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
3  | 王世貞撰。 |
4  | ○文部 |
5  | △墨刻跋七十二首 |
6  | 唐柳書西平王碑》 |
7  | 《西平忠武王神道碑》:裴晉公文柳常侍書石刻,在高陵縣墓所,苔蘚剝蝕,字畫僅存耳。然要之含蓄於玄秘也。是時西平諸子皆已逝,獨太保聽存乞晉公文,亦寥落不能發其忠義戡定之績。至于料吐番背盟,事絕不載,豈有所諱耶?所記官秩如初,拜清道帥後,以邊將入為神策都知兵馬使,始加左金吾衛將軍,未嘗為右金吾大將軍。復以神策先鋒討田悅,加御史中丞,再加御史大夫、左散騎常侍,非檢校官所記諸子僅十二人,史稱十五人,皆當以碑為正耳。聽於其時,徒見晉公祿位勳業之盛,幾埒西平,意其文之,足以光顯其先。而不知晉公雖非忌者,自以為位宰相,績文崇簡要體當如是耳。而於西平之元功偉算,十不著二三,於乎是,寧非聽責耶?前此韓、昌、黎、柳、柳州固無恙也。有碑誌來為人子者,其不作李聽鮮矣,吾竊有感故志之。 |
8  | 《玄秘塔碑》 |
9  | 《玄秘塔銘》石刻在關中,會昌元年建柳學士公權書裴觀察休撰。又十二年,休始以鹽鐵使入相,所著《楞嚴義解》,諸所參會,妙入玄宗,豈彼法中居士長者之流耶?此碑柳書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勁健,固自不乏,要之晉法一大變耳。 |
10  | 題復東林寺碑 |
11  | 後複東林寺碑柳,河東書是年為大中丁丑,河東自太子賓客復拜常侍。又二載以太子少師元會占奏耄謬奪俸書碑時,蓋已幾八十矣。中多作率更體,而小變遒勁為文,弱亦可愛矣。 |
12  | 《集柳書普照寺碑》 |
13  | 集書自聖教外最難逼真,此碑遒勁方整,有一夫當關時力視,誠懸真跡,不啻如之。以金人奉金,國教猶不忘,臨池江左、吳傅朋、張即之輩為可愧也。撰文者為仲汝文,粗能其家言。第云寺故右軍,王羲之捨宅者妄。右軍渡江時未十歲,當是淮南公舍耳。 |
14  | 李劍州碑 |
15  | 長史名廣業,曾祖淮安王神通父云麾將軍,璲子為都統。國,貞貞子庶人錡也。以錡顯,故立碑碑立之。未五年而錡用叛戮矣。夫一傳而子死事,再傳而孫死叛,不亦大徑廷哉?碑辭多泐闕不可讀。書撰人有曰:「尚書刑部侍郎、上柱國、原武男,有曰使持節華州諸軍事者,而皆不可考矣。書法極清婉可玩。《集古》、《金石》諸書俱遺之,因志其略。 |
16  | 《濟安侯廟記》。 |
17  | 《濟安侯廟記》在華州。蓋昭宗自華歸長安,褒賞節度使韓建而及於城隍之神者也。記為諫議大夫李巨川撰《拾遺》柳懷素書》其所載七月甲午建,迎上於富平,丙申至華州,命建與丞相參大政,固辭。其年為大京兆。光化元年,加太傅、興德尹,與史皆合。特巨川所諛,建辭過當。後梁兵下華州,以建所為表檄書奏,皆出巨川手。又為建畫策,殺十六宅諸王,逐禁旅,斂藩鎮資數而戮之,距碑成僅一年耳。吾故記其事,以戒夫文人之貳心而脂辭者。 |
18  | 僧彥修帖 |
19  | 彥脩蓋與亞棲蛩光齊名者,作詩語如避機懶婦書法,如淮陰惡少年風狂跳踉,俱非本色,可歎可歎。 |
20  | 宋蔡忠惠萬安橋記》。 |
21  | 萬安天下第一橋,君謨此書雄偉遒麗,當與橋爭勝,結法全。自顏平原來,惟策法用虞永興耳。晝錦堂差近之荔枝茶譜,不足道也。 |
22  | 蔡端明《荔枝譜》 |
