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樂歌 |
2  | 晉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創。泰始二年,詔郊祀明堂禮樂權用魏儀,遵周室肇稱殷禮之義,但改樂章而已,使傅元為之詞云。 |
3  | 祠天地五郊夕牲歌 |
4  | 祠天地五郊迎送神歌 |
5  | 饗天地五郊歌 天地郊明堂夕牲歌 |
6  | 天地郊明堂降神歌 |
7  | 天郊饗神歌 |
8  | 地郊饗神歌 |
9  | 明堂饗神歌 祠廟夕牲歌 |
10  | 祠廟迎送神歌 |
11  | 祠征西將軍登歌 |
12  | 祠豫章府君登歌 |
13  | 祠潁川府君登歌 |
14  | 祠京兆府君登歌 |
15  | 祠宣皇帝登歌 |
16  | 祠景皇帝登歌 |
17  | 祠文皇帝登歌 |
18  | 祠廟饗神歌二首 |
19  | 《杜夔》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騶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聲節,其名雖存,而聲實異,唯因夔《鹿鳴》,全不改易。每正旦大會,太尉奉璧,群臣行禮,東廂雅樂常作是也。後又改三篇之行禮詩:第一曰《於赫篇》,詠武帝,聲節與古《鹿鳴》同;第二曰《巍巍篇》,詠文帝,用延年所改《騶虞》聲;第三曰《洋洋篇》,詠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聲》。第四曰復用《鹿鳴》。《鹿鳴》之聲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晉初,食舉亦用《鹿鳴》。至泰始五年,尚書奏,使太僕傅元、中書監荀勖、黃門侍郎張華各造正旦行禮及王公上壽酒、食舉樂歌詩。荀勖云:「魏氏行禮、食舉,再取周詩《鹿鳴》以為樂章。又《鹿鳴》以宴嘉賓,無取於朝,考之舊聞,未知所應。」勖乃除《鹿鳴》舊歌,更作行禮詩四篇,先陳三朝朝宗之義。又為正旦大會、王公上壽歌食并食舉樂歌詩,合十三篇。又以魏氏歌詩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與古詩不類,以問司律中郎將陳頎。頎曰:「被之金石,未必皆當。」故勖造晉歌,皆為四言,唯王公上壽酒一篇為三言五言焉。張華以為「魏上壽、食舉詩及漢氏所施用,其文句長短不齊,未皆合古。蓋以依詠弦節,本有因循,而識樂知音,足以制聲度曲,法用率非凡近之所能改。二代三京,襲而不變,雖詩章辭異,興廢隨時,至其韻逗留曲折,皆繫於舊,有由然也。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此則華、勖所明異旨也。時詔又使中書侍郎成公綏亦作焉,今並採列之云。 |
20  | △四廂樂歌 |
21  | 正旦大會行禮歌五首正旦大會王公上壽酒歌食舉樂東西廟歌冬至初歲小會歌宴會歌命將出征歌勞還師歌中宮所歌宗親會歌, |
22  | 泰始九年,命郭夏、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樂章亦張華所作。 |
23  | 《正德舞歌》《大豫舞歌》 |
24  | 永嘉之亂,四海分崩,伶官樂器,皆沒於劉、石。至太元中,破苻堅,始獲樂工楊蜀等,閑習舊樂,於是四廂金石始備。乃使曹毗、王等增造宗廟歌詩,然郊祀遂不設樂云。 |
25  | 歌宣帝 |
26  | 歌景帝 |
27  | 歌文帝 |
28  | 歌武帝 |
29  | 歌元帝 |
30  | 歌明帝 |
31  | 歌成帝 |
32  | 歌康帝 歌穆帝 歌哀帝 |
33  | 歌簡文帝 |
34  | 歌孝武帝 |
35  | 四時祠祀 |
36  | 武帝令傅元作《短簫鐃歌曲》二十二篇,以述功德。 |
37  | 《靈芝祥》 |
38  | 《宣受命》 |
39  | 《征遼東》 |
40  | 《宣輔政》 |
41  | 《時運多艱》 |
42  | 《景龍飛》。 |
43  | 《平玉衡》 |
44  | 《文皇統百揆》 |
45  | 《因時運》 |
46  | 《惟庸蜀》 |
47  | 《天序》 |
48  | 《大晉承運期》 |
49  | 《金靈運》 |
50  | 《於穆我皇》 |
51  | 《仲春振旅》 |
52  | 《夏苗田》 |
53  | 《仲秋田》 |
54  | 《順天道》 |
55  | 《唐堯》 |
56  | 《元》 |
57  | 《伯益》 |
58  | 《釣竿》 |
59  | 晉《鼙舞歌詩》五篇 《洪業篇》。 |
60  | 《天命篇》 |
61  | 《景皇篇》 |
62  | 《天晉篇》 |
63  | 《明君篇》 |
64  | 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檢其歌,非吳辭也。亦陳於殿庭。楊泓序云: |
65  | 「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舞》,云有此來數十年矣。察其辭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今列于後。 |
66  | 《拂舞歌》五篇 《白鳩篇》 |
67  | 《濟濟篇》《獨祿篇》 |
68  | 《碣石篇》 |
69  | 《淮南王篇》 |
70  | 夾水祭鄭氏曰:「按晉楊泓《舞序》云『自到江南,見《白符舞》』。符即鳧也。《白鳧舞》即《白鳩舞》也。《白鳧》之辭出於吳,其木歌云:『平平白鳧,思我君惠,集我金堂。』謂晉為金德,吳人患孫皓虐政而思從晉也。然《碣石》章又出於魏武,則知《拂舞》五篇,並晉人採集三國之前所作,惟《白鳧》不用吳舊歌而更作之,命以《白鳩》焉。」 |
71  | 胡角本以應胡笳之聲,後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後漢以給邊將,和帝時,萬人將軍得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用者有《黃鵠》、《壟頭》、《出關》、《入關》、《出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 |
72  | 鼓角橫吹十五曲 《黃鵠》《吟》《隴頭吟》 |
73  | 《望行人》 《折楊柳》 《關山月》 《洛陽道》 《長安道》 《豪俠行》 |
74  | 《梅花落》 |
75  | 《紫騮馬》《驄馬》 |
76  | 《雨雪》 《劉生》《古劍行》 《洛陽公子行》 |
77  | 夾水祭鄭氏曰:「右鼓角橫吹曲。按《周禮》以鼖鼓鼓軍事,舊云用角。 |
