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散官》 |
1  | |
2  | 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後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魏黃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自此始也。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齊開府儀同三司如公。梁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自晉以來,又有如開府同三司之儀者,自羊祜始焉。江左亦多有之。後魏亦有之。普泰初,特以尒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齊亦有儀同三司者,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及儀同三司。後周建德四年,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又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隋文帝並以為散官。又諸衛各置開府,府置開府一人。又有儀同府,儀同以下置員與開府同。初開府儀同三司為四品散實官,至煬帝,又改為從一品,同漢魏之制,位次三公。大唐武德七年,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儀同三司為騎都尉。後又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開元以前舊例,開府特進雖不帶職事,皆給俸祿,得與朝會,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罷劇就閒者居之。 |
3  | 特進:漢制,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位在三公下。故成都侯王商以特進領城門兵,置幕府,得舉吏如將軍,是也。後漢皇后父兄,率為特進侯,朝會位次三公。而竇篤進位特進,得舉吏,見禮依三公。自二漢及魏晉以為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太僕羊琇遜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餘官,故給吏卒車服。其餘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列其班位而已,不別給特進吏卒車服。晉惠帝元康中定令,特進位次諸公,在開府、驃騎上,冠進賢兩梁冠,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無章綬。齊時位從公,陳因之。後魏北齊用人,皆以舊德就閒者居之。隋文帝以為散官,不理事。煬帝即位,廢特進官。大唐為文散官。 |
4  | 光祿大夫以下:秦時,光祿勳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大夫。銀章青綬。掌議論,屬光祿勳。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無常事,唯顧問應對,詔命所使,無員。後漢光祿大夫三人。凡諸國嗣王之喪,則掌弔,多以為拜假賵贈之使及監護喪事。魏氏以來無員,轉優重,不復以為使命之官。其諸公告老,皆家拜此位;及在朝顯職,復用加之。及晉受命,置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而光祿大夫如故,加金章紫綬,並與卿同。進賢兩梁冠,黑介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并祿賜、班位、吏卒皆與特進同。復以為優崇之制,而諸公遜位,不復加之。其以為加官者,唯假章綬、祿賜、班位而已,不別給車服、吏卒也。或更拜上公,或以本封食公祿。其諸卿尹中朝大官年老致仕者,及內外之職加此者,前後甚眾。由是或因得開府,或進加金章紫綬,又復以為禮贈之官。本已有卿官者,不復重給。其餘皆給。其假銀章青綬者,位在金紫將軍下,諸卿上。泰始中,唯太子詹事楊珧加給事中光祿大夫。加兵之制,諸所供給依三品將軍。其餘自如舊制,終武惠孝懷三世。宋氏因之。齊左右光祿大夫,皆據舊齒,位從公,開府置佐吏如公。年重加親信二十人。魏晉以來無員。以左右光祿大夫、光祿三大夫皆銀章青綬,其重者詔加金章紫綬,則謂之金紫光祿大夫。其重者既有金紫之號,故謂本光祿為銀青光祿大夫。樂安任遐為光祿,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啟轉為金紫,是也。猶屬光祿勳。梁又有左右金紫光祿大夫,視吏部尚書,左右光祿大夫視諸曹,并養老病。陳因之。自晉以後多為兼官。後魏有光祿大夫,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北齊皆以舊德就閒者居之,與特進同。後周有左右金紫、左右銀青四光祿大夫。隋有光祿大夫、左右光祿大夫,皆為散官,不理事。大唐初猶有左右之名。貞觀以後,唯曰光祿大夫、金紫光祿、銀青光祿,並為文散官。 |
5  | 正議大夫、通議大夫,皆隋置散官,蓋取秦大夫掌論議之義。大唐並因之。 |
6  | 太中大夫,秦官,亦掌論議。漢因之。後漢置二十人。魏以來無員。晉視中丞、吏部,絳朝服,進賢一梁冠,介幘。泰始末,詔除王覽為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梁、北齊皆有,大唐亦有之。 |
7  | 中大夫,秦官。漢武改為光祿大夫。自後無聞。北齊有之,大唐又置之。 |
8  |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後漢因之,後置三十人。魏晉無員。齊梁視黃門侍郎,品服冠幘與太中同。陳亦有之,大唐又置之。 |
9  | 朝議大夫,隋置散官,以取漢諸大夫得上奉朝議為名。大唐因之。 |
10  | 朝請大夫,隋置散官,取漢將軍公卿年高德重者,以列侯就第特進奉朝請之義。大唐因之。 |
