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148 集部·楚辭類 楚辞类存目 別集類一 汉至南北朝

《卷148 集部·楚辭類 楚辞类存目 別集類一 汉至南北朝》[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集部一·集部總敘》

1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別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晚出,詞曲則其閏餘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
2
跡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
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見貫休《磾月集序》。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板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別集最雜,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清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此在翦刈卮言,別裁偽體,不必以猥濫病也。總集之作,多由論定。而《蘭亭》、《金穀》悉觴詠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倡和。《丹陽集》惟錄鄉人,《篋中集》則附登乃弟。雖去取僉孚眾議,而履霜有漸,已為詩社標榜之先驅。其聲氣攀援,甚於別集。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台新詠》以下數十家耳。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劉勰以知遇獨深,繼為推闡。詞場恩怨,亙古如斯。冷齋曲附乎豫章,石林隱排乎元祐。黨人餘釁,報及文章,又其己事矣。固宜別白存之,各核其實。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已。大抵門戶構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已,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嚴嵩為察相,而以殺楊繼盛為稍過當。豈其捫心清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既分,勢不兩立,故決裂名教而不辭耳。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顛倒賢奸,彞良泯絕。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今掃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護其所短。
4
蓋有世道之防焉,不僅為文體計也。

集部一·楚辭類》

1
裒屈、宋諸賦,定名《楚辭》,自劉向始也。後人或謂之騷,故劉勰品論《楚辭》,以《辨騷》標目。考史遷稱「屈原放逐,乃著離騷」,蓋舉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襲《騷》名,則非事實矣。《隋志》集部以《楚辭》別為一門,歷代因之。蓋漢、魏以下,賦體既變,無全集皆作此體者。他集不與《楚辭》類,《楚辭》亦不與他集類,體例既異,理不得不分著也。楊穆有《九悼》一卷,至宋已佚。晁補之朱子皆嘗續編,然補之書亦不傳,僅朱子書附刻《集注》後。今所傳者,大抵注與音耳。注家由東漢至宋,遞相補苴,無大異詞。迨於近世,始多別解。割裂補綴,言人人殊。錯簡說經之術,蔓延及於詞賦矣。今並刊除,杜竄亂古書之漸也。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章句》十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1
王逸撰。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官至侍中。事跡具《後漢書文苑傳》。舊本題「校書郎中」,蓋據其注是書時所居官也。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十六篇。是為總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十七卷,而各為之注。其《九思》之注,洪興祖疑其子延壽所為。然《漢書》《地理志》、《藝文志》即有自注,事在逸前。謝靈運作《山居賦》,亦自注之。安知非用逸例耶?舊說無文,未可遽疑為延壽作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古文楚辭釋文》一卷,其篇第首《離騷》,次《九辨》、《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迥與今本不同。興祖據逸《九章》注中,稱皆解於《九辨》中,知古本《九辨》在前,《九章》在後。
2
振孫又引朱子之言,據天聖十年陳說之序,謂舊本篇第混並,乃考其人之先後,重定其篇第,知今本為說之所改。則自宋以來,已非逸之舊本。又黃伯思東觀餘論》謂逸注《楚辭》,序皆在後,如《法言》舊本之例,不知何人移於前。則不但篇第非舊,並其序亦非舊矣。洪興祖《考異》,於「離騷經」下注曰:「釋文第一」,無「經」字。而逸注明云:「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
3
則逸所注本確有「經」字,與釋文本不同。必謂《釋文》為舊本,亦未可信,姑存其說可也。逸注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故李善注《文選》,全用其文。《抽思》以下諸篇注中,往往隔句用韻。如「哀憤結縎,慮煩冤也。
4
哀悲太息,損肺肝也。心中結屈,如連環也」之類,不一而足。蓋仿《周易象傳》之體,亦足以考証漢人之韻。而吳棫以來談古韻者,皆未徵引,是尤宜表而出之矣。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補注》十七卷內府藏本

1
洪興祖撰。興祖慶善陸游渭南集》有興祖手帖跋,稱為「洪成季慶善」,未之詳也。丹陽人。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後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歷官提點江東刑獄,知真州、饒州。後忤秦檜,編管昭州,卒。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周麟之海陵集》有興祖《贈直敷文閣制》,極褒其編纂之功。蓋檜死乃昭雪也。案陳振孫書錄解題》列《補注楚辭》十七卷、《考異》一卷。稱「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成書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云云。則舊本兼載釋文,而《考異》一卷附之,在《補注》十七卷之外。此本每卷之末有汲古後人毛表奏叔依古本是正印記,而《考異》已散入各句下,未知誰所竄亂也。又目錄後有興祖《附記》,稱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班固二序,舊在《九嘆》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離騷》之末有班固二序,與所記合。而劉勰《辨騷》一篇仍列序後,亦不詳其何故。豈但言其不當錄,而未敢遽刪歟?漢人注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注於前,而一一疏通、証明、補注於後,於逸注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注之中,特為善本。故陳振孫稱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說云。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集注》八卷、《辨証》二卷、《後語》六卷內府藏本

1
朱子撰。以後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注》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
2
乃隱括舊編,定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為《續離騷》。隨文詮釋,每章各系以興、比、賦字,如《毛詩》傳例。其訂正舊注之謬誤者,別為《辨証》二卷附焉,自為之序。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凡五十二篇,為《楚辭後語》,亦自為之序。
3
《楚辭》舊本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王逸《九思》,晁本刪《九思》一篇。是編並削《七諫》、《九懷》、《九嘆》三篇,益以賈誼二賦。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以「《七諫》以下,詞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病而呻吟者也」。晁氏《續離騷》凡二十卷,《變楚辭》亦二十卷。《後語》刪為六卷,去取特嚴。而揚雄《反騷》為《舊錄》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謂:「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齊東野語》記紹熙內禪事曰:「趙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
4
固不必於箋釋音葉之間,規規爭其得失矣。

