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堂肆考卷八十五   明。 彭大翼 撰科第
3
制科。
4
漢、唐、宋取士之制,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六科,乃天子自詔以待非常之才,故曰制舉,亦曰大科,通謂之賢良。其制自漢文帝始。
5
賈山上書。
6
漢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食,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潁隂侯騎賈山上書言:「陛下使天下舉賢良方正之士,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乃直與之馳驅射獵,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廢弛,百官之墮於事也」。上嘉納其言。
7
晁錯對策
8
漢文帝十四年九月,親策賢良能直言極諫者,錯以對策髙第,擢為中大夫,又言冝削諸侯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上雖不盡聽,然竒其才。
9
䇿董仲舒。
10
見求賢》。
11
䇿公孫●。
12
漢武帝元光元年,詔舉賢良文學之士,親䇿之時,對䇿者百餘人,太常奏公孫●第居下,天子擢為第一,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待詔,謂以才技徵召之人,未有正官,故稱待詔。
13
拜為司●。
14
漢蓋寛饒,字次公。宣帝朝,舉賢良髙第,拜司●校尉,拜為議郎。
15
東漢戴封,字平仲。對賢良䇿第一,拜議郎,遣詣公車。
16
見求賢》。
17
待詔公車。
18
谷永,字子雲。成帝建始初,舉直言極諫之士,永待詔公車對賢䇿,擢上第。
19
擢舎人。
20
晉武帝詔諸賢良方正㑹東堂䇿,問京兆人,摰虞才學通博對䇿,擢為太子舎人。
21
遷刺史。
22
晉郄詵,泰始中舉賢良方正,對䇿為天下第一,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㑹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對曰:「臣舉賢良,對䇿及第,猶桂林一枝,崑山片玉」。帝笑之。侍中奏免郄官,帝曰:「吾與之戱言耳」。
23
舉以逸才。
24
索靖,字幼安,少有逸才,舉賢良對䇿,武帝擢為尚書郎。
25
舉以殊操。
26
晉阮沖,字德猷,有殊操,何曽薦之,擢賢良第一䇿,舉穆裴。
27
鮑防,字子慎。貞元元年,策賢良方正,防為考官,得穆質、裴復、栁公緯、崔邠、韋純、洪簡、熊執易等。時美防知人䇿,過晁、董。
28
唐文宗太和二年,舉賢良方正,帝引諸儒百餘於廷,䇿之。是時考官馮宿見劉蕡,對嗟伏以為䇿過晁、董而畏中官,睚眦不敢取。
29
摘抉細隱。
30
唐憲宗元和元年䇿,試制舉之士,於是元稹、獨孤郁、白居易、蕭俛、沈傳師輩出焉,史斷制䇿之法,其來最久,得人亦多,至於末流,應科者,既非英才,而發問之目,徃徃摘抉細隱,窮所難知,而直言極諌之風替矣!
31
指陳闕失。
32
唐憲宗元和三年,䇿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諌,舉人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皆指陳時政闕失,無所迴避,考官楊於陵、韋貫之署為上第,李吉甫惡其直言,泣訴於上,且言:「湜翰林學士王涯之甥也。涯與裴垍覆䇿而不自言,上不得已,貶於陵等,僧孺等久之不調,各從辟於藩府,舉席建侯。
33
席豫,字建侯。舉賢良方正及第。開元中,韓休舉以自代,拜吏部尚書。典選六年,當時以休為知人。
34
舉張柬之
35
張柬之,字孟將,以賢良召,時年七十餘矣。對策者千餘人,柬之第一,擢拜監察御史。
36
舉蔣頴叔
37
宋蔣之竒,字頴叔。仁宗朝,舉賢良方正,試六論,拜監察御史。
38
舉秦少游。
39
宋秦觀,字少㳺,號太虛公。元祐初,東坡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黃山谷詩少㳺五十䇿,其言明且清,以初應制科進䇿五十篇也。
40
父子制科。
41
錢易,字希白,昆之弟也。與其子明逸、彥遠皆登制科,故彥逺謝啓曰:「兩朝之間,相繼者父子,十年之內,竝進者弟兄」。又希白從孫藻,以皇祐五年登進士第,後十年復登制科。其謝啓曰:「十年二第,屢玷於主司。一門四人,無慙於祖烈」。
42
兄弟制科。
43
蘓東坡兄弟同年制䇿入等故蘓,軾謝啓曰:「兄弟竝竊於賢良,衣冠或以為盛事。
44
大科名世。
45
