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 |
3  | 职官考 |
4  | 太府监 |
5  | 等。谨按宋以前俱称太府寺。今考辽、金、元皆改名监,故从后名。 |
6  | 宋太府寺官有卿、少卿各一人,丞主簿各二人等。谨按太府寺职掌及所𨽻官司,前考已备而未详员数,故从职官志补辑。又志载有左藏南库以侍从官提领,又提辖检察官一人,编估局、打套局、寄桩库,监官提领二人,虽不详何时所置,殆属嘉定以后,皆前考所未及详者。辽南面太府监官有太监、少监、监、丞、主簿。金太府监掌出纳邦国财用钱糓之事,官有监、少监,又丞二人。 |
7  | 所属左藏库,官有使、副使,掌金银珠玉、宝货钱币。右藏库使、副使,掌锦帛绵毛褐,诸道常课诸色杂物。 支应所,都监二人,掌宫中出入御前,支赐金银币帛。 太仓使、副使,掌九糓廪藏出纳之事。 酒坊使、副使掌醖造御酒及支用诸色酒醴。 典给署,章宗明昌三年更令丞,掌宫中所用薪炭氷烛并管官戸直长一人市买司,使、副使掌收买宫中所用果实、生料诸物,平凖务使副使、勾当官六人。 |
8  | 元太府监,领左右藏等库,掌钱帛出纳之数,官有太卿、太监各六人,少监、丞各五人,经厯、知事、照磨各一人,世祖中统四年置。至元四年,为宣徽太府监,凡内府藏库悉𨽻焉。成祖大徳九年,改为院院判叅,用宦者。武宗至大四年,复为监,定置如上。 |
9  | 所属内藏库,掌出纳御用诸王縀疋、纳失失纱罗、绒锦、南绵香货诸物。提㸃四人,大使、副使各二人右藏提㸃四人,大使、副使各二人,掌收支金银宝钞、只孙叚疋,水晶玛瑙、玉璞诸物。 左藏官同。右藏,掌收支常课和买纱罗布绢绵绒锦木绵铺陈衣服诸物。又有度支监,掌给马驼刍粟。官有卿及太监、少监各三人,监丞二人,经厯二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照磨兼管勾各一人。 |
10  | 国初,置博克逊。至元八年,以重臣领之。十三年,以宣徽院兼其任。至大二年,改立度支院。四年,改为监明。不设太府监。 |
11  | 少府监。 |
12  | 等。谨按马端临考,少府监叙于殿中监之次,今以类相从,移载于此。宋史职官志所载少府监官制,已详前考。 |
13  | 辽南面少府监官有太监、少监、监丞、主簿等。谨按王圻《续通考》谓「辽南面少府事寄于殿中司,而少府监不设。今考《辽史、百官志》实有少府监名,诸监职名,总目》内具载其官,并云兴宗景福元年见少府监马惮,不知圻所云何据也。金少府监,掌邦国百工营造之事,官有监、少监又丞二人。 |
14  | 所属尚方署官,有令、丞、直长,掌造金银器物、亭帐、车舆、牀榻、帘席、鞍辔伞扇及装钉之事。 图画署,官同掌图画缕金。 裁造署官同。掌造龙鳯、车具、亭帐、铺陈诸物,宫中随位牀榻、屏风、帘额、绦结等及陵庙诸物,并省台、部内所用物。 文绣署官同掌绣造御用并妃嫔等服餙及烛笼、照道花卉。 织染署官,同掌织絍色染诸供御及宫中锦绮币帛纱縠。 文思署,官同掌造内外局分印各伞浮图,金银等尚辇,仪鸾局车具亭帐之物,并三国生日等礼物,织染文绣两署金线。 |
15  | 元以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知少府监事。至元十九年,罢宫殿府,行工部置此官。二十一年,并归留守司。皇庆元年,别置少府监。延佑七年罢,复以留守兼监事。 |
16  | 等,谨按王圻《续通考》谓少府官属多详于留守司,而中尚监乃特立者,外又剏章、佩监皆少府事,故附入焉。若利用监则圻附于太府后。今考利用中尚章佩三监实与少府同,故俱附于左。利用监,掌出纳皮货衣物之事。官有卿八人,太监、少监各五人,监丞四人,经歴、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至元十年置,二十年罢,二十六年复置大徳,十一年改为院,至大四年复为监。 |
17  | 所属资用库,官有提㸃二人,大使三人,副使五人。 齐哩克昆皮局人匠提举司,提举二人,同提举一人,提控案牍各一。 人 杂造双线局,造内府皮货鹰帽等物,大使、副使、直长、典史各一人。 熟皮局,掌每嵗熟造野兽皮货等物,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 软皮局,掌内府细色银鼠、野兽诸色皮货,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 斜皮局,掌毎嵗熟造,内府各色野马皮胯,副使一人。 貂䑕局,提举司,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染局副使、直长、管勾各一人,掌每嵗变染皮货。 |
18  | 中尚监,掌大鄂尔多位、下齐哩克昆诸务,及领资成库氊作、供内府陈设帐房、帟幕、车舆雨衣之用,官有卿八人,太监、少监、监丞各二人,经厯、知事、照磨各一人。至元十五年,置尚用监,二十年罢。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监。三十年,分置两都、滦河三库齐哩、克昆杂造等九司局而总领之。至大元年,升为院。四年,复为监,参用宦者三人。 |
19  | 所属资成库,掌造氊货提㸃大使、副使各三人。章佩监掌宦者舒库尔齐所收御服宝带。官有卿五人,太监四人,少监、监丞各二人,经厯、知事、照磨各一人。至元二十二年置。至大元年,升为院。四年,复为监,定置如上。 |
20  | 所属御带库,掌系腰、偏束等带并条环诸物,供奉御用以备赐予。官有提㸃大使各三人,副使二人。 异珍库,掌御用珍宝,后妃公主首饰、宝贝、提㸃大使各三人,副使二人。 |
21  | 明不设少府、监。 |
22  | 秘书监。 |
23  | 等,谨按马端临考,宋以前秘书或称监,或称省,至宋则以省名署以监名官。辽、金、元、明则皆曰监焉。 |
24  | 宋秘书省官有监、少监、丞各一人。 |
25  | 其属: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秘书郎二人,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 |
26  | 等谨按:以上员数补马端临考所未载,若其职掌,则前考详矣,然亦有未及备者。职官志载嵗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并赴,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㫖,听以早归大典礼,则长贰预集议,所以待儒臣,非他司比,宴设赐予,率循故事。哲宗元佑三年二月,诏御试唱名日,秘书丞至正字升殿侍立。徽宗正和五年四月,驾朝献景灵宫,还幸秘书省,诏曰:厯览藏书之府,祖宗遗文在焉,屋宇浅狭,不称太平,右文之盛,宜重行修展」。八月,诏秘书省移于新左藏库,以其地为堂。七年,诏类集所访遗书,名曰《秘书总目》。高宗绍兴初,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四库书畧备,即秘书省复建史馆,以修《神宗哲宗实録选,本省官兼检讨校勘,以侍从官充修撰。五年,又移史馆于省之侧,别为一所,以增重其事。九年,诏著作局惟修日厯,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院,遇修实録则开实録院,以正名实。十三年,诏复毎嵗曝书㑹,各新省成,置编定书籍官二人,以校书郎、正字充。孝宗隆兴后,员额不常。光宗绍熙二年,馆职阙人,令召试二人,谨加审择,取学问议论平正之人。自是监、少丞外,多止除二人,又载有日厯所编修院国史,案𨽻秘书省,归并不常㑹要所,则以省官通任其事若国史、实録院,虽淳熙三年特命李焘以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并实録院、同修撰,然非𨽻于省者也。辽南面秘书监官有太监、少监、监丞、主簿,又有秘书郎、秘书郎、正字。 |
27  | 所属著作局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校书郎,校书正字。 |
28  | 金秘书监掌经籍图书。官有监、少监,监、丞各一人,秘书郎二人,又校书郎一人,専掌校勘在监文翰所属著作局掌修日厯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各一人。 笔砚局,掌御用笔砚等事。官有直长二人。泰和七年,以女直应奉兼。 书画局掌御用书画、纸札。官有直长一人,都监二人或一人。司天台。 |
29  | 元秘书监。掌厯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官,有卿四人,太监、少监,监丞各二人,典簿一人。 |
30  | 所属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各二人,辨验书画直长一人。 |
31  | 至元九年置,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大徳。九年,给银印。仁宗延佑元年,定置卿四人,叅用宦者二人。 |
