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三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三》[View] [Edit] [History]

1
子部一

儒家類》

儒家類·孔氏家語》十卷影鈔宋本

1
題:「王肅注。」有後序。汲古毛氏刻此書,得一宋本,闕卷首至卷二,凡十六葉,因參用通行本,故注字脫落顛倒最多。此本完善無訛,足以訂正甚多。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注用雙行,行廿三至廿五字不等。相傳有毛斧季校宋本,核之一一吻合。

儒家類·《孔子家語》十卷校宋本

1
此陳氏子准傳錄。毛斧季氏校宋本,朱筆從北宋,墨筆從南宋。按:子晉跋,謂丁卯秋得北宋刻本,其卷二第十六葉以前已蠹蝕,繼於己卯春複得一本,闕末二卷,合之始全。今校改注字脫落顛倒者,自卷首至卷二十六葉以前為多。蓋初得宋本即刻,其闕者仍參通行本,迨續得全本,不及追改矣。卷首有「稽瑞樓」朱記。

儒家類·纂圖互注荀子》二十卷元刊本

1
唐楊倞注並序。此書出宋時書肆所刻,元人翻雕者。抱經盧氏曰:「雖有脫訛差舛,而未經校改,其本真猶未盡失。」澗薲顧氏曰:「明世德堂本,即所自出,惟刪其重意。而刪之未盡者,猶存二條於《修身王制》篇中。」卷首有「仲魚」朱記。

儒家類·《荀子》二十卷校宋本

1
此抱經盧氏校本也。案:抱經校是書,凡用數本,其一為影鈔大字宋本,卷末,補錄劉向《校錄奏》一篇並《記》,後有兩行:一題「將仕郎守秘書省著作佐郎充御史台主簿臣王子韶同校」,一題「朝奉郎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上騎都尉賜紫金魚袋臣呂夏卿重校」。知其本在宋英宗時奉敕定者也。其一為元刻《纂圖互注》本。其一為世德堂原本及鍾人傑本。丹黃爛然,善本略備矣。每卷有「文弨讀過」、「丹村子」、「金華張氏」、「翠薇山房」諸朱記。

儒家類·荀子考異》一卷鈔本

1
宋淳熙間邑人錢氏佃刻《荀子》,既用各本參校,複有所疑,因著《考異》附卷末,自為之《跋》。今淳熙本不獲見,惟傳此卷,其《跋》云:「右荀卿子書,楊倞注,凡三十二篇,為二十卷。並劉向《篇目》,舊嘗患此書無善本,求之國子監,亦未嘗版行。比集諸家所藏,得二浙、西蜀本凡四,增寡同異,莫適取正。末乃於廬陵學官藏書中得元豐國子監刻者,遂取以為據。然猶有謬誤,用諸本參校,凡是正一百五十有四字,其有疑而未決者,並世俗所習熟而未定,如『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者,監本所出,而文義或非。又如『莫善於樂而作美善相樂』,皆不敢沒其實,著之卷末,又一百二十有六條。雖未敢以為盡善,然耳目所及,此已特為精好,謹刻之江西計台,俾學者得以考訂而誦習焉。淳熙八年六月丙午吳郡錢佃謹識。」案:佃字仲耕,政和進士,觀複之子,登紹興十五年進士,官至中奉大夫、秘閣修撰。著有《易解》十卷,《詞科類要》二十卷,《文集》二十卷。見《常熟縣志》。

儒家類·《孔叢子》七卷明刊本

1
漢孔鮒撰。此明人翻梓宋時巾箱本。題:「宋咸注,程以進閱。」前有咸《上表》及《序》二篇,寫刻甚精。

儒家類·《新語》二卷明刊本

1
題:「漢大中大夫陸賈撰。」後附賈本傳一篇。書中闕文,注明闕幾字。此明刻小字本,較別本為勝。

儒家類·《新語》二卷明刊本

1
題:「漢中大夫陸賈撰。」此弘治間李仲陽得舊本刻於桐鄉者。寫槧甚精,而殘缺已多,知是書久無善本矣。有錢福序、都穆跋。

儒家類·新書》十卷明刊本

1
賈誼撰。宋淳熙辛丑程漕使某攝潭州守,刻置學宮。明時,其板殘闕。弘治間,陸相為長沙太守,嘗以黃都諫寶藏本修補印行。此則吉府重刊本,悉依宋刻。卷中有「吉府圖籍」朱記。

