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將帥部 失守,譴讓失守。 |
2  | 孟軻有言曰:「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夫有仗節臨戎,分閫受寄,樹藩屏而是賴,控咽喉以為要。屬四郊之多壘,合眾心以為城。契宗子之維寧,示武夫之重閉。是為巨防,豈資讎保。然而智者多慮,或迫於勢孤。愚者無謀,或罹於眾叛。至或扃旆牆魃,賞曄時,罔思盡忠,以固吾圉。觀望畏法,脫走棄去,拘於司敗,蓋其宜矣。若乃奮不顧身,守死無二,拒以百術,攻非一塗,困於阽危。守終豆堂褪芍下,英聲凜然。雖塗膏血於頹垣殊,要領於堙塹亦竭。節無窆,硪病R選。 |
3  | 後漢朱浮為大將軍、幽州牧彭寵及張豐反,攻浮浮,城中糧盡,人相食。會上谷太守耿況遣騎來救浮浮,乃得遁走。南至良鄉,其兵長反遮之。浮恐不得脫,乃下馬刺殺其妻,僅以身免,城降於寵。 |
4  | 晉郭默為劉琨假潁川太守,為劉曜所圍,突圍投冠軍將軍、領河東平陽太守李矩。後矩轉蹙弱,默深憂懼,解印授其參軍殷嶠,謂之曰:「李使君遇吾甚厚,今遂棄去,無顏謝之,三日可白吾去也」。乃奔陽翟。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追默至襄城,及之。默棄家人單馬馳去。 |
5  | 苟諼都督中外諸軍屯統切陶苛虐,眾心稍離,莫為致用,加以疾疫饑饉,其將溫畿、傅宣皆叛之,石勒馳襲統侵袋淞。 |
6  | 李矩為冠軍將軍,領河東、平陽太守,屯新鄭。矩將張皮與劉聰子粲戰於孟津,矩進救之,使壯士三千逯塾皮賊臨河列陣,作長鉤以鉤船,連日不得渡。夜遣部將格增潛濟入皮壘,選精騎千餘而殺所獲牛馬,焚燒器械,夜突圍而出,奔武牢。聰追之,不及而退。周ダ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始到州,而建平流人傅密等叛,迎蜀賊杜樓,覽潛肥Ь萏,召┣步,吳寄以兵救之,故ダ得免。 |
7  | 周撫監沔北軍事、南中郎將,鎮襄陽。石勒將郭敬率騎攻撫,撫不能守,率所領奔於武昌,坐免官。 |
8  | 和郁為征北將軍。時石勒寇趙郡,郁自鄴奔于衛國。裴純為滎陽太守,時石勒寇汲郡,執郡守胡寵,遂南濟河,純奔建鄴。 |
9  | 庾冰為吳興內史,會蘇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禦,便棄郡奔會稽。 |
10  | 朱序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鎮襄陽。苻丕來攻,序累戰破賊,人情勞懈。又以賊退稍遠,疑不能來,守備不謹,督護李伯護密與賊相應,襄陽遂沒。序舀於苻堅,王愉為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至鎮未幾,殷仲堪、桓玄、楊科誥、儔應、王恭乘流奄至,愉既無備,惶遽奔臨川,為玄所得。玄盟于尋陽,以愉置壇所,愉甚恥之。 |
11  | 吳隱之,安帝時為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及盧循寇南海,隱之率厲將士,固守彌時。長子曠之戰沒,循攻擊百有餘日,踰城放火,焚燒三千餘家,死者萬餘人。城遂舀隱。之攜家累出,欲奔還都,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隱之黨附桓玄,宜加裁戮,詔不許。宋高祖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 |