78  | 其說謂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于涿鹿之野,帝命吹角為龍吟以禦之。其後魏武帝北征烏桓,越涉沙漠,軍士聞之悲思,於是減為十鳴,尤更悲矣。按此有十五曲,後之角工所傳者只得《梅花》耳。今太常所試樂工第三等,五十曲抽試十五曲,及鳴角人習到《大梅花》、《小梅花》可汗曲,是《梅花》又有小大之別也。然角之制始於胡,中國所用鼓角,蓋習胡角而為也。黃帝之說多是謬悠,況鼓角與胡角聲類既同,故其曲亦相參用。而《梅花》之辭,本於胡笳,今人為角鳴為邊聲,初由邊徼所傳也。《關山月》、《洛陽道》、《長安道》、《豪俠行》、《梅花落》、《紫騮馬》、《驄馬》八曲,後代所加也。 |
79  | 《相和歌》 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者復合之為十三曲。 |
80  | 《吳歌雜曲》 並出江南,晉宋以來,稍有增廣。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絃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調歌辭之類是也。 |
81  | 《鳳將雛》 漢代舊歌曲也。應璩《百一詩》云「為作《陌上桑》,反言《鳳將雛》」,然則其來久矣,將由聲音訛變以至於此矣。 |
82  | 《碧玉歌》 晉汝南王妾名,寵愛,故作歌之。 |
83  | 《懊歌》 石崇綠珠所作《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東晉隆安初,人聞訛謠之曲云:「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纈。」齊高帝謂之《中朝歌》。 |
84  | 《子夜》 《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歌。晉武太元中,瑯琊王軻家有鬼歌《子夜》,庾僧虔家亦有鬼歌之,則子夜太元以前人也。 |
85  | 《長史變》 晉司徒長史王臨敗所製。 |
86  | 《阿子歌》 《歡聞歌》 晉穆帝升平初,童子輩或歌於道,歌畢,輒呼「阿子,汝聞否?」又呼「歡聞否?」以為送聲。後人演其聲以為此二曲。宋、齊時用莎乙子之語,稍訛異也。 |
87  | 《桃葉歌》 晉王子敬妾名,緣於篤愛,所以作歌。 |
88  | 《前溪歌》 車騎將軍沈充所製。 |
89  | 《團扇歌》 晉中書令王氏與嫂婢有情,愛好甚篤,嫂鞭撻過苦,婢素善歌,而氏好持白團扇,故云「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遮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
90  | 《公莫舞》 即《巾舞》也。蓋取高祖鴻門會飲,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祖,且語莊云「公莫」,古人相呼為公,莫莫害漢王也,亦謂之《公莫曲》。 |
91  | 後之舞者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本即舞,後人因為辭焉。 |
92  | 《白舞》 按舞辭有巾袍之言。本吳地所出,疑是吳舞也。晉《俳歌》又云:「皎皎白緒,節節為雙。」吳音呼緒為,疑白即白緒也。 |
93  | 《鐸舞歌》一篇 《幡舞歌》一篇 《鼓舞伎》六曲,並陳於元會。宋武帝永初中,太常鄭鮮之等撰立新歌,王韶之所撰歌辭七曲并施於郊廟。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設登歌,詔顏延之造郊天夕牲、迎、送神饗歌詩三篇。孝武大明中,使商談造文帝太后廟歌。明帝又自造昭、宜二太后歌詩。謝莊造明堂歌,王儉造太廟二室及郊配辭,其他多仍晉舊。 |
94  | 《督護歌》 彭城內史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宋武帝使內直督護丁午 |
95  | 收殯殮之。逵之妻,帝長女也,呼午至ト下,自問殮送之事,每問,輒歎息曰: |
96  | 「丁督護!」其聲哀切,後人因其聲,廣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製,云:「督護上徵時,儂亦惡聞許。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 |
97  | 《讀曲歌》 宋人為彭城王義康所製,其歌云:「死罪劉領軍,誤殺劉四弟。」 |
98  | 《烏夜啼》 宋臨川王義慶所作。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章郡,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為文帝所怪,徵還,義慶大懼。伎妾聞烏夜啼聲,叩齋ト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籠手監手監不開,烏夜啼,夜夜憶郎來。」 |
99  | 《石城樂》 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太守,於城上眺矚,見群少歌謠通暢,因此作曲云:「生長石城下,開門對城頭。樓中美少年。出入見依投。」 |
100  | 《莫愁樂》 出於《石城樂》。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
101  | 容齋洪氏《隨筆》曰:「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方。《唐書·樂志》曰:『《莫愁樂》者,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古詞曰『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者是也。李義山詩曰:『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傳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送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他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此莫愁者,洛陽人。梁武帝《河中之歌》曰『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似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者是也。盧氏之盛如此。所云『不早嫁東家王』,莫詳其義。近世周美成樂府《西河》一闋,專詠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 |
