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十二下

《卷三十二下》[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帝王部 崇祭祀
2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詔曰:「今山川百神,應典禮者,尚未咸秩。其議增修群祀,以祈豐年」。是月,東巡狩。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以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祀。
3
四月,還京都,為靈臺十二門,作詩,各以其月祀而祭之。
4
三年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嶽,出長城。《史記》,蒙恬為秦築長城,西自臨洮,東至海。
5
三月乙夘,進幸趙。庚辰,祠房山於靈壽。靈壽,縣名,屬常山郡。房山今在鎮州房山縣西北,俗名王母山,上有王母祠。
6
安帝元初六年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於雒城時尚書歐陽說謂:「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禮比太社也」。
7
延光三年二月辛夘,幸太山柴,告岱宗太山,王者告代之處,為五嶽之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
8
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9
靈帝熹平五年四月,復崇高名為嵩高《前書》:「武帝祠中嶽,改嵩高為崇高東觀」。《漢紀》曰:「使中郎將堂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
10
獻帝建安元年七月甲子,至雒陽。丁丑,郊祀上帝。
11
八年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於北郊斯禮久廢,故曰初。糸總章始複備八佾《袁宏記》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舞列也。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糸總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12
魏文帝黃初元年十一月庚午,即阼於繁陽,燎祭天地、五嶽、四瀆。
13
二年正月,郊祭天地明堂。甲戌,校獵至原陵。乙亥,朝日于東郊。是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嶽四瀆,咸秩群祀,瘞沉驟怠。
14
四年七月乙未,大軍當出,使太常以特牛一告祠於郊。
15
六年八月,帝以舟師入淮。九月,遣使者沉璧于淮。
16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皇於明宗堂以配上帝。
17
二月丁亥,朝日于東郊。
18
八月己丑,夕月于西郊。
19
四年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嶽《魏書》曰:「行過繁昌,使執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祀受禪壇」。
20
景初元年十月乙夘,始營雒陽南委粟山為圜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後,採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瓷,勞笳孜歡,嗖瘓見,是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餘年廢無乩窆,糯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21
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後,終魏世不復郊祀。
22
陳留王咸熙元年正月,幸長安,使者以璧幣祀華山。晉武帝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制。眾議紛紜,遂不時定,不得以時供饗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時群臣又議:「五帝即天地,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當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座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
23
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24
十一月,有司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祀圜丘於南郊。自是後,圜丘方澤不別立。
25
太康二年正月,有司奏:「春分依舊請車駕祀朝日寒溫,未每剎磺壯鮚,曰禮儀宜有常。若如所奏,與故太尉所撰不同,復為無定制也。間者難未平,故每從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為大按詔,帝複為親祀也
26
三年正月,帝親郊祀,皇太子悉侍祠。
27
九年三月壬辰,初并二社為一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莽置官稷,後復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無稷,故嘗二社一稷也。晉初仍魏,無所增損。至太康九年建宗廟,而社祀壇與廟俱徙,乃詔曰:「社實一神,其無二社之祀」。
28
十年六月庚子,復置二社。
29
十月,詔曰:「《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明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且《詩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創業,既已配天,復以先帝配天,於義亦所不安。其復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30
惠帝元康六年,尢呈中破為二,詔更鐫石,令如舊,置高尢成下衿,剖入地一丈。
31
元帝大興二年春,始議立郊祀儀尚書令刁協國子祭酒杜夷議宜水頁,旋都雒邑,乃分司徒荀組據漢,獻帝都許郡,便立郊。自宜於此販鈰羝鑀,醯計蛻、灄、麼、綠、常、華、恒、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事遂施行,立南郊於巳地。其制度皆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三月辛卯,帝親郊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時尚未立北壇,地祗眾神共在天郊
32
明帝大寧三年七月,詔曰:「郊祀天地,帝王之重事。自中興以來,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時五郊之禮,都不復設。五嶽、四瀆、名山大川,載在祀典,應望秩者,悉廢而未舉。主者其依舊詳處」。
33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明帝前旨,於覆州山南立北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軒轅、后土、天一、太一、太微、鉤陳、北極、雨師、雷、電、司風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嶽、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稽山、錢塘江、先農,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諸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漢西京關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后配地,魏氏配地事皆非晉舊也。
34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辛未,南郊。辛巳北郊,帝皆親奉。後魏道武登國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設祭告天,禮成。
35
天興元年七月,遷都平城,始立社稷,并立壇兆,告祭天地。
36
