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十 |
3  | 《物異考》 |
4  | 火災 |
5  | 宋理宗寶慶二年三月己卯,蘄州火。 紹定元年三月,行都火,燔六百餘家。 四年九月丙戌夜,臨安火,延及太廟。庚子,建昌軍火。 端平二年四月丁卯,都城火。嘉熈元年五月壬申,京城大火,燔三萬家。 淳祐元年,徽州火。 十二年十一月丙申夜,臨安火。丁酉夜,火乃熄。 寶祐五年八月丙戌,台州火。丙申,京城火。 景定元年四月己酉,揚州大火。 四年六月乙卯,京城火。十一月乙亥,福州火。 五年七月甲戌,京城大火等。謹按《理宗紀》:景定三年閏九月戊申,詔紹興府火,貸居民錢,今及二載,民貧可憫,悉除勿徴。是被災當在元年也。《五行志》乃載四年紹興火,不詳其月日,存以備考。 |
6  | 恭帝德祐元年十月癸卯,玉牒殿災。 |
7  | 等謹按王圻《續通考》載:「度宗咸淳四年二月,永州火,越保安津舍火,飛焰過江,燔及民居三百餘家。瀛國公德祐元年十一月初六日夜,趙與釋軍潰,瑞安、平陽沿途縱火,三日不滅。端宗景炎二年五月五日,淮軍縱火,平陽自平政坊燔至嶺門」。考《紀》、《志》皆不載。 |
8  | 遼景宗乾亨二年五月,雷火乾陵松。 |
9  | 興宗重熈十八年十二月戊寅,慶陵林木火。道宗咸雍三年閏三月丁亥,扈駕車營火。 太康元年二月丁卯,祥州火。 大安七年六月丁未,端拱殿門災等:謹按《道宗紀》:太康五年十一月丁未,南京被火之家,免租税一年,其火之月日不可考。金熈宗皇統元年十一月己酉,稽古殿火,海陵貞元三年五月癸丑,南京大內火。世宗大定二年閏二月辛卯,神龍殿十六位焚,延及太和、厚德殿。 四年十一月辛丑,尚書省火。 十六年五月戊申,南京宮殿火。 二十年四月丁亥,太寧宮門火。二十三年正月辛巳,廣樂園燈山焚,延及熈春殿。章宗太和四年四月壬戌,萬寧宮端門災。衛紹王大安三年三月戊午,大悲閣災,延燒萬餘家,火五日不絶。 |
10  | 宣宗貞祐二年六月庚申,南京寶鎮閣火。 興定二年,京師屢火。 三年春,吏部火。 四年十二月癸酉,火。五年十一月壬寅,京師相國寺火。 |
11  | 等謹按《金史》,《帝紀》所載火災,合之五行志》,大約相同。惟興定二年十一月丙申定京師失火法,為志所不載。 |
12  | 元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等。謹按《帝紀》,是年為戊申嵗,定宗在位止三年,此後不立君者凡三載。 |
13  | 世祖至元十一年十二月,淮西正陽火,廬舍、鎧仗悉燬。十八年二月,揚州火。 |
14  | 等,謹按元世祖紀,至元元年七月丁亥,諸王算濟所部營帳軍民被災,志不載。 |
15  | 成宗元貞二年四月朔,杭州火,燔七百七十家。 大德六年五月,太廟寢殿災。 八年五月,杭州火,燔四百家。九年三月,宜黃縣火。 十年,武昌路火等。謹按《成宗紀》:大德三年十一月,杭州火。七年三月,都城火。八年八月,杭州火。九年三月,撫之宜黃、興國之大冶等縣火,皆以賑恤,事紀之故,與志有異。 |
16  | 仁宗延祐元年二月,真州楊子縣火。 三年八月,重慶路火,郡舍十,焚八九。 六年四月,揚州火,燔官民廬舍一萬三千三百餘區。 |
17  | 英宗至治二年四月,揚州、真州火。十二月,杭州火。 三年五月,奉元路行宫正殿火,上都利用監庫火。九月,揚州江都縣火,燔四百七十餘家。 |
18  | 等。謹按英宗紀又載仁宗延祐七年七月丁酉,諸王噶珠等部火志不載,豈以諸王所部非州郡之比,抑其災不甚故耶?至所載至治時事,悉與紀同。惟三年九月江都縣火。考之紀係十月,時泰定帝已即位矣。 |