《聞見録》:宋富弼初遊塲屋,穆修謂之曰:「進士不足以盡子之才,當以大科名世」。公果以禮部試下第。時公官耀州西歸陜,范文正遣人追公曰:「有㫖以大科取士,可亟還」。公復還京師見文正,辭以未嘗為此學,文正曰:「已聞諸公薦君矣,久為君闢一室皆大科文字,可徃就館讀之」。時晏元獻為相,求婚於文正公,文正曰:「公女若嫁官人,仲淹不敢知,若必欲得國士,無如富弼者」。元獻一見公,大愛重之,即議婚公,遂以賢良方正及第。
46
大科得人:
47
張方平,字安道,頴悟絶人。宋綬、蔡齊見之,以為天下竒才,共以茂才異等薦之中,選為校書郎。復舉賢良方正,又中選,遷著作佐郎。後上《平戎十策》,呂夷簡見之曰:「大科得人矣」。
48
登為三等。
49
《東軒筆録》:吳育春卿。宋興以來,御試制科舉人無登三等者,惟育第三等,餘皆四等除,此則落之。
50
收入四等。
51
宋仁宗嘉祐六年,試賢良方正,蘓軾第三等,轍第四等。司馬光以轍語切直,考入第三等,翰林學士難之,欲降其等,考官胡宿欲黜之,光言:「是子獨有愛民憂國之心,不可不收」。上曰:「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乃收入四等。
52
二傳中選
53
澠水燕談,呉文肅公奎將舉賢良,夢入魏文帝廟,升殿,問羣臣優劣,帝曰:「韓延夀為最」。是夕,門下抄書吏楊開者,亦夢公讀《楊阜傳》,翌日,告公,公覽二傳,及試六論,一乃韓延夀、楊阜孰優,公果中選。
54
六論中科。
55
《歸田録》:宋夏英公以父沒王事,授丹陽主簿,上書乞應制舉,真宗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四時别九州,聖功孰大,二曰考明堂制度、三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四曰九功九法為國何先,五曰舜無為禹勤事孰優、六曰曽參何以不列四科是嵗中制科。
56
郡將示題。
57
《揮麈録》:張咸,漢川人,魏公之父也。應制科出蜀過䕫州。郡將知名士也,一見張遇之甚厚,因問曰:「四科優劣之差,見於何書?張無以對郡將曰:載《孟子注》中,因掇示之。張在道中,漫思索著。論至都閣試文論,以此為首,題張更不注思而就主文。錢穆父覽之大喜,舉過閣,第一宫人,乞詩。
58
夏英公應制舉對策,廷下有老宫人曰:「予閱人多矣,賢良他日必貴以吳綾手巾乞詩,公題曰「殿上袞衣明,日月,硯中旌影動,龍蛇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嘆曰:「真宰相噐也!」
59
孝㢘科下附秀才科
60
漢世取士,又有孝㢘、秀才二等。齊、宋以來,州有秀才之舉。隋、唐之代,其科最重。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其科遂廢。故自唐及宋,雖進士之科,猶以秀才為號,盖沿漢、唐之舊也。
61
許孝亷
62
東漢許武,明帝朝舉孝亷,悉推產業,與二弟晏、普一無所畱。又許慎叔重,獻帝時舉孝亷。
63
江孝亷
64
江革,字次翁,齊郡人。事母親自挽車,鄕里稱之曰江巨孝。舉孝亷,遷諌議大夫,告歸漢。元和中,詔齊相以糓千斛賜之,名聞天下。
65
吳孝廉
66
東漢吳祐,字季英。桓帝朝,舉孝廉,以四行遷膠東相。四行者,敦厚質朴,遜讓節儉也。
67
全孝廉
68
東漢全柔,錢塘人。靈帝朝,舉孝廉,補尚書右丞。种孝廉
69
東漢种暠,字景伯,河南人。順帝朝,舉孝廉,官至益州刺史,遷司徒。子岱,舉孝㢘,不就。
70
荀孝㢘
71
東漢荀彧文若,舉孝廉,何顒見而竒之,曰:「王佐才也」。雷孝廉。
72
東漢雷義,字仲公,與陳重為友。順帝朝,舉茂才,讓於重,刺史不聼,義遂不應命。後同舉孝亷,俱拜尚書郎龔孝廉。
73
東漢龔勝,字君實,三舉孝㢘,哀帝徵為諫議大夫曹孝廉
74
東漢曹褒,字叔通。父充,習慶氏禮,召為博士,褒結髮,傳父業。舉孝㢘遷圉令,以禮理人,以德化俗。
75
張孝廉
76
東漢張霸,字伯饒,七嵗通《春秋》,博覽《五經》,鄕人號曰張曽子」。初舉孝廉和,帝召拜侍中。
77
路孝廉
78
漢路溫舒,東里人。授《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金孝廉。
79
宋金彥,寳慶人,舉孝㢘第一,號「義門金氏」。邢孝廉。
80
魏邢顒,字子昻。舉孝廉,時人語曰:「德行堂堂,邢子昻袁孝亷」。
81
見雪。
82
任孝廉
83
任敬臣,字希古。七歲䘮,母問父英曰:「若何以報母?」父曰:「揚名顯親可也」。乃刻志從學,得舉孝廉,虞世南噐之蔣孝廉。
84
唐蔣沇,欽緒子。舉孝廉,與兄演、溶、弟清俱為才吏。乾元中,歴咸陽、髙陵等四縣令,美政流行。
85
樊遜文章 已下秀才
86
樊遜,字孝謙,專心典籍,舉秀才第一。楊悟曰:「文章莫過於樊孝謙」。
87
僧紹經術
88
劉宋明僧紹,少明經,有儒術。元嘉中,舉秀才,科異行舉。
89
晉庾衮,字叔褒,清白有異行,舉秀才科,弱冠舉。
90
鄭幼麟,弱冠舉秀才,李孝伯以女妻之。後為中書侍郎、宏詞科。
91
舉潘孟陽。
92
