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 |
3  | 羣祀考》 |
4  | 雜祠淫祠 |
5  | 宋寜宗慶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為廣祐王,廟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寜九年,封威徳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顯,至是封廣佑王,理宗淳祐十一年,再加普濟恭帝徳祐元年,加威徳英靈。 |
6  | 四年,封紹興府寜濟廟潮神為孚佑王。先是,徽宗政和六年,封順應侯,孝宗淳熙末,以衞髙宗靈駕功,加忠應翊順靈佑公,至是晉王爵,加莆陽順濟聖妃,號助順。 |
7  | 神,莆陽湄州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殁,廟祀之,號通賢神女,屢著靈顯、髙宗。紹興二十六年,以郊典封靈恵夫人,屢加昭應崇福善利。光宗紹熙元年,易爵以妃,至是加助。順帝嘉定元年,加顯衞。十年,加「英烈神之祠,不獨盛於莆、閩、廣江、浙淮甸皆祠焉。封漢張衡為昭應侯。 |
8  | 廟在新喻縣,祀漢張衡。水旱,有禱必應。淳熙十六年,賜額「賢恵」,至是始加封爵。 |
9  | 嘉定元年,封林浦為通濟王。 |
10  | 浦,唐末人,避地海濱,鑿井以給行人,謂之「林公井」。及卒甚著,顯應里人祀之,有司上其狀,賜封號。三年,封唐寨將夫人虞氏為顯祐夫人,賜廟額冥。助廟在英徳縣,是年賜封號敕云:「生能抗巢賊之鋒,殁能制峝㓂之暴,有嘉一婦之節,殆過百夫之強,况雨𤾉之致祈,復利澤之随著,可無美號,以答陰功,用正小君之名,大彰顯佑之實。 |
11  | 田年,封全州顯祐廟神為威信侯。 |
12  | 廟祀唐邢州守柴崇□。孝宗隆興元年賜額,顯佑及是加封。 |
13  | 十一年十月,加泉山清源洞沖應善利靈濟真人,號昭博。 |
14  | 真人,姓蔡氏,泉州人。事唐為金部員外郎、太原守,晚棄官學道,既仙去,靈蹟顯著。徽宗崇寜中,始封虛應先生,紹興九年,封沖應真人。二十三年,加封善利。乾道三年,又加靈濟。是嵗,州守真徳,秀以旱禱有應,上請加號昭博。 |
15  | 十七年,加封臨安忠清廟神為忠武英烈威徳顯聖王,神為伍員,廟在臨安吳山。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始封英烈王。政和六年,加威顯。紹興三十年,加忠壯,至是別加八字。後理宗嘉熙三年,海潮大溢,京兆趙與懽禱於神而息,奏即廟中建英衞閣,並封王妃協清夫人,父奢、兄尚皆加封號。 |
16  | 又錢塘協順廟祀宋陸圭及其三女。淳祐中,扞潮有功,封廣陵侯,三女封顯濟通濟永濟夫人,賜額協順。傍有小廟祀十二,潮神各主一時。 |
17  | 嘉定間,永春縣樂山神祠禱雨有應,郡守蔡襄請於朝,封善利王,賜額顯濟從神,陳益累封仁福王,黄志累封輔國忠恵侯,又封秀水順濟龍王廟為靈澤侯。理宗寳慶三年,封徐偃王為靈恵慈仁聖濟英烈王,廟在龍㳺縣徐山下。唐元和中,刺史徐放重建韓愈為廟碑,屢毀於火,至是,郡守袁甫重新之,請於朝,加王封號,並封王妃。協濟夫人,子寳宗祐順侯,寳衡祐徳侯,寳明祐澤侯。 |
18  | 紹定六年,封古田、黃師葢為靈祐侯,賜廟額顯應。時又有閩縣廣應廟,祀漢,閩越王郢第三子,以禱雨有應。唐封龍驤侯,五代時,封𢎞潤王。熙寜八年,封沖濟廣應王。紹興十一年,加封靈顯帝。紹定間,加封孚祐。 |
19  | 端平元年,加武夷沖妙真君,號孚恵。 |
20  | 武夷山沖祐觀之側有㑹真廟祀山之主神,魏子騫以秦時上昇,厯代祭用乾魚。哲宗紹聖中,京師兩浙大旱,遣使迎真君蛻骨於太一宫,甘雨十日,封沖妙真君。端平初,京師復旱,又迎之,雨隨至,加封孚恵廟中從神潘遇,頗著靈蹟,並封協濟侯。 |
21  | 嘉熙元年,加封靈應廟神。鮑葢為忠嘉神聖威烈恵濟廣靈王。 |
22  | 神,鄞人,生晉太始中。既殁,屢著靈異,厯代封號不絶。二年,封永福縣神長者三郎,為廣靈將軍,次四郎,助聖将軍。 |
23  | 至四年,長進封協忠侯,次助順侯。時又有履㤗將軍孫顯忠,錢塘人,仕吳越,故有廟在西湖。嘉熙中,趙與懽尹京禱雨有應,奏封天澤侯,重為建廟,賜額孚應。淳祐元年,封梅川侯為威應公。 |