19  |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江西袁州火,燔五百餘家。 三年六月,龍興路寧州髙市火,燔五百餘家。七月,龍興奉新州、辰州辰溪縣火。八月,杭州火,燔四百七十餘家。四年八月,龍興路火。十二月,杭州火,燔六百七十家等。謹按《泰定帝紀》泰定二年十一月丁卯,有賑杭州被火貧民事,以志不載其月日不可考。文宗天厯二年三月,四川紹慶彭水縣火。四月,重慶路火,延二百四十餘家。七月,武昌路江夏縣火,延四百家。十二月,江夏縣火,燔四百餘家。 三年四月,河內諸縣火。 |
20  | 等,謹按文宗紀,天厯三年五月,改元至順。是月丁酉,杭州火,被災九十一戸。池州火,被災,七十一戸詳賑恤門。 |
21  | 順帝元統元年六月甲申,杭州火。 至正元年四月辛卯,台州火。乙未,杭州火,燔官舍、民居、公廨、寺觀,凡一萬五千七百餘間,死者七十有四人。 二年四月,杭州又火。 六年八月乙巳,延平路火,燔官舍、民居八百餘區,死者五人。 十年,興國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災,不絶日數十起。 二十年,惠州路城中火災屢見。 二十三年正月乙卯夜,廣西貴州火,居民死者三百餘人,牛五十餘頭,馬九匹,公署、倉庫、案牘、焚燒皆盡。 二十八年二月癸卯,京師武器庫災。六月甲寅,大都大聖壽萬安寺災。 |
22  | 等謹按王圻續通考載元代火災事甚夥,然如至正年間有云:十二年三月,紅巾況普天燔郡城火,三月不絶。考順帝紀「初,徐壽輝起兵,以紅巾為號。至是有偽將攻陷衡、瑞、徽、信諸州」。今但云燔郡城,未知何地。其荒略如此。故凡紀志所不載者,概置不録。 |
23  | 明太祖洪武元年閏七月丁酉,京師火,延燒永濟倉。三年二月己巳,大河衛火,燔及廣積庫。七月乙未,寶源局火。甲子,鳳臺門軍營火,延燒武德衛軍器局。 四年十一月癸亥,京師大軍倉火。 五年二月癸未,臨濠府火。壬辰至甲午,京師火,燬龍驤等六衛軍民廬舍。七月丁卯,永清衛軍器庫火。十二月丙戌,京師、定逺等衛火,焚及軍器局兵仗。 十七年十二月己未,潮州火,官廨、民居及倉廩、兵仗、圖籍焚蕩無遺。 二十一年二月戊辰,厯代帝王廟火。上元縣治亦災。甲戌,天界、能仁二寺災。 二十九年二月辛丑,通州火,燔屋千九百餘。 三十年四月甲午,廣南衛火延燒城樓及衛治倉庫等。謹按王圻《續通考》所載明代火災殊繁瑣,今苐從《五行志》詳録之。 |
24  | 惠帝建文二年八月癸巳,承天門災。 |
25  | 成祖永樂四年十二月辛亥,甌寧王邸第火。 十三年正月壬子,北京午門災。 十九年四月庚子,奉天、謹身、華蓋三殿災。 二十年閏十二月戊寅,乾清宮災。宣宗宣德三年三月乙亥,東嶽泰山廟火。 六年八月,武昌火,延燒楚王宮,譜系勅符俱燼。甲辰,天津右衛北城外火,飛燄入城,燒倉厫。 九年二月庚午,京城東南樓火。 |
26  | 英宗正統二年二月,西鎮呉山廟火。 三年八月辛酉,順天貢院火。十二月乙亥,韓府承運殿災。四年三月戊午,代府寢殿災。 七年正月,廣昌木厰火,焚松木八千八百餘株。戊午,南京內府火,燔廊房六十餘間,圖籍器用、守衛衣甲皆空。三月辛未,趙城媧皇寢廟火。 十年正月庚寅,忠義前後二衛災。五月甲申,忠義後衛倉復火。癸巳,通州右衛倉火。十一月丁酉,御花房火。 十一年秋,武昌火,死者數百人。十二月乙未,周府災。 十二年六月,南京、山川壇災。 十三年二月癸酉,忠義前衛倉火。 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謹身、奉天華蓋三殿災。景帝景泰二年六月丙子,青州廢齊府火。 三年八月戊寅,秦府火。 五年春,南京火,延燒數千家。 七年九月壬申,寧府火,延燒八百餘家。 |