唐潘孟陽登博學宏詞科舉譚世勣
93
譚世勣,字彥威,長沙人。唐末中,詞學兼茂科,有宰相噐。
94
唐劉禹錫擢進士第,又登博學宏詞科,王叔文毎稱其有宰相噐。
95
類俳,優辭。
96
韓愈答崔立之書,僕聞有博學宏詞選者,用取所試讀之,乃類於俳優者之辭。顏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乾寧宏詞。
97
唐翁承賛,字文饒,莆田人。乾寜中登進士第,擢宏詞科,淳熈宏詞。
98
倪思,字正甫,噐質凝重。淳熈中,中博學宏詞科,拜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在朝中立不倚。
99
文章卓偉。
100
栁宗元文章卓偉,中博學宏詞科,與苑論等聮第,授集賢殿正字,貞元中,拜監察御史,元和中,為栁州刺史,姿儀洒落。
101
宋周麟紹興中試宏詞第一,姿儀洒落,望之如神仙中人。
102
竝中詞科。
103
洪皓光弼,鄱陽人。三子适、遵、邁,竝中詞科,上曰:「洪皓身陷虜廷,乃心王室,三子詞科,忠孝之報也」。又李平叔云:洪景伯兄弟應宏詞,以克敵弓為題,洪惘然不知所出,有廵舖老卒觀於案間,以問,洪曰:「官人欲知之否?」洪●曰:「非爾所知」。卒曰:「不然,我本韓太尉世忠之」。部曲從軍,日見有人以神臂弓舊樣獻於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製以進御,賜名克敵,并以嵗月告之,洪盡用其語首云:「紹興戊午五月,大將某」云云,主文大驚喜,是嵗遂中科目,若有神助焉。
104
三應詞科
105
宋傅自得少負文名三應博學宏詞科,其文氣骨雄壯,波瀾浩渺。忠肅,公察之子也。兄自強弟,自修自得二子:伯夀、伯誠,聮登科第。
106
投狀自薦。
107
宋景德三年,龍圖待制陳彭年奏應宏詞㧞萃科,明經人許投狀,自薦䇿試經義,以勸學者。紹聖元年,詔立宏詞一科,毎科塲後,許進士、登科人,經禮部投狀,乞試依進士法,差官考校,試以詔、誥、章、表、箴、銘、賦、頌、赦、勑、檄書、露布、戒諭之類。
108
以文自售。
109
宋楊龜山曰:「試宏詞科,乃是以文字自售,古人得已,自不如此。
110
更易科名
111
國史。宋初,立宏詞拔萃科。大中祥符立服勤詞學科,大觀改詞學兼茂科。紹興改博學宏詞科。
112
増試雜文
113
《國史》。宋初,猶循唐制用詩賦,神宗始罷之。以經術造士,又慮不足以盡人才,設詞學一科,試以襍文。
114
中唐仲友。
115
宋唐仲友,台州人。中博學宏詞科,與朱文公議論不合。後文公知南康,仲友為本路憲司,嘗按劾之。
116
中畱元剛。
117
宋宰相畱正孫元剛中,博學宏詞科,中晁詠之。
118
晁詠之,字知道,少有異才,後舉宏詞,中眞德秀。
119
真德秀,字希元。少好學,母吳氏織紝以教後,中宏詞,中周必大。
120
宋周必大初字洪道,後字子充。紹興中,中博學宏詞科,中呂祖謙。
121
宋呂祖謙隆興中中宏詞科,南夀詞科。
122
宋季南夀,紹興中為婺州教授,與武進尉周麟之俱應詞科合格,詔竝與堂除。
123
少連詞科。
124
段少連,字希逸。真宗朝,舉服勤詞學科武科。 附特科
125
舉謀謨。
126
東漢順帝朝,舉剛毅武猛,有謀謨可任將帥者,舉猛勇。
127
晉武帝詔舉猛勇秀異。
128
選身材
129
唐武后詔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毎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由是始置武舉科,其制有長垜、馬射、歩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凡選,皆兵部主之。
130
試策論
131
唐開元中,有軍謀宏逺科,天寳中,有明習孫呉科,宋外舍生,稱武選士,內舎生,稱武俊士,以策論定去取,以弓矢定髙下。
132
補左衞長史。
133
唐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補左衞長史,為右班殿直。
134
宋神宗熈寕中初䇿武舉之士試義策於秘閣,武藝於殿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䇿於庭,策與武藝俱優,為右班殿直,武藝次優為三班奉職,又次借職,末等三班差役。初,樞宻院修武舉法,不能答䇿者,答兵書墨義,王安石曰:「武舉而試墨義,何異學究誦書不曉理者,無補於事。先王收勇敢之士,皆屬車右者,欲以備禦侮之用,則記誦何施?」帝從之,至是,始䇿武舉之士。
135
舉裴端服。
136
唐裴端服、樊宗師俱擢軍謀,宏逺科擢髙志寕。
137
宋景祐初,髙志寕天聖末,令狐㨗等皆中武科,推恩立法。 已下特科
138
《聞見録》:宋至和中,富鄭公當國,立一舉三十年推恩之法,蓋公與河南進士叚希元魏升平同塲屋,相友善公作相,不欲私之,故為天下之制,至今行之。
139
推恩授官
140
