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古經解鉤沉》卷一止 |
3  | 長洲余蕭客撰。 |
4  | 序録》 |
5  | 前序 |
6  | 古之人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三十而五經立。故漢、晉古注入申部者,唯毛萇、王弼、杜預不兼他經。孔安國二何、郭璞則《尚書》、《公羊》、《論語》、《爾雅》外各兼一。范甯《穀梁》,外兼二鄭𤣥,《毛詩》三禮外兼五。其在一經之中,注外復有他書及總羣經而有作,若鄭𤣥《六藝論》之類,皆不與本注悉數。獨以《玉海九經》舊目,較元明刋行注本。其幸者傳不傳參半,其不幸者傳其一,不傳其二。然隋、唐三志,注者百數十家,今存者十家,為書十有三。然則其一得傳,已非不幸講疏義疏,盛於六朝。今則唐唯四人得傳,賈、孔為盛。然公彥《三禮疏》中之《禮記》,頴達《周易疏》,外之𤣥談,已不復見。其自宋明帝《周易》而下,劉焯、劉炫書《春秋以前,有録無書,復非注之可比。蓋《毛詩箋傳一經,或有二家南北舊疏,九經至無一種。當時得失,未可強同,遺事餘文,零落可憫。暇日因讀注疏,摘其所引,并李鼎祚《周易集解》二十七家舊說,益以史傳、稗官、百家雜注及《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諸巨編所載,凡涉經義,具有成書。今所不傳,盡《玉海》而止,罔不畢取,仍注所出。其不注者,周易則出李鼎祚集解,尚書以下即出本經,注疏逺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間多寡,亦微有凖繩,辭條豐蔚,則撮其精英。一二僅存,則隨條輒録,名曰古經解鉤沉。言古以別於現行刋本,言經解,不言注疏,以并包異同鉤。沉則借晉楊方五經鉤沉之名,而義不必借。昔王應麟集、鄭𤣥《周易注,兩有刋本,其集鄭𤣥《古文尚書、古文論語》,賈逵《服䖍》、《古文春秋三書秘鈔,僅有存者。傳聞華亭一士大夫家,獨有尚書,間關求借,終莫得見。今既徧檢羣籍,知於厚齋所集,縱不悉全,或當得其七八,至於十之二三,訪求補入,亦無傷焉。羣經次第,畧依經典釋文,超《孟子》於《爾雅》。前者唐、宋書目,孟子》本入丙部,《玉海》始列在九經,而釋文本《老子》、《莊子》在《爾雅》。前今謂孟莊同時,州次部居,理合相代。每條先後,則依先儒世次,不以所出之書為斷。諸書屢見,則事從其朔。盈庭聚訟,則彼我兼通。窺豹則管亦一斑集,狐則裘非一腋。與夫存者雜而觀之,扶衰絶攬,體要質當。世表微君子,匡不逮焉。 |
7  | 後序 |
8  | 已卯杪秋,蕭客從事鉤沉載寒暑易》、《尚書古注,旁搜畧徧。而《周易》五卷既削稿,其後得交朱太學文游學博思,精所藏宋、元精本,率前日所未見及所求而不得。若王應麟集、鄭𤣥《尚書注》之類,莫不畢具。傳本往還,一瓻無費。越一歲辛巳,遂下榻滋。蘭精舍丹鉛,朝夕樂不為疲。至於左目,幾成青盲,而鉤沉得信而有徵於先儒言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焉。壬午二月,目疾甚,百方自療,四月未盡復,轉入虛,損頭不得俯不得回。顧行不得,盤旋回顧,盤旋暈耳,鳴輒通夕,不止人夀。河清半須藥物尚可懼。吳祐汗青之責,同子建論文之書,要之皓首,非今日之論哉!昔蘭臺歴載二十,《漢志》弗成。西鄉受詔期月,注文精密。故知練三都者十年。研兩京以一紀,大率作輟用。兼旁雜人事,蕭客擯絶交遊五年。專力窮則腴代樵蘇愁則娛同絲竹。上慙食時期月之敏下,非兩京、三都之精然。蜜蜂以兼采為味,秋菊則落英可餐,繪事以衆色成文。濉渙則餘波未絶周易二十二家集解序上三國志注表二書所言有庶幾之合。壬午夏五扶疾繕寫八月書二十九卷,畢先以己卯十月作前序。是歲九月作後序及録并前序為序録,第一卷許慎說文目在卷末京房注《易録》,入正卷,漢魏舊章,宋、元儒者所弗屑。然司馬文正類篇》一從許氏目在卷之十五。至於録居一卷,則自陸元朗《經典釋文》以後無聞焉。今之所集先儒姓氏及所撰書名,僻者近半缺而不論,則讀者茫如隨條附見,則繁而寡要,不得不別為一卷。畧述源流,非敢自命古人造作同異,飾詩、書以驚愚,買名聲于天下者也。本名《古注疏,鉤沉文游曰疏,以命名始吳陸璣。其作注下之注始劉、宋張該,不若經解》之目本。后蒼《曲臺記義》雖不同新、舊,《唐書》已相承分類,遂定今名《前序曰:古經解鉤沉》者,亦今所追改也。前序體例,今不盡同者,具出于例。欲見撰集本意,故復并存。不必櫽括繩墨,盡與本書合也。 |
9  | 例 |
10  | 漢人、宋人說經殊旨,鴻溝東西,大約在李唐限斷。然盧仝啖趙《春秋開棄傳之宗,王弼、何晏《易象》有空文之注,逓相祖述。宋學要亦本自西京董仲舒、東京馬融,今集散失,盡取唐前,非欲獨宗漢學,實存稽古之思。王伯厚處宋諸儒末,獨能好古《易》、《尚書》、《論語》則集鄭𤣥注《詩》,則集齊、魯、韓三家。春秋》,則集賈逵《服䖍》、今祖述其意,旁及諸經,下盡隋、唐舊注。質伯厚獨集《漢注,初心不無牴牾,要亦孔門各言《爾志》之義。 |