儒家類·鹽鐵論》十卷明刊本

1
桓寬撰。弘治間,新淦塗禎刻於江陰。是本從宋嘉泰本翻雕,故「匡」、「桓」等字俱減筆。雲間張氏注本改為十二卷,竄亂舊第,字句亦多踳駁。今陽城張氏重刻本,悉依塗氏之舊。

儒家類·鹽鐵論》十卷舊鈔本

1
此從錫山華氏活字本傳錄。顧澗薲氏以太元書室本、攖寧齋舊鈔本校過。末有澗翁題記云:「讀此書,貴能得其用。如予者,徒索解於字句間,何足道耶?癸亥八月,重閱一過,記。「又云:」嘉慶丁卯五月,為居停主人張古餘先生校刻宏治十四年塗楨本,再讀此。「案:是本當即陽城張氏撰《考証》之底稾也。卷首有「顧澗薲手校」朱記。

儒家類·劉向新序》十卷明刊本

1
此嘉靖間依舊本重刊,字畫清朗,大似宋刻,與別本不同者,注明「一本作某字」。前有曾鞏《進書序》,目錄接序文後,猶宋刻舊式也。卷首有「皇明學士宋氏圖書」、「耐辱居士」二朱記。

儒家類·《新序》十卷校宋本

1
題:「陽朔元年二月癸卯,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上。」序文後,接目錄,以每卷為次,目錄上空二字,「卷第一」上空三字,「雜事」上空四字。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間有小注,明刻所無。如:卷十《善謀》篇《守戰》「南陽守齮,保宛城」下注云:「《史》作:與南陽守齮戰投,破之,南陽守齮走保城守宛。」又:「休牛於桃林」下注云:「《史》作:放牛桃林之陰,示天下不複輸積。」又「雍齒與我有故」下注云:「《漢書》音義曰:未起時,有故怨。」又:「深入伐國墮城」下注云:「《漢》、《史》作:以飽待飢,正治以待其亂,定舍以待其勞。故按兵覆眾,伐國墮城。」又,「正遺人獲也」下注云:「《漢》、《史》作:不至千里人馬乏食,兵法曰,遺人獲也。」全書改正訛奪處甚多。後有蔣氏杲手記云:「康熙庚寅,借義門師校正本對勘,師本乃從憩橋巷李氏借得陽山顧大有舊藏宋槧本校定也。」又於卷一後錄錢蒙叟舊題云:「舊本《新序》、《說苑》首開列『陽朔鴻嘉某年某月具官臣劉向上』一行,此古人修書經進之體式。今本先將此行削去,古今人識見相越,及鑱刻之佳惡,一開卷而可辨者也。」