27  | 等謹按。王圻續通考》載景泰四年承天門災,下罪已。詔志不載。 |
28  | 英宗天順元年七月丙寅夜,承天門災。 二年五月戊子,器皿厰火。 三年九月庚寅,肅州城中火,延燒五千四百餘家,死者六十餘人。 四年八月己巳,光祿寺大烹內門火。是嵗,楚府頻火,宮殿家廟悉燬。 五年三月丁卯,南京朝天宮災。 六年六月癸未,楚府火。 七年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門木厰火,延燒皇墻。二月戊辰,貢院火,舉子燒死者九十餘人。 |
29  | 時㑹試天下舉人,火作,御史焦顯扃其門,不令出故也。 |
30  | 憲宗成化二年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監火。 六年十一月乙亥,江浦火,延燒二百六十餘家。 九年七月庚戌,東直門災。 十一年四月壬辰夜,乾清宮門災。 十三年十一月壬辰,太倉米麥,嵗久蒸浥,自焚百餘石。 十八年八月丙午,合州火,延燒千五百餘家。乙卯,楚府火,凡三發。十一月戊午,南京國子監火。十二月乙卯,器皿厰火。壬辰,寧河王府火,冠服器用皆盡。先有妖夜見,或為神,或為王侯時舉火作欲焚狀,是夜燔府第無遺。 |
31  | 二十年正月戊戌,欽天監火。 二十二年六月,臨海縣火,延燒千七百餘家。 |
32  | 孝宗𢎞治元年三月庚寅,南京內花園火。十一月丁丑夜,南京甲字庫災。 二年四月乙未,南京神樂觀火。四年二月戊午,禮部官舍火。辛酉夜,南京舊內災。 八年三月戊子,鎮南等堡躍火星如斗,燬公館,倉厫,人馬斃。 十一年,自春徂夏,貴州大火,燬官民房舍千八百餘所,死傷者六千餘人。十月甲戌夜,清寧宮災。 十二年六月甲辰夜,闕里聖廟災。十二月,建陽縣書坊火,古今書板皆燼。 十三年二月乙酉,禮部官舍火。七月甲寅,南城縣空中有火,乍分乍合,流光下墜十餘丈,隠隠有聲,燬軍民廬舍。庚申,永寧衛雁尾山至居庸闗之石縱山,東西四十餘里,南北七十餘里,延燒七晝夜。閏七月辛巳,福州城樓火。八月己未,瀋府火。十一月庚辰,寧河府火。 十六年三月庚午,遼東鐵嶺衛墜火如斗。丙子,火起,燒房屋二千五百餘間,死者百餘人。四月戊午,寛河衛倉災,燬米豆四萬餘石。九月戊寅,廣寧衛城火,燔三百餘家。 十七年四月丁巳,淮安火,焚五百餘家。五月癸巳,正陽門內西廊火,燔武功坊。武宗正德元年二月壬寅,鄖陽火,燬譙樓官舍,延百餘家。是嵗,寧夏左屯衛紅氣亘天,既而火作,城樓臺堡俱盡。六月庚寅,大同平虜城災,燔藁百餘萬。十一月己亥,臨海縣治火,延燒百餘家。 七年三月乙未,嶧縣有火如斗,自空而隕,大風隨之,燬官民房千餘間,火逸城外,延及邱木。庚申,成山衛秦皇廟火,屋宇悉燬,像設如故。五月癸酉至閏五月丙子,遼東懿路城火三作,焚官廬民舍之半。九月壬午,玉山火,燔學舍及民居三百餘家。八年六月辛酉,豐城縣西南連隕火星,如盆如斗,既而火作,至七月初始熄,燔二萬餘家。七月戊子,火隕龍泉縣,焚四千餘家。十月壬寅,饒州及永豐、浮梁火,各燔五百餘家。浮梁學舍災。庚申,臨江火,燔官舍,延八百餘家。 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宮火。 十一年八月丁丑,黔陽火,燬城樓官廨,延七百餘家。 十二年正月甲辰,清寧宮小房火。四月,裕陵神宮監火。八月丁卯,南昌火,燔三百家。九月壬午,建安火,燔二百五十餘家。 十三年二月己卯,夷陵火,燔七百餘家。八月庚辰,獻陵、明樓災。丁酉,延平火,燔五百餘家。 十四年四月乙巳,淮安新城火。七月丙辰,泰寧火,燔五千餘家。 十五年五月辛卯,靜樂火,燔八百餘家。 |
