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儲宮部 尊師傅禮士齒胄講學尊師傅 |
2  | 《學記》曰:「師嚴然後道尊」。自周公抗世子之法,德教斯著,前後出入,罔不降禮,故能慎成其業,克保元吉。漢、魏而下,史氏所記,或有致恭。北面親授經義,明備法服,屈體申誠,進見周旋,崇尚爵齒,以致延宿宮闈,輿升殿陞,訪對請益,歡待隆篤,省視疾,豐潔珍御,傷弔淪逝,曲申恩禮,賜予豐渥,備罄寵數。自非老成碩望,勤宣令範者,疇克當之哉! |
3  | 後漢明帝始立為皇太子,世祖拜桓榮為議郎,入使授太子。後拜博士,常令止宿太子宮。榮嘗寢病,太子朝夕遣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謂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為少傅。榮以太子經學成畢,上疏謝曰:「臣幸得侍帷幄,執經連年,而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今皇太子以聰睿之姿,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斯誠國家福燙煜灤,疑醭際Φ酪丫〗栽諤,子謹使掾臣汜再拜歸。道太子報書曰:莊以童蒙學道九載,而訓典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強,分明章句。下則去家慕鄉,永謝師門。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 |
4  | 桓郁,榮子也。為侍中、虎賁中郎將。永平五年,入授皇太子經,遷越騎校尉、太子奉賀致禮。 |
5  | 魏文帝為太子,何夔為太子太傅。每月朔,太傅入見太子,太子正法服而禮焉。梁茂亦為太子太傳,甚見禮敬。 |
6  | 吳太子和,大帝第三子也。闞澤為太傳,薛綜為少傅,蔡[A13C]張純等從容侍從。和尊敬師傅。愛好人物。[A13C]等每朝見進賀,和常降意歡以待之。講校經義,綜察是非,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 |
7  | 晉李裔為太子少傅,後為司徒。太康三年薨,皇太子命舍人王替誄之。 |
8  | 明帝為太子時,杜彞拜國子祭酒,辭疾未嘗朝會。皇太子三至彞第,執經問義。 |
9  | 梁昭明太子天監初尚幼,未與臣僚相接,高祖敕太子洗馬王錫、秘書郎張纘親表英華,朝中髦俊,可以師友事之。 |
10  | 陳周弘正大建五年,為尚書左僕射。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
11  | 徐孝克為國子祭酒。至德中,皇太子入學釋奠,百司陪列。孝克發孝經題,後主詔皇太子北面致敬。 |
12  | 後魏崔光延昌元年,遷中書監,侍中如故。二年,宣武幸東宮,召光賜坐,謂曰:「卿是朕西臺大臣,當令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孝明出,從者十餘人,敕以光為傅之意,令孝明拜光。光又拜辭不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孝明遂南面再拜。詹事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畢拜,光北面立,不敢惆菸ㄎ髏,姘菪歡出。 |
13  | 北齊馬敬德,後主時為侍講,令子元熙待詔文林館,轉正員。武平中,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擇師友。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可令教兒」。於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儒者榮其世職。性和厚,在內甚得名譽,皇太子亦親敬之。 |
14  | 唐常山王承乾,貞觀初為太子,李綱為太子少師。時綱患腳,不能踐履,皇太子命三衛輿上殿親拜之,訪以得失,大見崇重。綱於是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詞直,聽者凶倦。 |
