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明史 |
條件: 提到「倪思輝」 |
Total 13 |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3 ![]() | 天啟元年春正月庚辰,享太廟。壬辰,追謚伍文定等七十三人。壬寅,御史王心一請罷客氏香火土田,魏進忠陵工敘錄,不報。二月甲辰,言官請復當朝口奏及召對之典,從之。己未,御經筵。閏月乙酉,以風霾諭群臣修省。丁亥,孫如游致仕。丙申,除齊泰、黃子澄戚屬戍籍。戊戌,昭和殿災。三月乙卯,大清兵取沈陽,總兵官尤世功、賀世賢戰死。總兵官陳策、童仲揆、戚金、張名世帥諸將援遼,戰於渾河,皆敗沒。壬戌,大清兵取遼陽,經略袁應泰等死之。巡按御史張銓被執,不屈死。丙寅,諭兵部:「國家文武並用,頃承平日久,視武弁不啻奴隸,致令豪傑解體。今邊疆多故,大風猛士深軫朕懷,其令有司於山林草澤間慎選將材。」丁卯,京師戒嚴。夏四月壬申朔,日有食之。甲戌,禁抄發軍機。丙子,遼東巡撫僉都御史薛國用為兵部侍郎,經略遼東。參議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戊寅,募兵於通州、天津、宣府、大同。甲午,募兵於陜西、河南、山西、浙江。戊戌,冊皇后張氏。五月丁未,貴州紅苗平。甲寅,禁訛言。辛酉,陜西都指揮陳愚直以固原兵入援,潰於臨洺。未幾,寧夏援遼兵潰於三河。六月癸酉,何宗彥入閣。丙子,朱國祚入閣。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辛巳,兵部尚書王象乾總督薊、遼軍務。秋七月乙巳,沈飀入閣。八月丙子,擢參將毛文龍為副總兵,駐師鎮江城。戊子,杭州大火,詔停強造。癸巳,停刑。九月壬寅,葬貞皇帝於慶陵。乙卯,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殺巡撫徐可求,據重慶,分兵陷合江、納溪、瀘州。丁卯,陷興文,知縣張振德死之。冬十月戊辰,御史周宗建請出客氏於外,不聽。給事中倪思輝、朱欽相等相繼言,皆謫外任。丙子,史繼偕入閣。乙酉,奢崇明圍成都,布政使朱燮元固守。尋擢燮元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石砫宣撫使女土官秦良玉起兵討賊。壬辰,葉向高入閣。十二月丁丑,巡撫河南都御史張我續為兵部侍郎,提督川、貴軍務。陜西巡撫移駐漢中,鄖陽巡撫移駐夷陵。湖廣官軍由巫峽趨忠、涪討賊。庚辰,援遼浙兵嘩於玉田。辛卯,以熊廷弼、王化貞屢議戰守不合,遣使宣諭。是年,安南、土魯番、烏斯藏入貢。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49 ![]() | 初,德完直聲震天下。及居大僚,持論每與鄒元標等異。楊鎬、李如楨喪師論死,廷臣急欲誅之。德完乃上疏請酌公論,或遣戍立功,或即時正辟,蓋設兩途以俟帝寬之。且因薦順天府丞邵輔忠、通政參議吳殿邦,以兩人嘗力攻李三才也。疏出,果寬鎬等。於是給事中魏大中再疏論之,德完亦力辨。帝為詰責大中,事乃已。德完尋進戶部右侍郎。給事中朱欽相、倪思輝言事獲罪,疏救之。明年,遷左。亡何卒官。其後輔忠、殿邦以黨逆敗,僉為德完惜之。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葉向高 劉一燝兄一焜一煜 韓爌 朱國祚朱國禎 何宗彥 孫如游孫嘉績》