32  | 又艺文监掌以国语敷泽儒书及儒书之合校讐者,俾兼治之。官有太监,检校书籍事,少监同检校书籍,监丞参检,校书籍各二人,典簿、照磨各一人。所属有监书博士,掌品定书画,择朝臣之博识者为之。博士二人。又艺林库掌藏贮书籍,有提㸃大使、副使各一人。又广成局,掌传刻、经籍及印造之事。大使、副使各一人,直长二人。 |
33  | 等。谨按《元史》、《百官志,艺文监及所属,俱文宗天厯二年置。顺帝至元二年,改为崇文监,至正元年,令翰林国史院领之,本列于奎章阁学士院后。今以类相属,故列于此。 |
34  | 明秘书监掌内府书籍,设令一人,丞、直长各二人。太祖洪武三年置,十三年并入翰林院典籍等。谨按明史职官志》有承敇监。司文监、考功监。参掌给授诰敕之事,与秘书监名虽相似,而实不同也。司天监。 |
35  | 辽南面司天监官有太史令,有司厯,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厯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 |
36  | 金司天台𨽻秘书监,掌天文厯数,风云气色,宻以奏闻,官有提㸃监少监、判官。 |
37  | 教授二人,哀宗正大初,省一人。司天管勾长行人五十人。天文科,女直、汉人各六人,算厯科八人,三式科四人,测验科八人,漏刻科二十五人。元司天监掌凡厯象之事。官有提㸃一人,司天监三人、少监五人,丞四人,知事一人。 |
38  | 所属提学教授、学正各二人。天文科算、厯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各管勾二人,阴阳管勾一人,押宿官二人,司辰官八人,天文生七十五人。 |
39  | 初,中统元年,因金人旧制,立司天台,设官属。至元八年,以上都承应阙官,増置行司天监。十五年,别置太史院,与台并立,颁厯之政归院,学校之设𨽻台。二十三年,置行监。二十七年,又立行少监。 |
40  | 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厯官。有提㸃一人,司天监三人,少监、监丞各二人,知事一人。 |
41  | 所属,教授一人,天文、算厯、三式、测验、漏刻等科,各管勾一人。阴阳人一十八人。 |
42  | 初,世祖在潜邸时,有旨徴回回为星学者,扎玛里鼎等以其艺进,未有官署。至元八年,始置司天台。十七年,置行监。仁宗皇庆元年,改为监。延佑元年,置司天监。二年,命校书卿提调监事。 |
43  | 太史院,掌天文厯数之事。官有院使五人,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二人。又经厯都事、管勾各一人。所属:春官兼夏官正、秋官兼冬官、中官正各一人,保章正五人,灵台郎一人,保章副五人,掌厯校书郎各二人,监候六人,挈壶正、教授、学正各一人。各省司厯十二人,副监候六人,司辰郎二人,腹里印厯管勾一人,各省印厯管勾二人,学正一人,星厯生四十四人,灯漏直长一人。 |
44  | 至元十五年,始立院,置太史、令等官各一人。至大元年,设官十人。延佑三年,设官十五人,后定置官如上。等。谨按元史,至元二十八年夏六月,始置诸路阴阳学,设教授,以训诲,通晓阴阳之人。延佑初,令于路府州设教授员,凡隂阳人皆管辖之,而上属于太史,详见《选举门》。 |
45  | 明钦天监,掌察天文、定厯数、占候、推歩之事,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率其属而测候焉,有变异,宻疏以闻。官有监正一人,监副二人。 |
46  | 所属有主簿㕔主簿,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五官灵台郎八人,五官保章正三人,五官挈壶正二人,五官监候三人,五官司厯二人,五官司辰八人,漏刻博士六人。凡习业分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回回,曰厯日。自五官正下至天文生、阴阳人,各分科肄业。每嵗冬至日呈奏,明嵗大统厯,移送礼部颁行。其御览月令厯七政𨇠度厯六壬遁甲厯,及四季天象録,并先期进呈。凡厯注御厯三十事,民厯三十二事,壬遁厯七十二事。凡祭日,前一年,㑹选以进,移知太常。凡营建征讨、冠婚山陵之事,则选地。而择日。立春,则预候气于东郊大朝贺,设定时鼓于门楼,漏刻报时,司辰鷄唱各供其事。日月交食,先期算其分杪时刻,起复方位以闻。下礼部移内外诸司救之,仍按占书条奏,监官毋得改他官,子孙毋得徙他业,乏人则移礼部访取而试用焉。五官正推厯法定四时,司厯、监候佐之。灵台郎辨日月星辰之𨇠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变。观象台四面,面四天文生轮司,测候保章。正専志天文之变,定其吉凶之占。挈壶正知刻漏,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旦之次。漏刻博士定时以漏,换时以牌,报更以鼓警。辰昏以钟鼓司辰佐之。明初,即置太史监,设太史令,通判太史监事,佥判太史监事,校事郎,五官正,灵台郎,保章正、副,挈壶正掌,厯管勾等官。吴元年,改监为院。洪武元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设监令一人、少监二人,监丞、主簿、主事各一人,五官正五官,副各五人。灵台郎、保章正各二人,监候三人,司辰八人,漏刻博士六人。又置回回司天监,设监令一人,少监、监丞各二人。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四年,诏监官职専司天非特㫖,不得升调。十四年加丞一人。二十二年,改令为监正,丞为监副。三十一年,罢回回钦天监,以其厯法𨽻本监。明初,又置稽疑司以掌卜筮,未几罢。南京钦天监监,正、监、副主簿,五官正各一人,五官灵台郎二人。五官监候、五官司厯各一人。 |
47  | 又各路阴阳学府,正术一人,州典术一人,县训术一人,亦洪武十七年置,设官不给禄。 |
48  | 殿中监。 |
49  | 等,谨按马端临考叙,殿中监于秘书监之次,其官有监,有丞,其属有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等局,各局之官有奉御直长,宋殿中省已详前考。辽南面官,殿中司𨽻御史台,有殿中之官,金殿中省之职,多领于殿前都㸃检司及宣徽院元不设殿,中省置侍正府,明内廷近侍之事,俱属内侍,不设省监以上,已分见于各门,兹不重载。 |
50  | 将作监 |
51  | 宋哲宗元佑七年,诏颁将作监修成营造法式》。八年,又诏本监营造、检计毕,长贰随事给限,丞、簿覆检。元符元年,从三省言,「将作监主薄二员,以先到任一员改充干当公事,候成资替罢。 |
52  | 徽宗宣和五年,诏罢营缮所归,将作监职官志:嵗以二月治沟渠,通壅塞,乘舆行幸,则预戒有司,洁除均布黄道。辽器物局官有使、副使、都林牙。 |
53  | 南面将作监官,有太监、少监、监、丞、主簿,金不设将作监。 |
54  | 元将作院,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织造刺绣叚疋纱罗,异様百色。造作官有使七人,同知、同佥、院判各二人。又经厯都事、照磨、管勾各一人。至元三十年始置。后定官如前。 |
55  | 所属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掌造宝贝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诸司局事逹噜噶齐总管,副逹噜噶齐同知、副总管各二人。经厯、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其属二十一 。 异様局总管府逹噜噶齐总管、同知、副总管,经厯知事各一人。其属四 。 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总管、同知、副总管,经厯、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其属六明将作司。 |
56  | 吴元年置。洪武元年,以将作司𨽻工部。国子监 |
57  | 辽南面上京国子监官有祭酒、司业、监、丞、主簿。 |
58  | 所属国子学有博士、助教。 |
59  | 等,谨按《辽史》。《百官志》,中京亦有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云。 |
60  | 金国子监官,有祭酒、司业、掌学校丞二人。 |
61  | 所𨽻国子学官有博士二人,分掌教授生员考艺业助教二人。教授四人,分掌教诲诸生。国子校勘,掌校勘文字。国子书写官掌书写、实録又有太学官,有博士四人。助教四人。 |
62  | 元国子监属、集贤院、掌学之教令,祭酒一人,司业二人,监丞一人,専领监务典簿一人。 |
63  | 至元初,以许衡为集贤馆太学士、国子祭酒,教国子与蒙古、大姓四集赛人员,选七品以上朝官子孙为国子生,随朝三品以上官得举。凡民之俊秀者入学,为陪堂生伴读。二十四年,始置监。 |