儒家類·《說苑》二十卷元刊本

1
漢劉向撰。此本校刻、楮印俱精。前有南豐曾氏序,連屬《篇目》及劉氏《進書狀》,猶宋本舊式也。舊藏邑中馮氏。卷首有「臣班」、「二癡」二朱記。

儒家類·《說苑》二十卷校宋本

1
題:「鴻嘉四年三月己亥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上。」前有向《進書序》,繼以《總目》,《目》後有曾鞏《進書序》,後有「咸淳乙丑九月,鄉貢進士直學胡達之眎役,迪功郎改差充鎮江府學教授徐沂、迪功郎特差充鎮江府府學教授李士㤶命工重刊」三行。是書元刻脫訛甚多。宋本與明程榮本次序無異,惟第六卷《複恩》篇中「晉趙盾舉韓厥」一條下多一條,云「蘧伯玉得罪於衛君,走而之晉。晉大夫有木門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衛君赦其罪而反之。木門子高使其子送之至於境,蘧伯玉曰:「鄙夫之子反矣。『木門子高後得罪於晉君,歸蘧伯玉。伯玉言之衛君曰,』晉之賢大夫木門子高得罪於晉君,願君禮之。『於是衛君郊迎之,竟以為卿」云云。為各本所無。後有錢遵王題記云:「戊辰夏五、廿三日借朱臥庵宋槧本校畢。」又陳玉齋題記云:「丙辰二月盡日閱於寶晉齋,時有肩之疾,殊草草也。九月九日,又取敕先校本添改訖。」又,何小山題記云:「凡陳本與此異者,出於下方。辛巳夏四月,小山取陳本添改訖。」卷首、末有「興祖」、「孝修」、「孫長君」、「大雅堂文玩記」、「錢孝修圖書印」諸朱記。

儒家類·纂圖互注楊子法言》十卷元刊本

1
漢楊雄撰。晉李軌、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吳秘、司馬光增注。前列景佑三年宋咸序及《進書表》,又司馬光序,與世德堂本同。惟宋序後,有墨印六行云:「本宅今將監本『四子』《纂圖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並無訛謬,謄作大字刊行,務令學者得以參考,互相發明,誠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謹咨。「據此,則是本依宋監本授梓,故卷首宋咸題名上冠以聖宋也。案:《法言》,舊有治平監本,系李軌單注,有音義,為十三卷,此則合李《注》為五家《注》,依宋咸本,為卷十。書中與李本有異同,如:《學行》篇」以其所以葬「與上」以其所以養「句例正同,李本作」以其所葬「,是」所「下脫「以」字矣。《吾子》篇「事辭稱則經」,李本誤重「事」字。《問明》篇「巢父灑耳」,與《音義》「灑音洗」合,李本作「洗耳」,當誤。《寡見》篇「又從而繡其鞶帨」,李本誤重「其」字。《五百篇》「由群婢之故也」,李本作「群謀」。《先知》篇「謹其教化」,李本作「議其」。《重黎》篇「請問蓋天」,李本作「請問蓋」,以「天」字混入注中,大誤。又「始元之初」,李本作「始六之詔」。《淵騫》篇「翼以揚之」,李本作「巽以」。又「實蛛蝥之靡也」,李本作「劘也」。《君子》篇「人言仙者有諸乎?曰籲」,李本「乎」下脫「曰」字。凡此諸條,皆卓然勝於李本者。惜諸家注文多刪節,而溫公《集注》十三卷,全本不得見,尤可惜也。

儒家類·五臣音注楊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1
此世德堂刊本,與元刻《五家注》同,惟去其《重言》、《重意》耳。何氏義門與弟心友,以傳是樓所藏治平本手校一過。李注俱補全。間綴論議於上方。卷中朱筆所點與乙處,即李文貞錄入《榕村講授》中者。卷末有跋語,楷法精整,當是義門真跡。向藏里中陳氏、張氏;《藏書志》著錄者,即從是本傳寫。卷首有「稽瑞樓」朱記。

儒家類·《五臣音注楊子法言》十卷校宋本

1
此本與世德堂本同,唯板心無「世德堂刊」四字。新安方山人亦以李軌單注本校。末有題記二行云:「己亥殘冬,用南渡後國子監翻雕官本粗校一過。宋本系李軌本,別有《音義》一卷附後,惜未錄出。」案:山人,名正澍,字子云,乾隆間詩人也。卷首、末有「新安方正澍珍藏」、「嚴長明」、「用晦甫圖書記」、「文弨借閱」諸朱記。

儒家類·《潛夫論》十卷明刊本

1
漢王符撰。此本出明初重刻宋本,今以新安程本相校,勝處甚多。如:《三式》篇「稷、卨」不誤「稷禹」;《德化》篇「砥矢」不誤「砥礪」;《氏姓》篇「賜禹姓姒氏」,不誤「似氏」:「則不能故也」,不誤「改也」:「王孫氏」不誤「五孫」:「蓋須朐之女也」不誤「言也」。略舉什一,足徵舊本之可貴矣。卷首、尾有「璜川吳氏收藏圖書」、「士禮居藏」、「海甯陳鱔觀」諸朱記。