23  | 蔡君謨《荔枝譜》一卷昔人評其書,嚴正方重,如土偶蒙金,今無乃類之乎?此本棗木刻在閩中,故不能大佳耳。《白樂天序》稱:荔枝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朶如葡萄,核如枇杷殻,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氷,雪漿液丼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蘇子瞻詩云:「海山仙人絛羅襦,紅綃中單白玉膚。此皆為荔枝傳,神君謨不及也。然彼是巴蜀、嶺南荔枝耳,似不足辱二君子語。 |
24  | 《晝錦堂記》 |
25  | 韓魏公以上相作晝錦堂於相州時,歐陽文忠以參政為之記,而蔡忠惠以三司使書之,時稱「三絕」,又謂忠惠每一字必寫數十,赫蹏竢合作而後用之。以故書成特精絕,世所謂百衲碑」者是也。今觀其用,筆特遒勁偉麗,出入清臣誠懸間,而不無段師、琵琶之誚,然自《宋書》家當以襄為首云。 |
26  | 《韓魏公書北嶽廟碑》。 |
27  | 北嶽廟在曲陽中,有一白石梁,相傳云是舜時從嶽飛至者,因祀於此。其說迂誕不可信。然古樹遒竦,有二塑鬼奇,甚皆千年外物碑刻亦稱是魏公。此書全法顏平原,而時時露柳骨鋒距四出,令人不可正視。公之受遺二世,以身繫輕重,此亦可窺一班矣。 |
28  | 《淮瀆廟記》 |
29  | 大中祥符間脩淮瀆廟,知制誥路振記之。書則待詔楊遵度也。二子於名俱不甚傳文,踏拖固其習書,法甚熟於聖教,而用筆稍粗,且欲以佻渇發勢,竟成俗札。昔人論書而貴人品高,信哉! |
30  | 《大相國寺碑銘》。 |
31  | 《右寺碑》在大梁,為翰林承旨宋白撰、待詔吳郢書,完好若新立者。白亦頗有文學名,而辭蕪雜不工,不敢與江揔持作奴何論簡。棲郢雖不能脫祗候,習頗遒勁,自賞殆類,誠懸集書,聊為存之。 |
32  | 宋真宗先天太后贊: |
33  | 真宗此書,在亳州龍德宮,遒逸有致,蓋以其年正月謁龍德耳。先天太后者,老子母也。唐系自老子尊徽,號曰玄元皇帝,故太后之號因之,乃宋亦爾耶? |
34  | 《嵩嶽廟碑銘》 |
35  | 右《嵩嶽中天王廟碑》,盧崖州撰。有唐季衰薾之風,孫崇望蓋以書待詔者運筆固圓熟,毋乃通微院體之遺耶? |
36  | 大觀御製五禮記 |
37  | 大觀五《禮記》石刻在大名、舊城,字畫不甚密,而遒朗可取,或云徽宗御筆也。徽宗能作瘦金書,於楷法不足,或是蔡京耳。 |
38  | 《醉翁豐樂》二亭記 |
39  | 坡公所書《醉翁、豐樂二亭,記擘窠書,法出顏尚書、徐吏侍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自是當家。《醉翁》一記,偶創新矱,翩翩動人,無取大雅。介甫沿之作志,更成捧心,若能於「壓」字處,用古韻差可耳。 |
40  | 荔枝丹帖 |
41  | 《東坡公書》,柳子厚《羅池銘》,辭遒勁古雅,是其書中第一碑內,步有新船,秋鶴與飛,昔人證之,已明無足論者。子厚英秀,欝欝未吐,沒為明神,亦是常理。獨恠嫚客死,當是伊、伾文態未洗盡耳。 |
42  | 金剛經》 |
43  | 坡書《金剛經》刻石者二本,其一後有甘升提舉跋為甘刻。其一,前有篆書十餘字,凡坡書撆法多拂,起是右軍,臨宣示筆意,甘本失之,今此舊本也。第石理麄漫,鋒鎩多中斷耳。能大師聽此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不識一字為人說法。四十年,右軍五十二後,便是境界畢千載,不可復得,為之憮然。 |
44  | 蘇書《三十六峰賦帖》 |
45  | 坡公此書,古雅大勝,季海賦極不足言,亦不見坡集中。 |
46  | 蘇書歸去來」辭帖。 |
47  | 此帖頗似李北海流,便縱逸,而小乏遒氣,當是三錢鷄毛筆所書耳。卓契順大奇人,然亦名使之在彼,法中固無取也。瘴海孤臣,借暖牢落,不爾,無以送日,為之一歎。 |
