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七明版經部 |
3  | 《韓詩外傳》,漢韓嬰著十卷。前元錢惟善序錢惟善序作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稱海岱、劉侯貞來守嘉禾,聴政之暇,因以所藏諸書悉刋郡庠」云云。是此書實為元末刋本。然觀其紙質,與明版諸書相同,當屬元刋而明印者。考《明史》惟善字思復,錢塘人。至正元年,以省試羅刹江賦》得名官,副提舉張士誠據呉,遂不仕。既歿,與楊維楨、陸居仁同葬干山,人目為三高士墓。《浙江通志》載劉貞於順帝時任嘉興路總管,以惟善序證之,其時適相脗合也。 |
4  | 《韓詩外傳》篇目同前闕,錢惟善序此書即是前版而橅印,則愈後紙色墨光逺遜之矣。 |
5  | 明文彭藏本按:王世貞呉中往哲像賛文,彭字夀,承號三橋待詔徴,明子也。少承家學,善真行,草書尤工,篆𨽻咄咄,逼其父以秀水訓導,擢國子助教於南京清白堂。印無考。 |
6  | 《詩經集傳》,《宋朱子集傳》二十卷,此書前後俱無序跋,亦不載刋刻年月,而板式字體實屬明刋。其刻手印工,咸出上選,惜墨色少差耳。 |
7  | 闕補卷九 卷十一卷十七 |
8  | 《詩緝》 |
9  | 宋嚴粲著。三十六卷,前宋林希逸序。粲自序:袁甫《手帖并條例、清濁音圖、《十五國風、地理圖》。粲自序作於宋理宗淳祐八年,稱緝諸家說句,析其訓章。括其㫖,使之瞭然易見,命鋟之木」云云。是宋時此書,業經》刋行,而此本固非宋槧。按音圖》後別行有「趙府刋於居敬堂」七字。考《明史》趙王祐採子厚煜嗣封,事祖母楊妃以孝聞。嘉靖七年,璽書褒予。厚煜性和厚,搆樓讀書,文藻曕麗。則所刋趙府,或即厚煜所自記歟?書前載林希逸序,袁甫手帖皆極稱粲,深得風人之㫖。凌迪知《萬姓統譜》:嚴粲字明卿,邵武人。精毛氏詩、閩縣志。林希逸字肅翁,號鬳齋。端平間登進士第,歴官學士。《宋史》袁甫字廣微,鄞縣人。嘉定七年進士第一。由祕書省正字累官至吏部尚書,卒謚正肅。 |
10  | 《詩緝》篇目同前。 |
11  | 《詩緝》篇目同前,林希逸、嚴粲二《序》,袁甫手帖俱闕《詩緝》。 |
12  | 篇目同前。 |
13  | 以上三書皆與前部同,版橅印並出,《一時闕補卷十三 |
14  | 《周禮》,漢鄭康成注,唐陸徳明《音義》十二卷。此書不載,刋刻年月,而紙色甚舊,是明初橅印闕補卷十一。 |
15  | 《儀禮》漢鄭康成注十七卷。此書係規仿宋槧,毎卷末詳記經注字數,與前宋版《周易》之式相同。然以彼較之,書手刻工皆大相逕庭矣。 |
16  | 書中有趙氏子昻樞密之章,允文三印,篆法庸俗,皆出一手,其為書賈,偽造無疑,不足載三禮。 |
17  | 漢鄭康成注《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共四十九卷。 |
18  | 此書與前《周禮》、《儀禮》皆無校刻人《序》《跋》,當是坊間所刻之本。葢明永樂中命儒臣纂修《五經》風聲所及,或有以倡之也。 |
19  | 曲江張氏《收藏印記》,未詳其人。 |
20  | 《三禮考註》,元呉澄撰。六十四卷前明羅倫序,謝士元跋,夏時正求校三禮考註,書楊士奇跋後時正跋夏時正跋,作於明憲宗成化九年正月。稱三禮考註版刻無傳。成化庚寅間,時正以使命蒞南昌。按察司副使夏君寅以録本相示,係得之翰林編修張君元。禎余因建昌守謝君士元以禮樂為教,乃許以堂食之餘鍥梓,并命録請狀。元羅君倫訪善本正字訛闕,留謝守所原本還之。張君。去年冬,謝守書來上,鍥有日喜無量也,用謹書其鍥梓始末云云。書前所載,求校三禮考註書,即時正所致倫者,倫故為之序。謝士元跋作於成化九年七月,葢在刋刻成書之後矣。其載楊士奇跋,以士奇謂是書經元季兵亂,藏於吾邑。康氏後為郡中晏璧所得,遂掩為已作。書中所増義,率多混淆,豈璧所為云云,疑非確論。羅倫序中亦深辨之。今按朱彞尊《經義考》稱草廬先生諸經解各有序録,余購得《周官禮》,乃先生孫當所補。其餘《儀禮》則有逸經》,《戴記》則有《纂言》。今所傳《三禮考註》以驗對先生之書,論議體例,多有不合,其為晏氏偽託無疑云云,是時正當時得見,此書過於偏信,遂欲開雕。而羅倫之校讐,亦僅取資於三禮考註》別本,而未能如彞尊之旁叅互證也。考《明史》夏時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統十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成化六年以南京大理少卿巡視江西。