11  | 趙宋初葉,注疏尊為科律,渡江至元,半為諸儒集矢其間所引復是注疏唾餘大率在不論不議之列。故蕭客初稿以各經注疏》、《周易集解》所載舊注為主。後因何晏、孔頴達、李鼎祚徵引繁多,更以注疏集解未載者為主。其客主之辨諸書則每見輒録注疏》。《集解》則但備一家及《精義要言什一二而已。 |
12  | 舊注散見他經疏中,仍為盡數分摘,蓋不在本經,便與諸書無異。至陸德明《釋文》,本為經典作音,故其所載先儒諸音今不傳者,亦每人存一二則。其涉舊注注疏所未及者,擇善而從,録其強半。陸淳《春秋》三書,專為啖、趙之學。兩家之卷帙雖亡,三書之採摭畧備。《今録其折衷三《傳》,理趣明者近數十條。唯此二陸不同諸書盡録之例。 |
13  | 舊注初見,備載姓氏書名,再見以下獨載書名,此定法也。其或先儒著書,異人同名,如劉向、雷氏並有《五經要義》及諸書援引不稱作者姓氏不能定其誰何,則雖初見獨出書名,或一人數書,如賈逵於《春秋》有《左氏長經章句》、《左氏解詁》、《左氏經傳》朱墨列三家經本訓詁。其可分屬者,或從諸書指實,或從文句排比,其疑不能決。則雖屢見獨載人名,其不立書名獨稱注解及音者再見以下配姓以相別。一經之內復有姓同,則少見者稱名。如《孝經注》王肅多王獻之一見則獻之稱名。王肅稱姓孟子注》,劉熙多劉向,一見則劉向稱名,劉熙稱姓。其從諸書元引稱人稱書者,則又不以初見再見為例。每條下注所出書名,非獨則古稱先,兼欲讀者便於覆對。然一書卷帙,多或盈千,若不注出某卷,幾與不注所出書同。今自諸書兩卷以上,便為分別注出。其體自唐李匡義《資暇集》、遼僧行均《龍龕手鑑》巳見《資暇》,中卷曰《禮記》,第十八卷《開元禮第七十六龍龕注鑇字云在《中阿含經》,第五十五卷注憻字云,出《阿差末經》第三卷,故程大昌《攷古編》引《通鑑演繁露》引《通典》兩用其法。然則王應麟集鄭氏易引書注卷,蓋非獨創各經本文,一以注疏本為正。其先儒舊本,字或異同,分注經文各字之下參讀後注,便知某本作某某本,有某字無某字,至義門學士紅豆侍讀,以《唐石經》及宋槧本校補校改,塗乙頗多。夫唐石宋刋,流傳既尠,其間同異,便屬沉淪。今摘其切於學者聞見,標以異字異句脫文諸目,直書經句,不作旁注。蓋據唐宋舊刻,正有明兩雝本之誤。又此集摘句附注,初非全寫經文,老成典型,知無復改竄經字之嫌也。 |
14  | 《九經注疏》,其書尚存,於體不當入集。然缺文訛字,非得兩宋精本,不可是正。如《禮記疏義門》,先生見南宋刋本,已缺落數十處,故就《傳》是樓校北宋本,經月始出。其後吳門流傳,一北,宋本朱太學,楷字孔林,比對精善。今擇《疏》中訛不可意,校缺不可文句,從朱校本,補正百數十條,不敢謂識廬山真面,庶幾為讀《禮疏》者一挹西山朝爽。 |
15  | 校補缺誤,率用宋槧。惟趙岐《孟子章指》、毛斧季扆曾見章丘李氏所藏北宋蜀大字章句本,趙氏篇敘》從此校出,而斧季手校注疏不言章,指出自蜀本。惠松崖先生亦僅從旴郡重刋。廖氏本校録非世綵堂元本,然章指舊在各章章句》之末。今本混入疏中,零落大半。前輩或疑孫宣公疏裏有疏,不知孫疏首述章指末乃覆疏初非自疏前疏。今若必俟宋本,則孫疏二十八卷之疑終無可解,故從兩家所校,急為補入。 |
16  | 蕭客少無過人之性,中復貧病相兼,三十以後,居然濩落。此集雖麄立規條,然病中塗抹,易稿再三其間,或舊註失收,或前後倒置,或本非散失,誤行採入,不能保無一二牴牾,然亦有明知其誤。如崔寔有四民月令,無《禮記月令注》,而白帖指為注《月令。穀梁》有麋信,注無庾信注,而《太平御覽》兩三處並作庾注。司馬彪有《續漢書郡國志》,無《禮記》注,而《太平寰宇記》指為注《禮記》。若此之類,憑臆改定,則恐實有其書,棄而不録,則恐貽譏掛漏,承訛襲謬,受教大方,雖非闕疑,抑亦慎言之體録。 |
17  | 《古經解姓氏書目》。 |
18  | |
19  | 周 |
20  | 子夏。 |
21  | 《易傳》三卷 二卷 六卷。 |
22  | 四卷 《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
23  | 詩序 《詩攷》一 |
24  | 魏文侯 |
25  | 《孝經傳》」。《齊民要術引》。 |
26  | 孟仲子: |
27  | 《詩論》 |
28  | 漢 |
29  | 申公 |
30  | 魯《詩》 魯訓 |
31  | 韓嬰 |
32  | 《韓詩內傳》四卷。 |
33  | 《詩敘》 |
34  | 轅固 |
35  | 《齊詩》 《齊詩傳》 |
36  | 孟喜 |
37  | 《易章句》二篇 十卷 八卷 |
38  | 后蒼。 |
39  | 《齊詩》 《漢書》注三十 |
40  | |
41  | 戴德 |
42  | 《喪服變除》一卷。 |
43  | 《喪服記》 |
44  | 戴聖 |
45  | 《石渠禮論》四卷 禮義 禮議 |
46  | 《禮議奏》三十八篇 |
47  | 歐陽高 |
48  | 《尚書章句》三十一卷 |
49  | 施讐 |
50  | 《易章句》二篇 |
51  | 淮南王安。 |
52  | 《九師》、《道訓》二篇 |
53  | 董仲舒 |
54  | 《公羊治獄》十六篇 《春秋决事》十卷。 |
55  | 春秋決獄 《春秋斷獄》五卷 |
56  | |
57  | 孔安國 |
58  | 尚書音。 《釋文》一 |
