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金史 |
條件: 提到「元好問」 |
Total 3 |
《列傳第五十三:完顏奴申 崔立 李琦 聶天驥 赤盞尉忻》
5 ![]() | 天興二年正月丙寅,省令史許安國詣講議所言:「古者有大疑,謀及卿士,謀及庶人。今事勢如此,可集百官及僧道士庶,問保社稷、活生靈之計。」左司都事元好問以安國之言白奴申,奴申曰:「此論甚佳,可與副樞議之。」副樞亦以安國之言為然。好問曰:「自車駕出京,今二十日許,又遣使迎兩宮。民間洶洶,皆謂國家欲棄京城,相公何以處之?」阿不曰:「吾二人惟有一死耳。」好問曰:「死不難,誠能安社稷、救生靈,死而可也。如其不然,徒欲一身飽五十紅衲軍,亦謂之死耶?」阿不款語曰:「今日惟吾二人,何言不可。」好問乃曰:「聞中外人言,欲立二王監國,以全兩宮與皇族耳。」阿不曰:「我知之矣,我知之矣。」即命召京城官民。明日皆聚省中,諭以事勢危急當如之何。有父老七人陳詞云云,二相命好問受其詞。白之奴申,顧曰:「亦為此事也。」且問副樞「此事謀議今幾日矣」?阿不屈指曰:「七日矣。」奴申曰:」歸德使未去,慎勿泄。」或曰是時外圍不解,如在陷阱,議者欲推立荊王以城出降,是亦《春秋》紀季入齊之義,況北兵中已有曹王也。眾憤二人無策,但曰死守而已。忽聞召京城士庶計事,奴申拱立無語,獨阿不反復申諭:「國家至此無可奈何,凡有可行當共議之」,且繼以涕泣。 |
《列傳第六十二:忠義四 馬慶祥 商衡 朮甲脫魯灰 楊達夫 馮延登 烏古孫仲端 烏古孫奴申 蒲察琦 蔡八兒 溫敦昌孫 完顏絳山 畢資倫 郭蝦蟆》
28 ![]() | 蒲察琦,本名阿憐,字仁卿,棣州陽信人。試補刑部掾。兄世襲謀克,兄死,琦承襲。正大六年,秦、藍總帥府辟琦為安平都尉粘葛合典下都統兼知事。其冬,小關破,事勢已迫。琦常在合典左右,合典令避矢石,琦不去,曰:「業已從公,死生當共之,尚安所避耶。」哀宗遷歸德,汴京立講議所,受陳言文字,其官則御史大夫納合寧以下十七人,皆朝臣之選,而琦以有論議預焉。時左司都事元好問領講議,兼看讀陳言文字,與琦甚相得。崔立變後,令改易巾髻,琦謂好問曰:「今日易巾髻,在京人皆可,獨琦不可。琦一刑部譯史,襲先兄世爵,安忍作此?今以一死付公。然死則即死,付公一言亦剩矣。」因泣涕而別。琦既至其家,母氏方晝寢,驚而寤。琦問阿母何為,母曰:「適夢三人潛伏梁間,故驚寤。」仁卿跪曰:「梁上人,鬼也。兒意在懸梁,阿母夢先見耳。」家人輩泣勸曰:「君不念老母歟?」母止之曰:「勿勸,兒所處是矣。」即自縊,時年四十餘。 |
44 ![]() | 及蔡州破,哀宗自縊,宋人以告資倫。資倫歎曰:「吾無所望矣。容我一祭吾君乃降耳。」宋人信之,為屠牛羊設祭鎮江南岸。資倫祭畢,伏地大哭,乘其不防投江水而死。宋人義之,宣示四方,仍議為立祠。鎮江之囚有方士者親嘗見之,以告元好問,及言泗州城陷資倫被執事,且曰:「資倫長身,面赤色,顴頰微高,髯疏而黃。資稟質直,重然諾,故其堅忍守節卓卓如此。」《宣宗實錄》載資倫為亂兵所殺,當時傳聞不得其實云。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