33  | 世宗嘉靖元年正月乙未,清寧宮後三小宮災。二月己丑,南京針線厰火。己亥,通州城樓火。 二年五月丙子,榮府火。九月戊辰,秦府宮殿火。 四年三月壬午夜,仁壽宫火。玉德、安喜、景福諸殿俱燼。 五年三月乙酉,趙府家廟火。 六年三月丁亥,西庫火。 八年十月癸未,大內所房災。 十年正月辛未,大內東偏火。四月庚辰,兵、工二部公廨災,燬文籍。 十三年六月甲子,南京太廟火。燬前後殿東西廡神廚庫。 十五年四月癸卯,山西平虜衛火,盡燬神機官庫、軍器。 十八年二月乙丑,趙州及臨洺鎮行宮火。丁卯,駕幸磁州。行宮四更火,陸炳負帝出,後宮及內侍有殞於火者。六月丁酉,皇城北鼓樓災。 二十年四月辛酉夜,宗廟災,燬成、仁二廟主。二十五年五月壬辰,盔甲厰火。 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宮中火。 三十一年八月乙丑,南京試院火。 三十五年九月戊辰,杭州大火,延燒數千家。 三十六年四月丙申,奉天、華蓋、謹身三殿,文武二樓,午門、奉天門俱災。 三十七年正月,光祿寺災。 三十八年正月癸未,前軍都督府火。 四十年十一月辛亥夜,萬壽宮災。四十四年三月己亥夜,大明門內西千步廊火。穆宗隆慶二年正月,浙江省城外火,燬室廬舟艦以千計。三月乙亥,乾清、坤寧兩宮一時俱燼。 五年二月壬子,南京廣、惠二倉火。 |
34  | 神宗萬厯元年十一月己亥,慈寧宮後舍火。 三年四月甲戌,工部後厰火。 五年十月丙申,禁中火。十一月癸未,宗人府災。 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夜,慈寧宮火。十二年二月己酉,無逸殿災。十二月癸卯朔,又災。十五年五月甲子,司設監火。 十八年三月辛酉,遼東寨山兒堡火。。 十九年十二月甲辰,萬法寶殿災。 二十一年六月望,太倉公署災。 二十二年五月壬寅,天火燔鐵嶺衛千餘家。 二十四年二月甲寅,潞府門火。三月乙亥,火發坤寧宮,延及乾清宮,俱燼。 二十五年二月壬午,杭州火。丙戌,馬湖屏山災。三月癸卯,泗州大火,盱眙火。六月戊寅,三殿災。火起歸極門,延及皇極等殿。文昭、武成二閣周遭廊房,一時俱燼。十二月甲寅,吏部文選司署火。 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內府火,延燒尚寶司印綬、監工部廊至銀作局山牆而止。 二十八年三月,南陽火,延燒唐府。 二十九年正月己巳,鐵嶺衛火八月己卯,大光明,東配殿災。 三十年二月乙酉,魏國公賜第火。十月丙申,孝陵災。十二月庚子,南海普陀山寺災。 三十一年九月戊寅,通州漕艘火。 三十三年二月乙丑,御馬監火。五月辛巳,洗白厰火。九月甲午,昭和殿火。丙申,盔甲、厰火。十一月丁卯,刑部提牢㕔火。 三十五年二月乙卯,易州神器庫火。四月丁酉,通州西倉火。十月己卯,南京行人司署燬。 三十七年正月庚子,慶府火,燔寢宮及帑藏。三月丙戌,武昌火,越二日又火,共燔二百六十餘家。六月,慶府災。十月戊午,朝日壇火。 三十八年四月丁丑夜,正陽門箭樓火。 三十九年四月戊子,怡神殿災。 四十一年五月壬戌,蜀府災,門殿為燼。 四十三年四月壬午,黄花鎮柳溝火,延燒數十里。甲午,蜀府殿廷災。遼東長寧堡自二月至五月,火凡五發,燬房屋人畜無算。閏八月辛亥,通州糧艘火。九月丁丑,湖口稅廨燬。 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隆德殿災。丁亥,南城延喜宮災。 四十五年正月壬午,東朝房火,延燬公生門。十一月丙戌,宣禧宮災。 四十六年閏四月丁丑夜,開原殷家莊堡臺杆八同時燼。甲申,暖閣厰膳房火。九月壬子,茂陵火。 四十七年四月癸酉,盔甲厰火。光宗泰昌元年十月丁卯,鸞宮災。 |
