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翰林院侍講臣周煌恭輯 |
2  | 輿地 |
3  | 輿地 |
4  | 建置疆域形勝城池 |
5  | 「淮南子」謂「八𤥻之外,有八極;裨海之外,復有大瀛海環之』。其言廓落不足徵信,固然矣。顧乾坤定位,覆載難名;指實固屬臆說,據理則甚尋常。昔人多謂琉球北有落漈之患;漈即尾閭,臺灣淡水外亦然。據此,則琉球以東,別無地矣;何以尚有鳥語鬼形之毗舍那國,蠕蠕於琉球東隅煙霧間耶?是弱水之外,更有洲嶠;扶桑以後,猶多島嶼:誠不容以蛙、蠡之見概之也。國家膺圖御宇,聲教暨訖;幅𢄙周廣,列在職方者不勝億計。琉球蕞處萬里外,視版圖所繪,僅如毛發;比獨能尊事天朝,世世滋益恭。因是以仰賴皇威,永保厥土:鄰境讋伏,一視中華蒲穀之班;瀕海安恬,無復曩時鷸蚌之擾。臣於使竣,輒按方輿,得其道里遠近之數,與其村縣統轄之詳;而形勢要害,以次附錄:務期異同有考、今古殊觀,庶蜃穴鮫區燦然如指上螺紋,爰以備史宬採輯之萬一。志輿地。 |
6  | 建置 |
7  | 疆域 |
8  | 形勝 |
9  | 城池 |
10  | 建置 |
11  | 流虯,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始曰流虯。 |
12  | 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歡斯、名渴利兜,不知其由來、有國代數也。 |
13  | 流鬼。 |
14  | 宋景定五年,西北諸島始來貢。咸淳二年,北夷大島來朝;自後,每年來貢。 |
15  | 瑠求,在漳、泉、福州界,與澎湖諸島相對;西、南、北岸皆水。 |
16  | 元延祐元年,國王玉城嗣位;世衰政廢,內為色荒、外為禽荒。諸按司不朝,國分為三:大里按司據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城十一國,稱山南王;今歸仁按司據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大宜味、恩納七國,稱山北王;中山惟有首里王城、那霸、泊、浦添、北溪、中城、越來、讀谷山、具志川、勝連、三平等數國。 |
17  | 明洪武十六年,命內使監丞梁民同奉御路謙齎符,賜王鍍金銀印一。十八年,補給山南王、山北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
18  | 洪武二十三年,南夷宮古島、八重山島始來貢;其後,每年來貢。 |
19  | 永樂二十一年秋,尚巴志遣使奏曰:『我琉球國分為三者,百有餘年。臣巴志為此發兵山南、山北,今歸太平。伏願陛下聖鑒,不違舊規,給臣襲封』。自後國雖合一,仍稱中山王。 |
20  | 國朝順治八年,世祖章皇帝遣使封尚質為中山王,賜印一顆,印文止稱「琉球國王」,詔敕文稱「琉球國中山王」如故。 |
21  | 疆域 |
22  | 琉球國國都,元延祐間,分為三;宣德時,並為一國,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四;山南為島窟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府所屬曰村頭。地形東西狹,其寬處可有數十里;南北長,四百四十里。自中山首里,南至喜屋武邊海,緊行一日半;北至國頭邊海,緊行三日半。 |
23  | 臣按汪楫「錄」云:『幅員周回可五、六千里,東西長、南北狹』。非惟國都失實,即以屬島準之,亦非是。 |