102  | 《襄陽樂》 劉道彥為襄陽太守,有惠政,由此有《襄陽樂》歌。 |
103  | 《壽陽樂》 南平穆王為荊河州作。 |
104  | 《棲烏夜飛》 荊州刺史沈攸之作,攸之舉兵發荊州來,未敗之前,思歸京師,所以歌云:「日落西山還去來。」 |
105  | 《三州歌》 諸商客數由巴陵三江口往還,因共作此歌。又因《三州曲》而作《採桑》。 |
106  | 齊高帝建元初,有司奏郊廟雅樂歌辭舊使學士、博士並撰,擇而用之,至於請敕之外,凡肄學者,亦令製焉。參議太廟登歌,宜用司徒褚淵辭,餘悉用黃門郎謝超宗辭。然超宗所撰,又多刪顏延之、謝莊之詞,用者新曲而己。鼓吹之樂,宋、齊並用。漢曲竄易其名,以實當代之事,其充庭用十六曲,高祖乃去其四,存其十二,以合四時。如漢曲《朱鷺》易為《木紀》,漢曲《有所思》易為《期運集》之類是已。 |
107  | 《估客樂》 齊武帝所作。帝為布衣時,常游樊、鄧,踐祚以後,追憶往事作是歌,使太樂令劉瑤教習,百日無成。或啟釋寶月善音律,乃使寶月奏之,便就。敕歌者重為感憶之聲,梁改為《商旅行》,其辭二首 |
108  | 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
109  | 《楊叛兒》 本童謠也。齊隆昌時,女巫之子曰楊者,隨母入內,及長,為太后所寵愛。童謠云:「楊婆兒,共戲來!」語訛,轉婆為叛也。 |
110  | 梁武帝即位之初,思弘古樂。帝素善鍾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乃定郊、宗廟及三朝之樂。國樂以「雅」為稱,取《詩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作樂歌十二,則天數也,其辭並沈約所製,凡三十曲。 |
111  | 《俊雅》三曲,四言 |
112  | 眾官出入,奏《俊雅》。二郊、太廟、明堂,三朝同用; 《皇雅》三曲,五言;《允雅》一曲,四言;《寅雅》一曲,三言;《介雅》三曲,五言;《需雅》八曲,七言;《雍雅》三曲,四言;《滌雅》一曲,四言;《雅》一曲,四言;《П雅》三曲,二曲三言,一曲四言;《獻雅》一曲,四言;《雅》一曲,四言。 |
113  | 夾水祭鄭氏曰:「有宗廟之樂,有天地之樂,有君臣之樂。尊親異制,不可以不分;幽明異位,不可以無別。按漢叔孫通始定廟樂,有降神、納俎、登歌、薦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樂,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黃門鼓吹之樂,天子所以宴群臣也。鳴呼!風、雅、頌三者不同聲,天地、宗廟、君臣三者不同禮。自漢之失,合雅而風,合頌而雅,其樂已失,而其禮猶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則郊廟、明堂、三廟之禮,展轉用之;天地、君臣、宗廟之事,同其事矣。此禮之所以亡也。雖曰本周《九夏》而為《十二雅》,然《九夏》自是樂奏,亦如《九淵》、《九莖》可以播之絲竹,有譜無辭,而非《雅》、《頌》之流也。 |
114  | 梁南北郊、明堂、宗廟之禮,加有登歌。其歌詩一十八曲。南郊,皇帝初獻奏登歌,二曲,三言。北郊,皇帝初獻奏登歌,二曲,四言。宗廟,皇帝初獻奏登歌,七曲,四言。明堂,遍歌五帝登歌,五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廟舞歌,一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廟登歌,一曲,四言。《 大壯舞歌》,一曲,四言。 |
115  | 《大觀舞歌》,一曲,四言。 |
116  | 相和五引:角、徵、宮、商、羽。每引一首。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梁高祖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
117  | 《木紀謝》 |
118  | 《賢首山》 |
119  | 《桐柏山》 |
120  | 《道亡》 |
121  | 《忱威》 |
122  | 《漢東流》 |
123  | 《鶴樓峻》 |
124  | 《昏主恣淫慝》 |
125  | 《石首局》 |
126  | 《期運集》 |
127  | 《於穆》 |
128  | 《惟大梁》 |
129  | 武帝崇信佛法,置佛法十曲,名為正樂。又有法樂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唄,設無遮大會則為之。 |
130  | 《善哉》 《大樂》 《大歡》 《天道》 《仙道》 《神王》 《龍王》 |
131  | 《滅過惡》 《除愛水》 《斷苦轉》 |
132  | 《襄陽蹋銅蹄》 武帝西下所作也。帝鎮雍,有童謠云:「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謠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為詞三曲,又令沈約為三曲,以被管弦。 |
133  | 《上聲歌》 此因上聲促柱得名。或用一調,或用無調名,如古歌詞,所謂哀思之音,不合中和。梁武因之改辭無邪句。 |
134  | 《常林歡》 宋、梁間曲。宗世荊、雍為南方重鎮,皆王子為之牧。江左詞詠,莫不稱之,以為樂土。故宋隋王誕作《襄陽之歌》,齊武帝追憶樊、鄧,作《估客樂》是也。梁簡文樂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別峴山頭。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又曰:「宜城投酒今行熟,停鞍係馬暫棲宿。」桃林在漢水上,宜城在荊山北,荊州有長林縣。江南謂情人為歡,「常」、「長」聲相近,蓋取樂人誤「長」為「常」。 |
