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二 |
3  | 职官考 |
4  | 等,谨按马端临考,自公孤以及镇戍、闗市等官,后即继以散官,大率古者不任以事,则置之散,而后世以职为实,以散为号。岳氏愧郯録》既详言之矣。今考《宋史》,南渡少所改革,而辽史则无可考者,若金、元、明则直以阶为散具,列于左。 |
5  | 文散官 |
6  | 金文散官四十二阶 |
7  | 从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中,次曰特进,下曰崇进。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银青荣禄大夫。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正三品上曰资徳大夫,中曰资政大夫,下曰资善大夫。从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曰通议大夫,下曰嘉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中顺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议大夫。从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训大夫。正七品上曰承徳郎,下曰承直郎。从七品上曰承务郎,下曰儒林郎。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从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从仕郎。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将仕郎,从九品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将仕佐郎。等。谨按马端临考载文散官特进下无崇进大夫,阶内无荣禄、资徳、资政、资善、少中嘉议、奉议奉训等名,而金有之,则皆其所增置者也。若前此有中散而无中议、中宪中顺,且中奉在中大夫之下,金乃列于前,奉直在中散之后,朝请之前,金乃列于奉议下,则皆其所添改者也。郎阶内前此有朝议、朝请、朝散、朝奉、承议、奉议、通直、宣教、宣议、徵事、给事、承奉、从事、从政、修职、廸功等名,金乃无之。前此无「承徳、承直、承务、承事、从仕、登仕、将仕」等名,金乃有之,则皆其所更定者也。又百官内有正一品,而官阶自从一始,亦与前后代异。 |
8  | 元文散官四十二阶 |
9  | 正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从一品。曰光禄大夫、荣禄大夫。正二品。曰资徳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从二品。曰通奉大夫、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正三品。曰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从三品。曰太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正四品。曰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从四品。曰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正五品。曰朝政大夫、奉议大夫。从五品。曰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正六品曰承徳郎、承直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承务郎。正七品。曰文林郎、承事郎。从七品曰徴事郎、从事郎。正八品曰登仕郎、将仕郎。从八品曰登仕佐郎、将仕佐郎。 |
10  | 《元史百官志曰:右四十二阶,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勅,授勅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一品至九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绯,八品至九品者服緑,武官以下皆如之。其官常对品,惟九品无散官,则但举其职而已。武官杂职皆如之。 |
11  | 等谨按元制,大约与金同,所不同者,元以一品分正、从乃金之正、从二品,而正二品至从八品,即金之正三品至从九品,特自八品而止耳。明文,散官四十四阶。 |
