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吳興偹志卷二 明。 董斯張 撰官師徴第四之一 |
3  | 節度使 |
4  | 制置使 |
5  | 承宣使。 |
6  | 唐曰忠國軍,吳越曰宣徳軍,宋曰昭慶軍,李師恱加建牙焉。錢氏時屹為重鎮。宋初,節度使無所掌,其政咸屬郡守,命曰:「知軍州、節度使特虛銜耳,或以恩倖遙領之,或為大臣責降散官,承宣使、制置使亦如之。雖然,其名未可湮也,于是乎志。 |
7  | 唐李師恱工部尚書、檢校太保、忠國軍節度使。,徐州小吏李師恱得黄巢偽符璽獻于朝,拜湖州刺史。昭宗時,授節度使。 |
8  | 按:溫公《通鑑》:師恱以中和將破巢,功得刺湖,與此小異。 |
9  | 李彥徽前綿州刺史,起復襲父位,權兵馬留後。 |
10  | 按英華》載,張𤣥晏授李繼徽泰州節度使制,則繼徽自一人當以彥徽為正。 |
11  | 乾寧四年,命海昌鎮將髙彦為湖州制置使。。蔡卞,字元度,仙遊人。紹聖中,歴尚書左丞,専托紹述,中傷善𩔖。徽宗時,知樞宻院,尋罷,拜昭慶軍節度使,進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政和末,贈太傅,諡文正。髙宗朝,追貶單州團練副使。 |
12  | 初,欽宗內侍昭慶軍承宣使容機圍城,中時乞致仕,髙宗命起之。右諫議大夫兼侍讀衛膚敏言:「自古帝王,未有求閹寺于閒,退而用者。遂寢。 |
13  | 錢偡檢校太尉、宣徳軍節度使。沂王柄領昭慶軍節度使,贈太保,諡靖恵。趙不儔,宋宗室,除昭慶軍節度使,遷檢校少保,贈髙平郡王。 |
14  | 趙令碑宋宗室昭慶軍節度使趙士歆,宋宗室,昭慶軍承宣使趙不●,字仁仲,濮王之裔,紹興中進士,歴江西轉運判官,累昭慶軍承宣使,居官所至有聲。立朝好指畫天下事,孝宗嘉其直。諒毎與宴禁中,帝顧謂皇太子曰:「此賢宗室也」。 |
15  | 不●,贈開府儀同三司、崇國公。韓世忠,字良臣,延安人。歴檢校少保、武寧昭慶軍節度使。 |
16  | 張按,宋之世忠,安化、武寧二鎮節度,非昭慶軍也,録以存疑。 |
17  | 楊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代州人。張俊字伯英,成紀人。累功除檢校少保、昭慶軍節度使。 |
18  | 楊倓,存中子,簽樞昭慶軍節度使。紹興中,太傅、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平樂郡王韋淵請建家廟,賜以祭器。 |
19  | 劉茂昭慶軍節度使。楊次山,字仲甫,上虞人,恭聖仁烈皇后兄也。歴太保,授昭慶軍節度使,改封㑹稽郡王。 |
20  | 俞昭顯,字紹明,婺源人,駙馬都尉,乾道元年,兼授武徳大夫、昭慶、保康、保寜三鎮節度使,控制河右董仲永昭慶軍承宣使。 |
21  | 霍汝弼昭慶軍承宣使●昇內侍省押班,遷昭慶軍承宣使。。紹興三十一年幸醫。昭慶軍承宣使王繼先坐事貶福州居住上。 |
22  | 王徳謙,嘉邸都監,遷昭慶軍承宣使。淳熈十三年正月庚子,以昭慶軍節度使士峴為開府儀同三司。十六年三月甲寅,進少保。 |
23  | 淳熈十六年正月戊寅,以昭慶軍承宣使郭師禹為保大軍節度使。 |
24  | 安撫使。 |
25  | 安撫掌一路兵民,以便宜裁斷,吳興自錢信後不獲見,非常員也。 |
26  | 浙江路帥府杭州要郡平江湖州、次要郡秀州 |
27  | 宋錢信,太平興國三年,授宣徳軍安撫使、知湖州。 |
28  | 元史樞,字子明,燕之永清人,署安吉州安撫使。時新附之民,所在依險阻自保,樞以誠信招懐之,復業為民者以千萬計。 |
29  | 監司。 |
30  | 觀察使 轉運使。 浙江提刑 浙西提舉浙西亷訪僉事。 運判。 觀察判官。 |