135  | 陳並用梁樂,堆改七室舞辭。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 皇祖正員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 皇祖懷安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 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 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凱容舞辭》 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凱容舞辭》 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辭》。 |
136  | △右各一曲四言 |
137  | 後主嗣位,沈荒淫佚,遣宮嬪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江南遂亡,舉宗北歸,是《代北》之應也。 |
138  | 《玉樹後庭花》 |
139  | 《黃鸝留》 《金釵兩臂垂》 |
140  | 《堂堂》 |
141  | 右四曲,並陳後主時所造,恒與宮女學士及朝臣相唱和為詩,太樂令何胥採其尤輕艷者以為此曲。 |
142  | 《桃葉》 陳之世,盛歌王獻之《桃葉曲》,曰:「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隋晉王伐陳,始營於桃葉山下,韓擒虎渡江,陳大將任蠻奴至新林以導北軍。 |
143  | 後魏來自、朔,肇有諸夏,樂操土風,未忘其俗。道武天興初,吏部郎鄧彥海奏上樂,創制宮懸,而鐘管不備。樂章既闕,雜以《箕邏迴歌》。至太武平河西,得沮渠蒙遜之伎,賓、嘉大禮皆雜用焉。此聲所興,蓋苻堅之末,呂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樂,因又作改變,雜以秦聲,所謂《秦漢樂》也。孝文頗為詩歌,以勖在位,謠俗流傳,布諸音律。大臣馳騁漢、魏,旁羅宋、齊,功成奮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揚廟舞,自造郊歌,宣暢功德,輝光當世,而移風易俗,浸以陵夷。 |
144  | 按:歷代樂歌,惟南之宋、齊,北之拓跋魏無所攷見,此段姑摭《隋書·禮樂志》序數語以括之。前編宋、齊二段皆出陳氏《樂書》,俱言其大概耳。宋、齊運祚短促,元魏出夷戎,故史籍不備,後來難以稽據云。 |
145  | 北齊文宣初禪,未遑改制,至武成之時,始定四郊、宗廟、三朝之樂,各有樂章。 |
146  | 大圜丘及北郊歌辭:夕牲群臣入門,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一曲,四言。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
147  | 薦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進熟,皇帝入門,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丘,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初獻,奏《高明》,一曲,三言。 |
148  | 皇帝奠爵訖,奏《高明樂》,《覆燾之舞》,一曲,四言。皇帝獻太祖配饗神座,奏《武德之樂》、《昭烈之舞》一曲,四言。皇帝飲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 |
149  | 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一曲,五言。柴壇既燎,奏《昭夏》,一曲,四言。 |
150  | 皇帝還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
151  | 祠感帝,用圜丘辭。五郊迎氣,奏《高明》。每帝各一曲。 |
152  | 祠五帝於明堂樂歌辭:先祀一日,夕牲,群官入自門,奏《肆夏》,一曲四言。太祝令迎神,奏《高明樂》、《覆燾舞辭》,一曲,三言。 |
153  | 太祖配饗,奏《武德樂》、《昭烈舞辭》一曲,四言。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薦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 |
154  | 進熟,皇帝入門,奏《皇夏》,一曲,四言。 |
155  | 皇帝初獻,奏《高明樂》、《覆燾舞辭》,一曲,三言。皇帝獻,奏《高明樂》、《覆燾舞》辭,一曲,四言。皇帝飲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太祝送神,奏《高明樂》、《覆燾舞》,一曲,三言。皇帝還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
156  | 享廟樂辭: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登歌,一曲,四言。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薦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進熟,皇帝入北門,奏《皇夏》,一曲,四言。太祝地,奏登歌,一曲,四言。皇帝陞殿,殿上作登歌,一曲,四言。皇帝初獻皇祖司空公神室,奏《始基樂》、《恢祚舞辭》,一曲,四言。初獻皇祖吏部尚書神室,同上樂、舞辭,一曲,四言。初獻皇祖秦州使君神室,同上樂、舞辭,一曲,四言。獻太祖武貞公神室,同上樂、舞辭,一曲,四言。獻皇祖文穆皇帝神室,同上樂、舞辭,一曲,四言。皇帝獻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樂》、《昭烈舞辭》,一曲,四言。獻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樂》、《宣政舞辭》,一曲,四言。獻《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樂》、《光大舞辭》,一曲,四言。皇帝還東壁,飲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 |
157  | 送神,奏《高明樂辭》一曲,三言。皇帝詣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
