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 |
3  | 樂考 |
4  | 歴代樂制: |
5  | 元太祖初年,以河西髙智耀言,徴用西夏舊樂。《金史》外國。西夏傳贊》曰:「唐節度使有鼓吹,故夏國聲樂清厲頓挫,猶有鼓吹之遺音焉」。 |
6  | 葉子竒草木子》曰:「元郊祀天地,祭宗廟,祀先聖,大朝㑹,用雅樂,蓋宋徽宗所制《大晟樂》也。曲宴用細樂、胡樂。駕行,前部用胡樂,駕前用《清樂》、《大樂》。太宗六年九月,宴宋使用女樂俳優。十年十一月,徴金太常遺樂。 |
7  | 宣聖五十一代孫衍聖公元措來朝,言於帝曰:「今禮樂散失,燕京、南京等處亡金太常故臣及禮冊、樂器多存者,乞降㫖收錄」。於是降㫖,令各處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禮樂舊人,可并其家屬徙付東平,令元措領之,於本路稅課所給其食。明年,元措奉㫖至燕京,得金掌樂許政、掌禮王節及樂工翟剛等九十二人。十六年。太常用許政所舉大樂令苗蘭詣東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張,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 |
8  | 十二年四月,始命製登歌樂,肄習於曲阜宣聖廟。憲宗二年八月,始用登歌樂,祀昊天上帝於日月山。先是,三月五日,命東平萬戶嚴忠濟立局,制冠冕、法服、鐘磬、筍虡、儀物肄習。五月十三日,名太常禮樂人赴日月山。八月七日,學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樞等以樂工李明昌、許政、吳徳、段楫、寇忠、杜延年、趙徳等五十餘人見於行宮。帝問制作禮樂之始,世隆對曰:「堯、舜之世,禮樂興焉」。時明昌等各執鐘、磬、笛、簫、箎,塤巢笙,於帝前奏之,曲終復合奏之,凡三終。十一日,始用登歌樂祀昊天上帝於日月山,祭畢,命驛送樂工還東平。 |
9  | 《祭祀志》曰:憲宗二年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於日月山。其十二日,又用孔氏子孫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樂。 |
10  | 等謹按:徐世隆傳曰:嚴實招致東平幕府,實時得金太常登歌樂,世祖遣使取觀世隆典領以行。其說與禮樂志互異,而與張孔孫傳合。詳後世祖中統元年七月,用新製雅樂,享祖宗於中書省。自憲宗三年世祖居潛邸,命勾當東平府公事宋周臣,兼領大樂禮官、樂工人等,常令肄習,仍令萬戶嚴忠濟督之。六年五月,世祖以潛邸次灤州,下教命嚴忠濟督宋周臣以所得禮樂舊人肄習,毋忽十一月勅樂,工老不堪任事者,以子孫代之,不足者以他戶補之。至是年正月,命宣撫亷希憲等召太常禮樂人至燕京。六月,命許唐臣等製樂器、公服、法服,七月七日工畢。十一日,用新製雅樂,享祖宗於中書省。禮畢,賜預祭官及禮樂人百四十九人鈔有差。八月,命太常禮樂人復還東平。 |
11  | 等謹按祭祀志云:世祖元年七月,設祖宗神位於中書省,用登歌樂,遣筆且齊致祭,嗣後常遣官攝事焉」。 攝事樂 祀日晨,祼,有司請行事,宮縣樂奏《思成之曲》九成,文舞九變。初獻詣盥洗位,宮縣樂作無射宮《肅寧之曲》,洗瓚授執事,樂止。登歌樂作,奏夾鐘宮《肅寧之曲》。升自東階,樂止,祼鬯訖,降自東階。登歌樂作,奏夾鍾宮《肅寧之曲》。復位,樂止。饋食初獻,既祼饌入,宮縣樂作,奏無射宮《嘉成之曲》。奠饌訖,樂止。酌獻初獻詣盥洗位,宮縣樂作,奏無射宮《肅寧之曲》,洗爵授執事,樂止。登歌樂作,奏夾鍾宮《肅寧之曲》,升自東階,樂止。詣太祖酒尊所,酌尊宮縣樂作,奏無射宮《開成之曲》,獻爵出戶,立,樂止。次詣每室酌獻如上儀,各奏本室之樂。獻畢,宫縣樂止。降自東階,登歌樂作,奏夾鍾宮《肅寧之曲》。初獻復位,立定,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無射宮、《肅寧之曲》,舞者立定,樂止。亞獻詣太祖酌尊所,宮縣樂作,奏無射宮《肅寧之曲》。獻爵訖,次詣每室酌獻,並如上儀。獻畢,樂止。終獻如亞獻之儀。祭馬湩,宮縣樂作,同進饌之曲,拜訖,退,登歌樂作,降階,樂止。徹籩豆,登歌樂作,奏夾鍾宮《豐寧之曲》。送神樂作,奏黃鍾宮《保成之曲》,一成止。 |