11  | 朝散大夫,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正議以下,今並為文散官。 |
12  | 朝議郎、承議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
13  | 通議郎,隋置散官。大唐改通議為奉議郎。 |
14  | 通直郎,隋置,三十人。蓋采晉宋以來諸官皆有通直,謂官高下而通為宿直者也,因此為名。大唐因之。 |
15  | 朝請郎,隋置散官。蓋采晉、宋、齊、梁、陳並有奉朝請員為名。大唐因之。 |
16  | 宣德郎、朝散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
17  | 游騎尉,隋置散官。大唐改為宣義郎。蓋取梁宣義將軍之名。 |
18  | 給事郎,徵事郎、承奉郎,並隋置散官。大唐因之。 |
19  | 承務郎,大唐置,蓋因隋尚書省二十四司承務郎之名也。 |
20  | 儒林郎,隋置散官,蓋取前史儒林傳之義。大唐因之。 |
21  | 登仕郎,大唐置。 |
22  | 文林郎,隋置散官,蓋取北齊文林館徵文學之士以充之義。大唐因之。 |
23  | 將仕郎,隋置散官。大唐因之。自朝議郎以下,今並為文散官。 |
《武散官》 |
1  | 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定令,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光武中興,以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三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復罷。魏、晉、齊並有之。梁雜號中亦有。陳後主以蕭摩訶為侍中、驃騎大將軍,加左光祿大夫,特開黃閤,施行馬,聽事寢堂置鴟尾,如三公制。後魏初,加大則在三司上。太和中制,加大則在都督中外諸軍下。後周亦有之。隋開皇中,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將軍各二人。十七年,頒銅獸符於驃騎、車騎府。煬帝改驃騎為鷹揚郎將,改車騎為鷹揚副郎將。大唐復改為車騎、驃騎,其制如開皇而益復微矣。故武德元年詔,以軍頭為驃騎將軍,軍副為車騎將軍。後皆省之。顯慶元年,乃復置驃騎大將軍,為武散官。 |
2  | 輔國將軍:後漢獻帝置輔國將軍,以伏完為之。晉王濬平吳後,拜輔國大將軍。有司奏輔國依比未為達官,不置司馬,不給官騎。詔依征、鎮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置司馬。宋明帝泰始四年,改為輔師將軍,後廢帝昱元徽二年復故。梁、後魏、後周、隋並有之。大唐輔國大將軍為武散官。 |
3  | 鎮軍將軍以下:鎮軍大將軍,魏置,文帝以陳群為之。晉則楊駿、胡奮並領鎮軍將軍。齊、後周、隋亦有之。大唐因之。 |
4  | 冠軍將軍,魏置,以文欽為之。蓋因史記楚義帝以宋義為卿子冠軍、漢武帝以霍去病功冠三軍封冠軍侯之義也。晉亦有之。金章紫綬,給五時朝服,武冠,佩水蒼玉。歷代並有。大唐因之。 |
5  | 雲麾將軍,梁置雜號。陳及大唐並有之。 |
6  | 忠武將軍,梁置雜號。陳有之,大唐因之。 |
7  | 壯武將軍,梁置雜號。陳有之,大唐因之。 |
8  | 宣威將軍,大唐置。 |
9  | 明威將軍,梁置雜號。後魏亦有之。大唐因之。 |
10  | 定遠將軍,梁置雜號。大唐因之。 |
11  | 寧遠將軍,晉置。大唐因之。 |
12  | 游騎將軍,魏置。陳有之。大唐因之。 |
13  | 游擊將軍,漢置。武帝以蘇建、韓說為之。後漢鄧晨亦為之。晉及陳並有之。大唐因之。又置懷化大將軍、歸德將軍以授蕃官。 |
14  | 諸校尉:漢武帝初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校尉為八校,各有司馬。後漢以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為五校,皆掌宿衛兵,各有司馬,並屬北軍中候。時五校官顯職閒而府寺寬敞,輿服光麗,伎巧必給,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至靈帝,又置西園八校尉。自魏晉以下,五校之名與後漢同。唯後魏五校各置二十人。 |
15  | 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射聲校尉,虎賁校尉,城門校尉,驃姚校尉,護烏桓校尉,戊己校尉,護羌校尉,儒林校尉,南蠻校尉,南夷校尉,西戎校尉,寧蠻校尉,護三巴校尉。 |
16  | 武騎尉、屯騎尉、驍騎尉、游騎尉、飛騎尉、旅騎尉、雲騎尉、羽騎尉、建節尉、奮武尉、宣惠尉、綏德尉、懷仁尉、守義尉、奉誠尉、立信尉,都十六尉,並隋置,以為武散官。 |
17  | 昭武、振威、致果、翊衛、宣節、禦侮、仁勇、倍戎八校尉,各有副尉,並大唐采前代諸校尉以下舊名置。自鎮軍將軍以下為武散官。 |
《勳官》 |
1  | 上柱國、柱國,皆楚之寵官。楚懷王使柱國昭陽將兵攻齊。陳軫問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是也。歷代無聞。至後魏孝莊,以尒朱榮有翊戴之功,拜為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及榮敗後,天柱及柱國將軍官遂廢。至大統中,始以宇文泰為之。其後功參佐命、聲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時宇文泰任總百揆,督中外軍事。元欣以魏氏懿戚,從容禁闥而已。其餘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凡十二大將軍。當時榮盛,莫以為比。其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其後功臣位至柱國者眾矣,咸是散秩,無復統御也。後周建德四年,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置上柱國、柱國,以酬勳勞,並為散官,實不理事。大唐改為上柱國及柱國。 |