158  | 元會大饗,協律不得升陛,黃門舉麾於殿上。今列其歌辭:賓入門,四廂奏《肆夏》,一曲,四言。皇帝出ト,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當,群臣奉賀,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入宁變服,黃鍾、太蔟二廂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變服,移幄座於西廂,帝出升御座,姑洗奏《皇夏》,一曲,四言。王公奠璧,奏《肆夏》,一曲,四言。上壽,黃鍾廂奏上壽曲辭,一曲,三言。皇太子入,至座位,酒至御,殿上奏登歌,三曲,四言。食至御前,奏食舉樂辭,十曲,三言。文舞將作,先設階步辭,一曲,四言。文舞辭,一曲,四言。武舞將作,先設階步辭,一曲,四言。武舞辭,一曲,四言。皇帝入,鐘鼓奏《皇夏辭》,一曲,四言。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敘功德。 |
159  | 《水德謝》《出山東》 |
160  | 《戰韓陵》 |
161  | 《殄關隴》 |
162  | 《滅山胡》《立武定》 |
163  | 《戰芒山》 |
164  | 《禽蕭明》 |
165  | 《破侯景》《定汝潁》 |
166  | 《克淮南》 |
167  | 《嗣丕基》 |
168  | 《聖道洽》 《受魏禪》 |
169  | 《平瀚海》《服江南》《刑罰中》 |
170  | 《遠夷至》 |
171  | 《嘉瑞臻》 |
172  | 《成禮樂》 |
173  | 古又有《黃雀》、《釣竿》二曲,略而不用,並議定其名,被於鼓吹。 |
174  | 《無愁》 《伴侶》 後主賞胡戎樂,耽愛無巳。於是繁手淫聲,爭新哀怨。 |
175  | 故曹妙達、安末弱、安馬駒之徒,至有封王開府者,服簪纓而為伶人之事。後主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倚弦而歌。別採新聲,為《無愁》、《伴侶》曲,音韻窈窕,極於哀思,使胡兒閹宦輩齊唱和之,曲終樂闋,莫不殞涕。雖行幸道路,或時馬上奏之,樂往哀來,以至亡國。 |
176  | 後周太祖迎魏武入關,聲樂闕焉。恭帝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乃詔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舞蹈之容,不可得而詳也。自宜依准成周,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用皇帝樂,歌大呂;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用唐堯樂,歌應鍾;祀四望、饗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祀四類,幸辟雍,用夏禹樂,歌函鍾;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饗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鍾。皇帝出入,奏《皇夏》;賓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國客出入,奏《納夏》;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進羞,奏《深夏》;宗室會聚,奏《族夏》;上酒宴樂,奏《陔夏》;諸侯見,奏《驁夏》。皇帝大射,歌《騶虞》,諸侯歌《首》,大夫歌《採》,士歌《採蘩》。其文雖具,而未及施用,而閔帝受禪。明帝踐祚,雖革魏氏之樂,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舞》,以備六代。建德二年,六代樂成,奏於崇信殿。其宮縣,依梁三十六架。朝會皇帝出入,奏《皇夏》;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驁夏》;諸侯正日獻玉帛,奏《納夏》;宴族人,奏《族夏》;大會至尊執爵,奏登歌十八曲;舉食,奏《深夏》。 |
177  | 陳氏《樂書》曰:「嗚呼!六樂復於後周,而後周無成王之治;《後庭》作於大唐,而大唐無煬帝之亂。是無他,樂在人和,不在聲音故也。」 |
178  | 圜丘歌辭:降神,奏《昭夏》,一曲,七言。皇帝將入門,奏《皇夏》,一曲,四言。俎入,奏《昭夏》,一曲,四言。奠玉帛,奏《昭夏》,一曲,四言。 |
179  | 皇帝升壇,奏《皇夏》,一曲,四言。 |
180  | 皇帝初獻,作《門舞》,一曲,三言。 |
181  | 皇帝初獻配帝,作《門舞》,一曲,四言。皇帝初獻及獻配帝畢,奏登歌,一曲,三言。皇帝飲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擁奠,奏《擁樂》,一曲,三言。帝就望燎位,奏《皇夏》,一曲,四言。帝還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 |
182  | 奠玉,奏《昭夏》。 |
183  | 初獻,奏登歌。望坎位,奏《皇夏》。 各一曲,四言。 |
184  | 祀五帝歌辭:奠玉帛,奏《皇夏》;初獻,奏《皇夏》;各一曲,四言。皇帝初獻青帝,奏《門舞》,一曲,三言。初獻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獻赤帝,奏《門舞》,一曲,七言。獻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獻黃帝,奏《門舞》,一曲,五言。獻配帝,奏舞,一曲,五言。初獻白帝,奏《門舞》,一曲,四言。獻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獻黑帝,奏《門舞》,一曲,六言。初獻配帝。奏舞,一曲,六言。 |
185  | 宗廟歌辭:皇帝入廟門,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一曲,四言。俎入,皇帝升階,奏《皇夏》,一曲,四言。 |
186  | 皇帝獻皇高祖,奏《皇夏》一曲,五言。獻皇曾祖德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獻皇祖太祖文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獻文宣皇太后,奏《皇夏》,一曲,四言。獻閔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還東壁,飲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還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 |