24  | 進貢,由福建海道,來以冬至自姑米山起,五十更;回以夏至至姑米山止,四十更。姑米至國都,四百八十里。徑直海面,西距福建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距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二里。國人至今自呼琉球地曰「屋其惹」。轄三十六島,東四島、西三島、西北五島、東北八島、南七島、西南九島。水程,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遠近環列,語言惟姑米、葉壁與中山為近;餘皆不相通。擇能中山語者,給黃帽為酋長。又遣黃帽官蒞治之,主聽訟、征賦,名奉行官,亦名監撫;使歲易人,土人稱之曰親雲上。太平山、大島、八重山各三員,馬齒山二員,小島各一員;惟巴麻、伊計、椅山、硫磺山四島不設。 |
25  | 臣按「屋其惹」,徐葆光「錄」謂其舊土名;非也。細考之,乃土音如此;令之作書;則仍是「琉球」兩字耳。 |
26  | 中山省 |
27  | 首里,王宮所在,不稱間切;屬村縣二十一:崎山、金城、內金城、新橋、赤平、儀保、西儀保、末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鳥崛、汀白次、赤田、姑場川、桃原、當藏、真和地、立岸。 |
28  | 泊,屬村縣二:東境、西境。 |
29  | 那霸,屬村縣六:東縣、西縣、泉崎、若狡町、辻山、渡地。 |
30  | 久米,屬村縣四: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 |
31  | 真和志,屬村縣十二:識名、國場、牧志、天久、松川、與儀、龜田、安里、湊川、古波藏、仲井間、上間。 |
32  | 南風原,屬村縣七:宮平、津嘉山、內嶺、本部、喜屋武、神里、平川。 |
33  | 東風平,屬村縣九:東風平、富盛、志多伯、世名城、友寄、高良、山川、宜壽次、當銘。 |
34  | 西原,屬村縣十六:幸地、小橋川、安室、桃原、我謝、翁長、平郎、小那霸、棚原、末吉、石嶺、嘉手刈、小波津、與那城、內間、吳屋。 |
35  | 浦添,屬村縣十一:浦添、伊祖、牧港、安波茶、澤㞴、屋富祖、城間、西原、內間、勢理客、前田。 |
36  | 宜野灣,屬村縣十二:宜野灣、謝名、普天間、新城、具志川、城田、嘉數、安仁屋、伊佐、喜友名、野嵩、我如古。 |
37  | 中城,屬村縣十九:中城、姑場、熱田、當間、島袋、粵間、和宇慶、屋宜、津灞、安谷屋、伊集、渡口、喜舍場、添石、瑞慶覽、新垣、安里、中順、比嘉。 |
38  | 北谷,屬村縣十二:北谷、濱川、砂邊、野國、野里、玉代勢、屋良、桑江、嘉手納、平安山、伊禮、前城。 |
39  | 讀谷山,屬村縣十二:讀谷山、高志保、喜名、宜間、渡具知、大灣、伊良皆、渡慶次、波平、長濱、瀨名霸、根波。 |
40  | 勝連,屬村縣十:勝連、神谷、比嘉、平敷屋、平安名、內間、新垣、龜島、濱村、南原。 |
41  | 與那城,屬村縣六:仲田、平安座、安勢里、上原、池宮城、伊計。 |
42  | 越來,屬村縣十:越來、照屋、安慶田、湖屋、上地、諸見里、山內、宇慶田、大古回、中宗根。 |
43  | 美里,屬村縣十八:嵩原、高原、恩納、石川、古謝、伊波、野原、松元、田里、楚南、比屋根、與儀、宮里、知花、池原、嘉手茢、登山、山城。 |
44  | 具志川,屬村縣十五:安里、上江洲、宇堅、祝嶺、中嶺、天願、高江洲、田場、田崎、安慶名、江洲、大田、榮野比、川崎、兼嘉段。 |