15  | 蕭嬲,旯窞六年,為太子太保,後授金紫光祿大夫。二十一年卒。太子為之舉哀,遣使弔祭。 |
16  | 高宗為皇太子,貞觀十九年,太宗詔伐高麗,發定州,皇太子監國高士廉攝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攝太傅、申國公士廉,朝望國華,儀刑攸屬。寡人忝膺監守,寔資訓導,比日聽政,嘗屈同榻,庶因諮詢,少祛蒙滯。但處案奉對,情所未安。近已約吏,不許更進太傅,誨訓深至,使遵常式,辭不獲免,輒復敬從。所司亦宜別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讓不敢當。 |
17  | 順宗為皇太子,禮重師,傅引見輒先拜。 |
18  | 莊恪,太子,文宗長子也。太和六年冬,立為皇太子。八年十月,皇太子於崇明門見太師、路隨。 |
19  | ○儲宮部 禮士 |
20  | 夫貴而能降,見賢而思齊,德之盛者也。若夫居元良之重,為天下之本,而能杜驕盈之志,守卑損之誠,優禮髦士,樂聞善道,或推以師友之分,或申以談宴之樂,博約以文義,咨諏以致理,厚其贈貺,形於詠歎。加旌賁之寵,舉延辟之命,乃至飾終異數,懷賢述美,形於筆牘,垂之話言。用能增明兩之輝,成溫文之德,萬方以之風偃,群士以之響臻。蓋夫貞邦之宏業,日躋之懿望,蔑以加於此矣。 |
21  | 漢明帝為太子時,桓榮為博士,授太子經常令,止宿太子宮。積五年,榮薦門下生九江胡,慮侍講,乃聽得出。旦一入而已。榮嘗寢病,太子朝夕遣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謂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病愈,復入侍講。 |
22  | 魏文帝初,為太子書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觀古今文人,類不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章表殊彳,建微為繁。富公唬,劉禎字也。)有逸氣,但未遒耳。元瑜。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也。昔伯牙絕絃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俊也。 |
23  | 邯鄲淳從三輔客荊州,荊州內附。太祖素聞其名,召與相見,甚敬異之。時太子亦宿聞淳名,因啟淳欲使在文學官屬中。會臨旰鈧,慘嗲,蟠咎祖遣淳詣植:劉廣字恭嗣,自揚州歸太祖,太祖辟為丞掾,轉五官,將文學,太子器之命,廣通草書。廣恪妒欏吩唬,撼躋宰鴇,壩杏飫裰,常分也。是以貪守區區之節,不敢修草,必如嚴命。誠知勞謙之素,不貴殊異,若彼之高而棟孜萑縊怪好。苟使郭隗不輕於燕,九九不忽於齊樂,毅自至霸業以隆,虧匹夫之節,成巍巍之美,雖愚不敏,何敢以辭。 |
24  | 陳群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太子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嘗歎曰:「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 |
25  | 張範為議郎,參丞相軍事。太祖征伐,嘗令範及邴原留與太子守。太祖謂太子舉動必諮此二人,世子執子孫禮。 |
26  | 荀攸為尚書令,太祖謂太子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攸嘗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是。 |
