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徵。 |
2  |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
3  |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
4  | 舍巳而教人者逆,正巳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
5  |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雠,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巳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
6  |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
7  |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
8  |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雠治雠,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 |
9  |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
10  |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
11  |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巳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
12  |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 |
13  | 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
14  |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大臣疑主,众奸集聚。 |
15  | 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
16  |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
17  |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