,兼监镂版宙无考。《两浙名贤録》载沈大㢘字元简,瑞安人,宋建炎进士,歴迁枢密院计议官。绍兴更化,拜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顾望。给事中周葵、中书舍人凌景夏相继罢斥,大㢘俱力言之,不报。自以不得其言求外补,时论翕然重之。《阙补卷十八、二十九之三十九、卷二十十八卷二十一、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四十卷四十一二四卷四十九卷五十九卷六十三之五,《资治通鉴》二十八,函册二百八十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胡三省音注、前三省序后光进表、神宗奬谕诏书,并尚书省奉㫖下杭州镂版剳子校定刋进诸臣衔名,又附三省释文辩误十二卷并跋。
53
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司马温公自谓精力尽于此书,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御制序以冠其首云云。今此书不载神宗序。三省序,称史汉自服䖍应劭至三刘注解多矣。章懐注范史裴松之《注》、陈夀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备以示博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著《辩误》十二卷云云。是三省此序系専为音注而作,故释文别有跋也。《通鉴》后列光进表并诏书、剳子及诸衔名,葢存杭州初刻之旧。其《释文辩误》之作,以史照本公休本,费氏《龙爪通鉴》皆譌谬相传。公休本刻于海陵,亦非公休所作,不可不辩,故名之曰辩误》。考《台州府志》,三省字身之,宁海人。宝佑间进士,终朝奉郎。因《资治通鉴》音义、释文》各本乖异刋正,为《广注》九十七卷,著论十卷。以荐参贾似道,军言辄不用,归而遇乱失。前书复购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著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别注《辩误》十二卷。又有《行素稿》一百卷。按《宋史》贾似道以徳佑元年乙亥免官,今书中三省之序作于乙酉年,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其跋作于丁亥,则二十四年也,秘阁之印无考。
54
阙补序文卷十二六四十一十卷十四二十卷十五卷五十三二十四卷六十四五六卷六十七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六十八三十三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十七十八卷七十六十九卷八十五卷一百二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四之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十九卷一百七十六十八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四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二十八卷二百八三十一卷二百十十五十六卷二百十四十五十八卷二百十八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一三十三三十四卷二百二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四十四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五十八十一十二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八十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八十三二十五卷二百九十三十四卷二百九十四三十二《资治通鉴二十函十册一百六篇目同前有元王磐序
55