儒家類·《申鑒》五卷明刊本

1
漢荀悅撰。宋尤文簡公嘗刻荀氏書於江西漕台,已有脫訛,黃氏得其本而校之,刻於正德間。有王鏊序。

儒家類·《中論》二卷明刊本

1
漢徐幹撰並序。是書《唐志》作六卷,晁氏《讀書志》、陳氏《書錄解題》、馬氏《通考》俱稱二十篇。卷分上、下,與今本合。此明弘治間吳縣學生黃紋以陸友仁藏宋石邦哲校本重刻。吳人韓壽椿繕錄。寫刻俱精,有邦哲、友仁及都穆跋。向藏邑中毛氏。冊首有「汲古閣」朱記。

儒家類·《中說》十卷宋刊本

1
題:「阮逸注」。前有逸序及篇目。每篇為一卷,目後有「隱士王氏取瑟堂刊」一行。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注字雙行,行二十五字。「朗」、「恆」、「徵」、「慎」字減筆。卷中有朱筆校語,較元刻釋音本為勝。
2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及《續古逸叢書》影印本。

儒家類·《中說》十卷元刊本

1
此較宋刻本多釋音,而間有訛字。如「銅川」作「鋼川」,「臧否」作「藏否」,「惚乎」作「𬾠乎」之類。蓋元時書肆所刻者。前列《王氏世系年表》,謂文中子出漢徵君霸之後。題「文中子纂事河汾,系子王壬」,當是其裔孫所纂也。

儒家類·張子語錄》三卷後錄二卷宋刊本

1
不題名,亦無序跋。卷末有「後學天後吳堅刊於福建漕治」二行。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板心注字數及刊工人名。「敦」字闕筆,光宗後刻本也。舊為汲古毛氏藏書。卷首、末有「奏叔」、「汲古閣圖書記」朱記。
2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及《續古逸叢書》影印本。

儒家類·龜山先生語錄》四卷後錄二卷宋刊本

1
此亦福建漕治刻本,與《張子語錄》行款悉同,後題字亦同。書中「恆」、「桓」、「徵」、「慎」、「敦」減筆。卷末有「正統戊辰仲夏在金溪義塾重裝」一行。卷首有「毛袖之印」、「字奏叔」二朱記。
2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及《續古逸叢書》影印本。

儒家類·二程全書》六十五卷{{明刊本》

1
此書為二程子門人所記,朱子複次錄之,凡記載失真者,皆為刊削,成《遺書》二十五卷。附錄《行狀》、《墓表》、《年譜》為一卷。又慮或有所遺,複於門人集錄者採擇成編,得十二卷,題曰《外書》,以別於《遺書》。淳佑間,教授張玘合《經說》、《文集》刊行,號「程氏四書」,猶各自為書也。明天順間,國子監丞閻子與重刻之。南陽李文達題曰「《二程全書》」。弘治間,監察御史李瀚以舊藏本與閻本屬參議康紹宗、僉事彭綱編校,河南知府陳宣刻之,有朱子二跋,及李瀚、彭綱、陳宣序。

儒家類·童蒙訓》三卷舊鈔本

1
呂本中撰。樓昉序。其書歷述師友遺聞,多格言至論。宋時重之,其本不一刻。此邑人王嗣賢所錄宋本原書。卷末有墨圖記四行,其文云:「紹定己丑,郡守眉山李𡌴得此本於詳刑使者東萊呂公祖烈,因鋟木於玉山堂,以惠後學。」案:嗣賢,工書法,喜鈔錄古書,陳見複先生弟子。卷末有「生於虞山」、「嗣賢」二朱記。