12  | 宋朱修之,文帝時為司徒從事中郎。後隨右軍到彥之北侵,彥之自河南回,修之留戍滑臺,被魏將安頡攻圍。糧盡,將士熏鼠食之。修之被圍既久,母嘗悲憂,魏果克滑台,囚之。申謨與修之守滑台,為魏所沒,後得叛還。 |
13  | 蕭思話為青州刺史。後魏南寇,檀道濟北伐,既而回師,思話懼魏人大至,乃棄鎮奔平昌。思話先遣參軍劉振之城下邳,聞思話奔,亦委城走。魏人定不至,而東陽積聚已為百姓所焚,繇是徵下廷尉,仍繫上方。南齊王敬則為南兗州刺史,進號安北將軍。虜寇淮、泗,敬則恐,委鎮還都,百姓皆驚散奔走。高帝以其功臣,不問,以為都官尚書、撫軍。 |
14  | 梁魯休烈,初仕齊,為巴西太守。時江南人程延期反,殺太守何法藏,休烈懼不自保,奔投巴東相蕭慧訓。羊鴉仁為豫州刺史,羊思為殷州刺史,為魏軍所逼,並棄城走。 |
15  | 劉潛字孝儀,為豫州內史。侯景寇建業,孝儀遣子勵帥郡兵三千,隨前衡州刺史韋粲入援。及宮城不守,孝儀為前歷陽太守莊鐵所逼,失郡卒。 |
16  | 賀琛為閆鎝軍中軍宣成王長史。侯景舉兵襲京師,王移入臺內,留琛與司馬楊笆、囟府賊尋攻舀城,放兵殺害。琛被創未至死,賊求得之。恐零諳慮蠹,僕射王克、領軍朱異勸開城,克讓之,涕泣而止。賊復克妥嚴寺,療治之。 |
17  | 陳樊毅為左衛將軍。時眾軍北伐,毅攻廣陵楚子城,收之。詔以毅為大都督,率眾渡淮,對清口築城,與周人相抗。霖雨城壞,毅全軍自拔。 |
18  | 侯為江州刺史,鎮豫章。初,餘孝頃為豫章太守,及鎮豫章,乃於新吳縣別立城柵與相拒,留軍人妻子于豫章,令從弟ち知後事,悉眾以攻孝頃。自夏迄冬弗能克,乃長圍守之,盡收其禾稼。ち與其部下侯方兒不協,方兒怒,率所部攻ち,虜掠軍妓妾金玉,歸於高祖。既失根本,兵眾皆潰,徑歸豫章。豫章人拒之。乃趨湓城,投其將焦僧度。僧度勸投齊,以高祖有大量,必能容己,乃詣闕請罪,高祖復其爵位。 |
19  | 後魏裴良為汾州刺史,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斂,仍值寇亂。至是城民大饑,人相食。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飢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
20  | 房崇吉,初為宋明帝太原太守,戍城。慕容白曜軍至,遣人召之,崇吉不降,遂閉門固守。外城至小,人力不多,勝仗者不過七百人,而白曜侮之,乃遣眾陵城,不時將克。白曜遂築長城圍之,崇吉糧矢俱盡,突圍走出遁,藏民舍。後與從兄法壽俱降。 |
21  | 賈顯度為別將,防守薄骨律鎮。時北鎮擾亂,為賊攻圍。顯度拒守多時,以賊勢轉熾,不可久立,乃率鎮民浮河而下。既達秀容,為爾朱榮所留。尋表受直閣將軍、左中郎將。 |
22  | 尉建為兗州刺史。時宋高祖為晉將伐姚泓,令其部將王仲德為前鋒。將逼滑臺,建率所部棄城,仲德遂入滑臺。費穆為闃荽淌氛,欣刖凵⑵牡萌誦氖,北本持菡。螄そ月倜晃,穆獨據一城,四面抗拒既久,援軍不至。兼行路阻塞,糧仗俱盡。穆知勢窮,乃棄城南走,投爾朱榮於秀容。既而詣闕請罪,孝明詔原之。 |
23  | 薛曇尚,孝明時為南陽太守。孝昌初,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梁,曇尚斬其使人,送首於都督。安樂王監監不能援,遂為梁將王希魅剿陷,拘曇尚送梁,梁以禮遇之。曇尚乞歸,乃聽還。 |
24  | 韋纘為任城王澄揚州長史。澄出征之後,梁將姜慶真乘虛攻襲,遂據外郭。雖尋克復,纘坐免官。 |
25  | 崔康為燕州刺史,時天下多事,遂為杜雒周攻圍。康堅守歷年,朝廷遣都督元潭與第二子仲哲赴救。潭敗,仲哲死之。康遂率城民奔定州,坐以免官。 |