此书即前版而字画清朗,纸质亦较明浄,葢摹印稍先也。书首多王磐一序。考《元史》王磐文炳,广平永年人。至大四年擢经义进士第。累官翰林学士,迁太常少卿。以年老屡乞骸骨,进资徳大夫致仕。年九十二卒。赠瑞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洛国公,諡文忠。其序称朝廷于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厚给禄廪。召集良工剡刻诸经子史版本,流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可为识时事之缓急,而审适用之先务云云。按《元史》载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兴文署,掌经籍版,磐序所言,与史脗合,则知此书乃元时官刻本也。
56
武陵顾従徳藏本従徳见前。
57
补卷二百二十九二十五二 七卷二百四十二二十七二十八卷二百四十六十二卷二百八十一三十七资治通鉴纲目三函册十八
58
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元王幼学撰。集览前载朱子及幼学序例各一篇。
59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宋时庐陵刋本已载前矣。此为幼学作《集览》,既成,刻梓以行于世者。序例后有嵗在上章、敦牂、孟夏、魏氏仁实,书堂新刋、分书木记》,魏仁实应是。当时书贾姓字。幼学序称编始于大徳己亥,迄于延佑戊午,积二十年,七易稿而编甫成。以其荟萃丛集,颇可省览,因题之曰《通鉴纲目集览》云云。是幼学之作,是书用心良苦。考《安庆府志》,幼学字行卿,望江人。博览经史,宗程、朱之学。至元间,躬耕慈湖之坂,与学者讲道不辍,时称为慈湖先生」。
60
明厉文晖藏本,凌迪知。《万姓统谱》载:文晖名升,无锡人,性狷介,与人不苟合,以嵗贡入胄,监授浙江青田知县。持公秉㢘,孜孜爱民,去二十年,邑人犹懐慕其徳,立生祠祀之。
61
本朝泰兴,季氏亦经收藏。
62
资治通鉴纲目》六函九册五十宋朱子撰五十九卷前自序
63
是书纲目并列,系照宋庐陵本刋梓。然版之尺寸较缩,字画纸墨亦逺不相及,此宋椠所为可宝也。
64
明顾仁效藏本。考王鏊震泽集》有《阳山草堂记》云:「顾仁效结庐阳山之下,弃去举子业,独好吟咏,兼工绘事。坐对阳山,拄颊搜句日不厌,或起作山水人物,悠然自得,人无知者」。
65
本朝泰兴,季氏亦经收藏,馀印无考。
66
阙补卷四之卷七卷五十九三十四三十五《资治通鉴纲目六函册六十
67
篇目同前。
68
此书与第一部同版,而墨色少差橅,印在其后也。施愈收藏印记无考。
69
《通鉴总类》四函册四十,宋沈枢撰。二十卷前楼钥序。安吉州志,沈枢持要。举进士,调彭泽丞。用叶义问荐赐对,首论君子小人之辨。高宗嘉之,除监察御史。坐不附杨邦彦,获谴端州。寻起温州,终太子詹事。諡宪。敏楼钥序称,故詹事光禄沈宪敏公,取司马公所著,各以事类编之,为二百七十一门。首曰治世,曰知人终,曰辩士,曰烈妇公之季子,欲锓版以广其传,俾钥序之。钥晚出试郡永嘉,实守萧规,以自免于戾,荷公忘年定交,又与公之子游为书卷首云云。按《宋史楼钥传》,于孝宗淳熙间出知温州,以枢起官时考之,正不相逺。其序作于宁宗嘉定元年,距官永嘉之日已二十馀载,是在枢既殁之后也。明文徴明文伯仁王宠藏本,有玉兰堂、五峯樵客、王履吉诸印,皆见前。
70
本朝季振宜亦经收藏。其用宋本印,葢因楼钥《序》中有「公之季子守潮阳,欲锓版以广其传」之语。然书之字体结构,与宋椠本不同,且印工墨色,亦欠精朗,其为优绌,固不能自掩耳。馀印俱无考。
71
阙补卷一五十一卷三四十四十七史详节十二,函册九十六宋吕祖谦撰二百七十三卷
72
《宋史艺文志》载吕祖谦大事记》二十七卷,《宋通鉴》节五卷、《通鉴节要》二十四卷,又祖谦传,《大事记》之外,载《读诗记考》、《定古周易》、《书说》、《阃范》、《官箴》、《辨志録》、《欧阳公本末》诸书,皆不及《十七史》详节。宋鼂氏、陈氏马氏书目》亦均不録。惟明焦竑《经籍志》有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二百八十三卷,较此本又多十卷。今观书中标题,或称东莱先生増入,或称东莱校正,而两《汉书》及《新唐书》则标为诸儒校,正体不画一。是此书即为东莱所作,亦属未完之本。其版仿宋《巾箱本式,而刻印草草,似是书贾所为,故前后俱无序跋,不知焦竑何所据也。
73
明周伯器藏本。考《嘉兴府志》,伯器名鼎,嘉善人。正统中官沐阳典史。有《桐村、疑舫斋土苴集》,馀印无考。
74
阙补史记》卷八卷九六八《西汉书》卷二十十二十四卷二十一十三十五卷二十三十六卷二十五十七史纂古今通要》一函六册。《前集》十七卷,元胡一桂撰。子昌祖校正音注后集三卷,元董鼎撰。前集载元汪良臣序,一桂自序,并歴代帝王国都疆理统系传授三图。
75
