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九 |
3  | 地考 |
4  | 等,謹按馬端臨作輿地考,因杜佑通典之舊,以歴代郡國,析於九州之中,立法最善,惟是馬叙千餘,年之輿地,故由秦、漢以迄隋、唐,但分列各代之州,繫以所屬之縣,彼此不相聨屬。至於宋而後,泝流而上,逓詳郡縣沿革所自作一,總滙良以閲代多而積世久,其勢難悉數也。續考始自南宋之末,迄於明時,在五六百年之中,世數既近,則不得援馬考宋以前之例,但分列郡縣名目,而於因廢増省,一無所及也。且全唐之地,宋與遼分,馬氏之世,遼史未出,故沿革止。詳宋地兹則遼史具在,自當與宋分卷並列,以著唐地西北諸州之歸宿,豈可詳於宋而畧於遼耶?又金則南承宋而北承遼,實為元明一統之過脈,尤宜詳注。王圻續考改馬氏以九州為綱之例,而舉各道為標,則已不可謂之續。又以明之現在郡縣為主,而繫、遼、金、元舊跡於其下,則是一代之輿圖而不得謂之考,不但此也。既以明之郡縣為主,而於直𨽻一路則冠以大都路。夫序代之先後,則當首遼之號曰南京道,據明代之職方,則當號曰順天府,而大都路乃昉於元,不知其義奚取也。今書接馬考,仍以郡縣析入九州,而以冀州為始,並從宋真定開章與遼遙對,而全唐之舊地沿革始完。至於各代序列,體例悉遵馬氏之舊以代之先後為次,先總論而後分,條其沿革,即注於各條之下,以便觀覽焉。 |
5  | 古冀州,上。 |
6  | 冀州為古帝都,《禹貢》不言封畧,則以餘州所至即其境。舜以南北地大分衛水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其在天文昴、畢、尾、箕為趙燕之分野,兼得秦、魏、衛之交,宋屬河北、河東兩路居多內,燕雲為遼所有,至靖康盡入於金金,發跡之所,即秦漢之遼東西郡,遼合燕雲,建立五京,金去中京,増設中都、咸平等路,是皆在兩漢幽州部內,惟元在徼外,漠野萬里之地,非禹跡所及,而與遼接壤,距唐松漠都䕶為近,則亦以幽州順而摭焉。明自成祖建都燕京,改元中書省為京師,分設山西布政使司,而邊境郡縣悉改為衛,古稱西北神明之隩,此其徵也宋。 |
7  | 宋初分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宣和又建燕山、雲中兩路所領州府軍監,為數具詳前考。自靖康以迄嘉定,國勢日蹙,中原、陜右盡入於金,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大散闗為界,所存者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五路而已。兹仍全列諸路,綜其終始,以表金元逓承之所自云。 |
8  | 河北西路 河北東路 河東路 陜西永興軍路。京西北路。 燕山府路 雲中府路。 |
9  | 河北西路,府四,州九,軍五,縣六十三。 |
10  | 真定府領縣九。 真定藁城獲鹿井陘平山靈壽元氏欒城行唐 |
11  | 等謹按:宋各路州郡,大率仍唐之舊,故馬氏合序兩朝,而散入五代遺蹟其中以明宋規模之大,實上承唐而非復五代之比,所見極當。歐陽修《五代史》亦云:五代短世,其置而復廢、改而復舊者,皆不足書,亦此意也。今於各州郡提綱下各舉唐、宋沿革,大凡,其地之顛末,已載前考者不更贅述。至所屬縣鎮廢置、改并,隨時遷變,雖以馬氏之精核未能無誤。今合採前考及宋、遼、金、元、明五朝正史,旁及圖表,志乗彚、集成注諸書,或有異同重複偏漏之處,並詳按語。 |
12  | 相州領縣六: 安陽鄴湯隂永芝臨漳林慮信德府領縣八。 龍岡沙河南和任平鄉鉅鹿堯山內邱 |
13  | 中山府領縣八。 安喜無極曲陽陘邑望都唐新樂北平 |
14  | 等謹按宋志》無陘邑縣。 |
15  | 懷州領縣五: 河內、武德修武、武陟獲嘉。等謹按宋志無武德獲嘉,蓋志於武德自河內還𨽻之事,未之深考也。獲嘉則於天聖四年改𨽻衛州,故不載馬考失注。 |
16  | 又按馬考於各路屬縣有已經改𨽻而前後兩見者,則刪其一,如祗於原𨽻處一見,則但注明改𨽻某處,而原文仍存。又如既廢之縣」,史雖不載,而馬氏有之。此亦後來考證之資,未便遽削,故並仍其舊焉。 |