48  | 表忠觀碑》 |
49  | 表忠觀碑》,蘇文忠公撰。并書結法,不能如《羅池老筆》,亦自婉潤可愛,銘詞是蘇詩之佳者。余嘗恠錢氏起群盜,非有大功德於民,而能制一方,傳數世,穹爵崇奉,迨於大明,爝火自若。納叛之後,圭組映帶者又百餘年,久而人思之,何也?武肅王初有國將築宮,望氣者言,因故府大之,不過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肅笑曰:「世有千年而中不出真主者乎?柰何困吾民為?」遂弗改。此其智有足多者。《五代史》,故歐陽氏懟筆未盡徵也。 |
50  | 東坡陶《詩帖》 |
51  | 此帖張敉秀才於天池,亂石中拓,得見貽者不拘拘就繩墨,而古雅之氣流動行押間可重也。 |
52  | 蘇書連昌宮辭帖》 |
53  | 元微之《連昌宮》辭,人以為勝長恨曲,非虛讇也。坡此書作行草,極有姿態,而中不無穉筆。《長慶集》中,百官隊仗避岐、薛,宋人多譏之,謂岐、薛二王物故已久為「微」之誤。用事今書作岐路,蓋真本也。 |
54  | 《蘇書中山松醪賦帖》。 |
55  | 余嘗見宋人評書者,極稱坡公草聖」,恨少見之。此本雖極豪爽牛鬼蛇神,而不免涉踈慢,豈逸少所謂爾時真大醉耶? |
56  | 《東坡絕句:松醪賦帖》 |
57  | 《東坡絕句》三十首,《松醪賦》一首,用筆流利輕俊指腕間。蠕蠕有生色文,待詔精八法者,吾嘗得其臨本覽之,終不似也。詩亦有致語。能使與可錯飯滿案,故自不俗。 |
58  | 馬卷帖 |
59  | 子瞻以天廄賜馬遺李方叔,使鬻之而為書卷。魯直又為跋索十萬錢,大是佳話。然以子瞻故硬差作伯樂,抑勒牙人,亦見爾時詞客之橫耳。 |
60  | 《東坡告史全節語帖》 |
61  | 坡老言:詩至杜工部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天下之能事畢矣,能事畢而衰生焉,故吾于詩而得曹、劉也,書而得鍾索也,畫而得顧、陸也,為其能事未盡畢也,噫!此未易道也。 |
62  | 《東坡雜帖 |
63  | 右坡、《臨懷》、《素王》、《右軍桓》、《大司馬》各一首,《雜詩》二首。桓字元子。今跋尾稱黿子,又云徵、譙縱時書,皆誤也。征譙縱者劉裕,此當是平李勢。時書坡臨帖,如只雕並摶,各有摩天之勢,此之自運,尤覺不凡。 |
64  | 東坡詞 |
65  | 坡書此《黃州》二詞,行模大小,絕似《表忠觀碑》,遂無一筆失度,恐好事者若聖教之勒石也。內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語,人或憂之。而公敭歷禁從、節帥,又十六年而後歿,四百年後,乃為唐伯虎作讖,無情之能感有情也如此。 |
66  | 寄文與可絕句三十首 |
67  | 公此書不甚假腕力,而遒婉秀媚,有筆外意,詩亦多清麗可喜,豈公以此君故瓣香洋州使君耶? |
68  | 《蘇長公行草》、《醉翁亭記》 |
69  | 新鄭公家藏蘇書《醉翁亭記》,今刻之石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第不類蘇長公,餘見蘇行草不少,唯渇筆一二得似耳。正書遂無毫髮。且公此書既不登石,不應復用前跋,豈公沒後有王逸老者,居恒欲出懷素上,乃其筆耶?或南渡諸公如陸務觀、張溫甫輩,睹琅耶石刻戲書之耶?又念三君不辨此妙境,令人恍恍跋尾,趙、吳興小愞慢而疏,不應稱宋及趙子固并沈啓南、吳原博跋,恐亦未為真耳。區區不能隨人悲笑,因記於此,以俟夫識者。 |
70  | 《山谷書狄梁公碑》 |