12  | 十二月,立仙音院,復改為玉宸院,括樂工立儀鳯司。百官志曰:儀鳯司掌樂工供奉祭享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二十年,改置儀鳯司,隸宣徽院。二十五年,歸隸禮部大徳。十一年,改玉宸樂院。至大四年,復為儀鳯司。其屬五:雲和署,掌樂工調音律及部籍更畨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至大二年,撥𨽻玊宸樂院。安和署職掌與雲和同,至元十三年始置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管領回回樂人。皇慶元年,初置天樂署,初名昭和,署管領河西樂人,至元十七年始置。至大四年,改為天樂,署廣樂庫,掌樂器等物。皇慶元年始置。 |
13  | 二年十二月,命太常少卿王鏞教習。大樂初,大司農姚樞奏,曲阜有太常雅樂,憲宗嘗命東平守臣輦其歌,工舞郎與樂色俎豆至日月山。帝親臨觀,飭東平守臣員闕充補,無輟肄習。今請以東平府詳議官王鏞兼充禮樂提舉。詔以鏞特兼太常少卿,領東平樂工,常加督視肄習,以備朝廷之用。至是命鏞教習大樂。 |
14  | 三年,備宮縣鐘磬、樂舞、籥翟,凡用三百六十二人等。謹按此條見王圻《續通考》,未詳所出。惟《元史禮樂志》大樂職掌》有云:「宮縣工二百六十一人,登歌工五十一人,二樂用工三百一十二人,代事故者五十人」。其數與此相合。然本文逈別,且並無中統三年之說,不知《續通考》何以繫之是年也。是時未應明備如此,辨證詳後。 |
15  | 五年,作《大成樂》等。謹按《大成樂成於至元四年,《世祖紀》及耶律鑄傳所載並同,《禮樂志》則繫之中統五年,彼此互異,如果成於中統之末,何以至元元年以來方?且括樂器,選石材,教新工,製冠服,則其為製樂未成,灼然可見。然必謂至元四年始成,則又與志載三年廟享宮縣登歌二舞咸備之說不合,豈有今年制作完備用之,以昭大典矣,而猶待明年始云告成耶?若謂中統製樂,先定其名,至至元而樂始成,則志於中統五年,已云中書省上表稱賀賀表固慶成之作,又未可以此和㑹其說。大抵樂成於至元三年,是冬即用以享廟,但尚未定名,明年乃定名大成耳紀、傳並以命名之時為樂成之日,故與志載樂成享廟年分小差。至志載中統五年樂成稱賀於前,復載至元三年樂成用享於後,則重出而自相牴牾矣。王圻未及深考,姑依文錄之今,以正史本文亦未敢遽刪,仍前後並列,特為摘發其端,用資參訂。 |
16  | 至元元年十一月,括金樂器散在寺觀民家者。先是,括到燕京鍾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下翟剛辨驗給價。至是,大興府又以所括鐘、磬、樂器十事來進,太常因言:「若止於燕京拘括,似為未盡,合於各路各官民家括之,庶省鑄造」。於是奏檄各道宣慰司括到鐘三百六十有七,磬十有七,錞一,送於太常。又中都、宣徳、平灤、順天、河東、真定、西京、大名、濟南、北京、東平等處括到大小鐘、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景鐘二、鎛鐘十六,大聲鐘十、中聲鐘一、小聲鐘二十有七、編鐘百五十有五、編磬七。其不完者,景鍾四、鎛鐘二十有三,大聲鐘十有三,中聲鐘一、小聲鐘四十有五,編鐘二百五十有一、編磬十有四。 |
17  | 三年十一月,初用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於太廟。先是,中統三年九月,東平萬戶嚴光範,奏太常登歌樂器樂工已完,宮縣樂、文武二舞未備,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請以東平漏籍戶充之,合用樂器,官為置備。制可,命中書省臣議行。於是中書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監於興禪寺置局,委官楊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樂正翟剛辨騐音律,充收受樂器官。丞相耶律鑄又言:「今製宮縣大樂內編磬十有二虡,宜於諸處選石材為之」。