17  | 衛州領縣四。 汲、新鄉衛、共城等。謹按:宋志有獲嘉縣,說已見前。又按:「衛縣條下注本,前考原文,衛州舊有黎陽縣,後屬滑州。又按前考兖州通利軍條下云:端拱初,以黎陽置通利軍,以衛州衛縣𨽻焉。熈寧三年廢軍,仍以縣𨽻州。元祐二年,復為軍,治黎陽及衛二縣。是衛並未嘗廢為鎮也。前後紀載互異,當是此注偶失檢耳。 |
18  | 磁州領縣四。 滏陽武安邯鄲昭德洺州領縣六。 永年曲周雞澤平恩肥鄉臨洺深州領縣五。 靜安武強安平束鹿饒陽祁州領縣三。 蒲隂鼓城深澤。 |
19  | 慶元府領縣七。 平棘寧晉高邑柏鄉臨城賛皇隆平保州。領縣一。 保塞安肅軍領縣一。 安肅 |
20  | 廣信軍領縣一。 遂城 |
21  | 永寧軍領縣一。 博野順安軍領縣一。 髙陽承天軍。等謹按宋志有天威、北平二軍無承天軍,天威、北平已見馬考,真定府井陘縣及定州北平縣注,二軍皆仍𨽻州府,故宋志亦不別為標題,但從附録。承天軍。據馬考注,亦本真定府地建而史無之。若以承天即天威之誤,則馬氏不應兩見,豈史氏有漏失耶?今從馬氏。 |
22  | 河北東路,府一,州四,軍三,縣二十: |
23  | 河間府領縣四。 河間樂壽景城束城雄州領縣二。 歸信容城霸州領縣三 永清文安大城 |
24  | 等謹按《宋志》,永清縣於景祐元年省入文安,馬考失注莫州領縣三。 莫、任邱、長豐。 |
25  | 冀州領縣七。 信都南宮蓚堂陽棗强衡水武邑乾寜軍領縣一。 乾寧。 |
26  | 信安軍保定軍河東路府三,州十一,軍七,縣八十二。 |
27  | 太原府領縣十。 陽曲太谷榆次壽陽盂交城文水祁清源平晉隆德府領縣八: 上黨長子潞城屯留壺闗襄垣黎城涉平陽府領縣十。 臨汾洪洞襄陵神山霍邑趙城汾西冀氏岳陽和川代州領縣四。 雁門五䑓崞繁畤。 |
28  | 絳州領縣七。 正平曲沃太平翼城稷山絳垣等。謹按絳州所治,疑尚有聞喜一縣,說見河中府、慈州領縣三。 吉鄉文城鄉寧隰州領縣六。 隰川蒲溫泉永和石樓大寧忻州領縣二 秀容定襄汾州領縣五。 西河中陽平遙介休靈石澤州領縣六。 晉城高平陽城端氏陵川沁水遼州領縣四。 遼山榆社和順平城憲州領縣一。 靜樂嵐州領縣三。 宜芳合河、樓煩 |
29  | 石州領縣五。 離石臨泉、平夷、方山、定胡等。謹按前考石州條云:元豐五年置葭蘆、呉堡二寨𨽻本州,遂令州帶沿邊都巡檢銜。元符二年,升葭蘆寨為晉寧軍,以州之臨泉縣𨽻焉。大觀三年,復以定胡縣𨽻焉,與史志合,是晉寜一軍當増。但既不𨽻石州,則葭蘆非冀地,應入雍州,故此處不載。 |
30  | 慶祚軍等謹按此軍見馬考趙城縣注,今依宋志》,特標以不受𨽻於州故也。 |
31  | 威勝軍領縣四。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平定軍領縣二。 平定樂平寧化軍領縣一。 寜化 |
32  | 岢嵐軍。領縣一。 嵐谷火山軍保徳軍 |
33  | 等,謹按前考,河東路有大通、永利二監。序畧云: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以并州交城縣鐵冶建為監名。大通六年,以交城及廢沁州之綿上縣為屬。寳元二年,以監及交城𨽻太原府,綿上𨽻威勝軍,又徙鹽務於平晉縣,咸平四年建為監,名永利,是大通已改屬太原,永利亦即在太原屬地,明矣。考宋時置監,祗為鑄銅鐵煎鹽,而設地即在本郡邑之中,故馬氏不載而獨録,此二監豈以大通曽有領縣故耶?然既改歸太原,則固不應別列與諸州齒,今改於「交城平晉二縣」條下。《附録》見太原府陜西永興軍路,府一,州一,軍一,縣八。 |
34  | 河中府領縣八。 河東桑泉猗氏安邑解虞鄉寶鼎永樂 |
35  | 等謹按桑泉縣,宋志作臨晉,蓋在唐時已改是桑泉」當為臨晉也。又宋志:永樂縣於熈寜六年省為鎮入河東。馬考失注外有龍門、萬泉二縣。龍門至宣和二年改名河津,與萬泉皆屬河中府。馬考亦並失載。 |
36  | 又按聞喜自漢以來屬河東郡,隋分立絳郡,聞喜𨽻焉。唐改郡為州,而聞喜之𨽻絳如故。後唐以河中府之稷山來屬,加本州原𨽻七縣為八。前考誤以稷山足七縣之數,而反遺舊𨽻之聞喜,突於解州條下云,五代漢以河中府解縣置州,又以安邑聞喜來屬,不知聞喜自何而來,《宋志》殆仍其誤,而不及詳與? |
37  | 解州領縣三。 解 安邑聞喜等。謹按聞喜自絳州來屬,說已見前慶成軍。領縣一。 滎河等。謹按前考,大中祥符四年,於河中府寳鼎置慶成軍,以府兼提舉兵馬巡檢事,七年直𨽻京師。是慶成軍緣直𨽻而得,與諸州並列,益知前天威、北平、晉寧三軍之均受𨽻於州府,故不特書,非遺之也。又按宋志,熈寧元年廢軍,仍以滎河還𨽻河中府,馬考失注。 |