坐上奏,不具齎奏人姓名。吏科論其簡恣,遂乞休歸。羅倫,字彞正,吉安永豐人。成化二年擢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以上疏論大學士李賢,謫福建市舶司副提舉。後因商輅薦召,復原職,改南京。居二年,引疾歸,築室著書,年四十八卒。嘉靖初,追贈左春坊諭徳,諡文毅。謝士元,字仲仁,長樂人。景泰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天順七年擢建昌知府。後巡撫四川,坐事下獄。事白,遂致仕。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十三年舉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成化間,遷江西副使,累官至山東布政使。張元禎,字廷祥,南昌人。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武宗時,擢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東閣,専典誥勅,尋卒。天啟初,追諡文裕。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以史才薦,召入翰林,充編纂官。尋命吏部考第,史館諸儒,擢第一。成祖即位,改編修,屢遷至禮部侍郎兼華葢殿大學士。尋以少保兼兵部尚書。正統三年進少師。九年卒。贈太師,諡文貞。 |
21  | 明邵寶藏本有錫山邵氏家藏,印寶見前,餘印無考。 |
22  | 《大戴禮記》、漢戴徳著十三卷,前宋韓元吉序。此書係明仿宋刋,僅能效其版式,而字畫則拘滯矣。韓元吉《宋史》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載:元吉字無咎,潁川人。紹興間知建陽縣,用廣而賦嗇,乃貿遷鹽鹺,以佐其費。遷守建川,以軍興調發功,轉朝奉大夫。赴召去,民甚懐之。後官至吏部尚書。 |
23  | 明李應昇藏本。考《明史》,應昇字仲達,江隂人。萬厯四十四年進士。由南康府推官擢福建道監察御史。以劾魏忠賢、崔呈秀等人為閹黨,曹欽程誣諭,削籍歸。復以李實劾周起元疏入應昇名,逮下詔獄,酷掠斃之。崇禎時,贈太僕卿。福王時,追諡忠毅。其所著有《落落齋集》,見《常州府志》。 |
24  | 《大學衍義》,宋真徳秀撰。四十三卷前明世宗序,後楊一清序此,世宗特命司禮監重刋之本也。寛行大書,筆法在顔栁之間,不減宋槧。楊一清實董其事,故作後序》。考《明史一清,字應寧,巴陵人。少能文,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年十四,舉鄉試,登成化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累官至戶部尚書。嘉靖間轉吏部,尋加特進、左柱國、華葢殿大學士。繼以張璁等構朱繼宗獄,坐一清受張容金錢,遂落職。疽發背卒。後數年,復故官。久之,贈太保,諡文襄。 |
25  | 書中欽文之璽鈐,世宗序後所記年月之上,又「廣運」之寶」皆鈐毎卷上,方當即為世宗寶也。 |
26  | 《大學衍義》篇目同前前録真徳、秀原序並進表申狀,尚書省剳子。 |
27  | 此書即前版而闕。明世宗及楊一清兩序,毎卷首葉皆鈐廣運之寶,亦是當時內府所藏,後流傳於外,失去序文得是書者,不知為嘉靖時所刋。遂依宋本抄録、原序、進表等篇,以為補原書之闕,而原書所闕則固不在此也。 |
28  | 《大學衍義》篇目同前闕。明世宗、楊一清二《序》此書版式字體亦與前同,而無內府所鈐諸璽,其橅印亦逺不相及,當屬坊間翻刻之本。《大學衍義》,明邱濬撰。一百六十一巻,前明神宗序濬《自序》并《進書表》、周洪謨《進書表》。 |