宋朝事實及第人為正奏名,特科人為特奏名特奏名,第一等二名,附正奏名第五甲,餘竝登仕郎。第二等,京府助教第三等,上州文學,第四等下州文學竝●郊恩出官。第五等諸州助教止得勅黃袍笏,特科亦曰「恩科崇寕特奏狀元。
141
宋崇寕中特奏名狀元徐遹瓊林宴罷,作詩曰:「白髪青衫老得官,瓊林頓覺酒膓寛,平康夜過無人問,留得宮花醉後㸔」。
142
紹興特奏狀元。
143
宋呂永紹興中特奏名狀元座主。
144
漢法所舉,主終身保任。栁文云:「凡號門生,而不知恩之所自出,非人也」。
145
杞梓集門。
146
楊嗣復,字繼之。其權公集序曰:「貞元中,公奉詔考定賢良草澤之士,昇名者十七人,及禮部擢進士第者七十有二人,鸞鳳●梓舉集其門,而公所擢後登輔相者十人」。
147
桃李滿城。
148
唐劉禹錫《寄王侍郎放榜詩》:「禮闈放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㸔,一日聲名動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149
竝居相位。
150
見同僚》。
151
同入翰林。
152
唐封舜卿,武宗朝翰林學士敖之子也。登進士第,累遷中書舎人。入後梁,為禮部侍郎、知貢舉。開平中,與門生鄭致雍同受命入翰林。致雍有俊才,舜卿思拙澁,對草綸誥,不勝困●,託致雍秉筆。議者謂座主辱門生,繼踐台司。
153
郭子儀家傳》:尚父之帥河中也,咸寕郡王渾瑊為門下士,不十年接控數州,繼踐台庭,則曹參之代蕭何,太叔之嗣子產也。
154
同知貢舉。
155
歐陽公《歸田録》:王禹玉乃余為校理時武成王廟所解進士也,至此新入翰林,與余同院,又同知貢舉,故禹玉贈余詩曰:「十五年前出門下,最榮,今日預東堂」。余答詩曰:「昔時叨入武成宮,曾㸔揮毫氣,吐虹,夢寐閒思十年事,笑譚今日一樽同。
156
審權放處權。
157
南部新書杜審權知貢舉,放盧處權。有戲者曰「座主審權,門生處權」。
158
崔沆放崔瀣。
159
崔沆知舉,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家,竝坐兩序。
160
唐寳歴中,楊嗣復知貢舉,下榜時,父僕射於陵自東洛入覲,嗣復率門生迎于潼闗,宴新昌里第,於陵與故人坐堂上,嗣復與諸生坐兩序,始於陵在考功,擢浙東觀察,李師稷及第,時亦在焉,人謂楊氏上下門生,時以為榮。
161
受拜中堂
162
宋李文正公嘗言,其座主王仁裕知貢舉時,年已髙有數子皆早亡,諸孫竝幼,每諸門生至門,必延於中堂,公與夫人偶坐,受諸生拜,一如兒孫禮,備酒饌食諸生,至於餅餌羮臛之物,皆公與夫人親手調品,忽一日生徒畢集,出一詩。牋曰:二百一十四門生,春風初長,羽毛成,衰翁漸老兒孫小,他日知,誰略有情。按王仁裕,五代周時為翰林學士,遷尚書,知貢舉。王溥、和凝、范質皆其門生,後皆至宰相。
163
引謁裴皥:
164
五代裴皥官至禮部尚書,放三榜,四人拜相,桑維翰、竇正固、張礪、馬裔孫是也。清泰二年,裔孫知貢舉,纔放榜謝恩,即引諸生詣座,主裴公宅謁拜。裴公以詩示之曰:「宦途最重是文衡,天與愚。夫著盛名三主禮闈,年八十,門生門下見門生。
165
送別元之:
166
宋王元之,字禹偁,謫黄州,蘓易簡知貢舉,適放榜奏曰:「元之名儒,今將行,欲令榜下諸生送于郊」,上可其奏,諸生郊別,元之謂狀元孫何曰:「為我多謝」蘓公口占一絶曰:「綴行相送我何榮,老鶴乗軒愧谷鶯,三入承明不知舉,㸔人門下放門生」。
167
稱疾相避。
168
漢胡廣所辟舉,皆天下名士,與故吏陳蕃、李咸竝為三司,蕃等毎朝㑹,稱疾避廣,時人榮之。
169
曲躬自卑
170
東漢鄭●字巨君,為太尉時,舉主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曲躬自卑,帝問知其故,遂聼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以為故事。
171
選獻紫綬。
172
唐李石,元和三年及第,後二年,賜緋。後二年,賜紫。自釋褐,四年之內,遂服金紫。至長慶二年,座主庾公內艱,服闋,除尚書右丞,始賜紫綬,石為門生,乃選紫綬、金印以獻,議者榮之。
173
為撰白麻。
174
唐薛廷老為翰林學士,座主庾公拜兖海節度使。廷老為門生,為撰白麻,時人榮之。
175
不送門生:
176
五代宰相桑維翰、裴皥門生也,嘗謁皥,皥不迎,不送。或問之,答曰:「皥見維翰于中書,則庶僚也。維翰見皥于私館,則門生也,何送迎之有?」人服其耿介。
177
不喜門生。
178
宋歐陽公晏,公殊,門生也,殊不喜歐陽公,故歐公自分鎮敘謝晏公曰:「出門館不為不舊,受恩知不為不深,然足跡不及于賔階,書問不通于執事,豈非飄流之跡愈逺而愈踈,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動,常得咎,舉輒累人」。晏公得書,對賔客占十數語,授書吏作報,客曰:「歐公有文聲,似太草草」。晏公曰:「答一知舉時門生已為過矣,門生多秀」。
