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子 |
2  | 《唐志》:十一家,二十部,一百四十四卷。 |
3  | 《宋三朝志》:四十八部,一百五卷。 |
4  | 《宋兩朝志》:十七部,二十三卷。 |
5  | 《宋四朝志》:一十三部二十九卷。 |
6  | 《宋中興志》:五十八家,六十部,一百一十二卷。 |
《·《古畫品錄》一卷》 |
1  | 鼂氏曰:南齊謝赫撰。言畫有六法,分四品。夫秋之奕,延壽之畫,伯樂之相馬,甯戚之飯牛,以至曹丕之彈棋,袁彥之樗蒲,皆足以擅名天下。昔齊侯禮九九,而仲尼賢博奕,良有以哉。經著大射、投壺之禮,蓋正己養心之道存焉,顧用之何如耳,安可直謂之藝而一切廢之?故予取射訣、畫評、奕經、算術、博戲、投壺、相馬牛等書同次之,為一類。 |
2  | 按:鼂、陳二家書錄,以醫、相牛馬及茶經、酒譜之屬,俱入雜藝術門,蓋仍前史之舊。今以醫、相牛馬之書名,附醫方、相術門,茶酒經、譜附種植入農家門,其餘技藝則自為此一類云。 |
《·《齊梁畫目錄》一卷》 |
1  | 陳氏曰:唐竇蒙子泉錄。 |
《·《續畫記》一卷》 |
1  | 鼂氏曰:唐李嗣真撰。補謝赫之缺。 |
2  | 又有《古今畫人名》一卷。 |
《·《後畫錄》一卷》 |
1  | 鼂氏曰:唐僧彥宗撰。品長安名畫,凡二十七人。 |
《·《唐朝畫斷》一卷》 |
1  | 陳氏曰:唐翰林學士朱景元撰。一名《唐朝名畫錄》,前有目錄,後有天聖三年商宗儒後序,與《畫斷》大同小異。 |
|
1  | 鼂氏曰:唐張彥遠纂。彥遠字愛賓。記歷代畫工名姓,自史皇以降至唐朝,及論畫法,並裝背褫軸之式、鑒別閱玩之方。 |
《·《歷代名畫記》十卷》 |
1  | 陳氏曰:張彥遠撰。彥遠家世藏法書、名畫,收藏鑒識,自謂有一日之長。既作《法書要錄》,又為此記,且曰:「有好事傳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 |
《·《五代名畫記》一卷》 |
1  | 陳氏曰:大梁劉道醇撰。嘉祐四年陳詢直序。 |
《·《五代名畫補遺》一卷》 |
1  | 鼂氏曰:皇朝劉道成纂。符嘉應撰序云:胡嶠嘗有《梁朝名畫錄》,因廣之,故曰《補遺》。 |
|
1  | 鼂氏曰:皇朝郭若虛撰。若虛以張愛賓之《畫絕》筆永昌元年,因續之,歷五代,止國朝熙寧七年。分《敘論》、《紀藝》、《故事》、《近事》四門。 |
2  | 陳氏曰:元豐中自序,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其書欲續張彥遠之後。 |
《·《書畫史》二卷》 |
1  | 鼂氏曰:米芾元章撰。輯本朝公卿士庶家藏法書、名畫,論其優劣真偽。 |
|
1  | 鼂氏曰:皇朝劉道成纂。符嘉應撰序。集本朝畫工之名世者,第其品,以王峩之為神品,云在吳生上。 |
《·《益州名畫錄》三卷》 |
1  | 鼂氏曰:皇朝黃休復纂。唐乾初至宋乾德歲。休復在蜀中,目擊圖畫之精者五十八人,品以四格。 |
2  | 陳氏曰:《中興書目》以為李略撰,而謂休復書今亡。按此書有景祐三年序,不著名氏,而取休復所錄明甚。又有休復自為後序,則固未嘗亡也。未知題李略者與此同異。 |
|
1  | 陳氏曰:唐沁水荊浩浩然撰。 |
