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總錄部 文章 |
2  |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仲尼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蓋斯文之作,其來尚矣。經藝之設,本於儒術,辭賦之起,原乎六藝。騷人之後,風流彌劭。漢氏中葉,稍革古制。藻絢交錯支,水瓜逾廣,英才間出,眾體互興,分鑣並驅,因枝振葉。故子閿肖淫,е說、蕭、統興推輪之嘆。而沿襲或異,意制橫作,習尚殊軌,氣韻相高。沈約有云:「自漢至魏,四百載間,文體三變,自是而下,豈勝道哉!繇靈均以來,迄于五代屬辭之士,連衡接武,咸用全次,以備夫《廣記》云。 |
3  |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懷王左徒,王甚任之。上官大夫害其能,讒之,王怒而疏平,故平憂愁幽恚,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又有賦二十五篇,唐勒楚大夫有賦四篇。 |
4  | 宋玉楚大夫有賦十六篇。 |
5  | 《孫卿賦》十篇。 |
6  | 漢陸賈,楚人為大中大夫。有賦三篇。 |
7  | 朱建,楚人。高祖賜號平原王,有賦一篇。 |
8  | 莊夫子名忌,吳人有賦二十四篇。 |
9  | 賈生名誼,為中大夫,天子議以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後三年,有畏扇爰稚舍,止於坐隅,楚人命臥唬悍。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隰,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自廣。 |
10  | 韋孟家本彭城,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孫王戊,不遵道孟,作詩諷諫,後遂去位,徙家於鄒,又作《鄒詩》。 |
11  | 孔臧為太常,有賦二十篇。 |
12  | 吾丘壽王,字子贛,趙人。為光祿大夫。有賦十五篇。蔡曰:《賦》一篇 |
13  | 倪寬千乘人為御史大夫,有賦二篇。 |
14  | 張子僑為光祿大夫,有賦三篇,莊忽奇為常侍郎,有賦十一篇。 |
15  |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為丞相長史,有賦三篇。 |
16  | 司馬遷字子長,為太史公。有賦八篇。 |
17  | 蘇李為遼東太守,有賦二篇。 |
18  |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人。為前將軍,輔政,有賦一篇。 |
19  | 徐明,字長君。為河內太守,有賦三篇。 |
20  | 李息為給事黃門侍郎,有賦九篇。 |
21  | 馮商有賦九篇。 |
22  | 杜參為長社尉,有賦二篇。 |
23  | 張豐,字僑,予為車郎。有賦三篇。 |
24  | 朱宇為驃騎將軍,有賦三篇。 |
25  | 李思有《孝景皇帝頌》十五篇 |
26  | 李忠為《衛士令》有賦二篇。 |
27  | 《賈偃賦》二篇 |
28  | 《賈充賦》四篇 |
29  | 《張仁賦》六篇 |
30  | 《秦充賦》二篇 |
31  | 《李步昌賦》二篇 |
32  | 謝多為侍郎,有賦十篇。 |
33  | 周長孺為平陽公主舍人。有賦二篇。 |
34  | 華懈塵牌 |
35  | 《眭弘賦》一篇 |
36  | 《別栩陽賦》五篇 |
37  | 王商為《黃門書》者,假史有賦十三篇。 |
38  | 徐博為侍中,有賦四篇。 |
39  | 王廣為黃門書》者,作《呂嘉賦》五篇。 |
40  | 華龍為漢中都尉丞,有賦二篇。 |
41  | 路恭為左馮翊。史有賦八篇。 |
42  |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為常侍郎。久之,朔上書陳農戰︹國之計,因自頌獨不得大官,欲求試用數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客已用位卑以自慰諭,又設「非有先生」,論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責和氏璧及皇太子生拮F練繅、笊習刂、平樂觀獵賦》、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 |
43  | 枚乘,字叔,淮陰人。景帝時,召拜弘農郡都尉,以病去官。復游梁、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孝王薨,乘歸淮陰。有賦九首。 |
44  | 枚皋,字少孺,乘之子也。上書北闕,自稱枚乘之子。武帝得之,大喜,召入見,侍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與東方朔作《皇子生賦》。初,衛皇后立,皋奏賦以戒終,皋為賦,善於朔也。從行至甘泉雍河東,東巡狩,封泰山,塞決河、宣房,游觀三輔。離宮館,臨山澤弋獵,射馭狗馬,蹴リ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賦之,奉詔輒成。皋自言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故其賦有詆衿潿,方朔又自詆衿淦,湮寞骨皮,曲隨其事,皆得其意。頗詼笑,不甚閒靡,凡可讀者百二十篇。其尤、枷、凡豢、啥琳、呱惺十篇。 |