64  | 又国子学官有博士二人,掌教授生徒,考较儒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助教四人,分教各斋生员,大徳八年为分职。上都増置助教、学正、学録各二人,督习课业,典给一人,掌生员膳食。 |
65  | 又有兴文署官,有署令一人,以翰林修撰兼署丞一人,以翰林应奉兼。英宗至治二年罢,置典簿一人,掌提调诸生饮膳,与凡文牍簿书之事。 |
66  | 又䝉古国子监属䝉古翰林院官有祭酒一人、司业二人、监丞一人。 |
67  | 至元十四年始立置司业一人。二十九年,准汉人国学例,置祭酒、司业监丞,后定置官如前。又䝉古国子学官有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録各二人,掌教习诸生,于随朝百官,集赛台䝉古、汉人官员家,选子弟俊秀者入学。至元八年,置官五人,后以每嵗从驾上都教习事䌓,设官员少,増学正、学録各二人。三十一年,増助教一人、典给一人,后定置博士二人,助教、教授各二人,学正、学録各二人,又回回国子监学,延佑元年别置。 |
68  | 等谨按元史: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后分两院,右国子学、兴文署、䝉古国子学,皆与国子监分属于两院,非监中属官也。又至元二十四年既立国学,以故孔子庙为京学而提举学事者,仍以国子祭酒系衔云。 |
69  | 明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有祭酒、司业各一人。 |
70  | 其属绳愆㕔,监丞一人,博士㕔《五经》博士五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録七人。典簿㕔典簿一人,典籍㕔典籍一人,掌馔㕔,掌馔二人。 |
71  | 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幼、勲臣及勲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谪之。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课业仿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嵗终奏上,毎嵗仲春秋上丁,遣大臣祀先师,则总其礼仪,车驾幸学则执经坐讲,新进士释褐,则坐而受拜。监丞掌绳愆㕔之事,以参领监务,坚明其约束,诸师生有过及廪膳不洁,并紏惩之,而书之于集愆册。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助教学正、学録掌六堂之训诲,士子肄业本堂,则为讲说经义文字,导约之以䂓矩,典簿、典文移金钱出纳支受典籍典书籍,掌馔,掌饮馔。 |
72  | 明初,即置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学正、学録、典乐、典书、典膳等官。吴元年,定国子学官制,増设祭酒、司业、典簿。洪武八年,又置中都国子学,命国子学分官领之。十三年,改典膳为掌馔。十五年,改为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録各三人,掌馔一人。中都、国子监制亦如之。二十四年,更定中都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録、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惠帝建文中,升监丞为堂上官,革学正学録,成祖复旧制。永乐元年,置国子监于北京,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録、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宣宗宣徳九年,省司业,孝宗𢎞治十五年复设。明初祭酒、司业,择有学行者任之,后皆由翰林院官迁转。衍圣公孔氏世袭。其属掌书、典籍、司业、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曲阜知县孔氏世袭,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孔氏二人,颜氏、曾氏、仲氏、孟氏、周氏各一人,程氏二人,邵氏、张氏各一人,朱氏二人,刘氏一人、教授司教授学録、学司孔、颜、曾、孟四氏各一人。又尼山、洙泗二书院各学録一人。先是,元代封孔氏后裔为衍圣公,赐三品印。洪武元年,太祖授秩二品,赐银印。永乐二十二年,赐衍圣公宅于京师,加一品金织衣。英宗正统元年,诏选周、程、张、朱诸儒子孙聪明俊秀可教养者,不拘名数,送所在儒学读书,仍廪馔。成化元年,给孔、颜、孟三氏学印,令三年贡有学行者一人入国子监。六年,命衍圣公始袭者在监读书一年。 |
73  | 军器监。 |
74  | 金军器监,掌修治邦国戎器之事。官有监、少监、丞、直长。章宗承安二年设,泰和四年罢,复并甲坊、利器两署为军器署,置令、丞。直长,𨽻兵部。卫绍王至宁元年复置,如前。 |
75  | 所属军器库。至宁元年,𨽻大兴府,宣宗贞佑三年改。属官有使、副使,掌收支河南一路并在京所造常课横添和买军器。 甲坊署。旧置令、丞,直长。 利器置本都作院。宣宗兴定二年,更今名。有令、丞、直长,掌修弓弩刀槊之事。 |
76  | 又有八作左、右院使、副使,掌收军需、军器,军器库使、副使掌甲胄兵仗作院使、副使掌监造军器,兼管徙囚判院事。都监一人,掌收支之事,皆不𨽻军器监。元武备寺掌缮治戎器,兼典受给。卿四人,同判六人,少卿四人,丞四人。又经厯、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牍、承发架阁库管勾各一人,辨验弓矢、筋角翎毛等官各二人。至元五年,立军器监。二十年,改为武备监,𨽻卫尉院。二十一年,改监为寺,与卫尉并立其所辖属官则自为选,择其匠户之能者任之。 |
77  | 所属寿武库提㸃大使各二人,副使四人。 利器库,提㸃三人,大使、副使各二人。 广胜库,掌平阳、太原等处嵗造兵器,以给北边征戍军需。逹噜噶齐大使、副使各一人。大同路军器人匠提举司,逹噜噶齐、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其属七。 平阳路军器人匠,提举司设官同上。其属二。 保定军器、人匠提举司设官同上,其属三。 真定路军器人匠提举司设官同上其属一。 大都弓匠提举司设官同上。其属三蔚州人匠提举司。 宣徳府军器人匠提举司。 东平等路军器人匠提举司。 通州甲匠提举司。 蓟州甲匠提举司。 大都甲匠提举司。 大宁路军器人匠提举司,俱设官同上。 上都甲匠提举司,逹噜噶齐提举同提举各一人。其属四 辽河等处诸色人匠司,设官同上,其属二。 太原路军器人匠局,逹噜噶齐局使、副使,吏目各一人。丰州杂造局,逹噜噶齐,大使、副使各一人。 咸平府军器人匠局。 隆兴路军器人匠局俱设官同上。 怀孟、河南等路军器人匠局,局使、局副各一人。其属 汴梁路军器局设官同上,其属二。 彰徳军器人匠局,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名军器局。 上都杂造局。 奉圣州军器局。 许州军器局。 大都弦局,平滦路军器人匠局,俱设官同上。 益都济南箭局,局使一人。 大都杂造局:提领二人。广平路甲局院长一人。 汝宁府军器局。 陈州军器局。俱设官同上。 |
78  | 明军器局𨽻工部。都水监。 |
79  | 宋都水监旧𨽻三司河渠,案仁宗嘉佑三年,始置监以领之。 |
80  | 神宗元丰时,置使者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使者掌中外川泽、河渠、津梁、堤堰、疏凿浚治之事,丞参领之。凡治水之法,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浍㵼水,以陂池潴水,凡江、河、淮、海所经都邑,皆颁其禁令,视汴、洛水势涨涸,増损而调节之。凡河防谨其禁。嵗计筊揵之数,前期储积,以时颁用,各随其所治地而任其责。兴役以后月至十月止,民功则随其先后毋过一月。若导水溉田及疏治壅积为民利者,定其赏罚。凡修堤岸、植榆柳,则视其勤惰多寡以为殿最。南、北外都水丞各一人,都提举官八人,监埽官百三十有五人,皆分职涖事,即干机速,非外丞所能治,则使者行视河渠。徽宗重和元年,从工部尚书王诏言,选差曽任水官谙练者为南、北两外丞,寻罢之。高宗绍兴十年,诏都水事归于工部,不复置官。 |
81  | 又所𨽻有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期修治,有积水则疏导之辽南面都水监官有太监、少监、丞、主簿、金都水监掌川泽、津梁、舟楫河渠之事,兼管勾沿河漕运事官,有监分治监,专䂓措黄、沁河、少监兼漕事少监丞二人,内一人外监分治。贞元元年,置掾一人,掌与丞同外监分治,勾当官四人,准备分治监差委。 |