29  | 丘濬進表,作於憲宗成化二十三年。考《明史》孝宗本紀,以成化二十三年嗣位,其明年為𢎞治元年。周洪謨進表係是年作,稱邱濬所進《大學衍義補》原書。副本俱已裝潢成冊。中間字樣,亦各校正無差合,無順付公差人員齎去。福建布政司轉發建寧府,著落書坊照樣謄寫,務要字畫端楷,就將原書比對,校正停當,翻刻完日,仍將印過書籍並發去原本送部查考云云。是孝宗命所司刋行。是書鄭重周詳,已可概見。此本為萬厯二十三年所刋,神宗復為之序,亦極褒揚是書之善。乃刋印草草,不求精良。觀洪謨《進表》中有「謹撰表文一通」之句,其時竟將謹撰二字截㫁,分為兩篇,編校者俱未之見,抑何漫不經心耶?丘濬字仲深,瓊山人。景泰五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孝宗嗣位,表上是書,特進禮部尚書。尋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少保。卒贈太傅,諡文莊。周洪謨,字堯弼,長寧人。正統十年進士及第,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𢎞治三年卒,諡文安。《明史》俱有傳。 |
30  | 監本附音《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陸徳明《音義》二十巻,前范甯序。 |
31  | 按:前宋版亦有此書標題,稱監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此書標題於穀梁下刋入傳字,其非宋本無疑。觀毎卷之版,長短不齊,其長者,規仿宋槧,猶有似處短者則逺遜之。葢係書賈,偶得舊印不全之本,翻刻者半補刋者半耳。紙、墨亦俱不佳,非善本也。 |
32  | 泰興季氏藏本。 |
33  | 《春秋經傳集解》,晉杜預集解三十卷前預序後預後序,此書寛行大字,橅刻極精,書賈得之,遂偽作咸平辛丑刋五字,補印於板心上方,以當宋槧,不知墨色濃淡,一望可知。且其中有不能容五字者。其「咸」字已印出邊䦨」之外,而刋字復縮,其結體用墨筆,補填於下,「心勞日拙」,此之謂也。 |
34  | 明內府藏本有文淵閣印呂雄印見前,餘印無考。 |
35  | 《春秋經傳集解》篇目同前。 |
36  | 此與前書同出一版,惟閲嵗既久,版之徑圍稍縮,書之,橅印亦差。其版心上方並無咸平辛丑刋」五字,益足證前書之偽矣。 |
37  | 明焦竑藏本有《澹園印見前。 |
38  | 《國語》吳韋昭解,宋宋庠補。音明,張一鯤輯。二十一卷前一鯤序、昭庠二序。 |
39  | 書首標題「次行刋明侍御史蜀張一鯤」,「楚李時成閲」,虞部郎豫章郭子章、選部郎東粵周光鎬校」。一鯤《序》,稱先是同年李惟中刻《內傳》於督學署中。不佞與郭相奎敢外傳,各分四國●之註。仍韋氏益以宋氏《補音》條註其下,字畫剞劂,一放內傳,庶幾稱《左氏完書》」云云。一鯤等四人,《明史》俱無傳。朱彞尊《明詩綜》載:「郭子章字相奎,泰和人。隆慶辛未進士,歴官都御史,巡撫貴州,進兵部尚書。周光鎬字國雍,潮陽人。隆慶辛未進士,除寧波推官,陞南京戶部主事,改吏部。厯郎中,出知順慶府。屢遷至僉都御史,撫寧夏,入為大理寺卿。一鯤、時成二人亦未載。考明太學進士題名碑,此四人者,皆登隆慶辛未進士。《序》所稱李惟中者,即時成之字。其刋刻是書,葢合四同年而互相讐校者也。碑載張一鯤,四川重慶府合州定逺縣人李時成,湖廣黃州府蘄水縣人。 |
40  | 《國語》篇目同前。 |
41  | 此書紙墨之色皆遜前部,葢版同而後印也。書中有震宮育徳弱侯楊爵之印,斛山金壇王氏書畫珍藏二酉藏書鐵笛道人東樓書畫、印記、香爐式印九印,篆法既不能佳,其印色亦復相等,且兼以油污模糊,幾不可辨。係書賈偽造,一時所鈐,不足採錄。其餘四印,亦俱無考。 |
42  | 《國語》,吳韋昭解二十一卷前昭序》。此書専載韋解,橅刻精良,其版在一鯤所刋上,如定窩中人收藏印記,未知誰氏。 |
43  | 《國語》呉韋昭解二十一卷前昭序,宋宋庠補音序并注解諸家名氏諸國世系說。 |
44  | 《諸國世系說》後有明許宗魯識語,則此書當為宗魯所刋,第書首空載宋庠序文,而其《補音並未採録,體例不孚,未為盡善也。凌迪知《萬姓統譜》載,宗魯字伯誠,長安人。正徳丁丑進士,嘉靖初任湖廣提學僉事。剛明峻潔,不為權勢所屈。博學能詩文,所取皆知名士。擢山東副使,屢遷至僉都御史,尋免歸。 |