集部一·楚辭類·離騷草木疏》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1
吳仁傑撰。仁傑有《古周易》,已著錄。是編末有仁傑慶元丁巳自序,謂梁劉杳有《草木疏》二卷,見於本傳。其書已亡。杳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仁傑獨取二十五篇疏之。其大旨謂《離騷》之文,多本《山海經》,故書中引用,每以《山海經》為斷。若辨「夕攬洲之宿莽」句,引《朝歌》之「山有莽草焉」為據,駁王逸舊注之非。其說甚辨。然騷人寄興,義不一端。瓊枝、若木之屬,固有寓言;澧蘭、沅芷之類,亦多即目。必舉其隨時抒望,觸物興懷,悉引之於大荒之外,使靈均所賦,悉出伯益所書,是澤畔行吟,主於侈其博贍,非以寫其哀怨,是亦好奇之過矣。以其徵引宏富,考辨典核,實能補王逸訓詁所未及。以視陸璣之疏《毛詩》、羅願之翼《爾雅》,可以方軌並駕,爭騖後先,故博物者恆資焉。跡其賅洽,固亦考証之林也。此本為影宋舊鈔,末有慶元庚申方燦跋。
2
又有校正姓氏三行。蓋仁傑官國子學錄時,屬燦刊於羅田者。舊版散佚,流傳頗罕。寫本僅存,亦可謂藝林之珍笈矣。

集部一·楚辭類·欽定補繪離騷全圖》二卷》

1
國朝蕭雲從原圖,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補繪。雲從字尺木,當塗貢生。考《天問序》,稱「屈原放逐,徬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及古聖賢怪物異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是《天問》一篇,本由圖畫而作。後世讀其書者,見所徵引,自天文、地理、蟲魚、草本與凡可喜、可愕之物,無不畢備,咸足以擴耳目而窮幽渺,往往就其興趣所至,繪之為圖。
2
如宋之李公麟等,皆以此擅長。特所畫不過一篇一章,未能賅極情狀。雲從始因其章句,廣為此圖。當時咸推其工妙,為之鐫刻流傳。原本所有,只以三閭大夫、鄭詹尹、漁父合繪一圖,冠於卷端。及《九歌》為九圖,《天問》為五十四圖。
3
而《目錄》、《凡例》所稱《離騷經》、《遠游》諸圖,並已闕佚。《香草》一圖,則自稱有志未逮。核之《楚辭》篇什,挂漏良多。皇上幾餘披覽,以其用意雖勤,而脫略不免。特命內廷諸臣,參考厘訂,各為補繪。於《離騷經》則分文析句,次為三十二圖。又《九章》為九圖,《遠游》為五圖,《九辨》為九圖,《招魂》為十三圖。《大招》為七圖,《香草》為十六圖。於是體物摹神,粲然大備。不獨原始要終,篇無剩義;而靈均旨趣,亦藉以考見其比興之原。仰見大聖人游藝觀文,意存深遠;而雲從以繪事之微,荷蒙宸鑒,得為大輅之椎輪,實永被榮施於不朽矣。

集部一·楚辭類·山帶閣注楚辭》六卷、《楚辭餘論》二卷、《楚辭說韻》一卷通行本

1
國朝蔣驥撰。字洓塍,武進人。是書《自序》題康熙癸巳,而《餘論》上卷有「庚子以後複見安溪李氏《離騷解義》」之語,蓋《餘論》又成於注後也。
2
注前冠以《史記屈原列傳》、沈亞之《屈原外傳》、《楚世家》節略,以考原事跡之本末。次以《楚辭》地理,列為五圖,以考原涉歷之後先。所注即據事跡之年月、道里之遠近,以定所作之時地。雖穿鑿附會,所不能無;而徵實之談,終勝懸斷。《餘論》二卷,駁正注釋之得失,考証典故之同異。其間詆訶舊說,頗涉輕薄。如以「少司命」為月下老人之類,亦幾同戲劇,皆乖著書之體。而汰其冗蕪,簡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說韻》一卷,分以字母,通以方音。又博引古音之同異,每部列「通韻」、「叶韻」、「同母叶韻」三例,以攻顧炎武毛奇齡之說。夫「雙聲互轉」、「四聲遞轉」之二例,沙隨程迥已言之,非之創論。然實不知先有聲韻,後有字母,聲韻為古法,字母為梵學,而執末以繩其本。至於五方音異,自古已然,不能謂之不協,亦不能執以為例。黃庭堅詞用蜀音,以「笛」韻「竹」。《林外詞》用閩音,以「掃」韻「鎖」。是可據為典要,謂宋韻盡如是乎?又古音一字而數葉,亦如今韻一字而重音。「佳」字「佳」、「麻」並收,「寅」字「支」、「真」並見,是即其例。使非韻書俱在,亦將執其別音攻今韻之部分乎?蓋古音本無成書,不過後人參互比校,擇其相通之多者,區為界限。猶之九州列國,今但能約指其地,而不能一一稽其犬牙相錯之形。不究同異之由,但執一二小節,遽欲變亂其大綱,亦非通論。以其引証浩博中亦間有可採者,故仍從原本,與《餘論》並附錄焉。

集部一·楚辭類·右「楚辭類」六部,六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天問天對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楊萬里撰。萬里有《易傳》,已著錄。是書取屈原《天問》、柳宗元天對》,比附貫綴,各為之解。已載入《誠齋集》中,此其別行本也。訓詁頗為淺易。其間有所辨証者,如《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引《莊子》「南方之帝曰儵,北方之帝曰忽」,証王逸注「電光」之誤。特因《天對》「儵忽之居帝南北海」而為之說。又如《天問》「鯪魚何所,魀堆焉處」,獨謂「堆」當為「雀」,「魀雀在北號山,如雞虎爪食人」,証王逸注「奇獸」之誤。
2
亦因《天對》「魀雀在北號,惟人是食」而為之說。未嘗別有新義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集解》八卷、《蒙引》二卷、《考異》一卷兩淮監政採進本