45  |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為武騎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嚴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游梁,得與諸侯游。士居數歲,乃著《子虛》之賦,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故虛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於節儉,因以風諫。《上林賦》:亡是公言。上林、廣大,山谷水泉萬物及子虛言忝嗡有甚眾,侈靡多過其實,且非義理所止,故刪取其要,歸正道而論之。武帝既美子,虛之事相如見。武帝好仙,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相如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瞿,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賦》。既奏,武帝大悅,飄飄有凌閆、游天地間之意。武帝過宜春宮,相如又奏賦以哀二世,行失相如。後為孝文園令,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天子異之,相如他所著《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者。王褒,字子淵,蜀人也,有才俊。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眾庶間,請與褒相見,使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又作其傳,因奏褒有軼才。宣帝徵褒詔,褒為《聖主得賢臣頌》,帝令褒與張子僑等,並待詔所幸宮館,輒為歌頌。頃之,擢褒為諫大夫。元帝為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賦》,令後宮誦讀之。 |
46  | 韋玄成,字少翁,丞相賢子,襲封扶陽侯。以列侯侍祀孝惠廟,當晨入廟,天雨淖,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有司劾奏等輩數人,皆削爵為關內侯。玄成自傷貶黜,父爵嘆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詩自劾,責元帝永光中代于定國,為丞相貶黜。十年之間,遂繼父相位,封侯故國,榮當世焉。玄成復作詩,自著復玷缺之喜難,因以戒示子孫。 |
47  | 揚雄字子閌。窨こ啥。既誦「酆麼歉誠,仁筆裼興,韭硐噯,綹成,鹺肜魴勖孔韝吵⒛,庵」以為式。又作《書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離騷》,又作《廣騷畔牢愁》。孝成帝時,有薦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詔承明之庭,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帝祭后土。又奏河東賦嘗從羽獵,又奏《羽獵賦》,拜為郎。明年,又奏《長楊賦》,雄方草《太玄》,或嘲雄以玄尚白,而玄解之曰:「《解嘲》雄實好古而樂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以為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賦莫深於《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其後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之,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鉅衍,競於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於正,然覽者已過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帝,及飄飄有凌闃志,繇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似俳優。淳于髡優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賦詩之正也,於是輟不復為。 |
48  | 薛方,字子容,齊人。嘗為郡掾祭酒王莽時,居家以經教授。喜屬文,著詩賦數十篇。 |
49  | 後漢班彪,扶風人。更始敗,隗囂擁眾天水,彪從之。彪傷方難,乃著《王命論》,以為「漢德承堯,有靈命之符,王者興祚,非詐力所致」。囂終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將軍竇融以為從事。及融徵還京師,光武問曰:「所上章奏,誰與參之?」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後為望都長。建武三十年卒。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 |
