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Search details: |
---|
Scope: 御定淵鑑類函 |
Condition : References 「段成式」 |
Total 2 |
《卷一百九十五》
25 ![]() | 原剖判百家。《劉歆集序》云:歆,字子駿,受詔與父向校衆書,著《七略》以剖判百家。 箴縷百家盧植《酈文勝誄》云:「自齔末成童,著書十餘箱,文體思奥爛,有文章箴縷百家」云云。 采摭羣言。孔安國《尚書序》 錯綜經文杜預《左傳序》云:「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進不成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 暴之於市。髙誘呂氏春秋序云: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訓解,各十餘萬言,僃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時人無能増捐者,誘以為人非不能,蓋憚相國,畏其勢耳。 傳在民間張霸事見後。 大義粲然。後漢班固傳論》曰: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覈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 多為時諱。王沈集序云:沈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録》也。 述而不作《論語》。 引而伸之。《易繫》云:「引而伸之,觸𩔖而長之」。案《乾》為天為玉,《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雲,是觸𩔖而長之之義也。 増千金不易見上暴之於市注 千駟不易。《北齊書傳》曰:劉晝字孔昭,自謂博物竒才,好矜大,每言使我數十卷書行於後世,不以易齊景之千駟也。 長於《論衡》《山堂肆考》云:趙奕嘗著《呉越春秋》等書,蔡邕見之歎息,以為長於《論衡》。 不減過秦。宋書傳曰:范蔚宗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與諸甥姪書曰:「吾雜傳有精意深旨,至於循吏以下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竒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 《漢晉春秋》《山堂肆考》曰:「習鑿齒,襄陽人,習郁之後,博學洽聞,清才秀逸。桓溫辟為從事,累遷別駕。溫覬覦非望,鑿齒著《漢晉春秋》,凡五十四卷,以裁正之」。。 《魯後春秋》《唐書傳》曰:「劉允濟采魯哀公後十二世接戰國為魯後春秋,獻之,遷左史」。 此為不朽」。宋書傳曰:裵松之髙祖,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増廣異聞。旣成,奏之,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 此書可傳《唐書傳》曰:「太宗閱陸德明經典音義,美其𢎞義。學者歎曰:德明雖亡,此書可傳」。賜其家布帛百匹」。。 讀史至言又曰:褚無量所撰述百餘篇,歿後有於書殿得《讀史至言》十二篇上之,帝歎息,以絹五百匹賜其家讀史管見》《文獻通考》陳氏曰:《讀史管見》建安胡寅以《通鑑》事僃而義少,故為此書。議論宏偉嚴正,間有感於時事。 孟堅忠臣。唐書傳曰:顔師古為太子承乾注。班固漢書時謂顔祕書為孟堅忠臣。 綱目忠臣。宋濂、孔克表《通鑑綱目附釋序》曰:「聞是書之成,不能無舛訛。李心傳謂唐肅宗時直脫二年事,至德八年以後迄於天祐甲子多差。孔君尚有以刋定之,庶幾為《綱目》之忠臣也歟! 《五經正義》孔穎達,見總載二 《六經》法言》《唐書》傳曰:路隋為侍講學士,采皇王興衰,著《六經法言》二十卷,奏之,旋拜諫議大夫。 宦遊著書。《山堂肆考》云:段成式字柯古,博學強記,多識竒篇。秘籍嘗宦遊至辰,著《酉陽雜俎書》數十篇。 杜門著述,《吾學編傳》曰:黃鞏,字伯固,莆田人。𢎞治十八年進士,補武𨕖。正德十四年春,疏六事,忤江彬,廷杖除名,杜門著述而已。 隱几著書陸龜蒙《笠澤叢書》自序曰:自乾符六年春,卧病笠澤,遇體中不甚羸耗,時亦隱几著書。 構亭著書。《金史傳》曰:元好問著《金源野史》,構亭著書其上,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録。今所傳有《中州集》及《壬辰編、雜編》若干卷,纂脩《金史》,多本其所著。 原覃思不闚門,《後漢書》云:何休字邵公,為人質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病而去不仕,州郡進退必以禮。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闚門十有七年。 覃思以終業。後漢鄭𤣥戒子書曰:「今我告爾以老,歸爾以事將。閑居以安性,覃思以終業。自非拜國君之命,問族親之憂,展敬墳墓,觀省野物,胡嘗扶杖出門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 門牆施筆研謝承《後漢書》云:「王充貧無書,往市中省所賣書,一見便憶。門牆屋柱,皆施筆研,著《論衡》。。