26  | 裴粲為兗州刺史,尋為濮陽太守崔巨倫所逐,棄州入嵩高山。 |
27  | 爾朱世隆為假儀同三司、前軍都督,鎮虎牢。時元顥逼大梁,世隆不關世事,無將帥之略。顥既克滎陽,禽行臺楊回,世隆懼而遁還。莊帝倉卒北巡,世隆之罪也。 |
28  | 泉企為雒州都督,東魏將高敖曹率眾圍逼州城,杜ノ其鄉導。企拒守旬餘,矢盡援絕,城乃舀焉。高敖曹曰:「泉企力屈,志不服也」。江果為汝州都督。時杜雒周、葛榮等叛亂,臺援不接,果以阻隔強寇,內徙無繇,乃攜子弟并率城民東奔高麗。孝靜天平中,詔高麗送果等,元象中乃得還朝。張瓊為汾州刺史。天平中,除慰勞大使,仍留鎮之。尋為周文帝所舀卒。 |
29  | 北齊封祖業行晉州事。時薛循義為衛將軍,沙苑之役,諸軍退還,祖業棄城走。循義追至洪洞,說祖業還守,而祖業不從。循義還據晉州,安集固守。後周柳檜為撫軍將軍,討上津、魏興,平之,即除魏興、華陽二郡守。安康人黃眾寶謀反,連黨與將圍州城,乃相謂曰:「嘗聞柳君勇悍,其鋒不可當。今既在外,方為吾徒腹心之病也,不如先擊之」。遂圍檜郡。郡城卑下,士眾寡弱,無守禦之備,連戰積十餘日,士卒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舀,身被十餘創,遂為賊所獲。 |
30  | 陽猛初仕後魏,為華山郡守。孝武西遷,猛率所部移鎮潼關。俄而潼關不守,猛于善渚谷立柵,收集義徒,授征東將軍、揚州刺史、大都督、武衛將軍,仍鎮善渚。文帝大統三年,為竇泰所襲,猛脫身得免。 |
31  | 隋史祥為燕郡太守,被賊高開道所圍,祥稱疾不視事。及城舀開道,甚禮之。會開道與羅義通和,送於涿郡,卒於塗。周法尚後,周宣帝時,為開府、順州刺史。高祖為丞相司馬,消難作亂,陰遣上開府段纜時陽為助守,因欲奪其城。法尚覺其計,閉門不納浪糊。е于時倉卒兵散在外,因率吏士五百人拒守二十日,外無救援,自度力不能枝梧,遂拔所領,棄城遁走。消難虜其母弟及家累三百人歸于陳。 |
32  | 于仲文初仕後,周宣帝為東郡太守,高祖為丞相,尉回作亂,遣將檀讓收河南之城,復使人誘致仲文,仲文拒之。回怒其不同,已遣儀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擊,大破威眾,斬五百餘級,以功授開府。回又遣其將宇文、曹度、石濟、宇文威、鄒紹自白馬,二道俱進,復攻仲文。賊勢逾盛,人情大駭,郡人赫連僧伽、敬子哲率眾應回。仲文自度不能支,棄妻子,將六十餘騎開城西門,潰圍而遁。為賊所追,且戰且行,所從騎戰死者十七八。仲文僅而獲免,達於京師。回於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見之,引入臥內,為之下泣。賜採五百段,黃金三百兩。進位大將軍,領河南道行軍總管,給以鼓吹,馳傅詣雒陽發兵,以討檀讓。 |
33  | 唐張亮,隋末從李密隸李過構楣,後亮檢校定州別駕。劉黑闥反於河北,垢匆粵鏈,泳令守相州。及黑闥兵至,亮不能抗,棄城而遁。 |
34  | 齊王元吉守并州,懼劉武周所逼,棄並州奔于京師。程大買為滄州刺史為。 |
35  | 劉黑闥所逼,棄城而遁。劉弘基為右驍衛大將軍,領行軍左一總管,屯晉州。裴寂為宋金剛所敗,人情大駭,莫有固志。金剛以兵造城下,弘基不能守,遂舀于賊。 |
36  | 高仙芝為西河節度使時,安祿山據范陽叛,仙芝為討賊副元帥,屯軍於陝。時范陽、平盧節度封常清與安祿山戰於虎牢,王師敗績。時仙芝聞常清戰敗,乃棄軍西奔。陝郡太守竇庭芝棄郡北渡。 |
37  | 呂崇賁為河東防禦使。時安祿山反,哥舒翰敗潼關不守,崇賁及華州防禦使魏仲犀、馮翊防禦使季彭年、上雒防禦使楊黯皆棄郡走,所在兵將解嚴而散。顏真卿為平原太守,祿山之亂,初糾合兵眾以拒之,後兵力漸窮,棄郡南走渡河,自後河北郡縣盡沒於賊中。 |