24  | 侯姓陳氏,失其名事。王審知有功於民,民為立廟。紹興元年,賜額徳威。三十年,封昭顯侯,尋改英恵靈顯,至是封公。 |
25  | 封靈應廟神為道愛侯。 |
26  | 廟在古田縣,寜宗嘉定間建祀邑,令李堪端平三年賜額靈應,至是加封爵,後復加孚恵。 |
27  | 又古田縣臨水洞神邑人陳昌女,淳祐中封崇福昭恵慈濟夫人,賜額順懿福清縣神,陳姓能,禁虎為暴。淳祐中,封顯濟靈祐侯,賜額孚應。 |
28  | 五年,封懐安縣神張徳清為慈濟侯,賜廟額善應。八年,封東天目山龍神為靈祐公,賜廟額恵濟。十一年,賜閩縣故唐將劉行全兄弟廟額顯應行全淮甸人,弟徳全待全黃巢之亂,禦㓂有功,閩人為立廟,是嵗大旱,禱雨立應,請於朝,賜今額。寳祐四年,改封廣恵廟神為真君。 |
29  | 神張渤血,食廣徳軍之祠山,仁宗康定元年,始封靈濟王。崇寜三年,賜廟額廣恵,累封正祐昭顯威徳聖烈王,至是改封真君,凡再加曰正祐聖烈昭徳昌福。南渡初,建廟錢塘門外之霍山,既又別為祠於金地山,以便祈禱。 |
30  | 開慶元年,封閩縣陳礹為仁濟侯,弟巖惠濟侯祠。始剏於閩之蘆川,祀唐觀察使陳巖及其兄礹。仁宗嘉祐七年春一夕,雷雨大作,遷於飲井山之西麓。開禧、嘉定間,屢禱輒應。寳慶元年,賜額顯應,至是始加封號。 |
31  | 度宗咸淳二年,封連江靈顯廟神黃葢為福恵侯,封故錢塘令朱蹕為顯忠侯。 |
32  | 初,髙宗建炎三年十二月,完顔宗弼侵臨安,錢塘令朱蹕帥民兵逆戰,遂遇害。時尉曹十将金勝,祝威亦戰殁,鄉人收瘞二人,即其地立祠,曰金祝二太尉廟。淳祐十年,賜廟額靈衞。景定二年,詔侯二神曰忠佐忠佑。至是,漕使以請,始封朱令為侯,並祀於廟。又縣人岳琚輸家財募勇士,同尉曹十將死戰退,敵里人祀之。咸淳四年,詔封忠翊侯,賜額顯功,改封漁溪廟神虞雄為徳顯公。 |
33  | 雄閩王牙,將戰殁漁溪民廟祀之。紹興二十六年,賜額昭應。乾道二年,加封恵濟。是年,改封。五年,封建安靈濟侯林旺為顯祐公。 |
34  | 廟在建安。政和初,封通靈尊勝太保。嘉熙三年,加封靈濟侯。是年,郡城大火,神降雨滅火。有司以聞,封顯祐公妻唐氏,封協靈翊恵夫人。 |
35  | 封沅州英顯廟神為䕶國侯。 |
36  | 神林姓,唐時為溪洞首領,殁為神。紹興中,陰助討賊。乾道間,賜額英顯,至是加封爵。 |
37  | 七年,封林僾為福恵侯,子衎協恵侯。 |
38  | 閩人林僾及其子衎以孝義稱,里人祀之,祈禱輒應。康定間,賜額顯靈,及是,父子並封。 |
39  | 封龍宮顯應廟神為祐文侯。 |
40  | 神龎,琯莆人,以殄㓂驅癘,反風降雨,特加封爵,封尤溪正順廟神為廣恵將軍。 |
41  | 神謝祐,尤溪人。從劔浦黃裳,學素慕張廵忠烈,及卒,數著異蹟。嘉定二年,立廟以祀。紹定二年,封靈恵將軍,至是加廣恵。 |
42  | 遼太宗天顯三年四月,祭麃鹿神。 |
43  | 聖宗統和四年十一月,祭麃鹿神。 |
44  | 䓁謹按遼俗,好射麃鹿,毎出獵,必祭其神,以祈多獲。 |
45  | 地理志曰:永州木葉山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廻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軍興必告之,乃合符𫝊箭於諸部。 |
46  | 又禮志曰:嵗除初夕,勅使及伊勒希巴率執事郎君至殿前,以鹽及羊膏置爐中燎之,巫及太巫以次贊祝火神訖,閤門使贊皇帝面火再拜,初皆親拜,至道宗,始令伊勒希巴拜之。 |
47  | 穆宗應厯十四年正月,奉安神纛。 |
48  | 興宗重熙十八年六月,行十二神纛。 |
49  | 十二月,以黑兔祭神。 |
50  | 景宗保寜三年十月,以黒白羊祀神。 |
51  | 七年五月,祭神姑。 |
52  | 聖宗統和十六年五月,祭白馬神。 |
53  |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正月,加鄭州河陰縣黃河神號曰昭應順濟聖后,賜廟額靈徳善利」。 |
54  | 尚書省奏言:「鄭州河陰縣聖后廟,前代河水為患,屢禱有應,嘗加封號廟額,今因禱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贈」。帝從其請,特加號賜額嵗,委本縣長官春秋致祭。元世祖至元五年正月,上都建城隍廟。七年,大都始建廟,封神曰祐聖王。文宗天厯二年八月,加王及夫人,號曰「䕶國保寜。 |