45  | 十三經注疏《周易九卷上下經,魏王弼注繫辭》,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前穎達序,後附唐陸徳明音義》、王弼《畧例尚書》二十卷。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陸徳明音義,前穎達序,次安國序。毛詩二十卷,漢鄭康成箋,唐孔穎達疏,陸徳明音義,前穎達序,次詩譜序》。《春秋左傳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陸徳明音義,前穎達序,次預序,後預,後序,春秋公羊傳二十八卷。漢何休學疏,不者名,或云徐彥撰。陸徳明音義。前載宋景徳二年校刋牒文,次休序春秋穀梁傳二十卷,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陸徳明音義、前甯序周禮四十二卷,漢鄭康成注,唐賈公彥疏。前公彥序,次序周禮廢興儀禮十七卷,漢鄭康成注,唐賈公彥疏,前公彥序。禮記六十三卷,漢鄭康成注,唐孔穎達疏,前穎達序。孝經九卷,唐元宗注,宋邢昺校前昺序,次宋傳注序,唐元宗御製序論語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唐陸徳明音義。前晏上集解序。孟子十四卷,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前奭序次,奭題辭解。爾雅十一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唐陸徳明音義前昺序。 |
46  | 此明北監本也。其板心皆記刋刻之年,係創始於萬厯十四年,逮二十一年而工畢計閲。八載之久,每卷標題次行,分別校刋及重修者,各列其祭酒、司業銜名。其校刋之祭,酒經八人,司業經七人而重修之,祭酒、司業則祇二人始終其事。葢校刋者係合計八載中歴,任是官之人,故其數多。而所謂重修者,不過於書成之後。讐勘一通,其功易竣,其日無多也。第是當時奉勅刋行,宜加鄭重。乃所載陸徳明音義》於《周易》,則别為一卷,附於書後。其《尚書毛詩》三《傳》以及《論語》、《爾雅》,忽散列於書中,而三禮之音義又不採録。去取混淆,漫無體例,抑獨何耶? |
47  | 明內府藏本有欽文之璽鈐,葢上方《九經釋音》,宋趙孟至撰,不分卷前孟至自序。孟至序稱暇日取陸氏《釋文》,質以韻書採其可音者音之不可,則以四聲紀之,又不可則著翻切於其下」云云。孟至《宋史》無傳。朱彝尊《經義考》引鄭元慶曰:「孟至宋燕懿王後,祖希懌,自青田徙湖州。父與●,嘉定中登第孟,至咸淳乙丑進士。官運判彝尊又稱未見此書。則知流傳於世者少。此本規仿宋槧,橅刻頗精,惜字體不能如宋人書之流麗耳。明內府藏本有東宮書府印,張璁亦經收藏,有賜名孚敬印。考《明史》,張璁字秉用,永嘉人,登正徳十六年進士第。世宗初踐阼,議追崇所生父興獻王。廷臣持之,議三上三卻。璁時在部觀政,上疏曲排廷議。世宗大喜,擢璁南京刑部主事。尋召赴都,授翰林學士。繼由兵部侍郎屢遷至華葢殿大學士,進少師。璁以名嫌御諱請更,乃賜名孚敬字茂恭,御書四大字賜焉。繼引疾歸,卒。贈太師,諡文忠。李先開《明史》無傳。考太學萬厯己未進士,題名碑先開,係直𨽻河間府景州人。 |
48  | 《七經圖》。《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六經圖》,宋楊甲撰。《儀禮圖》,宋楊復撰,明呉繼仕編。校不分卷。前明焦竑序。繼仕《自序》、《儀禮圖》前,繼仕又序。 |
49  | 前宋版經部中有《六經圖》,其《儀禮圖》則元版中有之,而橅印不及《六經圖》之善。此本為繼仕合刋一規,宋槧製極精良。焦竑《序》云:新安呉君見宋刻《六經圖》而奇之,手自摹畫考校,授之梓人,與好學者共焉。又念《儀禮》為朱子所定,其徒楊復篇為之圖,幷加編纂,合為《七經圖》,以傳學者得而讀之,可謂粲然明備,無復遺憾云云。今以此書觀之,竑之所許,良不誣也。繼仕始末未詳。 |
50  | 《六經圖》,宋楊甲撰。不分卷前明顧起元序。次載校刋姓氏,宋苗昌言原序。 |
51  | 顧起元序》稱:「新都呉氏購得宋本,始授梓人計部大夫。汝南方公覽而善之,謀於同寮,諸大夫出帑,羨復刻而存於署」云云。是此書之刻在呉氏,刋《六經》圖甫成之後。其時《儀禮圖》尚未付諸剞劂,遂不獲摹入耳。應明時為南京戸部郎中,掌戸部者係南京吏部尚書衞承芳兼攝其事,故首列之。其餘司曹同寮計三十四人,皆備載姓氏。起元曽官南京國子司業,故為之序。其作序時,則官右庶子也。顧起元字太初,江寧人。萬厯二十六年賜進士第三,除翰林編修。累官至吏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卒諡文莊,見《江南通志》。方應明,汝寧府光州人,登萬厯三十二年進士,見《太學題名碑》。其歴官事蹟無考。《明史列傳。衞承芳字君大,達州人。隆慶二年進士,萬厯中官溫州知府。公㢘善橅字,屢遷至南京吏部尚書,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諡清敏。《六經圖》 |