27  | 吳孫登為皇太子,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以選入侍,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休、譚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寢。太傅張溫言於帝曰:「夫中庶子官最親密,切問近對,宜用俊德」。於是乃用表等為中庶子。後又以庶子禮拘,復令整巾侍坐。及帝即位,登為皇太子,恪為左輔,休為右弼,譚為輔政,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刀玄、羊道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文休嘗以《漢書》授登,指摘文義,分別事物,並有章條。每外堂宴飲,酒酣樂作,登輒降意,與同歡樂,休為人解,達登甚愛之,常在左右。 |
28  | 是儀為吳主所委任。及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進封都鄉侯。後從太子還建業,復拜侍中。 |
29  | 孫和為太子,帝命中書令闞澤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 |
30  | 晉明帝為太子時,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彞、阮放等,咸見親待。尚書郎郭璞亦以才學見重,論者美之。 |
31  | 南齊文惠太子長懋,武帝長子。既正位東儲,善立名,尚引接朝士,人人自以為得意。文武多士,多所招集。會稽虞炎、濟陽范岫、汝南周氤驢、ぴ廓,並以學行才能,應對左右。而武人略陽垣歷生、襄陽蔡道貴,拳勇秀出,當時以比關羽、張飛,其餘安定梁天惠、平原劉孝慶、河東王世興、趙郡李居士、襄陽黃嗣祖、魚文、康絢之徒,並為後來名將。 |
32  | 沈約為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時大會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入見,景斜方出,王侯到宮,咸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生平窶,燈鶚、喬淥,悉得卿談論,然後凶寢。卿欲我夙興,可恒早入」。梁昭明太子統,武帝長子,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於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初,徐勉為太子中庶子,太子尚幼,敕知宮事,禮之甚重,每事詢謀。 |
33  | 王筠為太子洗馬,歷中書舍人,並掌東宮管記。太子嘗與筠及劉孝綽、陸人垂、到洽、殷等好宴玄圃,太子獨執筠袖,撫孝綽肩而言曰:「所謂左挹浮丘,袖右拍洪,渭縉渥鷚,旒重如此」。孝綽為太子僕射,掌東宮管記。太子起樂賢堂,乃使畫工先圖孝綽形狀。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錄,太子獨使孝綽集而序之。劉勰為步兵校尉,兼太子舍人。謝舉為太子庶子。家令掌東宮管記,深為昭明賞接。 |
34  | 陸襄為盧陵王記室參軍,太子聞襄業行,啟武帝引與游處,除太子洗馬,遷中書舍人,並掌管記。 |
35  | 劉杳為東宮通事舍人,遷步校尉。太子謂杳曰:「酒非卿所好,而為酒廚之職,正為不窆」。砉湃碩太子有瓠食器,因以賜焉,曰:「卿有古人之風,故遺卿古人之器」。 |
36  | 陸人垂,歷太子中舍人,中庶子,除太常卿。明山賓,歷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右衛率,權攝北兗州事。到洽,歷太子中舍人,家令,中庶子,出為雲 麾長史。張率為太子家令,出為新安太守。人垂普通七年,山賓洽。大通元年,俱卒官。太子與晉安王令曰:「明北兗到長,史遂相繼。猛瀋蒜蟣,惋不能已。已去歲陸,太常殞歿,今茲二賢。長謝陸生,資貞履忠,冰清玉潔,文該四始,學遍九流,高情勝氣,貞然直上。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儻值夫子,必升孔堂。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皆海內之俊露,序之秘寶。