71  | 昔人謂狄梁公事范文正,公文之黃文節,公書之為海內三絕,然文篇法既俳書,勢亦傾側,未足絕也。黃正書不足存,有韻,無體故也。梁公復英王,薦張相,所稱「潛授五龍,夾日以飛,千載而後,猶凜凜生色。然史稱王及善、王方慶亦與諫複英王者。柬之以梁公薦自益州拜洛州,再遷秋官。後以姚崇薦入相。世知姚著績開元,不知其薦張至二王愈泯泯矣。餘故附著之。 |
72  | 《山谷中興頌碑》後詩。 |
73  | 《山谷中興頌碑》後詩,是論宗語。俯仰感慨,不忍再讀,迫急詰屈,亦令人易厭。書法翩翩有致,惜摹拓久遂多失真者。餘謂坡筆以老取妍,谷筆以妍取。老雖側臥小異,其品格固己相當。跋尾云:惜不得秦少游妙墨劖之崖石,少游當亦善書,爾時謫藤州故谷念之耶? |
74  | 《山谷書「東坡大江東去帖。 |
75  | 銅將軍鐵著板唱大江東去,固」也。然其詞跌宕,感槩有王處仲,撾鼓意氣,傍若無人。魯直書莽莽,亦足相發,磊塊時閱之,以當阮公數斗酒。 |
76  | 《山谷七祖山詩》 |
77  | 山谷登七祖山,次周元翁韻詩,其書本得意筆而為再刻,故且石頑而工拙,所用峭側取老取媚意殆盡,其僅存者,偃蹇桀驁之態耳。詩亦頗自負得意語,而類若為拙工頑石所侵者何也?人苦不自知,何緣復寄王子駿。 |
78  | 《山谷書、東坡卜算子詞帖》。 |
79  | 《缺月挂疏桐,一帖《山谷書》。「蒼老欝怒大是奇筆,坡此詞亦佳。第為宋儒解傅時事,遂令面目可憎厭耳詞尾寂寞沙洲冷一本作「楓落吳江冷楓落」,是崔信餘詩語,不如此尾與篇指相應。 |
80  | 食時五觀帖 |
81  | 涪翁食時,五觀乃小乘經觕語耳,然不可不時使何太宰、王侍中讀之,筆法極輕弱,而鮮餘味。 |
82  | 涪翁雜帖 |
83  | 涪翁草書,自作偈語一通,又唐詩二首,此公自謂得長沙三昧,一時亦翕然歸之。其風韻態度誠,翩翩濁世,佳公子也。即無論結構,與素師手腕有剛柔之異,識者自得之。 |
84  | 《廬山高歌》 |
85  | 歐陽公《廬山高》自謂出李、杜上不滿,識者一笑。然其雄勁豪放,亦是公最合作詩也。凡李、杜長歌所以妙者,有奇語為之骨,有麗語為之姿。若十萬衆長驅而中無奇正,器甲不精麗,何言師也?山谷此書,姿態猶存,而鋒勢都乏,豈石頑工拙之故耶? |
86  | 蔡卞靈岩寺疏》 |
87  | 米南宮謂卞得筆,此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時以已意參之,蓋有書筆無書,學者要之,不可以人廢也。 |
88  | 蔡卞《曹娥碑》 |
89  | 蔡開府手腕極有力,故行法多遒逸。惜一二俗筆未盡去爾,此碑尤可玩也。 |
90  | 米南宮天馬賦》 |
91  | 庚午春,馬生致米元章墨刻《天馬賦》筆勢雄強超逸,真有千金蹀躞過都歷塊之「氣」賦語,則不受銜嚙膝生禿駒耳。徐元玉後題一詩,頗致代興,意未敢盡許也。 |
92  | 米南宮雜帖 |
93  | 元章三絕句,又二紙:神氣、奕奕、射人令。覽者爽然。 |
94  | 米元暉《夫子廟記》: |
95  | 米元暉書《夫子廟記》,石刻在吳城中,書亦秀頴可愛,但結法既不古,又乏變態耳。黃魯直贈之詩,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暉繼阿章,取羲之獻之故事,書家不愧箕裘者,有大小鍾、大小衛、犬小王、大小歐陽大小米,惟小米差弱耳。 |
96  | 趙子昂帖 |
97  | 吾鄉人陶氏治地得藏石,凡法帖十卷。後二卷為姜堯章、盧柳南,餘俱趙吳興、孟俯書《吳興畫蘭》一本,清絕楚、楚,與王摩詰蕉雪同韻。第國香零落,不無楚畹之嘆耳。書《蘭亭記》幾遂逼真,所不足者雌黃之表,固未易言。《樂志》論《盤谷序》,並數尺牘皆佳。石既完好,拓手亦精,視真本當十不夫一,真可意也。此帖為顧善夫所刻,內千文《歸去來辭》、《西銘》各闕數,行陶《謁文太史書補》之文,固謝曰:「莫易視吾不能為後人笑端。人謂太史勝束先生補亡遠,彼宋康王之於吳傅朋非無此論,但恨晚耳。 |