187  | 皇帝革前代鼓吹,制為十五曲,以頌功德。《元精季》 |
188  | 《征隴西》《迎魏帝》 |
189  | 《平竇泰》 |
190  | 《復恆農》《克沙苑》《戰河陰》 |
191  | 《平漢東》《取巴蜀》《拔江陵》 |
192  | 《受魏禪》 |
193  | 《宣重光》 |
194  | 《哲皇出》 |
195  | 《平東夏》 |
196  | 《禽明徹》 |
197  | 隋高祖嘗詔李元操、盧思道等制清廟歌辭十二曲,令齊樂工曹妙達於太樂教習,以代周歌。太廟之中,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獻奠登歌六言,象《傾杯曲》,送神五言,象《行天曲》。其後牛洪等但改其聲,使合鍾律,而調經敕定,不敢易也。至仁壽初,煬帝為皇太子,乃上言曰:「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揄揚功德,請更議之。」於是制詔牛洪、許善心等更詳故實,改定樂辭。其祀圜丘,皇帝入,至版位,及降神,奏《昭夏》;升壇,奏《皇夏》;受玉帛,登歌,奏《昭夏》;初獻,奏《П夏》;飲福酒,奏《需夏》;反爵於坫,復位,及就燎位,復大次,奏《皇夏》。有司未及施行。煬帝大業初,又令柳顧等多增開皇樂器,大益樂員,郊廟歌辭,並依舊制,惟新造《高祖廟歌》九曲而已。繼又令秘書省定殿前工歌十四首,太常刪定樂曲一百四首:五曲宮調,黃鍾也;一曲應調,大呂也;二十五曲商調,太蔟也;十四曲角調,姑洗也;十三曲變徵調,蕤賓也;八曲徵調,林鍾也;二十五曲羽調,南呂也;十三曲變宮調,應鍾也。 |
198  | 凡此以詩為本,參以古調,雖欲播之絃歌,被之金石,亦竟無成功焉。 |
199  | 圜丘:降神,奏《昭夏》,一曲,五言。皇帝升壇,奏《皇夏》,一曲,四言。 |
200  | 登歌辭,一曲,四言。皇帝初獻,奏《П夏》辭,一曲,四言。皇帝既獻,奏文舞辭,一曲,四言。皇帝飲福酒,奏《需夏》,一曲,四言。武舞辭,一曲,四言。 |
201  | 送神,奏《昭夏》,一曲,三言。 |
202  | 五郊歌辭五首:青帝歌辭,奏角音,一曲,四言。赤帝歌辭,奏徵音,一曲,四言。黃帝歌辭,奏宮音,一曲,四言。白帝歌辭,奏商音,一曲,四言。黑帝歌辭,奏羽音,一曲,四言。 |
203  | 感帝奏《П夏》辭,一曲,四言。 |
204  | 雩祭奏《П夏》辭,一曲,七言。 |
205  | 示昔祭奏《П夏》辭,一曲,四言。朝日、夕月歌辭二首:朝日奏《П夏》辭,一曲,五言。夕月奏《П夏》辭,一曲,五言。 |
206  | 方丘歌辭四首:迎神奏《昭夏》辭,一曲,三言。 |
207  | 奠玉帛登歌,一曲,四言。皇地歌辭,奏《П夏》,一曲,四言。送神歌辭,奏《昭夏》,一曲,三言。 |
208  | 神州奏《П夏》辭,一曲,四言。 |
209  | 社稷歌辭四首:春祈社、奏《П夏》一曲,四言。春祈稷,奏《П夏》一曲,四言。秋報社,奏《П夏》,一曲,四言。秋報稷,奏《П夏》,一曲,四言。 |
210  | 先農,奏《П夏》辭,一曲,四言。 |
211  | 先聖先師,奏《П夏》辭,一曲,四言。 |
212  | 太廟歌辭:迎神歌辭,一曲,四言。登歌辭,一曲,四言。俎入歌辭,一曲,四言。皇高祖太原府君神室歌辭,皇曾祖康王神室歌辭,皇祖獻王神室歌辭,皇考太祖武元皇帝神室歌辭,已上並一曲,四言。飲福酒歌辭,一曲,四言。送神歌辭,一曲,三言。 |
213  | 元會:皇帝出入殿庭,奏《皇夏》辭,一曲,四言。皇太子出入,奏《肆夏》辭,一曲,四言。食舉歌辭,八曲,七言。上壽歌辭,一曲,三言。宴群臣祭歌辭,一曲,四言。文舞歌辭,一曲,四言。武舞歌辭,一曲,四言。大射登歌辭,一曲,五言。凱樂歌辭三首:述帝德,一曲。四言。述諸軍用命,一曲,四言。述天下太平,一曲,四言。皇后房內歌辭,一曲四言。 |
214  | 《地厚》、《天高》 高祖潛龍時,頗好音樂,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記言夫婦之義,因即取之為皇后房內曲,命婦人并登歌、上壽並用之。 |
215  | 《驍壺》 蓋投壺樂也,隋煬帝所造,以投壺有躍矢為驍壺,今謂之《驍壺》。 |
216  | 《汎龍舟》 煬帝幸江都宮所作,又令太樂令白明達造新聲《期萬歲樂》、《藏鉤樂》、《七夕樂》、《相逢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神仙留客》、《擲磚縛命》《鬥雞子》《鬥百草》、《還舊宮樂》掩抑擁藏,哀音斷絕。 |
217  | 唐高祖受禪,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至武德九年,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乃作大唐雅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按《禮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禮》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故制十二和之樂,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 |
218  | 一曰《豫和》 二曰《順和》 三曰《永和》 四曰《肅和》 五曰《雍和》 |
219  | 六曰《壽和》 七曰《太和》 八曰《舒和》 九曰《昭和》 十曰《休和》 |
220  | 十一曰《正和》 十二曰《承和》 |
221  | 夾水祭鄭氏曰「祖孝孫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採也。周太祖迎魏帝入關,平荊州,大獲梁氏之樂,乃更為《九夏》之奏。皇帝出入奏《皇夏》,賓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國客出入奏《納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進羞奏《深夏》,宗室會聚奏《族夏》,上酒宴樂奏《陔夏》,諸侯相見奏《驁夏》。雖曰本於周賓祭之樂,抑亦取於梁氏十二雅,有其議而未能行,後復變更。大抵自兩朝以來,祀饗之章,隨時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樂,明樂之人,不能主樂,主樂之司,未必明樂,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惟梁武帝自曉音律,又詔百司各陳所聞,帝自糾レ前違,裁成十二雅,付之大樂,自此始定。雖制作非古,而聲有倫,準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數,故世世因之而不能易也。」 |