35  | 熹宗天啓元年閏二月丙戌,昭和殿災。三月甲辰,杭州火,延燒六千餘家。七月戊子,復災,城內外延燬萬餘家。二年五月丙申,旗纛廟正殿災,火藥盡焚,匠役多死者。 三年七月辛卯,南京大內左傍宮災。 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厰災地中霹聲不絶,火藥自焚,烟塵障空,白晝晦冥,凡四五里。五月癸亥,朝天宫災。七月庚寅,登州城樓火。 七年十月庚子,寧逺前屯火,傷男婦二百餘人。 |
36  | 愍帝崇禎元年四月乙卯,右軍都督府災。五月乙亥,鷹坊司火。丁亥,丁字庫火。七月己卯,公安縣火,燬文廟,延五千餘家。 二年十一月庚子,火藥局災。 三年三月戊戌,火藥局又災。八月癸酉,頭道闗災,火器轟擊無餘。六年正月癸丑,濟南、舜廟災。 七年九月庚申,盔甲厰災。 十一年四月戊戌,新火藥局災,傷人甚衆。六月癸巳,安民厰災,震燬城垣廨舍,居民死傷無算。八月丁酉,火藥局又災。 |
37  | 火異 |
38  | 遼太宗會同元年三月,虎官楊覃赴乾寧軍,為滄州節度使田武名所圍,統軍副使髙模翰與趙延壽聚議往救,有火光自模翰目,中出縈繞,旗矛,焰如流星,久之時,模翰喜曰:「此天贊之祥也!」遂進兵,殺獲甚衆等。謹按王圻續通考上一條,蓋據遼史髙模翰傳也。今考本傳聚議往救下,苐云俄有光自目中出,並非火也,録以備考。 |
39  | 金穆宗攻阿蘇,夕有巨火,聲如雷,墜阿蘇城中,遂攻下之。 |
40  | 太祖天輔六年三月,師攻西京,有光如斗,墜其城中収國。元年正月庚子,師進寧江州,有火光正圓,自空而墜。 |
41  | 帝曰:「此祥徵,殆天助也」。酹白水而拜,将士莫不喜躍。進偪達嚕噶城,大敗遼師。 |
42  | 等,謹按金史帝紀,太祖初伐遼師,次唐古特旺結之地。諸軍禳射,介而立,有光如烈火起於人足及戈矛之上,人以為兵祥。明日,次扎扎,水光復如初,後果克敵。此與志小異,以無日月可稽,故從附録。 |
43  | 熈宗皇統九年四月壬申夜,有火入帝寢,燒帷幔,帝趨別殿避之。 |
44  | 衛紹王大安二年十一月,京師民周修武宅前渠內火,出髙二尺,焚其橋板,又旬日,大悲閣幡竿下石隙中火,出髙二三尺,人近之即滅,凡十餘日,自是都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 |
45  | 哀宗正大三年三月乙丑,有火自吏部中出,大如斛,流行展轉,人皆驚避,逾時而滅。 天興元年七月庚辰,兵刄有火。 |
46  |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三月丙戌,彰德路西南,有火自天而下,如在城外,覓之無有。十二月庚戌,潞州襄垣縣有火墜於東南。 十四年,衛輝路有火光見于西方。 十八年三月辛丑夜,大同路有雲如火,交射中天徧地,俱見,火光,以物觸地,輙有火起。 二十八年二月己巳,陜西有飛火自華山下流入軍營中,焚兵庫器仗。六月甲寅未時,大都大聖壽萬安寺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東鼇魚口,火燄出,佛身上亦火起。帝聞火泣下,亟命百官救䕶,惟東西二影堂神主及寶玩器物得免。 |