儒家類·《近思錄集解》十四卷宋刊本

1
宋朱子、呂成公同輯。建安葉採注。前有淳熙乙未朱子原序及淳熙三年成公題辭,又淳佑戊申葉採序,淳佑十二年葉採《進書表》。全書共六百二十二條,每卷記若干條。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雙行夾注,每行十八字。魚尾注大、小字數。「敦」字闕筆,即淳佑時刻本也。

儒家類·《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明刊本

1
門人匯輯。與朱子《問答語》各錄成編。咸淳間,導江黎氏靖德合《池錄》、《饒錄》、《饒後錄》、《建錄》、《建別錄》、《蜀類》、《徽續類》,考其同異,削其舛訛,分為二十六門,序而刻置郡齋。此明人翻雕本,一遵宋刻之舊。

儒家類·朱子成書》十卷元刊本

1
題:「廬陵後學黃瑞節附錄。」案:瑞節,字觀樂,元時以薦授泰和州學正,未赴。為學得朱門傳授,輯朱子書在《四書》外者共十種。曰《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正蒙諸解》、《易學啟蒙》、《家禮校正》、《律呂新書》、《皇極經世指要》、《周易參同契解》、《校正陰符經》,每種為一卷。前有大德乙巳廬陵劉將孫序,目錄後有墨圖記曰:「至正元年辛巳日新書堂刊行。」

儒家類·《麗澤論說集錄》十卷宋刊本

1
此呂成公門人集錄其師之《經說》及《史說》、《雜說》,弟祖儉裒輯成編,從子喬年複附益此比以刻之,有後跋。《詩說》獨曰《拾遺》,異於他《經說》者,以有《讀詩記》故也。《雜說》多講學語。成公學本程子,論說醇正,體用兼備,故朱子引之同纂《近思錄》,雖門人所輯《語類》中間有不足於伯恭之語,乃當時效同志相規之義,原非屏斥之謂不得預於斯道也。不解《宋史道學傳》何以遺之。其《詩說》一種,與《讀詩記》體例稍異。《讀詩記》專釋《詩》,此則開示後人讀《詩》之法,或証以史事,或抒其心得,多體會真切處。如《說兔罝》,謂後世甯戚飯牛、買臣負薪不足以容己,是齊與漢之風化小;若文王之時,《兔罝》之人,雖皆有才,而當其施於中逵,施於中林,雍容閒暇,自忘其才可為公侯之用,則《周南》風化之大可知。《說碩鼠》,謂「我將去之」,將者,欲去,其實不去。譬之以鼠,怨憤極矣,猶且不忍去,所以見忠愛之深。《說天作高山》,謂「彼徂矣岐」三句,是一詩要處。後世因物思人,如峴山之類,以為人既亡,所存惟陳跡;古人則異是,文王雖往,而其坦夷可行之道,與山俱存而未亡,子孫保之足矣。略舉數條,可知其以意逆志之概。是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字數。其「匡」、「貞」、「恆」、「慎」、「完」、「徵」字,皆有減筆,猶呂氏原刻本也。卷中有「徐恪公肅圖籍」朱記。

儒家類·木鐘集》十一卷明刊本

1
陳埴撰並序。是書雖名集,而實為語錄,故取攻木撞鐘之義。久無傳本,明弘治間,鄧淮為溫州守,得舊本,刻置郡齋以行。卷首有「牧翁蒙叟」、「璜川吳氏收藏」二朱記。)

儒家類·大學衍義》四十三卷宋刊本

1
真德秀撰。前列自序及《進書表》,又《尚書省札子》,又中書門下省時政記房《申狀》,狀末題:「端平先年拾月日翰林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兼侍讀真德秀狀。」以下為目錄。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匡」、「敦」字闕筆。「桓」作「亙」。卷末有「錫山治本堂圖書」、「汲古主人毛氏」、「子晉民」諸朱記。

儒家類·西山真文忠公讀書記甲集》三十七卷宋刊本

1
宋真德秀撰。《書錄解題》云,其書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文獻通考》亦僅載三十九卷。明刻本有《乙集》,為門人湯漢所續,《丙集》亦無。是宋本止有《甲》、《丁》二集,此闕《丁集》二卷耳。卷首《綱目》一篇,具詳作書之旨。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注每行二十四字。間有元、明時修板,寬行大字,宋末監本也。