38  | 京西北路州一,縣六: |
39  | 孟州領縣六。 河陽氾水河隂温濟源王屋等謹按唐書,河北道首孟州而懷州次之,并志云古幽、冀二州之域,孟懷、澶衞為娵訾分,是孟州之宜入,於此無疑矣,而前考獨遺之,若以所屬縣舊𨽻洛州,應歸豫州、河南府部內,而豫州又復遺之,且一州遺而所屬之六縣並沒,所謂陽樊、溫原之田竟安在乎?查六縣中惟王屋一縣,前考見豫州河南府條下,並云熈寧後𨽻孟州,則孟州之不可遺益明。兹據宋志増入此州,并合《唐書》,核其縁始及屬縣之所自來,分而注之。至於氾水河隂,地應屬豫,而以所領者為主,又以少就多,不得不然,是亦前考此門之通例也。 |
40  | 又:按以上據馬氏按,古冀州地,詳列宋代五路郡縣,凡為府九,州二十五、軍十五,縣一百七十九。又増孟州一州、慶祚一軍,又河中之龍門、萬泉二縣,應増安邑、解二縣,兩見應削合,計實得州二十六,軍十六,府縣如前數。 |
41  | 又按《馬考》此下附録營、平、檀、薊、幽、涿、順、媯、蔚、朔、雲、易、應、新儒、武、單于、大都䕶府,凡十六州一府,蓋以為雖非宋有,而宋與唐正朔相嬗,姑存《唐職方》之舊文耳。自今觀之,宋、遼、金三國興亡之介,實繫乎此。蓋遼失十六州,而後國不可為。宋惟用童、蔡之謀,貪復十六州而後與金併力,適以自禍。金因之而并有河北、河東諸路,此其大較也。今將敘遼與金輿地之沿革,當從宋開燕山前後路發端故根據《宋志》,別為立綱,疏目詳列於後。至於單于大都䕶府,則於宋無與故不録。 |
42  | 燕山府路府一,州九,縣二十六。 |
43  | 燕山府領縣十二: 析津。 廣平 都市昌平 良鄉 潞 武清。 安次永清。 三河 香河漷隂、涿州。領縣四 范陽 歸義 固安 新城檀州。領縣二 密雲。 行唐 |
44  | 易州,領縣三 易水 淶水。 容城 |
45  | 順州。領縣一 懷柔 |
46  | 薊州領縣三 漁陽三河玉田 |
47  | 景州,領縣一: 遵化 |
48  | 經州平州 |
49  | 營州 |
50  | 等謹按,以上一府九州,所謂山前九州也。《宋志》:宣和五年,金以其地來歸內,除景州,經州即薊州分設應歸薊州數內,凡山前路復唐舊地,燕、涿、檀、易、順、薊六州雖不久,仍入於金而來歸,已及三載,登入宋版,尚不為失實,惟營、平二州並未歸宋。考之五代史》,石晉所賂十六州,曰:幽、薊、涿、檀、瀛、莫、順、新、雲、蔚、武、應、朔、媯、儒、寰、而、無營、平易三州,蓋易州陷於宋雍熈四年,不在石晉所賂之數營平,則唐末逆藩,劉仁恭以遺契丹,原非失。自石晉所以宣和求地之時,金亦以此為辭,固不畀宋,自不得以諸州曽一屬宋者為比。然宋已於宣和四年預建虛號,設官遙領,故宋志亦附於燕山府路之後,今姑存之。所屬各縣,則從削畧詳,見遼代雲中府路府一、州八。 |
51  | 雲中府: |
52  | 武州 |
53  | 蔚州 |
54  | 應州 |
55  | 朔州 |
56  | 新州 |
57  | 儒州 |
58  | 媯州 |
59  | 歸化州 |
60  | 等謹按,以上一府、八州,所謂山後九州也。內武蔚於宣和五年歸,六年陷雲應朔,於五年歸旋,陷其新、儒、媯、歸化四州,大約與平營一例名為遙領,并未暫歸,故一切從畧。詳見遼代。 |
61  | 遼 |
62  | 遼之先曰:契丹居遼澤中,當元魏時,有地數百里,唐初為逹呼爾氏曰窟哥者,蠶食扶餘、室韋等國,地方二千餘里。貞觀三年,置松漠都䕶府,以其地建八部為州,州置刺史,以窟哥為使持節,督諸州軍事。五代約尼氏闢地東西三千里,置縣四十有一縣置令。太祖代約尼氏起臨潢,遂建都焉。東并渤海,南取石晉所賂燕、雲十六州之地,於是坐大兄弟趙、宋而朝呉越矣。太宗以臨潢為上京,幽州為南京,遼陽為東京,聖宗城、大定府為中京,興宗升雲州為西京。五京既具,幅員萬里,凡京五,府六,軍州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 |
63  | 上京道。 東京道 中京道。 南京道 西京道,上京道,府一,州十一,縣三十,城一。 |
64  | 臨潢府領縣十。 臨潢長泰定霸保和潞易俗 遷遼渤海興仁 宣化 |
