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諸病治療交錯致於死候第四十七》 |
1  | 夫病者。有宜湯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鍼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悅愉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其庸下識淺。亂投湯丸。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 |
2  | 舉世皆然。且湯。可以蕩滌髒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 |
3  | 莫離於湯也。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開關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丸也。散者。能祛風寒暑溼之氣。攄寒溼穢毒之邪。發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髒之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 |
4  | 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鍼。則行榮引衛。導引。則可以遂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蒸熨。辟冷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緩。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關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聚。厥氣上衝。分遂不散。 |
5  | 以致消減。當鍼而不鍼。則使人榮衛不行。經絡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痺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不當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髒腑奔衝不當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絡。 |
6  | 內蓄炎毒。反害中和致於不可救不當鍼而鍼。則使人氣血散失。關機細縮。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 脹。筋骨舒張。不當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聚。不當淋渫而淋渫。則使人溼侵皮膚。熱生肌體。不當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不當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折。健忘。傷志。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於後。凡脈不緊數。則勿發其汗。脈不疾數。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節不急。榮衛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痺。勿蒸熨。肌肉不寒。勿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急奔。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
《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1  | 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脈平調。五髒六腑之氣消耗。則脈無所根據。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能飲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實為痛口其大法。列之於後。 |
2  |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 |
3  | 論吐衄瀉血。其脈。浮大牢數者死。 |
4  | 病妄言身熱手足冷。其脈細微者死。 |
5  | 病大洩不止。其脈緊大而滑者死。 |
6  | 病頭目痛。其脈澀短者死。 |
7  | 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 |
8  |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 |
9  |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知者死。 |
10  | 病耳無聞。其脈浮大而澀者死。 |
11  | 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 |
12  |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
13  | 下痛而脈病者死。 |
14  | 病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
15  | 病患脈宜大。反小者死。 |
16  | 肥人脈細欲絕者死。 |
17  | 瘦人脈躁者死。 |
18  | 人脈本滑利。而反澀者死。 |
19  | 人脈本長。而反短者死。 |
20  | 人尺脈上應寸口太遲者死。 |
21  | 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 |
22  | 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 |
23  | 溫病。發熱甚。脈反小弱者死。 |
24  | 病甚。脈往來不調者死。 |
25  | 溫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
26  |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
27  | 病瘧。腰脊強急。螈 者死。 |
28  | 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 |
29  | 痢血不止。身熱脈數者死。 |
30  | 病腹滿四逆。脈長者死。 |
31  | 熱病七八日。汗當出。反不出。脈絕者死。 |
32  | 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脈反細弱者死。 |
33  | 熱病。未汗出。而脈大盛者死。 |
34  | 熱病。汗出而脈未盡。往來轉大者死。 |
35  | 病咳嗽。脈數身瘦者死。 |
36  | 暴咳嗽。脈散者死。 |
37  | 病咳。形肥。脈急甚者死。 |
38  | 病嗽而嘔。便滑不禁。脈弦欲絕者死。 |
39  | 病諸嗽喘。脈沉而浮者死。 |
40  | 病上氣。脈數者死。 |
41  | 病肌熱。形瘦。脫肛。熱不去。脈甚緊急者死。 |
42  | 病陽癖。轉筋。脈極數者死。 |
43  | 病中風。痿疾不仁。脈緊急者死。 |
44  | 病上喘。氣急四匝。脈澀者死。 |
45  | 病寒熱。螈 。脈大者死。 |
46  | 病金瘡。血不止。脈大者死。 |
47  | 病墜損。內傷。脈小弱者死。 |
48  | 病傷寒。身熱甚。脈反小者死。 |
49  |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
50  | 病洞泄。不下食。脈急者死。 |
51  | 病腸 。下白膿者死。 |
52  | 病腸 。下膿血。脈懸絕者死。 |
53  | 病腸 。下膿血。身有寒。脈絕者死。 |
54  | 病咳嗽。脈沉堅者死。 |
55  | 病腸中有積聚。脈虛弱者死。 |
56  | 病水氣。脈微而小者死。 |
57  | 病水脹如鼓。脈虛小澀者死。 |
58  | 病泄注。脈浮大而滑者死。 |
59  | 病內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死。 |
60  | 病冷氣上攻。脈逆而澀者死。 |
61  | 卒死。脈堅而細微者死。 |
62  | 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
63  | 久病脈實者死。 |
64  | 又虛緩。虛微虛滑。弦急者死。 |
65  | 卒病。脈弦而數者死。凡此凶脈。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
《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 |
1  | 凡人五髒六腑。榮衛關竅。宜平生氣血順度。循環無終。是為不病之本。若有缺絕。則禍必來矣。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想。息氣內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死之證兆。具之于後。 |
2  |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漸入於口者死。 |
3  | 赤色。見于耳目額者。五日死。 |
4  |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
5  | 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
6  | 張口如魚。出氣不反者死。 |
7  | 循摸衣縫者死。 |
8  | 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死熱病即不死。 |
9  | 尸臭不可近者死。 |
10  | 面目直視者死。 |
11  | 肩息者。一日死。 |
12  |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
13  |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
14  | 面青目黑者死。 |
15  |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
16  | 面赤眼黃。實時死。 |
17  |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
18  |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
19  | 眉系傾者。七日死。 |
20  | 齒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
21  | 髮直者。十五日死。 |
22  | 遺尿不覺者。五六日死。 |
23  | 唇口乍乾黑者死。 |
24  | 爪中青黑色死。 |
25  | 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 |
26  | 舌卷卵縮者死。 |
27  | 面黑直視者死。 |
28  | 面青目白者死。 |
29  | 面黃目白者死。 |
30  | 面目俱白者死。 |
31  | 面目青黑者死。 |
32  | 面青唇黑者死。 |
33  | 髮如麻。喜怒不調者死。 |
34  | 髮肩如衝起者死。 |
35  |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者死。 |
36  |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
37  |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
38  |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
39  | 汗出不流者死。 |
40  | 唇反。人中滿者死。 |
41  | 陰陽俱絕。目匡陷者死。 |
42  | 五髒內外絕。神氣不守。其聲嘶者死。 |
43  | 陽絕陰結。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
44  | 陰陽俱閉。失音者死。 |
45  | 榮衛耗散。面目浮腫者死。 |
46  | 心絕於腎。肩息。回眄。目直者。一日死。 |
47  | 肺絕。則氣去不反。口如魚口者。三日死。 |
48  |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
49  | 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幹。腳浮。舌腫者。六日死。又曰。足腫者九日死。 |
50  | 脾絕。口冷。足腫脹泄不覺者。十二日死。 |
51  |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
52  |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實時死。 |
53  |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
54  | 凡此察聽之。更須詳酌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