《·《德隅堂畫品》一卷》 |
1  | 陳氏曰:李廌方叔撰。趙令畤德麟官襄陽,行橐中諸畫,方叔皆為之評品。元符元年也。 |
|
1  | 陳氏曰:徽猷閣待制河陽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畫。思,元豐五年進士。既貴,追述其父遺迹、事實。待制許光疑為之序。曰《畫記》、《畫訓》、《畫意》、《畫題》、《畫訣》。而序又稱《詩歌》、《贊記》、《詔誥》、《銘志》,今本缺。 |
|
1  | 陳氏曰:董逌撰。 |
《·《畫繼》十卷》 |
1  | 陳氏曰:鄧椿公壽撰。以繼郭若虛之後。張彥遠《志》止會昌元年,若虛《志》止熙寧七年,今書止乾道三年。 |
《·《射評要略》一卷》 |
1  | 鼂氏曰:李廣撰。凡十五篇。 |
2  | 陳氏曰:依託也,鄙淺無奇。 |
|
1  | 鼂氏曰:唐王思永撰。思永學射法於成都工曹嚴悟,成書十篇,每篇首必稱「師曰」。 |
《·《九鏡射經》一卷,《射訣》一卷》 |
1  | 陳氏曰:唐檢校太子詹事韋韞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又敘其學射之初,有張宗者授之訣,為《射訣》。 |
《·《射訓》一卷》 |
1  | 陳氏曰:監察御史張仲殷撰。《中興書目》云本朝人,果也,不當名犯廟諱。 |
《·《射議》一卷》 |
1  | 陳氏曰:元城王越石仲寶撰。凡七條。 |
|
1  | 鼂氏曰:宋朝錢師益序。以《五善圖》及《武陵格》疏密不同,參酌為之。 |
《·《增廣射譜》七卷》 |
1  | 陳氏曰:淳熙中詔進士習射,書坊為此以射利。末二卷為盧宗邁《射法》,亦簡。 |
《·《投壺經》一卷》 |
1  | 鼂氏曰:唐上官儀奉敕刪定,史元道續注。採周顒、郝同、梁簡文數家書為之。《唐志》有其目。 |
《·《木射圖》一卷》 |
1  | 鼂氏曰:唐陸秉撰。為十五筍以代侯,擊地球以觸之。飾以朱墨字以貴賤之。朱者,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墨者,慢、傲、佞、貪、濫。仁者勝,濫者負,而行一賞罰焉。 |
|
1  | 鼂氏曰:宋朝司馬光君實撰。舊有《投壺格》,君實惡其多取奇中者以為僥幸,因盡改之。 |
|
1  | 鼂氏曰:宋朝蘇易簡撰。集古今筆、硯、紙、墨本東坡實,繼以賦頌述作,有徐鉉序。 |
《·《墨譜》一卷》 |
1  | 鼂氏曰:宋朝董秉撰。熙寧閒人。秉患世人徒知祖、李之名,而不知形模之異同、製作之精觕,故作圖以著其源流,補蘇易簡之缺文。 |
《·《墨苑》三卷》 |
1  | 陳氏曰:趙郡李孝美伯陽撰。曰《圖》、曰《式》、曰《法》。元符中馬涓、李元膺為之序。 |
《·《硯譜》二卷》 |
1  | 鼂氏曰:宋朝唐詢撰。硯之故事及其優劣,以紅絲石為第一,端石次之。 |
《·《歙硯圖譜》一卷》 |
1  | 陳氏曰:太子中舍、知婺源縣唐積撰。治平丙午歲。 |
《·《歙硯說》一卷,《又辯歙硯說》一卷》 |
1  | 陳氏曰:皆不著姓名。 |
《·《硯史》一卷》 |
1  | 陳氏曰:米芾撰。 |
《·《硯箋》一卷》 |
1  | 陳氏曰:高似孫撰。 |
|
1  | 陳氏曰:不著姓名。述《文房四譜》,而首載唐氏《硯錄》。 |
《·《續文房四譜》五卷》 |