儒家類·黃氏日鈔》九十七卷元刊本

1
宋黃震撰,沈逵序。此書刻於宋時,中值兵毀,板已亡失。元至元間,孫禮之購求蒐輯補完以刻之。已闕卷八十一、卷八十九、卷九十二。書中「桓」字或減筆作「■」,或作「亙」,蓋是本從宋槧出也。舊藏曹倦圃家。卷首有「曹溶」、「檇李曹氏藏書印」二朱記。

儒家類·北溪先生字義》二卷明刊本

1
陳淳撰。題:「門人清源王雋編。」後附《嚴陵講義》四篇。宋時,有永嘉趙崇端刻本,陳宓為之序。明弘治三年,浙江參政臨漳林進卿重刻之,後進卿擢浙藩,以舊板亡失,複刻之,此其再刻本也。卷首有弘治庚戌新喻胡榮序。卷末有《弘治》壬子分寧周季麟跋。

儒家類·孔子集語》二卷影鈔宋本

1
宋薛據纂並序。書成於淳佑丙午,凡二十篇。前有景定元年中書省《看詳進狀》。此本舊藏昆山葉氏。每段不提行,惟空一格,加圓圍,與山東孔氏刻本款式異。後有錢遵王、顧抱衝跋。卷首有「葉氏菉竹堂藏書」朱記。

儒家類·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三卷元刊本

1
題:「鄞縣程端禮編」。此甬東家塾刊本也。前有翰林餘謙序,南台中執法迂軒趙世延序,至順三年永嘉李孝光序及延佑二年端禮自序。又次為《綱領》。後有元統三年自跋,謂舊本不同,此則刊於家塾本。又有至治改元巴西鄧文原跋,元統三年甬東薛觀處跋。卷首有「汲古閣」、「毛晉之印」、「毛子晉氏」諸朱記。
2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儒家類·辨惑編》四卷舊鈔本

1
謝應芳撰。是書因吳俗信鬼神而作。向無刻本,近謝氏後人出家藏本屬毗陵高廷鈺校刻行世。此猶明人傳錄本也。

儒家類·《魯齋心法》二卷舊鈔本

1
元許衡撰。此皆文正與門人講學之言,不載《魯齋全書》中。明嘉靖元年,洪洞韓士奇得其本,序而刻之。是本即從之傳錄也。

右儒家類》

兵家類》

兵家類·《六韜》六卷影鈔宋本

1
舊題:「周太公望撰。」核之唐、宋人傳注類書所引,率多不合,疑出後人依讬。然宋時流傳,即是本也。書中「敬」、「完」、「徵」、「慎」有減筆。蓋邑人錢孝修從宋本影鈔者。字畫精妙可喜。孝修,遵王從子。卷首有「錢孝修圖書印」朱記。

兵家類·武經七書影鈔宋本

1
是書為宋時合刻,不題纂輯姓氏,無序跋。據《宋史》謂:「何博士去非為武學教諭,校《兵法七書》。」是出何氏手定也。按總目:《孫子》,卷上、中、下;《吳子》,卷上、下;《司馬法》,卷上、中、下;《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中、下;《尉繚子》,卷一至卷五;《黃石公三略》,卷上、中、下;《六韜》卷一至卷六。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葉心有字數、刊工姓名。晁氏曰:「元豐中以《六韜》、《孫子》等頒行武學,號曰《七書》,是本當出其時。」案《尉繚子》、《黃石公》、《六韜》宜置前,而反列《李衛公問對》之後,宋時亦疑其偽讬矣。
2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六韜》、《吳子》、《司馬法》三種。

兵家類·尉繚子直解》五卷明刊本

1
題:「前辛亥科進士太原劉寅解。」案:《隋志尉繚子》五卷,《唐志》作六卷。此猶舊第。其書每節分解,簡要明畫,似宋人之筆,特未知寅為何時人耳。其刊本款式,當在嘉靖以前也。