1
汪瑗撰。玉卿,歙縣人。是書《集解》八卷,惟注屈原諸賦,而宋玉、景差以下諸篇弗與。《蒙引》二卷,皆辨証文義。《考異》一卷,則以王逸洪興祖朱子三本互校其字句也。《楚辭》一書,文重義隱,寄托遙深。自漢以來,訓詁或有異同,而大旨不相違舛。瑗乃以臆測之見,務為新說以排詆諸家。其尤舛者,以「何必懷故都」一語為《離騷》之綱領,謂實有去楚之志而深闢,洪興祖等謂原惓惓宗國之非。又謂原為聖人之徒,必不肯自沉於水,而痛斥司馬遷下諸家言死於汨羅之誣。蓋掇拾王安石《聞呂望之解舟》詩、李壁注中語也。亦可為疑所不當疑,信所不當信矣。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離騷草木疏補》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屠本畯撰。本畯有《閩中海錯疏》,已著錄。是書以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多有未備,特於「香草」類增入麻、秬、黍、薇、藻、稻、粢、麥、粱八種,於「嘉木」類增入楓、梧二種。其餘於仁傑疏多所刪汰。自謂明簡過之,而實則反失之疏略。又每類冠以《離騷》本文及《注》,擬於詩之《小序》,亦無關宏旨,徒事更張。至仁傑謂宿莽非卷葹,斥王逸《注》及郭璞《爾雅注》之誤。
2
本畯是書,引羅願爾雅翼》以明之。不知其引《南越志》「寧鄉草名卷葹,江淮間謂之宿莽」者,正主郭之說。不免自相剌謬,尤失於考証矣。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騷協韻》十卷、附《讀騷大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屠本畯撰。此本惟題曰屠畯,蓋未改名以前刻也。本畯以朱子楚辭集注》韻為未備,故廣為此書。然所增實未盡當。古無韻書,各以方音取讀。方音南北互殊,不免大同而小異。如《離騷》「朕皇考曰伯庸,維庚寅吾以降」,「降」讀戶工切。又「重之以修能,紉秋蘭以為佩」,「能」讀奴來切。皆古音也。至「肇錫予以嘉名,字餘曰靈均」,則方音矣。江以南「真」、「庚」互葉,今世尚然。本畯必讀名彌延反、均居員反,殊為牽合。本畯又好取《說文》字體改今楷法,以為楚騷文字在小篆未變之前,寫《楚辭》宜用小篆分草。今刊本雖用隸書,然宜以六書善本正其差訛。夫隸體與分草之興,初不相遠。且意取簡易,與篆固殊。若盡依《說文》改變形體,以為能守六書之義,轉為煩重。則但作篆可耳,奚以隸為?是亦好奇之過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黃文煥撰。文煥有《詩經考》,已著錄。崇禎中,文煥坐黃道周黨下獄,因在獄中著此書。蓋借屈原以寓感。其曰「聽直」,即取原《惜誦》篇中「皋陶聽直」語也。其例凡評謂之「品」,注謂之「箋」。《九歌》、《九章》諸篇標題下又有「總品」。其篇次首《離騷》,次《遠游》,次《天問》,次《九歌》,次《漁父》,次《卜居》,次《九章》。又據王逸之注,以《大招》或稱屈原
2
又據司馬遷屈原賈生傳贊》有「讀原《離騷》、《招魂》、《哀郢》」語,並以《大招》、《招魂》附於篇末,與舊本皆異。《合論》一卷,即以發明「聽直」之旨。有合論一篇者,《聽離騷》、《聽遠游》、《聽天問》、《聽九歌》、《聽卜居、漁父》、《聽九章》、《聽二招》七篇是也。有合論全書者,《聽忠》、《聽孝》、《聽年》、《聽次》、《聽複》、《聽芳》、《聽玉》、《聽路》、《聽女》、《聽禮》十篇是也。大抵借抒牢騷,不必盡屈原之本意。其詞氣傲睨恣肆,亦不出明末佻薄之習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評林》八卷內府藏本

1
沈雲翔編。雲翔千仞,慶城人。是書成於崇禎丁丑。因朱子集注》雜採諸家之說,標識簡端,冗碎殊甚。蓋坊賈射利之本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天問補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是編以朱子楚辭集注》於《天問》一篇多所闕疑,又謂世或牽引《天問》,造飾襞積,因以為說,而淺陋者更且牽引而注之。奇齡喜摭朱子之失,故為之補注。前為《總論》,後凡三十四條,皆先列《天問》原文,次列《集注》,而後以補注繼之。亦間有所疏証。
2
然語本恍惚,事多奇詭,終屬臆測之詞,不能一一確証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燈》四卷內府藏本