179
唐李宗閔知貢舉,門生唐伸、薛庠、袁郁軰多清秀俊茂,時號玉笋後人。「玉笋班之名始此。
180
門生孤芳。
181
宋曽子固,歐陽公門生也。東坡《送子固倅越詩》曰:「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曽子獨超●,孤芳陋羣妍。昔從南方來,與翁兩聮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按嘉祐二年,永叔知貢舉,曽子固兄弟四人同登科,醉翁為參政時,子固亦在館中,故云兩聮翩。
182
悉取噐玩。
183
《玉堂清話》:李翰為和凝門生,後與凝同任學士,及凝作相,時翰為承㫖,適當批詔,次日徃玉堂,輒開和相舊閣,悉取圖書噐玩,留詩曰:「座主登庸居鳳閣,門生批詔主鰲頭。玉堂舊閣多珍玩,可作西齋潤筆不人笑其踈縱,來就師資。
184
宋范文正公以晏元獻薦入館,終身以門生。禮事之後,雖名位相亞,亦不敢少變。慶厯末,晏公守宛丘,文正赴南陽,道宛丘,特留歡數日,其書題門狀,猶稱「門生」,將別投詩云:「曽入黃扉排國論,卻來絳帳就師資」。聞者嘆服,不稱門生。
185
宋劉安世,字噐之,晚居南京,馬㳙巨濟作少尹巨濟,廷試日噐之,作詳定官,蓋所取士也,而巨濟見噐之未嘗修門生之敬,噐之不平,因以語客客以諷巨濟,巨濟曰:「不然,凡省闈解送,則有主人,故所取士得以稱門生殿試,蓋天子自為座主,豈復可稱?門生於他人?幸以此謝」。劉公」。客以此告噐之,嘆服其說。
186
不拜座主。
187
宋王竒,字漢謀,贛州人。幼有聲,塲屋間為李文定客。文定薨於位,章聖臨奠,見屏間有詩曰:「雁聲不到歌樓上」,秋色偏欺客路中」。愛之,問知為竒作,因召見,占對稱㫖,特許殿試。既登科,有謝詩曰:「不拜春官為座主,親逢天子作門生」。
188
同年。
189
同榜人曰同年。
190
連轡舉鑣。
191
唐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序》:「吾不幸向,所謂同年友。當其盛時,連轡舉鑣,亙絶九衢,若屏風然,今來落落,如晨星之相望」。
192
挂䡺交衽
193
唐栁宗元送苑論》登第後歸覲序。八年冬,余與馬邑苑言「●聮貢於京師。自是而後,車必挂䡺,席必交衽。量其志,知其達于昭,代究其文,辨其勝于太常。
194
㑹期集院。
195
唐進士榜出謝恩後,便往期集院,狀元與同年相見,請一人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咸以其年辟之。
196
㑹姑蘓臺。
197
宋范石湖撰姑蘓同年㑹詩序》:唐人曲江大㑹長安坊,市為之半空,天子至御樓,以觀當此之時,通榜之士,意氣相予甚厚,否則有青雲紫陌之譏,宋朝略去浮侈,但存聞喜一宴,而同年之制則加詳焉,士大夫寕有輕負此意,忽然雲散,異日相視如塗之人乎?紹興改元建陽,袁起巖、張文善俱使浙西,始嵗五日,㑹同年之在吳下者,于姑蘓之臺,賦詩相屬,州里傳寫,一夕殆遍。
198
才用季同。
199
唐李絳為相,元義方言其私,同年許季同。憲宗問曰:「人于同年有情乎?」絳曰:「同年乃四海九州之人,偶同科第,然後相識,於情何有?若其人果才,雖兄弟子姪之中,猶將用之,況同年乎?」
200
禮待王祐。
201
五代王祐父徹,同光初,與桑維翰同年登第,拜左拾遺。後維翰入相,祐以維翰為父同年生,裁書自陳,維翰竒之,禮待甚厚。自是祐文價日重。
202
沙堤避路。
203
唐王鐸、楊收皆薛逢同年,後收作相,逢作詩曰:「須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收聞之怒。及王鐸作相,逢又詩曰:「昨日鴻毛萬鈎重,今朝山岳一毫輕」。鐸又怒之,詞塲着鞭。
204
宋鄧洵美,連山人。乾祐六年,中進士第,與司空李昉同年司空,先在禁林,出使武陵,與洵美相遇,贈詩曰:「憶昔詞塲共着鞭,當時鶯谷喜同遷關河契濶三千里,音信稀疎二十年」。
205
得接鸞鳳翅。
206
曹鄴,字業之,杏園即席上同年詩,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一旦公道開,青雲在平地枕上數聲鼓衡門已如市,白日探得珠,不待驪龍睡,忽忽出九衢,僮僕顔色異,故衣未及換,尚有去年淚,晴陽照花影,落絮浮野翠,對面時忽驚,猶疑夢中事,自憐孤飛雁,得接鸞鳳翅,永懷共濟心,莫起吳越意。
207
同攀次第枝。
208
唐趙嘏送同年》鄭祥歸漢南時恩門相公鎮山南》詩云:「年來驚喜兩心知,髙處同攀次第枝,人倚繡屏閒賞夜,馬嘶花逕醉歸時,聲名本自文章得,藩溷曽勞筆硯,隨家去恩門四千里,只應從此夢旌旗」。
209
向冦持權。
210
宋向文簡公敏中冦忠愍公,凖同以太平興國五年登第,後文簡秉鈞忠愍,以使相守長安,作詩寄文簡曰:「玉殿登科四十年,當時僚友盡英賢,嵗寒惟有公,兼我白首,猶持將相權」。文簡調之曰:「九萬鵬霄振,翼時與君同。折月中枝,細思淳化,持衡者得到,于今更有誰?