此之嗟惜,更復何論。但游處周旋,並淹歲序,造膝忠規,豈可勝說。幸免祗悔,實二三子之力也。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天下之寶,理當惻愴。近張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筆弘雅,亦足嗟惜。隨弟府朝,東西日久,尤當傷懷也。比人物零落,特可傷惋,屬有今信,乃復及之」。又與前司徒左長史殷芸令曰:「北兗信至明常侍遂至殞逝,聞之傷惻。此賢儒術該通,志用稽古,溫厚淳和,倫雅弘篤。授經以來,迄今二紀。若其上交不言,舀造膝忠規,非顯外迹,得之胸懷者,蓋亦積矣。攝官連率,行當歸歟?不謂長往,眇成疇日,追憶譚緒,皆為悲端,往矣如何!昔經聯事,理當酸愴也」。初,山賓自右衛率為青、冀二州大中正,在州所部平陸縣不稔,啟出倉米以贍民。後刺史檢州曹,失簿書,以山賓為耗闕,有司追責,籍其宅入官。山賓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太子聞築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雖出撫大藩,擁旄推轂,珥金拖紫,而恒事屢空。聞構宇未成,今送薄職」。工并貽詩曰:「平仲古稱奇,夷吾昔擅美。今則挺伊賢,東秦固多士。築室非道傍,置宅歸仁里。庚桑方有繼,原生今易擬。必來三徑人,將招三徑士」。 |
37  | 陸罩,大同七年,以母老求去,公卿已下祖道於征虜亭,皇太子賜黃金五十斤,時人方之疏廣。張緬為太子舍人,歷洗馬、中庶子。既卒,昭明親往臨哭,與緬弟纘書曰:「賢兄學業該通,蒞事明敏,雖倚相之讀墳典,摞闃敦詩書,惟今望古,蔑以斯過。自列青宮,二紀將及,義雖僚屬,情實親友,文筵講席,朝遊夕宴,何曾不同茲勝賞,共此言寄,如何長謝,奄然不追!且年甫強仕,方中才力摧苗,落[A13C],彌可傷惋。念天倫素睦,一旦相失,如何可言。言及增哽,攬筆無次張率」。為太子家令,丁母憂,服未闕而卒。昭明太子遣使賜贈。 |
38  | 簡文帝初為晉安王時,劉遵領記室。及王為太子,遵隨入藩,為中庶子,以舊恩,特蒙寵遇,同時莫及。及卒,太子深悼惜之,與遵從兄陽羨令孝儀令曰:「賢從中庶,奄至殞逝,痛可言乎!其孝友淳深,立身貞固,內含玉潤,外表瀾清,美譽嘉聲,流於士友。言行相符,終始如一。文史該富,琬琰為心,辭章博贍,疏黃成采。既以鳴謙表性,又以難進自居,未嘗自請公卿,締交榮利。是以新沓莫之舉,杜武弗之知。自阮放之宮,野王之職,棲遲門下,已踰五載。同僚已陟,後進多升,而怡然清靜,不以少多為念。確爾之志,亦何易得。西河觀寶,東江獨步,書籍所載,必不是過。吾昔漢南,連翩書記,及忝朱方,從容坐首。良辰美,景清風月,夜嘀壅Ф,朱鷺徐鳴。未嘗一日而不追,隨一時而不會。遇酒闌耳,熱言志賦,詩校覆忠,賢屟鏤氖,芬嬲呷友,此實其人。及魃降老亂,匚瓷晟普,而能使民結去思,野多馴雉。此亦威鳳一羽,足以驗其五德。比在春坊,載獲申晤,博望無通賓之務,司成多節文之科。所賴故人,永相娩偶。而此子溘然,實可嗟痛。惟與善人,此為虛說。天之報施,豈若此乎!想卿痛悼之情,當何已已,往矣柰何,投筆惻愴。吾昨欲為誌銘,并為撰集。吾之劣薄,其生也,不能揄楊吹噓,使得騁其才用。今者為銘為集,何益既往,故為痛惜之情,不能已已耳。王規字威明,為中書黃門侍郎,敕與殷鈞、王錫、張緬同侍東宮,俱為太子所禮。遷太子中庶子,卒官。太子出臨哭,與湘東王繹令曰:「威明昨宵奄復殂化,甚可痛傷。其風韻遒上,神峰標映,千里絕跡,百尺無枝。文辯縱橫,才學優贍,跌宕之情彌遠,濠梁之氣特多,斯實俊民也。一爾過隙,永歸長夜,金刀掩芒,長淮絕涸。去歲冬中,已傷劉子。今茲寒孟,復悼王生。俱往之傷,信非虛說」。謝嘏為太子中庶子,出守建安,於宣猷堂宴餞,並召時才賦詩同用十五刪韻家令蕭愷詩先就,其辭又美。太子與湘東王令曰:「王筠本自舊手,後有蕭愷,可同稱為才子」。 |
39  | 沈文阿為《國子五經》博士,太子引為學士,深相禮遇,及撰《長春義記》,多使阿撮異聞以廣之。 |
40  | 王元規為員外散騎侍郎,太子引為賓客,每令講論,甚見優禮。 |