55  | 十五年正月,封磁州神崔府君為齊聖廣祐王。元好問崔府君廟記》曰:「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謂之亞嶽,或謂之顯應。王者皆莫知所從來。府君,定平人,太宗時為長子令,有恵愛之風,本道採訪使與長子尉、劉內行弗備,且有贓賕之鄙。時縣有虎害府君,謂二人者宜當之。已而果然。及一孝子為所食,乃以牒攝虎,至使服罪,一縣以為神,而廟祀之。 |
56  | 七月,建漢祖天師正一祠於京城。 |
57  | 十月,祠成,詔張留孫居之。 |
58  | 釋老𫝊曰: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則待以客禮,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子與棣與材嗣成宗大徳。八年,授與材正一教主,領三山符籙,其徒張留孫從宗演入朝,世祖與語,稱㫖留侍闕下,祈禱輒應,即命留孫為天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建崇真觀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専掌祠事。 |
59  | 䓁謹按正一祠,疑即釋老𫝊中之崇真觀也。𫝊稱建於兩京,則上都亦有之矣。 |
60  | 八月,封泉州神女號䕶國明著靈恵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
61  | 其後二十五年六月,又加封廣祐明著天妃大徳。三年二月,加䕶國庇民,天厯二年十月,加廣濟福恵賜廟額靈慈,遣使代祀順帝。至正十四年十月,再加輔聖䕶國。 |
62  | 《祭祀志》曰:南海女神靈恵夫人,至元中,以䕶海運有竒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䓁處,皆有廟。皇慶以来嵗,遣使賫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鋌,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 |
63  | 䓁謹按天妃封號,至天厯二年始加至「十」字,不應至元十五年已加十二字。又二十五年六月但稱「加南海明著天妃」為「廣祐明著天妃」,即《祭祀志》亦曰神號積至十字,則十五字之封,似止明著二字,無驟加「十」二字之理。史書沿誤,無可是正,姑存以俟考。 |
64  | 成宗大徳三年二月,加觧州鹽池神恵康王曰廣濟資寳王曰永澤,浙西鹽官州海神曰靈感𢎞祐公,吳大夫伍員曰忠孝威恵顯聖王。 |
65  | 㤗定帝㤗定元年正月,封觧州鹽池神曰靈富公。三年六月,遣使祀之。 |
66  | 䓁謹按㤗《定帝紀》,又載,致和元年改封鹽池神為靈富公,靈富之號已見㤗定元年,及是改封,宜有加字,葢史失之。或一事兩載,皆不可考矣。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仁宗延祐七年四月祭遁甲神於香山。英宗至治三年十一月,㤗定帝即位,祭遁甲五福神。天厯二年八月,遣毛頴達祭遁甲神於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 |
67  | 顧炎武《北平古今記》曰:香山有金章宗祭星臺》,於史無所考,或是元時祭遁甲之地。 |
68  | 英宗至治元年五月,海漕糧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三年二月,糧至,復祀之。順帝至元二年九月,海運糧至,遣使致祭。 |
69  | 㤗定帝㤗定元年二月,加封廣徳路祠山神張真君曰普濟寜國路廣恵王曰福祐。 |
70  | 七月,加封溫州故平陽侯曰英烈侯。 |
71  | 二年七月,遣鄂勒博祀宅神於北部行幄,遣使代祀龍虎、武當二山。 |
72  | 順帝至元三年四月,遣使降香於龍虎、三茅、閣皂諸山。 |
73  | 八月,作天妃宮於海津鎮。 |
74  | 十一月,加封廬陵江神曰顯應。 |
75  | 致和元年正月,加封幸淵龍神曰福應昭恵公。文宗天厯元年九月,加封漢將軍闗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祠其廟。 |