1  | 陳氏曰:司農卿李洪秀穎撰。 |
《·《古鼎記》一卷》 |
1  | 晁氏曰:唐吳協撰。記古人鑄鼎本源及其形製。 |
《·《鼎錄》一卷》 |
1  | 陳氏曰:梁中書侍郎虞荔撰。 |
《·《古今刀劍錄》一卷》 |
1  | 陳氏曰:梁陶弘景撰。 |
《·《印格》一卷》 |
1  | 鼂氏曰:皇朝鼂克一撰。克一,張文潛甥也。文潛嘗為序之。其略曰:「克一既好古印章,其父補之愛之尤篤。悉錄古今印璽之法,謂之《圖書譜》,自秦以來變制異狀,皆能言其故。余頗愛其用心不移,致精於末務,使有傳焉。」 |
《·《香譜》一卷》 |
1  | 鼂氏曰:宋朝洪芻駒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鄭康成漢宮香、《南史》小宗香、《真誥》嬰香、戚夫人迫駕香、唐員半千香,所記甚該博。然《通典》載歷代祀天用水沉香獨遺之,何邪? |
《·《香嚴三昧》十卷,《侯氏萱堂香譜》一卷。》 |
1  | 陳氏曰:並不知何代人作。 |
《·《南蕃香錄》一卷》 |
1  | 陳氏曰:知泉州葉廷珪撰。 |
|
1  | 鼂氏曰:未詳撰人姓名,或曰周公。「九章」者,一《方田》、二《算粟》、三《裒分》、四《少廣》、五《商功》、六《均輸》、七《盈不足》、八《方程》、九《句股》。魏劉徵、唐李淳風嘗為之注,則此術起於漢之前矣。 |
《·《算經》一卷》 |
1  | 陳氏曰:夏侯陽撰。大抵乘除法也。《隋志》二卷;《唐志》一卷,甄鸞注。今本無注。元豐京監本。 |
|
1  | 鼂氏曰:未詳撰人。 |
|
1  | 鼂氏曰:唐龍受益撰。並《化零歌》附。 |
《·《算經》三捲》 |
1  | 陳氏曰:張邱建撰。有序,首言:「算者不患乘除之為難,而患分之為難,是以序列諸分之本元,宣明約通之要法。」按《唐志》作一卷,甄鸞注。今本稱漢中郎守、前司隸甄鸞注,太史令李淳風等注釋,算學博士劉孝孫撰細草。「細草」者,乘除法實之詳悉也。 |
《·《應用算法》一卷》 |
1  | 陳氏曰:夷門叟郭京元豐三年《序》,稱平陽奇士蔣舜元撰。凡八篇,曰《釋數》、《田畝》、《粟米》、《端疋》、《斤秤》、《脩築》、《差分》、《雜法》、總為百五十七問。前《志》在歷算類。按射、御、書、數均一藝也,不專為歷算設,故列於此。 |
《·《將作營造法式》三十四卷,《看詳》一卷》 |
1  | 鼂氏曰:皇朝李誠撰。熙寧中,敕將作監編脩法式。誠以為未備,乃考究經史,並詢討匠氏,以成此書,頒於列郡。世謂喻晧《木經》極為精詳,此書殆過之。 |
2  | 陳氏曰:熙寧初,始詔脩定,至元祐六年書成。紹聖四年命誠重修,元符三年上,崇寧二年頒印。前二卷為《總釋》,其後曰《制度》、曰《功限》、曰《料例》、曰《圖樣》,而壕寨石作,大小木調鏇鋸作,泥瓦,彩畫刷飾,又各分類,匠事備矣。 |
《·《彈棊經》一卷》 |
1  | 鼂氏曰:未詳撰人。序稱《世說》曰:魏武帝好彈棊,宮中皆效之,難得其局,以妝奩之蓋形狀相類,就蓋而彈之,俗中因謂魏宮妝奩之戲。按《西京雜記》云劉向作彈棊。《典論》云前代馬合卿、張公子皆善彈棊。然則起於漢朝,非自魏始。《世說》誤矣。 |
2  | 陳氏曰:張柬之撰。 |
《·《五木經》一卷並《圖例》》 |
1  | 陳氏曰:唐李翱撰,元革注。蓋樗蒲之戲也。 |
《·《樗蒲經》一卷《樗蒲格》一卷》 |