11 ![]() | 熹宗初政,群賢滿朝,天下欣欣望治。然帝本沖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賢、客氏漸竊威福,構殺太監王安,以次逐吏部尚書周嘉謨及言官倪思輝等。大學士劉一燝亦力求去。向高言:「客氏出復入,而一燝顧命大臣不得比保姆,致使人揣摩於奧穾不可知之地,其漸當防。」忠賢見向高疏刺己,恨甚。既而刑部尚書王紀削籍,禮部尚書孫慎行、都御史鄒元標先後被攻致仕去。向高爭不得,因請與元標同罷。帝不聽,而忠賢益恨向高。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7 ![]() | 天啟元年,御史賈繼春得罪,其同官張慎言、高弘圖疏救,帝欲並罪之。嘉謨等力為解,乃奪慎言、弘圖俸而止。朱欽相、倪思輝被謫,嘉謨亦申救。給事中霍維華希魏忠賢指劾王安,置之死。嘉謨惡之,出維華於外。忠賢怒,嗾給事中孫傑劾嘉謨受劉一燝屬為安報仇,且以用袁應泰、佟卜年等為嘉謨罪。嘉謨求退,忠賢矯旨許之。大學士葉向高等請留嘉謨竣大計事,不聽。明年,廣寧陷,嘉謨憂憤,馳疏劾兵部尚書張鶴鳴主戰誤國罪。五年秋,忠賢黨周維持復劾嘉謨曲庇王安,遂削籍。 |
《列傳第一百三十》
15 ![]() | 累遷工科都給事中。帝於射場營乾德臺,瑜抗疏力諫,又再疏請斥中官王朝、陳永壽,帝不能無憾。會瑜論治河當專任,遂責其剿拾陳言,謫廣西布政使照磨。以疾歸。光宗立,起光祿少卿,三遷太常卿。給事中倪思輝、朱欽相,御史王心一以直言被謫,瑜抗疏論救。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1 ![]() | 滿朝薦江秉謙侯震暘倪思輝朱欽相王心一王允成李希孔毛士龍 |
5 ![]() | 一乞骸耳,周嘉謨、劉一燝,顧命之元老,以中讒去;孫慎行,守禮之宗伯,以封典去;王紀,執法如山之司寇,以平反去;皆漠不顧惜。獨惓惓於三十疏劾之沈紘,即去而猶加異數焉。祖宗朝有是顛倒乎?一建言耳,倪思輝、朱欽相等之削籍,已重箝口之嗟;周朝瑞、惠世揚等之拂衣,又中一網之計。祖宗朝有是顛倒乎?一邊策耳,西部索百萬之貲,邊臣猶慮其未飽;健兒乞錙銖之餉,度支尚謂其過奢。祖宗朝有是顛倒乎?一棄城耳,多年議確之犯或以庇厚而緩求,旬日矜疑之輩反以妒深而苛督。祖宗朝有是顛倒乎?一緝奸耳,正罪自有常律,平反原無濫條。遼陽之禍,起於袁應泰之大納降人,降人盡占居民婦女,故遼民發憤,招敵攻城。事發倉卒,未聞有何人獻送之說也。廣寧之變,起於王化貞之誤信西部,取餉金以啖插而不給卒伍,以故人心離散。敵兵過河,又不聞西部策應,遂至手足無措,抱頭鼠竄。亦事發倉卒,未聞有何人獻送之說也。深求奸細,不過為化貞卸罪地耳。王紀不欲殺人媚人,反致削籍。祖宗朝有是顛倒乎?若夫閣臣之職,在主持清議。今章疏有妒才壞政者,非惟不斥也,輕則兩可,重則竟行其言矣。有殛奸報國者,非惟不納也,輕則見讓,重則遞加黜罰矣。尤有恨者,沈紘賄盧受得進,及受敗,又交通跋扈之奄以樹威。振、瑾僨裂之禍,皆紘作俑,而放流不加。他若戚畹,豈不當檢,何至以閹寺之讒,斃其三僕?三宮分有常尊,何至以傾國之暱,僭逼母儀。此皆顛倒之甚者也。顧成於陛下者什之一二,成於當事大臣者十之八九。臣誠不忍見神州陸沈,祈陛下終覽臣疏,與閣部大臣更絃易轍,悉軌祖宗舊章,臣即從逢、干於地下,猶生之年。 |
19 ![]() | 方震暘之論客氏也,給事中祁門倪思輝、臨川朱欽相疏繼之。帝大恚,並貶三官。大學士劉一燝、尚書周嘉謨等交章論救,皆不納。御史吳縣王心一言之尤切,帝怒,貶官如之。心一同官龍谿馬鳴起復抗疏諫,且言客氏六不可留。帝議加重譴,用一燝等言,奪俸一年。 |