41  | 庾肩吾為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ゼ為左衛率,肩吾子信、ゼ子陵並為妙選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孔休源初為晉安王府長史,後卒。太子令曰:「金紫光祿大夫孔休源,立身中正,行已清恪。昔歲西浮,渚宮東泊,既琅佐藩政,實盡厥誠。安國之詳審,公儀之廉白,無以過之。奄至殞喪,情用惻怛。今須舉哀,外可備禮」。 |
42  | 庾仲容初為晉安王功曹史,後為安成王中記室。當出隨府,太子以舊恩,特降餞宴,賜詩曰:「孫生陟陽道,夫子朝歌縣。未若樊林舉,置酒臨華殿」。時輩榮之。 |
43  | 陳後主為皇太子時,岑之敬授東宮儀省學士,太子素聞其名,尤隆賞爵。時陸琛為司徒左西掾,掌東宮管記。太子愛琛才辯深禮遇之。褚巫,蘊子中庶子出為山陰令,在任歲餘,守祿俸而已。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太子知撾槁棺笆質櫬,退諉錐百斛,於是還都。太子愛撾拇橇,釗脛鋇睢。 |
44  | 陸琰為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兼東宮管記。丁母憂,去官而卒。太子甚傷悼之,為制誌銘。琰弟瑜為太子中舍人。太子好學,欲博覽群書,以子集繁多,命瑜鈔撰,未就而卒。太子為之流涕,仍與詹事江總書曰:「管記陸瑜奄然殂化,悲傷悼惜,此時何已?吾生平愛好,卿等所悉,自以學涉儒雅,不逮古人,欽賢慕士,是情尤篤。梁室亂離,天下糜沸,書史殘缺,禮樂湮淪。晚生後學,匪無墻面。卓爾出群,斯人而已。吾識覽雖局,未曾以言議假人。至於片善小才,特用嗟賞,況復洪識奇士,此故凶言之地。論其博綜子史,詣究儒墨,經耳無遺,觸目成誦。一褒一貶,一激一玄,語拔析理,披辭ゼ句。未嘗不聞者心服,聽者解順,會意相得,自以為布衣之賞。吾監撫之暇,事隙之辰,頗用談笑娛情,琴樽間作,雅篇艷什,迭互蜂起。每清風朗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攝匡。或玩新花,時觀落葉,既聽春鳥,又聆秋鴈。未嘗不促膝舉觴,連情發藻。且代以琢磨,間以嘲謔,俱怡耳目,並留情致。而流年甚速,朝露可傷,豈謂玉折蘭摧,遽從短運。以此為恨,當復何言。遺迹餘文,觸目增泫,絕絃投筆,但有酸恨。以卿與同志,聊復敘懷,涕之無從,言不寫意」。其見重如此。瑜弟撾,中書舍人,兼東宮管記,甚見親待。尋以疾失明,將還鄉里,太子解衣贈撾之流涕。 |
45  | 姚察為東宮學士,太子深加禮異,情越群僚,宮內所須,方幅手筆,皆付察立草。又數令共顧野王,遞相會問,常蒙賞擊。及卒,太子親製誌銘,以表惟舊。 |
46  | 陸繕,大建初,為太子詹事,行東宮事。後遷左僕射,卒。太子以繕東宮舊臣,特贈祖奠。 |
47  | 北齊廢帝初,為皇太子,文宣令黃門侍郎宋欽道在東宮。時鄭子默以文學見知,亦被親寵。欽道本學法,諳識古今,凡有疑事,必詢於子默。二人幸於兩宮,雖諸王貴臣莫不敬憚。 |
48  | 天保末,文宣在晉陽,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令楊蝕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平生素懷,若斯而已」。太子曰:「顏子縮屋稱貞,柳下嫗而不亂,未若此翁白首不娶者」。乃賚絹百疋。 |
49  | 隋太子勇,文帝長子。東宮既建,弘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為之賓友。克讓自太子內舍人轉率更令,太子以師道處之,恩禮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輒以賜之。元德太子,昭煬帝子。大業初,東宮既建,特高士廉舉人才,擢甲科,為太常奉禮郎,非其好也。太子美其才,以本官奏兼通事舍人。 |
50  | 唐隱太子建成在東宮,李綱為太子詹事,禮遇甚厚。建成嘗往溫湯,綱時以疾不從。有進生魚於建成者,將召饔人作膾。時唐儉、趙元楷在座,各自替能為膾,建成從之。既而謂曰:「飛刀ダ鸕骱投κ,徹實有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於李綱矣」。於是遣使送絹二百疋以遺之。 |