50  | 桓譚,字君山,沛國人。博學多通,能文章。為議郎、給事中。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所著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 |
51  | 田邑,字伯玉,馮翊人。有大節。涉學藝,能善屬文。為漁陽太守。 |
52  | 王隆,字文山,馮翊人。建武中,為新汲令。能文章,所著詩賦銘書凡二十六篇。 |
53  | 杜篤,字季雅,京兆人。少博學,居美陽,與美陽令相恨令怨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篤於獄中為誄辭最高。帝美之,賜帛免刑。篤以關中表裏山河,先帝舊京,不宜改營雒邑,乃上奏論篤賦所著賦誄弔書贊、七言女誡及雜文,凡十八篇。又著《明世論》十五篇。後車騎將軍防擊西羌,請篤。為從事中郎,戰沒。 |
54  | 史岑,字子孝,沛國人。王莽末,以文章顯莽,以為謁者著頌誄、復神》、《說疾》,凡四篇。 |
55  | 崔篆,涿郡人。王莽以為新建大尹,稱疾去。建武初,客居滎陽,臨終作賦以自悼,名曰《慰志》。 |
56  | 梁竦,字叔敬,松弟也。明帝永平中,坐松事徙九真。南歷江、湖、濟、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沈身,乃作悼騷賦》,繫玄石而沈之。後辟命交至,並無所就。 |
57  |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永平中,有神雀集宮殿,官府翹羽有五采色,帝異之,以問臨邑侯劉復,復不能對,薦逵博物多識,帝乃召見,逵問之,對曰:「昔武王終,父之業蝶旁巹,宣帝威懷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徵也」。帝敕蘭臺給筆札,使作《神雀頌》,拜為郎。後為魯相所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 |
58  | 班固,字孟堅,彪子也。弱冠而孤,作《幽通賦》以致命遂志。永平中為郎,典校秘書。時京師修起宮室,鏨沙勤蚨,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固感前世相如、壽王、東方之徒,造構文辭,終以諷勸。乃上《兩都賦》,盛稱雒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固所著典,引賓虛應、譏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議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傅毅字武仲,扶風人。明帝永平中,於平陵習章句,因作迪志詩章。毅以帝求賢不篤,士多隱處,故作七激以為諷。建初中,章帝博召文學之士,以毅為蘭臺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校書。毅追美孝皇帝功德最盛,而廟頌未立,乃依清廟作《顯宗頌》十篇奏之。毅早卒,著詩賦、誄頌祀文、七激連珠,凡二十八篇。 |
59  | 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幼有奇才,為曲陽令,得罪西歸故郡。衍不得志,退而作賦《自勵,命其篇曰《顯志。顯志》者,言光明之情,昭章玄妙之思也。居貧年老,卒於家所著賦誄銘、問交、德誥慎情。《書記說》自序官錄策五十篇,章帝甚重其文。 |
60  | 王景,字仲通,樂浪人。建初七年,為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篤奏上論《遷都賦》,欲令車駕還遷長安,耆老聞者皆動,懷土之心,莫不眷然仲立。西望舊京,以宮廟已立,恐人情疑惑,會時有神雀諸瑞,乃作金人論頌雒邑之美。 |
61  | 崔る,字亭伯,篆孫也。善屬文,嘗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其太玄。靜將以後名失實,る擬楊雄《解嘲》,作《達旨》以答焉。元和中,章帝始修古禮,巡狩方岳,る上四巡頌以稱漢德,辭甚典美。為竇憲主簿,出為長岑長,以遠去不之官而歸。和帝永元中卒。所著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警,合二十一篇。 |
62  | 崔瑗,字子玉,る子也。為濟北相,卒。瑗高於文詞,尤善為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蘇《南陽文學、官志》、《嘆辭》、《移社文》、《悔》《祈草》、《書鈣匡苑》,參迨七篇。其《南陽文學官志》稱於後世,諸能為文者,皆自以弗及。 |
63  | 崔烈有文才,所著詩書教頌》等凡四篇。位至太尉。崔實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為尚書,病卒。所著碑論、箴、銘、答、七言詞文、表、記、書凡十五篇。 |
64  | 李尤,字伯仁,廣漢人。少以文章顯。和帝時,侍中賈逵薦尤有相如揚雄之風。召詣東觀,受詔作賦,拜蘭臺令史。累遷樂安相,卒。所著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凡二十八篇。 |