222  | 唐太常樂章: |
223  | 太清宮薦獻大聖祖元元皇帝奏混成《紫極之舞》。天寶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請降神用《混成之樂》,送神用《泰一之樂》,樂章十一。 |
224  | 饗德明興聖皇帝廟,酌獻並奏《長發之舞》,樂章九。 |
225  | 獻祖宣皇帝室酌獻奏《光大之舞》。貞觀十四年,秘書監顏師古議,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皇三廟之樂,諸同奏《長發之舞》,至開元十三年封禪定廟樂,改用《光大之舞》,樂章闕。 |
226  | 懿祖光皇帝室酌獻,奏《長發之舞》。開元十三年定議,依舊用《長發之舞》。 |
227  | 至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與德明興聖獻祖廟並同用宮懸,祭月饗之,樂章闕。 |
228  | 太祖景皇帝室酌獻,奏《大政》之舞。貞觀十四年,秘書監顏師古定議,請奏《永錫》之舞。給事中許敬宗議,奏《大有之舞》。至開元十年改定,用《大政之舞》,樂章闕。 |
229  | 世祖元皇帝室酌獻,用《大成之舞》。 |
230  | 貞觀十四年,秘書監顏師古議,奏《大有之舞》。許敬宗議,改用《大成之舞》,樂章闕。 |
231  | 高祖太武皇帝室酌獻,奏《大明之舞》貞觀十四年,秘書監顏師古議,奏《大明之舞》。 |
232  |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室酌獻,奏《崇德》之舞。 |
233  | 先是,文德皇后廟樂,貞觀十四年,顏師古請奏《光大之舞》,許敬宗議同。 |
234  | 及太宗廟,遂停《光大之舞》,唯奏《崇德之舞》,樂章闕。 |
235  |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室酌獻,奏《鈞天之舞》。 |
236  | 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室酌獻,奏《太和之舞》。 |
237  | 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室酌獻,奏《景之舞》。 |
238  | 以上廟,貞觀十四年六月,顏師古、許敬宗已定樂章廟舞之號。至開元二十九年六月十日,太常又奏,準十三年封禪日有司所定九廟酌獻用舞之號,皆列於次。 |
239  | 元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室酌獻,奏《廣運之舞》。 |
240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室酌獻,奏《惟新之舞》。 |
241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獻,奏《保大之舞》。 |
242  |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獻,奏《文明之舞》。 |
243  | 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室酌獻,奏《大順之舞》。 |
244  | 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獻,奏《象德之舞》。 |
245  | 穆宗睿聖文思孝皇帝室酌獻,奏《和寧之舞》。 |
246  |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獻,奏《大鈞之舞》。 |
247  |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室酌獻,奏《大成之舞》。 |
248  |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室酌獻,奏《大定之舞》。 |
249  |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室舞號。 |
250  |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室舞號。 |
251  |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室舞號。 |
252  |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獻,奏《咸享之舞》。 |
253  | 饗讓皇帝廟樂章六。 |
254  | 饗諸太子廟樂章六。 |
255  | 儀坤廟樂章十二。 |
256  | 惠昭太子廟樂章六。 |
257  | 悼懷太子廟樂章六。 |
258  | 莊恪太子廟樂章六。 |
259  | 祀五帝樂章十五。 |
260  | 立春日,祀青帝壇,降神奏角音之舞,六變;立夏日,祀赤帝壇,降神奏徵音之舞,六變;季夏土王,祀黃帝壇,降神奏宮音之舞,六變;立秋日,祀白帝壇,降神奏商音之舞,六變;立冬日,祀黑帝壇,降神奏羽音之舞,六變;冬至日,祭昊天上帝,樂章三,奏《豫和之舞》,六變;夏至日祭神州地,樂章三,奏《順和之舞》,六變。祭神州地,樂章三,奏《順和之舞》,八變。春分日,祀朝日,樂章三,奏《元和》之舞,六變。 |
261  | 祭太社、太稷,樂章四。 |
262  | 祭風師、樂章四,降神奏《元和之舞》。 |
263  | 祭雨師、雷師,樂章五,降神奏《元和之舞》。 |
264  | 示昔祭百神,樂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 |
265  | 《祭先農》,樂章三,奏《豐和之舞》,二變。 |
266  | 祭先蠶,樂章二,奏《永和之舞》,。 |
267  | 釋奠,樂章八,文宣王廟,奏《宣和之舞》。 |
268  | 武成王廟,樂章五,奏《宣和之舞》,三變。 |
269  | 祀九宮貴神,樂章六,奏《元和之舞》,。 |
270  | 祭龍池,樂章十。開元元年,內出編入雅樂。十六年,築壇於興慶宮,以仲春之月祭。 |
271  | 殿庭元日、冬至朝會,樂章七。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 |
272  | 群官行,奏《舒和》。上公上壽,奏《休和》。 |
273  | 皇帝受酒登歌,奏《昭和》。 |