太常寺以新撥宮縣樂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習其藝,遣大樂令許政往東平教之。至元二年閏五月,大樂署言:「堂上下樂舞官員及樂工合用衣服、冠冕、鞾履等物,乞行製造」。中書禮部移凖太常博士議定制度。七月,中書吏部再凖太常博士議定,行下所司製造宮縣樂器。既成,大樂署郭敏開坐名數以上。九月,省臣言:「太廟殿室向成,宮縣樂器咸備。請徴東平樂工赴京師肄習,以俟享廟」。制可。是年七月新樂服成,樂工至自東平勅翰林院定撰八室樂章大樂署,編運舞節,俾肄習之。十一月,有事於太廟宮縣登歌樂,文武二舞咸備。其迎送神曲曰《來成之曲,降神文武九成,黃鍾宮三成,大呂角二成,太蔟徴二成,應鍾羽二成,送神黃鍾宮一成,烈祖曰《開成之曲》,無射宮一成,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朮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帶曰《協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熈成之曲》,憲宗曰《威成之曲》,初獻盥洗曰《肅成之曲》,無射宮初獻升降登歌肅成之曲,夾鍾宮、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進曰《和成之曲》,亞終獻酌獻曰《順成之曲》,並無射宮徹豆登歌豐成之曲,夾鍾宮文舞曰《武定文綏之舞》,武舞曰內平外成之舞,武舞六成。第一成象滅王汗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詔六成,臣高麗服交趾等謹按禮樂志載親祀禘祫樂章注云:未詳年月太常。集禮云別本所錄,以時考之,疑至元三年以前擬用,今附錄於此。皇帝入門,宮縣奏順成之曲,無射宮升殿奏順成之曲,夾鍾宮詣罍洗,宮縣奏《順成之曲》詣酌尊所,宮縣奏順成之曲》,並無射宮迎神,宮縣奏《思成之曲》。司徒奉俎,宮縣奏《嘉成之曲》,酌獻始祖宮縣奏慶成之曲,無射宮諸廟奏熈成昌成、鴻成樂成、康成明成等曲》,文舞退,武舞進,宮縣奏肅成之曲。亞終獻,宮縣奏《肅成之曲》。皇帝飲福,登歌奏《釐成之曲》,徹豆,登歌奏《豐成之曲》。並夾鍾宮、送神,奏《保成之曲》:黃鍾宮 |
18  | 《祭祀志》曰:太廟雅樂庫在宮城西南東向。四年三月勅中都路建習樂堂,使樂工肄業其中,丞相耶律鑄制宮縣成。詔賜名大成。 |
19  | 耶律鑄《傳》曰:「初清廟雅樂,止有登歌」,詔鑄製《宮縣八佾》之舞。至元四年三月,樂舞成,表上之。仍請賜名《大成》。制曰「可」。 |
20  | 《禮樂志》曰:「世祖命王鏞作《大成樂》。 |
21  | 《徐世隆傳曰:「中統三年,世隆請増宮縣大樂、文武二舞,令舊工教習,以備大祀。制可,除世隆太常卿以掌之」。 |
22  | 《張孔孫傳》曰:「辟東平萬戶嚴忠範府議事官。時汴梁既下,太常樂師流寓東平,舊章缺落,止存登歌一章而已。世祖居潛邸,嘗召樂師至日月山觀之。至是,徐世隆奏帝宜增設宮縣及文武二舞,以備大典。因詔世隆為太常卿,而張孔孫以奉禮郎為之副,以董樂師,肄成,獻之京師。 |
23  | 六年,太保劉秉忠起朝儀,奏訪教坊舊工,秉忠侍帝藩邸,即上書言:「近代禮樂器具靡散,宜令刷㑹,徴太常舊人教引後學,使器備人存,漸以修之,實太平之基,王道之本」。帝嘉納之,至是,奉㫖與許衡、徐世隆等肄習朝儀,百日而畢,秉忠復奏曰:「無樂以相須,則禮不備」。奉㫖搜訪舊教坊樂工,得杖鼓色楊皓笛色曹楫、前行色劉進、教師鄭忠,依律運譜,被諸樂歌,六月而成,音聲克諧,陳於萬夀山便殿,帝聴而善之。明年二月,奏以丙子觀禮,前期一日,布綿蕝金帳殿前,帝及皇后臨觀於露階,禮文樂節悉無遺失。七年,元正受朝,班首進酒,用教坊樂。 |
24  | 天夀、聖節、受朝、郊廟禮成受賀,並如元正儀,元正用樂音王隊,天夀節用夀星隊,凡朝㑹用禮樂隊。八年二月,迎白傘蓋遊皇城,用教坊司儀鳯司樂,以帝師帕克斯巴之言於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一頂,每歲二月十五日,於大殿啟建白傘蓋佛事,用諸色儀仗、社直迎引傘蓋、周遊皇城內外,云與衆生祓除,不詳導迎福祉。教坊司雲和署,掌大樂鼓、板杖鼓、篳篥、龍笛、琵琶筝𥱧七色,凡四百人。興和署掌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鳯司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 |