65  | 李漢,廣漢人。有文才,為東觀郎,著賦誄頌論數十篇。桓麟,郁孫也,為許令。卒,著誄贊、說書凡二十篇。 |
66  | 桓彬,字彥林,麟子也。為尚書郎,卒於家。所著七說及書,凡三篇。 |
67  | 朱穆,字公叔,南陽人。嘗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論》,又著《廣絕交論》,亦矯時之作。後為尚書,卒。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張衡,字平子,南陽人。少善屬文。和帝永元中,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順帝初,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摯虞《文章志》,乃設客問作應間,以見其志。遷侍中,中官共讒之。衡嘗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後為尚書,卒。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辨,《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
68  | 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也。和帝時,以善文記知名,著文賦碑誄、書記凡二十篇。終臨汾令。 |
69  | 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為太傅,錄尚書令,薨。初,揚雄依《虞箴》作《十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闕。後涿郡崔る及子瑗及臨邑侯劉攖餘增補十六篇,《廣復繼作四篇,文甚典美,乃悉撰次首目,為之解釋,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其餘所著詩賦、銘、頌、箴弔及諸解詁,凡二十二篇。 |
70  | 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為太山郡尉,卒官。恭為文著,善賦、頌詩、勵學凡二十篇。恭子牙,少習家業,著賦頌贊誄凡四十篇。舉孝廉,早卒。 |
71  | 蘇順,字孝山,京兆人。和安間,以才學見稱,為郎中,卒官。所著賦、論、誄、哀辭、雜文凡二十六篇。時三輔多士,扶風曹眾,伯師亦有才學,著誄、書、論四篇。又有曹朔,不知何許人,作漢頌》四篇。 |
72  | 劉珍,一名寶,南陽人。安帝延光五年,為衛尉卒官。著誄頌、連珠凡七篇。 |
73  | 黃香,字文︹。能文章。為魏郡太守,卒官。著賦箋奏書令凡五篇。 |
74  | 馬融,字季長,有俊才。安帝永初四年,為校書郎中。是時,鄧太后臨朝,鄧騭兄弟輔政,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廢坩髦禮。初元二年,乃上《廣成頌》以諷。出為河間王廄長史。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桓帝延熹九年卒,年八十八。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
75  | 崔琦,字子瑋,涿郡人。少游學京師,以文章博通稱。舉孝廉。梁冀聞其清與交,琦作《外戚箴》以戒之。琦以言不從失意,復作《白鵠賦》以為風,後為冀殺之。所著賦、頌、銘、誄、箴、弔、論、《九咨七言,凡十五篇。 |
76  | 王逸,字叔師。順帝時為侍中,著賦誄書論及雜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漢詩》凡一百二十三篇。 |
77  | 王延壽,字文考,逸之子也。有俊才。少游魯國,作《靈光殿賦》。後蔡邕亦造此賦,未成,及見延壽所為,甚奇之,遂輟翰而已。曾有異夢,意惡之,乃作《夢賦》以自勵,後溺水死。 |
78  | 邊讓,字文禮,陳留人。少辯博,能屬文,作《章華賦》,雖多淫麗之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位至九江太守。 |
79  | 邊韶,字孝先,陳留人。以文學知名,為陳相,卒於官。著詩頌碑銘、書策五十篇。 |
80  | 趙壹恃才倨傲,屢抵罪幾致死,友人救得免,壹乃貽書謝恩及為窮鳥賦。又作《刺世疾邪賦》,著賦、頌、箴、誄書及雜文十六篇,壹十辟公府,並不就,終於家。 |
81  | 張升,字彥真,尉氏人。為《外黃令》,著賦誄頌碑書凡十六篇。 |
82  | 侯瑾,字子瓏,敦煌人。州郡累,召公車,有道徵,並稱疾不到,作《矯世論》以譏刺當世,而徙入山中,單思著述,以莫知於世,故作《應時賓難》以自寄。餘所作雜文數十篇多亡矣。西河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稱為侯君。 |
83  | 劉梁,字曼山,一名岑,東平人。少孤貧,嘗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群論》。時之覽者以為仲尼作《春秋》,亂世知志,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又作辨和同之論。為尚書郎,累遷野王令,未行,病卒。 |