51  | 韋挺,武德中累遷太子左衛驃騎將軍,檢校左衛率。隱太子恩遇甚隆,宮臣罕與為比。 |
52  | 岑文本為中書侍郎,是時新立晉王為皇太子,名士多兼領宮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攝文本,不願更希東宮恩澤,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參東宮,皇太子執賓友之禮,與之惆菁待如此。 |
53  | 高宗為皇太子,引太學博士馬加運為崇賢館學士,與洗馬秦嗟仁探駁鈧卸骼,襠蹁資,壁⼵死。罹蔥博覽群書,特善《五禮》。馬周啟薦之,召入崇賢館,兼領侍講,借禦書令讀之。 |
54  | 太子賢,高宗子也。時王勃六歲善屬文,未弱,冠應幽遠,舉及第。乾封初,詣闕上表,游東岳頌》。時東都初造乾元殿,勃又上乾元殿頌賢,聞其才名,奏就府修撰,甚愛重之。 |
55  | 中宗為皇太子,永隆二年二月,親行釋奠之禮畢,上表請博延耆碩英髦之士為崇文館學士,許之。 |
56  | 裴耀卿,守貞子也。少聰敏,數歲解屬文,童子舉,弱冠,拜衣必書正字。俄輔相王府典簽,時睿宗在藩,甚重之。 |
57  | 令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府中,以備顧問,府中稱為學直。 |
58  | 玄宗為皇太子,景雲 元年十二月,表請備禮辟隱士,前太子中舍人王友貞以至孝故也。 |
59  | ○儲宮部 齒胄 |
60  | 《禮》:「太子入學以齒」,蓋受學之道,明長幼、辨尊卑也。是知居副君之位,當主器之重,遵三善之教,崇四術之功,親臨於國庠,釋奠於先聖,講論經義,稽合古訓,然後均其好,賜錫以宴喜。弘誦之業斯著,元良之德增茂,風教之本,其在茲乎!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並親釋奠,以大牢祠孔子顏回配。 |
61  | 南齊武帝永明三年十月,詔曰:「皇太子釋奠,王公已下,可悉往觀禮」。 |
62  | 梁高祖天監八年九月,昭明太子於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 |
63  | 九年三月乙未,詔曰:「王子從學,著自《禮經》,貴游咸在,實惟前誥,所以成廣義方,克隆教道。今成均大啟,元良齒上,自斯以降,並宜肄業。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從師者,可令入學」。 |
64  | 大同七年,皇太子,表其子寧國臨城公入學。時議者以與太子有齒胄之義,疑之。侍中、尚書令臣敬容,尚書僕射臣護,尚書臣僧爻、賈遴、臣筠等,以為:「參、點並事宣尼,回路同諮泗水,鄒、魯稱盛,洙、汶無譏。師道既光,得一資敬,無虧亞二,況於兩公,而云不可?」制曰:「可」。 |
65  | 陳宣帝大建三年八月辛丑,皇太子親釋奠于太學。二傳祭酒以下賚帛各有差。 |
66  | 後主至德三年,皇太子裔躬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於先師、先聖。其日,設金石之樂於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並預宴。 |
67  |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二月丁丑,詔皇太子之國學釋奠於先師。皇太子為初獻,國子祭酒張後裔為亞獻,光州刺史、攝司業趙弘智為終獻。既講弘智開講《孝經》,敷弘忠臣孝子之義。皇太子歡甚,因令宣勞胄子以上,言名教之所,繇學校之所作,君臣父子之義,風化訓導之端,加之以弘獎,因之以誡勵,凡數百言,詞義甚美,聽者竦然,無不歡悅。更相顧曰:「此誠德音也」。於是賜學官胄子帛各有差,仍擢其高業者。右庶子許敬宗上四言詩以美其事。 |
68  | 高宗糸章元年二月,皇太子弘幸國學釋奠。永隆二年二月,皇太子親行釋奠之禮。 |
69  | 睿宗景雲 二年八月,詔皇太子詣國子監行釋奠之禮,詔曰:「庠序之興,教自元子,禮經之最,奠始先師。中古迄今,斯道無替。皇太子天資聖敬,日就文明,絃誦之業已高,元良之德斯茂。自畬⒉┩,主器承華,執經之問雖勤,用幣之意未展。今仲丁獻吉,有事兩塾,備禮三尊,宜遵舊章,俾緝徽典。 |