戶牖置刀筆范蔚宗《後漢書》云:「王充少貧而受業於班彪,恥為俗儒,閉門潛思,絕慶弔戶牖,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也」。。 孔子作《彖、象》《論衡》云:「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彖》、《象。繫辭》三聖重業,《易》乃具足」。。 《老子》作《道徳》《列仙傳》云:老子乘青牛車,去入秦,過函谷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上下經》二卷」。 仲舒作《繁露》。《西京雜記》云:董仲舒夢蛟龍入於懷,乃作《春秋繁露》。 洼丹作《通論》《東觀漢記》云:「洼丹,字子玉,世傳《孟氏《易》,作《通論》七篇。世傳之,號《洼君通論》」。。 隗禧作《經解》,《魏略》云:隗禧撰作諸經解數十萬言,未及繕寫成編,而遽得聾疾。 景鸞撰《禮略》益都耆舊傳》云:景鸞字漢伯,少隨師學經,渉七州之地,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兼取河、洛,以𩔖相從,名為奧集》。又撰《禮內外記》,號曰《禮略》。 可為《終身記》。《春明退朝録》:劉中山見徐堅《初學記》,愛其書曰:「非止初學,可為《終身記》」。 増補馬遷之缺,鼂氏《讀書志》曰:蘇轍《古史》,自伏羲、神農訖始皇為七。《本紀》、《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以補司馬遷之缺。正陳壽之失。郝經《神道碑》曰:旣處幽所日,以立言載道為務。撰《續後漢書》,還統章武,以正陳壽之失。 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曰:前後六任,聽以書局自隨,得以研精,覃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徧閱舊史,旁采小說,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脩成二百九十四卷。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精力幾盡此書。《文獻通考》曰:《續通鑑長編》李燾撰。先是,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燾纂集用光義例,《廣記》僃言,錯綜銓次,皆有據依。自表云:「聚九朝累世之見聞,精力幾盡此書」。 自成一家之言。又陳氏曰:《皇王大紀》,胡宏撰。述皇王五帝至周赧王博采經傳,時有論說,自成一家之言。 卓然一家之作《元史傳》曰:呉澄少暇,即著書於《易》、《春秋》、《禮記》各有纂言,條歸紀敘,精明簡潔,卓然成一家之作。 居青蘿山纂述。《吾學編傳》曰:宋濓字景濓,浦江人。自少至老,未嘗一時去書致仕,居青蘿山閉門纂述。 隱青巖山著《書》,又曰:王褘,字子充,義烏人。戊子,元政亂,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嫌其切直,格不聞危素、張起巖並薦之不起,隱青巖山著書。原張霸造《百兩尚書》,《論衡》云:孝景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敎授,堂以為殿,得百篇尚書於牆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遂祕於中外,不得見。至孝成皇帝時,徵為古文尚書,學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獻之成帝,帝出祕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於是下霸於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髙其才而不誅,亦惜其文而不滅。故百兩之篇傳在民間者傳見之,人則謂《尚書本有百兩篇矣。 服虔作《春秋傳解》《後漢書》云:「服虔字子愼,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受業有雅才,善著文,論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又以《左傳》駮何休之所駮《漢事》六十條」。。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漢書》云:司馬相如病免官,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徃從」。悉取其書,使所忠往而相如。己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 退論書策,以舒憤思,司馬遷荅任少卿書云:「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䇿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増上下千載,覃精三紀。呂溫《代陸博士進集注》《春秋表》曰:臣不揣蒙陋,思窺聖奥,以故潤州刺史丹陽縣主簿啖助為嚴師,以故洋州刺史趙匡為益友,考《公》、《穀》之善否,辨《公》、《穀》之疎密,輒集注《春秋》,勒成十卷,上下千載,覃精三紀。元首雖白濁河以清微臣何幸與道俱泰!」 貫通經典,采摭史傳。《吾學編傳》曰:石瑶,字邦彦,槀城人,厯武英殿大學士,博覽古今,號通儒。