98  | 趙子昂《雜帖》 |
99  | 子昂《續書譜》,文賦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已。 |
100  | 左太沖詩於曹氏兄弟猶子昂,于大令父子可謂逼真。第太沖詩》末云:「振衣千仭岡,濯足萬里流」。尚覺子昂手腕間,乏此大氣象。 |
101  | 服食帖家弟初見之,驚愕咋指,謂吳興遂能造此妙境。既讀跋尾,知為臨右軍筆也。相與愀然歎佛菩薩地分不同若此。 |
102  | 子昂大書不如小楷,書不如行。豐碑大碣,螭首龜趺,要多非其至者。須于閒窗散筆,有意無意間求之耳。《赤壁賦》刻之江右王邸,中間亦有金錯刀法,雖瀟灑縱逸,而不乏矩度,與蘇賦》俱變體之佳者。 |
103  | 趙吳興 |
104  | 《佑聖觀記》在杭州,本觀推官廳在湖州郡齋,俱趙、吳興書,俱規摹李北海,而廳記稍遒勁,餘至湖州,訪墨妙亭遺跡,無一在者,用此解饞耳。 |
105  | 番君廟碑 |
106  | 番君廟碑者,祀故長沙、文王、吳芮也。芮以故番令不能為秦,死而從亂,特以寛厚得物情,能取國於虣項,保爵於猜劉歷數代而卒以善絕,垂二千年而人祀之有加,不亦幸哉!為元學士明善文、趙承旨、孟俯書,皆暮年筆,故老勁而書,尤可喜也。 |
107  | 玄教宗傳碑》 |
108  | 碑為集賢脩撰虞集撰,學士承旨趙孟俯書》,蓋敘真人張留孫玄教之所由始。自張聞詩而下,及其徒陳義高,凡八人,皆贈真人。留孫位已至開府,而其孫吳全節亦階特進。元之名器濫觴至此哉!且虞公脩撰集賢,而留孫實知院事,其文與書雖美,不足論也。 |
109  | 虞文靖《垂虹橋記》 |
110  | 文靖此帖,儼雅中有餘意,不失中古衣冠可重也。 |
111  | 重建廬山東林禪寺記 |
112  | 《右記》為奎章閣侍書學士虞公集撰,及書所志寺,顛末頗詳,而書亦圓婉可愛,特少遒耳。餘嘗過東林,歎其日就荒落,為之憮然。蓋元時賦斂薄江、淮,間有餘力,得以從事小果,今自貴璫外,無能繼之者矣,非盡其教之衰然也。 |
113  | 《孫真人碑》 |
114  | 孫真人《德彧碑》,鄧集賢文原撰,趙承旨、孟俯書,德彧即書重陽真人碑者也。承旨此書,不甚取骨,而姿韻溢出於波拂間,蓋能用大令指於北海腕者也。 |
115  | 《王重陽碑》 |
116  | 右碑為金密國公璹撰,至元而道流李道謙書之,亦遒偉有法。按重陽名喆初業,儒不成去,業武不就,偶以遇異人得度,遂為全真教祖張大其說而行之者,皆其徒丘處機力也。其說頗類禪而稍粗,獨可以破服金石事鉛汞之誤人,與符籙之怪誕,而其徒不盡爾也。重陽所為說,未嘗引鍾呂,而元世以正陽純陽追稱之,蓋亦處機意所謂張大其說而行之者歟。 |
117  | 《馬丹陽碑》 |
118  | 丹陽真人,初名從義,後名鈺,重陽上足也。其所云「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亦是第。所謂丹與極者何物也。丹陽初有家為重陽所導,至再三乃棄之。與其妻孫各行化得道碑,為元學士王利用撰。而道流孫德彧書文頗詳腴,而書尤勁,有魯公遺意。 |
119  | 王重陽《仙跡記》 |
120  | 《重陽仙跡記》:金翰林修撰劉祖謙撰。而姚牧、庵璲至元世祖朝以安西文學為書,書法全學,宋文貞碑比之。孫、李不作墨豬氣,而文亦能略去幻化,語稍藴,藉不為其徒張簾也。重陽得無師智,近六祖而懸讖。若志公蹤跡又似萬囘,真異人哉! |