59  | 詩序》 |
60  | 《古文孝經傳》一卷。 |
61  | 《古論語傳 |
62  | 夏侯勝 夏侯建 |
63  | 《尚書章句》各二十九卷 |
64  | 《尚書解故》二十九篇 |
65  | 京房 |
66  | 《易章句》十二卷 十卷 |
67  | 嚴彭祖 |
68  | 《嚴氏春秋》 |
69  | 顔安樂 |
70  | 《公羊嚴氏記》十一篇 顔氏春秋》 |
71  | 尹更始 汝南人 議郎《穀梁章句》十五卷 |
72  | 張禹 |
73  | 《孝經安昌侯說》一篇 |
74  | 劉向 |
75  | 《周易繫辭義》二卷 |
76  | 《尚書五行傳記》十一卷 |
77  | 《春秋說 |
78  | 《五經要義》五卷。 |
79  | 《孟子注》 |
80  | 許商。 |
81  | 《尚書五行傳記》一篇 |
82  | 劉歆 |
83  | 《洪範五行傳》 |
84  | 《左氏章句》 |
85  | 《爾雅注》三卷 |
86  | 馮氏 |
87  | 《嚴氏春秋章句》 |
88  | 侯苞 |
89  | 《韓詩翼要》十卷。 |
90  | 鄭興 |
91  | 《周禮解詁。 |
92  | 《春秋條例》 |
93  | 鄭衆 建初六年,以左馮翊為大司農。八年,卒。 |
94  | 《周禮解詁》。 |
95  | 《春秋條例》 |
96  | 《左氏章句 |
97  | 賈徽 |
98  | 《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
99  | 賈逵 |
100  | 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三卷 |
101  | 《古文尚書訓》 |
102  | 《周禮解詁》。 |
103  |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 |
104  | 《左氏長經章句》二十卷 三十卷 |
105  | 《左氏解詁》三十卷 《左氏傳義》。 |
106  | |
107  | |
108  | 《左氏》長義三十事,《東漢㑹要》十三。 四十事 |
109  | |
110  | 包咸 永平五年,以左中郎將為大鴻臚。八年,卒。 |
111  | 《論語章句》 |
112  | 衛宏 |
113  | 古文尚書訓旨 |
114  | 《毛詩傳》。 |
115  | 薛漢 |
116  | 《韓詩章句》二十二卷 |
117  | 景鸞 字漢伯,梓潼人。 |
118  | 《月令章句》 同上 |
119  | |
120  | 周氏 |
121  | 《論語章句》 |
122  | 樊光 京兆人中散大夫 |
123  | 《爾雅注》六卷 三卷 |
124  | 李巡 汝南人中黃門 |
125  | 《爾雅注》三卷 |
126  | 阮諶 侍中 |
127  | 《三禮圖》十卷 |
128  | 許慎 |
129  | 《五經異義》十卷。 |
130  | 《五經通義》。 |
131  | 許淑 字惠卿,魏郡人。 |
132  | 《左傳注》 |
133  | 張衡 |
134  | 《周官》訓詁 |
135  | 馬融 |
136  | 《易傳》九卷。 《注》一卷《章句》十卷 |
137  | |
138  | 易音 |
139  | 《尚書注》十一卷 |
140  | 《毛詩注》十卷 《毛詩傳》。 |
141  | 《喪服經傳注》一卷 |
142  | 《周禮注》十二卷。 《周官傳》 |
143  | 禮傳 《禮記注 |
144  | 三傳異同說 《左傳注 |
145  | 《孝經注 |
146  | 《論語訓說》 |
147  | 崔寔 |
148  | 《月令注》 |
149  | 延篤 |
150  | 左氏注》 |
151  | 何休 |
152  | 《左氏膏肓》十卷 |
153  | 《穀梁廢疾》三卷。 |
154  | 《公羊墨守》十四卷。 |
155  | 《公羊文謚例。 |
156  | 《公羊》音訓。《困學記聞》引: |
157  | 《論語注》 |
158  | 劉熙 |
159  | 《孟子注》七卷。 |
160  | 潁容。 |
161  | 《左氏》條例五萬餘言。 《釋例》十卷 |
162  | 七卷。 |
163  | 盧植 |
164  | 《禮記注》二十卷 十卷 《禮記解詁》 |
165  | |
166  | 《禮記音。 |
167  | 服䖍 |
168  | 《左氏傳解誼》二十一卷。 三十卷。 |
169  | 《訓解》 |
170  | 《左氏傳音》一卷。 《音隱》一卷 |
171  | 《左氏膏肓釋痾》十卷 五卷 |
172  | 《春秋成長說》九卷。 《成長義》 七 |
173  | 卷 |
174  | 荀爽 |
175  | 《易傳》 《易注》十一卷。 《章句》十卷。 |
176  | |
177  | 禮傳》 |
178  | 《春秋條例》 |
179  | 劉表 |
180  | 《易注》十卷。 《章句》五卷。 |