84  |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少博學,好辭章,丫油婀挪喚,壞筆欄卸,方客難及。揚雄、班固、崔る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勵。後為左中郎將。邕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弔,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缸N,惱鹵硎,榧欠菜陌,倨傳於世。 |
85  |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人。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後參丞相曹操軍事,卒統。友人東海繆襲,嘗稱統文章足當西京,董賈、劉揚。 |
86  | 楊修,字德祖,有俊才,為丞相曹公主簿。所著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 |
87  | 而衡字正平,平原人。少有才辨,曹公送與劉表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並擇其才思。時衡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表,憮然為駭。衡乃從求筆札,須臾立成,辭義可觀,表大悅,益重之。後復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衡為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嘗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黃祖舉卮於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覽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後為祖所殺。 |
88  | 張超,字子並,河間人。留侯良之後,有文才。靈帝時,從車騎將軍朱備征黃巾,為別部司馬,著賦頌碑文薦檄箋、書、碣、文、嘲凡十九篇。 |
89  | 高彪,字子義,吳郡人。除郎中,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事諷諫,靈帝異之。時京兆第五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會,祖餞於長樂,觀議郎蔡邕等皆賦詩,彪乃獨作箴。邕等甚美,其文以為莫尚也。出為內黃令,卒於官。文章多亡。 |
90  | 張奐,字然明,酒泉人。後為弘農人。為太常,以黨罪歸田里卒。所著銘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二十四篇。 |
91  | 李固,字子堅,漢中人,為太尉。所著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凡十一篇。 |
92  | 延篤字叔堅,南陽人。為京兆尹,以病免歸,卒于家。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篇。 |
93  | 應奉,字世叔,汝南人。為司隸校尉。及黨事起,奉乃慨然以疾自退,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數萬言。 |
94  | 盧植,字子諱。每と,宋北中郎將,免官,隱於上谷卒。所著碑誄表、記凡六篇。 |
95  | 陶邱洪,字子休,平原人。清達博辨,文冠當代,辟太尉府,卒。 |
96  | 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為護羌校尉,以疾卒。所著賦銘、碑贊、禱文、弔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
97  | 魏孔融,字文舉,魯國人,為少府。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
98  |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為太祖軍謀祭酒。魏國建,為侍中。粲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單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
99  | 徐蛔治俺け焙H,順鋁兆摯阻。骯懍耆巳銓孀衷,瑜陳留人應髯值,絡鋈昴先肆蹊,遄止歡平人。晃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琳嫖、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嫠作也。琳徙門下督嫖倉曹掾屬麒宀,⑽太祖丞相掾。咸著文賦數十篇 |
100  | 邯鄲淳,一名竺,字子叔,潁川人。博學有文章。黃初中,為博士、給事中,作投壺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為工,賜帛千疋。 |
101  | 繁欽字休伯,以文才機辯,少得名於汝潁。欽既長於書記,又善為詩賦,其所與太子書,說喉轉意,率皆巧麗。為丞相主簿,卒。 |