31  | 秦有監察史,監諸郡,漢置諸州刺史,常以八月廵行所部郡國録囚徒考殿最。唐有採訪使、觀察使,宋有轉運使及浙西提刑檢察所部財賦訟獄,舉刺官吏,又置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凡州縣之不加恤者,皆劾以聞,髙宗嘗曰:「監司朝廷耳目,得其一人,則一路安,不可不擇。明興以臬董之,駐其地,獄訟自鬼薪以上,無不聞任綦重也,前志闕焉無紀,䝉竊惑焉!今自唐以下,摭其一二,有闗吾湖者,若明興賢監司,不乏豐碑所紀耆彦所𫝊,竢有事于志者。 |
32  | 唐湖州觀察使崔黯大厯七年,真卿刺是邦,時浙西觀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髙廵部至州,㑹于杼山。 |
33  | 浙西觀察使韓臯封杖决湖州安吉令孫澥,四月內死。 |
34  | 太平興國七年,轉運使髙冕奏析烏程置歸安,曾致堯為兩浙轉運使,常上言去嵗所部秋租,惟湖州一郡督納,及期而蘓,常、潤三州悉有逋負,請各按賞罰。太宗以江、淮頻年水灾,蘓常特甚,致堯所言刻薄不可行,詔戒之倍加安撫,勿得騷擾 |
35  | 曾致堯,字正臣,南豐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歴太常博士。性剛率,好言事,前後屢上章奏,詞多激訐。真宗即位,累遷戶部員外郎,因抗䟽狂躁被黜。致堯頗好纂録,所著有《仙鳬羽翼》、《廣中台志》、《清邊前要》、《西陲要紀》、《為臣要紀》。 |
36  | 沈立,字立之,歴陽个,遷兩浙轉運使。蘓湖水,民艱食,縣戒强豪民發粟以賑,立亟命還之,而勸使自稱貸湏嵗稔,官為責償,茶禁害民,山塲,𣙜多在部內,嵗抵罪者輙數萬,而官僅得錢四萬,立著茶法要覧,乞行通商法,三司使張方平上其議,後罷𣙜法 |
37  | 劉從廣,字景元,歴浙西觀察使。仁岳法師年老還鄉,霅守請至祥符,命從廣為奏。從廣後贈昭慶軍節度使。 |
38  | 余端禮之宰烏程也,有富估抵罪本部,詳刑使者張宗堯以書解免之,端禮不啟視,竟置之法。張宗堯,字淵道,泰州人。朱熹榜進士。秦檜深忌趙鼎、張浚,鼎謫吉陽軍,門人故吏皆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宗元時饋醪米鼎,既死而浚獨存,未快其意。江西運判張常先箋注前帥張宗元與浚詩,言于朝,連逮者數十家,將誣以不軌。獄既具,檜死得免。 |
39  | 通判江州。豫州守張宗元忤檜,或中以飛語,事下漕臣張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義問拘其舟,義問投檄曰:「吾寜得罪,不為不祥」。常先白檜,罷去。 |
40  | 張杓,字定叟,湖北提舉常平。奏事,帝大喜,諭輔臣曰:「張浚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蘇、湖二州皆缺守,命兼攝焉。有宰執姻黨閉糶,杓首治之,帝奬其不畏強禦。遷兩浙轉運判官。未幾,以直徽猷閣陞副使。 |
41  | 張體仁,淳熈十六年提舉浙西常平行部,捐米五百石于湖學,收養貧民之棄其子者。 |
42  | 孫子秀,字元寔,餘杭人。紹定進士,為浙西提刑,冐暑周行,郡縣獄為之清。安吉州婦人愬人殺其夫,與二僕逮繫者,拷掠莫得其寔。子秀宻訪之,乃婦賂宗室子殺其夫,僕救之,并殺以滅口,一問即伏逺,近稱神明。後進太常少卿。 |
43  | 陳塤,字和仲,鄞人。試禮部第一,歴浙西提刑安吉州。俞垓與丞相李宗勉有連,恃勢黷貨,塤禁革之。弓手戴福以獲潘丙功為副尉,宗勉倚為腹心,暴橫貪害,民所不堪。塤將捕治,福聞風而遁。塤遺宗勉書曰:「塤治福,所以報丞相也。𫝊聞走丞相府,賢輔弼,不宜有此」。宗勉荅書曰:「福罪惡貫」。 |
44  | 盈非君不能治,宗勉雖不才,不敢庇奸凶,惟君留意」。及獲福于隆興,衆欲殺之,塤曰:「若是,則刑濫矣」。乃加之墨,狥于市,囚之圜土,以吏部侍郎召。及為國子司業,諸生咸相慶,以為得師。。 |