25  | 阿錫頁傳》曰:世祖嘗詔都城大作佛事,集教坊伎樂及儀仗以迎導阿,錫頁奏曰:「高麗新附,山東初定,江南未下,天下疲弊,此無益之費,甚無謂也」。帝嘉納之。 |
26  | 十年三月,皇后、皇太子受冊寳,並用教坊樂。十一年八月,製內庭曲舞。 |
27  | 十二年十二月,皇帝受尊號,用教坊樂,中書以上皇帝冊寳」,下太常大樂署,編運無射宮大寧等曲及上夀曲譜,當時議殿庭用雅樂,後不果用等。謹按世祖紀云:至元十二年十二月,羣臣請上帝后尊號,不許。然祭祀志云:是年十二月,以受尊號,遣使預告天地,行一獻禮,祭告一獻儀,由此而定。禮樂志復有上皇帝冊寳,編運曲譜云云,則本紀不許之說殊不然也。 |
28  | 十三年三月,平宋得其樂器。 |
29  | 宋主㬎舉國內附,詔凡太常寺祭器、樂器、法服、樂工、鹵簿、儀衛等物,盡仰收拾。伯顔入臨安,遣郎中孟祺籍宋太廟四祖殿、景靈宮禮樂器,暨太常寺祭器、樂器等物。至十七年四月,以宋太常樂付太常寺。十九年,王積翁又請徴亡,宋雅樂器至京師,置於八作司。二十一年,大樂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書,命八作司與之:鎛鐘二十有七,編鐘七百二十有三,特磬二十有二,編磬二十有八,鐃六、單鐸、雙鐸各五,鉦、錞各八。十六年十月,帝御香閣,命大樂署令完顔椿等肄文武樂。 |
30  | 先是,召用東平樂工凡四百一十二人,中書以東平地逺,惟留其戶九十有二,餘盡遣還,復入民籍。至元三年十二月,乃籍近畿儒戶三百八十四人為樂工。十三年,以近畿樂戶多逃亡,僅得四十有二,復徴用東平樂工。是年十月,命太常卿呼圖克約蘓召太常樂工。是月十一日,大樂令完顔椿等以樂工見於香閣,文郎魏英舞迎神黃鍾曲,武郎安仁舞亞獻無射宮曲。 |
31  | 十八年十月,皇后祔廟,製昭睿順聖皇后室曲舞。二十一年二月,括江南樂工。 |
32  | 至明年正月,徙江南樂工八百家於京師。二十二年九月,真臘、占城貢樂工十人。十二月,議皇太子廟樂。 |
33  | 時皇太子薨,太常博士議曰:「金世宗太子允恭薨,諡曰宣孝」。又建別廟以奉神主,准中祀以陳登歌。中書翰林諸老臣亦議宜加諡,立別廟奉祀,遂諡曰明孝太子。至三十年十月,祔於太廟。成宗即位,追尊皇考為皇帝,廟號裕宗室,奏《昭成之曲》。 |
34  | 二十七年十月,新作太廟登歌宮縣樂。先是,二十二年閏十一月,太常卿呼圖克約蘓奏:「大樂見用石磬,聲律不協,稽諸古典,磬石莫先於泗濱,女直未嘗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內,宜取其石以製磬」。從之。選審聴音律大樂正趙榮祖及識辨磬材、石工、牛全詣泗州採之,得磬璞九十,製編磬二百三十,命大樂令陳革等料簡應律者百有五。二十三年,呼圖克約蘓,又奏太廟樂器、編鐘、笙匏,歲乆就壊,音律不協,遂補鑄編鐘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至是,乃新作太廟登歌、宮縣樂。至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又請采石增製編磬,遣孔鑄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製磬九十,大樂令毛莊等審聴之,得應律磬五十有八,於是編磬始備。 |
35  | 等謹按《世祖紀》云:「二十六年閏十月,取石泗濱為磬,以補宮縣之樂」。與《禮樂志》年分先後不同。三十年六月,初立社稷樂,用登歌。 |
36  | 命大樂許徳良運製曲譜,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其降送神曰《鎮寧之曲》:降神八成,林鍾宮二成,太蔟角二成,姑洗徴二成。南呂羽二成,送神林鍾宮一成。初獻盥洗、升壇、降壇、望瘞位皆《肅寧之曲》,盥洗、望瘞太蔟宫升降,應鍾宮正配位奠玉幣曰《億寧之曲》。太蔟宮、司徒奉俎徹豆曰《豐寧之曲》,奉俎、太蔟宮徹豆應鍾宮正配位酌獻曰《保寧之曲》,亞終獻曰《咸寧之曲》,並太蔟宮。明年八月,初祀社稷用堂上樂,歲以為常。 |