181  | 宋衷 |
182  | 《易注》十卷。 |
183  | 鄭𤣥 |
184  | 《易注》十二卷。 九卷 十卷 |
185  | 《尚書注》九卷 |
186  | 尚書音 |
187  | 《喪服變除》一卷。 |
188  | 《三禮圖》 |
189  | 《三禮音》各一卷。 |
190  | 《左傳注 文苑英華引: |
191  | 《左傳音 |
192  | 鍼左氏膏肓。 發公羊墨守。 起穀梁廢疾 |
193  | |
194  | 《六藝論》一卷 |
195  | 駁《五經異義》 |
196  | 《孝經》注: 同上。 |
197  | 《論語注》十卷。 九卷 |
198  | 《論語》篇目弟子 《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 |
199  | 卷 |
200  | 《爾雅注》 |
201  | 魏 |
202  | 髙貴鄉公 |
203  | 《左氏音》三卷。 |
204  | 劉楨 |
205  | 《毛詩義問》十卷 九卷 |
206  | 陳羣 |
207  | 《論語義說》 |
208  | 王基 |
209  | 《毛詩駁》一卷 五卷。 |
210  | 王肅 |
211  | 《周易注》十卷 《隋書》:三十二。 |
212  | |
213  | |
214  | |
215  | 《尚書注》十一卷。 十卷 |
216  | 《毛詩注》二十卷 |
217  | 《毛詩義駁》八卷 雜義駁。 |
218  | 《毛詩問難》二卷 |
219  | 《毛詩音》 |
220  | 《周禮注》十二卷 |
221  | 《喪服經傳注》一卷 |
222  | 《喪服要記》一卷 |
223  | 《禮記注》三十卷 |
224  | 《禮記音》一卷 |
225  | 《左傳注》三十卷 |
226  | 《孝經解》一卷。 |
227  | 《論語義說》 《注》十卷 |
228  | 董遇 𢎞,農人 字季直,大司農。《周易注》十卷。 |
229  | 易音。 |
230  | 《左傳章句》三十卷 |
231  | 《左氏》朱、墨別異。 |
232  | 周生烈。 燉煌人。 姓周,生名烈。 字文逢,本姓唐。博士侍中 字文逸 |
233  | 《論語義說》 |
234  | 《論語義例: |
235  | 糜信 字南山,東海人。樂平太守。 釋文一 |
236  | 《春秋說要》十卷 《春秋要》一卷 |
237  | 《穀梁傳注》十二卷。 |
238  | 《穀梁音 |
239  | 孫炎。 樂安人,徵秘書監不就。 字叔然,字叔言。 |
240  | 《周易》例 |
241  | 《春秋例》。 |
242  | 《周禮》注。 |
243  | 《禮記注》二十九卷 三十卷。 |
244  | 《爾雅注》三卷 七卷 六卷。 |
245  | 二卷。 |
246  | 《爾雅音義 《音》一卷 |
247  | 王弼 |
248  | 《論語釋疑》三卷。 |
249  | 《論語音 |
250  | 何晏 |
251  | 《周易私記》二十卷 |
252  | 《周易講疏》十三卷 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
253  | |
254  | |
255  | 《論語音 |
256  | 嵇康 |
257  | 《左氏音》三卷。 |
258  | 古經解鉤沉》卷一上 |
259  | 欽定四庫全書 |
260  | 古經解鉤沉》卷一下 |
261  | 長洲余蕭客撰。 |
262  | 序録下 |
263  | 吳 |
264  | 虞翻 |
265  | 《周易注》十卷。 九卷 |
266  | 陸績 |
267  | 《周易述》十三卷。 《注》十五卷 |
268  | 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 《吳志注》十四 |
269  | 《喪服變除圖》五卷。 |
270  | 姚信 字德祐,吳興人。太常卿。 |
271  | 《周易注》十二卷。 十巻 |
272  | 薛綜 |
273  | 《述鄭氏《禮》《五宗圖》 |
274  | 韋昭 |
275  | 《毛詩答雜問》七卷 |
276  | 《孝經解讚》一卷。 |
277  | 魯論《解》 |
278  | 徐整 字文操,豫章人,太常卿 |
279  | 《毛詩譜暢 《譜》三卷。 |
280  | 晉 |
281  | 譙周 |
282  | 《喪服集圖》 |
283  | 《論語注》十卷 |
284  | 《五經然否論》五卷 |
285  | 向秀 |
286  | 《易義》 |
287  | 杜預 |
288  | 《喪服要集》二卷。 《要記》 要集 |
289  | 《議》三巻 |
290  | 《春秋長厯 |
291  | 《春秋釋例》十五卷。 |
292  | 《左傳音》三巻 |
293  | 束晳。 |
294  | 《五經通論》 |
295  | 衞瓘 字伯玉 河東安邑人侍中 |