211
王聶成怨
212
《揮麈録》:李處邁,邯鄲之孫,以直秘閣知相州。聶賁字逺山,為郡博士。王將明甫為決曹掾。王、聶同年生也,始甚歡洽,而聶于樂籍中有所屬意,王亦昵之,毎戒不令前,聶恨之,因而遂成仇怨。其後甫改名黼為宰相,聶以蔡元長薦,改名昌,字賁逺,擢為侍從。及黼大用事,貶聶散官,安置衡州,益銜黼矣。靖康時,事大變,召登政府,黼之誅死,聶有力焉。而聶以是嵗出知絳州,被害。紹興中,張殊自北歸,過絳驛,見《壁間血書詩》一首,時以聶之精魂所作詩,見氏族大全》、聶姓下。
213
同年遠嫌。
214
宋冦萊公在樞府,上欲罷之,萊公已知,乃遣人告王文正,公旦曰:「遭逢最久,今出求一使相幸,同年賛之。公曰:將相之任,貴極人臣,茍朝廷有所授,亦當懇辭,豈得私有所干于人也?萊公不樂後上議:凖令出與一甚官,王公曰:「冦凖未二十年已登樞府,甚有才望,與一使相使,當方靣其風采,足為朝廷光」。上然之,翌日降制,萊公捧使相誥謝于上前,感激流涕曰:「茍非陛下主張,臣安得有此命?」上曰:「王旦知卿。具道其言。萊公出,謂人曰:「王公噐識,非凖所可測也。王公在相府,抑私逺嫌類如此,同年各黨?
215
宋歐文忠公與王懿恪、公拱辰同年進士,同為薛簡肅公子壻,然文忠心少之。文忠為叅政時,吏擬進懿恪僕射,文忠曰:「僕射,宰相官也,王拱辰非曽任宰相者,不可改東宮,以至拜宣徽使,終身不執政,盖懿恪主李文靖、文忠主范文正其黨不同故耳」。
216
因縁契分。
217
《詩話》:李摰與李敏同姓同歲同門,同年登第,摰詩曰:「因縁三紀異契,分四般同」。
218
謹重深沉。
219
宋尚書張詠謂人曰:「吾榜中得人最多,謹厚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深沉有徳,鎮服天下,無如王公,面折廷諍,素有風采,無如冦公,當方面寄,則詠不敢辭」。
220
出處相若。
221
宋元祐中,舒州有一李亮工者,以文鳴縉紳,間與蘓黃遊兩集中有《與其倡和詩》。又有李伯時以善丹青,妙絶一世,且好古博雅,多收三代以來鼎彞之類。又有李元中字畫之工,追踪鍾王,時號「龍眠三李」。同年登進士第,出處相若,約以先貴無相忘,其後位俱不顯。
222
窮逹不同
223
《揮麈録》:宋晁武子云:王文穆、欽若以故相來守杭州時,錢塘有一老尉,蒼顔華髪矣,文穆初甚不樂之,詢其歴履,乃同年生,惻然哀之,遂封章于朝,詔特改京秩,尉以詩謝之,云:「當年同試大明宮,文字雖同命不同,我作尉曹君作相,東風元沒兩般風」。
224
同年相訪。
225
范希文二同年、滕子京、魏介之相,訪于丹陽郡,作詩云:「長江天下險,渉者利名驅,二公訪貧交,過之如坦途。風波豈不惡,忠信天所扶。相見發大笑,命歌倒金壺,同年三百人,大半空名呼,歿者草自緑,存者顔無朱,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區區,莫競富貴路,休誇讒嫉夫」。孔子作旅人,孟軻號迂儒,吾輩不飲酒,笑殺髙陽徒」。
226
同年懼,撓
227
宋丁晉公謂初釋褐為饒倅同年,白稹為判官,稹一日以片紙假緡五環于公,公笑曰:「榜下新婚,京國富室豈無半千質物耶?懼我撓之,故矯耳于簡尾書一絶戱之曰:「欺天行詐,吾何有?立地機闗子太乖五百青蚨兩家闕赤,洪崖打白洪崖人,謂晉公朱崖之行兆于此下第。
228
承平舊纂,舉進士不第者,有供酒食之費,謂之買春錢。
229
打眊矂。
230
國史補進士籍而入選,謂之「春闗」,不㨗而醉飽,謂之「打眊」,矂匿名造謗曰「無名子」,退而肄業曰「過夏」。