76  | 至順二年正月,封䝉古巫者所奉神為靈感昭應䕶國忠順王」,號其廟曰靈佑」。 |
77  | 三年五月,太常博士王瓚請禁封非祀典之神。瓚言:「各處請加封神廟,濫及淫祠。按《禮經》,以勞定國,以死勤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其非祀典之神,今後不許加封」。制可。 |
78  | 順帝至元三年六月,加封文始尹真人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徐甲為垂元感聖慈化徳御真君庚桑子洞靈感化超蹈混然真君,文子通元光暢昇元敏誘真君,列子冲虛至徳遁世逰樂真君莊子南華至極雄文𢎞道真君。 |
79  | 五年五月,加封瀏陽州道吾山龍神為崇恵昭應靈顯廣濟侯。 |
80  | 至正元年閏五月,改封徽州土神汪華為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 |
81  | 四年十二月,禁淫祠。 |
82  | 二十年八月,加封福建鎮閩王為䕶國英仁武烈忠正福徳鎮閩尊王。 |
83  | 明太祖洪武元年十二月,立旗纛廟。 |
84  | 先是,禮官言:「軍行旗纛所當祭者,考之於古旗,謂牙旗。黃帝出軍訣曰: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凡始竪牙,必祭以剛日。纛謂旗頭太白。陰經曰:大將軍中營建纛。天子六軍故用六纛。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廟京師春用驚蟄,日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乃命立廟於都督府治之後,題主曰軍牙之神、六纛之神,仍令天下衞所於公署後立廟京都之祭,牲用太牢幣,黒色,籩豆各八,簠簋各二,登鉶各一,以都督為獻官。衞所指揮使初獻,僚屬亞終獻,祭用少牢儀物,殺京師王國,則遣武官戎服行禮。嵗春秋,皇帝合祭神祗於城南,仍列旗纛於太嵗諸神之次。七年二月,詔皇太子率諸王詣閱武塲,祭旗纛,為壇七,各用羊豕一、帛色赤行三獻禮。是日,皇太子及諸王皆具儀衞,執事者捧旗纛於馬上,以序前行,至壇,皇太子先行禮,次諸王禮畢,諸王詣皇太子行幕,進胙訖,奉旗纛還宮。九年正月,别建旗纛廟於山川壇左,定以躬祀山川日,遣旗手衞官行禮。其正祭旗頭、大將、六纛、大神、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鼔角銃礟之神、弓弩、飛鎗、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祗五昌䓁衆,凡七位共一壇,南向。祭物視先農,帛七黒二白五,瘞毛血、望燎,與風雲雷雨諸神同。祭畢,設酒器六,於地刺雄鷄六,血釁之。霜降日,又祭於教塲。嵗暮享太廟,日祭於承天門外,後罷霜降之祭。凡旗纛皆藏內府,祭則設之。成祖永樂中,又有神旗之祭,専祭火雷之神。毎月朔望,神機營提督官祭於教塲,牲用少牢。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 |
85  | 帝謂中書及禮官曰:「城隍神,厯代所祀,宜新封爵」。遂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開封為顯聖王,臨濠為貞祐王,太平為英烈王,和州為靈䕶王,滁州為靈祐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章服,京都衮冕十有二章,封王公者九旒,九章侯伯七旒七章,命詞臣撰制文頒之。時諸神祗止合祭於城南享祀之所,未有壇壝専祀,乃議建壇祀天下神祗,畧曰:「城隍之祀,莫詳其始,先儒謂既有社,不應復有城隍,故唐李陽氷縉雲城隍記謂祀典所無,惟吳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徳裕所建張說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則不獨吳越為然,又蕪湖城隍建於吳赤烏二年,髙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又不獨唐而已。