38  | 侯希逸,肅宗時為平盧節度使。既數為賊所迫,希逸率厲將士,累破賊徒。向閏客、李懷仙等既淹歲月,且無救援,又為奚虜侵掠。希逸拔其軍二萬餘人,且行且戰,遂達于青州。平盧始舀於賊,詔以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自是淄青節度皆帶平盧之名。 |
39  | 崔光遠為魏州刺史,充魏州節度使。初,司徒郭子儀與賊戰於汲郡,光遠率汴師千人渡河援之。及代蕭華入魏州,使將軍李處站、茉粼舸籩,亮戰不利。子儀怒不救,處賬彀鼙薊,乖羲媧罩臉,竅路醇渲,曰:「處照,儻依春撾不出」。光遠乃要斬處,沾丈普接。杏輪誚砸兄,及死,人用危懼。魏州城自祿山反,袁知、秦能、元浩等皆繕完之,甚為堅峻。光遠不能守,遂夜潰圍而出,渡河而還。肅宗不之罪,除太子少保,董晉為華州刺史、潼關鎮國軍使。時朱Г僭逆于京邑,使凶黨敬江何望之侵逼華州,晉奔遁赴行在,程權為滄州節度使。時鎮州王承宗叛命。憲宗元和十二年三月戊寅,鎮州賊以眾二萬人入滄州東光縣,斷其白橋,路權不能禦,以眾歸。 |
40  | 哥舒曜鎮襄城,時李希烈反,舀襄城,曜西走洛陽。李勉為汴宋節度使,時李希烈反,以他盜為名,悉眾來寇。勉城守累月,救援莫至,謂其將曰:「希烈凶逆殘酷,若與交刃,必多殺無辜,吾不忍也」。遂潛師潰圍,南奔宋州。德宗尋有詔,以司徒平章事。徵既至朝廷素服請罪,優詔復其位,勉引過備位而已。 |
41  | 李齊運為晉、絳、慈、隰都防禦觀察使。時李懷光自山東卷甲奔難,晝夜倍道,比至河中,力疲,休兵三日,齊運傾力犒軍,人人悅喜。懷光既反,驅兵還保河中,齊運不能敵,棄城走。 |
42  | 杜彥光為監州刺史。時吐蕃寇州,彥光棄州奔於慶州。 |
43  | 張行恭為平州刺史,時太原軍犯州城,行恭不能守,因棄其城。 |
44  | 梁葛從周仕唐為兗州節度使。昭宗天複三年,青帥王師範遣將劉札舀兗州,初從周方統州兵在外,青人知其虛,來攻逐之。 |
45  | 後唐李岩為澶州節度使,會賊將賀環來寇,岩怠於守備城,遂舀賊。 |
46  | 戴思遠,初仕梁,為邢州節度使。屬燕將張方進殺滄州留後劉繼威,以城歸梁,梁末帝命思遠鎮之。莊宗平定魏博,以兵臨滄德,思遠棄鎮渡河歸汴。 |
47  | 朱守殷為蕃漢馬步都虞候,守德勝寨,為梁將王彥章所攻,守殷無備,遂舀南寨。莊宗聞之曰:「駑才大誤予事!」因撤此寨,往固楊劉。明宗在鄆州,密請以覆軍之罪罪之。莊宗私於腹心,忍而不問。 |
48  | 楊漢賓為黔南節度使,會東川節度使董卓叛,攻城,漢賓棄城走投忠州。 |
49  | 安崇阮為夔州節度使,棄所部歸闕,翌日,待罪于閣門,尋命釋放。時董璋據東川謀叛,來寇峽內諸州,而崇阮望風遁走。 |
50  | 漢劉在明初仕後唐閔帝,應順初,為貝州刺史。明帝移趙州,兼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以軍戍易州。清泰末,幽州節度使趙德鈞引軍赴團柏谷,路繇易州取在明軍從。及德鈞兵敗,在明奔歸懷州。 |
51  | 安友規權永興軍府事,屬趙思綰奔衝,友規失守城池,後除名,配流登州沙門島。 |
52  | 周周密初仕晉,為延州節度使,會契丹舀中原,延州軍亂,立高允權為帥。時密據東城,允權據西城,相拒久之。會漢高祖建義於太原,遣使安撫,密乃棄其城,奔於太原,隨漢高祖歸汴。 |
53  | ○將帥部 譴讓。 |