82  | 所属有街道司管勾,掌洒扫街道,修治沟渠。 都廵河官,掌廵视河道,修完堤堰、栽植榆柳。凡河防之事,分治监、廵河官同此。 诸都廵河官掌提控诸埽廵河官。 散廵河官凡二十六埽,各设官一人。 诸埽物料塲官,掌受给本塲物料,分治监物料塲官同此,南京延津渡河桥官兼讥察事管勾一人,同管勾一人,掌桥船渡口、讥察济渡、给受本桥诸物等事。馀浮桥官同此。 |
83  | 《金史百官志》曰:右属都水监,皇统三年四月,怀州置黄沁河堤,大管勾司未详何年,罢正大二年,外监东置于归徳西,置于河隂。 |
84  | 外有䂓措京兆府、耀州三白渠公事。䂓措官掌灌溉民田、㸃检渠堰官一人,掌㸃检启闭。泾阳等县渠堰。元都水监,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牐堰之事。官有监二人,少监一人,监丞二人,经厯知事各一人,至元二十八年置。二十九年,领大都河道提举司,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
85  | 又至正六年五月,以连年河决为患,置河南、山东都水监,以専疏塞之任。八年二月,河水为患,诏于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九年,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十一年,立河防提举司,掌廵视河道,𨽻行都水监。十二年,添设判官二人。十六年,又添少监、监丞、知事各一人。 |
86  | 又有都水庸田使司,掌种植稻田之事,官有庸田使、副使、佥事各二人,首领官,经厯、知事、照磨各一人。顺帝至元二年正月,置于平江,既而罢之,至五年复立。至正十二年,因海运不通,京师阙食,诏河南洼下水泊之地,置屯田八处,于汴梁添立都水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副使各二人,佥司六人。首领官、经厯都事各二人,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一人。 |
87  | 至正十年,置河南江北等处都总制庸田使司,其属有军民屯田总管府凡五处。又有农政司。丰盈库,明都水司属工部。 |
88  | 客省 |
89  | 等,谨按马端临考,不载客省而附见于知閤门事中,以其为兼官,且客省及四方馆,建炎初并归东上閤门,皆知閤总之也。今考辽、金、元俱有客省,明则改为行人司,故增入之。 |
90  | 宋客省引进使官有客省使、副使各二人,掌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受其币而宾礼之,掌其饔饩饮食,还则颁诏书,授以赐予。宰臣以下节物,则视其品秩以为等。若文臣中散大夫、武臣横行、刺史以上,还阙朝觐,掌赐酒馔。使阙,则引进、四方馆、閤门使副互权。 |
91  | 徽宗大观元年,诏客省、四方馆不𨽻台察。政和二年,改定武选新阶,乃诏客省、四方馆、引进司、东西上閤门所掌职务格法,并令尚书省具上。又诏高丽已称国信,改𨽻客省。钦宗靖康元年,诏客省、引进司、四方馆、西上閤门为殿廷应奉,与东上閤门一司𨽻中书省,不𨽻台察。 |
92  | 引进司使副各二人,掌臣僚藩国进奉礼物之事。班四方馆上。使阙,则客省、四方馆互兼。 |
93  | 四方馆使二人,掌进表章,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起居表章,皆受而进之。郊祀、大朝㑹,则定外国使命及致仕未升朝官、父老陪位之版,进士道䆁亦如之。掌凡䕶塟、赙赠、朝拜之事。 |
94  | 辽客省局。官有使、副使、都林牙。南面客省官有都客省、客省使、左右客省使、客省副使。 |
95  | 其属四方馆有使、副使。 引进司有使。 㸃籖司。有同籖㸃籖、司事。 礼信司。有勾当礼信司。 又有礼宾使司、礼宾使。 |
96  | 金客省使掌接伴人使见辞之事。官有使、副使。又有引进使官,有使、副使,掌进外方人,使贡献礼物事。又有典客署官,有令、丞。又直长,以上俱属宣徽院。 |
97  | 元客省使。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员选举差遣之事官,有使四人,副使二人。 |
98  | 至元九年,置使二人,一兼通事,一不兼。大徳元年,增置四人,副二人,直省舍人二人,至元七年始置,后増至三十三人,掌奏事、给使、差遣之役,属中书省,又有属枢宻院者,大使、副使各二人。有属宣政院者,大使二人、副使一人,皆至元时置,同谓之客省使等。谨按《百官志》有通政院,国初置驿以给使传,设托克托和斯以辨奸伪。至元七年,初立诸站都统领使司以总之,设官六人,后改通政院,又分置大都、上都两院及江南分院,至大间,以其事归兵部,两都仍置止管逹勒逹、扎木齐。延佑时,仍兼领汉人。扎木齐大都院使四人,同知、副使各二人,佥院、同佥、院判、经厯都事各一人,上都无同佥,其馀止各一人。所属廪给司,掌诸王诸畨各省四方边逺、使客饮食供帐等事,有提领、司令、司丞各一人,与客省为近,附载于此。 |
99  | 明行人司,掌捧节、奉使之事官。有司正、左、右司副各一人,行人三十七人。 |
100  | 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畨徴,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毎嵗朝审,则行人持节传㫖法司,遣戌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 |
101  | 初,洪武十三年,置行人司,设行人左右行人,寻改行人为司正,左右行人为左右司副,更设行人三百四十五人。二十七年,以所任行人奉使,率不称㫖,定设行人司官四十人,咸以进士为之,非奉㫖不得擅遣,行人之职始重。建文中,罢行人司,而以行人𨽻鸿胪寺。永乐时复旧制。 |
102  | 南京行人司。左司副一人。 |
103  | 内侍省 |
104  | 辽北面著帐郎君院官有著帐郎君,节度使、著帐郎君、司徒。左、右祗候郎君班详衮司各有详。衮直长扎萨克辖祗候郎君伊喇。 又笔、砚、牌印、裀褥、灯烛、牀幔、殿幄、车舆、御盏、本班九局,各有郎君。 |
105  | 著帐户司官有著帐节度使殿中。承应小底局笔砚、寝殿、佛殿、司藏、习马、鹰坊、汤药、尚饮盥潄、尚膳、尚衣、裁造,各有实逹尔。 |
106  | 《辽史百官志》曰:「古者刑人不在君侧,叛逆家属设为著帐,执事禁卫,可为寒心。此辽世所以多变起肘腋与。 |
107  | 南面内侍省官有黄门令、内谒者、内侍省押班、内侍左厢押班、右厢押班、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左右承宣使。 |
108  | 所属内库有都提㸃尚衣库,有使汤药局,有都提㸃勾当汤药、内侍省等官。 |
109  | 又内省官有使、副使。 |
110  | 所属内藏库,有提㸃。 |
111  | 又上京内省司、东京内省司俱有使、副使,东京大内不置宫嫔,惟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金近侍局官有提㸃,又有使、副使、掌侍从,承敕令转进奏帖又有直长。右属殿前都㸃检司。 |
112  | 宫闱局,掌宫中阁门之禁。有提㸃使、副使,率随位都监司监及内直,各给其事。又有直长。 |
113  | 内侍局,掌正位閤门之禁,令、丞各二人,率殿位、都监同殿及御直,各给其事。又局长二人。 |
114  | 东门,都监、同监诸随殿位承应都监、同。监掌各位承应及门禁管钥内侍、寄禄官所以升用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 |
115  | 又有中常侍。 给事中 内殿通直 黄门郎内谒者。 内侍殿头 内使高品 内侍高班右。俱属宣徽院。 |
116  | 金史完颜额尔克传刘祁曰:「金人南渡之后,近侍之权尤重。盖宣宗喜用其人,以为耳目,伺察百官,故奉御辈采访民间,号行路御史或得一二事,即入奏之,因责台官漏泄,皆抵罪。又方面之柄,虽委将帅,又差一奉御在军中,号曰监战。每临机应变,多为所牵制,过敌则先奔,故师多丧败等。谨按金史锡黙爱实传:天兴时,近侍干预朝政,爱实上章谏曰:今近侍权太重,将相大臣不敢与之相抗,自古仆御之臣,不过供给指使而已,虽名仆臣,亦必选择正人。今不论贤否,惟以世胄或吏员为之。夫给使令之材,使预社稷大计,此辈果何所知乎?据此,则金之近侍,亦非尽宦䜿也。元侍正府掌内廷近侍之人。侍正一十四人,同知、叅府、侍判各二人,又经厯都事、照磨各一人。 |
117  | 所领奉御二十四人。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为其属。 |
118  | 明宦官十二监,每监太监各一人,左右少监、左右监丞、典簿各一人,长随奉御无定员。 |