1
國朝林雲銘撰。雲銘西仲,侯官人。順治戊戌進士。官徽州府通判。王晫今世說》稱:「雲銘少嗜學,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暑月家僮具湯請浴,或和衣入盆。里人皆呼為『書癡』。」然觀所著諸書,實未能深造。是編取《楚辭》之文,逐句詮釋。又每篇為《總論》,詞旨淺近,蓋鄉塾課蒙之本。江寧朱冀嘗作《離騷辨》一卷,攻雲銘之說甚力。然二人均以時文之法解古書,亦同浴而譏裸裎也。其於《九章》篇次,自《涉江》以下,皆易其舊。曰《惜誦》第一、《思美人》第二、《抽思》第三、《涉江》第四、《橘頌》第五、《悲回風》第六、《惜往日》第七、《哀郢》第八、《懷沙》第九。考王逸注稱:「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複作《九章》。」蓋以《九章》皆放江南時作。雲銘此編,謂《惜誦》為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而作,時但見疏而未嘗放。本傳所謂「不複在位者」,以不複在左徒之位,未嘗不在朝也。其《思美人》、《抽思》乃懷王置之於外時作,然此時在漢北,尚與江南之野無涉。惟《涉江》、《橘頌》、《悲回風》、《惜往日》、《哀郢》、《懷沙》六篇,始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如此說來,既與本傳使齊及諫釋張儀、諫入武關數事不相礙;且與《思美人》、《抽思》章稱「造都為南行,朝臣為南人」及「來集漢北」等語、《哀郢》章「仲春東遷,逍遙來東,西思故都」等語,一一印合云云。然此說本明黃文煥楚辭聽直》,亦非其創解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離騷經注》一卷、《九歌注》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案《史記》但稱「屈原著《離騷》」,至王逸注本,始於《離騷》加「經」字,而《九歌》、《九章》加「傳」字。此稱《離騷經》,從逸本也。所注皆推尋文意,以疏通其旨,亦頗簡要。然《楚辭》實詩賦之流,未可說以詁經之法。至《國殤》、《禮魂》二篇,向在《九歌》之末。古人以九紀數,實其大凡之名,猶《雅》、《頌》之稱「什」。
2
故篇十有一,仍題曰「九」。光地謂當止於九篇,竟不附載,則未免拘泥矣。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離騷經解》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方楘如撰。楘如文輈,淳安人。康熙丙戌進士。官豐潤縣知縣。是編所解甚略,無所考証發明。原附刻《集虛齋學古文》後,今析出別著錄焉。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離騷解》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顧成天撰。成天良哉,婁縣人。雍正庚戌進士。官翰林院侍講。是編成於乾隆辛酉。大旨深闢王逸以來求女譬求君之說,持論甚正。然詞賦之體與敘事不同,寄托之言與莊語不同,往往恍惚汗漫,翕張反覆,迥出於蹊徑之外,而曲終乃歸於本意。疏以訓詁,核以事實,則刻舟而求劍矣。《離騷》之末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即終之以「亂曰」云云,大意顯然,以前皆文章之波瀾也。不通觀其全篇,而句句字字必求其人以實之,反詆古人之疏舛,是亦蘇軾所謂「作詩必此詩」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九歌解》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顧成天撰。其說以《湘君》、《湘夫人》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為一篇,並十一篇為九,以合《九歌》之數。說尚可通。至於每篇所解,大抵以林雲銘楚辭燈》為藍本,而加以穿鑿附會。如《河伯篇》云:「九河屬韓、魏之境,而昆崙在秦之墟。韓、魏不能蔽秦,而東諸侯始無寧日。『與女游兮九河』,武關之要盟也。『衝風起兮橫波』,伏兵之劫行也。『登昆崙兮四望』,留秦而不返也。『靈何為兮水中,朝章台如藩臣』,不與抗禮也。『與女游兮河渚,流澌紛兮來下』,冬卒而春歸其喪也。」則全歸之於懷王。又《山鬼篇》云:「楚襄王游雲夢,夢一婦人,名曰瑤姬。通篇辭意,似指此事。」則又歸之於巫山神女。屈原本旨,豈其然乎!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讀騷列論》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顧成天撰。此書又舉《九章》以下諸篇未及作解者,一一評其大意。謂《離騷》之作在頃襄之世,屈原之死乃身殉懷王,力闢《史記》記事之謬。謂《九章》《惜誦》、《惜往日》二篇為偽托,定為河洛間人所作。謂《卜居》亦為偽托,定為戰國人所作。謂《漁父》即莊周。謂《招魂》、《大招》皆招懷王。
2
其說皆不免武斷。至《思美人》篇「托玄鳥而致詞」句,謂因張儀生出「鳥」字,因商於生出「玄鳥」字,其說尤不可解矣。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離騷中正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國朝林仲懿撰。仲懿有《南華本義》,已著錄。是編首載《讀離騷管見》數則,謂屈原之賦以執中為宗派,主敬為根柢。自敘學問本領,陳述帝王心法,與四子書相表裏。其說甚迂,故所釋類多穿鑿。如釋「名餘曰正則,字餘曰靈均」,謂屈子竊取子思之道,所言正則、靈均,與《中庸》「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相合。是果騷人之本意乎?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屈騷心印》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夏大霖撰。大霖用雨,號梅皋衢州西安人。是編成於乾隆甲子,因林雲銘楚辭燈》而改訂之。據其自述,自林本以外,所見惟朱子、來欽之、黃維章三家本。其論韻稱沈約為晉人。所引據者亦不過李漁笠翁詩韻》、蔡方炳廣輿記》諸書。前有毛以陽評,謂朱子未暇注《楚辭》,今本出後人之附會,尤不知何據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新注》八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屈復撰。悔翁,蒲城人。是編採合《楚辭》舊注,而自以新意疏解之。復頗工詩,故能求騷人言外之意,與拘言詮、涉理路者有殊。而果於師心,亦往往臆為變亂。如《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兮」二句,指為衍文。《天問》一篇,隨意移置其前後,謂之錯簡。《九歌》末《禮魂》一章,欲改為《禮成》,以為《九歌》之「亂辭」。大抵皆以意為之,無所依據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楚辭章句》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1
國朝劉夢鵬撰。夢鵬有《春秋義解》,已著錄。是書就諸本字句異同。參互考訂,亦頗詳悉。然不注某字出某本,未足依據。至於篇章次第,竄亂尤多。如二卷《九歌》內《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本各自標題,而刪除《湘夫人》、《少司命》之名,稱《湘君》前後篇、《司命》前後篇。六卷《九章》內刪《抽思》、《橘頌》之目,統為《哀郢》,又移置其先後。均不知何據。又誤以《史記》敘事之文為屈平之語,遂合《漁父》、《懷沙》為一篇。
2
刪去《漁父歌》,而增入乃作《懷沙之賦》。其辭曰九字,尤以意為之也。

集部一·楚辭類存目·右「楚辭類」十七部,七十五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集部一·別集類一》

1
集始於東漢。荀况諸集,後人追題也。其自制名者,則始於張融《玉海集》。
2
其區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有《後集》。梁武帝有詩賦集,有文集,有別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朓有集,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均始於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後,名目益繁。然隋、唐志所著錄,《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錄,今又十不存一。新刻日增,舊編日減,豈數有乘除歟?文章公論,歷久乃明。天地英華所聚,卓然不可磨滅者,一代不過數十人。其餘可傳可不傳者,則系乎有幸有不幸。存佚靡恆,不足異也。今於元代以前,凡論定諸編,多加甄錄。有明以後,篇章彌富,則刪剃彌嚴。非曰沿襲恆情,貴遠賤近,蓋閱時未久,珠礫並存,去取之間,尤不敢不慎云爾。