一桂见前此书始三皇,终五代未载宋、金之事,董鼎因续纂以成之,其大㫖皆本朱子《纲目》,而间采先儒论㫁,附以已意。考《江西志》,董鼎季亨,饶州徳兴人。自幼力学,受业于黄干,得其端绪,尝著《书传纂疏》以行于世。汪良臣无考其《序》,后结衔为承务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76
明张南伯藏本南伯呉人金赉画史㑹要南伯工墨梅
77
《唐国史补》一函一册,唐李肇撰。分上、中、下三卷,前肇自序。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唐李肇撰《国史补》,起开元,止长庆间事。初,刘餗记元魏迄唐开元事,名曰《国朝传记》,故肇续之。考《崇文总目》于肇《国史补》外又载林恩补国史》六卷,高若拙后史补》三卷。而鼂氏《读书志》中皆不载,是当时所重者,惟肇所补之书。此本密行小字,制甚工整,虽墨光稍逊,而刋手印工,咸出上选《目録》。后有董氏万卷堂本篆书木记》,较元椠他书,木记独精。此书贾中不苟于刻梓者。御题是书,采摭开元至长庆故事,以补国史之遗,凡三百有六节。轶事方言,颇资观览。其间采取各条,亦间有载入《正史》者。是序文所云,虑正史之或阙,非尽阙也。其字迹刻画精能,当推为元本之冠。乾隆御识钤宝二曰几暇临池,曰稽古右文之玺。
78
钱谦益藏本有牧翁䝉叟、如来真子、天子门生」二印。
79
唐杜佑撰。二百卷前唐李翰序。佑自序。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唐宰相杜佑撰。先是,刘秩采经史自黄帝迄天宝末,制度沿革,仿《周礼》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为未尽,因广之,㕘以新礼,为二百篇,徳宗时上之」。考《唐书》,杜佑君卿,京兆万年人。以䕃补济南㕘军事,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司徒,封岐国公。卒赠太傅,諡曰安简。李翰,赵州賛皇人,擢进士第,调衞尉张巡死节,媢其功者以为降贼。肃宗未及知,翰传巡功状表上之,帝由是感悟。累迁翰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以病免。此书系仿宋刋,亦颇得其形似,而纸质墨香则逊矣。
80
收藏诸印,无考内京口某氏,收藏一印,嵗久纸蚀,并阙其姓。
81
阙补卷三十三卷四十一十四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九十三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六十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八通志二十函,二百册
82
宋郑樵撰。二百卷前樵自序,元呉绎序并进书疏。马端临文献通考》云:「按此书刋本,元无卷数,止是逐畧,分为一二耳。《中兴四朝艺文志》别史类载《通志》二百卷。其后叙述云:中兴初,郑樵采《歴代史》及他书,自三皇迄隋,为书曰《通志》,仿迁,固为记传,而改表为谱,志为畧。则其为书似是节抄删正歴代之正史,如髙峻之《小史》、苏辙之《古史》,而非此二十畧之书也。但二十畧序文后言于纪传,即其旧文,従而损益制诰书疏,置之别録》。《唐书》、《五代史》,本朝大臣所修,非微臣敢议,故纪传及隋。若礼乐刑政务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则亦畧言其作书之意。岂彼二百卷者自为一书,亦名之曰《通志》,而于此序附言其意耶?或并二十畧共为一书耶?云云。今以歴代刋本,《通志》考之,系并二十,畧为一书,共成二百卷,并非别有所谓《通志》者。端临所见刋本,葢仅有二十畧耳。是书呉绎序作于元英宗至治二年。绎《元史》无传,其结衔为福州路总管。考《江西志》,呉绎字思可,信都人。泰定间曽守吉州。《序》称是集梓于三山郡庠,北方学者犹未之见。乃募僚属捐已俸,摹印五十部,散之江北诸郡云云。疏后别行,载至治三年九月印造,则知此本亦非呉绎所刋,当属元初开雕于闽中者也。
83