119  | 司礼监 内官监。 御用监。 司设监 御马监 神宫监。 尚膳监 尚宝监。 印绶监 直殿监 尚衣监。 都知监。四司旧制,毎司各司正一人,左右司副一。 人惜薪司 钟鼓司 宝钞司。 混堂司八局。旧制,每局大使一人,左、右副使各一人,兵仗局。 银作局。 浣衣局巾帽局。 针工局 内织染局 酒醋、麫局。 司苑局《职官志》曰:「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其外有内府供用库 司钥库。 内承运库。。 十库甲字。 乙字 丙字,丁字 戊字 承运 广盈 广惠,赃罚。 御酒房。 御药房。 御茶房。 牲口房 刻漏房。 更鼓房 甜食房弹子房。 灵台 绦作 盔甲厰。 安民厰。 午门 东华门。 西华门,奉天门。 元武门。 左右顺门。 左右红门。 皇宫门。 坤宁门。 宫左右门 东宫春和门》。 后门左、右门。 皇城、京城内外诸门 提督东厰。 提督西厰 提督京营。文书房。礼仪房。 中书房 御前近侍 南京守备 天寿山守备。。 湖广承天府守备。 织造。 镇守。 市舶 监督仓塲、诸陵神宫监 其外之监军、采办、粮税、矿闗等使,不常设者,不可胜纪也。初,吴元年置内史监、皇门官,后改置内使监、御用监、皇门官,春宫门官、御马司、尚宝兼守殿。 洪武二年,定置内使监,置尚酒、尚醋、尚麫、尚染四局,御马御用二司,内府库、内仓监,及置东宫典壐、典翰、典膳、典服、典药、典乗兵六局。又置午门等十三门官,东宫门官、春和门等四门。三年,置王府承奉司。六年,改御用监为供奉司。内仓监为内府仓,内府库为承运库。寻置纪事司,又考前代纠劾内官之法,置内正司,专纠内官失仪及不法者,旋改为典礼司,又改为典礼纪察司。十年,置神宫内使监,天地坛、神坛各祠祭署,甲乙、丙、丁戊五库及皇城门官、端门等十六门。十二年,更置尚衣、尚冠、尚履三监,针工皮作巾帽三局。改尚佩局为尚佩监。十六年,置内府宝钞、广源、广惠二库,职掌出纳楮币,入则广源库掌之,出则广惠库掌之。十七年,更定内官诸监库局品职、内官监。神宫监,尚宝监,尚衣监,尚膳监,司设监,司礼监,御马监、直殿监、小内使,宫门承制,宫门守门官,内承运库,司钥库,巾帽局、针工局、织染局,颜料局、司苑局、司牧局,皆于内官内选用。二十八年,重定内官监司库局与诸门官,并东宫六局、王府承奉官等职秩。凡内官监十一。各门官七司二,局库九,东宫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亲王府承奉司所三。门官,又设内使十人。各公主位下设中使司。三十年,置都知监,又置银作局。职官志,太祖时,尝谓侍臣曰:朕观周礼,奄寺不及百人,后世至逾数千,因用阶乱,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又言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有内侍事帝最乆,微言及政事,立斥之,终其身不召,因定制,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敇,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二十五年,命聂庆童往河州敕谕茶马,中官奉使行事,已自此始,成祖亦尝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有私役应天工匠者,立命锦衣逮治,顾中官四出实始。永乐元年,李兴等赍敕劳暹罗国王,此奉使外国之始也。三年,命郑和等率兵二万,行赏西洋古里、满剌诸国,此将兵之始也。八年,敕王安等监都督谭青等军马靖廵视甘肃,此监军廵视之始也。及洪熙元年,以郑和领下畨官军守备南京遂相沿不改,敕王安镇守甘肃,而各省镇皆设镇守矣。宣徳四年,特设文书房,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识字读书之制,由此而废。赐王瑾金英印记,则与诸密勿大臣同赐金英、范𢎞等免死诏,则又无异勲臣之鐡券也。英之王振,宪之汪直,武之刘瑾,熹之魏忠贤太阿倒握,威福下移,神宗矿税之使,无一方不罹厥害,其他怙势薫灼,不可胜纪,而䕃弟䕃侄封伯封公,则挠官制之大者。庄烈帝初翦大憝,中外颂圣,既而镇守出征、督饷坐营等事,无一不命中官为之,而明亦遂亡矣。 |
120  | 女官 |
121  | 等:谨按马端临考载有周礼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等名,畧见于官数门,自周以后皆不载。今考宋、辽二史,固无可据者。若金之宫人、女官职员品秩,百官志谓皆同唐制。明初悉仍之,故附详于左。 |
122  | 金宫人女官职员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各二人,分领二十四司,又宫正二人。 |
123  | 尚宫,掌导引皇后、管司记、司言、司簿、司闱,仍总知五尚须物出纳等事,尚仪掌礼仪起居,管司籍、司乐、司宾、司赞事。 |
124  | 尚服,掌司宝、司衣、司饰、司仗之事。尚食掌知御膳、进食先尝、司膳、司醖、司药、司饎事尚寝管司设司与司苑司灯事。尚功掌女功管,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宫正掌总知宫内格式,纠正推罚之事。司正二人,同掌典正二人,纠察违失。女史四人。 |
125  | 明太祖吴元年,置内职女官。六尚局,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局:曰尚宫,曰尚仪,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司,曰宫正,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毎司或二人或四人女史十八人等。谨按《职官志》:洪武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听婚嫁,年髙者许归,愿留者听,现授职者,家给与禄。二十七年,六局各铸印给之。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其宫官所存者,惟尚宝四司而已。,若局司之所职掌,大畧与金相同,故不赘载枢宻院。 |
126  | 宋枢宻院编修官二人监三省枢宻院门,髙宗绍兴时置,旧系差小使臣及内侍官充。宁宗嘉定六年,诏以曾经作县通判资序人充,小使臣省罢内侍官,改以三省、枢宻院门讥察官系衔,又有主管三省枢宻院架阁文字一。 人嘉定八年置,以选人京朝官通差。 |
127  | 又有编修敕令所掌裒集诏㫖、纂类成书官有提举,宰相兼同提举,执政兼详定,侍从官兼删定,就职事内差兼。 |
128  | 孝宗乾道六年,敕令所以右丞相虞允文提举叅知政事梁克家同提举。淳熙十五年罢。光宗绍熙二年复置局。宁宗庆元二年,复置提举,以右丞相余端礼兼同提举,以叅知政事京镗兼,仍以编修敕令所为名。理宗寳佑四年十一月,以张磻同知枢宻院事,丁大全签书院事,马天骥同签书院事。 |
129  | 度宗咸淳九年四月,诏复置枢宻院。 |
130  | 先是,三月,诏建机速房,以革枢宻院漏泄兵事,稽违边报之弊,至是复置、辽、契丹北枢宻院,掌兵机、武铨、羣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官有使知、使事、知院事、副使、知副使事、同知使事、签书院事、都承㫖、副承㫖。林牙,知北院贴黄。给事北院。知圣㫖头子事,掌头子敞,史郎君。 |
131  | 北枢宻院、中丞、司官,有北南枢宻院、㸃检中承司事、总知中丞、司事。北院左中丞、右中丞、同知中丞、司事,北院侍御。 |
132  | 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
133  | 契丹南枢宻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南枢宻院中丞司,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
134  | 又有额珍尼果齐噶所掌,未详,乃约尼故官,后并枢宻院。 |
135  | 行枢宻院为行军官,有左、右林牙,有叅谋,又行军都统所。有监军,有行军诸部都监,有监战,有都统。副都统,有都监。 行军都押司。有都押官、副押官。 行军都部署司。 先锋使司。 先锋都统所左、右两翼军都统所。 中军都统所。 御营都统所逺探军,有小校,有伊喇。 候骑有侦候,有候人。有伊喇。 |
136  | 又有东征都统所、统军司、先锋使司等官。南面汉人枢宻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官,有使、知、使事、知院事。副使,同知院事,知副使事,直学士。其属有都承㫖、副承㫖、吏房承㫖,兵刑房承㫖,户房主事、㕔房主事,。 |
137  | 汉人枢宻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宻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宻院,初兼尚书省。 |
138  | 《辽史兴宗纪》:重熙二十一年七月,诏北南枢宻院日再奏事。二十二年十一月,诏诸职事官以礼受代及以罪去者置籍,嵗申枢宻院。又《萧孝忠传》:重熙十二年入朝,拜北枢宻使。国制,以契丹、汉人分北南院枢宻治之,孝忠奏:「一国、二枢宻,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天下幸甚!」事未及行。 |