37  | 禮樂志曰:「按祭社稷、先農及大徳,六年祀天地、五方帝,樂章皆用金舊名。釋奠宣聖亦因宋不改。祭祀志曰:社稷壇有雅樂庫,有大樂署,有樂工房。三十一年五月,世祖、裕宗祔廟,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定撰樂章,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
38  | 成宗大徳六年三月,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祗、五方帝於南郊,撰定樂章。 |
39  | 降神,奏《咸寧之曲》,六成。圜鍾宮三成,黃鍾角一成,太蔟徴一成,姑洗羽一成。初獻盥洗,奏《肅寧之曲》。黃鍾宮初獻升降,奏《肅寧之曲》。大呂宮奠玉弊奏。大呂宮迎俎奏《豐寧之曲》。黃鍾宮酌獻,奏《嘉寧之曲》,大呂宮亞終獻,奏《咸寧之曲》。黃鍾宮徹豆,奏《豐寧之曲》。大呂宮送神奏。圜鍾宮望燎,奏。黃鍾宮八年正月,升教坊司三品。 |
40  | 教坊司,秩從五品,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中統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改提㸃教坊司,𨽻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𨽻禮部大徳。八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復正四品。其屬三:興和署,祥和,署、廣樂庫、教坊司。散官。十五:雲韶大夫、仙韶大夫,從三品。長寧大夫、徳和大夫,正四品。協律大夫,從四品。嘉成大夫,正五品。純和郎、從五品調音郎,正六品。司樂郎、從六品,協樂郎、正七品。和樂郎,從七品,司音郎、司律郎,正八品。和聲郎、和節郎,從八品。張珪傳曰:延祐二年,教坊使曹耀珠拜禮部尚書,平章政事張珪曰:「伶人為宗伯,,何以示後世?」力諫止之。 |
41  | 曹元用傳曰:「泰定二年,轉禮部尚書,大朝會為糾儀官」,謂太醫、儀鳯、教坊等官不當序正班,當自為一列」,後皆行之。 |
42  | 九年十一月,祀昊天上帝於南郊,其文舞曰《崇徳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
43  | 時新建郊壇既成,命大樂署編運曲譜舞節,翰林撰樂章。十一月二十八日,親祀圜丘用之。 《親祀樂》皇帝入中壝黃鍾宮皇帝盥洗黃鍾宮皇帝升壇、降壇、大呂宮、降神奏《天成之曲》,圜鍾宮三成,黃鍾角一成,太蔟徴一成,姑洗羽一成。初獻盥洗奏《隆成之曲》,黃鍾宮初獻升降,並奏《隆成之曲》,大呂宮正配位奠玉幣並奏《欽成之曲》,黃鍾宮司徒奉俎奏《寧成之曲》。黃鍾宮昊天上帝位酌獻奏《明成之曲》。黃鍾宮皇地祇位、酌獻大呂宮、太祖位酌獻黃鍾宮,皇帝飲福大呂宮,皇帝出入小次,黃鍾宮文舞退,武舞進奏《和成之曲》,黃鍾宮亞、終獻奏《和成之曲》。黃鍾宮徹豆,奏《寧成之曲》,大呂宮、送神奏《天成之曲》。圜鍾宮望燎,奏《隆成之曲》。黃鍾宮皇帝出中壝黃鍾宮。 攝祀樂 祀日,有司請行事,宮縣樂作降神《天成之曲》六成。內圜鍾宮三成,黃鍾角、太蔟徴、姑洗、羽各一成,文舞《崇徳之舞。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奏黃鍾宮《隆成之曲。盥訖,詣壇,升自午陛。登歌樂作大呂宮《隆成之曲》,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宮縣樂作,奏黃鍾宮《欽成之曲》,次詣皇地祇位,配位奠獻,並如上儀。降自午陛,登歌樂作,如升壇之曲。司徒奉饌入門,宮縣樂奏黃鍾宮《寧成之曲。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作,奏黃鍾宮隆成之曲》,盥手、洗爵訖,詣壇,升自午陞。