集部一·別集類一·揚子雲集》六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揚雄撰。案《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載雄集五卷。其本久佚。宋譚愈始取《漢書》及《古文苑》所載四十餘篇,仍輯為五卷,已非舊本。明萬歷中,遂州鄭樸又取所撰《太玄》、《法言》、《方言》三書及類書所引《蜀王本紀》、《琴清英》諸條,與諸文賦合編之,厘為六卷,而以逸篇之目附卷末。即此本也。雄所撰諸箴,《古文苑》及《中興書目》皆二十四篇。惟晁公武讀書志》稱二十八篇,多《司空》、《尚書》、《博士》、《太常》四篇。是集複益以《太官令》、《太史令》為三十篇。考《後漢書班固傳》注引雄《尚書箴》,《太平御覽》引雄《太官令》、《太史令》二箴,則樸之所增,未為無據。然考《漢書胡廣傳》,稱雄作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則漢世止二十八篇。劉勰文心雕龍》稱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則又亡其三,不應其後複出。且《古文苑》載《司空》等四箴,明注崔駰、崔瑗之名。
2
葉大慶考古質疑》又摘《初學記》所載《潤州箴》中乃有「六代都興」之語,則諸書或屬誤引,未可遽定為雄作也。是書之首又冠以雄《始末辨》一篇,乃焦竑筆乘之文。謂「《漢書》載雄仕莽,作符命投閣,年七十一,天鳳五年卒。考雄至京見成帝,年四十餘。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鳳五年,計五十有二歲。以五十二合四十餘,已近百年,則與年七十一者又相抵牾。又考雄至京,大司馬王音奇其文,而音薨於永始初年。則雄來必在永始之前,謂雄為仕於莽年者妄也」云云。
3
近人多祖其說,為雄訟枉。案《文選》任昉所作《王文憲公集序》「家諜」字下,李善注引劉歆《七略》曰:「子云家諜言,以甘露元年生。《漢書成帝紀》載,行幸甘泉、行幸長楊宮並在元延元年己酉。上距宣帝甘露元年戊辰,正四十二年,與四十餘之數合。其後元延凡五年,綏和凡二年,哀帝建平凡四年,元壽凡二年,平帝元始凡五年,孺子嬰凡三年,王莽始建國凡五年,積至天鳳五年,正得七十一年,與七十一卒之數亦合。其仕莽十年,毫無疑義。」竑不考祠甘泉、獵長楊之歲,而以成帝即位之建始元年起算,悖謬殊甚。惟王音卒歲,實與雄傳不合。然「音」字為「根」字之誤,宋祁固已言之。其文載今本《漢書》注中,竑豈未見耶?

集部一·別集類一·蔡中郎集》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蔡邕撰。《隋志》載後漢左中郎將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錄一卷。則其集至隋已非完本。《舊唐志》乃仍作二十卷,當由官書佚脫,而民間傳本未亡,故複出也。《宋志》著錄僅十卷,則又經散亡,非其舊本矣。此本為雍正中陳留所刊。文與詩共得九十四首。証以張溥《百三家集》刻本,多寡增損,互有出入。卷首歐靜序論姜伯淮、劉鎮南碑斷非邕作。以年月考之,其說良是。
2
張本刪去劉碑,不為無見。然以伯淮為邕前輩,宜有邕文,遂改建安二年為熹平二年,則近於武斷矣。張本又載《薦董卓表》,而陳留本無之。其事範書不載,或疑為後人贗作。然劉克莊《後村詩話》已排詆此表,與揚雄《劇秦美新》同稱。
3
則宋本實有此文,不自張本始載。後漢諸史,自範、袁二家以外,尚有謝承、薛瑩、張璠、華嶠、謝沈、袁崧、司馬彪諸家,今皆散佚,亦難以史所未載,斷其事之必無。或新本刊於陳留,以桑梓之情,欲為隱諱,故削之以滅其跡歟?

集部一·別集類一·孔北海集》一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1
孔融撰。案魏文帝《典論論文》稱「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後漢書》融本傳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辭,嘆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漢少府孔融集九卷。注曰梁十卷,錄一卷。則較本傳所記已多增益。新、舊《唐書》皆作十卷,蓋猶梁時之舊本。《宋史》始不著錄,則其集當佚於宋時。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書三篇、奏事二篇、議一篇、對一篇、教一篇、書十六篇、碑銘一篇、論四篇、詩六篇,共三十七篇。其《聖人優劣論》,蓋一文而偶存兩條,編次者遂析為兩篇,實三十六篇也。張溥《百三家集》亦載是集,而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大抵捃拾史傳類書,多斷簡殘章,首尾不具。
2
不但非隋唐之舊,即蘇軾《孔北海贊序》稱讀其所作《楊氏四公贊》,今本亦無之。則宋人所及見者,今已不具矣。然人既國器,文亦鴻寶。雖闕佚之餘,彌可珍也。其六言詩之名見於本傳,今所傳三章,詞多凡近。又皆盛稱曹操功德,斷以融之生平,可信其義不出此。即使舊本有之,亦必黃初間購求遺文,贗托融作以頌曹操,未可定為真本也。流傳既久,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偽於此。集中詩文,多有箋釋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類,皆附綴篇末。書教之類,則夾注篇題之下。體例自相違異。今悉夾注篇題之下,俾畫一焉。

集部一·別集類一·曹子建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曹植撰。案《魏志》植本傳,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隋書經籍志》載《陳思王集》三十卷。《唐書藝文志》作二十卷,然複曰又三十卷。蓋三十卷者,隋時舊本;二十卷者,為後來合並重編。實無兩集。鄭樵作《通志略》,亦並載二本。焦竑作《國史經籍志》,遂合二本卷數為一,稱植集為五十卷,謬之甚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二十卷。
2
然振孫謂其間頗有採取《御覽》、《書鈔》、《類聚》中所有者。則捃摭而成,已非唐時二十卷之舊。《文獻通考》作十卷,又並非陳氏著錄之舊。此本目錄後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猶從宋寧宗時本翻雕。蓋即《通考》所載也。凡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二篇,合計之,得二百十篇。較魏志所稱百餘篇者,其數轉溢。然殘篇斷句,錯出其間。如《鷂雀》、《蝙蝠》二賦均採自《藝文類聚》。《藝文類聚》之例,皆標「某人某文曰」云云,編是集者遂以「曰」字為正文,連於賦之首句,殊為失考。又《七哀詩》晉人採以入樂,增減其詞,以就音律,見《宋書樂志》中。此不載其本詞,而載其入樂之本,亦為舛謬。《棄婦篇》見《玉台新詠》,亦見《太平御覽》。《鏡銘》八字,反複顛例,皆叶韻成文,實為回文之祖。見《藝文類聚》。皆棄不載。而《善哉行》一篇,諸本皆作古辭,乃誤為植作。不知其下所載「當來日大難」,即當此篇也。使此為植作,將自作之而自擬之乎?至於《王宋妻詩》,《藝文類聚》作魏文帝邢凱《坦齋通編》據舊本《玉台新詠》,稱為植作。今本《玉台新詠》又作王宋自賦之詩。
3
則眾說異同,亦宜附載,以備參考,乃竟遺漏,亦為疏略,不得謂之善本。然唐以前舊本既佚,後來刻植集者率以是編為祖,別無更古於斯者。錄而存之,亦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集部一·別集類一·嵇中散集》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舊本題晉嵇康撰。案司馬昭所害,時當塗之祚未終,則康當為魏人,不當為晉人。《晉書》立傳,實房喬等之舛誤。本集因而題之,非也。《隋書經籍志》載康文集十五卷。新、舊《唐書》並同。鄭樵《通志略》所載卷數尚合。
2
陳振孫書錄解題》則已作十卷。且稱康所作《文論》六七萬言,其存於世者僅如此,則宋時已無全本矣。疑鄭樵所載,亦因仍舊史之文,未必真見十五卷之本也。王楙《野客叢書》云:「《嵇康傳》曰:『康喜談名理,能屬文。撰《高士傳贊》,作《太史箴》、《聲無哀樂論》。』餘得毗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四千餘言,辨論甚悉。集又有《宅無吉凶》、《攝生論難》上、中、下三篇,《難張遼自然好學論》一首,《管蔡論》、《釋私論》、《明膽論》等文。《崇文總目》謂《嵇康集》十卷,正此本爾。唐《藝文志》謂《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謂何。」觀楙所言,則樵之妄載確矣。
3
此本凡詩四十七篇、賦一篇、書二篇、雜著二篇、論九篇、箴一篇、家誡一篇。
4
而雜著中《嵇荀錄》一篇,有錄無書。實共詩文六十二篇,又非宋本之舊,蓋嘉靖乙酉吳縣黃省曾所重輯也。楊慎《丹鉛錄》嘗辨阮籍卒於康後,而世傳籍碑為康作。此本不載此碑,則其考核猶為精審矣。