70  | 太極元年二月,皇太子將行釋奠之禮,因下令曰:「夫談講之務,貴於名理,所以解疑辯惑,鑿瞽開聾,使聽者聞所未聞,視者見所未見。爰自近代,此道漸微,問禮言詩,惟以篇章為主。浮詞廣說,多以嘲謔為能。遂使講座作俳優之場,學堂成調弄之室,嗇夫利口,可以驤首。先鳴太玄俊才,自當人免首垂翅,舍茲愨實,競彼浮華,取悅無知,見嗤有識。假令曹、張重出,馬、鄭再生,終亦藏鋒匿銳,閉關卻埽者矣。寡人今既親行齒胄,躬詣講筵,思聞啟沃之談,庶葉溫文之德。其侍講所有,合難釋嫌,疑不得別構虛言,用相凌忽。如有違者,所司量事糾彈。 |
71  | 是月丁亥,皇太子釋奠於國學。追贈顏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每年春秋釋奠。 |
72  | 玄宗開元七年十一月乙丑,以貢舉人將謁先師,敕皇太子瑛及諸子行齒胄禮。庚午,敕曰:「皇太子今月二十四日行齒胄禮,所以崇儒重道,尚德弘風,宜有錫賚,以成光寵。其在陪位,定等差與賜」。乙亥,皇太子入國學,行齒胄禮,謁先聖太子初獻,其亞獻、終獻並以胄子充。右常侍褚無量開講《孝經》並《禮記文王世子》篇。初,詔侍中宋稈竅字惺槭湯傷整鬧、障准傲儐、淼鬯汲驀兄義,乃改焉。 |
73  | 德宗建中元年正月辛未,拜南郊。還,御丹鳳樓,大赦天下。其東宮官宜擇端厚之士。皇太子。時幸太學,行齒胄之禮。諫議大夫孔述平順涮子侍讀。 |
74  | ○儲宮部 講學 |
75  | 夫王之教世子,必以禮樂。春誦夏弘,太師詔之繇古道也。是知處儲副之位,當主器之重。自非博約於道義,浸潤於經術,服聖人之丕訓,聞先王之法言,資之以講耨,加之以祖習,其何以貞天下之本,聳民神之望哉?歷代已還,踐明兩者,或討論方策,通其大義,臨習講問,精理煥察,橫經師授,令儀允穆,皆所以勤時習之業,茂日新之德,崇四術以隆道,敦三善而成美。蓋元良之懿烈,曾何以加於此乎! |
76  | 晉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通。 |
77  | 咸寧三年,皇太子講《詩通》。 |
78  | 太康三年,皇太子講《禮記》通。 |
79  | 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 |
80  | 元帝太興二年,皇太子講《論語》通。 |
81  | 宋前廢帝初,皇太子講《孝經》於崇政殿。南齊武帝永明三年,皇太子於崇政殿講《孝經》,少傅王儉令摘句太僕周胱為義疏。 |
82  | 五年冬,皇太子臨國學,親臨策試諸生,於坐問少傅王儉曰:「《曲禮》云無不敬。尋下之奉上,可以盡禮。上之接下,慈而非敬。今糸同敬名,將不為昧?」儉曰:「鄭玄云:禮主於敬,便當是尊卑所同」。太子曰:「若如來說通,則忠惠可以一名,孝慈不須別稱」。儉曰:「尊卑號稱,不可悉同,愛敬之名,有時相次。忠惠之異,誠如聖旨。孝慈互舉,竊有徵據。《禮》云:不勝喪,此於不慈,此即其義太子。 |
83  | 曰:「資敬奉君,慈愛事親,兼此二塗,惟在至極。今乃移敬接下,豈復在三之義?」儉曰:「資敬奉君,必同至極。移敬逮下,不慢而已」。太子曰:「敬名雖同,深淺既異,而文無差別,彌復增疑」。儉曰:「繁文不可備設,略言深淺已見。《傳》云不凶恭敬,民之主也。《書》云: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此又經典明文,互相起發」。太子問金紫光祿大夫張緒,緒曰:「愚謂恭敬是立身之本,尊卑所以並同」。太子曰:「敬雖立身之本,要非接下之稱。《尚書》云惠鮮鰥寡,何不言恭敬鰥寡邪?」緒曰:「今別言之,居然有恭惠之殊。糸開記首,所以共同斯稱」。竟陵王子良曰:「禮者,敬而已矣。自上及下,愚謂非嫌」。太子曰:「本不謂有嫌,正欲使言與事符,輕重有別耳」。臨川王映曰:「先舉必敬,以明大禮。尊卑事數,備列後章,亦當不以糸略而礙」。太子又以此義問諸學生,謝幾卿等並以筆對。太子問王儉曰:「《周易乾卦本施天位,而說卦云帝出乎《震》,本非天義」。宰相王儉曰:「乾彳建震動,天以運動為德,故言帝出《震》」。太子曰:「天以運動為德,君自體天居位,《震》雷為象,豈體天所出?」