139  | 金枢宻院。掌凡武备机宻之事,使、副使签书院事、同签院事各一人。 |
140  | 又经厯都事各一人,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知宿直之事。架阁库管勾一人,知法二人,掌检断各司取法之事。馀检法同。 |
141  | 太祖天辅七年,始置于广宁府。太宗天㑹三年下燕山,初以左企弓为使,后以刘彦宗初犹如辽南院之制,后则否。泰和六年,尝改为元帅府。 |
142  | 等:谨按:帝纪:宣宗兴定二年二月,御史以北丘退,请汰各处行枢宻院、元帅府冗官,尚书以为非便,帝从尚书言,仍旧制,是金又有行枢宻矣。若哀宗天兴元年正月,置尚书省枢宻院于宫中,以便召问,则尤一时设之,非定制也。 |
143  | 元枢宻院,掌天下兵甲机宻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閲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官。有知院六人,同知四人,副枢佥院、同佥、院判、参议各二人。 |
144  | 又经厯二人,都事四人,承发兼照磨二人。架阁库管勾、同管勾各一人。 |
145  | 中统四年,置副使二人、佥书一人,至元七年,置同知院事,院判各一人。二十八年,始置知院一人,増院判一人,又以中书平章商量院事。大徳十年,増置知院二人,同知、副枢、佥院各五人,同佥三人,院判二人。至大三年,知院七人,同知、副枢各二人,佥院、同佥各一人,院判二人。革去议事平章。延佑四年,以分镇北边,増知院一人,五年増同知一人,后定置如前,至至正七年,复置议事平章二人。十三年,令皇太子领枢宻使如旧制。十五年,添设佥院院判各一人,所属客省使。又有断事官掌处决军府之狱讼,増省不一,后定置断事官八人,经厯一人,行枢宻院,国初有征伐之事则置之,大征伐则止曰行院,为一方一事而设,则称某处行枢宻院,或与行省代设,事已则罢。 |
146  | 西川中统四年,置官二人,管四川军民课税、交钞、打捕鹰房人匠,及各投下应管公事,节制官吏诸色人等,并军官迁授征进等事,始置于成都。至元十年,又于重庆别置东川行枢宻院。十三年,并为一院,寻复分东川行院。十六年,罢两川行院。二十八年,复立四川行院于成都。 |
147  | 江南至元十年,罢河南省统军司、汉军都元帅、山东行院,置荆湖等路行院官三人。淮西行院官二人,掌调度军马之事。十二年,罢。十九年,诏于扬州、岳州俱立行院官五人。二十一年,立沿江行院。二十二年,立江西行院,马军戍江州,歩军戍抚州。二十八年,徙岳州行院于鄂州,徙江淮行院于建康,其后行院悉并归行省。 |
148  | 甘肃至大四年,置行院于甘州,设甘肃等处行枢宻院官四人,提调西路军马。后以甘肃省丞相提调,遂罢行院。 |
149  | 河南致和元年分置,专管调遣之事。天厯元年,罢岭北。天厯二年,置知院、同知等官,掌边庭军务,凡大小事宜,悉从裁决。 |
150  | 等谨按《百官志》,顺帝至元三年,四川及湖广、江西之境及江浙,凡三处,各置行枢宻院,以镇遏好乱之民,毎处设知院、同知、佥院、院判各一人,湖广、江西二省所辖地里险逺,添设同佥、经厯等官,至四年遂罢之。至正十五年,淮南、江北则置于掦州。十六年,江浙则置于杭州。十八年,以山东等处行枢宻副使分院于漷州,兼领屯田事。十九年,以河南行省平章,兼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宻知院。二十六年,置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宻院。 |
151  | 又所𨽻有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二,分掌鄂端、巴实、伯里回、环汉军,及大名、卫辉、新附之军,并迤东回军,合为屯田。逹噜噶齐万戸副万戸,经厯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其属:镇抚各二人。千戸八所千戸四所。 河南淮北䝉古军都万户府都万户、副都万户,经厯、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其属镇抚二人: 巴咱尔万户府万戸,副万户,经厯知事,提控案牍、镇抚各一人,千户所一十翼。 济古尔岱,万户府万户,经厯、知事,提控、案牍、镇抚各一人。千户所七翼。 图烈都万户府万戸副万户,经厯知事,提控案牍,镇抚各一人。千户所九翼 和尚万戸府,设官同上。千戸所六翼炮手千戸所一翼,哨马千戸所一翼。 囘囘炮手军匠,上万戸府,逹噜噶齐万戸副万戸,经厯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镇抚二人。千戸所三翼。 山东、河北䝉古大都督府,掌各路军民科差征进及调遣总摄军马公事,大都督三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厯都事、承发兼照磨各一人,镇抚二人。所属左手万戸府。右手万戸府巴图万户府哈逹万戸府䝉古回囘水军万戸府。竒都噶万戸府又有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管析居放良人户,并兀里吉思田地北来䝉古人,戸逹噜噶齐总管、同知、经厯知事各一人。其属。 大宁海阳等处屯田打捕所,掌北京平滦等路析居放良布哷齐等戸,逹噜噶齐长官各一人。䝉古字教授、儒学教授各一人。 |
152  | 等谨按《百官志》,行枢宻院后又有附载左右等七卫指挥使、左右阿苏卫、唐古卫、桂齐卫、忠翊侍卫、西域宗仁、䝉古侍卫、左右二翼、䝉古侍卫、虎贲各亲军都指挥使、,又左右卫率府因详见各门,故不赘载。 |
153  | 又有枢宻分院。 |
154  | 卫辉分院 彰徳分院,直沽分院。 沂州分院 |
155  | 明太祖下集庆,即置行枢宻院自领之。寻罢,改置大都督府。 |
156  | 王圻曰:「明不设行院、分院,遇有军兴征发,则用兵部尚书、侍郎带衔以出」。毕,仍囘部」。 |
157  | 宣徽院 |
158  | 等,谨按马端临考,宣徽院始于唐,而罢于宋绍圣三年。今考辽、金、元俱有之,而元所属有光禄寺,至明则竟改光禄寺矣。 |
159  | 宋宣徽院南渡后,不复再置。 |
160  | 辽宣徽北院。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官有使、知院事、副使,同知院事。 |
161  | 又有宣徽南院,设官与所掌俱同北院南面宣徽院官,有院使、知院事、副使,同知使事,同知院事。 |
162  | 又有南京宣徽院官,有使知使事、知院事,副使同知院事。 |
163  | 等。谨按《百官志》,宣徽院视工部,太宗㑹同元年置,惟南京宣徽院未详所自始。 |
164  | 金宣徽院。掌朝㑹燕享。凡殿廷礼仪及监知御膳官有左右使,同知院事,同佥院事、判官。 |
165  | 所属拱卫直使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掌总统本直,谨严仪卫,又什将长行威㨗军。 官有钤辖。 都辖。 客省 閤门 尚衣局掌御用衣服、冠带等事,官有提㸃使、副使,又有都监直长同监。 仪鸾局,掌殿廷铺设帐幕香烛等事官,有提㸃使、副使,又直长四人,收支都监二人。同监二人。 尚食局,掌总知御膳、进食先甞,兼管从官,食官有提㸃使、副使,又直长一人,都监三人。生料库,掌给受生料物色。收支库,掌给受金银褁诸色器皿。俱有都监、同监各一人。 尚药局,掌进汤药茶果。官有提㸃使、副使、直长都监、果子都监、同监各一人,掌给受进御果子。 御药院掌进御汤药,以亲信内侍人充。官有提㸃直长。又有都监、同监。 太医院 教坊,掌殿廷音乐,总判院事。有提㸃使、副使、判官。又有谐音郎。 内藏库,掌内府珍宝财物,有使、副使、率随库都监等,供奉其事。又有直长一人。 宫闱局。 内侍局。 内侍、寄禄官、中常侍等、典卫司,有令承直长又者靖宫,有令丞端妃、慧妃、贞妃、靓仪、才媛等,位有同监懿安家,有令、丞。 宫苑司,掌宫庭修饬洒扫,啓闭门户,铺设氊席之事。有令、丞。又直长一人,都监、同监二人 尚醖署掌进御酒。醖有令、丞又直长二人。 典客署 侍仪司。 |
166  | 元宣徽院掌供玉食,凡稻粱、牲牢、酒醴、蔬果庻品之物,燕享宗戚宾客之事,及诸王宿卫齐哩克昆粮食、䝉古万户、千戸合纳差发、系官押分、牧养孳畜、嵗支刍草粟菽、羊马价值、收受䦨遗等事,官有院使六人,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各二人,又经厯二人,都事三人,照磨、承发架阁库各一人。 |