12  | 正一品曰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曰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曰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徳大夫。从二品曰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曰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曰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太中大夫。正四品。曰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曰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议大夫。正五品曰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曰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曰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徳郎。从六品曰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宣徳郎,正七品曰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宣义郎,从七品。曰初授从仕郎,升授徴仕郎。正八品曰初授廸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曰初授廸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曰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曰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
13  | 《明㑹典》曰:「自荣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凡九等,十八级,所除官员,合得散官,照依定制奏闻给授及选部付到在京各衙门,实授官员及考功考过试职一年堪用并三年称职者,合得初授升授散官,具奏行,移该衙门转行给授。 |
14  | 又曰:「凡白身人入仕并杂职人等,初入流者与对品,初授散官,任内歴俸三年,初考称职,与升授散官,又歴俸三年,再考功迹显著,方与加授散官。若考核平常者,止与初授。其任内未经初考迁调改除者,仍照见授职事与初授散官。已经初考,合得升授、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照见授职事与升授散官。若升等者,止与对品,初授或有已经升授,未经再考、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照见授职事,与升授散官。已经再考,合得加授、迁调、改除,仍系本等品级者,与加授散官。若升等者,止与对品初授。其有先曽歴任二品、三品等职,今次降用,若系有罪及闒茸不称职贬降者,照依见授职事与初授散官。若量才任使,不系贬降,但今授职事,比与原授降等。其原授散官诰勅仍旧者,亦照见授职事与对品。初授散官,俱于三年之后照例升授。其加赠一节,考騐本人生前功迹,合得加授者,照例给与。 |
15  | 武散官。 |
16  | 金武散官,凡仕至从二品以上至从一品者,皆用文资。自正三品而下阶,与文资异。 |
17  | 正三品上曰龙虎卫上将军,中曰金吾卫上将军,下曰骠骑卫上将军、从三品上曰奉国上将军,中曰辅国上将军,下曰镇国上将军。正四品上曰昭武上将军,中曰昭毅大将军,下曰昭勇大将军,从四品,上曰安逺大将军,中曰定逺大将军,下曰懐逺大将军。正五品上曰广威将军,中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从五品上曰信武将军,中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正六品上曰武节将军,下曰武徳将军。从六品上曰武义将军,下曰武畧将军。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尉。从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显校尉。正八品上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从八品上曰修武校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义校尉,下曰进义校尉。从九品上曰保义副尉,下曰进义副尉。 |
18  | 王圻曰:武散官与旧制甚异,金所剏也。元武散官三十四阶。 |
19  | 正二品曰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从二品。曰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奉国上将军。正三品。曰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从三品曰安逺大将军、定逺大将军、懐逺大将军。正四品。曰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从四品曰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正五品。曰武节将军、武徳将军。从五品曰武义将军、武畧将军。正六品。曰承信校尉、昭信校尉。从六品曰忠武校尉。忠显校尉,正七品。曰忠勇校尉。忠翊校尉。从六品曰修武校尉敦武校尉,正八品。曰保义校尉、进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