儉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萬物出乎《震》,故亦帝所與焉」。儉又諮太子曰:「《孝經》仲尼居曾子侍。夫孝理宏深,大賢方盡其致,何故不授顏子而寄曾參?」太子曰:「曾參雖德慚體二,而色養盡禮,去物尚近,接引非隔,玄宣玄教,義在於此」。儉曰:「接引非隔,玄宣雖易,去聖轉遠,其事彌輕。既云人能玄道,將恐人輕道廢」。太子曰:「理既有在,不容以人廢言。而況中賢人才,玄上聖之教,寧有壅塞之嫌?」臨川王映諮曰:「孝為德本,當時所疑。德施萬善,孝繇天性。自然之理,豈因積習?」太子曰:「不因積習而至,所以可為德本」。映曰:「率繇斯至,不俟明德。大孝榮親,眾德光備。以此而言,豈得為本?」太子曰:「孝有淺深,德有小大,因其分而謂之本,何所稱疑?太子以長年臨學,亦前代未有者也」。 |
84  | 梁高祖天監八年九月,昭明太子於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時徐勉為太子中庶子,侍東宮太子尚幼。嘗於殿中講《孝經,臨川靜惠王、尚書令沈約備二傅,勉與國子祭酒張元為執經,王瑩、張稷、柳愷、王骷砦侍講。 |
85  | 簡文帝初為太子時,張譏為士林館學士,太子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又戚袞為太學博士,在東宮召袞講論。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ゼ馳騁大義,間以劇談。ゼ辭義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氣,皆失次序。袞時講聘義,ゼ與往復。袞精采自若,對閎緦魈子,深加歎賞。又以朱異博通儒學,大同六年,皇太子又召異於博圃講《易》。 |
86  | 陳廢帝初,為太子。時沈文阿為通直散騎,嘗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令於東宮講《孝經》、《論語》。 |
87  | 後主為皇太子,時王元規為鄱陽王府記室參軍,領國子助教,太子引為東宮學士。親授《禮記大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國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入東宮沒,嵩規將講,乃啟請執經,時論以為榮。 |
88  | 廢太子裔,後主長子。至德三年,躬出太學講《孝經》。北齊廢帝初,為皇太子。天保九年,文宣在晉陽,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 |
89  | 唐高宗顯慶四年十月丙子,皇太子弘初入東宮,請觀講及讀書。詔許敬宗及學士史玄道、上官儀、郭瑜、李善等為都講,令侍講講《孝經》,親臨釋奠。禮畢,群臣上壽,頒賜有差。 |
90  | 龍朔二年五月乙亥,詔太子端尹、左右中護少尹、崇賢館學士,每日詣處化門聽進止。皇太子若須討論經史,則引入講諷。時太子受《春秋左氏傳》於司徒大夫郭瑜,至楚子商臣事,大驚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瑜對曰:「孔子修《春秋》,義存褒貶,故善惡必書。褒善以示法,貶惡以示後,故使商臣之惡,顯於千載」。太子曰:「非唯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聞,請改讀餘書」。瑜再拜賀曰:「理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誠孝,餱暑G樘,旆⑿足V跡,黜於視聽。循奉德音,實深慶躍。臣聞安上理人,莫大於禮。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請停《春秋》而讀《禮記》」。太子從之。 |
91  | 玄宗初,為皇太子。太極元年,太子親釋奠於國學,命國子司業褚無量《開孝經》及《禮記》題,太子問疑義數條,無量皆依古典以對,微加規諷。太子悅,賜物百段,并紫袍金帶,學官及陪位官、學生等賜物有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