其所著書,多附《正義》、《羽翼經史。 耕牧餘暇,輒復著書。蕭穎士為陳正卿進續尚書表》曰:「臣誠愚陋,竊不自揆,敢縁聖朝稽古之道,陛下文思之徳,耕牧餘暇,輒復著書,討尋載籍,於兹一紀,謹上今文尚書》一部,凡若干卷」。 每思君親,輒有著述。遼史傳曰:耶律資忠再使留弗遣,毎懷君親,輒有著述,號《西亭集》。 原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揚雄《荅劉歆書》曰:有詔令尚書賜筆墨錢六萬,得觀書於石渠如是。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之銘詩三章,成帝好之,遂得盡意。故天下上計孝亷及內郡衞率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著書不起草占,授數萬言。應璩《與王子雍書》云:足下著書,不起草占,授數萬言,言不改定,事合古典,無不歎息也。 芟夷煩亂,翦截浮辭孔安國《尚書序》云:「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貫串經傳,馳騁古今《漢書》司馬遷贊》云:「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次於大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亦其渉獵者廣博貫,串《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 集先代絕言采,異國殊語。劉歆《與揚子雲書》云:「集先代絕言,采異國殊語,以為十五卷。 協《六經異傳》、《齊百家雜語》《漢書司馬遷傳》云:「略《三代録》、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以拾遺》補藝成。一家言,協《六經異傳,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聖君子。 因《史記》作《春秋篹異》,同為國語《漢書司馬遷贊》云:「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篹異同為《國語》。 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孔安國尚書序云: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脩春秋云云。 増劉知幾著《史通》,鼂氏《讀書志》曰:《史通》二十卷,劉知幾撰。知幾長安、神龍間三為史官,頗不得志,乃以前代書史序其體法,掇其得失,著為評論。當時徐堅深重之,云:「居史職者,宜置此座右」。 杜君卿著《通典》。又云《通典》二百卷,唐宰相杜佑著。先是,劉秩采經史,自黃帝迄天寶末制度沿革廢置,議論得失,倣《周禮》六官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稱其才過劉向,佑以為未盡,因廣之,參以今禮為二百篇,以《食貨》、《𨕖舉》、《職官》、《禮樂》、《州郡》、《邊防》八門,分𩔖敘載,世推該洽。佑,字君卿。 呉兢著《貞觀政要》,又《貞觀政要》十卷,唐呉兢撰。兢以唐之極治、貞觀為最,故采時政之可僃勸戒者上之於朝,凡十四篇。 歐陽詢著《藝文𩔖聚》。又《藝文𩔖聚》一百卷。歐陽詢著《分門𩔖事》,附見前代詩賦贊頌牋啓之作。 虞世南著《北堂書鈔》見《寫書注 顔眞卿注韻海鏡流》。又大厯中,刑部尚書顔眞卿以陸德明《切韻》未𢎞,乃纂《九經子史字義》,著《韻海鏡流》三十卷,上之詔下,祕閣及集賢院貯之。蕭嵩著《開元禮》。《文獻通考》:陳氏曰:《開元禮》一百五十開卷,唐集賢院學士蕭嵩、王仲丘等撰。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函請刪《禮記》舊文,益以今事。張說以為不可,宜折衷貞觀、顯慶以為唐禮,乃詔徐堅、李銳、施敬本撰述,蕭嵩、王仲丘繼之,書成。 李肇著《國史補》。又鼂氏曰:《國史補》二卷,唐李肇撰。初,劉餗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張九齡著《千秋金鏡録》。《唐書傳》曰:張九齡字子壽。初,千秋節,王公並獻《寶鑑九齡上事。鑑十章號《千秋金鑑録》。 李吉甫著《元和郡國志》。《文獻通考》:陳氏曰:《元和郡國志》四十卷,李吉甫著自京兆至隴右,凡四十七鎭,篇目皆有圖,今圖不存。 李昉著《太平御覽》。又鼂氏曰:《太平御覽》一千卷,李昉等撰。陳氏曰:以前代《脩文御覽》、《藝文𩔖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繹條次,脩纂本號《太平編𩔖》,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 楊億著《冊府元龜》又鼂氏曰:景德二年,詔王欽若、楊億等脩君臣事迹,惟取六經》、子史、不録、雜書,凡一千卷,賜名《冊府元龜》 周敦頤《太極圖》《宋史》傳曰:周敦頤著《太極圖》,又著《通書》,發明太極之蘊,言約而體大,文質而義精,孔、孟之本源,大有功於學者。 歐陽脩著《五代史》見史二 程頤著《易傳》見《易》二 張載著《正蒙》《宋史傳》曰:張載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而著《正蒙》。 