296  | 《論語注》八卷。 《集注》六巻 十卷 |
297  | |
298  | 裴秀 |
299  |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
300  | 劉兆 字延世,濟南東平人。 |
301  | 《春秋調人》七萬餘言。 |
302  | 《公羊注》 |
303  | 京相璠。 裴秀客 |
304  | 《春秋土地名》三卷。 |
305  | 盧欽 字子若,范陽人。尚書僕射。 |
306  | 公羊序 |
307  | 司馬彪。 |
308  | 《禮記》注。 |
309  | 鄒湛 |
310  | 《周易統畧論》三巻 |
311  | 劉寔 字子真,平原人。 |
312  | 《春秋條例》十一卷。 二十卷 |
313  | 繆播 字宣則,蘭陵人。中書令《論語旨序》三卷 二卷。 |
314  | 《論語音 |
315  | 楊乂 字𤣥舒,汝南人。司徒左長史。 |
316  | 《易卦序論》一卷。 |
317  | 陳劭 字節良,東海襄賁人。陳留內史。 |
318  | 《周禮論》 《周官論評》十二卷。 《周官》: |
319  | 禮異同評。 |
320  | 楊方 字公向,髙梁太守。 《晉書》:六十八。 |
321  | 《五經鉤沉》十卷。 鉤深 |
322  | 孔晁 《五經博士 |
323  | 《尚書義問》三卷 |
324  | 《穀梁傳指訓》五卷 《隋書》:三十二。。 |
325  | |
326  | 劉逵 侍中。 |
327  | 《喪服要記》二卷 |
328  | 袁凖 給事中 |
329  | 《喪服經傳注》一卷 |
330  | 《喪服傳》。 |
331  | 孫毓。 字休朗 北海人,長沙太守 |
332  | 《毛詩異同評》十卷 |
333  | 《左傳義注》十八卷 二十八卷。 |
334  | 《左傳賈服異同畧》五卷 |
335  | 欒肇。 字永初,太山人,尚書郎。 釋文一 |
336  | 《論語釋疑》十卷。 《論語義》 《論語》。 |
337  | 釋 |
338  | 《論語駁》二卷。 三卷 |
339  | 江熙 字太和,兖州別駕。 |
340  | 《公、穀二傳評》三卷 |
341  | 《論語集解》十二卷。 十卷 |
342  | 韓康伯 |
343  | 《易音 |
344  | 黄穎 南海人,廣州儒林從事。《周易注》四卷。 十卷 |
345  | 張軌 |
346  | 《易義》十卷 |
347  | 干寳 |
348  | 《周易注》十卷。 |
349  | 《周易爻義》一卷。 |
350  | 《周易𤣥品》二卷。 |
351  | 易音。 |
352  | 《周禮注》十二卷。 十三卷。 |
353  | 《周禮音》 |
354  | 《春秋》左氏義》 《左氏函傳義》十五卷。 |
355  | 左氏承傳義 《春秋義函傳十 |
356  | 六卷。 |
357  | 王廙 字世將,琅邪臨沂人。王敦用為荊州刺史 |
358  | 《周易注》三卷。 十二卷。 十卷 |
359  | |
360  | 賀循。 |
361  | 《喪服要記》十卷。 |
362  | 葛洪 |
363  | 《喪服變除》一卷 |
364  | 郭璞 |
365  | 《毛詩拾遺》一卷。 |
366  | 《爾雅音》一卷 《音義》 《音畧》二卷。 |
367  | |
368  | 《爾雅圖讚》二卷 圖譜 |
369  | 李軌 江、夏人祠部郎中 |
370  | 《周易音》一卷。 |
371  | 尚書音。 |
372  | 《周禮音》一卷 |
373  | 《儀禮音》一卷 |
374  | 《禮記音》二卷 |
375  | 《左傳音》三卷。 |
376  | 《公羊音》一卷 |
377  | 《穀梁音 |
378  | 李充 字𢎞度,中書侍郎。 |
379  | 《論語集注》十卷。 《論語釋》 |
380  | 《論語音 |
381  | 劉智 |
382  | 喪服釋疑 《通典》引 |
383  | |
384  | 張璠 安定人,著作郎 |
385  | 《周易注》八卷。 《集解》十二卷。 十卷 |
386  | |
387  | 《周易畧論》一卷 |
388  | 李顒 字長林,江夏人,本郡太守 |
389  | 《尚書集解》十一卷 《集注》十卷。 |
390  | 《尚書新釋》二卷。 |
391  | 《尚書要畧》二卷 |
392  | 謝沉 字行思,㑹稽山隂人。 著作郎 |
393  | 《尚書注》十五卷。 十三卷。 |
394  | 孔倫 字敬序,㑹稽人,廬陵太守。 |
395  | 《喪服經傳集注》 |
396  | 徐乾 字文祚,東莞人。給事中。 |
397  | 《穀梁傳注》十三卷。 |
398  | 徐邈 《字仙民 東莞姑幕人,驍騎將軍。 |
399  | 《穀梁傳義》十卷 |
400  | 《五經音》十巻 |
401  | 薄叔元。 |
402  | 《問穀梁義》二巻 |
403  | 范甯 |
404  | 《尚書注》十卷 |
405  | 《穀梁傳例》一卷 |
406  | 穀梁音 |