登歌樂作,奏黃鍾宮《明成之曲,酌尊訖,詣正位神座前,宮縣樂作,奏黃鍾宮《明成之曲》,文舞崇徳之舞,讀祝、宮、縣樂奏如前曲,次詣皇地祇位,並如上儀,惟樂奏大呂宮,次詣配位,並如上儀,惟樂奏黃鍾宮降自午陛,登歌樂作如前降神之曲,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黃鍾宮《和成之曲》。亞獻升詣正位神座前,宮縣樂作,奏黃鍾宮熈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奠爵訖,次詣皇地祇位、配位並如上儀。終獻升詣正位神座前,宮縣樂作,奏黃鍾宮熈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酌獻並如上儀。徹籩豆,登歌樂作大呂宮《寧成之曲。送神宮縣樂作,奏圜鍾宮天成之曲一,成止。三獻官詣望位,樂作,奏黃鍾宮隆成之曲。等。謹按:是年因右丞相哈喇哈斯等奏,屢講郊祀之禮,初議訪求深知音律之人,審五聲八音,以司肄樂。既又檢討唐、宋、金親祀、攝行儀注并雜樂節次,集議去取,蓋其始亦有親郊之意,故擬撰樂章云云。後仍遣官攝祭也。 |
44  | 《祭祀志》曰:「郊壇雅樂庫十間,在外垣西門之內少南,東向。演樂堂七間,在外垣內之西南隅,東向」。十年八月,京師文宣王廟成,行釋奠禮,樂用登歌,命翰林院定樂名樂章。 |
45  | 帝初即位,集賢學士閻復疏言京師宜首建宣聖廟學,定用釋奠雅樂,乃命建宣聖廟於京師。是年秋,廟成,命江浙行省製造宣聖廟樂器,以宋舊樂工施徳仲審較應律運至京師。秋八月,用於廟祀宣聖,先令翰林新撰樂章,命樂工習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獻、盥洗、升殿、降殿、望瘞皆同安之曲,奠帛曰明安之曲,奉俎曰《豐安之曲》,酌獻曰《成安之曲》,亞終獻曰《文安之曲》,徹豆曰《娯安之曲,蓋舊曲也。新樂章不果用禮樂志曰宣聖樂章,迎神奏凝安之曲,黃鍾宮三成,大呂角二成,太蔟徴二成,應鍾羽二成,初獻盥洗奏同安之曲,姑洗宮升殿奏同安之曲。南呂宮奠幣奏《明安之曲,南呂宮奉俎奏《豐安之曲,姑洗宮文宣王位酌獻奏《成安之曲》,南呂宮、兖國復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位酌獻,並奏《成安之曲,南呂宮、亞終獻奏《文定之曲》,姑洗宮飲福、受胙與盥洗同,徹豆奏《娯安之曲》,南呂宮送神奏《凝安》之曲,黃鍾宮望與盥洗同。右釋奠樂章皆舊曲。元朝嘗擬撰易而未及用,今并附於此。迎神奏《文明之曲》,盥洗奏《昭明之曲》,升殿、降殿奏《景明之曲》,奠幣奏《徳明之曲》。文宣王酌獻奏《誠明之曲》。兖國公、鄒國公酌獻同郕國公、沂國公酌獻俱闕。亞、終獻奏《靈明之曲》,送神,奏《慶明之曲》。 |
46  | 虞集傳曰:大徳中,除國子博士,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里之人,情性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設司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 |
47  |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曰:元成宗時宣聖廟樂歌,仍宋之舊。 |
48  | 十一年七月,祭告天地,命大樂署編運皇地祗酌獻大呂宮一曲及舞節翰林譔樂章,用三獻儀,降神樂作六成止。 |
49  | 九月,順宗、成宗祔廟,順宗室,奏《慶成之曲》,成宗室,奏《守成之曲》。 |
50  | 武宗至大二年正月,以受尊號,恭謝太廟,備宮縣登歌二舞。 |
51  | 皇帝入門,奏《順成之曲》。盥洗陞殿,用至元中初獻升降《肅成之曲》,亦曰《順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寧之曲》。無射宮迎神,用《至元中來成之曲》,改曰《思成》。黃鍾宮三成,大呂角二成,太蔟徵二成,應鍾羽二成。初獻攝太尉盥洗升殿,奏《肅寧之曲》,酌獻太祖室,仍用舊曲,改名《開成》,睿宗室仍用舊曲,改名《武成》。皇帝飲福,登歌奏《釐成之曲》。夾鍾宮文舞、退武舞進,仍用舊曲,改名《肅寧》,亞終獻酌獻仍用舊曲改名《肅寧》,徹豆曰《豐寧之曲》,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廟廷,亦曰《昌寧之曲》,無射宫。 |