邵雍著《皇極經世》又曰:雍玩心髙明,以觀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逺而至於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深造曲暢,邃衍密茂,著書十餘萬言,曰《皇極經世內外篇,漁樵問荅》。 朱熹著《通鑑綱目》。《文獻通考》陳氏曰:始,司馬光《通鑑》有《日録》舉其要。後胡安國又脩為《舉要補遺》,晦翁因別為義例,著此書。 胡安國著《春秋傳》見《春秋》二 眞德秀著《讀書記》,《續文獻通考》:《讀書記》,眞德秀旣歸浦城,撰語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而往可也」。又《大學衍義》四十二卷,因《大學》條目而益以經史,首之以帝王為治之本,是之謂綱首之以明道術,辨人才,審治亂,窮民情,次之以崇敬畏、戒逸欲,又次之以謹言、動正威儀,又次之以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敎戚屬,是之謂目。每條之中,首之以聖賢之典訓,次之以古今之事迹,諸儒之釋經、論史有發明者録之,而公之說亦附見焉。 蘇洵著《太常因革禮》,《文獻通考》:陳氏曰:《太常因革禮》二百卷,姚闢、蘇洵撰。嘉祐中,歐陽脩言:「《禮書》文多放軼,請禮官編脩六年,以命闢洵,至治二年乃成,詔賜以今名。 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又鼂氏曰:《太平寰宇記》二百卷。《樂史》著太平興國中盡平諸國天下一統,史悉取自古山經地志,都正訛謬,纂成此書上之。 楊時著《三經義辨》,《中興藝文志》曰:《三經義辨》,楊時撰,又辨學王居正撰。居正為舉子時,不習王氏《新經》、《字說》,流落十餘年,時出《義辨》示之,曰:「吾舉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勵,首尾十載,為《三經辨學》。自是天下不復言王氏學」。 張栻著《經世紀年》,《文獻通考》陳氏曰:《經世紀年》,侍講張栻撰用《皇極經世譜》編,有所發明則著之。 陳桱著《通鑑續編》。《續文獻通考》曰:桱自束髮讀書,思𢎞先人之業,乃著《筆記》二百卷。又上自盤古,建於髙辛,會於有宋比事核義尊正統,以定大分。其《紀事師司馬光《補遺》,其書法師朱文公《綱目》名曰《通鑑續編》。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馬端臨字貴與,廷鸞之子,隱居敎授,所著《大學集傳多識録》、《文獻通考》等書。陳澔著《禮記集說》澔自序曰:先君子師事䨇峰先生十有四年,以是經先領鄉薦,為開慶名進士,所得於師門講習為多。中遭煨燼,隻字不遺,不肖孤僭不自量。會萃衍繹,而附以臆見之言,名曰《禮記集說》。 楊維楨著《厯代史鉞》鐵笛道人。自傳曰:其文有驚世者,有《三史統論》五千言,《太平綱目》二十策,厯代史鉞》二百卷。詩有《瓊臺曲》、《洞庭雜吟》五十卷,藏於鐵崖山。 薛瑄著《讀書録》《吾學編傳曰:「薛瑄手録,性理大全,晨夜翫讀,有得輒秉燭疾書,或通夕不寐,晚年造詣髙明,踐履篤實,著《讀書録》」。 曹端著《存疑録》,又曰:曹端字正夫,一字月川,所著有《四書詳說》、《太極圖》、《通書》、《西銘》、《釋文》、《孝經注觧性理、文集》、《儒家宗統譜》及《存疑録》。 解縉著《永樂大典》《明紀》:永樂五年,《永樂大典》成。先是,命翰林臣解縉等采諸書所載《事物𩔖》,聚而統之,以韻書成,賜名《文獻大成》。旣而上覽其書,以為未僃,復命重脩,至是成,賜名《永樂大典》。 謝鐸著《續西山讀書記》。《吾學編傳》曰:謝鐸字鳴治,浙江太平人,成化元年授翰林編脩。校勘《通鑑綱目》,所著有《桃溪集》、《續西山讀書記》、《伊洛淵源續録》、《元史本末》諸書。 邱濬著《大學衍義補》,又曰:邱濬字仲深,瓊山人。成化十六年進士。進禮部侍。即以《通鑑綱目》義重正,統秦、隋、漢、唐之交,予奪太速,稍次其世變,升降治亂,與國統偏。全作《世史正綱》為《大學衍義補》,以明當世利害。書成,表上,泰陵大喜,遷本部尚書。 胡居仁著《居業録》,又曰:胡居仁字叔心,一字敬齋,居業録者先生。道明德立無可告,語有感於外而無可施於行,故筆之於冊,取易脩詞之義。其間論聖賢徳業、經傳、旨趣、學問、工夫、政敎基本、性命淵微,不一而足。 羅欽順著《困知記》。王氏𩔖苑云:羅欽順,字整菴,正德戊辰忤劉瑾,落職為民,庚午,起復,累官至吏部尚書。所著困知記。 王守仁,著《傳習録》。《續文獻通考》云:王守仁字伯安,所著有《時習傳習録》諸書。 薛應旂著《憲章録》明憲章録:薛應旂、方山著 髙啓著《鴻猷録》,陳邦瞻著《宋元紀事本末》。《明詩紀事》云:陳邦瞻字德逺,髙安人。於經史之學殊有原本,撰《宋元紀事本末》,為史家所稱。 陳眞晟著《程朱正學纂要》,王氏𩔖苑》云:陳眞晟字德晦,天順二年,用伊川故事詣闕上程。朱纂要書令禮部看詳竟寢。 唐順之著八編《續文獻通考》云:「唐順之字荊川,所著有《文編、左編、右編」,而世稱《荆川八編」。 王世貞著《四部》。王世貞字元美,一字弇州。所著有《弇州山人四部槀》。 著書數十萬言。趙復《揭紫陽文集序》曰:著書數十萬言,沈浸莊騷,出入遷固。 著述凡百餘種。《明詩紀事》云:楊愼字用脩,著述甚富,文集之外,凡百餘種。 |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 | 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 | 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