54  | 夫將者受澎渡,繒曄σ月珊。煞帚橢重,有干城之寄。始當受命,初無辦嚴,是所謂為爪牙而衛社稷者焉。苟異於斯,否臧凶也。若乃擁兵而玩寇,示戎而失策,或士卒暴露,無恤下之心。或道路滯留,非速進之意,或對問失實,或臨敵亡備,以至不能鎮守,遂至退奔。斯乃有名無實,失將兵之道。降城縱掠,違弔民之義。是以頒尺一以致詰,遣使者以問狀,勞之以征役之苦,終之以訓讓之辭,故其聞命以知非立功而贖罪者多矣。若夫上有疑心,下或恥過,因而負[C260]者,蓋亦有焉。 |
55  | 漢韓王信高祖。六年秋,匈奴冒頓大入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上賜信書責讓之曰:「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信得書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
56  | 彭越封梁王。高祖十年,陳穹創地,帝自往擊之。至邯鄲,徵兵於梁。越稱病,使使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即為擒,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太僕有罪,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捕治越蜀。 |
57  | 楊僕為主爵都尉,武帝以為能。南越反,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東越反,上欲復使將,為其伐前勞,以書敕責之曰:「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跡。南越中險,地名也,)非有斬將搴旗之實也,烏足以驕人哉!前破番禺,捕降者以為虜掘死人以為獲,是一過也。建德呂嘉,逆罪不容於天下,將軍擁精兵,不窮追超,然以東越為援,是二過也。士卒暴露,連歲為朝會,不置酒。將軍不念其勤勞而造佞巧,請乘傅行塞,因用歸家,懷銀黃,垂三組,誇鄉里,是三過也。失期內顧,以道惡為解,失尊尊之序,是四過也。欲請蜀刀問:君賈幾何?」對曰:「率數百。武庫日出兵而陽不知,挾偽干君,五過也。受詔不至蘭池宮,明日又不對。假令將軍之吏,問之不對,令之不從,其罪何如!推此心以在外,江海之間可得信乎!今東越深入,將軍能率眾以掩過,不」僕惶恐。對曰:「願盡死贖罪」。與王溫舒俱破東越。 |
58  | 馮奉世為右將軍。元帝時以隴西羌反,上言願得兵眾,不須煩大將,因陳轉輸之費。帝於是以璽書勞奉世,且讓之曰:「皇帝問將兵、右將軍甚苦暴露。羌虜侵邊境,殺吏民,甚逆天道,故遣將軍帥士大夫行天誅,以將軍材質之美,奮精兵,誅不軌,百下百全之道也。今乃有畔敵之名大為中國羞,以昔不閒習之故耶?良以恩厚未洽,信約不明也。朕甚怪之。上書言:羌虜依深山多徑道,不得不多,分部遮要害,須得後發營士足以決事。部署已定,執不可復置。大將聞之,前為將軍,兵少不足自守,故發近所騎,日夜詣,非為擊也。今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跡射嚳,伸罷哂,鵒止露及呼速蘞辱種。且兵,凶器也,必有成敗者。患策不定,料敵不審也。故復遣奮武將軍。兵法曰:大將軍出,必有偏裨,所以揚威武,參計策,將軍又何疑焉!夫愛吏士,得眾心,舉而無悔,禽敵必全,將軍之職也。乃若轉輸之費,則有司存,將軍勿憂。須奮武將軍兵到,合擊羌虜。十月,兵畢至隴西。十一月並進,羌虜大破,斬首數千級,餘皆走出塞。兵未決間,漢復發募士萬人,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未進,聞羌破還,帝曰:「羌虜破散,創艾,逃亡出塞,{創艾,謂懲懼也。創初向切,艾讀曰:「攏┢滸綻羰科,牧敉吞銼敢害處。 |