231
除虛耗
232
見元日。
233
題柱
234
宋袁樞未第時,題詩于建安縣南鄉橋柱曰:「玉龍倒影臥寒潭,人在雲霄天地寛」,借問何人題此柱,茂陵詞」客到長安」。
235
納苖。
236
宋饒竦熈寕中舉進士不第,以詩投王荊公曰:「又還垂翅下青霄,歸指臨川去路遙,二畆荒田俱賣,却要錢,準備納青苖」。
237
無棲燕。
238
唐元和中,士人下第多為詩,刺試官獨章孝標下第為歸燕詩》獻,侍郎庾承宣曰:「積累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歸,連雲大厦無棲處,更向誰家門戶飛」。
239
失水龍。
240
摭言唐張曙與崔昭緯同赴,舉問卜者,卜者殊不顧曙,曙有慍色。卜者曰:「郎君亦登第,但崔家郎君拜相,當于此時過堂」。既而張果不第,崔首冠,曙以詩別之曰:「千里江山陪驥尾,五更風水失龍鱗。昨夜浣沙溪上雨,緑楊芳草為何人」。後七年,崔大拜曙于裴公下及第,于崔公下過堂。
241
宋濟坦率
242
盧氏雜記》:唐宋濟老于塲屋,舉止可笑,德宗微行西明寺,見濟葛巾,方抄書上曰:「茶請一碗」。濟曰:「鼎水方煎,自可潑之」。上曰:「作何事?業是何姓名?」濟曰:「姓宋。第五應進士舉,湏臾,聞呼官家」。濟惶懼曰:「宋五坦率矣。嘗試賦,失官韻」。乃拊膺曰:「宋五又坦率矣」。後禮部放榜,上先問曰:「宋五得無坦率否?」竟無名。
243
柳冕,《安康》
244
《遯齋閒覽》:唐柳冕敬叔,應舉多忌,謂安樂為安康榜,出令僕探名報曰:「秀才康了言不中榜,得免為官而無事,此回安康了矣」。
245
臥雲。
246
李頻,字德新,為方干高弟。頻登第,干尚未第,干寄詩曰:「弟子已攀桂,先生猶臥雲。或作僧貫休,贈方干詩弟。子已得桂,先生猶灌園」。
247
泣月
248
唐曹鄴未第詩,一辭《巖桂叢》九,泣都門月年年,孟春至㸔花不如雪。唐末,進士沈彬,未第時,嘗夢着錦衣貼月飛,識者謂身不入月宫,必不第果,然後仕南唐為吏部郎。
249
張祜失意
250
唐令狐楚喜、張祜詩録》三百首,特表薦之。值元稹在內廷,上問祜詩髙下,稹曰:「張祜雕蟲小技,恐變陛下風雅」。由是祜遂失意,祜以詩自悼曰:「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
251
孟郊傷情
252
唐宋遺史孟郊東野下第詩曰:「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劒傷」。又再下第詩:「兩度長安陌,空將涙見花」。其後登第詩,「昔日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恩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㸔遍長安花,進取得失葢亦常事,而東野噐宇不宏偶,下第則情隕穫,如刀劍,傷以至下,淚既登科,則志氣充溢,一日之間,花則㸔盡何其速耶?後授溧陽尉,卒。又唐人下第詩:「氣味如中酒,情懐似別人」。
253
物論稱屈。
254
唐文宗太和二年,親䇿制舉人昌平劉蕡對䇿,極詆宦官,考官馮宿等見蕡䇿,以為過晁、董而畏忌宦官,不敢取,裴休、李邰、杜牧、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物論囂然稱屈,諌官、御史欲論奏,執政抑之李邰曰:「劉蕡下第,我輩登科,得無厚顔?