宋以來,其祀遍天下,或錫廟額,或頒封爵,或遷就傅㑹,各指一人為神姓名。按唐張說祭荊州城隍文曰:致知産物助天育人。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則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今宜祔祭於嶽瀆諸神之壇」。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七年,從祀郊壇。二十一年,復以從祀,罷山川壇春祭。世宗嘉靖九年,並罷山川壇從祀,嵗以仲秋祭旗纛日致祭。凡聖誕節及五月十一日神誕,皆遣太常寺卿行禮。國有大事則告廟,在王國者王親祭之,各府、州、縣守令主之。 |
86  | 三年,詔天下府州縣立城隍廟,其制髙廣,各視官署正衙,几案皆同。置木主,撤塑像,取其泥塗壁,繪以雲山。九月,京師廟成。主用丹漆字,塗以金,旁飾龍文,迎主入廟,用王者儀仗,帝親為文以告。六年,製中都城隍神主成,如京師之制,遣官賫香帛奉安。禮臣請有事合祭,以何主為上?帝命以建都所在為上。二十年,京師改建廟,詔劉三吾曰:「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監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其書所由於石。永樂中,建廟北京都城之西,曰大威靈祠。英宗正統十二年,以脩城重建。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廟燬再建。 |
87  | 春明夢餘録曰:城隍之名見於易,若廟祀則莫究其始。唐李陽氷謂城隍神,祀典無之,惟吳、越有耳。宋、趙與時辨其非,以蕪湖城隍祠建於呉赤烏,二年,不始於唐。然考記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此正祭城隍之始。春秋傳:「鄭災祈於四。鄘,宋災,用馬於四鄘,皆其證也。庸字不同,古通用耳。由是觀之,城隍之祭,葢始於堯矣。 |
88  | 䓁謹按城隍是保」二語為張九齡祭城隍,文禮志》誤作「張說」。又《實録》載洪武二十年京師改建城隍廟,《禮志作二十一年,亦誤,並改正。 |
89  | 命築壇於後湖,祀馬祖諸神。 |
90  | 勅禮官定儀奏言周官校人,春祭馬祖,天駟星也。夏祭先牧,始養馬者。秋祭馬社,始乘馬者,冬祭馬𡵯,乃神之災害馬者。隋用周制,祭以四仲之月,唐、宋因之。今定春秋二仲月甲戊、庚日,遣官致祭,為壇四,牲用少牢,幣白色,籩豆各四,簠簋登各一,樂用時樂,行三獻禮。五年,并諸神為一壇,嵗止春祭。六年二月,置羣牧監於滁州,建司馬神祠於柏子潭,遣官致祭。每嵗春秋二仲,有司祠以少牢。永樂十三年二月,建馬神祠於都城蓮花池,其南京馬神,則南太僕主之。《太祖實録》曰:洪武四年,蜀明昇獻良馬十,其一色正白,長丈餘,首髙九尺,足髙七尺,有肉隠起,項下貫膺絡腹,精采流動,不可加韉勒。帝謂「天生英物,必有神司之」,命太常以少牢祀馬祖,囊沙四百斤壓之,日令人騎行,苑中乆之漸馴,後帝夕月於清涼山,乃乘以出。比還,大恱,賜名飛越峯,復命祀馬祖。 |
91  | 三年六月,禁淫祠。 |
92  | 制曰:「朕思天地造化,能生萬物而不言,故命人君代理之,前代不察乎?此聴民人祀天地祈禱,無所不至,瀆禮僣分,莫大於斯。古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士庻各有所宜,祭民間合祭之神,禮部其定議頒降,違者罪之」。於是中書省臣䓁言:「凡民庻祭先祖嵗,除祀竈鄉村,春秋祈土糓之神,凡有災患,禱於祖先,若鄉邑郡厲祭,則里社郡縣自舉之。其僧道建齋設醮,不許奏章,上表投拜,青詞亦不許塑畫天神地祗。其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覡、扶鸞禱聖書、符咒水諸術,並加禁止,庻㡬左道不興,民無惑志」。從之。十二月,命祭無祀鬼神。 |