20  | 《百官志》曰:右三十四阶,自龙虎卫上将军至进义副尉,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等。谨案元之官阶,不应无正从一品,殆亦从金之用文资耳。此史之疎也。 |
21  | 明武散官正从一品,皆同文资。自正二品至从六品二十六阶,与文资同。 |
22  | 正二品曰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曰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曰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曰初授懐逺将军,升授定逺将军,加授安逺将军。正四品曰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曰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曰初授武徳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曰初授武畧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曰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曰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司天散官。 |
23  | 金。旧制,司天翰林官自从七品而下止五阶。至熙宗天眷中定制,自从四品而下,立为二十五阶:从四品上曰钦象大夫,中曰正仪大夫,下曰钦授大夫。正五品上曰灵宪大夫,中曰明时大夫,下曰颁朔大夫。从五品上曰云纪大夫,中曰协纪大夫,下曰保章大夫。正六品上曰纪和大夫,下曰司元大夫。从六品上曰探赜郎,下曰授时郎。正七品上曰究微郎,下曰灵台郎。从七品上曰明纬郎,下曰候仪郎。正八品上曰推䇿郎,下曰司正郎。从八品上曰校景郎,下曰平秩郎。正九品上曰正纪郎,下曰挈壶郎。从九品上曰司厯郎,下曰司辰郎。 |
24  | 元制,司天散官一十四阶 |
25  | 从三品曰钦象大夫,正四品。曰明时大夫。颁朔大夫。从四品曰保章大夫。正五品。曰司元大夫。从五品。曰授时郎,正六品。曰灵台郎,从六品曰候仪郎。正七品。曰司正郎。从七品。曰平秩郎。正八品曰正纪郎。挈壶郎。从八品曰司厯郎、司辰郎。 |
26  | 《百官志》曰:右一十四阶,自钦象至司辰,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
27  | 王圻曰:司天散官从三品,《内元》亦有正仪大夫。史不载此阶,见于陶宗仪《辍耕録》。 |
28  | 等,谨按明史职官志不载司天散官,惟官则有钦天监、监正等详官品门。 |
29  | 医散官 |
30  | 金太医旧自从六品而下止七阶。天眷制,自从四品而下,立为二十五阶。 |
31  | 从四品上曰保冝大夫,中曰保康大夫,下曰保平大夫。正五品上曰保颐大夫,中曰保安大夫,下曰保和大夫。从五品上曰保善大夫,中曰保嘉大夫,下曰保顺大夫。正六品上曰保合大夫,中曰保冲大夫。从六品上曰保愈郎,下曰保全郎。正七品上曰成正郎,下曰成安郎。从七品上曰成顺郎,下曰成和郎。正八品上曰成愈郎,下曰成全郎。从八品上曰医全郎,下曰医正郎。正九品上曰医效郎,下曰医候郎。从九品上曰医痊郎,下曰医愈郎。元制,太医散官一十五阶。 |
32  | 从三品曰保宜大夫、保康大夫,正四品。曰保安大夫、保和大夫。从四品曰保顺大夫。正五品。曰保冲大夫。从五品。曰保全郎,正六品。曰成安郎,从六品。曰成和郎,正七品。曰成全郎,从七品。曰医正郎,正八品。曰医效郎。医候郎,从八品。曰医痊郎、医愈郎,百官志曰右一十五阶。自保冝至医愈,亦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
33  | 等,谨按明史,职官志》不载医散官,惟官则有太医院院使等详官品门。 |
34  | 又按马端临考文武散官后,于宋则载宦者官名凡十有二阶,谓唐宦者所厯散阶与文官同。祖宗立法,不以内侍溷清流,故自有阶官。王圻《续通考》如之,亦载金元内侍阶等前进,续通典》官品,内列宦官衔秩。仰䝉。 |
35  | 圣训以中官给事宫闱,本非班聨,有职掌命官,可比其品秩,自不宜与朝士齿已凛遵。 |
36  | 指示槩从删汰。今《续通考》亦如其例,存内侍、省门,以偹稽考,以昭鉴戒,而阶秩则尽削之,俾阉寺微贱,不得滥厠于缙绅云。 |
37  | 教坊散官。 |
38  | 古无其官,故马端临考不载。 |
39  | 金教坊,旧用武散官,大定二十九年以为不称,乃创定二十五阶。章宗明昌三年,自从四品以下更立为二十五阶。 |
40  | 从四品上曰云韶大夫,中曰仙韶大夫,下曰成韶大夫。正五品上曰章徳大夫,中曰长宁大夫,下曰徳和大夫。从五品上曰景云大夫,中曰云和大夫,下曰协律大夫。正六品上曰庆喜大夫,中曰嘉成大夫,从六品上曰肃和郎,下曰纯和郎。正七品上曰舒和郎,下曰调音郎。从七品上曰比音郎,下曰司乐郎。正八品上曰典乐郎,下曰协乐郎。从八品上曰掌乐郎,下曰和乐郎。正九品上曰司音郎,下曰司律郎。从九品上曰和声郎,下曰和节郎。 |