121  | 雪庵茶榜。 |
122  | 元僧漙光書茶榜,其辭紫方袍底語,耳不得禪悅真味。書法風骨頗遒,勁略具顏、柳及眉山豫章結法惜胸中無卍字骨,令天趣流動,筆端結習,未忘超灑,不足所書。官學士後贈司徒,唐不空三藏。且爾元俗,無足怪也。 |
123  | 杜待制書清真觀碑》 |
124  | 右趙承旨《郡學碑》、《杜待制清真觀碑》各一通,併為一帙,杜規摹趙,遂無一筆失度,政猶羊敬元之於小王耳。邇來文待詔擅名吳下紛紛奴書,令人厭開眼。丈夫寧為鷄口,無為牛後,惜哉! |
125  | 明宋璲書千文 |
126  | 仲珩此書,頗得晉、唐人筆,意圓熟流,便有弄丸運斤之勢,唯結法小疏耳。嘗見《方遜志》,評其草云:「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起澗,度險不動氣力,初以遜志為太史公,故未免曲筆覽,而信其非妄也。 |
127  | 俞紫芝四體千文 |
128  | 俞和,元末人,紫芝其別號也。刻意吳興,頗稱優孟。此四體尤精,然不免露本色耳。宋俞秀老號紫芝,此君亦號紫芝,吾友俞允文絕不稱號,近刻一私印,亦曰紫芝。三君子皆俞姓,皆善書,亦大奇事也。 |
129  | 宋克前後出塞詩》 |
130  | 宋克書此詩及後一帖,皆合作者,其精巧更勝古章,法乃所以為終不及耳。 |
131  | 七姬帖。 |
132  | 七姬志銘為尋陽張羽撰,東吳宋克書。文既近古,而書復典雅,有元常遺意,足稱二絕。第其事大奇而不情。楊用脩跋,可謂得其隱真漢廷老吏也。 |
133  | 《枝山》十九首帖。 |
134  | 京兆此書,清圓秀媚,而風骨不乏在大令下,李懷琳孫過庭上十九首,是千載之標公書,亦一時之英,可謂合作真蹟。在休承所近聞,以桂玉故鬻之徽人,便是明妃嫁,呼韓可嘆可嘆。 |
135  | 祝書唐初諸君子帖 |
136  | 祝此跋為刻禇登善書者,祝跋已入石,而登善摹本在許元復處,未及授刻為恨,筆法清婉,貴麗如顧家婦,而不乏林下風氣,置之武德、貞觀間,誰能辨也。 |
137  | 祝京兆味泉賦帖》 |
138  | 此書二十行外,隸分溢出,古雅有餘。雖大得蘭台道,因筆不作寒儉,態若鉤剔之際,少加含蓄,便是大家。 |
139  | 祝書王文恪公墓誌銘。 |
140  | 此書方於晉而不疏圓於歐,而不局開卷時古雅之氣照人眉睫間,是《祝金石中第一手祝書、毛中丞夫人墓志銘》,此書視王文恪志銘運筆小圓形差扁,古雅亦相亞也。《祝京兆六體帖》,韓淮陰自謂用兵多多,益善此帖近之,唯學素師腕差弱耳。 |
141  | 君子亭記》: |
142  | 陽明先生謫龍塲,用王猷、張廌例,為亭竹間,而手書記於壁,後人為摹刻之先生。是時心未忘所能以,故其書與辭皆工而差可讀也。 |
143  | 王新建紀功碑》 |
144  | 新建既俘,宸濠獻之,歸待命於南昌而勒者也。結語「嘉靖,我邦國」蓋,踰年而世廟,自楚藩入繼大統,改元嘉靖,帝王固自有徵哉! |
145  | 華氏《義田記》 |
146  | 華從龍先生此舉,是範氏家法。應德此記,宋文之有致者。徵仲此書,漢隸之有鋒者,聊為存之豐考功筆訣。 |
147  | 《豐考功筆訣》 |
148  | 一冊故鄞人豐道生所著。道生初名坊,以罪竄易今名,皆采古《八法精語》,而時時傅以已意。其最所宗事者,右軍耳。兼享魏、晉而旁及唐人,至宋、元及近代,則齒牙餘剔耳。其書自古鐘鼎、籀篆及小楷行草凡十餘種,種各有法,而以筆滯,故不能無利鈍。吾所謂豐氏有書學而無書才者,此亦一徵也。 |
149  |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