52  | 篇目同前,顧起元《序》及校刋姓氏俱闕此書即前版書賈見其橅刻精良,遂割去《序》文并校刋姓氏,以希偽充宋槧也。 |
53  | 明檇李項氏藏本,孫克𢎞亦經收藏有漢陽太守印。按《松江志》,孫克𢎞字允執,號雪居,文簡公承㤙子也。以䕃為應天府治中,擢漢陽知府。精於六法,山水花鳥,無不臻妙,餘印無考。 |
54  | 《六經圖》篇目同前。顧起元序及校刋姓氏俱闕《六經圖》 |
55  | 篇目同前,顧起元《序》及校刋姓氏俱闕以上二書與前第二部皆曽經書賈之手,作偽伎倆,如出一轍。然是書之善摹宋槧,亦可概見矣。《五經圖》。 |
56  | 明盧謙輯。不分卷,前明李維楨、章達二序。經圖目録後別行刋章,達盧謙同輯。今閲達序,稱盧公自永豐令歸,攜信州學《五經圖》石本以授余,且曰:公幸割俸鐫之,余亟命工刋石,樹之學宮。又念石本摹搨之艱,更損為卷帙,刻於金陵」云云。是章達係校刋之人,而輯是圖者則盧謙也。考《明史》,盧謙字吉甫,廬江人。萬厯三十三年進士。授永豐知縣,擢御史,出為江西右叅政,引疾歸。崇禎八年,流賊犯廬江,城陷,謙服命服,罵賊死。贈光祿卿。章達楚人,事蹟無考。刻是書時,以無為州知州攝廬江縣事。是書所載各圖,亦採宋人《六經圖》中所列者小變其前後之序詳畧之文,而以《周禮》、《禮記》合為一經,遂名之曰《五經圖》,殊失古制之舊也。李維楨字本寧,京山人。隆慶二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此書係刻於金陵,故有其序。 |
57  | 《六經正誤》,宋毛居正撰。六巻前宋魏了翁序。陳振孫《書録解題》稱:「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本經籍之誤,所欲刋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云云。是《六經正誤》一書為了翁所付刋者方為宋槧。此本每卷前俱刋,江都郝梁子高重校刋九字,郝梁為何如人。雖無可考,以書中字體紙質校之,係明時坊刻之本,亦非其至者也。居正毛晃子。考衢州志,晃字叔明,江山人。紹興中免解進士。嘗増注《禮部韻》,學者稱為鐵研先生。子居正,亦第進士,有名於時。 |
58  | 收藏諸印,無考。 |
59  | 闕補卷一卷三巻四卷五卷六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明永樂間奉勅輯首載胡廣等進書表易、宋程願傳、朱子本義二十四卷,前總目:次凡例程頥序、朱子上下篇義、圖說五贊筮儀易說綱領書,宋蔡沈集傳十卷前凡例書圖、沈集傳序、書說綱領漢孔安國序後書序詩朱子集傳二十卷前凡例、詩圖,朱子序、詩傳綱領後大小序辨說、春秋宋胡安國傳三十七卷。前凡例序論年表、諸國興廢說、東坡圖說、禮記,宋陳澔集說三十卷前,凡例總論浩序,大學朱子章句前讀大學法或問,朱子序凡例,中庸朱子章句前或問,朱子序,讀中庸法,論語朱子集註二十卷,前讀論語孟子法,朱子序說、孟子、朱子集註十四卷。前朱子序說性理七十巻,前明成祖序,次先儒姓氏。 |
60  | 此書中《五經大全》皆攘前人成書,以為已有。顧炎武、朱彝尊嘗譏之,已載前元版經部中矣。其輯《性理大全》附於《書》後者,葢以先儒議論格言,足以輔翼《五經、四書》也。成祖序、諸臣進表,皆作於永樂十三年,書前所列編纂儒臣銜名共四十有二,而胡廣、楊榮、金幼孜實董其成。刋印之善,亦足稱焉。考《明史》胡廣,字光大,吉水人。洪武三年,以文學選為御史。成祖即位,偕解縉迎附,擢侍講,遷學士,兼左春坊。進文淵閣大學士。卒,贈禮部尚書,諡文穆。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三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入京,以請先謁陵受知,屢遷其官。仁宗初,由謹身殿大學士進工部尚書。正統間,進少師。卒,諡文敏。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進士。授戸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官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靖。 |