45  | 董敦逸,字夢授,永豐人,第進士,為湖州運判,累遷侍御史。瑶華秘獄成,詔詣掖庭,問敦逸察知寃狀,上䟽,謂「臣恐得罪天下」。哲宗怒,用他事,出知興國軍。徽宗立,召為左諫議大夫,敦逸極言蔡京、蔡卞過惡,遷户部侍郎趙良淳知安吉州,徳祐初元,兵南下,良渟日營守禦之偹,尋以徐道隆為浙西提刑,以輔良淳,皆殉難。道隆,字伯謙,武義人。 |
46  | 韓鏞,字伯髙,濟南人。天厯元年,僉浙西亷訪司事,繫奸暴,黜貪墨,時舉烏程縣尹于文𫝊,治行為諸縣最,所至郡縣為之肅然。 |
47  | 至元後二十三年八月,蘇、湖多雨傷稼,百姓艱食。浙西道提刑按察司雷應請于朝,發廩米二十萬石賑之。江淮行省以發米太多,議存三之一,應曰:「布宣皇澤,恩養困窮,行省臣職耳,豈可效有司出納之吝耶!」行省不能奪,悉給之。 |
48  | 行省右丞董摶霄,磁州人,以儒生起家為能吏,㑹天下亂,乃復以武功自奮,從平章嘉琿征安豐,奉命移軍援江南,至徳清而杭州已䧟,嘉琿問計,摶霄曰:「賊見杭城子女玉帛,必縱酒戯,婦女不為偹,宜急攻,若退保,賊乘鋭趨京口,則江南不守矣」。諸將難之,嘉琿不能决,摶霄曰:「公江浙相君,方面失䧟不能取,誰任其咎?」㧞劍目諸將,令必前,曰:「相君在,是慢令者斬!」進兵杭州,賊迎敵,摶霄麾壯士特前十戰,七勝,復杭州。 |
49  | 郡守 |
50  | 太安二年,石氷作亂,前吳興內史顧祕起義兵討之,祕檄葛洪為將兵都尉,攻氷別帥破之,遷伏波將軍,氷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 |
51  | 周玘𫝊石氷,畧有揚土,玘及吳興太守顧祕都督揚州九郡軍事,斬氷所置吳興太守區山。 |
52  | 顧,衆吳人。父祕,曾蒞吳興吳興,義故共遺衆錢二百萬,一無所授。後王敦欲以衆為吳興內史,衆舉桓彛彛,亦讓衆,事並不行。 |
53  | 顧祕,字公真,歴交州刺史。陸機贈之以詩云:「顧侯體明徳,清風肅已邁,發跡翼藩后」,改授撫南裔。 |
54  | 周玘,字宣佩,義興人,征西將軍處子也。行建武將軍、吳興太守,諡忠烈。。 |
55  | 初,吳興人錢璯起兵誅陳敏,朝廷命為建武將軍,使率其屬㑹于京都。璯至廣陵,聞劉聰逼洛陽,畏愞不進,朝廷促以軍期,璯乃反。時王敦遷尚書,當應徴與璯俱西,璯隂欲殺敦,藉以舉事,敦聞之,奔告于朝,璯遂殺度支員外陳豐,焚燒邸閣,自稱平西將軍,周玘率合鄉里義衆討平之。 |
56  | 周勰,字彥和,玘子也。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御吳人,吳人頗怨。勰因之欲起兵,潛結吳興郡功曹徐馥。馥家有部曲,勰使馥矯稱叔父札命,以合衆豪傑,樂亂者翕然附之,以討王導、刁協為名。孫皓族人弼亦起兵廣徳以應之。馥殺吳興太守袁琇,有衆數千,將奉札為主。時札以疾歸家,聞而大驚,乃告亂于義興太守孔侃。勰知札不同,不敢發兵。馥黨懼,攻馥,殺之,孫弼亦潰。 |
57  | 沈陵,永安人,元帝為鎮東將軍,陵叅軍事。徐馥之亂,陵討平之。 |
58  | 懐帝永嘉五年,蝘鼠出延陵,郭景純筮之曰:「此郡東之縣,當有妖人欲稱制者,亦尋自死矣」。其後吳興徐馥作亂,殺太守袁琇,馥亦尋滅,是其應也。周札,字宣,李玘弟也。性矜險好利,外方內荏,少以豪右自處,州將辟命,皆不就。察孝亷。除郎中。徐馥平,以札為奮武將軍、吳興內史。 |
59  | 周筵,處孫也。卓犖有才幹。歴黃門侍郎。時周勰謀作亂,欲奉叔札為主札,不應札子,續潛聚衆應之,馥已潰滅而續兵未解,丞相睿議發兵討之,王導謂發兵不易。續從兄筵忠果有謀,請獨使筵往,足以誅續。從之。筵與義興太守孔侃協謀,即侃坐,上叱使人格殺之。因欲誅勰,札不聽,而止筵不復過家省母,長驅而去。其公忠如此。遷太子右衛率,轉吳興內史。王敦難作時,叔札以右將軍、都督石頭諸軍事。筵聞札,開門延盜,憤叱慷慨,形于詞色。敦既得志,忌周氏強盛,于是筵與叔札兄懋皆遇害。。 |