1  | 鼂氏曰:不題撰人。序云:「樗蒲,古之戲也。劉毅、李安民、慕容寶之徒,皆擲盧,不聞餘採。今以盧、梟為上,雉、犢次之。」 |
《·《象棋》一卷,又《棋勢》二卷》 |
1  | 鼂氏曰:皇朝尹洙撰。凡五圖,今世所行者不與焉。 |
|
1  | 鼂氏曰:司馬光君實撰。周、秦、韓、魏、趙、楚、齊、燕,實八國,而云七者,周室不與焉。 |
|
1  | 濟北晁補之無咎撰。自序曰:象戲,戲兵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余為兒時,無他弄,見設局布棊為此戲者,縱橫出奇,愕然莫測,以為小道可喜也。稍長,觀諸家陣法,雖畫地而守,規矩有截,而變化舒卷,出入無倪,其說亦可喜。暇時因求所謂象戲者,欲按之以消永日。蓋局縱橫路十一,棊三十二,為兩軍耳,意苦而狹也。嘗試以局縱橫路十九,棊九十八廣之,意少放焉。然按圖置物,計步而使,終亦膠柱而巳矣;而智者用之,則十九者之閒,盡強弱之形,九十八者之閒,盡死生之勢,而十九、九十八之外,死生強弱可循環於無窮。飽食終日,得吾說而為之,則涿鹿之縱觀猶目前矣。 |
《·《忘憂集》三卷》 |
1  | 鼂氏曰:皇朝劉仲甫編。載唐韋延祐《棊訣》並古今棊圖。 |
《·《忘憂清樂集》一卷》 |
1  | 陳氏曰:棊待詔李逸民撰集。 |
《·《通遠集》一卷》 |
1  | 陳氏曰:無名氏。視《清樂》為略。 |
|
1  | 陳氏曰:稱杉楊葉茂卿撰。 |
《·《釣鼇圖》一卷》 |
1  | 鼂氏曰:不題撰人。凡四十類,各有一詩。 |
《·《採珠局》一卷》 |
1  | 鼂氏曰:不題撰人。序云「王公」而不知其名。凡三十餘類,亦各有一詩。 |
《·《捉臥甕人事數》一卷》 |
1  | 鼂氏曰:皇朝李庭中撰。以畢卓、嵇康、劉伶、阮孚、山簡、阮籍、儀狄、顏回、屈原、陶潛、孔融、陶侃、張翰、李白、白樂天為目,有趙昌言序。 |
2  | 陳氏曰:此篇與《釣鼇圖》、《採珠格局》、《勸酒玉燭詩》名一卷,皆酒邊雅談。 |
《·《三象戲圖》一卷》 |
1  | 陳氏曰:伋陽成師仲編。 |
《·《雙六格》一卷》 |
1  | 鼂氏曰:不題撰人。其法左右十二梁,設二朋,朋各十五子,一白一黑,用明瓊二,各以其采,由右歸左,子單,則他子得擊,兩子以上,他子雖相當,不得擊。故武后夢雙六不勝,狄仁傑所以云無子也。 |
|
1  | 鼂氏曰:不著撰人。世傳葉子婦人也,撰此戲。晚唐之時。 |
《·《三國圖格》一卷,《金龍戲格》一卷,《打馬格》一卷,《旋棊格》一卷》 |
1  | 鼂氏曰:並不題撰人。 |
|
1  | 鼂氏曰:皇朝劉敞撰。則取西漢之官,而附其列傳黜陟可戲笑雜編之,以為博奕之一物。 |
《·《進士采選》一卷》 |
1  | 陳氏曰:趙明遠景昭撰。此元豐末改官制時遷除格例也。 |
《·《打馬圖式》一卷》 |
1  | 陳氏曰:鄭寅子敬撰。用五十馬。 |
《·《打馬賦》一卷》 |
1  | 陳氏曰:易安李氏撰。用二十馬。以上三者各有不同。今世打馬,大略與古樗蒲相類。 |
《·《譜雙》一卷》 |
1  | 陳氏曰:洪遵集。此戲今人不復為。 |
《·《希古集》一卷》 |
1  | 陳氏曰:括蒼何宗姚取投壺新式及馮氏射法為一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