59  | 後漢吳漢為大司馬,擊公孫述,進軍成都城下。述死,其將延岑舉城降漢,悉滅公孫氏,並誅岑,焚述宮室,縱兵火大掠。光武聞之,詔讓漢及副將劉向曰:「城中老母嬰兒,口以萬數,兵火大縱,可為酸痛。甚違古人弔民之義。公等戴天履地,何忍行此邪!」 |
60  | 馬援為伏波將軍,與耿舒同擊五溪壺頭,賊守隘,船不得上,暑甚,士卒多死。耿舒與兄好春銩巍妒欏,吩唬呵笆,嬪鮮櫚畢,然轎淞桿。淠言:「碩兵馬得用軍人數百,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拂鬱行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致,若連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蔚檬樽嘀」。帝乃使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責問,援因代監軍,會援病卒。 |
61  | 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討邊章。中常侍張讓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徵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袁紹為右將軍。建安元年,曹公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充縣名。屬武陵郡擅相討伐,紹上書自陳述,言皆飾非。 |
62  | 吳張昭為綏遠將軍,及大帝即位,請命百官歸功,周瑜昭舉笏,欲褒贊功德,未及言,帝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昭忠謇亮直有大臣節,帝敬重之。然所以不相昭者,蓋以昔駁周瑜、魯肅等議為非也。 |
63  | 晉羊祜為車騎將軍,鎮荊州。會吳人寇弋陽、江夏,略戶口,詔遣侍臣移書,詰祜不追討之意,并欲移州復舊之宜。祜曰:「江夏去襄陽八百里,比知賊問,賊去亦已經日矣,步軍方往,安能救之哉?勞師以免責,恐非事宜也。昔魏武帝置都督,類皆與州相近,以兵勢好合惡離。疆場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已,古之善教也。若輒徙州,賊出無常,亦未知州之所宜據也」。使者不能詰。 |
64  | 宋劉鍾,晉末為龍驤將軍、太尉參軍事。高祖討司馬休之,鍾領石頭戍。時大軍外討,京邑擾懼,鍾以不能鎮遏,降號建威將軍。 |
65  | 劉道規,晉末為輔國將軍、都督荊、寧、梁、雍六州軍事。時荊州刺史劉敬宣征蜀不克,道規以都督降為建威將軍。 |
66  | 劉懷慎,自高祖遷都壽春,劉懷慎督北徐兗青淮北諸軍事、前軍將軍、徐州刺史。以亡命入廣陵城,降號征虜將軍。 |
67  | 蕭思話為撫軍將軍、兗徐二州刺史,統揚武將軍、冀州刺史張永眾軍圍舾,呼舭匠跽蚓。諮議參軍申坦與王玄謨圍滑臺不克,免官。青州刺史蕭斌板坦行建威將軍、濟南平原二郡太守,守歷城。令任仲仁又為坦副,並前鋒入河,發沿口。永司馬崔訓、建武將軍齊郡太守胡景世率青州軍來會,思話及眾軍並至舾呼舭街穩攻道。太祖遣員外散騎侍郎徐安宣旨督戰,張永、胡景世當東攻道,申坦、任仲仁西攻道,崔訓南攻道。賊夜地道出,燒崔訓樓及蟆車,又燒胡景世樓及攻具。尋又毀崔訓攻道城,不可拔。思話馳來退師,攻城凡十八日,解圍還歷下。崔訓以樓見燒,又不能固,攻道被誅,於舾呼舭接撈共⑾。滌詔曰:「得撫軍將軍思話啟事,舾呼舭講話,問孔淦@汀G野嗍,η寮酶圖進討。此鎮山川嚴阻,空臨河朔,形勝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廝薊翱山廡溜菸,冀州餘如故。彭城文武複量分配,即鎮歷城」。尋為江夏王義恭所奏,免官。 |