93  | 帝以兵革之餘,死無後者,其靈無所依,命舉其禮,禮官言:「按《祭法:王祭㤗厲,諸侯祭公厲,大夫祭族厲。又士喪禮:疾病禱於厲。鄭氏謂,漢時民家皆秋祠厲,則此祀達於上下矣。《春秋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後世不舉其祭無依之鬼,乃或依附土木,為民禍福,以邀享祀,葢無足怪。今定京都、王國各府州縣及里社,皆祭祀之,使鬼無所歸者,不失祭享,則災厲不興,亦除民害之一道也」。從之,命京都築壇於元武湖中,天下府州縣皆設壇於城北各里,又立壇以祭,嵗以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長吏率僚佐候,晡時致祭。牲用羊豕各三炊三石米飯。前期七日,檄城隍祭日,正壇設城隍位羊一、豕一。壇下東西席地,焚香列炬,各設羊一、豕一,並飯羮以祭壇南。立石刻祭文:京都曰泰厲,王國曰國厲,府州曰郡厲,縣曰邑厲,里曰鄉厲,著為式。 |
94  | 二十六年七月,遣禮部員外郎潘善應䓁往廬山祠周顛仙。 |
95  | 顛仙姓周,自言建昌人,病顛入南昌,行乞常趨省府,曰:「告太平」。不數年,天下果亂,陳友諒引兵入南昌,顛仙隠跡不見。及帝自将伐友諒,既定南昌,將還,顛仙從道左拜謁,潛隨至金陵,遇帝,出輒趨進曰:「告太平告」。太平間見。詞多隠語。友諒復圍南昌,帝勒兵往援,因與偕行,乆之,縱還廬山。友諒敗死,遣人往求之,不得。洪武癸亥秋,有僧覺,顯自言廬山岩中老人使來見,帝以其誕卻之。至是,帝不豫,前僧復徒跣,至云周顛仙遣進藥,帝不納。僧具言前事,乃餌之,有菖蒲丹砂之氣。是夕疾愈,僧亦去,不知所之。帝遂親為文,勒石紀其事,命善應䓁往祠焉。 |
96  | 䓁謹按明㑹典,南京神廟,初稱十廟,北極真武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道林真覺。普濟禪師,寳志以三月十八日,都城隍以八月祭帝王後一日,祠山廣恵張王,渤以二月十八日五顯、靈順以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皆南京太常寺官祭,合蔣子文、卞壺曹彬、劉仁贍福夀諸廟為十廟,後增功臣廟為十一,又闗公廟以四孟嵗暮,及五月十三日天妃廟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太倉神廟以春秋仲月望日,凡祭皆少牢,惟真武與真覺禪師素羞諸神,雖不盡應祀典,然皆太祖所定,有明,一代因之,而不敢廢異於淫祀,邀福者,特附載之。成祖永樂三年正月,建天妃廟於直沽,從平江伯陳瑄請也。五年,復建天妃宮於龍江闗。七年,封䕶國庇民妙靈昭應𢎞仁普濟天妃,賜廟額曰𢎞仁普濟。 |
97  | 十二年三月,建真武廟於北京。 |
98  | 「開國靖難,神多效靈」。至是特建廟於皇城北海子橋之東。武宗正徳二年,改靈明顯祐官祭日,同南京。十六年十二月,武當山宮觀成,賜名太岳,太和為祀神祝釐之所,又即天柱峯頂冶銅為殿,飾以黃金,範真武像,於中選道士九人為提㸃,秩正六品,分主宮觀祀事。嘉靖三十一年,重脩,賜坊曰治世元岳。十五年三月,建洪恩靈濟宮,於北京祀徐知證,知諤知證,知諤為徐溫子,及知誥代楊氏有國,封知證為江王,知諤為饒王,嘗帥兵入閩靖羣盜,閩人徳之,立生祠於金鰲峯北。未㡬,相繼化去,降神於閩,益䖍祠祀,累著靈應宋髙宗賜額靈濟。是年,帝寢疾,醫藥㒺效,禱之即瘳,乃立廟於皇城西,封金闕玉闕真人。十六年,改封真君,神父亦封真君,母配皆仙妃。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加稱上帝,父母及配稱聖帝元君,嵗正旦、冬至,神誕日,遣重臣致祭。孝宗𢎞治十八年,以大學士劉健䓁言,乃罷遣,止令太常寺官行禮,國有大事,則告福州神祠,毎六年一挂袍,初遣官齎送神宗,萬厯四年止,令本省布政司官更換。 |
99  | 黃虞稷《蟫窠別志》曰:南唐前後遣將攻閩者,具載於史,未嘗有知。證知諤領兵之事,則所云屯兵金鰲峯下者,妄也。且知諤之死在昇元二年,知證卒於保大五年云。兄弟相繼化去,尤妄之妄矣。二百年来,淫祀矯誣,無有能正之者。倪岳、周洪謨䓁亦但言其簒臣逆子,不宜載祀典,未能舉史𫝊事實始末,以證流𫝊之訛,宜當時之不能盡革也。仁宗洪熙元年二月,封大小青龍神。 |
100  | 平則門外三十里盧師山有潭,世𫝊有大小二青龍,遇旱,致禱輒雨,是年乆旱,即潭上禱焉,雨隨注。乃封大青龍為𢎞濟,小青龍為靈顯,嵗以春秋仲月遣官致祭。 |
101  | 宣宗宣徳七年七月,命祀髙郵湖神祠,平江伯陳瑄言:「髙郵城西北湖中有神祠祀耿遇徳,宋哲宗時人累封靈應侯廟額曰康澤,至今禱者,輒應請令有司春秋致祭」。從之。 |