45  | 山南省 |
46  | 大里,屬村縣十七:與那原、與古田、湧稻國、板良敷、仲程、與那霸、稻福、上與那原、大城、宮城、古堅、目取真、島袋、南風原、高宮城、真境名、當真。 |
47  | 玉城,屬村縣十一:玉城、中村渠、富里、絲數、垣花、富名腰、前川、當山、和名、奧武、志堅原。 |
48  | 豐見城,屬村縣十七:豐見城、饒波、長堂、翁長、真玉橋、盛島、奧平、高嶺、儀保、我那霸、渡嘉敷、高安、伊良波、名嘉地、田頭、保榮茂、嘉數。 |
49  | 小祿,屬村縣十一:小祿、上原、當間、𤘩宮城、大嶺、儀間、湖城、具志、多加良、安次嶺、赤嶺。 |
50  | 兼城,屬村縣十:兼城、座波、照屋 |
51  | 嘉數、波平、武富、安波根、絲滿、 |
52  | 湖平、志茂田。 |
53  | 高嶺,屬村縣五:大城、真榮里、國吉、與座、屋姑。 |
54  | 佐敷,屬村縣八:佐敷、新里、屋比久、手登根、外間、津波古、與那嶺、小谷。 |
55  | 知念,屬村縣十:知念、敷名、久手堅、山口、缽嶺、久高、外間、知名、安座真、下敷屋。 |
56  | 具志頭,屬村縣六:具志頭、波名城、中座、喜納、新城、與座。 |
57  | 麻文仁,屬村縣五:麻文仁、米次、石原、松嶺、小渡。 |
58  | 真壁,屬村縣八:真壁、田島、真榮平、絲洲、宇榮城、古波藏、新垣、名城。 |
59  | 喜屋武,屬村縣五:喜屋武、上里、福地、山城、束邊名。 |
60  | 山北省 |
61  | 金武,屬村縣五:金武、宜野座、奧松、漢那、祖慶。 |
62  | 恩納,屬村縣九:恩納、安富祖、名喜真、山田、真榮田、仲泊、古良波、谷茶、富津喜。 |
63  | 名護,屬村縣九:名護、屋部、世富慶、安和、喜瀨、幸喜、松堂、許田、宮里。 |
64  | 久志,屬村縣十一:久志、松田、邊野古、嘉陽、宜作次、瀨嵩、汀間、松濱、田榮良、川田、宇富良。 |
65  | 羽地,屬村縣六:池城、屋嘉、伊指川、真喜屋、源河、謝敷。 |
66  | 今歸仁,屬村縣十二:今歸仁、親泊、謝名、中城、運天、崎山、玉城、平敷、仲宗根、吳我、天底、我部。 |
67  | 本部,屬村縣七:伊野波、浦崎、渡久知、崎濱、瀨底、伊豆味、謝花。 |
68  | 大宜味,屬村縣五:屋嘉比、喜如嘉、田湊、根路銘、津波。 |
69  | 國頭,屬村縣四:國頭、邊土名、伊地、宇郎。 |
70  | 東四島 |
71  | 姑逵佳:在國東一百四十五里。「夏錄」作孔達佳山。多螺石、海松,產赤粳米、黃小米、海帶、龍蝦、佳蘇魚、五魯魚。 |
72  | 津奇奴:在國東三十五里。產海松。 |
73  | 巴麻:南、北二島。在國東三十五里。 |
74  | 伊計:在國東三十五里。四島語言頗相近。 |
75  | 西三島 |
76  | 東馬齒山:在國西一百三十里。大小五島。「夏錄」云:『俗呼溪賴米』。產牛、馬、粟、布、文具、螺、怪石。屬間切一:渡嘉敷。 |
77  | 西馬齒山:大小四島。屬切一:座間味。別有姑巴汛麻山。 |
78  | 姑米山:在國西四百八十里。產五穀、土綿、繭紬、白紙、蠟燭、螺、魚、雞、豚、牛、馬。福州至國,必針取此山為準。屬間切二:安河、具志川仲里。 |
79  | 西北五島 |
80  | 度那奇:近姑米山,多牛。 |
81  | 安根㞾:與度那奇俱近姑米山,語言亦相類。產鐵樹,比他處良。多豕。 |
82  | 椅山槣:在中山、山北之間,四面黃沙。潮漲,隔半里許;水退,可徒涉至山上。有稻田,民頗富饒。 |
83  | 葉壁山:在國西北三百里。「夏錄」云:『俗呼禹臣馬』。產米、五穀、棉花、蕉絲、海膽、毛魚。 |