68  | 王鎮之為征西大將軍、道規司馬。時南平太守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故辭不見聽。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 |
69  | 南齊周盤龍為平北將軍、兗州刺史。時甬城戍將張蒲與後魏潛相構結,因大霧乘船入清中採樵,載虜三十餘人,藏伏{X123下,直向城東門,防門不禁,仍登岸拔白爭門。戍主皇甫仲賢率軍主孟靈寶等三十餘人於門拒戰,斬二人。賊眾被金倉赴水,而魏軍馬步至城外已三千餘人,阻塹不得進。淮陰軍主王僧慶等領五百人赴救,魏眾乃退。坐為有司所奏,詔白衣領職。八座尋奏復位。 |
70  | 陳章昭達,為中撫軍大將軍。高祖即位,進號車騎大將軍。以還朝遲留,為有司所劾,降號車騎將軍。 |
71  | 淳於量鎮桂州,王櫧結崞登肴,氤徵為中撫軍大將軍。量所部將帥,多戀本土,並欲投入山谷,不願入朝。世祖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界黃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年至都,以在道淹留,為所司奏免儀同,餘並如故。 |
72  | 後魏周觀為高平鎮將,有威名。真君初,詔觀統五軍西討禿潯、V莒墩,乓瘁閆,涿袷百家,將置於京師,至武威,輒與諸將私分之。太武大怒,黜觀為金城侯,改授內都大官。 |
73  | 任城王澄為揚州刺史,攻梁鍾離,遇雨,淮水暴長,引歸壽春。還既狼狽,失兵四千餘人。頻表解州,宣武不許。有司奏軍還失路,奪其開府,又降三階。 |
74  | 元慶和初,為梁北道總管。魏主至項城,朝廷出師討之,望風退走。梁武責之曰:「言同百舌,膽若鼷鼠」。遂徙合浦。 |
75  | 北齊薛孤延仕東魏大都督,與諸軍將討潁川。延專監造土山,以酒醉為敵所襲據。潁川平,諸將還京師,燕於華林園。文襄啟魏帝,坐延於階下以辱之。 |
76  | 陽州公永樂仕東魏,為北豫州刺史。河陰之戰,司徒高昂失利退,永樂守南陽城,昂走趣城,西軍追者將至,永樂不開門,昂遂為西軍所擒。神武大怒,杖之二百。 |
77  | 隋賀若弼為右武侯、大將軍。開皇末,高祖幸仁壽宮,宴王公,詔弼為五言詩,詞意憤怨,帝覽而容之。明年春,弼又有罪,在禁所,詠詩自若。上數之曰:「人有性善行惡者,公之為惡,乃與行俱有三:太猛妒嫉,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無上心太猛。昔在周朝,已教他兒子反,此心終不能改耶?」 |
78  | 唐竇規為益州行台僕射,武德中,徵入朝,賜坐御榻,規容儀不肅,又坐而對詔,高祖大怒,因謂曰:「公之入蜀,車騎、驃從者二千人,為公所斬略盡,我隴種車騎,未足給公」。詔下獄,俄而釋之。 |
79  | 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遇宋金剛,賊眾犯之,師遂大潰,死皆盡晉州以東城堡,一時舀賊,徵入朝,高祖數之曰:「義舉之始,公有翼佐之勳,官爵亦已極矣。前拒武周,兵勢足敵,致此喪敗,不獨愧於朕乎!」以其屬吏尋釋之。 |
80  | 獨孤懷恩,為工部侍郎,時虞州刺史韋義節擊堯君素於蒲州,而義節文吏怯懦,頻戰不利。高祖遣懷恩代總其眾。懷恩督兵城下,為賊所拒,頻戰不利。高祖切讓之,因是怨望。 |