167  | 至元十五年,置院使一人,同知、同、佥、主事各二人,照磨一人。二十年,増院使一人,置经厯二人、典簿三人。二十三年,置院判二人,省典簿置都事三人,三十一年,院使四人,大徳二年,増同知二人。四年,置副使二人。皇庆元年,増院使三人,后定置官如上,其属有光禄寺。 大都尚饮局,掌醖造上用细酒,有提㸃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 上都尚饮局有提㸃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都尚醖局,掌醖造诸王官酒醴。有提㸃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上都尚醖局有提㸃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 大都醴源仓,掌受香莎、苏门等酒材、糯米,乡贡麴药,以供上醖及嵗赐诸王百官者,设提举、大使、副使各一人。 上都醖源仓,掌受大都转输米麴,并醖造车驾临幸次舍供给之酒。设大使、直长各一人。 尚珍署,掌收济宁等处田土籽粒,以供酒材,设逹噜噶齐,令各一人,丞二人,吏目一人。 安丰、怀逺等处稻田提领所,掌稻田布种,嵗收籽粒,转输醴源仓,定置提㸃二人。 尚舍寺,掌行在帷幕、帐房陈设之事。牧养、骆驼供进、爱喇克酪,有太监、少监、监丞、知事各二人。。 诸物库,掌出纳,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䦨遗监,掌布哷齐人,口头疋诸物,设太监、少监、监丞各二人,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尚食局掌供御膳及出纳油麫酥蜜诸物,有提㸃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 大都生料库有提㸃大使各二人,副使三人。。 上都生料库,掌受𢎞州大同虎贲、司农等嵗办油麫,大都起运诸物供奉内府,放支宫人、宦者饮膳。有提㸃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 大都大仓、上都大仓,掌内府支持米豆及酒材、米麴、药物二仓,各设提举、大使、副使一人。 大都、上都、柴炭局各一,置逹噜噶齐各一人,大都大使一人,上都大使三人,副使各二人,直长各一人。 尚牧所,设提举二人,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沙糖局,掌沙糖、蜂蜜、煎造及方贡果木。置逹噜噶齐、提㸃、大使、副使各一人。 永备仓,掌受两都仓库、起运、省部计置油麫诸物,及云需府所办羊物,以备车驾、行幸膳羞,置提㸃大使、副使各一人。 丰储仓,掌出纳及车驾行幸,支持膳羞。有大使一人。 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掌献田嵗入,以供内府及湖泊山塲渔猎,以供内膳。置逹噜噶齐总管、同知、府判、经厯、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其属。 龙庆栽种提举司管领缙山嵗输梁米并易州、龙门浄边官园𤓰果桃梨等物,以奉上供。置逹噜噶齐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𢎞州种田提举司,掌输纳麦麫之事,以供内府。定置逹噜噶齐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直长各一人。 丰润署掌,嵗入刍粟,以给饲养駞马之事。定置逹噜噶齐令、丞、直长各一人。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掌常、湖二路茶园戸二万三千,有竒采摘茶芽,以供。内府置逹噜噶齐提举、同提举、副提举、提控案牍、都目各一人。其属明宣徽院。 |
168  | 太祖吴元年置,洪武元年改并光禄寺。太医院。 |
169  | 等,谨按马端临考,太医署入于太常寺上林署,入于司农卿,皆本宋制。今考后代有不尽然者,如辽之汤药局属内侍省,金则属于宣徽,而元明皆特设院。上林金属工部,元属大都留守司,明之司农,甫设旋罢,更无可附丽。兹故别立二门,列于诸卿之后,俾览者有所考焉。 |
170  | 宋太医局官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嵗终则㑹其全失而定赏罚。 |
171  | 神宗熙宁九年置,以知制诰熊本、提举大理寺丞单骧管干,后诏勿𨽻太常寺,置提举一、判局二,科设教授一。学生常以春试,取合格者三百人为额。太学、律学、武学生、诸营将士疾病,轮往治之,各给印纸,书其状,嵗终稽其功绪,为三等第补之:上等月给钱十五千,毋过二十人。中等十千,毋过三十人,下等五千,毋过五十人,失多者罚黜之。受兵校钱物者,论如□临强乞取法三,学生愿预者听受而禁邀求者。。孝宗隆兴元年,省并医官而罢局生,续以虞允文请依旧存留医学科,遂举附试、省试、别试所,更不置局,权令太常寺掌行。光宗绍熙二年,复置医局,局生以百人为额,馀并依未罢局前体例,仍𨽻太常寺。 |
172  | 等谨按:以上俱本《职官志》,与马端临考所载,絶不相符,故全録之以备考。 |
173  | 辽北面太医局。官有使副使、都林牙。 |
174  | 又有医兽局。官同上。 |
175  | 南面官有汤药局。金太医院掌诸医药,总判院事官有提㸃使、副使、判官、管勾,随科至十人设一人,以术精者充。如未有十人,俟并至十人而后置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十科,额五十人。 |
176  | 惠民司,掌修合发卖汤药。官有令,直长都监旧设丞一人,大定三年,有司言惠民嵗入息钱不偿官吏俸,帝曰:「设此本欲济民,官非人怠于监视药物,财费何足计哉?可减员而已」。 |
177  | 元太医院。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官有院使一十二人,同知、佥院、同佥院,判经厯都事各二人,照磨兼承发架阁库一人。 |
178  | 中统元年,置宣差提㸃太医院事。二十年,改为尚医监。二十二年,复为太医院,置提㸃四人,院使、副使、判官各二人,大徳五年,设官十六人。十一年,増院使二人,皇庆元年,増院使二人。二年,増院使一人。至治二年,定置官如前。 |
179  | 所属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卿四人,少卿、司丞各二人,经厯、知事、照磨各一人。所属。 御药院,掌受各路御贡诸畨进献珍贵药品,修造汤煎。设逹噜噶齐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三人,直长一人,都监一人。。 御药局,掌两都行箧药饵,设逹噜噶齐一人,局使、副使各二人。 行御药局,设逹噜噶齐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 御香局掌修合御用诸香,设提㸃司,令各一人。 大都惠民局,掌收官钱,经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贫民 上都惠民司提㸃司,令各一人。 医学提举司掌考校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校勘名医,撰述文字,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领各处医学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所属。明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官有院使一人,院判二人。其属,御医四人,吏目一人、生药库、惠民药局,各大使副使一人,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痬,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陟之。凡药,辨其土宜,择其良楛,慎其条制而用之。四方解纳药品,院官收贮生药库,时其燥湿,礼部委官一员稽察之,诊视御脉使判、御医参看校同,㑹内臣就内局选药,连名封记药剂,具本开冩药性证治之法以奏,烹调御药,院官与内臣监视,每二剂合为一候,熟分二器:一,御医,内臣先尝一进御,仍置厯簿,用内印钤记,细载年月,縁由以慿考察,王府请医,本院奉㫖,遣官或医士往,文武大臣及外国君长有疾,亦奉㫖往视,其治疗可否,具本覆奏,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闗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俱由本院试遣,嵗终㑹,察其功过而殿最之,以慿黜陟。 |
180  | 初,太祖置医学提举司,设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医学、教授、学正、官医、提领。寻改为太医监,设少监监丞。吴元年,改监为院,设院使、同知、院判、典簿。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六年,置御药局于内府,始设御医。十四年,改太医院设令、丞、吏目各一人,属官御医四人,俱如文职授散官。二十二年,复改令为院使,丞为院判。嘉靖十五年,改御药房为圣济殿,又设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 |
181  | 南京太医院院判吏目各一人。惠民、药局、生药库,各大使一人。 |