阙补卷五上二十一四十七卷五下三十二卷六下二十七卷七六十四卷十上七十九卷十五下三十九卷六十三三十八卷六十五二十六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六十九五十二卷七十七七十四卷八十一三十六卷八十二十三卷八十三三十一十三十二 九 二卷八十五八十一八十二卷八十八四十三卷九十二二四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六十一卷一百五三十三四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八五十六四 九卷一百十四三十三二三十五九四十 五十 六十七十五七十六卷一百十一下一百二卷一百十五五十九卷一百十八十三二四十一四十卷一百二十七六十四卷一百三十三四十八卷一百三十四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五十三卷一百三十八五十卷一百四十五十一卷一百四十六十八六五十卷一百四十七三六十卷一百五十一七十五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五十二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二十四卷一百五十七七十五卷一百六十二十六卷一百六十五十七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七三十五卷一百八十三六十六卷一百八十七三十九卷一百九十二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五三十通志三十二函册三百二十
84
篇目同前,前樵《自序》。
85
此书即前版而阙,呉绎之《序》与《疏》,或是书贾去之,以伪充宋椠也。
86
阙补目録一百十一卷六上八十三八十四巻七七十四卷十上卷十下六十五六十六卷十八三十一三十二卷二十三十六卷四十三十二卷四十二三十九卷六十七五十一五十七卷六十八三十三三十四卷七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卷七十九卷九十三八十一八十二卷一百七七十一七十二卷一百八五十六三 五 三十四卷一百十九十十三 三三十四七十六 七十五卷一百十五下五十五卷一百十八八十三二九十五一百十卷一百二十九七十卷一百三十三四十九卷一百四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卷一百四十七六十三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六二十三十四二卷一百六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卷一百八十六四十八卷一百八十七八十卷一百九十五三十卷一百九十六九十六
87
《通志》十二,函十册一百二篇目同前前樵自序。元呉绎序此书有《绎序而阙其疏,字画较前二部清朗,印工差善。
88
阙补呉绎序目録一百十一卷十九一之八卷二十五十卷五十四二十六卷七十三七十卷八十三十四卷九十一二十六卷一百十四三十二卷一百十五上四十七之五十三卷一百二十五三十五三十六卷一百二十九九十卷一百四十七六十三卷一百六十八十三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三四十一卷一百九十五六十一宋名臣言行録十函册六十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宋朱子撰李衡校正,前朱子自序,李居安序。《续集》八卷,别集十三卷,别集下十三卷,外録十七卷,宋李幼武撰,赵崇硂序。《外録》前有道统𫝊授图并程颐、司马光、尹焞、杨时、李侗、朱子、张栻、吕祖谦诸像。
89
陈振孙《书録解题》载《八朝名臣言行録》二十四卷,称朱子以近代文集及传记载本朝名臣言行,撮取其要,辑为此书。前五朝五十五人,后三朝四十二人云云。按前集始赵普,终苏洵,自太祖以至英宗,固为五朝矣。而后集始韩琦,终陈师道,由仁宗以至徽宗,亦五朝合两集,而名为八朝则可。如専指后集为三朝,则不可也。故李幼武于后集亦标五朝,而其所纂续集、别集、外録则标皇朝以别之幼武。此书宋人诸书目中皆不采入。惟明焦竑《经籍志》载朱子《宋名臣言行録》七十五卷,与是书卷数相符,即系幼武合辑之本。竑不标五朝而统之,以宋是矣。然以七十五卷尽属于朱子,又何其漫不加考耶?幼武所纂续集、别集及别集下皆载名臣,而《外録》则専为道学统宗而设。考《宋史宗室世系表》,崇硂为太宗长子汉王元佐九世孙序,称外孙李士英顷以《八朝名臣言行録》锓梓,又于中兴、四朝诸名臣蒐閲行事,集为全编云云。士英乃幼武字,而《宋史》无幼武𫝊,其爵里俱不可考。序朱子《名臣言行録》之李居安《江西志》,载为庐陵人,登宝庆二年丙戌进士,其校正之。李衡《宋史》,载为江都人,字彦平,登进士第,由呉江主簿歴官秘阁修撰,致仕。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聚书万卷,号曰乐菴幼武。编辑既成,曽自刻梓,而此本字画不匀,纸墨麄黝,系元时翻刻,非宋椠也。
90
明焦竑藏本有「弱侯」印见前馀印无考阙补后集卷十三十四十一十卷十四一六 别集卷七别集下卷一外録卷十二二十六、二十七五朝名臣言行録》一函二册