47  | 等謹按《順帝紀》:至正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城有火見於東南。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民所持槍忽生火焰,抹之,即無搖之,即有詳見金異門。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有火光自中天而少西,墜於下,化為白氣,復曲折上騰,聲如雷。孝宗𢎞治三年三月庚午,儀隴空中有紅白火燄,長三丈餘,自縣治東北流,至正東六十餘里而墜,聲震如雷。八年三月辛卯,廣寧右衛臺杆火髙五寸杆如故。十年四月辛丑,阜平有火光,長八九尺,大如轆軸,有聲,自東南至西南而墜。 |
48  | 武宗正德元年三月戊申夜,太原有火如斗大,墜寧化王殿前。又廣寧臺堡火發旗杆凡六。七月壬戌夜,火光墜即墨民家,化為緑石,圓髙丈餘。 七年三月丁卯夜,餘干仙居寨,有光如箭,墜旗杆上,俄如燭龍,光照四野,士卒撼其旗,飛上杆前,既而其火四散,鎗首皆有光如星。 十二年五月己亥夜,火隕都察院獄,旋轉久之始滅。 十五年六月癸未夜,台州火隕三,大如盤,觸草木,皆焦。 |
49  | 世宗嘉靖五年六月甲申,有火毬三,大五六尺,從北墜於東,其光燭天。 二十年七月丙戌,火毬如斗,隕左軍都督府中門東,良久乃滅。 |
50  | 王圻曰:嘉靖末,豫章鐵樹宮忽有衣緋人從天,乗雲而下,坐宮之上,始一童子,見之數日,闤闠間無不見者。又數日,火無,故自發宮為灰燼。穆宗隆慶二年三月戊午,延綏保寧堡城角旗杆出火,灼灼有聲。 |
51  | 神宗萬厯十四年,保定府民間牆壁內出火,三日夜乃熄。 十五年二月,綏靖邊城各堡脊獸旗杆俱出火,軍士以杖撲之,杖亦生火,三更乃熄。 二十年三月,陜西空中有火大如盆,後生五尾,隕於西北。 二十一年二月壬辰,夜分大毛山樓上各獸吻俱有火,如雞卵,赤色,即時雨雪火上,嗟嗟有聲。 二十三年九月癸巳夜,永寧有火光,形如屋大,隕於西北,永昌、鎮番、寧逺所見同。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夜,鄠縣徧地火光十有餘里。二十五年二月癸亥,平涼瓦獸口出火,水灌不滅。八月甲申,肅、涼二州火光在天,形如車輪,尾分三股,約長三丈。 |
52  | 熹宗天啓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載門火神廟紅毬滚出前門,城樓角有數千螢火,并合如車輪。愍帝崇禎元年,西安有火如碾如斗者,数十色,青燄,髙尺,許嘗入民居,留數日乃去,自五月至七月而止。 十三年六月壬申,鎮安火光如斛,自西墜地,土木皆焦。 |
53  | 赤𤯝赤祥。 |
54  | 宋理宗端平三年七月甲申,天雨血。 寶祐二年,蜀雨血。 |
55  | 遼道宗時,皇太叔重元將舉兵反,帳前雨赤如血,識者謂敗亡之兆。 |
56  | 金太宗天會九年七月丙申,帝御西樓聽政,見東樓外光明中有象巍然髙五尺許,下有紅雲承之,若世所謂佛者,乃擎跪修䖍,久之而沒。 |
57  | 等謹按:《太祖紀》:帝為詳袞。時溫都部巴圖殺唐古部巴噶,穆宗命伐之,入辭,謂穆宗曰:昨夕見赤祥,此行必克敵。遂行果克之。所謂赤祥,不知其指名,故從附録。 |
58  | 海陵正隆六年五月,紅光照世宗寢室。時世宗為東京留守,居貞懿皇后䘮,一日方寢,有紅光照室。 |