84  | 硫磺山:在國西北三百五十里,與姑米山相對。不生草木。置採硫磺戶數十家,歲運米廩食之;統以二酋長,泊府官遙領之。其人目為硫氣熏灼,皆如羊,不精明。相近有灰堆、尤家埠、移山奧。 |
85  | 東北八島 |
86  | 由論:在國東北五百里。產芭蕉果、□木。 |
87  | 永良部:在國東北五百五十里。有溫鎮。 |
88  | 度姑:在國東北六百里。 |
89  | 由呂:在度姑東北三十八里。 |
90  | 烏奇奴:在度姑東北四十里。 |
91  | 佳奇呂麻:在國東北七百七十一里。 |
92  | 大島:在國東北八百里。水行,三日可達。其島長一百三十里。自稱小琉球,分七間切;有西間切、東間切、笠利、名瀨、屋喜、住用、古見等,分屬二百餘村,大酋長十二員、小酋長一百六十餘員領之。有「四書」、「五經」、「唐詩」等書。產米、粟、麥、豆、薯、木棉、芭蕉、棕、桑、竹、櫨、羅漢松,雜畜禽鳥多有。海鮮有草鱣魚、海爪、蟶類——小似瓜子。果有櫧子。燒酒、米肌、黑糖、蘇鐵皆有之。 |
93  | 奇界:在國東北九百里。人多黑。產樫木。 |
94  | 臣按汪楫「錄」:『七島者,口島、中島、諏訪瀨島、惡石島、臥蚆島、平島、寶島也;人不滿萬,惟寶島較大。國人統呼之曰土噶喇;或曰即倭也。然國人甚諱之,殊不知有日本者』。 |
95  | 臣間覽其國所置經書,悉係日本所刻;仍用漢文,旁印鉤挑字母。且有寶歷、永祿、元和、寬永、天和、貞亨、元祿諸名色,又皆日本僭號:則與日本素相往來,明矣。一說七島本國屬,尚寧王被襲,割地與之,王乃歸;即七島也。今非所屬,故不詳。前使臣汪楫至時,適七島人在其國,欲仰覲天朝使者,因得一見。至,問之,則書手版曰「琉球國屬地」;是未免國人誑之耳。汪又云:『北山寂無人來。或云倭常執王,割地乃得返,即北山』;實則非也。 |
96  | 南七島 |
97  | 太平山:在國南二千里。「夏錄」云:『俗呼苗恭』。用艮寅針至中山。福州自東湧開洋,至釣魚臺;北風,用單卯並乙辰針,可達。周圍五、六十里,頗富饒。每年五月歸,貢稅於中山』。 |
98  | 臣按汪楫「錄」里:『太平山,去國甚近』。豈二千里可里近耶?殆未之詳考也。 |
99  | 伊奇麻:在太平山東南。 |
100  | 伊良保:在太平山西南。 |
101  | 姑李麻:在太平山正西。 |
102  | 達喇麻:在太平山正西。 |
103  | 面那:在太平山西南。 |
104  | 烏噶彌:在太平山西北。 |
105  | 西南九島。 |
106  | 八重山:在太平山西南四百里,去中山二千四百里。由臺灣彭家山用乙辰針,可達。察度王當洪武時,二大島來貢——即八重山、太平山也。較太平尤饒給,多木、黑木、黃木、赤木、草席。產牛、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參、紅酒、五穀、渠、玳瑁、珊瑚、羊肚、松紋、海芝、海松、海柏等石。每年五、六月,與太平山來貢中山。 |
107  | 烏巴麻:在八重山西南。 |
108  | 巴度麻:在八重山西南。 |
109  |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島,皆近臺灣。 |
110  | 姑彌:產異蘭,名西表蘭。在八重山西,較諸島為大。 |
111  | 達奇度奴:在八重山西、姑彌東。 |
112  | 姑呂世麻:在八重山西少北。 |
113  | 阿喇姑斯古:在八重山西。 |
114  | 巴梯呂麻:在八重山極西北。 |