81  | 劉仁軌為青州刺史。高宗顯慶中,大軍征遼,令仁軌監統水軍以後期免,特令以白衣隨軍自效。 |
82  | 田仁琬,為太僕卿,兼代州刺史,充河東諸軍節度副大使。玄宗天寶元年,制曰:「田仁琬忝居節度,鎮守西陲,不能振舉師旅,緝寧夷夏。而乃公行暴政,不務恤人,撓亂要荒,略無承稟。邊官之責,職爾之繇。宜黜遠藩,用誡邊使。可舒州刺史即馳驛赴任」。 |
83  | 封常清充伊西節度等使。天寶末,安祿山叛,以常清為范陽節度,俾募兵東討。祿山渡河,舀陳留入[124]子谷,凶威轉熾。常清退入上東門,戰不利。賊鼓言鴦段轎敲湃,欠甭尤死,舫G濉S終屆,抖紀ゆ洳,皇ね聳匭仁門又敗,從提象門入苑,令人倒樹以礙之。至纖西奔陝郡,遇高仙芝,具以賊勢告之,遂退守潼關。玄宗聞常清敗,削其官爵,令白衣於仙芝軍效力。仙芝令常清監左右廂諸軍,常清衣皂衣以從事。 |
84  | 郭子儀為司空、平章事。肅宗至德中,以副元帥與安祿山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大戰於清渠,王師敗績,降為左僕射,仍平章事。 |
85  | 殷侑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文宗太和中,侑准詔停減軍卒千餘人,遂敗為群盜劫隨州之屬縣。時議責侑不先陳論,以致寇盜,左授太子賓客。 |
86  | 夏侯孜,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懿宗咸通十年正月,遷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時南詔蠻寇西川,責孜在蜀日,失政也。 |
87  | 梁劉暈鎮南軍節度使,率軍屯莘縣。既而魏軍送款於太原。時莊宗南伐,栽讞芳染昧咐〔桓人皆思歸。莊宗令鐵騎直壓其營挑戰,員氈謔救蹌艘躍⒆渚,其甬道持千金斧斬其寨,木眾出驚囂,俘獲而退。末帝遣人謂栽唬恆屯庵事,全付將軍。河朔諸州,一旦淪沒,勞師弊旅,患難日滋,退保河ヂ,久無鬥志。昨日東面諸侯奏事來上,皆言倉儲已竭,飛趺獠懷。漵諞壑人,每遭擒虜,夙宵軫念,惕懼盈懷。將軍與國同休,當思良畫。如聞寇敵兵數不多,宜設機權,以時翦撲,則予之負荷,無累先人。浴1碓唬,撼際芄恩,當思閫政,敢不仗戈假寐,罄節輸忠。昨者比欲西取太原,斷其歸路,然後東收鎮冀,解彼連雞,止於此時,再清河朔。豈期天方稔亂,國難未平,纔出師徒,積旬霖潦,資糧殫竭,軍士札瘥。切慮蒼黃,乖於統攝,乃詢部伍,皆欲旋歸。凡次舍經行,每張犄角,又欲絕其餉道,且據臨清,纔及宗城,周揚五奄至,騎軍馳突,變化如神。臣遂領大軍,保於莘縣,深溝高壘,享士訓兵,日夜戒嚴,伺其進取。偵其營壘,兵數極多。樓煩之人,皆能騎射,最為劫掠,未可輕謀。臣若苟得機謀,詎敢坐滋患難?臣誠心體國,天鑒具明。 |
88  | 後唐劉訓為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充南面招討使,知荊南行府事。以征討無功,責授檢校右僕射,守檀州刺史。 |
89  | 王建立為青州節度使,惡生好殺,粗暴無政,歷數鎮,以苛虐聞,明宗亦怒之。及鎮上黨,歲餘,乃令致仕。樞密使安重誨得罪,後建立不繇表請自入朝。所繇司不知之,徑至後樓,謁見泣涕,言已無罪,為重誨擯斥。明宗不悅,曰:「爾作節度使,不行好事,非重誨譖言,亦宜自省」。旬日令還遼州,賜荼藥而死。 |
90  | 周慕容彥超仕漢,為鄆州節度使。乾討幸怨刂釁郊郵,討杏平,帝誕辰入朝,以在鎮不法,為執政所責。尋授兗州節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