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藏经原序 |
2  | 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撰 |
3  | 华先生讳陀,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得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殚劳苦,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云:石牀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囬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神。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施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甲寅秋九月序。 |
4  | 孙刻中藏经序 |
5  |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 |
6  | 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馀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稿赠馀。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 |
7  | 郑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著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根据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馀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共证之。 |
8  | 嘉庆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