二年正月甲子,初祠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為壇通四陛,為檑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西面。五精帝在壇內壇,檳謁牡鄹、黛鍍浞揭壞墼諛┤趙攣逍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極司中、司命、司祿、司民在中,檳詬、饕蚱、浞狡、溻糯郵、癡吒饕磺р派疋戶在外。檳誚逵,棉喚沼。裼盟,檸直矣。檬帛,牲用黝犢,器用陶匏。上帝、神元用犢各一,五方帝共用犢一,日月等共用牛一。祭畢,燎牲體在于壇南巳地從陽之義。其瘞地壇兆,制同南郊。明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瘞地於北郊,以神元竇皇后配。五嶽名山在中,檳謁匿麓蟠於外檳諍笸,遼裨后牲共用玄牡一,玉用兩直矣。檬帛,五嶽等用牛一。祭畢,瘞牲體在于壇之北亥地,從陰也。其後冬至祭上帝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澤,用牲幣之屬,與二郊同。冬十月置大社、大稷、帝社于宗廟之右,為方壇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句龍配社,周棄配稷,皆有司侍祀。立祖神嘗以正月上未,設藉于端門內,祭牲用羊、豕犬各一。宮中立星神,一歲一祭,嘗以十二月用馬薦各一,牛豕各二,雞一。太祖初有兩彗星見,劉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則當掃定天下」。后從之,故立其祀。又立神位,十二歲一祭,嘗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雞三。又立王神四歲二祭,嘗以八月、十月各用羊一。又置獻明以上所立天神四十所,歲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
37
三年正月癸亥,有事於北郊。
38
二月丁亥,詔有司:「祀日於東郊,用も牛,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39
天賜二年四月,復祀天于西郊為方壇一,置木主七於上,東為二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其方色為名。牲白犢、黃駒、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駕,百官及賓國、諸部大人畢從至郊所。帝立青門內近南壇西,內朝臣皆位于帝壇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門之外。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于青門內,近北,西面。廩犧令掌牲,陳于壇前。女巫執鼓,立于陛之東,西面。選帝之十族子弟七人,執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壇搖鼓,帝拜,后肅拜,百官內外盡拜。祀訖,復拜。拜訖,乃殺牲,執酒七人,西向,以酒灑天神主,復拜,如此者七,禮畢而返。自是之後,歲一祭。
40
明元永興三年三月,帝禱于武周車輪二山初,清河王紹有寵於道武,性凶悍,帝每以義責之,弗從。帝懼其變,乃於山上祈福於天地神祗。及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歲一祭,牲用牛,皆帝親祀之。無常月。明年,立道武廟于白登山,歲一祭,其牲太牢,帝親祀之,亦無常月。兼祀皇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是歲,又加置天地日月之神及諸小神二十八所於宮內,歲二祭,各用羊一。又別置天神等二十三於道武廟左右,其神大者以馬,小者以羊。
41
泰常三年,為五精帝兆於四郊,遠近依行數,各為方樗。謀蕆壇,三重,通四門,以太耳、Э等及諸佐隨配侑祭。黃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餘四帝各以四立之日,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又六宗、靈星、風伯、雨師、司民、司祿、先農之壇,皆有別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東郊,祭用酒脯、棗栗,無牲幣。又立五嶽、四瀆廟于桑乾水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特牲及幣。四瀆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其餘山川及海若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官詣州鎮遍祀。有水旱災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而祈謁,其祭皆用牲。王畿內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則禱之。
42
四年八月辛未,幸代,至鴈門關,望祀恒嶽。
43
八年正月,北巡恒嶽,祀以太牢。
44
四月,幸雒陽,遣使以太牢祀嵩、高、華嶽。還,登太行。
45
五月,至自雒陽。諸所過山川,群神祀之。
46
太武神鄱年四月,以小駕祭天神。禮畢,帝遂親戎,大捷而還,歸格於祖禰,遍告群神。
47
太延元年,立廟于恒嶽、華嶽、嵩嶽上,各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其水旱,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幣魏之先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雒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雒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嘗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廠詣石堂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諱謹遣,廠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闢之初,濤一首,嬗詒送撂,錮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剪凶蠊,磽囟ㄋ謀。叱迦四揭,檔律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攸攸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敢以丕功,配享於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廠等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牲醴而還。後所立樺木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祗之應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餘里。明年六月,司徒崔浩奏議:「神祀多不經,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所,餘復重及小神,請皆罷之」。奏可
48
十二月,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嶽。
49
太平真君十二年十一月,帝南征,過常山,祀以太牢。浮河、濟,祀以少牢。過岱宗,祀以太牢。遂臨登瓜步而還。
50
文成興光元年正月,遣有司詣華嶽修廟,立碑數十。人在山上,聞虛中若音聲聲,中稱萬歲云。和平元年正月,帝東巡,幸遼西,望祀醫無閭山,遂緣西南幸冀州,北至中山,過恒嶽,禮其神而返。
51
二年二月,帝南巡,過石門,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禮恒嶽。
52
四月,旱,下詔郡州,於其界內,神無大小,悉灑掃薦以酒脯,年登之後,各隨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廢者皆復之。
53
獻文皇興二年二月,以青徐既平,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幣祀於東嶽。
54
孝文太和十年四月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輦,祀於西郊。
55
十二年閏九月甲子,帝觀築圜丘於南郊。
56
十三年正月辛亥,有事於圜丘。於是初備大駕。五月庚戌,有事於方澤。
57
十五年八月,議肆類上帝瀟讀宗之禮,帝親臨決。十二月壬辰,遷社於內城之西。己酉,帝迎春于東郊。十六年二月甲午,初朝日于東郊,遂為常。
58
三月乙亥,帝初迎氣南郊,自此為常。
59
八月庚寅,帝初夕月於西郊,遂以為常。
60
十八年二月乙醜,行幸河陰,規建方澤之所。
61
十九年正月己亥,南征濟淮,命太常致祭。己未,行幸遐丘。遣使以太牢祀岱嶽。
62
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議定圜丘。甲申,有事于圜丘。
63
二十年五月丙戌,立方澤於河陰。丁亥,有事于方澤。宣武景明二年十一月壬寅,改築圜丘於伊水之陽。乙卯,仍有事焉。
64
孝明正光三年十一月乙巳,有事於圜丘。
65
五年正月辛丑,有事於南郊。
66
出帝太昌元年十一月丁酉,日南至,有事於圜丘。
67
西魏文帝大統二年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68
四年正月辛酉,拜天於清暉室,終帝世遂為常。
URN: ctp:ws94120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