65  | 等,謹按:遼初置縣率,以征伐所俘人戶徙之皇都,置縣居之,命名多以意創,前此未有。然徙戶雖昉自太祖而置縣,不必即其時也。其建置先後,或書年或不書年,或雖書年而不詳,皆從史志。原文下皆仿此。又東京道諸州縣,史多不載故地亦由國初興建紛繁,職方缺畧,後之史官不能確知其處,無憑傳述。今亦循前考之例,寧闕毋舛可也。祖州領縣二、城一: 長霸咸寧越王城懷州領縣二。 扶餘顯理慶州領縣三。 元德孝安 富義等謹按《唐志》有黒水都督,疑即駐此地。泰州,領縣二。 樂康 興國 |
66  | 長春州。領縣一。 長春烏州。領縣一。 愛民永州領縣三。 長寧義豐慈仁、儀坤州領縣一。 廣義龍化州。領縣一 龍化降聖州領縣一。 永安 |
67  | 饒州領縣三: 長樂、臨河安民等謹按遼史,上京道蓋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貞觀三年以其地置元州,尋置松漠都督府,大率多於內州僑治,而又廢置不常。迄於遼太祖時,州縣名悉非其舊,欲確指其為唐時某地如饒樂、歸誠之屬,蓋亦不可多得矣。特其統名則在松漠之間,𨽻幽營之部,參觀二史之志,亦可粗得其崖畧焉。 |
68  | 徽州等。謹按《遼史公主表》,「景宗無秦晉國大長公主,當是聖宗第二女地里志》誤也。 |
69  | 成州、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横州、鳯州、遂州、豐州、順州、閭州、松山州、豫州、寧州等。謹按上十有六州,所謂頭下城也。頭下城者,諸王大臣及諸部從征所俘畧人戶,許各置州縣以居之,惟横帳,諸王、國舅、公主得建城郭,餘則否,朝廷賜州縣額,其節度使命,自朝刺史以下,本主得以部曲充焉,征税各歸頭下,惟酒課納上京鹽鐵司,蓋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創業之初,務以人實地,令本主得自建城収其賦稅,則人争用命,而又人自為守,此雄霸之畧,宜其凌厲五代,抗衡趙宋,而懾服呉越,南唐幾有混一之勢也,第既別為頭下州,則與經制之州㣲異,故準遼志附於十一州之後。 |
70  | 静州鎮州領州二。 維州 防州河董城静邊城皮被河城招州 |
71  | 達蘭主城等。謹按:上三州四城,遼西北防邊城也,東南至上京或千餘里,或三千餘里,視頭下諸城又加逺矣。兹準遼志,以足上京一路云。 |
72  | 又按:馬氏以九州繫郡縣,間有侵溢他州者,如冀州之錯出,青兖亦不得不然,特從其數之贏者標識之耳。全遼為古幽、營二州之地,則錯出於青矣。兹類入於冀者,據《晉地里志》,舜以冀州地大分,燕以北為幽州,而前後漢書遼東郡並𨽻幽州,部內所謂就其贏數也。 |
73  | 東京道,府八,州五十七,屬州二十一,屬軍一,縣八十,城二。 |
74  | 遼陽府領縣九。 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 歸仁 順化 |
75  | 等謹按析木縣,後改𨽻銅州。開州領縣一、州三,州領一縣。 開逺 |
76  | 鹽州 |
77  | 穆州領縣一。 㑹農、賀州定州領縣一。 定東保州領縣一、州一,軍一。 來逺。 宣州懷化軍辰州領縣一。 建安盧州領縣一。 熊岳來逺城。 |
78  | 鐵州領縣一。 湯池興州 |
79  | 湯州 |
80  | 崇州領縣一。 崇信海州領縣一、州二。州領一縣。 臨溟 |
81  | 耀州領縣一。 巖淵嬪州 |
82  | 渌州領縣二、州四。州領一縣。 宏聞神鄉。 |
83  | 桓州 |
84  | 豐州 |
85  | 正州領縣一: 東那慕州 |
86  | 顯州。領縣三、州三。州領縣二。 奉先山東歸義嘉州 |
87  | 遼西州領縣一。 長慶康州領縣一。 率賔宗州領縣一。 熊山乾州領縣四、州一。州領一縣。 奉陵延昌 靈山司農 |
88  | 海北州領縣一: 開義貴德州。領縣二。 貴德奉徳。 |
89  | 瀋州領縣二:州一州。領一縣: 樂郊靈源巖州領縣一。 白巖集州。領縣一。 奉集廣州。領縣一。 昌義遼州領縣二,州一。州領一縣,遼濵。 安定 |
90  | 祺州領縣一。 慶雲 |
91  | 遂州領縣一。 山河通州領縣四。 通逺安逺歸仁漁谷韓州領縣一: 桞河 |
92  | 䨇州。領縣一: 䨇城銀州領縣三 延津新興永平同州領縣二。 東平 永昌咸州領縣一。 咸平 |
93  | 信州領縣二。 武昌定武 |