91
《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宋朱子撰,李衡校正。前朱子自序,李居安序。
92
此朱子所辑,前后集单行之本,振孙所指即为是书,独惜非宋椠耳。
93
《阙补后集》卷四《自警编二函十册宋赵善璙撰,不分卷前善。璙自序歙县志赵善璙字徳纯,宗室赵不俄兄不佊之子,登嘉定进士第,尝谓缙绅不明大法,九章无以㫁疑。未几中法科,除大理评事。后通判广徳军,有政声。召为尚书郎,著自警编》行。世善璙序,作于宁宗嘉定十七年。其书皆辑宋名臣言行,分类纪之首。以事君终言操守序,称越三年而后成编,亦深于克治者矣。书中字体规仿顔栁,刻工未始不善,而墨黯纸粗决,非宋本。
94
徐元明、俞立初收藏二印,无考。
95
补序文首册《山海经》一函四册
96
十八卷前汉刘秀进《书表》,晋郭璞序。鼂公武《郡斋读书志》曰:刘秀表言禹别九州,而益等类物善恶著此书,皆圣贤之遗事,古文明著者也。大父尝考之于书,有曰:长沙、零陵、雁门皆郡县名,又自载禹、鲧,似后人因其名参益之。陈振孙《书録解题》曰,汉侍中奉车都尉臣秀所校秘书,秀即刘歆也,世传禹益所作,其事见《呉越春秋》,恢诞不典。司马迁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书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谓名言。然古今相传既久,始以冠地理书之録。此本字仿欧体,用笔整严,刻手虽未能尽得其妙,而摹印清朗,在元刻中洵为善本。
97
御题《山海经》一书,流传最古,而近世无善本。是本笔法刻书清峭,当为元版之佳者。明呉郡黄氏省曽曽合刋《水经山经》为《上下集》,其字迹仿佛相同,葢以是刻为蓝本也。《乾隆御识钤》。
98
宝二曰稽古右文之玺,曰乾隆宸翰本朝檇李曹溶藏本」。考《嘉兴府志》,曹溶洁躬,号秋岳,秀水人。崇祯丁丑进士,官御史。
99
本朝顺治间,歴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左迁山西阳和道杜元夫印,无考。
100
阙补卷一
101
《博古图》四、函册二十,宋徽宗御撰,三十卷。陈振孙《书録解题》曰: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象,而记其名物,録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此书系仿宣和旧刻,前后序跋俱无,惟每卷首行标题,冠以「至大重修」四字。按至大为元武宗年号,书中字体图式,规模畧具,而不能工整,非元刻之佳本也。
102
达观楼收藏印无考。
103
阙补卷一四十二卷二十三卷六卷七五十六三 四三十六卷十二三十二卷十九卷二十八一二卷二十九二十三卷三十六十二十四二 五博古图四函册三十
104
篇目同前。
105
此书与前版同,纸色较洁而质之匀致亦过之。阙补。卷十六二十九卷二十三三十六卷二十五十五卷二十九十四
106
《博古图》六函册三十
107
篇目同前。
108
此书规仿旧刻,缩其方幅,前后无序跋。而每卷首行标以博古图録,考正则必有其人,因取是刻他本校之。前有遂州郑朴序。卷一总说后有朴题跋,称《宣和博古图録》一书旧刻卷帙颇大,虽庋置无妨,而囊携称苦。予始改册减图,凡摹式、花纹、款识、铭籀,则不敢遗旧刻锱黍也。至若名物之稍乖,器目之不协字,释之或讹剥泐,之或缺具参核,元本多方订正,或可以秘蔡帐而内巾箱乎云云。此本卷一总说后尚有别纸接补之痕,可知为后人割去。第朴序自纪年月为宣和五年十月朔,而序首乃云粤稽赵宋,时维宣和,且中多诋毁徽宗之语。考徽宗本纪以宣和七年传位钦宗,岂有以当时臣民敢肆然诋毁其君,而并付之剞劂者,况其序若作于宣和,又何以粤稽时维作追述之语乎?歴考宋元以来正史并各载记之书,皆无所谓郑朴者,似是朴有此书,刻之者欲伪充宋本,妄于序中题以宣和年月而获此本者。閲序中所言,亦知朴非宣和时人,又割去以为伪充之地耳。朴无可考,姑附于元版博古图》后,以俟参订。
109
元赵孟俯、鲜于枢、明都穆、呉寛、文嘉,俱经收藏,孟俯、枢寛俱见前考。《苏州府志》:都穆,字元敬,呉县人,𢎞治己未进士,歴礼部主客郎中,加太仆少卿,七嵗能诗,及长,泛滥羣籍,奉使至秦中,搜访金石遗文,作《金薤琳琅録》。文嘉,字休承,徴明次子,以贡为湖州。广文善书画,馀印无考。
110
阙补卷十二 卷二十一
111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五
URN: ctp:ws83175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