52  | 《太常集禮》曰《樂章》,據孔思逮《本録》之,國朝樂章,皆用「成」字。凡用「寧」字者,金曲也。 |
53  | 等謹按禮樂志,又載武宗至大以後,祀廟樂章,皇帝入門,奏《順成之曲云云,與上畧同。其諸室之樂,則太祖奏開成之曲,睿宗奏《武成之曲,世祖奏《混成之曲,裕宗奏《昭成之曲》,順宗奏慶成之曲,成宗奏守成之曲,武宗奏威成之曲,仁宗奏歆成之曲,英宗奏《獻成之曲》。廟室至英宗止,葢泰定時所定,今附録于此。至十室中獨闕第五室,當是顯宗,以文宗毀其廟室,後遂闕焉。親謝儀,享日,攝太尉行晨祼禮,宮縣樂作思成之曲,以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徵,應鍾為羽,作文舞九成止。太尉詣盥洗位,宮縣樂作《肅寧之曲》,盥洗訖,升殿,宮縣樂作。升自阼階,登歌樂作,太尉祼將畢,進饌樂節如親祀時享儀,皇帝行酌獻禮,宮縣《順成之樂》作。皇帝詣盥洗位,宮縣樂作,升殿,宮縣樂作,升自西階,登歌樂作,詣太祖室尊彝所,宮縣樂作,奏《開成之曲》,次詣各室,奏各室之樂,酌獻並如上儀。詣飲福位,登歌樂作,宮縣《釐成之樂作,飲福受胙訖,登樂樂作,降自西階,宮縣樂作,徹籩豆,宮縣《豐寧之樂》作,送神樂作《保成之曲》作,一成止。禮畢,皇帝還大次,宮縣《昌寧之樂》作,車駕還宮,教坊樂鼓吹振作等。謹按攝行告謝儀,降神樂作九成,止餘未詳。 |
54  | 六月,以大都𨽻儒籍者四十戶,充文廟樂工。十二月,始製先農樂章,以太常登歌樂祀之。先是,有命祀先農以登歌樂,如祭社稷之制。大樂署言「禮祀先農如社,《遂録、祭社林鍾宮鎮寧》等曲以上,葢金曲也。 |
55  | 祀日,贊者請行事,樂作三成,止送神之曲,一成止。《禮樂志》曰:「先農樂章,降神奏《鎮寧之曲》,林鍾宮二成,大蔟角二成。姑洗徵二成,南呂羽二成。初獻盥洗奏《肅寧之曲》。太蔟宮初獻升壇奏《肅寧之曲》,應鍾宮正配位奠玉幣奏《億寧之曲》,司徒奉俎奏《豐寧之曲》。正配位酌獻奏《保寧之曲》。並太蔟宮亞終獻奏《咸寧之曲》。闕宮徹豆,奏《豐寧之曲》。應鍾宮送神,奏《鎮寧之曲》。林鍾宮望瘞位,奏《肅寧之曲》。闕宫。 |
56  | 太常集禮曰:「國初禮樂之事,悉用前代舊工,循習故常,遂有用其舊者,亦有不用其詞而冒以舊號者,如郊祀先農等樂是也」。 |
57  | 等謹按《祭祀志》云:「祀先農、降神樂作三成」。《禮樂志》則詳列八成,未知孰是。 |
58  | 三年十月,置曲阜、宣聖廟登歌樂。 |
59  | 先是,宣聖五十四代孫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闕里宣聖祖廟釋奠行禮久闕,祭服登歌之樂,乞命江浙行省製造登歌樂器及祭服,以備祭祀。中書允其請,令江浙製造。至是,樂器成運赴闕里用之。十一月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配以太祖,令大樂署運製配位及親祀曲譜舞節、翰林譔樂章。皇帝出入中壝黃鍾宮曲二,盥洗黃鍾宮曲一,升殿登歌大呂宮曲一,酌獻黃鍾宮曲一,飲福登歌大呂宮曲一,出入小次,黃鍾宮曲一,皆無曲名。四年六月,武宗祔廟,樂奏威成之曲,命樂正謝世寧等編曲譜舞節,翰林侍講學士張士觀譔樂章。仁宗皇慶初,命太常補撥樂工。 |
60  | 二年九月,用登歌樂,祀睿宗于真定玉華宮。自是嵗用之,至延祐七年三月奏罷。 |
61  | 玉華宮孝思殿在真定世祖所立,延祐四年,始用登歌樂,行三獻禮。七年九月,勅議玉華宮嵗享,睿宗登歌大樂,太常博士言影堂用太常禮樂,非是。十月,制罷之。 |
62  | 等謹按史載用樂年分,《禮樂志》,與《祭祀志》互異。其停罷之月,《禮樂志》又與英宗紀不合。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聖廟置雅樂,選擇習古樂師,教肄生徒。 |
63  | 七年三月,冊尊太皇太后,用教坊樂。八月,仁宗祔廟,樂奏《歆成》之曲》,命樂正、劉瓊等編運酌獻樂譜舞節,翰林譔樂章。 |