60  | 㑹稽內史周札兄子筵、吳興內史王敦,使人告札及諸兄謀不軌,殺之。敦死札筵,故吏頌其寃,宜加贈諡,下八座,尚書卞壼議以札石頭之役開門延冦,遂使賊敦志亂札之責也,追贈義所未安,懋筵兄弟宜復本位。 |
61  | 周鎮,字康時,陳留尉氏人。清約寡欲,所在有異績,罷臨州郡。還都,未及上,住泊清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日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
62  |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臨沂人。吳興太守,歴右軍將軍、㑹稽內史 |
63  | 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也。草𨽻骨,力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才器,髙邁風流,為一時冠。起家州主簿、秘書丞,尚新安公主,除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徴拜中書令,諡曰憲。 |
64  | 沈嘉,字長茂,吳興太守殷康,陳郡人,吳興太守。有集五卷。謝安字安石,陽夏人。吳興太守,歴太傅,諡文靖。有集十卷。。 |
65  | 穆帝升平二年八月,以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
66  | 謝萬作吳興郡,其兄安時隨至郡中。萬眠嘗晏起,安清朝便往牀前叩屏,風呼萬起 |
67  | 謝萬才器雋秀,善自衒耀,致有時譽,兼善屬文,能談論,時人稱之。 |
68  | 車𦙍,字武子,南平人。隆安初,遷吳興太守,辭疾不拜,加䕶國將軍、丹陽尹 |
69  | 㑹稽王世子,道子以西陽王羕、𤣥孫珣之為後。珣之歴吳興太守,劉裕伐闗中,以為諮議叅軍,時帝道方墜,珣之為宗室之羙,與梁王珍之俱被害。 |
70  | 桓𤣥簒晉,使御史中丞祖台之奉輔國將軍司馬珣之居䘮無禮,坐廢徙。 |
71  | 謝邈,字茂度,安從子也。性剛鯁,無所屈撓,頗有理識。累遷侍中,後為吳興太守。 |
72  | 謝邈姪方明。隨邈在吳興郡時,孫恩冦東土,諸郡皆響應。吳興民邱尫、胡桀、郜驃破東遷縣,方明勸邈避之,不從,賊至被害,方明逃竄,遂免。初,邈舅子長樂馮嗣之及北方學士馮翊、門生仇𤣥逺俱往吳興投邈,並舍之郡學,禮待甚簡,三人並慍,與恩通。及郜、驃等攻郡,並預其謀。恩入海,嗣之等不得同去,方更聚謀。方明結邈門生義,故得百餘人掩討嗣之等,悉擒而手刃之。 |
73  | 朱序,字次倫,義陽人。孝武帝寜康二年,長城錢歩射錢洪等作亂,以序為中軍司馬、吳興太守,討擒之,歴豫州刺史。 |
74  | 王坦之,字文度,太原人,歴左衛將軍。坦之有風格,尤非時俗放蕩,不敦儒教,著廢《莊》《論》、簡文。帝臨終,詔大司馬溫依周公故事,坦之自持詔入,于帝前毁之,乃改詔焉。溫死,與謝安共輔幼主。遷中書令、都督徐兖青三州諸軍事、北中郎將,諡曰獻。 |
75  | 王胡之,字修齡,臨沂人。弱冠有聲譽,歴侍中、郡守、丹陽尹。素有風痃疾,發動甚數,而神明不損。石虎死,朝廷欲綏輯河洛,以胡之為西中郎將、司州刺史、假節,以疾固辭,未行而卒。 |
76  | 胡之吳興太守,見談志。 |
77  | 謝太傅稱王脩齡曰:「司州可與林澤遊」。或問林公:「司州何如?」二謝曰:「故當攀安、提萬」。 |
78  | 胡之性簡逹,好𤣥言。胡之治身清約,以風操自居。虞潭,字思奥,㑹稽人。以討沈充功,進爵零陵縣侯,歴散騎常侍,出為吳興內史,徴拜尚書,諡孝烈。 |