集部一·別集類一·陸士龍集》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1
陸雲撰。雲與兄齊名,時稱「二陸」。史謂其文章不及,而持論過之。
2
今觀集中諸啟,其執辭諫諍,陳議鯁切,誠近於古之遺直。至其文藻麗密,詞旨深雅,與亦相上下。平吳二俊,要亦未易優劣也。《隋書經籍志》載雲集十二卷,又稱梁十卷,錄一卷。是當時所傳之本,已有異同。《新唐書藝文志》但作十卷,則所謂十二卷者,已不複見。至南宋時,十卷之本又漸湮沒。慶元間,信安徐民瞻始得之於秘書省,與集並刊以行。然今亦未見宋刻,世所行者惟此本。考史稱雲所著文詞凡三百四十九篇,此僅錄二百餘篇,似非足本。蓋宋以前相傳舊集,久已亡佚。此特裒合散亡,重加編緝,故敘次頗為叢雜。如《答兄平原詩》二首,其《行矣怨路長》一首乃贈雲之作,故馮惟訥詩紀》收入詩內。而此本誤作雲答詩。又「綠房含青實」四語及「逍遙近南畔」二語,皆自《藝文類聚》《芙蕖部》、《嘯》部摘出,佚其全篇。故《詩紀》以為失題,系之卷末,但注「見《藝文》某部。」此乃直標曰「芙蓉」、曰「嘯」,殆明人不學者所編,又出《詩紀》之後矣。特是雲之原集既不可見,惟藉此以傳什一。故悉仍其舊錄之,姑以存其梗概焉。

集部一·別集類一·陶淵明集》八卷內府藏本

1
陶潛撰。案北齊陽休之序錄潛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編比顛亂,兼複闕少。一本為蕭統所撰案古人編錄之書亦謂之撰,故《文選》舊本皆題梁昭明太子撰,而徐陵《玉台新詠序》亦稱撰錄艷歌凡為十卷。休之稱潛集為統撰,蓋沿當日之稱,今亦仍其舊文,亦八卷,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四八目》即《聖賢群輔錄》也。休之參合三本,定為十卷,已非昭明之舊。又宋庠《私記》稱《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錄一卷。《唐志》作五卷。庠時所行,一為蕭統八卷本,以文列詩前。一為陽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數十本,終不知何者為是。晚乃得江左舊本,次第最若倫貫。
2
今世所行,即庠稱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潛世近,已不見《五孝傳》、《四八目》,不以入集,陽休之何由續得?且《五孝傳》及《四八目》所引《尚書》自相矛盾,決不出於一手,當必依托之文,休之誤信而增之。以後諸本,雖卷帙多少,次第先後,各有不同,其竄入偽作,則同一轍,實自休之所編始。庠《私記》但疑《八儒》、《三墨》二條之誤,亦考之不審矣。今《四八目》已經睿鑒指示,灼知其贗,別著錄於子部類書而詳辨之。其《五孝傳》文義庸淺,決非潛作。既與《四八目》一時同出,其贗亦不待言。今並刪除。惟編潛詩文仍從昭明太子為八卷。雖梁時舊第今不可考,而黜偽存真,庶幾猶為近古焉。

集部一·別集類一·璇璣圖詩讀法》一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1
康萬民撰。萬民無沴,武功人,海之孫也。蘇蕙織錦回文,古今傳為佳話。劉勰文心雕龍》稱回文所興,道原為始。則齊、梁之際,尚未見其圖。此圖及唐則天皇後序,均莫知所從來。考《晉書列女傳》載:「苻堅秦州刺史竇滔,有罪徙流沙。其妻蘇蕙織錦為回文旋圖詩。」無滔鎮襄陽及趙陽台讒間事。
2
又考《晉書孝武帝紀》稱:「太玄四年,苻丕陷襄陽。」《苻堅載記》稱:「以其中壘梁成為南中郎將,都督荊揚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配兵一萬,鎮襄陽。」亦不言竇滔。與序所言,全然乖異。序末稱如意元年五月一日。是時《晉書》久成,不應矛盾至此。又其文萎弱,亦不類初唐文體,疑後人依托。然《晉書》稱其圖凡八百四十字,縱橫宛轉以讀之,文多不錄,則唐初實有是圖。又李善注江淹《別賦》,引《織錦回文詩序》曰:「竇滔秦州被徙沙漠,其妻蘇氏,秦州臨去別蘇,誓不再娶。至沙漠,更娶婦。蘇氏織錦端中作此回文詩以贈之。苻國時人也。」其說亦與《晉書》合,益知詩真而序偽。考黃庭堅詩已用「連波悔過陽台暮雨」事,其偽當在宋以前也。序稱其錦縱廣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成章句。黃伯思東觀餘論》謂:「其圖本五色相宣,因以別三、五、七言之異。後人流傳,不複施採,故迷其句讀。」又謂「嘗於王晉玉家得唐申諴之釋,而後曉然。」今諴本已不傳。僧起宗以意推求,得三、四、五、六、七言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七圖。萬民更為尋繹,又於第三圖內增立一圖,並增讀其詩至四千二百六首。合起宗所讀,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合兩家之圖,輯為此編。夫但求協韻成句,而不問義之如何。輾轉鉤連,旁行斜上,原可愈增愈多。然必以為若蘭本意如斯,則未之能信。存以為藝林之玩可矣。起宗不知何許人。王士禎居易錄》載趙孟頫妻管道昇《璿璣圖》真跡,已稱起宗道人云云,則其人當在宋元間也。