407  | 答薄氏穀梁駮》。 |
408  | 孫綽。 |
409  | 《論語集注》十卷。 |
410  | 蔡謨 |
411  | 《毛詩》疑字議。 |
412  | 《喪服譜》一巻 |
413  | 謝萬 |
414  | 《孝經集解》一卷 |
415  | 謝道韞 |
416  | 《論語贊》 |
417  | 王愆期 字門子,河東人,散騎常侍 |
418  | 《公羊經傳注》十二卷。 十三卷。 |
419  | 范宣 字宣子,陳留人。 |
420  | 《禮記音》二卷 |
421  | 禮論難》 |
422  | 袁宏 |
423  | 《孝經說》 |
424  | 桓𤣥 |
425  | 《周易繫辭注》二卷 |
426  | 殷仲文 |
427  | 《孝經注》十巻 |
428  | 蜀 |
429  | 范長生 涪陵丹輿人李雄丞相。 自稱蜀才 |
430  | 《易注》十卷。 |
431  | 北涼 |
432  | 劉昞 字彦明,燉煌人。蒙遜克酒泉,拜為秘書郎中。 |
433  | 《周易注 |
434  | 宋 |
435  | 戴顒 |
436  | 《月令章句》十二卷。 |
437  | 雷次宗。 |
438  | 《詩序義》二卷 |
439  | 《喪服經傳畧注》一巻 |
440  | 周續之 |
441  | 《詩序義》 |
442  | 《毛詩》音 顔氏家訓引。 |
443  | 荀柔之 潁川,潁隂人,奉朝請 |
444  | 《周易繫辭注》二巻 |
445  | 易音 |
446  | 荀昶 字茂祖,中書郎。 |
447  | 《孝經集解》 |
448  | 何承天 |
449  | 《禮論》三百巻 三百七卷。 |
450  | 徐爰 字長玉,琅邪人。大中大夫。 |
451  | 易音: |
452  | 《毛詩音 音義》。 |
453  | 《禮記音》二卷 |
454  | 任預 太尉參軍 |
455  | 《禮論條牒》十卷 |
456  | 崔凱 |
457  | 喪服駁 |
458  | 《喪服難問》六卷。 |
459  | 庾蔚之 字季隨,員外散騎常侍。 |
460  | 《喪服要記注》十卷。 五卷。 |
461  | 《禮記義疏》 |
462  | 賀道養 賀瑒伯祖 |
463  | 《春秋序注》一卷。 |
464  | 後魏 |
465  | 崔浩 |
466  | 《周易注》十卷。 |
467  | 劉芳 字伯文,彭城人。侍中《詩義疏》 詩義荃 |
468  | 《毛詩箋音義證》十卷 |
469  | 常爽: 字仕明,河內溫人 |
470  | 《六經畧注》 |
471  | 衛冀隆。 遼西人國子博士 |
472  | 《難杜氏春秋》六十三事 |
473  | 秦道靜 樂陵人 |
474  | 釋衛氏《難杜》 |
475  | 南齊 |
476  | 劉瓛 字子珪,沛國相人、彭城郡丞。 |
477  | 《周易乾坤義》一卷。 九卷 周 |
478  | 易注 |
479  |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 |
480  | 《毛詩序義疏》一卷 |
481  | 《孝經說》 |
482  | 顧歡 字景怡,吳興鹽官人。 《南史》七十五 一字元平 |
483  | 《周易繫辭注》。 |
484  | 王儉 |
485  |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 《隋書》:三十二, |
486  | |
487  | 丘季彬 尚書儀曹郎 |
488  | 《禮統》六卷 |
489  | 梁 |
490  | 武帝 |
491  |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 |
492  |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 |
493  | 《周易開題論序》十卷 |
494  | 文言義 |
495  | 《易大義》二十卷。 二十一卷。 |
496  | 《易大義疑問》二十卷。 |
497  | 易音 |
498  | 《孝經義疏》十八卷。 |
499  | 《論語音 |
500  | 簡文帝 |
501  | 《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 |
502  | 元帝 |
503  | 《左傳音 |
504  | 伏曼容 字公儀,平昌安丘人,臨海太守。 |
505  | 《周易注》八卷。 |
506  | 褚仲都 天監中,歴《五經》博士。 |
507  | 《周易講疏》十六卷。 |
508  | 崔靈恩 清河,武城人。桂州刺史。 |
509  | 《毛詩集注》二十四卷 二十二卷。 |
510  | 《周禮集注》四十卷。 二十卷。 |
511  | 《三禮義宗》四十七卷。 三十卷。 |
512  | 《春秋經傳解》六卷 |
513  | 《左氏傳立義》十卷 |
514  | 《春秋申先儒傳論》十卷。 |
515  | 《左氏條例》十卷 |