64  |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始以四孟月時享,親祀太室,備宮縣登歌二舞。 |
65  | 祀日,有司請行事宫縣,樂作《思成之曲》,以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鍾為羽,作文舞九成止。皇帝入門,宮縣《順成之樂》作。皇帝詣盥洗位,宮縣樂作。皇帝升自西階,詣諸室祼鬯,還版位。登歌樂作,皇帝降自西階,奏請還小次。皇帝祼將畢,司徒出迎饌,俱宮縣樂作,奏無射宮《嘉成之曲》。奏請詣盥洗位。皇帝出次,宮縣樂作。盥洗訖,升殿,宮縣樂作,升自東階,登歌樂作,詣太祖室尊彞所,詣太祖神位前,宮縣樂作,奏《開成之曲》。酌獻訖,次詣各室,各奏本室之樂,酌獻並如上儀。奏請詣飲福位,登歌樂作,至位,登歌《釐成之樂》作,飲福受胙訖,還版位。登歌樂作,降自西階。宮縣樂作。奏請還小次,宮縣樂作,文舞退,武舞進。先是,皇帝酌獻訖,將至小次,亞、終獻繼進,各如上儀。終獻畢,徹籩豆,登歌《豐成之樂》作。賜胙訖,奏「請詣版位。皇帝出次,宮縣樂作,送神《保成之樂》作,一成止。禮畢,皇帝還大次,宮縣《昌寧之樂》作,車駕還宮,教坊樂鼓吹振作。 |
66  | 等謹按,此後順帝至元六年十月親祀太廟,車駕還宮,教坊樂振作,其餘樂節未詳。 |
67  | 二年十月,用登歌樂于太廟。 |
68  | 以修廟工役未畢,妨陳宮縣,止用登歌」。是月,英宗祔廟,樂奏《獻成之曲》。 |
69  | 等謹按,英宗以至治三年八月被弑,泰定元年二月祔廟廟,樂當作於此時。志云是月,殊誤。三年十二月顯宗祔廟,樂奏《德成之曲》。文宗天厯二年三月,明宗祔廟,樂奏《永成之曲》等。謹按文宗紀云:「天厯二年八月,明宗崩,十月祔廟廟」。樂當作於此時,志作三月,誤。其載宗廟樂章,則繫之天厯三年又自相參錯也。 |
70  | 至順元年十月,始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以太祖皇帝配,備宮縣登歌二舞。 |
71  | 祀日,皇帝入門,宮縣樂作,降神樂作《天成之曲》六成,奏請行事,宮縣樂作,詣盥洗位,升階,登歌樂作。至壇上宫縣,《欽成之樂》作,還版位,登歌樂作,降階,宮縣樂作,還小次,司徒奉饌如常儀。皇帝出次,宫縣樂作。詣盥洗位,升階,登歌樂作,詣正位酒尊所,酌尊、宮縣樂作,《奏明成之曲。詣正位酌獻訖,詣配位前,宮縣樂作。酌獻訖,詣飲福位,飲福受胙訖,登歌樂作,降自午陛,宮縣樂作,還小次,文舞退,武舞進,宮縣樂作,奏和成之曲,亞終獻行禮如常儀。徹籩豆,登歌樂作,奏寧成之曲。皇帝出次送神樂作天成之曲一成,止。禮畢,還大次,宮縣樂作。車駕還宫,教坊樂鼓吹振作。富珠哩翀傳曰:文宗親祀天地、社稷、宗廟,翀為禮儀使,竣事上天厯大慶詩三章,帝命藏之奎章閣等。謹按:此後順帝至正三年十月親郊,車駕出宮,教坊樂鼓吹不作還宮,教坊樂鼓吹皆作,其餘樂節未詳。 |
72  | 順帝元統二年四月,奉文宗神主祔太廟,行三獻禮,樂用宮縣。 |
73  | 至正十年九月,祭三皇,如祭孔子禮,翰林譔樂章》。先是,以江西亷訪使文殊訥建言,三皇開天立極,功被萬世,京師每嵗春秋紀事,命太醫官主祭,揆禮未稱,請于國子學、宣聖廟春秋釋奠。于是命太常定儀式,工部範祭器,浙江行省製雅樂器,復命太常博士定樂曲名,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十有六曲。至是,祭儀樂器俱備,以醫籍百四十有八戶充廟戶禮樂生。御藥院大使盧亨素習音律,受命教樂工四十有二人,各執其技。季秋九月九日蕆事,前一日,內降御香,三獻官以下公服備大樂儀仗迎香,至開天殿庋置。其樂章降神奏咸成之曲,黃鍾宮三成,賔成之曲,大呂角二成顧成之曲,太蔟徵二成,臨成之曲,應鍾羽二成。初獻盥洗奏蠲成之曲,姑洗宫升殿奏恭成之曲,奠幣,奏祇成之曲。並南吕宫降殿,與升殿同。奉俎奏成之曲。姑洗宫初獻盥洗升殿,並與前同。太皥、伏羲氏位,酌獻,奏成之曲。炎帝神農氏位酌獻,奏成之曲。黄帝,有熊氏位酌獻,奏成之曲。配位酌獻,奏成之曲。並南吕宫初獻降殿,與前同。亞獻奏成之曲。姑洗宫,終獻同徹豆,奏成之曲。南吕宫送神奏成之曲,黄鍾宫望瘞,奏成之曲:姑洗宫。 |
74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