102  | 英宗正統三年三月,禁天下祀孔子於釋老宮。四川、永州儒學訓導諸華言:「孔子祀於學,佛氏祀於寺,老氏祀於觀,俱有定制。乃無知僧徒欲假孔子以取敬信,繪肖三像,並列供奉,褻侮不經,莫此為甚。乞通勅禁革」。從之。 |
103  | 景帝景㤗七年十二月,建金龍四大王祠於沙灣,從左副都御史徐有貞請也。 |
104  | 憲宗成化元年二月,廵撫湖廣右僉都御史王儉請禁革淫祀。 |
105  | 儉言八事:一請禁革淫祀,乞勅翰林儒臣博採三禮及諸經𫝊,自天子至於庻人,當祀之神,纂集成書,刋示四方。凡天下鬼神不係禮典及當代祀典者,並撤其廟宇,毁其象設,仍乞禁革塑繪人匠,違者付法司論罪,則禮制明而民志定矣。禮臣議如所言,從之。十三年,詔建漢夀亭侯廟。 |
106  | 初,洪武二十八年,建廟於南京雞鳴山。永樂中,北京始建廟,至是時,建廟於宛平縣東。嘉靖十年,南京太常寺少卿黃芳言:「漢夀者封邑,亭侯者爵也,止稱夀亭侯,誤矣」。乃改稱漢前將軍、漢夀亭侯,嵗五月十三日,祭以太牢,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官致祭,國有大事則告。 |
107  | 䓁,謹按:明初祀闗侯,止用本稱,萬厯中,特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逺鎮,天尊㫖從中出,不由詞臣撰擬。劉若愚《蕪史云:時掌道經,厰太監林朝最有寵封號,實所奏請云。 |
108  | 孝宗𢎞治元年四月,禮科給事中張九功請正祀典疏言:「祀典正則人心正。今朝廷常祭之外,又有釋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金闕、玉闕真君、元君神父神母,諸宮觀中又有水官、星君、諸天諸帝之祭,非所以法天下」。帝下其章禮部。尚書周洪謨䓁言:「佛、老二氏,凡遇萬夀䓁節,不令修建齋醮。其大興隆寺、朝天宫俱停遣官致祭。至大帝、天尊真君、帝君諸神,稽諸祀典,並無所據,俱當罷免」。議上,帝命脩建齋醮,遣官祭告,並東岳、真武城隍廟、靈濟宮祭祀俱仍舊。二,徐真君及其父母妻革去帝號,仍舊封冠袍,換回焚燬。餘如所議行之。䓁。謹按孝宗實録曰:福州二:徐真君祠,冠袍例,三年,遣內官齎換,後改命太常寺官。𢎞治十三年,尚衣監奏乞仍遣內官,禮部謂遣太常寺官便科道亦交論之。帝命毎十年一次,仍遣內官賫送,戒其驛騷。是二徐僣祀,雖經九功論罷,禮官議行不移時,崇奉如故,良由閹寺內擅以禍福之說,熒惑宸聴,有非盈庭讜論所能挽者矣。 |
109  | 七年十二月,詔安平鎮建廟祀真武龍王天妃。時塞張秋決口成,改張秋鎮為安平鎮,建廟祀諸神,賜額顯應。 |
110  | 武宗正徳五年十月,賜山西觧州鹽池神號曰東鹽池之神,西鹽池之神。 |
111  | 至萬厯十八年三月,廵按山西御史秦大䕫言:河東鹽池屢遭水患,乃於東西二池條山風洞諸神,兩舉祭告,遂至水減鹽生,倍於往日,乞各加封號,列之祀典。禮官以國朝釐正祀典,嶽鎮海瀆,別無王公封號,宜於三祠總門,錫以祠額,以昭䖍報」。命賜額為靈佑。十四年二月,諭禮部將廵兩畿、山東祀神祈福,大學士楊廷和言:「泰山,特五嶽之一,古禮惟諸侯主祭。今制,郊壇分獻亦惟命官行禮,非天子所宜親祀。今欲尊奉神像,供獻香帛,必不得已遣官一行」。禮部尚書毛澄䓁亦言欲遍告天下,山川遣使,足以將敬,不必親行。科道亦交章諫,不報。 |
112  | 䓁謹按,帝将欲南幸,特以祀神為名耳。廷臣諌者數百人,皆杖於闕下。六月,宸濠反,乃決計親征。八月,發京師。明年冬,乃還。事具告祭門。世宗嘉靖十四年九月,建西海神祠。 |
113  | 帝諭禮部尚書夏言曰:「西海子嵗以午日奉兩宮逰宴,止行望祀,宜特建祠宇」。言退,乃上疏曰:「禁內西海子者,即古燕京積水潭也,源出西山神山一畝馬眼諸泉,繞出甕山後,滙為七里濼,東入都城,瀦為積水潭,南出玉河,入於大通河,轉漕亦頼其利,比之五祀,其功較大,禮宜特祀,請於北閘口湧玉亭後隙地建祠,以答神貺」。詔可,乃加神號曰宣靈𢎞濟,並祀水府及司舟之神,嵗春秋仲月上壬日,遣太常卿致祭。二十二年,改名𢎞濟神祠。穆宗隆慶元年罷祀。十五年五月,詔除禁中釋殿,燬銷佛骨諸物。時撤大善佛殿建太后宮,禮部尚書夏言請勅有司以佛骨瘞之中野。帝曰:「朕思此物。智者以為邪穢,必不欲觀。愚者以為竒異,必欲尊奉,今雖埋之将來,豈免竊發」。乃焚之於通衢,毀金銀佛像凡一百六十九座,佛骨佛牙凡一萬三千餘斤。 |