516  | 何𦙍 |
517  | 《毛詩隱義》十卷。 |
518  | 《禮記隱義》二十卷。 |
519  | 賀瑒 字德璉,㑹稽山隂人,步兵校尉,領《五經》博士 |
520  |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 |
521  | 《禮論要鈔》一百卷 |
522  | 周捨 䕶軍 汝南人 |
523  | 《禮疑義》五十卷。 五十二卷。 |
524  | 皇侃 吳郡人國子助教 |
525  | 《禮記講疏》五十卷 四十八卷 講說 |
526  | |
527  |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 |
528  | 《論語義》十卷。 義疏 《論語音 |
529  | |
530  | 《孝經義疏》三卷。 |
531  | 賀述。 |
532  | 《禮統》十二卷 |
533  | 嚴植之。 中撫軍記室參軍 |
534  | 《孝經注》 |
535  | 陳 |
536  | 周𢎞正 字思行,汝南安城人,尚書右僕射。 |
537  | 《周易講疏》十六卷。 |
538  | 張譏 字直言,河南武城人,國子博士 |
539  | 《周易義》三十卷。 講疏 |
540  | 戚袞 字公文,鹽官人。梁江州刺史陳大建十三年卒。 |
541  | 《周禮音》 |
542  | 沈文阿 字國衞,吳興武康人,國子博士 |
543  | 《春秋義疏》 《春秋左氏經傳義畧》二十五卷 |
544  | 二十七巻 三十巻 |
545  | |
546  | 王元規 字正範,太原晉陽人,陳尚書祠部郎、隋秦王府東閣祭酒。 |
547  | 《左傳音》三巻 |
548  | 施乾 博士 |
549  | 《爾雅音》 |
550  | 謝嶠 國子祭酒 |
551  | 《爾雅音》 |
552  | 顧野王 |
553  | 《孟子釋 |
554  | 《爾雅音》 |
555  | 後周 |
556  | 沈重 字子厚,吳興武康人,露門博士。 |
557  | 《毛詩音》二卷 |
558  | 《周禮音》一卷。 |
559  | 《禮記音》二卷 |
560  | 樊深 字文深,河東猗氏人,開府儀同三司。 |
561  | 《七經異同說》三卷 《七經論》 |
562  | 《七經義經畧論》并《目錄》三十一卷 義綱 |
563  | 二十九卷。 《義綱畧論并目録》三十卷 |
564  | 義綱畧 |
565  | 衛元嵩 成,都人,賜爵持節、蜀郡公。 |
566  | 《三易異同論》。 |
567  | 熊安生 字植之,長樂阜城人,露門學博士 |
568  | 《禮記義疏》三十卷 四十卷。 |
569  | 庾信 |
570  | 《穀梁傳注》 |
571  | 隋 |
572  | 何妥 字栖鳳,西城人。國子祭酒。 |
573  | 《周易講疏》十三卷。 三卷。 |
574  | 顧彪 字仲文,餘杭人。秘書學士。《尚書疏》二十卷。 |
575  | 李孟悊 |
576  | 《儀禮》章疏 |
577  | 劉焯 |
578  | 尚書正義 |
579  | 夏侯伏朗。 |
580  | 《三禮圖》十二卷 |
581  | 劉● |
582  | 《毛詩述義》四十卷。 述議 |
583  | 《春秋攻昧》十卷。 十二卷。 |
584  | 《春秋述議》四十卷 三十七卷。 |
585  | 三十卷。 |
586  | 《春秋規過》三卷。 |
587  | 《千文孝經述議》五卷。 述義》 |
588  | 辛彥之 隴西人,洛州刺史。 |
589  | 《五經》異義 《北史》八十二 |
590  | |
591  | 魏真克 鉅鹿人 |
592  | 《孝經訓注》 同上。 |
593  | 唐 |
594  | 江灌 字德源,陳尚書令,至武德中,為隋州司馬。 |
595  | 記三, |
596  | |
597  | 《爾雅贊》二卷 |
598  | 陸德明 |
599  |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 《易疏》十五卷 |
600  | 二十卷。 |
601  | 孔穎達 |
602  | 《毛詩譜》 |
603  | 魏徵 |
604  | 《周易義》六卷。 |
605  | 裴瑜 |
606  | 《爾雅注》五卷。 |
607  | 《爾雅音》 |
608  | 崔憬 |
609  | 《周易探𤣥》 |
610  | 僧一行。 |
611  | 《易纂》 |
612  | 丁公著。 蘇州人。 |
613  | 《孟子》音。 《手音》一巻 |
614  | 啖助 |
615  | 《春秋集傳》 |
616  | 《春秋例統 |
617  | 《春秋集注》 |
618  | 趙匡 |
619  | 《春秋集傳》損益 |
620  | 《五經辨惑說》。 |
621  | 施士丏 太學博士《毛詩說》 |
622  | 王隱 |
623  | 《周易要削》三卷。 |
624  | 張鑑 蘇州人中書侍郎、平章事。 |