26 ![]() | 當是時,中貴劉朝、魏進忠與乳媼客氏相倚為奸。允成抗疏歷數其罪,略言:「內廷顧命之璫,犬食其餘,不蒙帷蓋之澤;外廷顧命之老,中旨趣出,立見田里之收。以小馬為馳騁之貲,誰啟盤於遊田之漸;以大臣為釋忿之地,誰啟咈其耇長之心。劉朝輩初亦不預外事,自沈紘、邵輔忠導之,遂恣肆無忌。浸假而王心一、倪思輝、朱欽相斥矣,浸假而司空用陪推矣,浸假而中旨用考官矣。是易置大臣之權在二豎也。近者弄權愈甚,逐大臣如振落,王紀、滿朝薦並削職為編氓。是驅除大臣之權在二豎也。科臣遷改,自有定敘,給假推升,往例皆然。乃惡周朝瑞之正直,忽有不許推用之旨。是轉遷百官之權在二豎也。秦籓以小宗繼大宗,諸子不得封郡王,祖制昭然。乃部科爭之不獲,相繼而去。是進退諸籓之權在二豎也。招權納賄,作福作威;二豎弄權於外,客氏主謀於中。王振、劉瑾之禍將復見今日。」疏入,進忠輩切齒。允成復特疏論秦府濫恩之謬,帝終不省。 |
29 ![]() | 李希孔,字子鑄,三水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南京御史。給事中姚宗文閱遼東軍,排經略熊廷弼,希孔連疏劾之。已,又糾宗文阻抑考選,以「令旨」二字抗言繳還,遏先帝非常之德。泰昌元年冬,陳時政七事。天啟改元,與允成劾邵輔忠。已,請宥言官倪思輝、朱欽相、王心一。三年上《折邪議》,以定兩朝實錄,疏言: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42 ![]() | 又劾首輔周延儒攬權,其姻親陳于泰及幕客李元功等交關為奸利。初,執御行取入都,延儒遣元功招之,不赴,至是竟劾延儒。又陳內外陰陽之說:「九邊、中原、廟堂之上,無非陰氣;心膂大臣,不皆君子。」帝以所稱「陽剛君子」無主名,令指實。執御乃以前所薦劉宗周三人,及姜曰廣、文震孟、陳仁錫、黃道周、倪元璐、曹于汴、惠世揚、羅喻義、易應昌對。會御史吳彥芳言:「執御所舉固真君子,他若侍郎李瑾、李邦華、畢懋康、倪思輝、程紹皆忠良當用,通政使章光岳邪媚當斥。」帝怒其朋比,執政復從中構之,遂削二人籍,下法司訊。時御史王績燦方以薦李邦華、劉宗周等下獄,而執御、彥芳復繼之,舉朝震駭。言官為申救,卒坐三人贖徒三年。 |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45 ![]() | 天啟元年詔賜客氏香火田,敘忠賢治皇祖陵功。御史王心一諫,不聽。及帝大婚,御史畢佐周、劉蘭請遣客氏出外,大學士劉一燝亦言之。帝戀戀不忍舍,曰:「皇后幼,賴媼保護,俟皇祖大葬議之。」忠賢顓客氏,逐魏朝。又忌王安持正,謀殺之,盡斥安名下諸閹。客氏淫而狠。忠賢不知書,頗強記,猜忍陰毒,好諛。帝深信任此兩人,兩人勢益張,用司禮臨王體乾及李永貞、石元雅、塗文輔等為羽翼,宮中人莫敢忤。既而客氏出,復召入。御史周宗建、侍郎陳邦瞻、御史馬鳴起、給事中侯震暘先後力諍,俱被詰責。給事中倪思輝、朱欽相、王心一復言之,並謫外,尚未指及忠賢也。忠賢乃勸帝選武閹、煉火器為內操,密結大學士沈紘為援。又日引帝為倡優聲伎,狗馬射獵。刑部主事劉宗周首劾之,帝大怒,賴大學士葉向高救免。 |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閹黨》
89 ![]() | 時繼春出按江西,便道旋里,馳疏自明上書之故,中有「威福大權,莫聽中涓旁落」語。王安激帝怒,嚴旨切責,令陳狀。於是御史張慎言、高弘圖連章為求寬。帝益怒,下廷臣雜議。尚書周嘉謨等言:「臣等意陛下篤念聖母,不能忘選侍。及誦敕諭,知聖心自體恤。而繼春誤聽風聞,慎言等又連疏瀆奏。然意本無他,罪當宥。」未報。御史王大年、張捷、周宗建、劉廷宣,給事中王志道、倪思輝等交章論救,給事、御史復合詞為請,諸閣臣又於講筵救之,乃停慎言、弘圖、大年俸,宥志道等。既而繼春回奏,詞甚哀,且隱「雉經、入井」二語。帝嚴旨窮詰,令再陳。嘉謨等復力救,帝不許。繼春益窘,惶恐引罪,言得之風聞。乃除名永錮,時天啟元年四月也。其後言者屢請召還,帝皆不納。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