61  | 五經、四書。明正統間奉勅刋,首載英宗諭㫖,易宋程頥傳。《朱子本義》十卷,前頥序,次易圖易說、綱領後上下篇義,五贊筮儀書,宋蔡沈集傳六卷。前沈序,次書圖,書說綱領,漢孔安國序,後書序,詩朱子集傳二十卷。前朱子序詩圖詩說綱領大小序辨說、春秋宋胡安國傳三十卷,前安國序,春秋圖,春秋興廢說,春秋總例、禮記,宋陳浩集說,十六卷前澔序集說凡例,大學朱子章句,前朱子序,後大學或問》,《中庸朱子章句,前朱子序,《後中庸或問、論語。朱子集註十卷,前朱子序說,孟子、朱子集註十四卷。前朱子序說,後讀《論語、孟子》法。 |
62  | 英宗諭㫖,以五經、四書經註書坊刋本譌誤者多,令司禮監謄寫重刋以取,便於觀覽,其版寛行,大字橅印頗精,嘉恵藝林,亦盛典也。 |
63  | 《詩經》內有枕流、漱石、君則氏二印,係先割去舊有之印鈐於補紙上者。其君則氏印本小乃平列二方,與枕流漱石配合,明屬書賈偽為又。四書內有尚寶寺卿袁忠徹家藏書畫印。考《明史職官志》有尚寶司,而無尚寶寺之名。其列傳內載袁忠徹字靜思,鄞人。従父珙謁燕王,王厚遇之。及即位,召授鴻臚序班,賜賚甚厚。遷尚寶司丞,尋進少卿。今印記中以司為寺,以袁為表,謬誤尤甚,均不足存真賞。齋荊溪邵氏收藏二印亦無考。 |
64  | 《五經》,《明正統間,奉勅刋篇目同前四書闕,是書之首,不載《英宗諭㫖》。葢因《四書》已佚,書賈従而汰之,然橅印精潔,與前部相埒。且《五經》具存,未可以闕《四書》而棄之也。 |
65  | 《樂律全書》。明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內篇十卷,外篇十巻,律學新說四卷,樂學新說一卷,算學新說一卷,聖夀萬年歴二卷,萬年厯備考三卷,律厯融通四巻,附録一卷,操縵古樂譜一巻,旋宫合樂譜一卷,鄉飲詩樂譜六卷,六代小舞譜一卷,小舞鄉樂譜並二佾,綴兆圖一卷,靈星小舞譜一卷,共四十七卷。首載堉書成進表,其餘各書進表序文并勅諭、題跋,俱散見各卷。 |
66  | 萬厯三十四年,載堉《進書表,稱臣檢閲書笥,除厯書已進外,其律書內有《數目字樣及樂舞圖》,恐謄寫舛誤,就令畫圖刋板。是以延遲十載,今始成書,為此具本。謹以所撰《律吕精義》一部、計六冊,《律學新說》一部、計六冊,《樂舞全譜》一部,計八冊,裝潢成帙,専差右長史李徳齎捧進獻」云云。是載堉此書,非由一時進御,故各自為卷,可分可合也。考《明史》鄭恭、王厚烷以言時政獲罪,降為庶人,錮之鳯陽子。載堉篤學有至性,痛父見繫,築土宫室門外,蓆藁獨處者十九年。厚烷還邸,始入宫上厯算嵗差法及所著樂律書,考辨詳確,識者稱之。卒諡端清。朱彞尊《經義考》謂河間獻王之後,言禮樂者莫有過焉,良不誣也。 |
67  | 明內府藏本有廣運之寶寶見前。 |
68  | 《樂舞全譜》。明朱載堉著首《操縵古樂譜》,次《旋宫合樂譜》,次《鄉飲詩樂譜》,次《六代小舞譜》,次《小舞鄉樂譜》,并二佾綴兆。次《靈星小舞譜》。 |
69  | 觀前書載堉進表,稱樂舞全譜一部,計八冊,是此書原可單行。今所分冊數,與《表》所云適合,且係初印本紙墨並出前部之上。 |
70  | 《爾雅》三卷,晉郭璞注。前璞序坊間刋行之本,橅印亦不能工明。內府藏本,有廣運之寶,其醉茗齋書,畫印無考。 |
71  | 《埤雅》宋陸佃著二十卷,前佃子宰序宰序》稱其父作《埤雅》,言為《爾雅》之輔。按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陸佃曽撰《爾雅新義》,其曽孫子遹刻於嚴州,為二十卷。是佃撰此書,在《爾雅新義》既成之後。陳振孫《書録解題》曽並載之。此本與前《爾雅》板式字畫如出一手,葢書賈鋟木,祗謂《埤雅》為《爾雅》之輔,遂將郭璞所注並刋,而不知佃自有《爾雅新義》一書,《宰序所指,非璞注也。考《宋史》,佃字農師,山隂人,熈寧中擢甲科,官至尚書左丞。《㑹稽志》:宰字元鈞,佃子官,朝請大夫。 |
72  | 收藏二印,與前爾雅同。 |
73  | 《埤雅》篇目同前。 |
74  | 此書與前部同版,而橅印在先,遂覺明朗紙墨亦俱過之。 |
75  | 《埤雅》篇目同前。 |