94  | 賔州黄龍府領縣三、州五。州領一縣。 黃龍、遷民永寜。 |
95  | 等謹按王圻《續考》:遷民縣,後置復州,改名永寧。是遷民永寧本為一縣。今依史原文分列,而其誤自見。 |
96  | 益州,領縣一。 靜逺 |
97  | 安逺州 |
98  | 威州 |
99  | 清州 |
100  | 雍州 |
101  | 湖州領縣一: 長慶渤州。領縣一。 貢珍郢州領縣一。 延慶銅州領縣一。 析木涑州 |
102  | 率賔府 |
103  | 定理府 |
104  | 鐵利府 |
105  | 安定府。 |
106  | 長嶺府 |
107  | 鎮海府。領縣一: 平南 |
108  | 冀州 |
109  | 東州 |
110  | 尚州 |
111  | 吉州 |
112  | 麓州 |
113  | 荆州 |
114  | 懿州領縣二。 寧昌順安 |
115  | 媵州 |
116  | 順化城 |
117  | 寧州領縣一。 新安衍州領縣一。 宜豐連州領縣一。 安民歸州領縣一: 歸勝、蘇州領縣二。 來蘇 懐化復州領縣二。 永寧德勝肅州領縣一。 清安安州 |
118  | 榮州。 |
119  | 率州。 |
120  | 荷州 |
121  | 源州。 |
122  | 渤海州 |
123  | 寧江州領縣一: 混同河州。 |
124  | 祥州領縣一。 懷徳等謹按天下郡縣,昉自兩漢立名者十之七八,中間千餘年,或𤓰分鼎峙,或南北畫疆,名號紛如,不可紀極。至於隋、唐,一統而後,漸就整齊,故欲考郡縣之顛末,必以漢、唐為斷。自全唐之地,分為遼、宋,幾與南北朝等。遼東京路,大率本唐所有。而唐末衰亂,中更渤海竊據,改置郡邑,多非其舊。中有為漢、唐舊地可考者,必注明漢唐某地。或曰漢置唐置,而出自渤海,大氏所建置,則凖漢書之例,但云某曰某府某州、某縣不以創置之名予僭號者,葢以有創即有承以遼承唐與宋遙對,所以明其規模之大,而非一切偏安者所得而比也。中京道、府二,州六,屬州十六,縣四十二。大定府領縣九、州十,州領十二縣。 大定長安、富庶勸農文定 升平歸化神水金源恩州領縣一。 恩化惠州領縣一。 惠和髙州領縣一。 三韓武安州,領縣一。 沃野利州領縣一: 阜俗榆州領縣二。 和衆永和澤州領縣二。 神山 灤河 |
125  | 北安州領縣一。 利民 |
126  | 潭州領縣一 龍山等謹按《唐志》,貞觀二年,以契丹部落置昌州,領龍山一縣,疑即此地。 |
127  | 松江州領縣一。 松江成州。領縣一: 同昌。 |
128  | 興中府領縣四、州二。州領一縣。 興中營邱象雷閭山安德州領縣一。 安德 |
129  | 黔州。領縣一。 盛吉宜州領縣二。 宏政 聞義錦州領縣二、州一。州領一縣。 永樂 永昌 |
130  | 嚴州領縣一。 興城川州領縣三 宏理 咸康宜民 |
131  | 建州領縣二。 永霸 永康來州領縣一、州三。州領三縣。 來賔隰州領縣一。 海陽遷州領縣一 遷民潤州領縣一: 海濵南京道。府一、州一,屬州八,縣三十二: |
132  | 析津府。領縣十一,州六。州領十四縣。 析津宛平、昌平、良鄉、潞、安次永清、武清、香河、玉河漷隂,等。謹按馬考燕山府有薊、幽都、廣平三縣,宋志無薊、幽都而有廣平、都市、三河三縣。薊與幽都經遼改名,已見前注。三河乃宣和五年,自薊州來屬,本在遼失幽州之後,此處自不應有,惟廣平、都市二縣則了無歸宿。查唐志廣平注云:天寳初析薊置㝷省,至德後復與馬考合。不知其後又廢於何年,而史失之耳。都市或即幽都之誤,故馬氏亦無之,大抵即宛平縣地也。 |
133  | 順州領縣一。 懷柔 |
134  | 等謹按遼志,順州,漢范陽地,隋開皇中,厥稽部長率八部,自扶餘城西北舉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改燕州,後仍為順州。是順州即今之順義,故𨽻析津府。而唐志云:貞觀四年平突厥置,六年,僑治營州南之五桞城,後復僑治幽州城中縣一曰賔義。或謂此別自一順州,故編入羈縻州數內,若即是隋之順州,何煩僑治,此說非也。蓋隋末河北率為突厥所據,而新破之後,未便置吏,故從僑治,豈有二地哉?又賔義縣與州並置於貞觀六年而無懐柔,遼志則云懐柔,貞觀六年置,後改順義,天寳初改歸化,乾元初,復並無賔義之名。前考又云:順州唐天寳初置,尋改為順義、歸化二郡證之,唐與遼志皆不合,而縣則賔義懐柔並列,且謂賔義屬順,義懐柔屬歸化,諸說不同如此。統而觀之,當是初置縣時曰賔義,後改懐柔順義歸化,則天寳後析順州為二郡之名,既析為二郡,故兼置二縣以分屬之,而後又併省二郡為一省賔,義入懐柔,其大較也。唐志與前考並有缺漏,遼志則誤矣。但其併省,未詳年代,姑備録各書,以資參考。檀州領縣二。 密雲行唐 |