182  | 又有医学府,正科一人,州典科一人,县训科一人。洪武十七年置,设官不给禄。 |
183  | 上林署。 |
184  | 等谨按马端临考,宋以前有上林署,至宋则苐以四园苑提举官附于后,职官志则竟𨽻于司农寺。所掌种植蔬莳,以待供进,修饰亭宇,以备游幸宴设。亦犹辽史百官志》无上林署之名,而有兼养鸟兽官为监鸟兽,详衮司详。衮都监,又有监鹿监雉。详衮司,则即上林署职也。今考上林署则自金始。 |
185  | 金上林署掌诸苑囿、池沼、种植、花木、果蔬及承奉行幸舟船事。官有提㸃令、丞。又直长二人。 |
186  | 又有花木局都监、同监。同乐园管勾二人,每年额办课程,𨽻南运司。元上林署掌宫苑栽植花草、供进蔬果诸事。官有令、丞、直长各一人。 |
187  | 至元二十四年置。 |
188  | 又有养种园,提领二人。掌西山淘煤、羊山烧造黒白木炭,以供修建之用。花园管勾二人,掌花草果木。苜蓿园提领三人,掌种苜蓿,以饲马驼膳羊。 |
189  | 明上林苑监,左、右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一人。左、右监丞各一人。其属:典簿㕔典簿一人。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一人,署丞二人,録事一人。 |
190  | 监正掌苑囿、园池、牧畜、树种之事,凡禽兽、草木、蔬果,率其属督其养户栽户,以时经理其养地、栽地而畜植之,以供祭祀。賔客,宫府之膳羞。苑地: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闗,西南至浑河,并禁围猎。 良牧牧牛羊豕。 蕃育育鹅鸭鷄,皆籍其牝牡之数而课孶卵焉。 林衡典果实花木》。 嘉蔬典莳艺𤓰菜,皆计其町畦树植之数,而以时进焉。洪武二十五年议开上林院度地城南,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并河涯。北图上太祖,谓「有妨民业,遂止。永乐五年,始置上林苑监,设良牧、蕃育、嘉蔬、林衡、川衡、氷鉴及典察左右前后十属署。洪熙中,并为蕃育、嘉蔬二署。宣徳十年,始定置四署。正徳间,増设监督内臣共九十九人,嘉靖元年,裁汰八十人,革蕃育、嘉蔬二署典署、林衡、嘉蔬二署録事。 |
191  | 通政使司。 |
192  | 等。谨按马端临考,有进奏院,始于唐及五代迄于宋南渡后,具详职掌,与今之通政使司为近考。宋史则进奏院之前。又有通进司,𨽻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宻院、六曹、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呈,而颁布于中外。其掌职畧同进奏院,特未详其建置沿革耳。今据其所载进奏院为端,临考所未备者,补録于左。宋神宗熙宁四年,诏:应朝廷擢用才能、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中书检正、枢宻院检详官,月以事状録付进奏院,誊报天下。 |
193  | 至元佑初罢之。绍圣元年,诏如熙宁旧条。靖康元年二月,诏诸边监司帅守文字,应边防机宻急切事,许进奏院,直赴通进司投进。 |
194  | 《宋史》《职官志》曰:旧制,通进银台司,知司官二人,两制以上充通进司,掌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閤门、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䟽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録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发敕司掌受中书、枢宻院宣敕著籍以颁下之,辽有通进司。 |
195  | 金有御院通进。 |
196  | 元有详定司。 |
197  | 等谨按,以上三条,皆王圻《续通考》,列于明通政使司之前者。今考之史,辽南面通进司官有左右通进属门下省,未详所掌。金之御院通进属宣徽院,苐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实非纳言职也。惟元之详定,使司择四方献言之善者以闻于上,以所掌近于谏官,已附御史台后,故通政司直从明始。 |
198  | 明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官有通政使,左右通政、誊黄、右通政左、右叅议各一人。其属,经厯司经厯、知事各一人。 |
199  | 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寃滞,或告不治等事,于底簿内誊冩诉告,縁由赍状奏闻,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公㕔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即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闗机宻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凡诸司公文勘合辨验允当,编号注冩公文,用日照之记,勘合用验正之记,闗防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彚而进之,有径自封进者,则叅驳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宻则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彚请,凡抄发、照驳诸司公移,及勘合讼谍勾提件数,给繇人员,月终类奏,嵗终通奏,凡议大政大狱,及㑹推文武大臣,必叅预。初,洪武十年,以曽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谕之曰: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庻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毋隠蔽,当引见者毋留难。十二年,拨承敕监给事中、殿廷礼仪司、九闗通事𨽻焉。 |
200  | 南京通政使司掌收呈状,付刑部。审理官有通政使,右通政、右叅议各一人,又经厯一人。 |
201  | 宣政院。 |
202  | 等谨按:马端临考,不列宣政院,其设官分职,惟元有之。辽南面虽有宣政殿学士,未详所掌,金与明俱不设也。 |
203  | 元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𨽻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㑹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官。有院使十人,同知、副使、佥院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三人,参议、经厯各二人,都事三人,照磨、管勾各一人。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同知、副使、叅议、经厯各二人,都事四人,管勾、照磨各一人。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二十八年后,増省不一。天厯二年,定置如前。 |
204  | 所属有大都上都规运、提㸃所、逹噜噶齐等官。又有都提举资善库,掌钱帛之事,上都利贞库,掌饮膳好事金银诸物,大济仓监支纳、兴教寺管房、提领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洮州等元帅府、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松潘客叠威茂州等处军民安抚使司等官。至至元六年,又以宗禋院所辖四总管府并隆祥使司,俱改为规运提㸃所,仍添置万宁提㸃所,并𨽻之等。谨按百官志,宣政院所属有客省使,见客省故不载,若提㸃所等官则甚繁冗,且都元帅府等又重见迭出,故但从其畧,録之如右。 |
205  | 行宣政院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一人。首领官经厯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一十六处。置行宣政院,于杭州除官如此。至元二年,西畨冦起,置行宣政院,以额森特穆尔为院使,往讨之。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拟行中书省理问官,以理僧民之事。 |
206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