625  | 《三禮圖》十二卷。 九卷。 |
626  | 《孟子音義》三卷。 |
627  | 陸淳 |
628  | 《春秋集注》二十卷 |
629  | 韓愈 |
630  | 《論語注》十卷。 |
631  | 盧仝 |
632  | 《春秋摘微》四卷 一卷。 |
633  | 李瑾 試左武衛兵曹。 |
634  | 《春秋指掌》十五卷。 《指掌圖》按通考引。 |
635  | |
636  | 劉軻 韶右人 慕孟軻為文,故以名焉。 字希仁,元和末進士,卒於洛州刺史。 |
637  | 《三傳指要》十五卷 |
638  | 成伯璵 中山人 |
639  | 《禮記外傳》四卷 十卷 |
640  | 陸善經 |
641  | 《孟子注》七卷。 |
642  | 蘇鶚 |
643  | 《周易開𤣥闗》一卷 |
644  | 東鄉助。 朝散大夫、守江陵少尹。 |
645  |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
646  | 張轅 |
647  | 《周易啓元》,趙汝楳筮宗引。 |
648  | 李翺 |
649  | 《易銓》三卷 七卷 |
650  | 陸希聲 吳人 相昭宗《易傳》二卷 十卷 六卷 |
651  | 十三卷。 |
652  | 《春秋通例》三巻 |
653  | 陳岳 吉州,廬陵人 鍾傳江西從事。 |
654  |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
655  | 時代無考。。 |
656  | |
657  | 陳銓 《喪服注》 |
658  | 聶氏 《周禮》音。 |
659  | 劉昌宗 《尚書音》。 《毛詩》音。 周禮》音一。 |
660  | 卷 《儀禮音》一卷 《禮記音》五卷 《左傳音 |
661  | |
662  | 姚規 《周易注》七卷 |
663  | 崔覲 《周易注》十三卷 《周易統例》十卷傅氏。 《周易注》十三卷。 十四巻盧氏 《周易注》十卷 |
664  | 舒援 《毛詩義疏》二十巻 |
665  | 謝氏 《禮記音義隱》一卷 |
666  | 雷氏 《五經要義》五卷 |
667  | 邯鄲綽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 三十卷 |
668  | |
669  | 綦母邃 《孟子注》九卷蘇寛。 《春秋義疏 |
670  | 閔因。 公羊序 |
671  | 戴宏 《公羊序》。 |
672  | 梁氏 《喪服集說》 |
673  | 王愷冲 《周易注》十卷 |
674  | 賀述。 《禮統》十三卷梁正 《三禮圖》韋輝光 《毛詩問 |
675  | 鄭氏 《月令箋》 |
676  | 姓氏無考。 |
677  | 《詩傳》 《荀子引》 褚少孫補《史記引》《說苑》引: 論衡引 易大傳 《漢書》引《魯詩說》二十八卷。 |
678  | 《禮服傳》 |
679  | 《喪服文傳》 |
680  | 《魯詩傳》 何休公羊解詁引吳仁傑兩漢刋誤補遺引。 《月令》篇名 |
681  | 《月令記》 |
682  | 尚書詁訓。 |
683  | 《穀梁序》。 |
684  | 《春秋》古地。 |
685  | 《春秋穀梁說》。 |
686  | 舍人《爾雅注》二巻 漢武帝時,待詔《尚書內傳》。 |
687  | 《論語隱義注》三巻 |
688  | 《禮記音義隱》七巻《喪服條例》。 |
689  | 《五經釋例》。 |
690  | 《齊詩內傳》。 |
691  | 《毛詩草蟲經》 初學記引埤雅引 春秋地名。 |
692  | 《春秋井田記》: 《後漢書注引《春秋文義》: 《通典》引。《禮記傳》。 |
693  | 《春秋大傳》 |
694  | 《毛詩》題綱。 |
695  | 《毛詩義注》: |
696  | 五經義 |
697  | 《五經析疑駁》。 |
698  | 《論語》隱義 |
699  | 《爾雅注》 |
700  | 書名無考。 |
701  | 賈誼 文瑩《湘山野錄引》 服䖍 釋文引 延篤 蔡景君 侯果 《莊氏 劉知幾以上易 《劉蕡書 張敷 鄭坤 劉氏 南公《禮記》。 彭汪 《春秋正義》引《左氏》。 董仲舒 戴氏《公羊》 劉向 繆協 范甯 《釋文引》。 顔延之 梁武帝 《釋文引》。《論語》。 目 |
702  | 鉤沉一。 一下 |
703  | 二 二下 |
704  | 三 四 |
705  | 五 六 |
706  | 七 八 |
707  | 九 十 |
708  | 十一 十二 |
709  | 十三 十四 |
710  | 十五 十六 |
711  | 十七 十八 |
712  | 十九 二十 |
713  | 二十一 二十一下。 |
714  | 二十二 二十三 |
715  | 二十四 二十五 |
716  | 二十六 二十七 |
717  | 二十八 二十九 |
718  | 三十 |
719  | 古經解鉤沉》卷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