135  | 涿州領縣四。 范陽固安新城歸義易州領縣三。 易淶水容城 |
136  | 薊州領縣三。 漁陽三河玉田景州領縣一。 遵化平州領縣三、州二。州領四縣。 盧龍安喜望都 |
137  | 灤州領縣三: 義豐馬城石城營州領縣一: 廣寧 |
138  | 等,謹按,前興中府即營州也,當是重熈中改興中府時別立營州,故所屬僅一縣,其十分之九,悉歸興中府,蓋非復唐時營州之舊矣。 |
139  | 西京道府一,州六,屬州六,軍一,縣三十一。大同府領縣七、州二。州領三縣。 大同雲中天成長青奉義懐仁懐安 |
140  | 宏州領縣二。 永寧 順聖 |
141  | 德州領縣一。 宣德奉聖州領縣四、州三。州領三縣。 永興礬山龍門望雲歸化州領縣一。 文德可汗州。領縣一。 懐來儒州領縣一 縉山蔚州領縣五。 靈仙定安飛狐靈邱廣陵 |
142  | 應州領縣三 金城渾源河隂朔州領縣三、州一。州領一縣:鄯陽寧逺馬邑武州領縣一。 神武 |
143  | 等。謹按武州有二:新州之武州,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復武州入遼,改名歸化,置雄武軍。刺史𨽻奉聖州。朔州之武州,本趙惠王武川塞,魏改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入遼復武州,置宣威軍刺史,𨽻朔州。東勝州領縣二。 榆林 河濵金肅州河清軍。 |
144  | 等謹按遼西、南兩京,即石晉所賂十六州,而宋宣和中所號為山前後路者是也。內無瀛、莫、寰三州者,寰於後唐,明宗時早歸入應州部,而瀛、莫則周世宗已復取之。宋河間文安郡即此二州之地。世謂十六州,歴漢、周、宋不復者,亦大概之辭,未暇詳為別白耳。 |
145  | 又按以上據馬氏按,古冀州地合之幽、營二州之域,詳列遼代五道郡縣,凡得府十三、州八十一,屬州四十九,軍二,城三、縣二百一十五。 |
146  | 金 |
147  | 金之壤地,包裹全遼,繞出天山之外,西臨積石,循山南左折而東,逾臨洮至大散闗,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裏,天㑹八年,太祖大破遼兵,基王迹,天眷八年,即海古之地,建號上京,尋取十六州於遼,取河北、河東,於宋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其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後復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於舊五十一,城寨堡闗百二十一,鎮四百八十八,當全遼盛時,未之或逮也。上京路。 咸平路。 東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中都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
148  | 上京路,府一,州三、路五,司一,縣六,鎮二,㑹寧府領縣三:㑹寧曲江宜春、肇州領縣一: 始興 |
149  | 隆州領縣一鎮一利涉鎮信州領縣一、鎮一: 武昌鎮蒲與路 |
150  | 海蘭路。 |
151  | 率賔路哈斯罕路。 |
152  | 呼爾哈路。 |
153  | 烏庫哩烈咸平路,府一,州一,縣十。 |
154  | 咸平府領縣八: 平郭銅山新興慶雲清安榮安 歸仁玉山 |
155  | 按遼通州有安逺歸仁,豈榮安即安逺,所改與歸仁同時來屬耶? |
156  | 韓州領縣二。 臨津 栁河東京路。府一,州六,路一,縣十九,鎮五: |
157  | 遼陽府領。縣四、鎮一 遼陽 鶴野宜豐石城 長宜鎮等。謹按《金志》,石城於興定三年以縣之臨巖寺為巖,州置東安縣,則此與灤州之石城有別。葢即遼開鹽、穆、賀四州之地入金廢州置縣,又析置巖州與東安也。 |