76  | 此仿宋巾箱本式而不能作蠅頭細書,且字法端楷有餘流麗,不足去宋刋逺矣。 |
77  | 劉杏収藏印記無考。 |
78  | 重刋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宋徐鍇編輯,十二卷前漢許氏《說文》序,慎子沖序,鍇兄鉉進表,雍熈三年,中書門下牒文,規仿宋刋,頗殊俗本,而篆法撫刻未精,亦形筆弱。葉氏収藏印記,未詳其人。 |
79  | 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篇目同前。 |
80  | 此書標題,雖無重刋」二字,而篆法遜於後一部,葢欲偽充宋槧而不能上者也。 |
81  | 文彭、錢謙益俱經収藏,印記見,前其漁陽子郊無考。又有趙子昻印篆刻甚庸劣,其為偽作可知。 |
82  | 重刋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篇目同前。 |
83  | 此本篆法亦劣,以書中印記證之,乃建本也。太山趙氏收藏,未詳其人。 |
84  | 重刋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篇目同前。 |
85  | 此書橅印,稍後,亦前版也。閔聲収藏印記,無考重刋。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篇目同前。 |
86  | 紙墨在前,二部之下,雖出一版實,逺遜之𨽻釋。 |
87  | 宋洪适著二十七卷,前适自序。《宋中興藝文志》稱适取古今石刻,法其字為之韻,辨其文為之釋,以辨𨽻書曰𨽻釋。陳振孫亦稱年來北方舊刻不可復得,覽此猶可慨想。此本雖非宋槧,橅印不精,而其書則固足重也。 |
88  | 《歴代鐘鼎彞器款識法帖》。明萬,岳山人校刋二十卷,前山人自序萬,岳山人,不知何許人。序後有宣公後裔之印,則為陸氏可知,惜未詳其名,始末無考。其序作於萬厯十六年,稱蘇人貨古物者有《博古圖録》,予厚價而得之,每自稱快。又數年得鐘鼎款識》一集,與《博古圖》相為表裏。然有鈔本無刻本,意欲梓焉。謀之數年,因艱於摹寫之手,遂不果。邇年偶得松石姜君能兼諸家書,又工篆𨽻,遂以是集付之,不半月而就,於是遂得而梓焉云云。是此書非山人所撰,而序中亦未及作者之名。考宋人諸書目,祇載《鐘鼎篆韻》七卷,亦無此書,葢亦以未有刋本,罕傳於時也。書中篆法古雅,竟似従鐘鼎彝器中摹搨而出其橅,印以朱不以墨,亦別饒古色,明版之傑出者矣。 |
89  | 《六書精藴》,明魏校著六卷,前校自序後附校門人徐官《音釋舉要》一卷。 |
90  | 《明史》魏校,字子才,崑山人。𢎞治十八年成進士。歴南京刑部郎中,累遷至太常卿,尋致仕。所著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藴》,卒諡恭簡。書中字法,或以古篆翻楷,或以小篆翻楷,弗混於俗,深得先民之遺刻,手亦能傳其筆意,足稱良工。徐官因字有難識者為音俗,字於書端,并附《舉要》於書末,以便披覽。官吳人,登正徳十二年進士第,見《太學題名碑韻補》。 |
91  | 宋吳棫著五卷,前宋徐蕆序書目,後有棫《識語》。吳棫作此書,自《易》、《詩》、《書》而下,以及歐、蘇撰著。所採凡五十種。其用韻有與時不同者,皆載之。凡字有一義,或二義、三義必有所證。陳振孫《書録解題》備詳其說,吳棫《宋史》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諸棫字才老,建安人,時號通儒朱子評。近代考訂訓釋之學,亦亟稱之。《姑蘇志》,徐蕆字子禮,工漢𨽻由進士,知饒州,後改浙東提舉常平,知秀州。此本係明時坊刻,其板式猶規宋槧,而字畫紙墨,迥乎不係矣。 |
92  | 吳岫収藏邱記見前餘印無考。 |
93  | 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金韓道昭著十五卷,前明憲宗序次,昭兄道昇序,并重編雜部一篇,五音改并増添明頭號樣一篇。目録》後附重編併部,依三十六母再顯之圖。書後附金竇慶補背篇列部之字一篇。 |
94  | 道昭,字伯暉,松水人。其書成於金章宗泰和八年。係取《玉篇》、《類篇》等書之字,改并部次,别以五音,系以三十六字母。葢宗婆羅聲音之學者,此本為明成化十年所刋。憲宗《序》,稱其上下縦橫,律度精密,有益學者,特命工繡梓以廣其傳。故橅印精良,迥殊坊本。 |