114  | 《榖山茟麈》曰:嘉靖中,陶仲文、卲真以祈禱用事,請拆毀寺院,沙汰僧尼,焚佛骨於大通橋下。二十一年四月,建大髙元殿於西苑,奉祀上帝。先是,二年四月,太監崔文䓁於欽安殿脩設醮供,請帝拜奏青詞,大內建醮自此始,其後改欽安殿為元極寳殿,奉祀上帝,祈榖大享,皆於此行禮,而親郊遂廢,時帝居西苑,罕入大內,即元極寳殿亦不時至,故又即西苑建大高元殿,以奉玉皇及三清像,設殿之東北為象一宫中奉象一帝君範金為像,髙尺許,即帝脩元御容也。三十六年,又建大光明殿,他如洪應雷壇,帝有禱必至,凝道雷軒書,日恒御之,其餘奉真之所,不可勝紀,帝崩,未逾月,諸宮盡毀,惟髙元、光明二殿僅存。 |
115  | 萬厯野獲編》曰:自西苑肇興,尋營永夀宮於其地,未㡬元極髙元䓁殿,繼起以元極為拜天之所,當正朝之奉天殿,以大髙元為內朝之所,當正朝之文華殿,又建清馥殿,為行香之所,毎建金籙、大醮壇,則上躬至焉,凡入撰青詞諸臣,皆附麗其旁,即閣臣亦晝夜供事,不復至文淵閣,葢君臣上下,朝真醮斗㡬三十年。 |
116  | 䓁。謹按:《明實録,成化十二年,帝於宮北建祠祀玉皇,取郊祀祭服、祭品樂舞之具,依式製造,並新編樂章,令內官肄習,欲於神降日舉祀典,以翰林學士商輅諫而止。𢎞治十一年,欽安殿設醮,欲樹旛竿,工部尚書徐貫䓁謂非祖制,乃罷造,是明代大內祀神建醮,厯代皆然,不自世宗始也,獨帝溺於元修,惡臣下,非毀時以威柄自忤㫖者,輒加誅斥,故諸臣率容黙保位甚,且假青詞為固寵之計,無有抗顔直諫,如先代諸臣者矣。 |
117  | 三十二年十月,詔立桞將軍廟於新安鎮將軍名匡,山東人,宋時從軍陣亡,常見神於河道,總理河道都御史曾鈞奏請立廟,特賜額致祭。三十三年六月,賜四川岷山土神顯祐靈濟大王,勅神在西畨宣徳中立祠,賜勅後燬於火,至是土官新其祠,請勅於朝,給之。 |
118  | 三十四年四月,詔修江西,許旌陽真人宫。三十五年五月,詔建真武殿於江南齊雲山。神宗萬厯二年十二月,禮科給事中梁式題請清祠,宇疏言:「禁左道三事:一曰清,祠宇寺觀廟宇,俱載令甲間有剏建,必俟奏聞,所以重祠典而端好尚也。今各處大小菴觀寺院,不可數計,而鼎建日繁,募徒相望,規制僣越,煽惑民風,甚非所以尊主威、伐奸萌也。請勅下所司,毀其太甚,罪其擅作,非但民歸本業,而奸黨淵巢亦釐剔過半矣」。從之。 |
119  | 二十六年四月,加封金山黒龍潭龍神為䕶國濟民神應龍王。 |
120  | 黒龍潭在金山口北,旁有龍王廟,成化八年禱雨有應,重新之。萬厯初,帝謁陵,還駐蹕潭上,是後禱雨輒應。是年,帝憂旱甚,露禱宮中,復遣正一嗣教真人張國祥禱於龍潭,雨澤如期,特加號勒碑,名其潭曰「神應」。 |
121  | 熹宗天啟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大徳之神。 |
122  | 三年閏十月,建龍王廟於鹿島。 |
123  | 賜神號曰顯應廟額靈佑,從總兵官毛文龍請也。愍帝崇禎元年十一月,封䕶漕河神張六五為靈應英濟侯。 |
124  | 䓁,謹按禮志,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祗,著於祀典,令有司嵗時致祭。二年,又詔天下神祗有功徳於民,事蹟昭著者,雖不致祭禁,毀撤祠宇。三年,定諸神封號,盡革後世溢美之稱,天下神祠不應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㑹典所載南京諸廟,已見於前,其在天下郡縣列祀典者,如南直𨽻鳳陽顯濟廟,滁州豐山廟及栢子潭廟、徐州靈源、𢎞濟廟、河平神廟、龍神廟、平陽平水祠、汾州永澤廟、沁州南山神廟及焦龍神廟、沁州龍泉神廟,兗州青山廟、安平、顯恵䓁廟、衞輝黒龍神廟、嚴州烏龍廟,宜春仰山祠、常徳陽山廟、沅州顯應廟、長沙洞庭廟,馬湖顯應祠、福州靈濟宮、廣州天妃廟、南海真武靈應祠、瓊州靈山祠、瓊州髙山廟、電白靈湫廟、敬誠夫人廟,皆有司春秋致祭,終明之世,饗祀不絶。又鎮江水府廟、鳳陽黒水将軍廟、臨江府晏公廟、新淦縣蕭侯廟、湘陰縣黃陵廟、遼州㟦山神廟、瓊州峻靈王廟、黎母廟、欽州烏雷廟、慶逺府靈潛廟、馬湖府神水祠,間見《實録及志乘,悉從王圻續通考採出,附著於後。 |
125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