79  | 吳興太守虞潭討蘇峻,潭母孫氏謂潭曰:「吾聞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女當舍生取義,勿以吾老為慮也」。盡遣家僮從軍,鬻珮環,以給軍實,時㑹稽內史王舒遣子允之為督䕶,與允之合勢,潭乃率衆攻賊。陶囬,丹陽人,吳興太守,在郡四年,徴拜散騎常侍。囬性雅正,不畏強禦,徙䕶軍將軍,封安樂伯,諡曰威囬字公淵,見何氏語林。 |
80  | 江灌,字道羣,陳留人。有才器,與從兄逌名相亞,仕尚書中䕶軍 |
81  | 灌,吳興太守,見《晉書,逌子蔚亦守吳興,劉尹道、江道,羣不能言,而能不言。孔愉,字敬康,㑹稽人,累遷吳興太守。沈充反,棄官還京師,歴御史中丞、尚書令,恪勤貞固,始終不渝。尋除左光祿大夫,諡貞。 |
82  | 孔坦,字君平,愉從子。歴咸和中,為吳興內史,嵗饑,運米以賑窮乏,百姓賴之。封晉安男,加建威將軍、尚書諡簡。 |
83  | 孔坦遷侍中,時成帝每幸丞相王導府拜導妻曹氏,有同家人,坦切諫。及帝既加元服,猶委政王導。坦發憤以國事為己憂,常從容言于帝曰:「陛下春秋已長,聖敬日躋,宜博納朝臣,咨諏善道」。由是忤導,出為廷尉。 |
84  | 孔巖,字彭祖,愉從子。有才學。歴丹陽尹、尚書西陽侯。在朝多所匡正,為吳興太守,大得民和。殷浩臨揚州,請孔巖為別駕,遷尚書左丞。時朝廷崇樹浩,以抗擬桓溫,溫不平。浩又引荒人謀立功于閫外,嚴言于浩曰:「當今時事艱難,使君屈已應務屬,當其㑹聖懐,所以日昃匪懈,每欲深根固本,靜邊寜國耳,內外之任,各有攸司,深思亷藺屈伸之道,平勃相和之義,然後乃可保大定功,平濟天下也」。哀帝踐祚,太和中,拜吳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
85  | 簡文言:謝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學義不及孔巖,居然自勝。 |
86  | 胡巖,字起祖,左遷吳興太守。張按《晉書》無胡巖,豈孔巖字,彭祖之誤耶?姑以俟洽聞者」。 |
87  | 孔廞,㑹稽人。琳之父,吳興太守,遷廷尉,歴光祿大夫。。 |
88  | 庾義,穆帝時為吳興內史。張𤣥之,字祖希,吳郡太守澄之孫也。少以學顯,歴吏部尚書,出為冠軍將軍、吳興太守,卒于郡。 |
89  | 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𤣥之、顧敷是中外孫,年並七嵗在牀邊戯!于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瞑于燈下,二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寳!」 |
90  | 虞●,字思行,歴尚書郎、吳興太守,徴為金紫光祿大夫。王導常謂●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91  | ●虞翻,曽孫潭兄子也,雖機幹不及潭,而素行過之。 |
92  | 王藴,字叔仁,太原人,孝武定皇后父也。補吳興太守,屬郡荒人饑,輙開倉賑恤,朝廷以違科免藴官,士庶詣闕訟之,左降晉陵太守,復有恵化定后立,封建昌縣侯,歴尚書左僕射。。 |
93  | 袁湛,字士深,陽夏人也。少為謝安所知,安以兄子𤣥女妻之。義熈中,守吳興,蒞政和理,為吏民所稱。入補中書令,累遷太尉司空。諡敬。。 |
94  | 元興初,桓𤣥反,殺吳興太守髙素、劉牢之,北府舊將也 |
95  | 晉譚聨吳興內史 |
96  | 談全為吳興太守,後辭疾,隱武義、小姬山。 |
97  | 呉興備志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