兵家類·直說素書》一卷元刊本

1
是書乃黃石公遺言,與《三略》異。其注釋未題名。案:序作於至正十四年,稱廣陵寡學王氏注,即其作也。後有《音釋》。

兵家類·李衛公望江南》一卷明刊本

1
唐李靖撰。前有貞觀七年靖《自序》,略謂,自黃帝為始,以晉漢書撮取諸家兵道要妙以至占課、主客迎避、應軍所宜、勝負情源,選纂類聚,作為誦歌,計七百首,目之曰《望江南》云云。後有錢塘張振先《刻板跋》。案:《敏求記》有《神機武略望江南》一卷,疑即此書。相傳黃石公以授張子房者,其說尤誕,大抵術士依讬之說。即謂李衛公作,亦未可信也。

兵家類·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十卷舊鈔本

1
題:「唐河東節度使都虞侯李筌撰。」卷首《進書表》,末有六行云:「秘閣楷書臣羅士良寫,御書祗候臣錢承灝勘,入內黃門臣張永和、宋允中監,入內內侍高班內品臣譚元吉、趙誠信監。」與錢氏《敏求記》合。惟宋允中錢本作「朱允中」,此傳寫偶異耳。按表尾聯銜六人,為唐永泰時內府臣,遵王未見前葉,據以為宋朝內府鈔本,非也。李氏嘗注《孫子》,見《道藏》本,又有《古文辭》傳世。是書見《唐志》、《宋志》。杜氏《通典兵類》中,採用頗多,乃兵言之最可信者,非若他書之出自依讬也。此本較《四庫著錄》少《宴娛》、《音樂》二篇,而篇首《總序》及《天無陰陽》篇不闕,猶存十卷之舊,為可貴云。

兵家類·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四卷鈔本

1
題:「朝議郎使持節漢州諸軍事漢州刺史充威勝軍使賜緋魚袋臣王真上。」前有元和四年《進書狀》。又《敘表》一篇。王氏久列戎行,熟於兵事,因唐時尊崇老子,故借《道德經》言兵之義以推闡之。

兵家類·武經總要前集》二十一卷後集二十一卷明刊本

1
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分《前》、《後》二集,《制度》十六卷,《邊防》五卷,《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六卷。有仁宗《御製序》,可考見宋時一代兵制。

兵家類·何博士備論》一卷舊鈔本

1
何去非撰。卷首有蘇文忠《薦狀》,稱二十八篇,此本祗二十六篇,核錢氏也是園藏本,多《漢武論》、《唐論》二篇;而此本中《鄧禹論》,又錢本所無,參合兩本,可還二十八篇之舊。又兩本題有互異者,如此本首篇《戰守論》,錢本作「《秦論》」,《七國論》作「《六國》」,《世祖論》作「《漢光武論》」,《孫堅攻董卓論》作「《吳論》」,《曹操攻袁紹吳蜀論》作「《魏論》上」,《韓信曹操論》作「《魏論》下」,《司馬懿論》作「《司馬仲達論》」,《諸葛亮論》作「《蜀論》」,《孫氏保全江東論》則連上《孫堅攻董卓論》為一篇,題曰「《吳論》」,《淮淝之戰論》作「《苻堅論》上」,《慕容垂叛苻堅論》作「《苻堅論》下」,《五代通論》無「通」字,皆篇名之異。字句亦多異同。此為蕭飛濤手鈔本。飛濤,名江聲,一字白沙,以詩畫篆刻擅名邑中。卷首有「蕭江聲讀書記」、「飛濤」、「白沙手校」諸朱記。

兵家類·《將鑒論斷》十卷舊鈔本

1
宋戴少望著並序。論凡百篇,取春秋至五季名將行事,究其得失而論斷之。宋時有麻沙本。成化間,廣安守許某得其本於蘇州範氏,刻之郡庠,有王鉞跋。此尚出明人所鈔。
URN: ctp:ws85438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