158  | 澄州領縣二、鎮一: 臨溟析木新昌鎮瀋州領縣五。 樂郊章義遼濵□樓雙城貴德州領縣二。 貴德奉集蓋州領縣四。鎮二: 湯池秀巖熊岳建安神鄉鎮大寧鎮 |
159  | 復州領。縣二。鎮一: 永康化成歸勝鎮、來逺州博索府路 |
160  | 北京路,府四,州十,縣四十二,鎮十,寨五,堡五十六。大定府領縣十一,鎮二: 大定長興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衆武平静封三韓恩化鎮文安鎮等。謹按金志,松山縣本遼松山州勝安軍屬縣。查遼史,松山州係頭下州,不置軍,無屬縣。惟中京道有松江州松江縣,開泰中置勝安軍,則此當為松江縣所改無疑也。 |
161  | 利州。領縣二、鎮一、寨一 阜俗龍山漆河鎮。 蘭。 寨義州領縣三、鎮一 宏政開義同昌饒慶鎮錦州領縣三: 永樂 安昌神水 |
162  | 瑞州領縣三。鎮一: 瑞安海陽海濵遷民鎮廣寧府領縣三,鎮二寨四: 廣寧望平閭陽望平鎮。 閭陽鎮閭城寨 兔兒窩寨大斧山寨。 北川寨等謹按金志本府領縣三,而注云:天㑹八年,改遼奉元縣為鍾秀縣。查王圻續考有鍾秀縣至元始省,則此一縣當増與廣寧諸縣並列。懿州。領縣二。 順安靈山興中府領縣四、鎮三: 興中永德興城宜民黔城鎮阜安鎮咸康鎮 |
163  | 建州領縣一。 永霸全州領縣一。 安豐臨潢府領縣五,堡三十七臨潢 長泰盧州寜塞長寧 |
164  | 慶州領縣一。 朔平興州領縣二。 興化宜興泰州領縣一,堡十九長春西京路府二,州十四,縣三十六,鎮九。 |
165  | 大同府領縣七。鎮三 大同。 雲中宣寜懷安、天城白登懷仁、奉義鎮、窟龍城鎮、安七疃鎮。 |
166  | 等謹按遼德州屬一縣宣德此云宣寧,即宣德改,而此路別無德州,大抵德州竟廢併入縣。其即在大定中改縣來屬之際乎? |
167  | 宏州領縣二、鎮二: 襄隂順聖陽門鎮 大羅鎮淨州領縣一。 天山桓州領縣一: 清塞等謹按:遼有桓州𨽻東京,道、渌州入金並廢,則此桓州與淨、撫二州在大同之北,皆金所剏設者,非即遼之故州也。 |
168  | 撫州領縣四。 柔逺集寧、豐利威寧等。謹按金史志云遼秦國大長公主建,則亦如頭下城,徽州、懿州之屬,公主以所賜媵戶置耳。但此等州皆以恩澤私置,毋容詳其沿革,而獨於此州追繫公主某建,殊失史氏之體,故酌改為遼舊州可矣。且遼志諸媵州中並無撫州,或實自金章宗剏置,而志誤云然,未可知也。 |
169  | 德興府領縣六。鎮一: 德興媯川縉山望雲。 𥖎山。 龍門永安鎮 |
170  | 昌州領縣一: 寳山宣德州領縣二。 宣德宣平朔州領縣二。 鄯陽 馬邑武州領縣一。 寧逺應州領。縣三 金城山隂渾源 |
171  | 蔚州領縣五: 靈仙廣靈靈邱 定安 飛狐 |
172  | 東勝州領縣一。鎮一 東勝 寧化鎮。中都路,府一,州十三,縣四十九,鎮七: |
173  | 大興府領縣十。鎮一: 大興宛平 安次 漷隂。 永清寳坻香河 昌平 良鄉 武清、廣陽鎮通州領縣三。 潞三河 |
174  | 薊州領縣五、鎮二: 漁陽遵化豐潤玉田平峪石門鎮韓城鎮易州領縣二。 易 淶水涿州領縣五。鎮一。 范陽 固安 新城定興奉先政滿鎮順州領縣二。 溫陽密雲 |
175  | 平州領。縣五,鎮一 盧龍撫寧海山遷安昌黎建昌鎮灤州領縣四、鎮二: 義豐 石城 馬城樂亭榛子鎮新橋鎮等謹按:上一府七州,除平、灤二州外,金嘗以其地歸宋,所謂山前路等州是也。然不久仍入於金,是金於此數州,直僑寄於宋耳。故此處沿革,仍承遼注,而不復參之以宋云。 |
176  | 雄州領縣三: 歸信 容城保定 |
177  | 霸州領縣四: 益津文安大城信安保州領縣二: 清苑滿城 |
178  | 安州領縣三。 渥城葛城髙陽遂州領縣一。 遂城安肅州領縣一。 安肅河北東路。府一,州六,縣十九,鎮二十三河間府領縣二、鎮三: 河間、肅寜䇿城鎮。 永寧鎮。 北林鎮蠡州。領縣一、鎮一: 博野新橋鎮。 |
179  | 莫州,領縣一,鎮一 任邱長豐鎮獻州。領縣二、鎮十: 樂壽交河景城南鎮 大樹鎮劉解鎮。 槐家鎮。 參軍鎮。 貫河鎮。 北望鎮夾灘鎮。 䇿河鎮。 沙渦鎮冀州領縣五,鎮六: 信都。 南宮 衡水 武邑 棗強來逺鎮唐陽鎮。 寧化鎮。 七公鎮觀津鎮廣川鎮深州領縣五、鎮一 靜安 束鹿 武強 饒陽 安平下博鎮清州領縣三、鎮一: 㑹川興濟靖海范橋鎮 |