集部一·別集類一·謝宣城集》五卷內府藏本

1
謝朓撰。元暉,陳郡陽夏人。事跡具《南齊書》本傳。案以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以選複為中書郎。又出為晉安王鎮北諮議、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遷尚書吏部郎,被誅。其官實不止於宣城太守。然詩家皆稱「謝宣城」,殆以《北樓吟詠》為世盛傳耶。據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集本十卷。樓照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賦與詩刊之。下五卷皆當時應用之文,衰世之事。可採者已見本傳及《文選》。餘視詩劣焉,無傳可也。」考鍾嶸《詩品》稱:「極與予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則振孫之言審矣。張溥刻《百三家集》,合詩賦五卷為一卷。此本五卷即紹興二十八年樓照所刻。前有照序,猶南宋佳本也。本傳稱「長於五言詩」。沈約嘗云「二百年來無此詩」。鍾嶸詩品》乃稱其「微傷細密,頗在不倫。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又稱其「善自發端,而末篇多躓。
2
過毀過譽,皆失其真。」趙紫芝詩曰:「輔嗣易行無漢學,元暉詩變有唐風。」
3
斯於文質升降之間,為得其平矣。

集部一·別集類一·鮑參軍集》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1
鮑照撰。明遠,東海人。晁公武讀書志》作上黨人。蓋誤讀虞炎序中「本上黨人」之語。「照」或作「昭」,蓋唐人避武后諱所改。韋莊詩有「欲將張翰松江雨,畫作屏風寄鮑昭」句,押入平聲,殊失其實。案宋《禮部貢舉條式》,「齊桓」違諱,作「齊威」,可用於句中,不可押入微韻。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北史》作於武后稱制前者,實皆作「照」,不作「昭」也。照為臨川王子頊參軍,沒於亂兵,遺文零落。齊散騎侍郎虞炎始編次成集。《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而注曰梁六卷,然則後人又續增矣。此本為明正德庚午朱應登所刊,雲得自都穆家。卷數與《隋志》合,而冠以炎序,未審即《隋志》舊本否。考其編次,既以樂府別為一卷,而《採桑》、《梅花落》、《行路難》亦皆樂府,乃列入詩中。唐以前人,皆解聲律,不應舛互若此。又《行路難》第七首「蹲蹲」字下注曰:「集作樽樽。」「啄」字下注曰:「集作逐。」使果原集,何得又稱「集作」?此為後人重輯之明驗矣。然文章皆有首尾,詩賦亦往往有自序、自注,與六朝他集從類書採出者不同。殆因相傳舊本而稍為竄亂歟?鍾嶸詩品》云:「學鮑照『才能日中市朝滿』,學謝朓『劣得黃鳥度青枝』。」今集中無此一句,益知非梁時本也。

集部一·別集類一·昭明太子集》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梁昭明太子統撰。案《梁書》本傳,稱統有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並同。《宋史藝文志》僅載五卷,已非其舊。《文獻通考》不著錄,則宋末已佚矣。此本為明嘉興葉紹泰所刊。凡詩賦一卷、雜文五卷。賦每篇不過數句,蓋自類書採掇而成,皆非完本。詩中《擬古》第二首、《林下作伎》一首、《照流看落釵》一首、《美人晨妝》一首、《名士悅傾城》一首,皆梁簡文帝詩,見於《玉台新詠》。其書為徐陵奉簡文之令而作,不容有誤。當由書中稱簡文帝為皇太子,輾轉稗販,故誤作昭明。又《錦帶書十二月啟》亦不類齊、梁文體。其《姑洗三月啟》中有「啼鶯出谷,爭傳求友之聲」句。考唐人《試鶯出谷詩》,李綽尚書故實譏其事無所出。使昭明先有此啟,綽豈不見乎?
2
是亦作偽之明証也。張溥《百三家集》中亦有統集。以兩本互校,此本《七召》一篇,與《東宮官屬令》一篇,《謝賚涅盤經講疏啟》一篇,《謝敕齎銅造善覺寺塔露盤啟》一篇,《謝賚魏國錦》、《賚廣州塸》、《賚城邊橘》、《賚河南菜》、《賚大崧啟》五篇,與劉孝儀、與張纘、與晉安王《論張新安書》三篇,《駁舉樂議》一篇,皆溥本所無。溥本《與明山賓令》一篇,《詳東宮禮絕旁親議》一篇,《謝敕鑄慈覺寺鐘啟》一篇,亦此本所無。然則是二本者皆明人所掇拾耳?

集部一·別集類一·何水部集》一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1
何遜撰。仲言,東海郯人。官至水部員外郎,故自唐以來稱何水部。
2
王僧孺嘗輯遜詩編為八卷。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有遜集跋,稱為春明宋氏本。
3
蓋宋敏求家所傳,其卷數尚與梁書相符。而伯思雲杜甫所引「昏鴉接翅歸,金粟裹搔頭」等句不見集中。則當時已有佚脫。舊本久亡,所謂八卷者不可複睹。即《永樂大典》所引遜詩,亦皆今世所習見。則元、明間已不存矣。此本為正德丁丑松江張紘所刊。首列遜小傳,凡詩九十五首,附載範雲、劉孝綽同作《擬古》二首,《聯句》十三首。末載黃伯思跋。跋後附《七召》一篇。末複有紘跋,稱舊與《陰鏗集》偕刻。紘以二家體裁各別,不當比而同之,公暇獨取是集,刪其繁蕪。同寅毗陸懋之、永嘉李升之捐俸共刻。然則是集又經紘刊削,有所去取歟?《玉台新詠》載遜《學青青河邊草》一首,此本標題作《擬青青河畔草》。
4
轉韻體《為人作其人識節工歌》,與《玉台新詠》不同。考六朝以前之詩題,無此體格。顯為後人所妄加。又《青青河邊草》為蔡邕之作,《青青河畔草》為枚乘之作。六朝人所擬,截然有別。此效邕體而題作「畔」字,明為後人據十九首而改。複以古詩不換韻,此詩換韻,妄增轉韻體云云。蓋字句亦多所竄亂,非其舊矣。