102  | 夏侯會,字雅權,幼以才學見稱,善屬文。議終樂安太守,與陳郡太守任城孫該、郎中令河東杜摯等並著文賦,頗傳於世。 |
103  | 韋誕,字仲將,太僕端之子。終光祿大夫。有文才,善屬辭章。 |
104  | 劉劭,字孔才,廣平人。為散騎常侍。嘗作《趙都賦》,明帝美之,詔劭作《許都雒都賦》。時外興軍旅,內營宮室,劭作二賦,皆諷諫焉。 |
105  | 衛覬,字伯儒,河東人。少夙成,以才學稱為尚書,凡所撰述數十篇。黃初中、潘勖、王象與覬並以文書顯。 |
106  | 潘勖,字元茂,為尚書左丞、魏公九錫策命勖所作也。王象字羲伯,黃初時為散騎常侍。初,建安中與同郡荀緯等俱為魏太子所禮待。及王粲、陳琳、亢媛反獾、韌、鯁嶁、魯鮒中、惟象才最高。 |
107  | 吳質,字季重,濟陰人。為北中郎將,以文才為文帝所善。 |
108  | 應璩字休璉,博學好屬文,善為書記。曹爽秉政,多違法度,璩為詩以諷焉。其言雖頗諧合,多切時要,世共傳之。終於侍中。 |
109  | 周不疑年十七,著文選論四首。 |
110  | 嚴苞,黃初中,以高才入為秘書丞。數奏文賦,文帝異之。 |
111  | 夏侯玄,字太初,為太常。玄常著樂毅張良及本無肉刑論》。辭旨通遠,咸傳於世。 |
112  | 何晏,字平叔,為尚書。晏少以才秀知名,作《道德論》及諸文賦,著述凡數十篇。 |
113  | 袁亮貞固有學行疾,何晏、《鄧艿戎論》以譏刺之,位至尚書。劉盛有文藻,又善言名理,諸所論著,並傳於世。 |
114  | 鍾會字士季。為中書侍郎時,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松作表,再呈不可意,命松更定以經。時松思竭不能改心,存之形於顏色。會察其有憂,問松所能松,以實答,會取「視」為定」五字,松悅服以呈王。王曰:「不當爾邪?誰所定也?」松曰:「鍾會向亦欲啟之,會公見,不敢饕其能」。王曰:「如此可大用,可令來」。 |
115  | 蜀諸葛亮字孔明,為丞相。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
116  | 楊戲,字文然,犍為人。為射聲校尉,以後主延熙四年著《季漢輔臣贊》。其所頌述,今多載於蜀書》。 |
117  | 呂雅為謁者,清厲有文才,著格論》十五篇。 |
118  | 菡字令先,河南人。弱冠能屬文,為祕書郎。性澹於榮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馬、王、揚、班、傅、張、蔡之儔遺文篇賦,及當世美書,善論益部,有者則鑽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內職三十年,官不過六百石,依則先儒假文以見意,號曰「釋譏》」。其文繼於崔る達旨。景耀六年,後主從譙周之計,遣使請降於鄧艾,其書正所造也。凡所著述,詩、論、賦之,屬垂百篇。 |
119  | 秦宓,字子敕,廣漢人。少有才學,為大司農,卒。宓見《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宓辯其不然之本,論皇帝王霸養龍之說,甚有通理。譙允南少時,數往諮訪,記錄其言於《春秋》,然否論》。 |
120  | 譙周,字允南,巴西人。為中散大夫、太子家令。于時軍旅數出百姓,鄞嶂苡欠惺榱畛,螞舐燮淅,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
121  | 陳術,字申伯,漢中人。博學多聞,著《釋論》七篇。歷三郡太守。 |
122  | 吳張蹲腫癰俟懍耆,宋大帝長史見冉榴枕,愛其文,為作賦。陳琳在北見之,以示人曰:此吾鄉里張子綱所作也」。後都陳琳作《武庫賦》,《應譏論與琳書,深嘆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霸,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魏王朗字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噸詩賦銘誄十餘篇。 |
123  | 胡綜,字偉則,汝南固始人也。為建武中郎將。黃武八年夏,黃龍見舉口,於是大帝稱尊號,因瑞改元。又作黃龍大牙,樹在中軍,諸軍進退,視其所向,命綜作賦。後為偏將軍。凡自大帝統事,諸為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略皆綜之所造也。 |
124  | 薛綜,字敬宗,沛郡人。少善屬文,有秀才,為太子少傅,領選曹尚書。赤烏六年,卒。凡所著詩賦難論》數萬言,名曰《私載》。子瑩,建衡中為選部尚書,領太子少傅。後主追嘆綜遺文,且命瑩繼作,瑩遂獻詩。 |
125  |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少好學,時汝南主簿應劭議宜為舊君諱,論者互有異同。著論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 |
126  | 嚴蹲致才,彭城人。少耽學,為尚書令,卒。噸《孝經傳》、《潮水論》,又與裴玄、張承論、管仲季路,皆傳於世。 |
127  | 孫丞,好學有文章,作《螢火賦》行於世。 |
128  | 範慎,字孝敬,廣陵人。為太子登賓客,著論二十篇,名曰《矯非》。後為太尉,終。 |
129  | 韋曜,字弘嗣,吳郡人。少好學,能屬文,為太子中庶子。時蔡穎亦在東宮,性好博奕,太子和以為無益,命曜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