180  | 河北西路。府三,州七,縣十,鎮二十九: |
181  | 真定府領縣九、鎮三: 真定。 藁城 平山欒城。 獲鹿 行唐阜平靈壽元氏嘉祐鎮。 北鎮慈谷鎮 |
182  | 威州領縣一。 井陘沃州領縣七。鎮一: 平棘臨城。 髙邑 賛皇。 寧晉。 柏鄉 隆平奉城鎮 |
183  | 邢州領縣八、鎮四。 邢䑓唐山內邱。 平鄉 任 沙河 南和鉅鹿道武鎮新店鎮綦村鎮團城鎮 |
184  | 洺州領縣九、鎮四: 永年廣平宗城新安成安肥鄉 雞澤 曲周洺水西臨洺鎮新安鎮平恩鎮 白家灘鎮彰德府領縣五、鎮五 安陽林慮湯隂 臨漳、輔巖天祐鎮。 永和鎮。 豐樂鎮鶴壁鎮鄴鎮磁州。領縣三、鎮八 㵚陽。 武安 邯鄲䑓城鎮。 觀成鎮 昭德鎮。 臨水鎮固鎮邯山鎮 |
185  | 中山府領縣七,鎮二 安喜 新樂無極永平慶都曲陽 唐、龍泉鎮軍成,鎮等。謹按前考及唐志,定州有陘邑縣,宋志不載,其省改當在五代時,而五代史職方甚畧。馬氏但據唐志,宋、金二史亦無追擊之文。如此類失考者,今皆闕之。 |
186  | 祁州領。縣三: 蒲隂。 鼓城 深澤衛州領縣五。鎮二: 汲 新鄉蘇門獲嘉胙城早生鎮大寧鎮、河東北路府一,州十二,縣三十九,鎮四十。堡一:太原府領縣十一,鎮八: 陽曲 太谷 平晉 清源徐溝榆次 祁文水 交城盂壽陽陽曲鎮。 百井鎮。 赤塘闗鎮。 天門闗鎮。 陵井驛鎮晉寧鎮 晉祠鎮團柏鎮 |
187  | 晉州 |
188  | 等謹按宋晉州即平陽府,此別自一晉州金興定中以并州夀陽縣西張寨地所置也。忻州領縣二、鎮四: 秀容。 定襄忻口鎮雲內鎮。 徒合鎮。 石嶺鎮平定州領縣二、鎮三 平定 樂平承天鎮。 東百井鎮浄陽鎮汾州領縣五、鎮二: 西河孝義介休 平遙。 靈石郭柵鎮洪山鎮石州領縣六、鎮四: 離石。 方山孟門溫泉臨泉寜鄉石窟鎮呉保鎮。 天澤鎮克明鎮 |
189  | 代州領縣五、鎮十三: 雁門 崞。 五䑓廣武繁畤雁門鎮 西徑鎮。 胡谷鎮樓板鎮興善鎮。 石觜鎮茹越鎮。 大石鎮。 義興鎮。 麻谷鎮瓶形鎮。 梅廻鎮。 寳興鎮。 |
190  | 等謹按金志,廣武縣注,貞祐三年來屬,不云本𨽻何州。考一統志,廣武本舊縣,宋時省入崞縣,此當是析崞縣復置也。 |
191  | 隩州領縣一、鎮一: 河曲鄴鎮寜化州領縣一、鎮一 寜化窟谷鎮 |
192  | 嵐州領縣三、鎮四: 宜芳 合河 樓煩飛鳶鎮 合河津鎮 乳浪鎮。 鹽院渡鎮岢嵐州領縣一,堡一 嵐谷寒光堡 |
193  | 保徳州領縣一。 保德管州領縣一 靜樂河東南路府二,州十,縣六十九。鎮三,十闗六。平陽府領。縣十、鎮一: 臨汾 襄陵 洪洞汾西。 岳陽霍邑趙城浮山和川 冀氏故闗鎮、隰州。領縣六。闗四。 隰川仵城蒲大寜。 永和 石樓、馬門闗、永和闗、、永寧。 上平闗吉州領縣二。 吉鄉 鄉寧河中府領縣七。鎮四 河東滎河虞鄉 萬泉 臨晉。 河津、猗氏永樂鎮 合河鎮北郎鎮胡壁鎮絳州領縣八,鎮五闗一: 正中: 曲沃。 稷山 翼城 太平 垣曲 絳平水澤掌鎮柴村鎮 九王鎮、臯落鎮、繪交、鎮、行䑓鎮 |
194  | 等,謹按馬考及唐、宋志》無平水縣,而漢、晉、隋河東郡皆無此縣名。查金志此縣注云:興定四年徙置汾河之西」。則本有是縣,而非特置。大抵出自五代,或既廢金、復,史皆未之詳也。 |
195  | 解州領縣六。鎮四: 解平陸芮城夏安邑 聞喜張店鎮曹張鎮東鎮。 劉莊鎮 |
196  | 澤州領縣六、鎮二: 晉城 端氏 陵川 陽城 髙平 沁水周村鎮 巴公鎮潞州領縣八、鎮四: 上黨 壺闗 屯留 長子。 潞城 襄垣 黎城 涉八義鎮寺底鎮横水鎮禠亭鎮遼州。領縣四。鎮一闗一。 遼山 榆社 和順儀城平城鎮黃闗沁州領縣四。鎮一 銅鞮。 武鄉 沁源 綿上南開鎮懷州領縣四、鎮六: 河內 修武山陽武陟武德鎮。 柏鄉鎮 萬善鎮。 清化鎮承恩鎮宋郭鎮孟州。領縣四、鎮二 河陽 王屋 濟源 溫穀羅鎮 沇河鎮 |
197  | 等謹按以上,據馬氏按,古冀州地合之幽、營二州之域,詳列金代十路郡縣,凡為府十七,州八十二,路六,司一,縣三百四十六,鎮一百五十五,寨五,堡五十七,闗六,內應増鍾秀一縣。以州升府者二,以縣升府者,一、以縣升州者十,合計實得府二十,州九十縣三百三十六,鎮寨、堡闗同前數。 |
198  | 欽定續文獻通考巻二百二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