59  | 章宗明昌三年十二月丙辰,有赤氣見於北方。四年三月,京師北方有赤氣,遲明方散。 泰和三年十月戊戌,日將沒,赤色如赭。甲辰,申酉間,天大赤,将旦復然。五年九月戊子,西北方黒雲間有赤氣如火色,次及西南、正南、東南方皆赤,有白氣貫其中,至中夜,赤氣滿天,四更乃散。 六年九月乙酉,將五鼓,北方有赤氣數道起於王良之下,行至北斗開陽、揺光之東。元世祖中統二年正月辛未夜,東北赤氣照人,大如席。順帝元統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雨血。京師驟雨,朝官霑衣皆赤。 |
60  | 是日,衆官晨集,忽聞燔柴烟氣,既而黒霧四塞,咫尺不辨,腥穢逼人,逾時方息。及行禮畢,日過午,驟雨隨至,霑灑堊牆,及裳衣,皆赤色。 |
61  |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京師雨紅沙。 至正五年四月,鎮江丹陽縣雨紅霧,草木葉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紅色。十四年十二月辛卯,絳州有紅氣起北方,蔽天,幾半,移時方散。 十五年春,薊州雨血。 二十一年七月己巳,冀寧路忻州西北,有赤氣蔽空如血,逾時方散。八月壬午,棣州夜半有赤氣亘天,起西北,至於東北。癸未,彰德西北,夜有紅氣亘天,至明方息。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氣亘天,中侵北斗。 二十三年六月丁巳,絳州日暮有紅光見北方如火。八月丙辰,忻州東方夜有赤氣亘天。十月丙申朔,大名路向青齊一方,有赤氣照耀千里。二十四年九月癸酉,冀寧平晉縣西北方至夜,天紅半壁,有頃,從東而散。 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裏透徹如煅鐵,初出於爐頂,上有光燄迸發,自二更至五更乃止。癸卯、甲辰亦如之。七月癸酉,京師赤氣滿天,如火照人,自寅至辰,氣焰方息。 |
62  |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二月甲午,浙江山陰湧泉如血。武宗正德元年正月乙酉夜,崇明空中有紅光曳尾如虹,起東北,至西南,没聲如雷。辛丑,鳯陽紅光發,與日同色,聲如雷。 二年八月己亥,赤光見寧夏,長五丈。 八年七月甲申,龍泉有赤彈二,自空隕於縣治,形如鵝卵,躍入民居,相鬬久之。 |
63  | 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四月戊子,慈谿民家湧血髙尺餘。三十七年五月戊辰,東陽民張思齊家地裂五六處,出血如線,髙尺許,血凝犬,就食之,掘地無所見。 三十九年二月乙未,竹溪民家出血。 |
64  | 穆宗隆慶六年閏二月癸酉,遼東赤風揚塵蔽天。神宗萬厯六年七月丁丑,松門衛金鐺家湧血三尺有聲。 十三年四月乙丑,虹民王禄投宿姚壘家,見血出於地,驚走至市市,亦流血,鄉人擊器物譟之,乃止。 十九年六月庚戌,慈谿茅家浦湧血八處,大如盆,髙尺許,血濺船船,即出血濺人,足足亦出血,數刻乃絶。 二十六年九月甲辰,蕭山賈九經家出血,髙尺許。熹宗天啓元年六月庚寅,肇慶民王體積中庭噴血,如跑突泉。 |
65  | 愍帝崇禎七年二月戊午,海豐雨血。 八年八月戊寅,宣城池中出血。 |
66  |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