255
世家不私。
256
《聖政編年》:雍熈二年三月己未,親試進士梁顥以下賜及第,至唱名,內有李宗諤,宰相昉之子。呂蒙亨,參政●正之弟。王䊿,鹽鐵使明之子,許待問度支仲宣之子。上曰:「斯竝世家子,與孤寒争路,縱以藝升天下,亦謂朕有私也。竝下第」。
257
名慙桂苑。
258
唐羅隱,字昭諌,唐末餘杭人。咸通中,累舉進士,不第。詩云:「六載辛勤九陌中,郤尋岐路五湖東。名慙桂苑一枝緑,膾憶松江滿筯紅。浮世到頭須適性,男兒何必盡成功。唯應鮑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風」。
259
夢入桐花。
260
《青箱雜記》:泉州劉昌言下第詩唯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
261
投逆旅
262
唐盧仝不第出都投逆旅,有一人附火吟曰:「學織錦,綾工未多亂,投機杼錯拋梭莫教宮錦行家見,把似文章笑殺他」。因問之,答云:「舊●宮錦坊」。近以薄技投本行,云:如今花様不同,且東歸也」。
263
遇異人:
264
唐呂嵓,字洞賔。咸通中再舉進士,不第。逰廬山,遇異人,得長生訣。
265
困長安。
266
杜甫,少貧,天寳初,應進士不第,困長安。天寳末,獻《三大禮賦》,帝竒之,使待詔集賢院。
267
居甫里。
268
唐陸●蒙,字魯望。舉進士不第,居松江。甫里嗜茶,置園顧渚山下。
269
書問孫山。
270
遯齋閒覽孫山應舉末,名《得解。有同試者,以書問山得失,山答曰:「解名盡處是孫山,吾兄更在孫山外」。覽者大笑。山後謝恩榜成,名詩曰:「盤古榜中同進士,伏羲手●探花郎」。
271
詩別杜勤。
272
唐杜勤甫,從姪也,下第,歸甫作詩别之云:「只今年纔十六七,射䇿君門期第一」。
273
詩上主司
274
唐髙蟾累舉不第詩,上主司侍郎云:「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邉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詩與營妓。
275
羅隠初赴舉,過鍾陵,見營妓,雲英後一紀下第,復見之,雲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隠作詩贈之曰:「鍾陵一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276
綱官空歸。
277
《續歸田録》:蜀人石●休屢拔鄉薦,常屈春官,蜀人比之綱官,盖謂牙校部土貢入京師,只空歸也。
278
老婦效舞
279
黃通累舉不第,作官數任年將耳順,猶應舉,或嘲之曰:「老婦舞拓拔剰員呈手藝」。注云:「昔有拓㧞善舞,故號拓㧞舞」。此言黄已老猶應舉,如婦人已老,而猶効拓㧞舞也。
280
池上避塵
281
羅隠詩》:「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如今贏得將衰老,閒㸔人間得意人」。注云:唐進士賜宴曲江杏園,隱屢舉不第,故曰避車塵。唐亡隱,依錢氏為從事,遷給事中。李振亦屢不第,乃佐朱溫簒唐將名士,盡殺之。白馬津名士,即隱所謂得意人詩意,蓋謂曲江池畔,彼皆得意,我二十年避其車塵,豈料我今日以不第獨存,乃及見其受禍也?
282
坐上流涕。
283
孫公譚圃、黃魯直得洪州,解頭赴省試,與侯希聖數人待榜,相傳魯直為省元同舎置酒,有僕自門被髪,大呼而入,舉三指問之,乃同舎三人,魯直不與,坐上數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魯直飲酒自若,酒罷,與公同㸔,榜不少見于顔色。
284
賺得英雄。
285
《國史補:唐制進士科甚重,其老死文塲亦無恨,故有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286
倒繃孩兒。
287
筆譚、宋苖振召試館職,晏殊語之曰:「君久從任,必疎筆硯,宜稍溫習」。振曰:「豈有三十年為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既而試澤宫,選士賦押韻,有「王」字,振曰:「率土之濱,莫非王由」。是不中選,殊聞之曰:「苖君!竟倒繃孩兒矣!九舉不第。
288
《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謂其文萬選萬中也。時有董元九舉不第,號《白臘明經》,與鷟為對。
289
五舉不第
290
郡國雅譚,孟賔于五舉不第,至天福九年六舉方第,毎年下第,俱有詩,第一年云:「蟾宮空手下,澤國有誰來?」第二年云「水國二親應探榜龍門」三月」。又傷春三年云:「仙島郤回空說夢,清朝未達自嫌身」。四年云:「雲僧不見城中事,問是今年第幾人?」五年云:「因逢日者教重應,忽被雲僧勸郤歸」。又宋曹組字元龍,六舉不第,著《鐵硯篇》以自見。
291
悔讀南華。
292
唐宣宗好文,嘗賦詩,有「金歩揺未能對,令溫庭筠續之,庭筠以玉跳脫應之,宣帝命處以甲科,為令狐綯所阻。蓋綯嘗問其事于庭筠,庭筠對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冀相公爕理之暇,姑宜覽古」。綯怒奏曰:「庭筠有才無行,卒不登第,除方城尉。庭筠有詩曰:「早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按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并州人,彥博之後。
293
不喜孟子。
294
李覯,字泰伯,旴江人。素不喜《孟子》,以為孔子尊王、孟子,教諸侯為王。嘗試制科,六論不得其一,曰:「吾于書未嘗不讀,此必孟子注䟽也」。擲筆而出。人為檢視之,果然,終不中第。
295
杜門不出
296
林敏功,字子仁,蘄春人。年十六,應鄉薦下第,歸嘆曰:「軒冕富貴,非吾願也」。杜門不出三十年。元符末,蔡元度薦之,不就。
297
上天無因。
298
《西清詩話》:宋石曼卿《下第集句》曰:「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天未有因。聖主不勞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鳳皇詔下須沾命,豺虎叢中也。立身啼得血流無着處,朱衣騎馬是何人?」又云:「年去年來來去忙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東風舞一場」。
299
山堂肆考卷八十五
URN: ctp:ws96334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