2  | 秦有護軍都尉,漢因之。高帝時,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然則復以都尉為中尉。武帝元狩四年,以護軍都尉屬大司馬,於時復為都尉矣。哀帝元壽元年,更名曰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漢東京省。班固為大將軍中護軍,隸將軍幕府,非漢朝列職。魏武帝為丞相,以韓浩為護軍,史奐為領軍,亦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魏初因置護軍將軍,主武官選,隸領軍。晉世則不隸矣。元帝永昌元年,省護軍并領軍。明帝太寧二年復置。魏晉江右領護各領營兵。江左以來,領軍不復別置營,總管二衛、驍騎、材官諸營,護軍猶別有營也。宋護軍將軍一人,掌外軍。領、護資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齊、梁、陳並有之。北齊護軍府統四中郎將,皆置佐史。隋煬帝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副將軍,將軍無則一人攝。尋改護軍為虎賁郎將。大唐采前代舊名,置上護軍、護軍。 |
3  | 輕車將軍,漢武帝置,以公孫賀為之。又有輕車校尉。梁、陳、後魏、北齊亦有輕車將軍。大唐采舊名,置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 |
4  | 騎都尉,漢武帝置,以李陵為之。更始初亦有,故時謠云:「爛羊胃,騎都尉。」晉以後歷代皆有之。大唐采舊名,置上騎都尉、騎都尉。 |
5  | 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並隋置,為武散官。大唐采置,自上柱國以下並為勳官。 |
《后妃》 |
1  | |
2  | 昔帝嚳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為正妃,餘三小者為次妃。帝堯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謂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說云「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則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嚳,立正妃,又三二十七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嬪也,世婦也,女御也,五者相參,以定尊卑焉。故禮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諸侯之夫人皆命於天子。「夫人不命於天子,自魯昭公始也」。 |
3  | 漢興,因秦之稱,帝祖母稱太皇太后,帝母稱皇太后,正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婕妤、娙娥、容華、充衣、昭儀、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上家人子、中家人子。其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皇孫妻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光武中興,悉闕此號,唯皇后如舊。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皆無祿秩,四時賞賜而已。魏武帝因西漢置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文帝增置貴嬪、淑媛、脩容、順成、良人。明帝又增淑妃、昭華、修儀。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晉因魏制。宋初,多因舊制。孝武帝孝建三年,置貴妃,進貴嬪,貴人,以為三年人。又置昭儀、昭容、昭華,以代修華、脩儀、脩容。又置中才人、充衣,以為散位。其後或省或改,不能悉舉。廢帝即位,上明帝陳貴妃尊號曰皇太妃,依晉孝武李太妃故事,置家令一人。改諸國太妃曰大妃。其江左四代,互相沿襲,無大異同。自後魏以下,班號謬亂,不足為紀。大唐內官有惠妃、麗妃、華妃三人,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六人,美人四人,才人七人,宮官有差。 |
4  | 凡三代之制,諸侯之婦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自世婦以下者,自稱曰婢子。凡婦人無爵,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至秦漢,婦人始有封君之號。公主有邑司之制。元壽二年,始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伙無得擅徵補。其餘多闕。 |
5  | 大唐外命婦之制:諸王母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及國公母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母妻為郡夫人,四品母妻為郡君,五品母妻為縣君。散官同職事。若勳官四品有封,母妻為鄉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各視夫子之品。其不因夫子別加邑號者,夫人云某品夫人,郡君云某品郡君。諸庶子有五品以上官封者,若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為太妃以下。中宗時,韋皇后表請諸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許同見任職事,聽子孫用蔭,門施棨戟。制從之。開元八年五月敕:「準令王妻為妃,文武官及國公妻為國夫人。母加太字。一人有官及爵者,聽從高敘。但王者名器,殊恩或頒異姓,妻合從夫受秩,甲令更無別條。率循舊章,須依往例。自今已後,郡嗣王及異姓王母妻,並宜準令為妃。」貞元六年,太常卿崔縱奏:「諸國王母未有封號,請遵典故為某國太妃。」吏部郎中柳冕等狀稱:「歷代故事及六典,無公主母稱號。伏請降於王母一等,命為太儀,各以公主本封加太儀之上。」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