95  | 改併《五音集韻》。金韓道昭著十五卷,前昭兄道昇序。前書以字母分排此書,以聲韻分排,而每韻中亦各以字母分紐,皆因其父孝彥未成之編續加修定者。道昇《序》作於金崇慶元年,則道昭此書係後前書,五年而成。是本橅印頗佳,似従金時原版翻刻者也。 |
96  | 改併《五音集韻》篇目同前。 |
97  | 此書即前板橅印之時,亦不相逺,惟紙墨稍差耳。書中有楊●印記》,未詳其人。 |
98  | 重刋改併《五音集韻》《金韓道昭編十五卷。前載金崇慶元年原序,次唐郭知元、孫愐《唐韻舊序二篇,後附明沙門真空《貫珠集》八卷。劉序又《真空直指玉鑰匙門法》一卷,夏元序。 |
99  | 《五音集韻目録》前標題,稱至元庚寅《重刋目録後標題,又稱成化庚寅重刋,而各卷首標題則稱正徳乙亥,亦有稱正徳丙子者。其第十五卷之末行總標正徳乙亥春日重刋,至丙子孟秋。完頗疑《目録》所記年月,前後何以懸殊。且成化庚寅距正徳乙亥,已閲四十六年之久,亦覺相去太逺。及觀書中版心下,方往往載出貲刋書姓氏大半,皆御馬監中之官員。《太監目録》與各卷所載畧同,則所標至元,或係沿元時刋本之舊。其標成化者,或係爾時集貲,未足僅刋目録而止。至正徳間始獲成書,遂以舊存目録湊合,其仍為一版可知。且姓氏上有稱信官者,其為沙門集貲刋版,又可知矣。劉聰作《貫珠集》序,時雖稱𢎞治戊午,而夏元之序作於正徳癸酉,越二年即為乙亥,則《貫珠集》之與《五音集韻》同刋,不更彰彰乎真。空自號訥菴,始末無考。劉聰稱其於經史子集之外,凡荒徼重徼,如象胥、天竺諸域,元言梵典如《雲笈》、《楞嚴》諸經,悉搜剔纂採,族分類合。又為歌訣詞法以概諸首。夏元亦稱其於舊本芟繁就簡,取易去難,意不深刻,聲不聱牙,一覩之餘,即得止宿。則訥菴於聲韻之學深契其理矣。劉聰,江西宜春人。登成化十四年進士第,見太學題名碑。夏元未詳其人作。序時官湖廣京山縣令。 |
100  | 《詩韻釋要》明潘雲杰著五卷,附《古韻釋要》一卷,并《切韻》要法。前明王穉登序。 |
101  | 潘雲杰,雲間人,其始末不可考。按《松江志》有潘雲㑹者,為刑部尚書潘恩之子,登萬厯四十七年進士第,雲、杰或其雁行。此書註釋聲韻,㕘訂頗詳。王穉登《序》極稱之橅印精善,似非坊刻所能為者。穉登字伯穀,長洲人。四嵗能屬對,六嵗善擘窠大字。十嵗能詩,長益駿發,有盛名,以布衣終。《明史》有傳。明陳龍光藏本龍光,雲南石屛州人,萬厯三十二年進士,見《太學題名碑》來「鴻軒」「親義」、「禮堂」二印,未知即龍光所鈐否也。 |
102  | 《童䝉訓》,宋呂本中著上、下二卷,前宋樓昉序。昉序作於宋寧宗嘉定八年,稱金華太守邱公長雋出錢五萬,鐫刻於呂氏祠堂。此本書末別行刋。紹定己丑,郡守眉山李●得此本於詳刑使東萊呂公祖烈,因鋟木於玉山堂,以恵後學。按紹定己丑為理宗紹定二年,去嘉定八年已閲十有四載,則呂祖烈所藏即邱長雋所刋,以置呂氏祠堂者,李●特取而翻刻其版耳。此本又從李版翻出,橅刻再三,故字畫不能圓勁,紙亦不佳,係坊間所印行者也。考《宋史》呂本中字居仁,夀州人,公著之曾孫,好問之子。宣和六年,由大名府帥司幹官除樞密院編修,遷職方員外郎。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舎人,官至侍講兼權直學士院。不附秦檜,為御史蕭振所劾罷,提舉太平觀。卒諡文清。樓昉,《宋史》無傳。凌迪知《萬姓《統譜》:昉,鄞縣人。少従呂祖謙學,號迂齋。紹熈中登進士第。 |
103  | 《養正圖解》 |
104  | 明焦竑撰。不分卷前祝世祿《序》。竑《自序》。《明史焦竑傳》稱:「皇長子出閣,竑為講官,竭誠啟迪。嘗採古儲君事可為法戒者為《養正圖說》,擬進之同官郭正域輩,惡其不相聞,目為賈譽。竑遂止是當時此書,以猜阻未經進奉,故無官刻之本。此本《祝世祿序》,稱繪圖為丁雲鵬《書,解為呉繼序,捐貲鐫之為呉懐讓。按雲鵬繼序,名重一時,書畫皆臻其妙。懐讓欲刻是書,先以作圖書解屬斯二人,亦不苟於剞劂者矣。祝世祿,饒州徳興縣人,登萬厯十七年進士,見《太學題名碑》作《序》。時官南京吏科給事中。 |
105  | 《養正圖解》篇目同前。 |
106  | 橅印與前部並出一時紙質墨光,故無軒輊。 |
107  |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卷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