41  | 元制,教坊散官一十五阶 |
42  | 从三品曰云韶大夫、仙韶大夫。正四品曰长宁大夫、徳和大夫。从四品曰协律大夫,正五品曰嘉成大夫。从五品曰纯和郎,正六品曰调音郎。从六品曰司乐郎,正七品。曰协乐郎,从七品。曰和乐郎,正八品。曰司音郎。司律郎,从八品。曰和声郎和节郎。《百官志曰右一十五阶。自云韶至和节,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
43  | 等谨按《明史职官志》有教坊司,无教坊、散官之名。 |
44  | 勲官 |
45  | 金制勲一十二阶。 |
46  | 上柱国 柱国。 上䕶军䕶军、 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 骑都尉。 骁骑尉、飞骑尉。 云骑尉 武骑尉、元制勲一十阶。 |
47  | 上柱国 柱国 上䕶军䕶军、 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 骑都尉, 骁骑尉、飞骑尉, |
48  | 明制,文勲一十阶。 |
49  | 左右柱国 柱国。 正治上乡正治乡、 资治尹 资治少尹賛治尹 賛治、少尹、修正庻尹、协正庻尹、 |
50  | 武勲一十二阶 |
51  | 左右柱国 柱国 上䕶军䕶军 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 骑都尉。 骁骑尉、飞骑尉, 云骑尉 武骑尉明㑹都曰:「凡文武官应合授勲者,照散官定拟奏闻,给授」。 |
52  | 功臣 |
53  | 等,谨按马端临考勲官后,载功臣谓加功臣封号,有「推忠翊戴」诸字,始于唐徳宗迄于宋,中兴后,辽百官志无可考,封爵虽偶见于史,而品秩不详,金则有封爵,七元则有爵八等,明则爵与号俱有之。 |
54  | 辽制,封爵惟国王、郡王、国公三等,率以水栁城、混同、兰陵国名则屡进,屡改有加至二国者。其初,宗室与勲戚无异。道宗太康五年十一月,诏惟王子封一字王,馀并削,降其爵号,大约采唐、宋之制,金制封爵。 |
55  | 正从一品曰郡王,曰国公。正从二品曰郡公。正从三品曰郡侯,正从四品曰郡伯。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 |
56  | 等谨按王圻续通考勲官后载爵秩,而云辽、金俱无考,误也。考续𢎞简録》,赵天麟䇿,金之官制,自宗王及国王、郡王公以下为爵,右七等外尚有封一字。王及国王者。 |
57  | 凡封王,大国号二十:曰恒、邵、汴、镐并益、彭、赵越、谯、郢、鲁、冀、豫、绛、兖鄂、䕫、宛曹。次国三十曰泾、郑、卫、韩、潞、豳、渖、岐、代、泽、徐、滕、薛、纪、升、邢、翼、丰、毕、邓、郓、霍、蔡瀛、沂、荆、荣、英、夀、温小国三十:濮、遂、道定景、申、崇、宿、昔、邺、莒、郜、舒、淄、郕、莱、郧、郯、把向管、宻、胙、任载、巩、蒋、萧莘芮。封王之郡号十:金源、广平、平原、南阳、常山、太原、平阳、东平、安定、延安,凡白号之姓。完顔温特赫、𤓰尔佳图们布、萨珠格、伊埒图、沃哷旺、扎卜阿布哈、珠噜、辉特、辉罕、辉罗彻木衮、赛、宻哷乌克逊舒尔都卓特、乌蘓、占博、提斯博尔济克、乌实拉舒古蘓珠尔罕、光嘉喇皆封金源郡费摩图克、坦温都、乌凌阿阿克、占赫、舍哩纳喇、富珠哩、珠勒根纳、哈塔实嘉、布希卦勒察、阿达尼玛兰、穆延纳哈塔乌蘓、乌绅拜格温都逊、诺延、色赫哩、乌色哈、萨喇、纳顔阿里巴尔坦尼沙、富色里皆封广平郡。乌库哩乌雅、钮祜禄通吉洪、果延、扎博和哩必喇、斡哩、都克达尼玛哈、托罗特、赫舒沙达喇、阿蘓、萨察卓多穆纳木都鲁雅蘓贝额蘓哩爱绅、纳克古勒珲、斡色、索欢、呼雅,皆封陇西郡黒号之姓。唐古、富察珠嘉、䝉古伯苏、钮祜禄、鄂屯钖黙、珠格、爱满都克塔哩、摩年、伊年托诺、苏伯林皆封彭城郡,今从百官志补,载之元制,爵八等。 |
58  | 正一品曰王。从一品曰郡王,正二品曰国公。从二品曰郡公。正从三品曰郡侯。正从四品。曰郡伯,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 |
59  | 《百官志》曰:右勲,爵若上柱国、郡王、国公时有除拜者,馀则止于封赠用之。 |
60  | 明封功臣爵五等 |
61  | 初封功臣,因前代之制,爵有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后子、男,革不封。其有功封公、侯、伯者,皆给诰劵,或世袭,或不世袭,各因其功之髙下为等。 |
62  | 明㑹典曰:洪武十三年,奏定公候封号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世袭者,曰世袭某公某侯,食禄若干石,追封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某将军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谥。某检校官。 |
63  | 等,谨按马端临考功臣后,载检校官。考辽、金、元、明四史,百官志》皆无之。 |
64  | 钦定续文献通考巻六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