274  | 中宮朝會,樂章四。皇后《正和》再奏。 |
275  | 東宮朝會,樂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 |
276  | 太子受酒登歌,奏《昭和》。 |
277  | 鄉飲,樂章十七。 |
278  | 《鹿鳴》三奏,《南陔》一奏,《嘉魚》四奏,《崇邱》一奏,《關雎》五奏,《鵲巢》三奏。 |
279  | 大射,樂章四。 |
280  | 皇帝射,《騶虞》一奏;王公射,《首》一奏;卿大夫射,《採》一奏;士射,《採蘩》一奏。 |
281  | 唐朝五十五曲。 |
282  | 《傾杯曲》《樂社樂曲》《英雄樂曲》 |
283  | 《黃驄疊曲》 |
284  | 右四曲,太宗內宴,詔無忌等作之,皆宮調也。 |
285  | 《景河清歌》 |
286  | 《慶善樂》 《破陣樂》 《承天樂》 《一戎大定樂》 |
287  | 《八絃同軌樂》 |
288  | 《夷美賓曲》 |
289  | 右七曲,高宗朝所作也。 |
290  | 立部伎八曲 |
291  | 一《安舞》 二《太平樂》 |
292  | 三《破陣樂》 四《慶善樂》 五《大定樂》 六《上元樂》 七《聖壽樂》 |
293  | 八《光聖樂》 |
294  | 坐部伎六曲 一《燕樂》 二《長壽樂》 三《天授樂》 四《鳥歌萬歲樂》 |
295  | 五《龍池樂》 |
296  | 六《小破陣樂》 |
297  | 《夜半樂》 |
298  | 《還京樂》 《文成曲》 |
299  | 《霓裳羽衣曲》 |
300  | 《元真道曲》 |
301  | 《大羅天曲》 |
302  | 《紫清上聖道曲》 |
303  | 《景》 《九真》 《紫極》 《小長壽》 《承天樂》 《順天樂》 |
304  | 《君臣相遇樂曲》 |
305  | 《荔枝香》 |
306  | 《梨園法曲》 |
307  | 其音清而近雅。煬帝厭其聲淡,明皇愛法曲,選坐伎三百,教梨園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 |
308  | 《涼州》 《伊州》 《甘州》 |
309  | 《千秋節》 |
310  | 右三十四曲,並明皇朝所作也。 |
311  | 容齋洪氏《隨筆》曰:「今樂府所傳大曲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涼州今轉為梁州,唐人已多誤用,其實從西涼府來也。凡此諸曲,唯伊、涼最著,唐詩詞稱之極多,聊記十數聯,以資談助。如:『老去將何散旅愁?新教小玉唱《伊州》』,『求守管絃聲疑逐,側商調裏唱《伊州》,』『鈿蟬金鴈皆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公子邀歡月滿樓,雙成揭調唱《伊州》』,『賺殺唱歌樓上女,《伊州》誤作《石州》聲』,『胡部笙歌西部頭,梨園弟子和《涼州》』,『唱得《涼州》意外聲,舊人空數米嘉榮』,『《霓裳》奏罷唱《梁州》,紅袖斜翻翠黛愁』,『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得《涼州》雙管逐』,『丞相新裁別離曲,聲聲飛出舊《涼州》』,『只愁拍盡涼州杖,畫出風雷是撥聲』,『一曲《涼州》今不清,邊風蕭颯動江城』,『滿眼由來是舊人,那堪更奏《梁州》』,『曲昨夜蕃軍報國仇,儲沙州都護破梁州』,『邊相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皆王建、張祜、劉禹錫、王昌齡、高駢、溫庭筠、張籍諸人詩也。」 |
312  | 夾水祭鄭氏曰:「按:今之樂,有《伊州》、《涼州》、《甘州》、《渭州》之類,皆西地也。又按:隋煬帝所定九部夷樂,西涼、龜茲、天竺、唐居之類,皆西夷也。觀《詩》之雅頌,亦自西周始。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從西出者。八音之音,以金為主;五方之樂,惟西是承。雖曰人為,亦莫非樂五行之精氣而然。」 |
313  | 陳氏《樂書》曰:「唐明皇天寶中,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為入破,已而三州之地,悉為西蕃蹈籍,境浸削矣,故江南偽唐李煜樂曲有《念家山破》識者謂不祥之兆也。我宋龍興,開寶八祀,悉收其地,煜乃入朝,國破念家山之應也。今誠削去繁聲,革入破之名,庶幾古樂之發也。」 |
314  | 又曰:「竊觀唐之樂歌,《突厥》監歌于龍朔,而閻知微卒有陷突厥之誅;《楊柳》唱于永淳,而徐敬業卒構楊、柳二州之亂。《寶慶》之曲作,而太子任咎;《堂堂》之曲奏,而唐祚中絕。以至《舞媚》、《桑條》、《黃獐》、《挈》之作,未有無其應者,由是知聲音之道,實與政通,而治亂之兆,皆足聽而知之,況其昭昭者乎?然明皇雅好度曲,未嘗使蕃漢雜奏。迨天寶之末,始詔選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識者異之。明年,遂及祿山之難。豈得無所感召而然哉然?則帝王奏樂可不謹乎!」 |
315  | 按鄭氏主於聲音而言,陳氏主於證應而言,故其說不同。然成周之時,未嘗不以夷樂參用於祭享之間也。跡明皇所以召釁稔禍者,自有其故,豈皆入破合奏致之乎? |
316  | 《寶應長寧樂》 |
317  | 《廣平太一樂》 |
318  | 右二曲,代宗朝所作也。 |
319  | 《定難曲》 |
320  | 《中和樂》 《繼天誕聖樂》《孫武順聖樂》 |
321  | 右四曲,德宗朝所作也。 |
322  | 《韶法曲》 《霓裳羽衣舞曲》 |
323  | 右二曲,文宗詔太常卿馮定采開元雅樂作也。臣下功高者賜之樂,又改法曲為仙韶曲。 |
324  | 《萬斯年曲》 |
325  | 右一曲,武宗朝李德裕命樂工作《萬斯年》以獻。 |
326  | 《播皇猷曲》 |
327  | 右一曲,宣宗每宴群臣,備百戲,帝自制新曲,故有《播皇猷》之作。 |
328  | 柳宗元撰唐《鐃歌鼓吹》十二曲 |
329  | 《晉陽武》 |
330  | 《獸之窮》 |
331  | 《戰武牢》 |
332  | 十八句 |
333  | 《涇水黃》 |
334  | 《奔鯨沛》 |
335  | 《苞》 |
336  | 二十八句 |
337  | 《河右平》 |
338  | 《鐵山碎》 |
339  | 《靖平邦》 |
340  | 《吐谷渾》 |
341  | 《高昌》 |
342  | 《東蠻》 |
343  | 按自漢有《鐃歌鼓吹曲》,而魏晉以來相襲為之,大概皆以頌時主之功德。 |
344  | 唐無其詞,子厚此文進於元和間謫永州之時,元未嘗施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