115  | 臣按「隋書」:『大業四年,煬帝遣武賁郎將陳棱浮海,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𪓟鼊嶼:又一日,至流求』。「明一統志」亦云『黿鼊嶼,在國西,水行一日;高華嶼,在國西,水行三日』。今皆無其名。又「元史」:『瑠求,境與澎湖諸島相對』。「明一統志」亦云『澎湖島,在國西,水行五日』。然考澎湖與臺灣相近,實非國之屬島也。至鄭若曾所著「琉球圖」,以針路所取,去國都二、三千里之彭家山、釣魚臺、花瓶嶼、雞籠、小琉球等山錯列在那霸港左近,去國都二千里之太平山誤置於中山歡會門之前;前人則既詳辨之已。 |
116  | 形勝 |
117  | 中山雄踞東溟,土磽地險;三十九府碁列於中,三十六島星羅於外:洵海表之巨藩也。北恃葉壁尾閭控其後,敵虞落漈;南憑那霸馬加鎮其前,舟懼衝礁。處則以逸待勞,如長蛇之陣,摯首則尾應;出則因臂使指,若捕鹿之形,扼吭而角掎。宜乎倭酋不敢侵、大島不復貳,長為天家之屏翰,世守瀛嶠之金甌歟! |
118  | 地形狹長,海水環注;井極深,多鹹苦。然在處山隈竇巖,有甘泉湧出。 |
119  | 王城高峙中山絕,俯視南北,遙矚群島,四海面頂洋皆在眉睫中。左聳龍岡,右蹲虎崒,當諸間切孔道,有居重馭輕、由中制外之勢。自萬歲嶺東至王府,衢路太直;特結圓墩一所,琢礪石砌成。上植鳳尾蕉十餘叢籍之,以上培國脈、下阜民生;亦堪輿家羅星水口補湊之法所不可缺者。 |
120  | 久米村,舊為普門寺地。明洪、永問,賜閩人三十六姓,因以居之。奧山作案,辻阜為屏;泉崎水縈帶其間,中島石卓立如印:真所謂天馬行空,鬼樂相生。但帷幛重迭,氈褥未備。乃港堤突出,園廣如唇;加以木石分植,宛似龍形,有文明之象。允宜簪纓甲諸村而俊髦輩出,嶄然見頭角也。 |
121  | 臣按汪楫「錄」稱:『那霸港口礁石岝崿,左右築炮臺,實無一人、一物,土人謂無險可守。惟港口數里皆鐵板沙,非生長斯土者不能引舟入港。大海中既不得泊,近山又慮觸礁,且遙望雉堞翼如也,有望而返耳;以故恒不設備。然萬歷間,薩洲島倭猝至,王被執去;所謂鐵板沙者,亦不足恃』。據此,則與莒人城小而惡,又不設備,卒無救渠邱之潰;古今同誚。「書」所以云「有備無患」也。倘恃險而驕,虐用其民;雖金城湯池,無所用之。是知保邦之勝算,又在德、不在險矣。 |
122  | 城池 |
123  | 王城:在首里中山絕頂,累礪石為垣,高四、五丈,廣四、五里。四門,前歡會門,西向——即國門也;後繼世門,東向;左水門,南向;右久慶門,北向。進歡會門,為瑞泉門,左右二掖門。有刻漏樓,仿中國麗譙,為內城:皆無雉堞。 |
124  | 臣按外間切及各島以城名者,甚眾;要皆不立城郭,徒有其名。故不錄。 |
125  | 炮臺:有三,俱在那霸港口。中流有巨石,名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踰鐵,嵌空嵯岈,沿海皆是。潮長則沒,舟誤觸輒碎:國人恃為金湯。南北跨海築長堤,兩炮臺並峙;皆琢礪石砌成,極堅整。方廣畝許,環以埤堄。北堤中作橋門三,以通潮。橋西有臨海寺,門外有「重修臨海橋碑」一;康熙三十五年程順則立,五十二年再刻「碑陰」。橋東迎恩亭前,有「修堤碑」一;康熙五十五年蔡溫立。南炮台隄中有番字石碑一,額曰「了攬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國王尚清時立,餘皆番字;石剝蝕,不可讀。又一石題一梵字「■」,下有小字云「書法華經」,一石一字。漫湖中別有小炮臺突起小嶼,四面臨水,上狹下廣,方長可畝許,無雉堞。近奧山□屬島姑米山、馬齒山,俱有炮臺,亦曰煙臺;為往來舟楫舉號火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