集部一·別集類一·江文通集》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江淹撰。有《銅劍贊》,已著錄。淹自序傳稱:「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考傳中所序官階,止於中書侍郎。校以史傳,正當建元之初。則永明以後所作,尚不在其內。今舊本散佚,行於世者惟歙縣汪士賢、太倉張溥二本。
2
此本乃乾隆戊寅淹鄉人梁賓以汪本、張本參核異同,又益以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成編。汪本闕《知己賦》一篇,《井賦》四語,《銅劍贊》一篇,《詠美人春游》一篇,《征怨》一篇。張本闕《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一篇。此皆補完。他如《待罪江南思北歸賦》,張本無題首四字。《尚書符》張本題下闕夾注「起都宮車軍局蘭台」八字。《為蕭重讓揚州表》中「任鈞符負圖之重」句,張本誤脫「符」字。《為蕭讓太傅相國十郡九錫表》首張本無「備九錫之禮」五字。《上建平王書》末汪本脫「此心既照,死且不朽」八字。亦均校正。其餘字句,皆備錄異同。若《雜擬詩序》中「芳草寧共氣」句,此本訛「氣」為「棄」之類,小小疏舛,間或不免。然終較他本為善也。

集部一·別集類一·庾開府集箋注》十卷少詹事陸費墀家藏本

1
庾信撰,國朝吳兆宜注。信,《周書》有傳。然考集中辛成碑文,稱「開皇元年七月某日,反葬河州。」則入隋幾一載矣。信為梁元帝守朱雀舟行,望敵先奔。厥後歷仕諸朝,如更傳舍,其立身本不足重。其駢偶之文,則集六朝之大成,而導四傑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為四六宗匠。初在南朝,與徐陵齊名。
2
李延壽北史文苑傳序》稱:「徐陵庾信,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採。
3
詞尚輕險,情多哀思。」王通中說》亦曰:「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其文誕。」令狐德棻作《周書》,至詆其「誇目侈於紅紫,蕩心逾於鄭衛」,斥為詞賦之罪人。然此自指台城應教之日,二人以宮體相高耳。至信北遷以後,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則非之所能及矣。張說詩曰:「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湧江山氣,文驕雲雨神。」其推挹甚至。杜甫詩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4
後來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則諸家之論,甫固不以為然矣。《北史》本傳稱有集二十卷,與周滕王逌之序合。《隋書經籍志》作二十一卷,皆已久佚。倪瓚《清閟閣集》有《與彞齋學士書》曰:「聞執事新收得《庾子山集》,在州郭時欲借以示僕,不時也。茲專一力致左右,千萬暫借一觀」云云。則元末明初尚有重編之本,今亦未見此本。雖冠以滕王逌序,實由諸書抄撮而成,非其原帙也。《隋書魏澹傳》稱:「廢太子勇命澹注《庾信集》。」其書不傳。
5
《唐志》載張廷芳等三家嘗注《哀江南賦》,《宋志》已不著錄。近代胡渭始為作注,而未及成帙。兆宜採輯其說,複與昆山徐樹穀等補綴成編,粗得梗概。然六朝人所見之書,今已十不存一。兆宜捃摭殘文,補苴求合,勢不能盡詳所出。
6
如注《哀江南賦》「經邦佐漢」一事,引《史記索隱》誤本,以園公為姓「庾」,以四皓為漢相,殊不免附會牽合。後錢塘倪璠別為箋注,而此本遂不甚行。然其經營創始之功,終不可沒。與倪注並錄存之,亦言杜詩者不盡廢千家注意也。兆宜字顯令,吳江人,康熙諸生。嘗注徐、庾二集,又注《玉台新詠》、《才調集》、《韓偓詩集》。今惟徐、庾二集刊版行世。餘惟鈔本僅存云。

集部一·別集類一·庾子山集注》十六卷通行本

1
國朝倪璠撰。魯玉,錢塘人。康熙乙酉舉人。官內閣中書舍人。是編以吳兆宜所箋《庾開府集》合眾手以成之,頗傷漏略。乃詳考諸史,作年譜冠於集首。又旁採博蒐,重為注釋。其中如《小園賦》前一段本屬散文,而璠以為用古韻,未免失之穿鑿。《漢書藝文志》《別栩陽賦》五篇,自是人姓名,而信《哀江南賦》乃云「栩陽亭有離別之賦」。《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桂華」二字,自屬篇名,「馮馮翼翼,承天之則」二句,乃下章之首,而信《黃帝雲門舞歌》乃云「清野桂馮馮」。皆顯然舛誤。璠依違其詞,不加駁正,亦失之附會。
2
然比核史傳,實較吳本為詳。《哀江南賦》一篇,引據時事,尤為典核。集末《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志銘》、《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銘》並考核年月,証以《文苑英華》,知為楊炯之文誤入信集。辨証亦頗精審,不以稍傷蕪冗為嫌也。

集部一·別集類一·徐孝穆集箋注》六卷內府藏本

1
徐陵撰,國朝吳兆宜注。《隋書經籍志》載集本三十卷,久佚不傳。
2
此本乃後人從《藝文類聚》、《文苑英華》諸書內採掇而成。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世號徐庾體。《陳書》本傳稱其緝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陳創業,文檄軍書及禪授詔策,皆所制,為一代文宗。其集舊無注釋。兆宜既箋《庾信集》,因並集箋之。未及卒業,其同里徐文炳續為補緝,以成是編。其中可與史事相証者,如《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遣建康令謝挺、散騎常侍徐陵等聘於東魏」。胡三省注謂「建康令秩千石,散騎常侍秩二千石,謝挺不當在徐陵之上。
3
將命而使,挺特輔行耳。」今案集中《在北齊與楊僕射書》有云:「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云云。是謝挺實為正使,蓋假散騎常侍以行。特《通鑒》但書其本官,並非舛錯。胡三省未考書,未免曲為之說。參諸此集,可正其訛。而兆宜所箋,略不言及。蓋主於捃拾字句,不甚考訂史傳也。然箋釋詞藻,亦頗足備稽考,故至今與所箋庾集並傳焉。
URN: ctp:ws89343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